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14:37: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数学启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期是各种思维能力形成的时期,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根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的层面,还要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创设特定的游戏活动来进行启发培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种行为中,模仿是重要的形式,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倾向于培养幼儿表达自己思维的勇气,对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想法予以肯定,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游戏这个载体,让幼儿在相对轻松地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动中,完成教师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幼儿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长时间的专注于数学的学习,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索、研究。在小班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字时,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在上课一开始,我问小朋友:“见过火车吗?”小朋友都说见过。我进一步问“火车司机叔叔本领好大,那么长的火车,呜呜的开着跑,小朋友们想不想开火车呢?”这时候激起了幼儿极大地参与热情,教师再说“我们小朋友年龄小,不能一开始就开那么长的火车,我们先开短一点的,好不好?”小朋友都同意,这时候,教师让3个小朋友上来,作为司机和车厢,问“这个火车几节车厢?”小朋友知道是2节。玩一会儿后,教师接着说“这个司机技术好多了,我们再上来一个小朋友,现在是几节车厢?”小朋友说3节,教师引导幼儿理解2加上1就是3的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浅显的2、3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游戏,幼儿对于相对枯燥和抽象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游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意愿,能在游戏中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能获得思维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数学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发给每个幼儿一些彩色的珠子,然后说“小朋友,妈妈每天工作,多辛苦啊,我们为妈妈串一串手链,送给妈妈作为礼物,好不好?”幼儿会觉得把自己亲手做的手链送给妈妈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就会专注于串手链的活动中,在活动初期,教师不要急着订正幼儿对于手链中珠子色彩的随意性选择,让幼儿充分经历串联的过程,通过幼儿之间对各自的手链对比,这些幼儿会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把不同颜色的珠子进行串编,这条手链看起来会更漂亮,也从而理解排列规律的实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进行了情感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开发。当我们再出现例如“横线上应该画什么?”这样的题目时,幼儿很容易就会画出来。我
们给出幼儿这几种图形让幼儿按照一定规律自由排列,幼儿就会排列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如:……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些幼儿还采用了不等排列如:……等,幼儿的单一思维向发散及多向思维进行了发展。
三、利用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思维游戏对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作用更大,指向性更强,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幼儿今后的数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够给幼儿创造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多动和活泼特点,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能领会数学逻辑关系的本质。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一些小朋友扮演售货员,一些小朋友扮演顾客,我有选择性的在活动区内布置商店的货物,这时候,让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对货物进行挑选,小朋友有两次拿货物的机会,每次的货物个数不能超过五个,这样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要把两次的货物数量加起来,告诉老师顾客小朋友拿了几件货物,然后让角色互换。进行几次以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点数引导为加法运算,如5+3=8这样的式子,通过实有货物和抽象出的数学算式的对比,加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强化幼儿的数学思维模式,幼儿会在头脑中自动归纳总结,对于加法的理解会更全面和深刻。
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设计培养数学思维
关键词: 幼儿 科学启蒙 数学素养
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的国力直接取决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伴随21世纪的来临,科学技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最终要反映到教育上。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对幼儿阶段科学素养的启蒙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数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一生奠定良好智力基础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对幼儿科学启蒙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幼儿所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一、幼儿需掌握的简单数学初步知识
1.集合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常常需要把事物进行分类、排序和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比较。远古时代在数的产生之前人们就有了对事物的分类、排序和数量对应比较的需要,只是到了近代才产生了集合和对应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末创立的,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整个数学都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幼儿从小接触集合思想,可初步形成和积累有关集合的经验,从而为以后学习数学提供有利条件。幼儿学习集合的意义不仅在于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幼儿理解数学的准备和起点,其对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也起着基础概念的作用,还在于幼儿对它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对实物进行操作和运算来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这一点符合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有关集合概念的教育活动不仅应该作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应该把它贯穿在整个幼儿期数学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初步形成数学的概念和逻辑的概念积累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对集合知识的学习,能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掌握求同和分类技能,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并能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2.数
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前期向幼儿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目的是使幼儿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答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
3.空间和几何形体
空间和几何形体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当我们只研究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它的其他的性质时,就可把这个物体叫做几何体。学前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和几何概念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幼儿几何概念的发展有赖于其空间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学习几何概念也可促进空间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对空间和几何体的学习,能在知觉的水平上辨认图形和制作图形,认识图形的特征及其图形之间的关系,能把物体零散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能有规律地排列物体,感知物体间分离、次序、包围、邻近等空间关系,发展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
4.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幼儿学习、比较、测量一些量,有助于其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的物体,促进感知觉和智力的发展。学习量的重要意义在于,幼儿期重量感知觉的发展是幼儿日后掌握重量概念和重量测量的基础,幼儿期的排序教育有助于幼儿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测量的学习可培养幼儿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我们教幼儿认识时间,使他们感知时间的存在和时间的流动,既可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使其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又可以加深幼儿对序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认识。
二、幼儿应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数学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和严谨,其逻辑性十分突出,这对幼儿智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幼儿正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和初步发展时期,数学的学习对其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幼儿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使他们体会数学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新异刺激物的积极反映。幼儿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趋向、提出问题、操作、摆弄等行为倾向。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要培养幼儿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设计数学教育活动,创设符合幼儿探索兴趣的教育活动环境,给幼儿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探索,在每一次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渐渐喜爱数学。幼儿只有愿意参加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观察、感知到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等。幼儿只有喜欢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有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才可能去探索、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从而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
以上三个要求分别对应于数学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了幼儿所需的数学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成功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坐自行车时观察小树为什么会往后跑等。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创设游戏活动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幼儿园中会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家长的忧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学数学的细胞?还是幼儿生来只喜欢唱唱跳跳难入数学之门呢?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二、请幼儿担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三、启发同情心、调动积极性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
转贴于
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四、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 幼儿动感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阅读器 数学思维 数学能力
一、问题的缘起
2002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了学前阶段数学内容和过程标准,其中明确地将儿童早期数学教育追求的过程性能力概括为“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联系”与“表征”五个方面。一直以来,儿童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数、量、形等基本方面,但是其核心价值并不在于使儿童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而是激发儿童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基本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通过教育与环境完成的。但是目前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引起了教育家广泛的质疑。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在此契机下,我们接触了“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这一课题,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二、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的核心价值
(一)以珠算为基础研发“数学语言阅读器”
我们认为数学教育是伴随着语言和读写教育的,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论述自己的数学思维。因此“动感数学”将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有机结合。把空间与形式,数与数量关系构建成一个动静结合模型,可操作能直观阅读的数学语言。同时能够直观的揭示和演绎数学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引导儿童阅读数学美、发现数学美、了解数学美、感受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和享受数学美,进而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二)构建多元化的数学思维模型
数学的本质特点是“抽象化”,数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数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这是一种思维模型的建构。动感数学以数学语言阅读器为基础,通过数形集合、动静结合,引导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抽象符号,真正意义上理解“算式”的含义即一种抽象的数学符号。只有让儿童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样当他遇到具体问题是才能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概念、数量关系,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选择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以儿童数学学习路径为依据的数学学习内容
儿童数学学习路径是“动感数学”学习内容设计的依据。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特定数学内容时,要经历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其经历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了儿童学习数学时不同的学习路径,才能有效实施数学教育。动感数学借鉴“教―学路径图”作为其数学教育的核心框架,以儿童的学习路径设计教学路径,设计了符合儿童数学思维,促进其数学能力发展的数学教育目标。但是要说明的是,儿童学习数学的路径是出生后不久就产生的,并不是从接触数学学习开始的,不同的儿童由于家庭背景、个体发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学习路径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动感数学”仅仅是参考儿童数学学习路径,了解每个儿童处于什么阶段及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四)以让儿童自己学习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否喜欢数学?我们认为是的。儿童天生对数概念是感兴趣的,在游戏环境中,儿童会主动的计数、比较等。我们看到“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充分发现了儿童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引导幼儿利用“数学语言阅读器”动手操作体验,动口阅读感受。数学各内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内容之间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仅靠老师讲授是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教学的,因为数学知识概念含义具有高度抽象性,孩子很难理解,所以由老师讲授转变为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动口阅读感受,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让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以下举例说明:
1.动手操作。例如:加法交换律1+2=与2+1=,孩子通过动手拨珠操作体验1+2与2+1,感受到总数均为3,再通过阅读数学语言与算式表达式,进一步感知加法的两个数位置变换后,总数不变。
2.动口阅读。例如: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阅读:1+1=2。
⑴含义阅读:表示两个数量是1的事物或物体合并起来总数量是2。是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符号表达式。
⑵运用不同的数学元进行阅读:
①数学语言造句:1加1等于2,1与1合并是2,1和1组成2;
②自然数的形成阅读:在1的基础上添形成2;
③数的基数意义阅读:2里面有2个一,2=1+1;
④部总关系阅读:部分1+部分1=总体2;
⑤数的比较与等式平衡阅读:1+( )=2,1比2少1,1加1等于2;
⑥数与单位对应关系阅读:1+1=2,两个一合成一个2。以“1”为单位是两个一,以“2”为单位是一个二。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例:一双眼睛两只眼睛,一双手两只手等;
⑦单双数算式表达式阅读:单数1+单数1=双数2,单数添1变双数;
⑧倍数关系阅读:1的2倍是2,1有2个,1×2=2。
三、“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在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中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多元化数学思维的形成
动感数学利用“数学语言阅读器”将数形结合,引导儿童动手操作、动口阅读。引入珠码符号这一基因范式,就是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和缺陷,为儿童建立起思维模型。珠码符号的特性:是空间思维符号,数量关系模型符号,形象直观可操作,具有运算、三元示数等多功能,又是实物与符号合二为一的符号。以下是真实的教学案例。
例如:不同解题思路阅读:8+7=
思路1:找5的朋友5凑10,阅读:梁上两5合成10,梁下2与3凑成5,得数15。数学表达式:8+7=5+5+2+3=10+5=15
思路2:找8的朋友2凑10,阅读:8与2合成10,满10进1,7减2还余5放个位,得数15。数学表达式:8+7=8+2+5=10+5=15
思路3:找7的朋友3凑10,阅读:7与3合成10,满10进1,8减3还余5放个位,得数15。数学表达式:8+7=7+3+5=10+5=15
运用数感及推理又能寻出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1:脑中思维符号8+8=16,则8+7=15,因为7比8少1,则总数也要少1;
思路2:脑中思维符号7+7=14,则8+7=15,因为8比7多1,则总数要多1。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真实表现表明,动感数学为儿童搭建了思维桥梁,活动中儿童充分发展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儿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儿童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动感数学对于儿童最大的收获是乐学的态度。动感数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抽象直观化、复杂简单化、概念形象化。充分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儿童更深刻地感受数学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儿童的数学学习从仅仅停留在会做题上,转向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学会用数学语言阅读数学现象,通过阅读增强幼儿对数学语言、语意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语感。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儿童发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而形成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学的态度。
当然,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对教师的数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研究使其在儿童数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瑾.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多元表征[J].全球教育展望,2011(1).
[2]张海燕.数学游戏在培养幼儿数学能力中作用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李秀勋.教―学路径图:幼儿数学教育的新框架.幼儿教育,2010(9).
事实证明,对孩子进行书画教育,能加强孩子的右脑潜能开发,发展儿童的发散性形象思维。通过书画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广泛的书画文化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洞察力,启发孩子的艺术创造力,丰富孩子的精神情感。我们知道,幼儿启蒙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幼儿在他所处的年龄段,因为对世界缺少认识,所以他们对很多事物的想法与我们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对每个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我们的启蒙教育所要发掘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在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书法和美术则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书画艺术可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在书画的无限天地间,孩子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他们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表达他们的想法。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他们没有想法,在很多事情上忽视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对的,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对很多问题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给我们成年人以很多的反思。
二、幼儿书画启蒙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书画艺术是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国粹艺术。我们要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比如说戏剧、书法、国画、民乐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后天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培养。书画是孩子成长中最初的表达方式。书画的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学习中国书画,对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其自身的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式进行再三的考虑。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一旦启蒙教育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则是一辈子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幼儿的书画启蒙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想象力,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创新教育和审美教学的落实。中国书画是最具有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讲究诗情画意,可间接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使儿童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又可潜移默化影响儿童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认识到孩子在启蒙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今后的个人气质形成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书画教育的启蒙,让孩子知道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从小树立孩子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培养孩子的文化品性与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天性中的冥顽、懒惰、愚昧。在书画学习中,让孩子们自觉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三、幼儿书画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书画的审美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物质时代,我们都知道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然,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已经缺少了进行创新的能力,而在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不能不说其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没有任何的关系,相反,教育甚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在幼儿的书画教育中,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不要去给孩子们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最好的引导方式就是为他们设置一个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给他们足够的场所和空间,给他们足够多的颜色去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些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的,在这些所有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他们慢慢的会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不一样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正是他们最纯真的思想的表达。良好的品德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画启蒙教育有利于自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书画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在日常不断的练习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的基本笔划中,在练习素描、国画的线条中,在笔墨的浓淡中,在宣纸的浸润中,接受艺术的美育与德育,对以后孩子终身性学习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四、结束语
关键词:儿歌教学;启蒙作用;幼儿教学
一、儿歌教学在数学启蒙中的作用
数学启蒙是培养幼儿初步形成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数学启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智商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让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知识架构。但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幼儿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游戏方式来完成抽象的数学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例如,学习双数的数学,运用《对数歌》一只小鸡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两只小鸡两张嘴,四只眼睛四条腿;三只小鸡三张嘴,六只眼睛六条腿……当幼儿说对了时,全体幼儿双手边拍边说:“嗨!嗨!你真棒!”边伸出大拇指,如果中间出现错误的话,全体幼儿双手在胸前摆动两下,表示说错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儿歌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的注意力得到了高度集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我在教幼儿学习8的加减时,边说儿歌边拼贴,比如,草地上花儿开了,五颜六色真可爱,美丽的花儿有多少。请聪明的幼儿算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初步的概括、想象,使幼儿的感性认识条理化、理性化。儿歌直观、形象、有趣,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在这次教学中,儿歌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幼儿自身的概括能力以及想象力,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从简单的儿歌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
二、儿歌教学在音乐启蒙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即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儿歌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儿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歌唱水平,儿歌有助于培B幼儿的自身节奏感,儿歌有助于提高幼儿自身的创编能力。
在音乐启蒙中,儿歌多用于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和听觉能力。儿歌和歌曲一样,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强弱、高低和快慢的变化。它们的不同在于:儿歌是使用语言,歌曲是音乐语言,儿歌发出的是声腔语调的,歌曲发出的则是带有旋律和音调的音乐语言。如歌表演《兔兔找萝卜》时,幼儿边念儿歌边拍节奏,在体验感知稳定节拍律动的同时,又发展了幼儿的节奏记忆。在音乐欣赏时,巧妙运用儿童的想象,有助于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乐《刺猬背西瓜》时,教师先引导幼儿听乐曲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性质,再让幼儿用手有意识地去想象并画出刺猬和西瓜,在欣赏时,让幼儿看、听、说、做四位一体,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美。
儿歌能编成歌曲,教师引导幼儿为儿歌编配流畅朴实的旋律,可根据儿歌语言的四声变化来构思旋律,使儿歌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儿歌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充分发掘了幼儿的潜能,同时也使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三、儿歌在美术启蒙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