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11:27: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N9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47-01
一,引言
随着高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方法日益精细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对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传播的效率。同时,近年来计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量数据的及时处理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这样,专业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在许多学校已经应运而生。最近国家发文要建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作为一个管理和维护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作者将自己使用该系统的一些经验、体会和想法与读者交流,希望这些分享能为信息化平台的早日建成砖添瓦。
二,现况
目前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已经根据自身需求开发了复杂的软件系统,能a够严谨、规范地管理全校的教职工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完整地处理信息。有些学校则仍只是简单地以Excel进行数据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迅速增长,社会对数据统计和管理的要求不断升高。这时数据越来越多样、繁杂,信息统计方式的需求也的越来越多,这种原始的信息管理办法就很难完成统计要求,必须被淘汰了。在当前信息化急剧普及,数据交换日益频繁,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的关键时刻,全国教育信息化统一平台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应该说不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水平的差距与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许多学校没有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也未聘请专业人员或培训操作员来管理信息数据库。实际上,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以前的数据记录系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校内、校外信息交流平台。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不仅掌握了教职工的大量档案信息,还成为能极大方便学校领导及时掌握学校各方面动态,教职工获得相关利益信息,学校各部门的协作与互动,以及学校之间的交流的独特工具。管理及操作这个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也要熟悉数据处理系统和软件管理系统。能够熟练应用,并时时维护这个系统。总的来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从思想上重视,积极组织培训人员,为平台的建设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硬件设施,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三,意义
将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提上日程,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平台可以全国教职工信息建立起来,一些大型的统计数据,国家教育结构,等等可以更加准确的统计出来,就避免了,分省、市、区到各个学校统计,不仅效率大打折扣,在不同的渠道连接中,不可避免的造成数据的失真,同时,一些教职工的外聘、兼职等造成了重复统计,从而影响到一些重要建设和制度上的决策。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影响深远,对全国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可以提供信息支持,不仅会推动教育系统的合理配置,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应用前景广阔。
四,学校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建立一个全国教育信息化统一平台,犹如一个树形结构,树根是我国教务部,树干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的传输,树枝是全国各个部门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了。
1、灵活的权限设置
首先对信息库进行权限的设置,最高权限是国家教务部,可以查看全国所有教职工的信息。其次是各个省,可以查看本省各个学校以及各个教育相关机构的信息,。再其次是各个学校以及各个教育部门,可以查看本单位的教职工信息。最后是个人,只可以看到本人信息。其中信息准确性由下级向上级负责。具体信息修改由学校人事处修改,个人对信息有疑问的,向本单位提交证明材料,学院一并交于人事处信息室,审查无误,修改信息库。
权限的设置,对信息的保密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同时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整性也有了明确的责任划分。
另外在权限设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例如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一些教职工的详细信息,如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成员信息、出国研修情况、研发成果等等,面对这种问题,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就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的设置,根据本单位特点,丰富信息管理系统,添加所需的统计界面,面对向上级部门传输数据的时候做到有选择。从而满足双方需求。
2、便捷的信息的传输
在全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各个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结合本部门的需求完善本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实时更新,这时候就要分季度的向上一部门传输数据,如何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完整的输送, 以EXCEL为媒介,下级部门导出本部门最新数据打包发往上级部门,最后汇入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部门对部门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3、可靠地日常维护
设立专职专人维护,负责人不仅要熟悉人事档案的日常工作,还要熟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由于人动具有实时性,从其档案材料中经专业人员分析出准确的个人信息,再结合其他渠道获得个人信息后,就可以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更新或添加新的教职工信息了。从档案中获得基础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从其他渠道获得数据也要有相关的材料证明,这样全国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的根基是稳固的,信息来源是有保证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促进的档案建设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有效延伸,档案作为一个公民重要的信息记载工具,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有很强的保密性,专业的制作和保管纸质材料,那么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就要求有很高的独立性、机密性,从而也限制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交互性。那么信息管理系统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两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4、多样的细节处理
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批量数据的更改,例如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结束后,信息管理系统的职称信息一栏变动就会较大,所以不能止步于逐条更改记录,较理想的方式是在EXCEL中整合好数据后,通过端口,导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一次性更新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库。
在统计的过程中,例如分析一个学校的教职工职称数据,需要知道本校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男教授,且来源类别为回国录用,从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数据职称-教授、性别-男、年龄从1974.01.01――2014.01.01,来源类别选回国录用,点击查询,可以输出满足此条件的所有教师的相关信息,并以EXCEL输出。
此时就可以在EXCEL中通过强大的统计功能,如排序、筛选、透视表、数据结构图等,得到需要的统计数字或图表,从而合理的规划学校教师职称结构等等。除此之外,要想更加便捷的得到数据,可以在信息系统中,通过查询界面输入各个选择条件,选择查询,不仅可以输出EXCEL,同时显示符合条件的信息数,这样简洁明快。这两种统计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不仅可以迅速的得到数据,也可以根据需要处理数据。
五,结语
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其建立也要有前瞻性,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不能止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学校教职工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个分支,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部分,通过整合各个部门资源,建立一个网络,从而的更有效的信息。这个系统的建立不仅仅可以满足查询、统计需求,同时这个系统搭好平台,为人事部门的各方面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全国信息化平台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凌桂珍.浅析教务管理信息化[J].教育论坛.2005.(6).
[2] 寿小平.浅谈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 刘开南.浅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 中国高教研究.2005,(2).
[5] 依云.关于科技查新[J].苏南科技开发,2006,(1).
[6] 王文平,程冰,黄达.科技查新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9).
[7] 王志强.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科技查新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0).
[8] 马景娣,缪家鼎.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再审视[J].现代情报,2006,(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常态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51-03
一、引言
中国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受益者、推动者,抓住教育信息化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驱动,在发展顶层规划、推动方式、工作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1]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是一项国家事业、全民事业,也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业之一。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近两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无疑就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教,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力量、途径和标志。[2]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关系着国家信息化教育重大决策、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创新是指学校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信息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
1.信息数据管理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数据管理体系。信息数据管理是一个信息数据流动的过程,各级各类部门必须做统一的数据库,不同的部门负责整理和管理信息数据。第一,省地县学校做统一的数据库,有一些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同步数据应用。第二,全国统一编码体系,全国各级各类专业、装备、教师、学生实现唯一的终身核心编码。第三就是跨部门的对接,如与公安部门对接,互利互惠,防止编造性信息,与教育部提供的学历信息、社保就业信息等的对接。上述基础数据库的三个方面的同步应用、统一编码、跨部门对接等对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来说避免了重复性。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各级教育机构的同步应用,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2.信息系统整合环境
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操作,形成具有执行力的数据。国家规划的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有5个大类,20个左右信息系统,三四十个可操作化的业务体系。并开发和部署了各个省级的管理系统。学生类的管理系统有6个,包括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基于各类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的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教师类的管理系统有教师通用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学校类系统有四个,包括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小学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有三个,包括学校规划与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信息系统;还有其他业务类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各类电教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变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信息化环境。
3.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2015年6月甘肃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方便于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机构的登录管理与应用。甘肃省全面完成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对接了包含学前教育管理系统、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系统等7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了甘肃省义务教育人口监测系统、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等6个省级系统。2015年5月,我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开始升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预计于6月底全面完成。随着教师信息系统的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职称、接受培训情况全部记录在册,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将更加科学有序。
通过对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高度认识,使每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建设具有持续的动力来源,资源充分涌流,学校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角色定位,转变机制创新管理,制订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三、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的建立与维护
1.学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动态管理
2012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驱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顶层设计形成。2013年5月,甘肃省开始部署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采集的培训,逐级培训,有序进行数据的采集。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学籍系统的操作,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加强了对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向应用驱动转变。2014年1月10日全国联网试运行。2015年1月21日,教育部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正式学籍号,实现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入新的应用阶段,将在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学籍信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学籍信息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学籍信息存在缺项、有误、未更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于201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3],建立全国教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培训,通过手机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家长、教师、学籍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平台,再次核对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确保学生学籍信息质量,更好地发挥学籍系统效益。在数据的核查更新中,着眼于学生信息的真实现状来分析处理,以疏导的方式解决问题,确保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
本次核查中,现住址以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户口本为依据还是以房产证为依据?填写标准有14项,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现代家庭的住址,由于有多处居住地、家庭成员不在同一户籍等原因,趋于多元性、多极化态势。在多变的元素中,探索统一要素,促进学生信息数据核查管理的准确。在实践操作中,分析数据是关键,学生现住址,就同一学生、家长的口径不同,以爷爷奶奶的居住地址,或以父母的,动态变化较为复杂,房产依据变化大。以户籍户口分析,由于部分家庭居住的变动、家庭成员的变化等因素,地址信息数据没有及时更新,较为陈旧,但统一信息数据的因素确切。本着要求家长携带家庭户籍簿核查与确认为基本点,以当前学生户口所在户籍户主的地址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现住址,并分析确定其他信息,来综合处理。本着认真的态度与学籍管理人员的同仁们探讨问题,通过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上下交流衔接,以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确定为学生现在真实居住的地址。
在家长核查学生信息过程中,家长对信息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忧,在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有关问题予以答复,并逐步优化了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性能。[4]“确认表”上传的目的及意义在于作为电子档案存档,互促互建,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班主任帮助有困难的家长拍照上传“确认表”,能够有力疏导学籍信息的核查进程,并促进家长提高对学生学籍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真实、准确、完整,能够有力驱动学籍数据的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教育管理决策水平,为教育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建立长效的核查机制。教育信息化学生学籍采集的数据得到进一步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提高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做好数据,用好数据。以用促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管理深度应用到信息化教育教学决策中,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提供精细化服务,提高应用常态化,提高教育现代化。
四、基础教育资源及平台的管理与应用
1.两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驱动应用
2012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全面推进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4年国家云平台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晒课活动,各地积极行动,汇聚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甘肃省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截至5月底,甘肃省报名晒课教师位列全国第六,晒课数位列全国第四,教师参与率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地支撑和推动着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2014年甘肃省通过服务平台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甘肃电信杯微课教学大赛,云平台引导教师多维解读微课、学习制作微课2552节。全省小学组489节,获奖率为39.66%,本校参赛12节,10节获奖,获奖率为83.33%。我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各位教师从微课教学中获益。微课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优于“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往往陷入看别人学习或看热闹的尴尬境地,而“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更适合学生自学,积极引入微课,助力高效课堂的建设。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如何深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
2014年7月成立“甘肃教育移动学苑”微信公众平台,打破空间限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形象展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管理班级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学习的渠道,为家长提供了指导,教会家长如何辅导孩子,是我省推动探索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一种有力尝试。探索出了“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荣膺2014年甘肃十大重大信息化事件,在全省深入推进了“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建设进程。2014年9月5日甘肃省教育厅启动了“甘肃教师学苑”,由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组成,可选择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混合交叉的方式学习,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教育资讯、教学风采等版块。版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利于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充分体现教师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理性思考和文化鉴赏能力,内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学习效仿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平台的学习管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日常管理,进行学分认定,积极投稿,开展互动,形成常态化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规划仅仅是前提条件,良好的执行力才是规划得以落实的生命力,学校是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障碍依旧存在,在大数据时代学校网络带宽不足,不能支持同步课堂装备的有效应用;管理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不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和学生应用需求资源与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实践中,理顺信息化发展方向,探索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的整合,数据同步应用,以用促建,让教师充分用起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形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常态管理与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化点亮人类教育梦想――写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EB/OL].http:///news/n2/n20150525_24901.shtml.
[2]任友群.以科学决策促进教育现代化[EB/OL].http:///news/n2/n20150602_25171.shtml.
【关键词】教育管理 信息化 教育治理视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7-02
我国教育体系整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则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所以,为了能够让教育管理信息得到全面的优化,就需要对教育治理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在2010年、2012年颁布了《规划》与《纲要》,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都取得了较为长远的进步;教育部在2013年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为《方案》),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突破点,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路线图、主要内容、总体目标以及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设任务进一步的明确,全国各个学校的学校经费资产、教职工、学生以及办学条件等,都在进行全面的应用和部署。这几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国家的集中投入下,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个阶段的应用与建设下已初见成效。国家和省级建设工作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时逐步推进,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互联网直接接入,基础数据库以“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基本原则建成,包括全国的教职工、学生、中小学校舍、教育机构、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学历学位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联网办理学生网上转学业务,学生最新动态的更新,可使家长方便、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在学生就业、考试招生、遏制数据造假和教育经费监管等方面,这些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前进,学校也不断挖掘其应用价值,使其在各学校、地区都呈现出全面性的应用和建设。一些省市将系统应用与业务管理相融合,依靠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扩展;一些县、市级的地区也建立了满足要求的区域化教育管理平台。降低了在学校宣传的成本。某些学校会将信息管理移至实验室或课堂,为了给教师、老师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学校可将管理和教学结合起来,及时的分析学校的师生教学和管理技能。在这些学校和地区,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会随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而改变,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经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中的问题
2.1协同性问题。
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的初步建设已取得逐步进展,如果将其与各类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体系相配合,并将其置于体系中,则此系统的功能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各线条建设、各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需要进行协同。国家教育系统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元素不能准确的对功能进行定位;各个任务也不能明确的进行分工;各个主体的义务、权利不够清晰。根据《方案》的推行和实施来看,国家层面还是重要的着眼部分;《方案》提及的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和地方配合教育部,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对于学校和地方的权利,关于《方案》的全面建设,并没有进行全面的阐释,地方和学校的建设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建设思想也与国家不一致,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时常发生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逐步转变为某个主体或某个层面的任务。
2.2数据的应用服务和准确性的广泛性问题
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准确性会被建设全责、功能定位等影响。以往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都是独立存在的,数据不能共享,缺乏权威性、连续性、统一性,系统管理是根据业务线索和教育类别进行建设。由于数据采集不专业,会导致统计学校数量、学生人数的数据不准确。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经费的比例也不合理。教育经费应以项目的建设为主,缺少维持项目维修的经费,导致项目建设难以维持及完成。尽管目前一些企业对教育管理系统投入建设资金,但政府才应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主体力量,且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还尚未明确,所以,一些高品质的企业对于教育系统的投入还是持观望状态,市场未被完全激活,该领域的建设企业中存在许多鱼目混杂的现象,影响了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3.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方法
3.1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定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提出了对于我国教育系统的新标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治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是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系统为解决难题、适应形势变化、全力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及转型。“管办评”的分离是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基础,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其突破口,构建社会、学校和政府的新型关系是其核心,建立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体系制度是重点,形成一种格局为多元主体、职能边界清晰的形势。此格局的核心由以下三者构成: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加快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的推进,实质上要让以上三大体系分工清晰、分而不离、相互制约、独立运作。
3.2面向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教育治理”指明了教育建设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推进教育治理必须以教育管理的顶层化作为基础。服务是最重要的核心,使各主体都能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凝聚建设教育管理的认识;应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实际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分离各类指导思想,从而调动各层的积极性;坚持核心业务统一、数据共享,实现教育核心业务上下统一,极大限度的发掘教育治理的功能潜能。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从保障、服务、应用。建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目标。《方案》中建立了有关全国教职工、学生、办学条件以及学校经费及管理系统的决策与规划支持业务管理系统,应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加强对教职工、学生的管理,办学条件及学校经费在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教育部通过对核心系统的统一开发,供学校和地方免费试用。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地方行政教育部门应做好核心系统的部署,建立基础数据库,用来实现教育系统的数据更新,用于开展各种特色教育系统的建设,可使信息技术在后勤保障、教学科研、学生教师等项目中的广泛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核心系统成为基本建设的主干,各特色系统覆盖各教育机构和各教育行政部门。
3.3推动和支撑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目标。
实现基础数字和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的全国共享,引导各级教育部门开展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五方面的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公共服务变得人性化,使数字分析变得即时化,使评论主体变得多元化,使数字获取变得伴随化,使决策支持变得科学化,使管理过程变得精细化,让教育管理在政府支撑、职能转变,推动教育管理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政府的教育决策水平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五项应用”在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覆盖。
3.4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服务目标。
各级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各类学校教学的各项事务,直接管理每个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提供高品质的个人管理、学习、教育空间,调动每个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在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的衔接,打破个人空间,每个管理者、学生、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者。
3.5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保障目标。
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在全国教育管理系统中被明确。探索可行的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学校、地方对于教育管理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机制。教育部的职责在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中是对全国教育管理规范化,指导教育信息管理在各地教育机构的实施和推动。其主要任务为:建设全国管理系统的安全支撑和公共技术平台;开发教育系统和全国信息核心系统业务;建设国家教育系统数据库;出台接口系统核心标准;推动各级教育系统的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4.结语
加强改革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现阶段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矛盾、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同时还要不断教育机制。让学校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让顶层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只有这样,其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效果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雅奇.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考试周刊.2016(38).15-23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规划》指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东方金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注册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外商独资企业,以教育软件开发和发展远程教育网事业为主要经营目标。东方金鸟企业集团旗下的北京东方金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自主版权的教育软件,是东方金鸟这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全新企业集团的技术核心实体。公司独具匠心设计开发的远程教育系列产品,在业界被得到充分认可。企业集团采用开放和合作的方式,建有针对不同客户目标的远程教育运营平台,提供给各地优秀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远程教育业务。企业集团以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为己任,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与教育主流媒体进行高端合作,建设了服务全国的、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互动服务平台――东方金鸟远程教育网。
一直以来,我们以优质服务和一流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其业务遍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宽带多媒体平台、语音与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与多个部委、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银行、石油、煤炭、保险、邮政等行业、大型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合作,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
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公司又与在基础教育界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教育媒体达成深入、广泛的战略合作,这必将对公司的品牌建立、资源组织、渠道建设、终端销售、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开放共享的东方金鸟师生互动网络平台正在茁壮成长,一个旨在建立我们在业界的影响力、领导力和对中国教育事业推动力的全新的“中国教师报-东方金鸟行动”已经开始。
2007年公司成功联手风险投资,为东方金鸟远程教育业务的快速腾飞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公司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有创办中国首批著名的远程教育网站的经历,有利用互联网联合各大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远程教育运营的成功经验。向中国教育界提供真正符合国情的实用软件产品和服务,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梦想。
【公司远程教育产品】
我公司提供的软件产品包括教师备课系统(课件制作个人版和企业版)、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针对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的E-Learning远程学习系统、网络视频加速系统、网络视频教学和视频会议系统、远程考试与资格认证系统、网站系统以及与硬件厂家联合生产的手写笔备课系统等,主要产品能提供面向英语国家、台湾地区以及东盟的英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及Big5繁体版本。这些产品完全符合中国网络教学实际需求,使用范围为中小学、大学、成人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和企业教育培训等。我们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
网络版课件制作系统,在普通28.8K拨号上网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将老师用粉笔、黑板在课堂上的讲课过程,在电脑网络上得以原貌重现。在宽带网络上,它具有视频、动画、现场摄像等表现功能。个人版不追求高压缩率,可以提供多路视频、录屏等高端功能。
网络课程开发采用屏幕实录和指示笔授课方式,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传达信息充分,课件画面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备课、录入、美工、技术合成等复杂程序简化为“课件生成”一道工序,教师不必学习许多计算机知识便可以在学校或家里直接制作课件,被北京教师称为易学易用的“傻瓜软件”。
支持批量制作大量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光盘,适合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资源中心运营。针对优秀教学课程,批量生产电子教案,速度快,质量高,可以节约大量费用。
完善的远程教育学习管理运营功能:具备了E-Learning系统运营中会员管理、收费管理、学习管理、教学管理、作业答疑考试管理等综合管理功能。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具有不同的版本细分,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量身定制。
部分产品近期还荣幸地被教育部、电子信息产业部主管部门评为“中国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解决方案推荐使用产品”。
【公司的远程教育运营服务】
关键词: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QQ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07-02
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实现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有现代化的装备,而且要有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直观作用也日益凸显。大批实验教学设备配备到学校,给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和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提高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装备的使用效益,并对实验教学进行更科学的配置和管理。因此,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借助《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和“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实现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达到实时掌控各校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的目的。
一、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首次在当年年报中使用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实现了全国教育技术装备的网络信息化统计。随后,部分省、市、县陆续出台了自己的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中长期方案。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学校先试先行,率先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管理。
推进管理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01-2020年》的要求,是制定当地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管理信息化完全打破了传统落后的统计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化装备管理。同时,也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信息管理员队伍。为响应教育部号召,2009年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成立以相关人员为组长,各县市教育技术骨干参与的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开始着手全市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准备工作,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被列入市、县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的工作日程。由于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没有直接可以使用的管理软件,市教育局决定自己开发一套“信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由专业教师负责该软件的研发工作。历经三年研发,终于在2011年9月完成了“信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并在全市各中小学试运行。
二、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人员是关键
常言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软件强大而丰富的功能,应用到县、乡、校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网络设备、计算机等作保证,更需要组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稳定化的管理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我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们对全县中学、中心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要求使用年轻化、专业化,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师担任信息管理员,并进行了集中培训。对培训后的信息管理员,要求定人、定岗。工作调动一般只在信息管理员之间调整,力争信息管理员的相对稳定。2011年10月,开始建立各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库。组建由各中小学理化生教师、信息管理员参加的“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搭建县、乡、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也在课程安排和资金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到理、化、生、科学等学科办公室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机和网络接口。要求管理人员要热爱此项工作,能够全心全意为全校实验管理工作服务。并在信息互动平台上将本校的成功经验以及兄弟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位任课教师,真正达到网络信息的互动效果。
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学校的各项基础数据都是靠人工统计,仪器设备分类复杂、数量繁多,无法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这一难题。利用“教学装备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实现了对县、乡、校三级管理机构,从技术标准、人员信息、装备用房、设备管理、仪器总账、借还状态、仪器缺口、实验开出情况等信息较完善的统计和管理,基本实现了学校实验教学的“无纸化”管理功能。
三、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减轻实验管理的难度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领导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我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用于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配备。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我们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第一,我们利用每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和全国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年报,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管理进行测试和检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特别是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我们从各种文件下发、时间安排、学生报名、信息采集到成绩统计等在县-校、校-校之间,进行了大量信息交换和传递,既准确又快捷。
第二,在全县信息管理教师的鼎力配合下,已基本实现了县、乡、校实验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县电教站随时都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和“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对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数量及使用情况进行远程检测和监管。部分学校还在理化生教师间建立了自己的“QQ群”和“微信”平台,拓展了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空间。
第三,到2011年12月底,我县已完成了全县4所高中、19所初中和16个乡镇130多所小学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建库工作。在新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中所需教育技术装备的全部底数,从现有仪器设备、图书、体音美器材等详细数量到全县教育技术装备招标计划的制定,都是通过信息技术统计完成的。该系统使计划制定的速度、准确性大大提高。避免了各校因人工统计误差过大造成的资金浪费。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制定相关方案提供了准确理论依据。
第四,到目前为止为更好地落实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我们为全县每所中学、中心校的仪器室、实验室配备了两台配置较高的管理用计算机和两台激光打印机,并配有我们信阳市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由一到两名专职实验管理教师负责管理;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连接到每个仪器室、图书室和教研组;我们的“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已升级到500人(我县只有16个乡镇,19所初中,23所完全小学)信息覆盖量完全符合要求。
1.建设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系统在教育管理上的意义何在?
杜:建设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意味着管理观念、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归纳为三个词,第一个是“必然性”。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国力竞争的前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信息化的学籍管理系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学籍管理的迫切要求,是各级政府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对于改变目前传统的分地区、分段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个是“迫切性”。建设学籍系统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1393 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流动,特别是跨省份、跨地区转学,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无法掌握学生流动的准确数据,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立全国范围的学生基础数据库,真实掌握全国范围内每个学生的信息,为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事业统计以及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势在必行。
第三个是“重要性”。党的十报告提出“新四化”目标,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建立规划科学、标准统一、功能强大、互联互通的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是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信息化与基础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不断推向深入、悄无声息而又深刻的变革。打个比方,学籍系统就像银行,学生注册学籍就相当于办理了银行卡,拿着这张银行卡可以全国通用。
2.电子学籍系统主要为业务部门提供哪些支撑?
杜:电子学籍系统作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建设的五大类20 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一,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简要地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它的应运而生宣告了基础教育管理科学化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设学籍系统是提高基础教育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学籍管理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基本教育管理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建成学籍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学籍信息共享,为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真实数据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籍系统建成后,可以动态跟踪全国学生的流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解决在义务教育和学生资助中存在的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满足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建成后的学籍数据库将涵盖全国2 亿多中小学生,几十年后将形成全国人口数据库。学籍系统可以作为控辍保学的重要抓手。例如,贵州省教育厅要求所有的学校必须把连续三天没有上学的学生信息记入学籍系统,省教育厅、各县市教育局每天都可以查看各校学生出勤情况。
再举一个工作中的实际例子,在海南打工的家长要将孩子带回吉林上学,他面临两个劳心劳力的难题:一是海南转出学籍的时间和吉林接收学籍的时间不一样,二是家长需要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回盖章。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建成后,这位家长的难题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这就体现了我们教育管理过程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3.请您谈谈有关领导对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重视情况和要求。
杜: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建设建成全国联网的学籍系统。财政部、发改委等也特别关注和支持学籍系统建设。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金教工程”并确定为优先建设的项目之一。特别是今年,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教育部工作要点,袁贵仁部长在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在完善标准、互接互认的基础上,把学生、教师、校舍以及就业、资助、营养改善等方面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用。针对目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交换不畅等问题,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等信息全部入库。
今年7 月31 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袁贵仁部长特别强调,正在部署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 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经教育部同意可以继续使用自建系统的省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自建系统的改造,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和实时数据交换。各地市、县和学校要积极开展系统应用,将系统作为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的抓手和工具,通过系统完成学生升学、转学等工作,实现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4.一些省份的电子学籍系统已有所探索和建设,相关成果是否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奠定了有利基础?
杜: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确实有非常有利的一面。迄今,全国有些省市在学籍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北京、吉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福建、湖北、海南、广东、重庆、云南等13 个省份建立了全省或地区性的比较完整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陕西、青海、新疆、兵团、湖南、河北、山西、内蒙、辽宁、江西等10 个省份建立了高中阶段学籍系统,还有9 个省份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但必须看到,由于各省的学籍系统仅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运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学籍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全国联网,这造成已有的学籍系统统计数据陷入“信息孤岛”的泥潭。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技术架构,对于处理好国家系统与各省已建系统之间的关系,消除已经形成的“信息孤岛”,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电子学籍系统建设推进情况如何?何时可投入应用?
杜:应该讲,推进决心和力度都很大。从2010年启动以来,按照顶层设计方案,全国学籍系统需要建设中央、省两级数据中心并部署中央、省、地市、区县、学校五级应用系统。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先后经过全面调研、顶层设计、方案评估、招标开发等环节,系统一期开发顺利完成,并从去年11 月开始在安徽、浙江、重庆、贵州等4 省市进行试点,其中贵州省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部署和全省1.8万所学校658万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采集工作,已顺利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2013 年3 月,“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召开,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入在全国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有近1/2 的省份部署了系统,2/3 的省份完成了纸质学生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我们计划,秋季联网试运行。
6.当前,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杜:面临的困难还是不少的。我们还可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个是“时间紧”。因为今年年初才全面部署,各省需要办的事情很多,申请经费、招投标购置设备、培训人员、采集数据等都需要时间和周期。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体进度;只要一个省份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国进度。但我还是要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困难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缓解,赢得精彩的改革发展局面。因为,像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都能做到的,大家都应该去努力做到。
第二个是“类型多”。有的省份没有自建系统,部署建设工作相对容易。有些省份申请替换自建系统,部署起来也不是太麻烦。有些省份申请保留自建系统,这就要在部署全国统一系统的同时,还要对自建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技术、时间、经济成本均较高,还需要反复论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造的进程直接影响全国工作的进度。
第三个是“数量大”。系统涉及全国所有中小学学生,要采集的数据数量巨大,加之涉及校对、审核、纠错、等诸多环节,想在短期内确保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尽力向前推进,因为利用信息化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需求与进程不能等。
7.目前,《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的研究制定工作正同步进行,这二者之间关系何在?
杜:全国电子学籍系统旨在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需要上位的文件做保障,必须建立统一的使用规则,为电子学籍系统的部署实施提供支撑。此前,基于分类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和过去的实际情况,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做出明确规定。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如《小学管理规程》(1996)、《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2)和《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2007)等,但这些都只是从局部或技术层面规范学籍管理,缺乏更上位的规定和依据。因此,出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教育部一手抓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一手抓《管理办法》制定,《管理办法》制订与学籍系统建设同步启动,同步推进。从2011 年初成立工作小组,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开展广泛调研,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召开10 余次座谈会,30 余次工作会;并广泛征求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学籍管理人员、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征求到的有效意见和建议上千条,阶段性易稿10 余次。现在正在进一步修订,力争尽快印发。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 信息化 功能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8
Universi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
ZOU Zh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taff work starting, the actual work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e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highligh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hoping to make the teaching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 the method further improvement or improvement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function; importance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且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其本身涵盖了教学各环节的科学规划、管理、实施、协调等方方面面。除了教学本身的每个环节(从培养方案制定到课堂教学再到考试管理,以及围绕这一主线发展的各支线工作:教学研究工作、教材工作、教学检查督导工作等等),其复杂性还体现在参与这整个工作的师生群体的规模和多样性。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人数的不断上升,更何况需要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框架内做好协调管理工作,更是增加了此项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1 教学教务管理各项工作的关系
教学教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服务和管理对象的,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二者展开和延伸的(见图1)。
从图1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教学教务管理的很多环节都是一环扣一环甚至交叉渗透影响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教务管理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其后面的所有教学教务环节,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整体宏观来看的话,不按管理规定对这些环节随意进行变动将影响学校整个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其长远规划和发展;而从局部细节来看的话,正因为教学教务管理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甚至交叉影响的特点,任何变动在实际工作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就会扰乱和破坏教学秩序,甚至发生“多米诺骨牌”的连环效应。
2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在系统中的模块化体现
面对如此复杂且繁多的教学数据,再加上教师、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特点,单靠人工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教务管理系统来承担数据保存、处理、调度、管理等工作,从而起到方便快捷高效地帮助教学教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也就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对应着其相应的业务工作,而每个业务工作在教务系统中都应该有其对应的模块来体现(图2),当然这些在教务系统中的模块并不能完全体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图2中标出的每个模块下还有若干细化功能模块,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图2 教务工作在教务系统中的模块化体现
3 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数据如此庞大和复杂的教学管理数据源,以及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再加上人数众多的师生群体和该群体的多样性,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高校面临着大量的学生、教师、课程等数据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有各种教学教务工作的组织实施,例如选课、排考等。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可以使数据处理更加快速、准确、有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改善现有教务教学管理的不足之处。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校园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务管理方式和体制,以保证高校发展的与时俱进。
(3)创新高校教务管理的方式。对校园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结合高校发展的要求,以期将最新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高校教务管理中来,从而达到创新高校教务管理方式的目的。
4 教学教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1)首先树立高校教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观念。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研讨会暨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中心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解放思想,把握规律,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科学发展。高校对此应该有足够的重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支持。在教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同时要吸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结合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推动高校教务教学信息化科学、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适合国情校况的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要提高自身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就应该着力开发适应本校发展需求的教务教学管理系统,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教务系统。这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寻求可靠的软件公司,同时发挥教务管理人员的力量,根据工作上的需求和经验,二者结合以便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教务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3)加强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任何高科技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一个好的教务管理系统是很多教务教学管理经验的结晶,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若需要教务管理系统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也需要素质过硬的教务管理人员保证其实施。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还要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头脑及统筹能力,可以举一反三。高校可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也应该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因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很快,需要不断跟进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此项工作。
(4)积极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在师生中的应用。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重要功能是围绕广大师生来发挥作用的,所以必须推进其在广大师生中的应用,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宣传、推广工作,让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师生群体中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服务模式进行推广和宣传是必要且必须的。广大师生既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服务对象。在师生使用的过程中,系统开发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应广泛听取和收集其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分类整理。结合教学制度和规定对其加以分析,力争将科学合理的建议实现技术化。这样也能使教务管理系统更加人性化。
(5)做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这个维护既包含日常管理的维护,也包含了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更新发展的维护,同时还有安全性的维护。没有一个教务系统是开发完成了的。一方面,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更新就有淘汰;另一方面,用户(即师生群体和教务管理人员等)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同时,很多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操作也会随着教学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可能受到网络安全方面的威胁。所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不会停止。这一工作需要高校提供财力的保障,既要有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维护管理,也要有高素质负责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 童颖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6.1.
[2] 唐文利.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