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8篇

时间:2022-09-26 22:46: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篇1

李清照看到细雨梧桐,点点滴滴,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入土,化泥护花,也表现了人像花儿一样所有的奉献精神。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也蕴含着无数道理。

春去秋来,大自然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去,不舍昼夜”,而我们应该明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落日无边,江水不尽,是在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此身此日更须忙”。大海无边际,壁立无顶峰,从中感受到的宽阔胸怀非同一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们了解了不要放过任何一点瑕疵,这些人生哲理,蕴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有美丽了我们的心灵。

人类根据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苍蝇眼照相机;蝙蝠在夜间飞行,帮助人们发明了雷达;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人们萌发了飞的愿望,发明了飞机;鱼儿遨游水中,帮助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就连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一个苹果掉落在他头上后引发的思考······千千万万的大自然现象,无时无刻不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帮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

篇2

我是一缕游魂,借着历史的风,从古,飘遥至今。忍受了数千年的孤独,只为等待,一位有缘之人。现今借他的笔,说说今人古人—

古人往往多愁善感,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落花,不禁感叹“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忆起昨夜寒风,更是无限哀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仙李白,仰望星穹,唯独不见那故乡的一轮明月,悲从中来,喟然长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么浓烈的思乡之情啊!

更有古人,见到一叶梧桐,亦是无限萧索,“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感叹遂从后世无数人的口中发出。

古人亦很有雅致,撑一叶扁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么惬意啊;坐在窗前“看庭外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走至庭外,享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闲话。

古人还……

……

再来看看今之众人把。

看花?哪有那闲情。当这满树的繁花落尽,映衬着似血的残阳,又有几个人会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默默地享受?偶尔有几位“怜香惜玉”的花卉种植者精心的为花儿打扮,也只是为了能够多换几张钞票……

赏月?是不曾有的。今天的夜晚是荧光屏的天下,没有人会放弃诱人的节目,去院中看“天阶月色凉如水”,更无人会“闲着没事”去“轻罗小扇扑流萤”。终于有人走了出来,他抬起头,透过厚重的高倍近视镜,盯着渐圆的月亮,脸上有了一丝笑容:“中秋节快到了,仓库里的月饼有销路喽”。—原来是一位敏锐的商人。

这是个忙碌的世界,在喧嚣声中,我不禁疑惑:这究竟是思想观念的进步,还是精神文明的倒退?也许是我太守旧了,然而新的就一定好吗?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而这于今似乎真的“过时”了。

(二)

又一阵秋风吹过,又有一片枯叶,奈不住秋风的寂寞,缓缓飘落……

我不敢奢求有人陪伴,也怕别人打扰,踩着厚厚的一层落叶,来到了这个小树林。这已是我第三次来到这个小树林了。还记得前两次,一次是在初春,细叶刚刚发芽,显得娇嫩可爱;一次是在盛夏,绿叶葱茏茂密,充满了生机;而这次,却已是深秋,满地的落叶,无尽的萧索。

缓缓移动步伐,思绪也跟着飞扬。我想,脚下的落叶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它拥有一个精彩充实的生命历程。初春,还在襁褓中的它被一阵春风惊醒,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不顾一切地争着发芽,绽放成一片嫩叶,吸收着养料,努力地成长。盛夏,它又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忍受着烈日的炙烤,拼命地“工作”,让自己变得更厚实,让“母亲”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深秋,一阵阵秋风无情地榨干了它体内的所有水分,它已是老之将暮。它明白,它活着,早晚也是累赘,而离开,也未尝不是一种超脱。于是,驾着一阵秋风,伴着那份宁静,缓缓飘落,归于泥土……

猛然抬头,已是黄昏。夕阳把半边天都染成了红色,好美,好美。我很庆幸今天没被打扰,也许是游客们都到所谓的“旅游胜地”凑热闹去了吧。

视野里闪过一只归鸟,我也该“归巢”了。俯身拾起一片落叶,握在掌心,背对着天边那似血的残红,缓缓离去。耳畔响起了久违的语音,似是落叶的轻声低诉,又似是发自心灵的呼唤……

飘落了昨天的情

唤醒了今天的梦

落叶归根

篇3

李清照看到细雨梧桐,点点滴滴,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入土,化泥护花,也表现了人像花儿一样所有的奉献精神。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也蕴含着无数道理。

春去秋来,大自然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去,不舍昼夜”,而我们应该明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落日无边,江水不尽,是在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此身此日更须忙”。大海无边际,壁立无顶峰,从中感受到的宽阔胸怀非同一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们了解了不要放过任何一点瑕疵,这些人生哲理,蕴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有美丽了我们的心灵。

人类根据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苍蝇眼照相机;蝙蝠在夜间飞行,帮助人们发明了雷达;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人们萌发了飞的愿望,发明了飞机;鱼儿遨游水中,帮助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就连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一个苹果掉落在他头上后引发的思考······千千万万的大自然现象,无时无刻不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帮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

篇4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 生态批评 生态审美

一.史诗之渊源

在古巴比伦文学中,沉淀了三千年的《吉尔伽美什》无疑已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在国外的研究颇多,但由于我国未把其翻译过来,以至于国内学术界对这一史诗巨著的研究较为欠缺。而史诗本身年代久远等各种因素导致史诗的不完整,对研究该史诗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试用新的生态批评方法对史诗进行解读。

二.生态批评之界定

“生态批评应当一只脚立于文学——立足于文学文本、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等文学内在的特性;另一只脚立于大地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1]那《吉尔伽美什》是否属于生态文学的范畴呢?王诺给生态文学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2]史诗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英雄叙事史诗,歌颂的是英雄事迹。但并不代表着现代的批评方法不适用于研究经典作品。

三.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破坏

本文着重分析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为了他们的英雄创举,成就英雄事迹而实行对杉树之妖芬巴巴的决斗这一事件,吉尔伽美什在征服芬巴巴、成为造福百姓的英雄的同时,无疑也是一个大自然的破坏者。吉尔伽美什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破坏。

在第一块泥板上对乌鲁克城进行了这般描写:“它无以伦比,任凭后代的哪家帝王!登上乌鲁克城墙,步行向前,察一察那基石,验一验那些砖,那砖岂不是烈火所炼!那基石岂不是七贤所莫。”[3]乌鲁克城是一座坚固而金碧辉煌的城堡,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构成城市的基石来自于大自然,砖的形成来自泥土,烈火的燃烧需要无数的树木,一座文明城市的形成最终是依靠自然的资源的销毁来实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也体现在依赖自然与征服自然上。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的国王,统治这个城的所有居民,他所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城市文明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并开始有了征服自然与统治自然的意识。吉尔伽美什的征服欲与统治欲促使他去为百姓除害,成为造福于人的英雄。这也为吉尔伽美什去原始森林与雪杉之妖决斗埋下了伏笔。

当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决定进入森林找芬巴巴决斗时,吉尔伽美什做了三个梦,他描述了他的第三个梦里,“天灾轰鸣,地在震动;阳光消失,昏暗不明;电光闪烁,烈焰飞腾,乌云低迷,大雨倾注不停。光消失了,火也熄了,掉下来的一切都化为尘土灰星。”[4]吉尔伽美什打败了森林的保护神芬巴巴,大自然也开始变化。梦里的景象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天气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发起了大洪水。芬巴巴是树妖,是保护森林的使者,更确切的说是大自然的使者。吉尔伽美什打败芬巴巴,象征着对大自然的征服。人类获胜了,大自然失败了,但是大自然会实行报复。大洪水的到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人为的破坏导致。卡森曾说:“人类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现在他有能力去实现他的夸夸其谈了。这是我们的不幸, 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是埋葬自己。”[5]

由于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杀害了芬巴巴和天牛,这引起了天神的愤怒。他们两个人之间必须死一个。恩启都成为了人选。恩启都在临死之前进行了忏悔。他对着门说,就像与人言语一样:“森林之门岂能领悟出什么,本来就不会懂得什么事理。我看到高高的杉树,那还是遥远的过去!你这棵树,在国内无与伦比。你高六噶尔,你宽二噶尔,你的支柱,你的把手,你的柱基,你那个工匠在尼普尔把你削制。啊,门哟,若知道这就是你的结果,若知道你的可爱把这场灾祸招致,莫若我拿起板斧了事,编进那些筏子里去!”[6]恩启都一开始并不支持吉尔伽美什与芬巴巴决战,因为他是受到诱惑而逐渐与野兽分离成为一个文明人,森林就是他的最初的家园,吉尔伽美什杀死了芬巴巴,也就杀死了他家园的守护者。起初恩启都是犹豫吉尔伽美什的决定,并劝解吉尔伽美什不要与芬巴巴决斗。可吉尔伽美什心意已决,一心要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恩启都为了友谊而不顾朋友的决定是否正确,最终受到神灵的惩罚。临终前的恩启都是无限地忏悔自己的行径。来自大自然的他深深的知道森林的重要性,但是曾经的高大无比的杉树如今却已成为了门,恩启都的追悔也象征着对自然界植物的破坏就是意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史诗中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地方,其中也不乏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一面。

创造女神阿鲁鲁创造出恩启都时,“他混身是毛,头发像妇女,跟尼沙巴一样卷曲的如同浪涛,他不认人,没有家,一身苏母堪似的衣着。他跟羚羊一同吃草,他和野兽挨肩擦背,同聚在饮水池塘,他和牲畜共处,见了水就眉开眼笑。”[7]这里描绘出一幅人与动物之间其乐融融的画面。恩启都与动物一起生活,他本身也与动物一般而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人与野兽和谐共居的理想状态。在原始公社制社会时期的古巴比伦,人类的文明早已出现,人与动物之间也已有了明显的区别。恩启都还没有从动物中走出来的状态在现实社会中已不存在,因此和谐共处的状态也只是当时人们的美好想象,体现出更深一层次的意义则是人们对动物的敬畏。

在第五块泥板上,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一起向森林进发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这样一番原生态的美景:“他们仰看森林,止步停留,他们看那杉树之高,他们看那森林的入口。芬巴巴所到之处都有痕迹存留——大路变得笔直,小径也平坦好走。他们看到杉树山、神祗和伊尔尼尼的宝座,山前,杉高遮蔽山头,令人舒畅的是树荫清幽,草丛盖地,也漫无尽头。”[8]漫山遍野都是高高耸入云端的巨大无比的杉树,烈日也无法将余晖穿入层层叠障的森林,走在阴郁的森林里,自然而然会有阴森森的凉气袭身,再勇敢的英雄看到如此之壮景也会对大自然的造化敬畏三分。古巴比伦人们是心怀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来吟诵这一史诗的。

五.人与自然那关系的启示

《吉尔伽美什》不仅仅是一部讲述英雄事迹的史诗,也是一部预言史诗,人类的文明不能依靠破坏森林、征服大自然为代价。梅原猛说过:“这个神话说出了城市文明建立的深奥的秘密。吉尔伽美什最初想借助于恩启都的力量要干的事, 是杀害森林神芬巴巴。杀害森林神对文明有着重大的意义。农耕和畜牧产生本身,本来就和破坏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期刀耕火种的农业,就是首先从火烧森林、改林为田开始的。......人类的农耕、畜牧文明的第一步是发端于对森林的破坏, 而当城市文明出现时, 就需要大规模地破坏森林。”[9]

梭罗曾说:“四季及其变化全在我的心中......自然与人类是多么完美的协调,因此他在她那里找到了家园。”[10]梭罗一生都在追求着与大自然的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现代人开始越来越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而人类的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如今大自然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的危机时刻下的,大地母亲的绿衣逐渐褪去原有的色调,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各地不断出现,人类开始反思自我,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不断地向大自然剥削索取是否得当?而这一切在古代社会时期,祖先们就已经告诉我们,敲响警钟,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是征服与统治,而是寻求与大自然中的生物群共生存。

文献资料: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张念红,王诺:《述评》,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4]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国外文学2005年第3期。

[5]程虹:《寻归荒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6]魏善浩:《人类文明启示录?抑或警告录?——史诗象征意义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7]格伦A.洛夫:《实用生态批评》,胡志红、王敬民、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蔡茂松:《吉尔伽美什是英雄,不是太阳》,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9]邱紫华:《的哲学美学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10]王立礼:《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

[11]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2]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

[13]李晓明:《比较视野中的当代英美生态批评》,北方论丛2008年第2期。

注释:

[1]张念红, 王诺:《述评》,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页。

[3]《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16页。

[4]《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页。

[5]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国外文学 2005 年第3 期。

[6]《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7]《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8]《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5页。

[9]程虹:《寻归荒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11页。

篇5

太阳能发电站清洁环保,但占地面积巨大,主要是光伏太阳能板和折射镜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前者能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后者会将太阳热折射到锅炉,利用锅炉将水加热成蒸汽,驱动发电机组工作,以达到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

塞维利亚(Seville)城外,属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Andalucia)沙漠地区有一个绿洲般的奇观:一根100米高的塔柱,周围环绕着好多排巨大的镜子,向外一圈圈扩散开。624个称为日光反射器的巨大可移动镜片,每个镜面有半个网球场大小,全天跟踪太阳,把太阳光线聚集到中心塔柱上,收集阳光并且产生11MW的电力。这样,太阳的热量就转化为电能,足够供应6000户家庭用电。

这一蔓延伸展的场地,取名为PS10,属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聚光太阳能发电(CSP:concentrated solar power)厂。聚光太阳能发电的支持者说,这项技术可产生足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甚至可给整个国家供电,但需两个因素得到充足供应——土地和阳光。

世界上大多数聚光太阳能发电厂,通常反射镜镜身的安排布置与电影院座椅位置如出一辙。众多反射镜安排在中央塔柱周围,形成同心圆,镜子之间的间距就像电影院的座位那样错开,每隔一行对齐,而在高塔顶端则是锅炉和涡轮机的位置。然而如此布置镜身,有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随着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换,镜身间相互遮挡而产生阴影,这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镜面向塔柱反射的光线。即使厂家通常会在镜身后部安装能随太阳位置变换而相应变换角度的机械手臂,但阴影的问题仍是无法解决。

为了提高电厂的理论效率,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的科里·努恩(Corey Noon)和亚历山大·米佐斯(Alexander Mitsos)重新调整定日镜的模式。他们首先利用数值优化,让扇状布局靠得更紧。这种更紧凑的布局,根据模型计算,可减少10%的土地和镜子用量,而不影响镜子反射光线的效率。由此产生的模式包含一些螺旋形元素,类似自然界中某些花瓣的排列。

为此,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携手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曼纽尔·陶里宏(Manuel Torrilhon),观摩大自然,寻找灵感——最终,他们锁定了向日葵。向日葵花瓣排列成螺旋形状,称为费尔马螺旋线(Fermat spiral)。费尔马螺旋线出现在许多自然物体中,很久以来一直让数学家们着迷:古希腊人甚至把这种模式用于大楼和其他建筑结构。数学家们发现,每个向日葵花瓣与相邻花瓣的倾角都偏向一个“黄金角度”,约137度,就是费尔马螺旋线。

根据向日葵花瓣的费尔马螺旋线排列方式,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螺旋形场地,其中的定日镜可反复调节,模仿向日葵,每个镜面与相邻镜面角度约137度。这种向日葵启发的模式,可以实现更紧凑的布局,数值优化的布局占用空间比PS10电厂的布局减少20%。更重要的是,这种螺旋形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定日镜相邻镜面的遮光和挡光,提高整体效率,同时提高潜在的发电量。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太阳能》(Solar Energy)杂志上,并申请了专利保护。

米佐斯说,聚光太阳能发电厂需要巨大的场地,采用这样的螺旋形状排列,可以减少所需土地和定日镜数量,产生等量的能量,这会显著节约成本。弗兰克·布克侯尔德(Frank Burkholder)是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的工程师,他对此模式也颇为欣赏,“在大多数聚光太阳能发电厂,定日镜和场地都大约占三分之一的成本。因为定日镜很昂贵,所以它们彼此的间距以及和塔柱之间的距离就很重要,如果不考虑它们的排列,就会产生阴影,彼此遮挡,显著减少供电量”。

如果在未来,太阳能如环保主义支持者所希望的一样,成为世界电力的主要来源,那么太阳能发电站必将需要占据大面积的土地。如果能像此次研究表明的那样,有希望将镜身占地面积减少,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样让我们惊叹的是,来自大自然的灵感是多么的神奇。

(选自《绿色中国》)

思考·领悟

一株小小的向日葵给了我们大大的启示。在它的启发下,我们采集太阳能的装置减少了占地,消除了阴影并能一直面朝太阳吸纳阳光。

其实,人类发展至今,已不知接受了多少大自然的恩赐。

受蝙蝠回声定位的启发,我们发明了雷达;受水母反冲原理的启发,我们的火箭得以升空;受毒蛇“热眼”功能的启发,我们研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受袋鼠的沙漠运动形式的启发,我们制造出了无轮汽车——跳跃机。

篇6

它,给诗人以创作的灵感;

它,给科学家以研究的题材;

它,给哲学家以哲学的启迪……

它,飘舞于花间叶隙,溪畔泉边,被喻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

它,就是自然界最美丽可爱的昆虫——蝴蝶!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蝴蝶吗?你知道最美丽的蝴蝶是什么吗?你知道蛾和蝶的区别在哪吗?为了让我们青少年了解更多昆虫知识,更热爱大自然,顺昌县团县委和青少年宫举行了一次“世界蝴蝶展”的活动,也展示了这千只蝴蝶的无限风采。

清早,我和伙伴们一同前去参观期待已久的蝴蝶展。哇!这么多的蝴蝶标本,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黑的,白的,黄的,红的,色彩斑斓,琳琅满目。它们个个栩栩如生,只只活灵活现,看着它们好似在飞动的样子,我也似乎跟着翩翩起舞起来!

“哇!太美了!”我寻声望去,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放着蓝色光芒的“光明女神蝶”,瞧!它那钻石般的翅膀上闪烁着耀眼的莱姆绿和天蓝色亮光,活像是一个蝶后在买弄着自己身上美妙绝伦的色彩。听解说员介绍:“这是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蝴蝶。它来自大洋彼岸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热带原始雨林。”我仔细观察它,翅膀上的颜色还变化多端呢,你从不同角度去观赏,它就有呈现出不同的美丽色彩。真是太美妙了!难怪参观的人们看到这美丽的蝶后,都情不自禁地发出那声惊叹呢。

“啊,猫头鹰!”,又一声呼叫把我们呼唤到了一只奇特斑纹的蝴蝶前。原来,这是南美洲热带地区特有的一种珍稀蝴蝶——猫头鹰蝶。真是形如其名啊。看,它的翅面上的颜色和花纹酷似猫头鹰身上羽毛的色彩,尤其是后翅的两点眼斑,几乎和猫头鹰的那对大眼睛一模一样,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只凶悍猛烈的猫头鹰。真会令许多小动物望而生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它自我保护的方法吧!周围许多小朋友看了它都感叹地说:“真像一只目光锐利的猫头鹰啊!”

看着看着,我的眼前突然一亮,这不是早有耳闻的亚历山大巨凤蝶吗?你别小看它,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解说员说它展翅宽达300毫米,雄蝶比雌蝶略小,翅面上的斑纹和颜色异常诱人,后翅呈金绿闪光色,它在蝴蝶中算是一个巨人了!全世界仅发现于芭布亚新几内亚的东南部。如今这种珍稀蝴蝶越来越少,现已被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IUCN)列入K级重点保护的蝴蝶。“原来世界上最大的蝶是亚历山大巨凤蝶啊。”这可揭开了我心中已久的疑团了,真是受益匪浅啊。

这么多蝴蝶有生活在我们中国的蝴蝶吗?我心里不由地纳闷起来。正当此时解说员向我们介绍道:“有一种蝶是生长于中国的,那就是中华枯叶蝶。顾名思义就是长的像枯萎的树叶,它的前后翅的反面均为苍褐色,整个轮廓酷似一片枯叶,翅上杂有黑点和灰斑,很象叶片上的病斑,与寻常枯叶上所见到的着生菌和霉无异,真乃绝妙之至!世界着名的拟态昆虫,当双翅合拢停息于枝条上时,很难与将要凋谢的枯叶区别开来,连鸟类也难于发现其所在,是保护色中最好的例子。同时,也是自然界的奇迹。”我仔细一瞧,那还真是只蝴蝶,要不是解说员介绍,我还真把它当成树叶了呢,大自然里的昆虫们真是太奇妙了!

篇7

妇产医院里婴儿的哭声,像征着一个宏伟的蓝图将呈现在人的面前。学校里琅琅的书声,雄伟的高楼大厦将层层掘起。呜叫的警声,竭止无数人犯罪的脚步。豁达的蟋蟀奏出的和谐之声,给我的启示是小时候从妈妈的话中悟出来的。

三年级放暑假时,赶好妈妈公司也放假,我们就到乡下的姥姥家度假。傍晚,雨停了。妈妈说:“夏天雨后的景色美极了,另有一番情趣,在城市里是享受不到的,咱们到幽静的田间小道散步去。”憋了一天我连声称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去。”刚被雨水洗刷过的青草像抹了油似的又光、又绿、又肥厚,稻苗也不倒挂金钩了,像出鞘的利剑刺向天空。道边不知名的野花笑开了脸,列队迎接来自大城市的小姑娘——我。雨后的景色好美,雨后乡间小道的景色更美。

道边,一群蚂蚁列队过来,其中有一只蚁王带头,它的个头比其他蚂蚁大很多,还有带翅膀的蚂蚁,那肯定就是蚁后了。面对巨大的虫子,蚂蚁不紧不慢,在蚁王的指挥下,形成包围之势,有的前拉,有的后推。庞大的虫子,在蚂蚁的包围下慢慢移动。

碧绿草丛里,蟋蟀全神贯注地趴在草叶上,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时而奏出激情高昂的《斗牛舞》曲,欢迎蚂蚁获得战利品凯旋归来;时而奏出《威尼斯狂欢节》来庆祝暴晒发蔫的小植物因获得甘甜的乳汁——雨水,而重获新生;时而奏出欢快的《化装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我。

篇8

作文可谓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生语文乃至人文素养的体现,小学高年级语文的作文基础和语文素养将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可以说,几乎所有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小学生写作文不是享受,简直就是受罪,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学生一听“作文”两字就眉头紧锁,但为了完成任务,就随便找《小学生优秀作文》参考抄袭,或者随意胡编乱造,作文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都是陈词滥调,让人读来无味,纯属应付。究其关键原因,小学生的作文与生活隔离,缺少生活气息,那只能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教师要让小学作文回归生活,叙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而不拘泥于写作技巧与模式,努力让小学生用作文表达生活,用生活实践作文,从而使小学生热爱作文,更热爱生活。

二、小学生活化作文的内涵解析

小学生活化作文,是指小学生写作要紧密围绕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用生活化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主要包括作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即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与生活相融,使得小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小学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思考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小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的过程,作文是小学生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用文字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将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过程生活化和作文评价生活三部分加以阐述关于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思考。

(一)源于生活,作文内容生活化

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多数是在课堂上,限制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使学生没有生活内容可写,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是生活的延续,平时没有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来自大自然,可以来自校园生活,可以来自家庭生活,可以来自社会生活。大自然是美丽奇妙的百科全书,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生活素材,我们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室,而应鼓励他们走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用笔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校园生活同样多姿多彩,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读书活动、唱歌比赛、各种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提升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把参与校园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便是佳作。如过完儿童节,有学生就写了《儿童节———我们自己的节日》;运动会结束后,有学生就写了《同学,加油!》;春游过后,有学生就写《今天真开心!》等等。我们还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体验家庭生活中温馨快乐,表达孩子的真情实感。例如,母亲节那天,我会让学生亲自为母亲做一件事,然后写下来,第二天到学校交流。《我为妈妈洗脚》《我帮妈妈洗碗》等等,充分表达了孩子善良天真的童真,各个真情流露,体会母亲的辛苦,并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懂得了生活。我们都是社会的成员,社会生活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用心观察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比如周末可组织小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可以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可以去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也可以去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结交朋友,互帮互助,参与社会生活,热爱生活,并把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写出来,这些都是美文。因此,作文内容源于大自然、源于学校生活,源于家庭生活,源于社会生活,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感知,有体验,会表达,小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丰满有味。

(二)融入生活,作文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程度与教学的过程有关,如果作文教学的过程与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小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所以,在每次写作前,我都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作文情境,给学生以思考和启示。例如,针对现在小学生生日请客吃饭盛行的现状,我以“过生日要不要请同学吃饭?”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分正方反方两队,让学生充分准备后进行辩论,双方学生积极参与、激烈争辩,热情高涨。辩论结束,我就让学生以《过生日要不要请同学吃饭?》为题作文,学生可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有力,且真情实感流露。因此,通过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现自我。喜欢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有没了束缚,才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写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这样的作文可谓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生动形象。

(三)回归生活,作文评价生活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