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04:43: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保险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12-04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据上海市1992年、1997年和200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制一次,2002年的表是最新可用的表。,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计算,以及对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分析,采用先整体再具体的分析方法,首先从总体上分析金融保险业在上海各产业中所处的地位;接着从金融保险业最为依赖的产业和金融保险业主要服务的产业两个角度进行展开,同时在每个展开过程中分别就金融保险业是否为各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否为各产业的主要依赖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来描绘出一条以金融保险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并以此提出有益于发展上海金融保险业的政策建议。
一、计算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计算和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按照左上、右上、左下的顺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各产业相互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是投入产出表中最主要的部分。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金融保险业在上海各产业中所处的地位分析
金融保险业实现的增加值高,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性相对较弱。表1中,上海金融保险业在2002年的中间投入率为3999%,即金融保险业每实现一单位产出,需要消耗关联产业03999单位的中间产品(位列同期42部门的36位,位次较低),同时实现06001单位的增加值,
实现的增加值是中间投入的150倍。进一步看,金融保险业2002年影响力系数为072,即金融保险业每增加1万元最终单位使用时,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生产需求为7200元,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位列同期42个部门中36名。由此可知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高,对其他产业
的拉动性相对较弱。需指出,上述两个指标与1997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表1金融保险业在上海各产业中所处的地位
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性较大,2002年,上海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率为7140%,即金融保险业总产出的7140%要作为中间产品提供给关联产业使用,这在同期42个部门中位列21位。进一步,金融保险业2002年感应度系数为126,即其他产业均增加1万元最终使用时,需金融保险业提供的服务产值为126万元,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位次来看,这一数值在42个部门中位列5名。这表明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性较大,在经济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与1997年相比,除中间需求率有所提高外(97年为6468%),其他都有所下降,这同样表明上海金融保险业近几年发展相对较慢。
总体上看,上海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性弱,推动力强。拉动性弱主要因为金融保险业是一个高增加值产业;推动力强则表明了金融保险业有着相对重要的产业地位。
(二)上海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分析
本部分对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金融保险业列向量进行排序,并进一步计算金融保险业在这些产业的中间需求中所占比重和位次,因篇幅所限,这里只在表2中展示位于前10名的产业。上述计算可以反映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这里总结出三点结论:
1.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支持。由表2可知,在金融保险业2002年最为依赖的前10个产业中,第三产业占了8个(前5个产业都为第三产业),比1997年多出3个。经计算,在2002年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达8164%,高出第二产业445倍,由此可见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支持。事实上,金融保险业相比1997年更加需要第三产业的支持,因为不但在2002年金融保险业最为依赖的10个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个数比1997年多出3个,更为重要的是,整个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中第三产业的占比(8164%)也要比1997年(6258%)有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分析,对于2002年金融保险业最为依赖的8个第三产业,金融保险业也是它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因为2002年金融保险业在这8个第三产业的中间使用中的比重都较大,从位次上看,除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产业的比重、位次都居前5名。同样相比1997年比重和位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见表2)。
表2金融保险业主要依赖的产业
2.金融保险业的协作依存程度高。2002年,金融保险业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占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的比重为3526%,位居42部门首位,远远高于第二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1098%,由此可见金融保险业对本部门的依赖性强,协作依存程度高。事实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一情况在
1997年就已很明显(比重为3722%,为列首位)。从金融保险业提供中间产品的角度也可得以证明,金融保险业2002年有1067%的中间产品提供给本部门使用,这一比重仅小于房地产业的1133%(见表2)。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金融体系,即众多的金融机构和高
效的金融市场之上的。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金融机构,在上海形成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组成
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金融体系。
3.金融保险业对通信、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需求已由单纯的硬件需求转向对软件和服务的需求。为了拓展金融服务空间,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节约营业成本,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对电子及通讯设备的投入。在199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高达1474%,位居同期42部门中第2位。而这一情况在2002年有了新的变化。
在2002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只有054%,位居同期42部门中第15位。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却由1997年的330%第7位,上升到2002年的1098%第2位(见表2)。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角度看,金融保险业已不是它的主要服务对象。因为199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间产品的628%(第5位)要提供给金融保险业,而在2002年仅为052%(第15位);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恰好相反,金融保险业作为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从1997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见表2)。上述分析充分说明金融保险业对通信、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需求已由单纯的硬件需求转向对软件和服务的需求。
(三)上海金融保险业主要服务产业分析
本部分对直接消耗系数表中金融保险业行向量进行排序,并进一步计算金融保险业在这些产业的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和位次。因篇幅所限,这里只在表3中展示位于前10名的产业。上述计算可以回答哪个产业是金融保险业的主要服务产业。这里总结出三点结论:
1.第三产业为金融保险业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但地位有所下降。经计算,金融保险业在2002年有5686%的中间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使用,高于提供给第二产业使用的4225%和第一产业的089%。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是金融保险业最重要的服务对象。然而相比1997年第三产业的这一地位有所下降。看表3,在2002年最需金融保险业提供服务的10个产业中第三产业占6个,比1997年少2个;更为重要的是,在1997年金融保险业有6302%的中间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大大高于第二产业的3378%和第一产业的320%。进一步分析,对于2002年金融保险业提供服务最多的6个第三产业,它们对金融保险业也非常依赖。如在表3中,2002年金融保险业在6个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的比重都较大,位次都居前5名。
2.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从1997年到2002年始终是金融保险业的最为主要的服务对象。金融保险业在2002年有1133%、1067%、774%和710%的中间产品提供给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它们在同期42个部门中高踞前4位,而在1997年的位次分别为第1、4、6和2位。由此可见这4个产业从1997年到2002年始终是金融保险业的主要服务对象。进一步分析,对于这4个产业,在2002年金融保险业在它们的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分别高达4651%、3526%、1395%和2060%,位次为第1、1、3和2位。可见金融保险业是这4个产业最为依赖的部门。本文的上述结论与最近几年上海房价的迅速攀升是相一致的;而金融保险业对本部门的依赖也证明了前文所提到的金融协作依存;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金融保险业的依赖则是与上海国内金融中心的角色分不开的。
3.金融保险业服务最多的产业恰恰非常需要金融保险业的支持。看表3,在金融保险业提供中间产品最多的10个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占它们中间投入的比重虽然差异较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比重位次都居于前5位,其中位居第1位、第2位的各有2个产业(它们分别是列第1位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列第2位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第3位、第5位的各有3个产业。从上面的分析知道,金融保险业占其中间投入的比重越多,其对金融保险业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由此得出金融保险业服务最多的产业恰恰非常需要金融保险业的支持。
表3金融保险业主要服务的产业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的分析描绘了一条以金融保险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总体上看,这条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是金融保险业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同时第三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给予了最重要的支持;具体来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金融保险业相互耗用、相互支撑、息息相关、共同发展;除此之外,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产业的支持,它们处于这条产业链的上端;同时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推动了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的发展,它们处于产业链的下端。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发展上海金融保险业的政策建议:第一,加速金融保险业自身的发展:第二,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第三,加大产业融合的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列昂惕夫.崔书香译.投入产出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上海市统计局.2004年上海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中间使用率;信息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52-03
金融保险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对金融保险业的关注与监管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以作为我国主导产业部门的金融保险业为研究对象,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6个时点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对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限制,本文选用了6个最近的时点进行研究,即使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的最新时点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第一,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分析。从总投入来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总投入为194810240.06万元,其中42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总投入为60497405.44万元,占总投入的31.05%,增加值为134312834.62万元,占总投入的68.95%,增加值比例位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
按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情况,分别将我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中各年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量、各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总量以及各产业所占的比例做成如下双轴图(见图1),可以看出,各年相比,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以及二、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中,消耗第一产业的投入为0,与2005相比,消耗第二产业的投入比重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而消耗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则上升了超过4个百分点。另外,在全部6个时点上,第三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占全部中间投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数据中各年金融保险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数量的比例做成图2中的双轴图,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金融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补偿。由于金融保险业为服务性行业,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不高,所以其固定资本消耗比例较低,除2007年外,各年都在8%以下,而2007年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各家金融、保险机构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网点选址与建设,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在使用过程中,大额的折旧也便产生了。与2005年相比,2007年金融保险业对于劳动者报酬的投入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比例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几年来人力资源规模不断上升,成本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这三部分比例平稳中略有波动,而生产税净额则呈现出大幅波动,所以总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上。从绝对数值来看,生产税净额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投入比例则显示出剧烈的波动。由数据可知,1990年金融保险业生产税净额为76.99%,到1995年,出现了大幅下降,2000年上升到24.03%,随后的2002年又大幅下降至只有1.56%,2005年则再度上升至9.4%,2007年下降到不到1%。另外,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则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7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是全国营业盈余总额的10.26%,居于42个产业部门之首,这表明金融保险业的活力日益增强,是高利润行业。
下面将三次产业细化为42部门计算其中间投入结构,结果如图3所示。在42个产品部门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造纸印刷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为金融保险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主要的产品及服务。其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占到其中间投入总量的80%以上,而剩下的34个部门的投入仅占到不到20%。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到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金融保险业内部各机构间的依赖程度很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业对自身投入的消耗占中间投入总额的20.67%,居于42个产业部门消耗的首位。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金融保险业由于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制度,因此他们的竞争仅仅局限在了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而在银行、保险及证券这些不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2)金融保险业营业网点建设力度仍然很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投入量是仅次于金融保险业本身的三个高投入产业,这些均与金融保险业的网点建设密切相关。199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因租用营业场所等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1838291万元,而2007年,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5145476万元,比1992年增加了280%。从这一大幅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建设仍是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3 2007年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的产品部门结构图
(3)信息的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逐渐提升。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是另外的几个高投入产业。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保险业对信息化在低成本扩张、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原有的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努力使信息化渗透到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金融保险业的使用结构分析。从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消耗结构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第一产业提供4063622万元的产品,向第二产业提供76324961万元的产品,向第三产业提供65173834万元的产品。它提供给第二产业的产品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明显大于对第一、第三产业产品的投入。
表1显示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三次产业部门对金融保险业产品的使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从总量来看,金融保险业提供给三次产业的使用量迅速增加,2007年比2005年翻了接近一番;从分项数量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对保险金融业产品的使用量也都在增加,而第一产业对其使用则在经历了增加阶段后于2002年开始减少;从中间使用的分布情况看,与之前几年相比,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金融保险业为生产提供的服务正在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各部门已经意识到要通过对金融保险信息等的利用,指导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中间使用率与中间投入率分析。中间使用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使用和该产业部门总使用之比。它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比例。总需求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高而最终需求率低,意味着该部门具有提供原料产业的性质;反之,则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原料在其中所占比重。总投入是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部门的附加价值就越低,因而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产业部门;反之,低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高附加价值产业部门。
以中间需求率为横轴,中间投入率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社会平均数为分界线,则可把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形成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见表2)。
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42个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量占金融保险业总使用量的74.7%,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金融保险业使用的其他42个部门的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31.1%,比2005年略低。综合这两个指标可知金融保险业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接近75%的中间使用率表明金融保险业对各产业部门具有极高的支持度,是以提供生产为主的第三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发展不好,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只有31%的中间投入率表明金融保险业是高附加值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2 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结构分析
对金融保险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结构的研究可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完成。
其中,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最终使用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供给部门产生的需求波动及程度。第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该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第i部门受此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第i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也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表明各部门的生产使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
将上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并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为界,同样可以把所有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如表3所示:
这里我们使用2005年和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进行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经计算得到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53,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最后一位。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为0.41,数值较2005年有所降低,排名上升至倒数第三位。这两个值表明我国金融保险业最终使用的变动对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辐射力、拉动力是非常小的。而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5,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倒数第3位,这说明2005年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的程度较小,国民经济对金融保险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感应度系数增加为1.20,比各部门平均水平高出20%,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14位,这是一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说明两年来随着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受其他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的生产需要这个产业对其提供较多的支持,这个产业的供给推动力较大。综上可知,金融保险业处于产业关联效应矩阵的右上角位置,即需求拉动力较小,而供给推动力则较大。
3 金融保险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情况及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合作。金融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产业是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一方面为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成长和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前面的投入产出分析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和使用都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主动发展可以拉动自身的增长,所以金融保险业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加强行业内部合作,在银行保险,托管基金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关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良好的内部协作机制的形成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20,这说明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璋,张晓娣.投入产出分析若干方法论问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强,刘起运.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金融保险业是指经营金融保险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保险业与国民经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健全发达的金融保险体系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保险业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体现在其资金流动作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同时又受各部门波及影响,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形成网状关联。因此一个地方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续能力,进而影响当地的整体竞争力。在加快海西建设的背景下,对*省金融保险业与经济关系进行详尽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研究金融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了简化和便于比较,以*省*5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生成*省12×12部门投入产出表。同时,为了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充分反映*省金融保险业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金融保险业发达地区差异。把全国和上海地区作为参照对象,分别代表全国平均水平和金融保险业发达地区水平。
一、*省金融保险业概况
*4年*省金融保险业有5900家单位,从业人员11.56万人。*5年,*省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79.14亿元,占*省生产总值的2.7%。从总投入构成看,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131.44亿元,中间投入率42.3%,增加值率57.7%。从总产出分配去向看,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使用的占89.4%,最终使用的占10.6%。
二、金融保险业与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消耗关系
(一)金融保险业对所有部门的直接消耗关系
金融保险业对所有部门的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其正常运转中需要各部门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
根据全省1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金融保险业对12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如下:金融保险业对工业的直接依赖程度最高,为02308,其次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中,分别需要直接消耗这四个部门中间产品数量分别为2308元、663元、552元和526元,这四个部门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共占其中间投入总量的95.69%,这些消耗体现为金融保险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及其它日常开支。金融保险业对其他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较低,特别是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接近0。
就全国水平而言,金融保险业对工业的直接依赖程度仍为最高,其直接消耗系数为0.0847,但远小于*省该系数的水平,而上海仅为0.0659。这说明*省金融保险业对工业的依赖程度偏高,这也是影响*省金融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与金融保险业高度发达的上海比,有较大差异,上海地区的金融保险业对自身的直接依赖程度最高,生产1万元的金融产品需要消耗自身提供的1410元的金融产品作为直接消耗,这体现为金融保险业自身的业务交往和联系。因此可以看出*地区发展金融保险业,可以从加强自身联系着手。
(二)所有部门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关系
根据全省1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显示:各部门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连在一起。对金融保险业直接消耗系数最高,达0.1317,说明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依赖金融保险业提供大量服务产品作为中间产品。
就全国水平和上海地区而言,对金融保险业有最高直接消耗的部门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而这两个部门在*省却是对金融保险业直接消耗最低的部门。从这个侧面上来讲,*省金融保险业对房地产业和自身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金融保险业对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关系
全省1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显示:金融保险业对12个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省金融保险业对工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高。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中,分别要完全消耗这五个部门的中间产品5997元、1022元、1004元、751元、572元。与直接消耗系数排位相比,金融保险业对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从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这说明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对金融保险业的重要性,相应的房地产业的排名有所下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保险业对农业的直接依赖程度为0,但却有较高的完全依赖程度,达0.0572,这说明在生产环节间接消耗了较多的农产品。
*省金融保险业对其他各部门的完全消耗关系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近。与金融保险业高度发达的上海的差异也没直接消耗关系大;但同上海相比,*省金融保险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还较小,*省生产1万元的金融产品只需完全消耗金融产品165元,上海生产1万元的金融产品则需完全消耗金融产品2087元,正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保险业相互消耗关系促进了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金融保险业间相互消耗关系程度高是其发展程度较高的特征之一。
(四)所有部门对金融保险业的完全消耗关系
全省1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显示,按照各部门对金融保险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的高低,可以将*省所有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金融保险业较高的完全消耗部门,其完全消耗系数大于0.1,仅包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第二类是对金融保险业中等完全消耗的部门,其完全消耗系数在0.02-0.1之间,包含工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与直接消耗系数排位相比,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对金融保险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排位大幅上升,这说明这两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间接消耗了大量的金融保险业提供的服务产品。第三类是对金融保险业低完全消耗的部门,其完全消耗系数小于0.02,包含7个部门: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房地产业。这些行业对金融保险业的完全依赖程度很小。
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上海比,对金融保险业完全消耗程度最高的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在*省恰恰也是对金融保险业完全消耗程度最低的部门。从上海地区对金融保险业完全消耗程度最高的两个产业来看,生产1万元的金融保险产品,需要完全消耗自身2087元作为中间产品,而生产1万元的房地产产品,则需要完全消耗金融保险业提供2047元的产品作为中间消耗。这说明了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要发展,需要金融保险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地区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金融保险业的最初投入结构
最初投入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的各项最初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占该产业最初投入总量(增加值)的比重。它反映了某一产业各项最初投入总量(增加值)的比重。它反应了某一产业各项最初投入的结构关系。由于一个产业各项最初投入的总和就是该产业的增加值,因此,最初投入系数实质上反映了某一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情况。
投入产出表数据显示:*省金融保险业各项最初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分别占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的6.67%、44.54%、12.38%、36.4%。劳动者报酬占金融保险业增加值比重最大,占44.54%;其次是营业盈余所占的比重,占36.4%;固定资产折旧的比重最小,只有6.67%;生产税净额所占的比重也较小,占12.38%。可以看出*省金融保险业劳动密集度高,投资密集度相对较低。全国和上海地区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盈余都超过50%。特别对于上海地区,其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共占79%,固定资产折旧仅占6%,表现出极强的盈利水平。而*省金融保险业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共占48.8%,同上海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同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相比,*省金融保险业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远低于第三产业的该比重的平均水平;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远大于第三产业该比重的平均水平;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所占比重与第三产业相应比重大致相同。这说明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保险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度高、投资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全国和上海的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也远低于第三产业水平,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远小于第三产业水平,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之和远大于第三产业。这一特征在上海地区尤为显著,可见,金融保险业作为服务产业之一,发展到一定发达程度的标志是劳动密集低,盈利水平高,投资密集度低。
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省金融保险业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远小于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远低于第一产业;生产税净额所占比重小于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营业盈余比重略大于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
四、金融保险业的最终使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产出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会分解为各种最终使用,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结构系数是指某一产业单位产品用于各项最终使用(消费、投资、出口)的数量占最终使用总额的比重。
投入产出表数据显示:*省金融保险业的最终使用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05.52%、0.37%、-5.89%。可见金融保险业作为最终使用的服务产品最多用于最终消费,属于典型的消费拉动型产业,投资和出口对金融保险业的拉动作用不大,这一特征与全国水平较为相似。但同上海相比,可以明显发现上海金融保险业的最终使用中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包含转出),占73.09%,属于出口拉动型的产业。
同第三产业相比,*省金融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部门,其最终消费比重与第三产业的最终消费比重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同;但其资本形成总额比重远小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这一特征也与全国水平较为相似;净出口与第三产业相比都是负值,均属于贸易逆差,*省金融保险业的逆差程度小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地区,金融保险业最终消费所占比重(26.9%)远小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56.19%),资本形成也远小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净出口(包含转出)远大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
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省金融保险业最终消费的比重远大于这两个产业的平均水平,资本形成比重远小于这两个产业的平均水平,净出口也远小于这两个产业的平均水平。
五、金融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一)金融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
金融保险业及三次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省三次产业的中间需求率都超过50%。其中最高的是第一产业(70.10%),其次是第二产业(61.77%),第三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最低(57.24%)。三次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特点比作为消费资料的特点要明显些。金融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内部的部门之一,其服务产品的中间需求率(89.38%)远大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57.24%),也大于三次产业中间需求率最高的第一产业(70.10%)。这充分说明了金融保险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大部分参与生产;过高的中间需求率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金融保险业在*省比较不发达,服务产品的最终消费的需求不足。
就全国平均水平,金融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也达到了86.24%,与*省的水平差不多,远高于三次产业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地区金融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为71.4%,远小于*省和全国水平,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服务产品更多作为最终需求。
(二)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率
金融保险业及三次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省三次产业中,中间投入率最高的是第二产业(72.04%),其次是第一产业(39.75%),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低(39.07%)。从总体上讲,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属于“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第二产业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
*省金融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内部的部门之一,其中间投入率42.32%,略大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39.07%)。其对经济的带动能力略大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全国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率(36.06%)低于*省,而上海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率(39.99%)也略低于*省。
六、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
(一)、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表示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拉动波及程度。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省金融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中等水平(0.9556)。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的拉动作用处于第三位,仅次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社会服务业,但其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偏弱。
全国和上海地区的金融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小于全
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其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8034和0.7319,小于*省的水平(0.9556),均排在所有产业的第11位。
(二)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显然,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省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感应能力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排在所有第三产业行业的第三位,但其感应度系数只有0.6666,说明该行业受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同时,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偏小。
全国和上海地区金融保险业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略大于*省的水平,其感应度系数分别为0.7379和0.8879,分别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和第四位,均位于第三产业的第三位。
七、最终需求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
(一)最终消费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
最终消费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对服务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可以直接诱发第三产业增加服务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其他行业产品消费量的增加,会诱发对这些行业增加生产,再进一步诱发这些行业所需的生产服务的增加,从而间接的诱发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的生产。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省最终消费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较小,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仅能增加金融保险业498元增长,位于所有部门中(12部门)的第十位;位于第三产业内所有部门(9部门)的第8位。可见,最终消费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不足,这可能与目前*省对金融保险业的服务需求层次不高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产业结构不变的条件下,消费增长并不能显著地引起金融保险业产品的扩大生产。
全国平均水平上,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也仅能增加金融保险业730元生产,位于所有部门的第9位。而上海地区,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能诱发1416元金融保险产品生产,位于所有部门的第4位。
(二)资本形成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
投资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投资金融保险业,会直接增加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其他行业,可以创造新的服务需求,从而拉动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省资本形成对金融保险业生产的诱发作用处于所有行业的中等水平,处于所有部门的第七位,第三产业内所有部门的第四位。从诱发系数值上看,其诱发程度有限,增加1万元的资本形成总额仅能增加金融保险业410元生产。资本形成对金融保险业生产的诱发作用不强的可能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使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提供的生产性需求不足,因而诱发服务产品的生产量不多。
全国平均水平上,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也仅能增加金融保险业494元生产,也位于所有部门的第7位。而上海地区,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能诱发1216元金融保险产品生产,位于所有部门的第6位。
(三)净出口对金融保险业的诱发作用
出口对金融保险业生产的诱发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服务产品出口的增加,会直接诱发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其他行业产品的出口的增加会带动服务于这些产品的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的生产的增加,从而间接带动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在*省,相对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出口对金融保险业生产的诱发作用更明显。增加1万元的净出口能增加金融保险业767元生产,位于所有部门的第五位,位于第三产业内部所有部门的第三位。
全国平均水平上,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只能增加金融保险业80元生产,也位于所有部门的第9位。而上海地区,增加1万元的最终消费能诱发5931元金融保险产品生产,位于所有部门的第3位。
八、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效果
(一)金融保险业价格对其他行业的波及效果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相互消耗、相互提品,因此产品价格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关系。当某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时,必然影响着其他各类产品的成本,从而影响其他各类产品的价格。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省其他各行业按照其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变动的自身波及程度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程度强烈的行业,价格变动程度在10%以上。第一类仅包含第三产业中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该部门的生产与金融保险业密切相关。第二类是受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程度中等的行业,价格变动程度在3%-10%之间。第二类包含以下行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第三类是受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程度较小的行业,其价格波动在3%以下,主要是农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其他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房地产业。这类行业受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程度较小,这有利于实行金融保险业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的实施。
*省和全国及上海地区的差异较大。全国和和上海地区,受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影响最大的部门是房地产业,特别是上海地区,当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增加100%时,房地产的价格增加16.94%。而在*地区,房地产业是受金融保险价格波及程度最小的部门,这与前面提到的金融保险业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关。
(二)其他行业产品价格对金融保险业的波及效果
投入产出模型数据显示:*省其他行业其产品价格对金融保险业产品价格的波及程度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波及程度剧烈的行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受波及程度在10%以上,其只包含一个行业:工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受这个行业产品价格波及程度分为26%。可看出金融保险业的生产过程中与这个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受价格波及程度大。第二类是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波及程度中等的行业,价格波及程度在3%-10%之间。包含三个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农业。第三类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产品价格波及程度较小的行业,其价格波及在3%以下,包含如下行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就全国和上海地区而言,对金融保险业价格波及程度最大的部门仍是工业,但波及程度远小于*省的水平(26%),其受工业波及程度分别为16%和15%。
九、*省金融保险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省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推动*省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着手:
(一)完善金融保险市场,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服务,加大金融保险产品对其他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同金融产业发达的地区(上海)相比,*省金融保险业对其它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对金融保险产业本身和房地产行业。这与目前*省金融保险业不够完善和成熟,所提供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不够有关。
(二)加强技术改革和创新,提高盈利水平。金融保险业作为比较新兴的服务产业之一,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同时也服务于第三产业,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调节的监督的作用。作为新兴产业,应加强改革和技术创新,实现边际成本递减,实现知识经济的规模效应。金融保险业发展到一定发达程度(上海)的标志是实现劳动密集低,盈利水平高,投资密集度低,*省当前金融保险业劳动密集度还较高,加强技术革新是当前发展的重心。
一、祁阳县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祁阳县金融保险业以服务创新为抓手,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积极应对农村土地流转给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带来的新挑战,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保险服务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近30万亩,金融机构对土地流转直接发放贷款近1亿元,支持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大力推广传统金融信贷品种。积极推广小额农户信贷,县信用联社开展了以“广泛授信、扩大额度、提高效率、周转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全县农户授信率达100%,在核定的信用额度内农户可以随到随借、周转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办理贷款。同时,全面普及惠农卡,目前全县已发放惠农卡9万张,发放面达到全县农户数的85%,近三年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
二是致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创新信贷品种,下发了《祁阳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林权正式作为抵押物可向县内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创新信贷模式,探索推行“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户”信用联合体的贷款模式,由县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种养大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余额6357万元,财政累计贴息982万元。综合运用信贷品种,由多家银行、多品种贷款满足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
三是着力开展农业保险。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有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甘蔗、能繁母猪、育肥猪和森林保险。仅2013年,全县农业保险承保金额就达3000多万元,有效帮助了农民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祁阳县的实践看,目前金融保险业在支持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当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农村经营网点大幅收缩,其资金大部分投向大中型企业,对农村和农业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对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的支持严重不足,全县真正能为土地流转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仅有农村信用社。而农信社由于自己经营能力和风险防范的需要,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有效金融供给不足。贷款额度偏小,规定用于购买基本农资的额度不高于5万元。贷款期限太短,现有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均为一年内的短期贷款,无法满足土地流转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期资金需求。缺少有效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相关土地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抵押,致使金融机构以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债权变现障碍难以逾越,堵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路子。
三是土地流转信贷风险高。从农业自身看,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后其用途仍为农业用地,而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受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生产周期、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规模化种植、养殖风险高。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不良占比远高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的平均值,导致金融机构对信用贷款失去信心。
四是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祁阳县尽管从2007年开始就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但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对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不足。自然灾害定损难,不同区域的农业损害程度不一,定损难度较大。农业保险开展的品种不多,保险部门对油茶、蔬菜大棚、花生等尚未开展保险业务。
三、促进金融保险业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是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农村网点建设,积极投入到农村基本建设中去。要鼓励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支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金融机构要重点培育、支持农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进行扩大再生产或帮助解决季节性、临时性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对以村为单位成立农用土地股份合作社,且规范化运行,当年流转农户土地面积100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给予2万元以上无抵押信用贷款。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相关职能部门应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可抵押范围的政策措施,尽快解决土地流转抵押物残缺的障碍。金融机构应将金融风险控制与农村传统信用资源对接起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多方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授信管理模式,将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土地流转信贷业务范围。同时,适度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多方面满足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金融需求。
四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将大规模种植业等纳入强制性保险范畴,并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来开展农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同时,引导保险公司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农户保险要求,加大农村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保险,提高农业的抗灾和补偿能力。
二.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可能影响
1.加入WTO,中国保险业的机遇
2.加入WTO,中国保险业的挑战
3.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可能性
4.中国保险业开放面的问题
三.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对策
1.加快培育和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体系
2.优化内部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
3.优化外部环境,实现公平竞争
4.建立健全保险修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5.保险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业务持继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式;
3.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险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与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4.保险法律规体系初步形成,为保险市场规范运作奠定了基础;
5.保险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剧;
6.保险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作用。
二、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可能影响
1、机遇。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会增加保险资金供应量,进而提高了金融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级化。其次,外贸保险公司的进入势必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中国民族保险业走上重新构造、重新完善的道路,在市场结构、组织要素、中介系统、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改进,促使和引导中国保险业向高水平运行目标迈进,实现中国保险产业升级;同时,外资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优质产品及售后服务对中国同行会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再次,开放可使大量保险从业人员获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国民族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各类保险人员之间的竞争和宣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国民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从而提高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并达到促进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目的。最后,为中国保险商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信息上一展身手,创造了方便的条件。
2、挑战。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其次,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从已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看,近年来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但1997年前基本未保利信仰偏有账面利润,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留保费比较少,部分保费通过再保险渠道流出境外。支出成本高,因而承保利偏低。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再次,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此外,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3.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可能性。
(1)中国保险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存在进一步开放的空间。中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从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都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统计,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保险深度为4%,人均保费一般超过200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为9%,而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仅为1.486%,人均保费为1.08美元,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保险业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说明该产业在中国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已经具有了雄厚的竞争和经营手段上开始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首先,从保险公司的实力来看,中保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都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型保险集团公司。据统计,1997年全国的保费收入中,中保集团占69.2%的份额,平安保险公司占到15.8%,太平洋占11.9%,这三家公司在保险业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中保集团为例,在1996年完成产、寿分业经营的必改组以后,其注册资本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共设有6000个分支机构,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为769亿元。根据标准普尔公司按保费净收入排列的世界最大保险公司年度统计表中,中保集团列第十七位。这说明中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具有了与外资相抗衡的实力。其次,中国保险业的基本做法逐步按照国际惯例来运行。
3、中国保险业开放面临的问题。
(1)保险市场结构失衡。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够均衡,存在着社会保险后于商业保险,寿险业务滞后于产险业务,再保险滞后于直接保险,国际业务滞后于国内业务的不均衡发展状况。首先,从中国保险业的总体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寿险市场的发展要低于中国保险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例如:1994年中国保费收入为630亿元,其中寿险收入占31.5%。又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杂志1996年第4期公布的1994年世界统计资料研究报告表明明,在69个费收入大于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中,人均寿险保费(即寿险密度)320美元,中国的寿险密度仅为2美元,在69个国家中位居第66位。这69个国家的平均寿险深度为2.07%,中国仅为0.2%,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甚至还远远落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而外资保险公司要求打开中国市场,首先瞄准了中国的寿险市场,在向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申报材料中大多要求经营寿险业务。因此,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后,必将会对中国民族保险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其次,再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全。再保险是保险企业分散、控制风险责任,增加承保力量,扩大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离不开再保险,再保险成本和市场容量也制约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但是,中国保险业仍未建立起真正完善的市场化的再保险体系。因此,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从总量和结构上并不容人乐观。(2)保险费率不够合理。首先,保费的总体水平偏高。其次,保费的厘定和调节机制有着根本的缺陷。目前,中国保险业保费的调整不依市场供求而变化,保费只能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人保公司所规定的统一费率来进行有限的变动,而且,保险费率也不论地区差别,实行全国统一费率。因此,这种费率的形成和调节机制不仅没有起到调节市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杠杆作用,而且还促使企业采取给予不合理的佣金、回扣等形式进行不良的市场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的良性发展。
(3)保险基金的运用范围和方式受到种种限制。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只允许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债、银行储蓄、金融债券和有限制入市。这种资金投向虽然在一定程序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但是这些投资收益率低,很难保证保险基金的增值,而且还导致其在高速增长的通货膨胀中被动地贬值。而英美保险基金主要投资于公司股票、债券、抵押、放款、政府公债、房地产投资等项目,这就保证了基金在高收益投资中得以不断增值。这种不平等的经营条件导致原本就处于优势地位的外资保险公司更加自由,它们可以用吸引广大客户。这种不正当的竞争将会使民族保险业在本国保险市场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
(4)总准备金的提留不够科学。中国总准备金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这就使总准备金积累的起点低、速度慢,如果某些年份公司出现了亏损,那么这些年份的提存数就会出现负数。因此,中国现行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加大了中国保险业的经营风险。
(5)保险税率结构严重失衡。保险税率结构可以分为保险主体税率结构和险种税率结构。保险税率结构可以分为保险之一:从叫体上看,中国保险业的税赋水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类行业。在世界各国,一般都有将保险业同其他行业区别对待,采取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扶持其发展,如美国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4%,加拿大税率为15%~30%,并且根据规模不同实行累进税率。但中国的保险业,如人保所得税率高达55%。表现之二:内资保险企业税赋不统一。目前人保缴纳55%的所得税,而太平洋保险公司是33%;在深圳成立的平安保险公司则享受特区的税收优惠仅为15%。这种不公平的税赋致使各个企业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造成竞争条件的不公平。表现之三“内外资企业税赋不统一。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享受15%的优惠税率,而内资企业要缴纳55%或是33%的所得税(当然少数处于特区的公司享受15%的所得税),这就造成了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税后留利的巨大差异。险种税率结构是指分险种设置不同的税率,这也是国际保险业的通行做法,这反映了风险不同,风险转嫁成本也不同的客观要求。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杂志1994年第1期的统计,对于火险,荷兰的税率为7%,意大利为17%,最高的法国为30%,而涉外险只有5个国家超过10%。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不但保险的整体税率高于其他国家,而且没有分险种设置税率,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保险税率结构不合理将严重削弱中国民族保险业在放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6)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乏力。由于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历史不长,在某种程度上存着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人员缺乏的状况,从而导致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出现。因为监管乏力,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上违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发生。三、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对策
1、加快培育和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体系。
①重视保险机构的建设。一是要优先发展中资保险机构,严格对外资保险机构的审批,这是保护民族保险业的需要;二是要优先发展人寿保险机构。
[关键词]个税;避税(节税)措施;薪酬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63-02
1 引 言
目前,金融保险业大部分公司(以下简称企业)实行管理人员或是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职工)年薪制,作为激励企业员工的一种人力资源薪酬体系,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给职工较高的薪资待遇,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存在,职工的部分收入隐性流失,如果薪酬方案设计不好,在同样的收入下,可能一人要多交上万元(甚至更多)的个税。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薪酬进行合法、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节税筹划设计,以求达到个税税负最小化,税后收入最大化的节税目的。
现将薪酬方案设计的要点(主要在个税节点)介绍如下。
2 从个税税负角度把握薪酬设计方案
2.1 一个好的薪酬方案,应从个税税负角度兼顾成本和所得税角度进行规划设计
设计包含对企业职工的薪酬的支付依据、数额和支付形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具体的奖罚政策;应体现对经营者短期和长期经营效益兼顾的激励效应;个人所得税税负测评及规划等内容。并通过薪酬方案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可行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对经营者的绩效进行评价。节税不是逃税,节税要注意的首要前提就是合法,避税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
2.2 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避税
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在设计薪酬方案时,要尽量将住房公积金比率提高,即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但又不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可享受住房公积金最大幅度的免税待遇。
2.3 加大工资薪金福利化处置
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和目的前提下,把企业支付给个人的一部分收入转换采用提供消费福利服务的形式支付给个人,就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规避个税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职工实得利益,降低名义工资,包括收入福利化,收入费用化,收入保险化(在税法规定范围内),少缴个税。当然,消费服务应是一种能与企业单位经营活动有联系的服务。否则,可能被税务机关定为企业支付个人的工薪收入。国税函和财税文件针对避税采取了一些反避税措施,例如(财税〔2004〕11号)规定:企业对营销业绩突出人员以培训班、研讨会、工作考察等名义组织免费旅游活动,应根据所发生的费用全额计入营销人员应税所得,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企业雇员享受的此类奖励,应与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按“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于其他人员享受的此类奖励,应作为当期的劳务收入,按“劳务报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采取避税措施时应注意相关个税法规的规定,利用企业进行收入转换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由企业提供低租的住房,而不是支付含有购房费用或房租补贴的高工资。如有可能,可将家具、住宅设施连同房屋一起提供给个人;
(2)由企业提供假期外出学习、培训(但不得通过旅游公司搞免费旅游);
(3)由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设施及服务。如企业职工餐厅,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障及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在职工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使生活和消费水准得以较大幅度提高,从而减少缴纳个税的义务;
(4)由企业向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交通工具、减少工资中的交通补贴;
(5)企业向职工提供公用设施,如职工宿舍、医务室、手机、电脑等;同时还要注意福利费总额的总额,不得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否则,少交了个税,要多交企业所得税的。
2.4 工资薪金费用化处置
选择无明确标准和限额的管理费用,如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等,将个人收入的一部分费用化,将以造册发放的方式改为报销单据的方式;未超标准据实报销,超过标准只能按标准报销。
积极利用通信费、交通费、差旅费、住宿费发票进行避税。税法规定:凡是以现金形式发放通信补贴、交通费补贴、误餐补贴的,视为工资薪金所得,计入计税基础,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凡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实质,并取得合法发票实报实销的,属于企业正常经营费用,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建议纳税人在报销通信费、交通费、差旅费、住宿费时,应以实际、合法、有效的发票据实列支实报实销,以免误认为补贴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避税的效果。
2.5 全年奖金一次性发放
(1)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2)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3)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1)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
应纳税额=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二,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三,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4)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由上述可知,一次性发放采用的税率较低,但该办法一年只允许采用一次,所以尽可能将年终奖一次性发放,同时要注意下面的无效纳税区间的影响。
2.6 避开年终奖无效纳税区间的节税策略
如果年终奖数额增加到或超过某个临界点时,使得对应的纳税税率提高一档,如从3%提高到10%,随之纳税额也相应地大幅增加,这时会出现一种特别的情况,就是年终奖数额增加“一小步”,纳税额却提高“一大步”、“得不偿税”的情况。
在无效区间内,多发反而少得,例如发放年终奖420000元,个税为103995元,税后316005元,发放年终奖420001元,个税为123245.3元,税后为2967557元,多发1元年终奖,税后少得了192493元,所以选择年终奖筹划时,一方面要避开无效区间,另一方面应尽量选无效区间的起点减去1后的余额作为年终奖最佳金额,如18000元、54000元、108000元等,因为按照这些金额适用税率将较低。
27 用足国家税收政策的节税策略
国家规定的个税税前优惠扣除项目汇集如下:一是独生子女补贴;二是托儿补助费;三是冬季取暖补贴,夏季防暑降温费;四是按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标准缴纳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五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等;六是生育妇女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生育保险办法,取得的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或其他属于生育保险性质的津贴、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七是个人与用人单位因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相当于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八是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难的地区、贫困地区捐赠的,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捐赠额。
上述优惠政策有很大的节税空间,只要是符合国家和当地财税法规规定的名目和额度范围以内的部分,都可以在税前扣除或采取符合规定的发票报销的方式节税。
28 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税负
关键词:金融保险;高管;薪酬水平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50-03中图分类号:F840.32文献标识码:A
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好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制衡与利益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使委托人与人在目标一致和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薪酬激励是企业最一般的做法。因此,选择合适的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当前的业绩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认知合理性的同时,找出缺点和不足,有助于制定并改进薪酬激励制度,从而提高对高层管理人员激励的有效性,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水平的相关性,指出了目前二者不显著相关的原因,提出了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样本的选取和处理
我们的样本数是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27家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在2007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排行榜中,年薪超过500万元的前33名高管中,金融保险业占了31名。其中中国平安共有7人税前年薪超过千万元,国内上市公司中无人能比。之所以选用金融保险行业的27家公司作为样本数,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007年上市公司出现整体业绩上升的良好局面,在主营业务增长和股票市场投资收益丰厚的双重因素下,金融保险行业盈利超过3577亿元(其中14家银行就达2800多亿元),盈利额超过了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
为方便与其他类似研究相比较,我们选取了被广泛认可的绩效衡量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分别选取了总薪酬、最高高管薪酬、平均薪酬作为高管①薪酬的衡量指标,采用截面回归的统计研究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
二、模型与变量分析
我们选择公司的经营绩效变量净资产收益率(y)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高管总薪酬(x1)、最高高管薪酬(x2)、平均薪酬(x3)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建模。高管总薪酬和平均薪酬反映了公司管理层的总体年度薪酬水平,它们作为解释变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高管最高薪酬获得者一般都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其薪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管自身的价值及其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率。
三种模型及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模型一: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管总薪酬线性模型
y=21.252-0.000438x1+ε1(1)
(8.431)(0.956)
R2=0.035 R2=-0.003F=0.914
模型二:净资产收益率与最高高管薪酬线性模型
y=20.918-0.00169x2+ε2(2)
(8.440)(-0.763)
R2=0.023 R2=-0.016F=0.582
模型三:净资产收益率与人均高管薪酬线性模型
y=21.847-0.0138x3+ε3(3)
(8.009)(-1.093)
R2=0.046 R2=0.007F=1.195
从模型一、二、三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R2与R2都很小,F统计量较小,表明了y和x1、x2、x3的相关性水平极低即x1、x2、x3对y的影响不显著,可以忽略不计。解释变量x1、x2、x3的相关系数均为负,t统计量也都为负,说明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高管总薪酬、最高高管薪酬、平均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不但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还存在一种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这不排除管理层侵蚀利润的可能。
为了更清晰的显现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情况,我们绘制了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管总薪酬的两轴折线关系图。如图1所示,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原因及对策
(一)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相关性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关联度大小将决定着激励机制对高管人员所发挥的激励效应的好坏。而我国金融企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没有相关性,成因概述如下:
1.天价高薪反映了金融企业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金融股权的所有人代表一直没有明确,是财政部?还是其他部门?由于监管机构并不对其行使股东的权力,高管的薪酬是董事会定下的,监管机构无法插手高管的薪酬核定。监管机构与国资委不同,国资委可以对央企负责人的薪酬进行管理,因为国资委行使的是国有出资人的权力。正因为有这样的管理制度,央企负责人就没有出现天价高薪现象。董事会应该是一种约束力量,但现在金融机构的董事长也享受到了这种天价高薪,金融机构的董事也大多有份,因此董事会肯定不会约束这种高薪议案。由于金融机构真正的所有者缺位,股东大会也难以对高管的天价薪酬进行约束,所以导致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水涨船高。特别是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不仅影响到普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一个新的社会不公。因此,只有真正落实国有金融股权的所有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薪酬激励机制非市场化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的核心在于激励,而激励作用的发挥必然要依靠市场因素。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大都实行的是“工资、奖金、福利”的薪酬模式,高管薪酬总量较固定,浮动薪酬比例小,总体上未能建立起长期激励计划,且短期激励机制仍不完善。
3.高管绩效评价指标机制不科学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缺乏高管绩效评价指标机制,从而造成高管薪酬与管理绩效脱节的情况,同属保险业的中国人寿2007年净利润是中国平安的1.86倍,可其高管中税前收入最高的董事长杨超也只拿到199万元年薪,远远低于中国平安的前几位高管薪酬。此外,很多公司只有奖励措施,没有惩罚机制,并且有些公司在年初已经规定了高管在本年的薪酬。因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存在着“旱涝保收”现象。
4.薪酬委员会制度不完善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设立薪酬委员会,但并未对其具体职能及运作程序作系统规定,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虽然普遍拥有薪酬委员会这一机构,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薪酬委员会实际上并未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明显作用。按照有关规定,金融高管的报酬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只要是股东会和董事会批准了高管的报酬,目前并没有外部的监管程序来干预,监管机构也没有权力干预金融高管的薪酬。
5.高管人才市场化水平低
我国金融业高管尤其是大部分国有银行的高管仍属于亦官亦商的人物,这就决定了金融高管可能并非市场遴选出来的杰出的职业投资家和经理人。虽然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正在培育,但看看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的来源,恐怕没有哪个敢说中国金融业已形成了充分竞争的人才市场。由亦官亦商的人物来拿职业经理人所应获得的高薪,谈不上是公平的市场激励制度。
(二)对策和建议
1.明确所有人身份,强化所有人权利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金融股权的所有人代表一直没有明确。只有真正落实国有金融股权的所有者,金融高管天价薪酬才望解决。当然,不是用行政手段来个一刀切,关键在于薪酬要反映金融家的市场价值,必须从明确所有人身份,强化所有人权力入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高薪要与高管承担的法制、经济、荣誉和职业责任相匹配。
2.打造绩效衡量标准
拥有国家性质的金融机构可以参照央企来制定薪酬。2004年6月,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单元构成,明确了负责人的薪酬必须与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提出了对企业负责人薪酬规范管理和挂钩的具体措施。
高管收入要包含责任、风险和贡献这些关键绩效指标(KPI)。贡献方面,主要看高管为企业创造的业绩,这包含高管带领企业创造的内部自身实在的业绩和上市公司股市价值。现阶段,要更多考虑企业实在的业绩,而股市的表现为辅。在收入给予的结构形式上,可以考虑多种形式,比如基本年薪、股权、期权等。
3.实施合理的高管薪酬和绩效考评机制
高管的薪酬并非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规划的,它需要公司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银行高管的薪酬应该是薪酬委员会制定的,关键是这个薪酬委员会一定要独立,要有制衡的力量,薪酬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独立董事。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现实地得以体现,关于独立董事选任、激励约束、职责履行等各方面的机制均存在较大缺陷,致使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无法实现,则对以独立董事为核心的薪酬委员会的运作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4.完善法律法规
在《公司法》等有关法规中要完善公司高管层的薪酬制定依据,上市公司董事会可根据这一规定,并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关人员的薪酬数;在《上市公司章程》中应规定高管薪酬的有关奖惩办法,结合公司业绩、资产质量、现金流、软环境等各有关考核指标,对上一年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在《证券法》中要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层必须持有本公司股票,该股票在有关人员上任之日按当日的市场价购入,最低数额可由证监会规定。为了防止高管人员作弊或透支,其持有的股票须在其离任后三年才能流通,而不是目前的一离任就可抛出。
关键词:WTO保险业;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快中国保险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加入WTO以后,中国保险市场对外资保险业大幅度开放,市场主体势必会大量增加,要同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保险业在中国市场展开竞争,中国保险业将面临强大的压力。当前,保险公司的职能包罗万象,既要展业、核保,又要定损、理赔、核赔,所以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经营费用成本大。当市场拥有足够的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行、保险人之后,意味着保险业分工的细化,届时,保险公司的职能被大量剥离,以精简轻盈的管理机构,全力以赴地进行险种开发、基金投资等决策规划,进行保险业务的控制选择和风险管理。
(二)促进中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一个竞争主体众多的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的整体水平事关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加入WTO以后,由于可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相关协定,在一定时期内保护发展中国家尚不成熟的产业。审慎地开放中国保险市场,这对于提升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还是有较大促进作用的。
(三)加快中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
根据WID协定的对等互惠原则,加人WTO以后,中国保险公司将获得进人国外保险市场的机会,打破以往主要为中国商品进出口提供涉外保险服务的单一状况,参与世界保险市场的竞争,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延伸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服务贸易外汇收人。
二、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对的挑战
(一)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保险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外国保险公司与尚不成熟的中国保险公司同台竞争,这无疑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竞争压力。随着保险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保险公司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冲击必然会逐步升级,并压缩民族保险业的生存空间。
(二)保险人才的流失趋于频繁
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优厚的福利待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为灵活的分配制度等优点,对国内优秀的保险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为了弥补对国内市场了解不足的弱点,外资保险公司常常以较高待遇吸引当地高层管理人员,这使国内保险公司感到了人才流失的压力。从整个保险市场来看,专业人才的流动属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市场的培育不无益处,但客观上会对本来就人才不足的内资保险公司造成影响。
(三)保险市场监管面临压力和收革
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我国保险市场上竞争主体不断增加,成份愈益复杂,给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自1995年10月1号颁布实施以来,对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由于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或虽已出台但又不完备,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监管手段和临管水平相当落后。从而要求保险监管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采取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松散监管,这就给保险监管机构带来了较大的监管难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标准。
三、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金融保险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
首先我们应在心理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其次保险公司要改变现有模式,建立经营新理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进行大量的业务宣传、推广、扩展等促进销售的工作,刺激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欲望。另外要大力发展商业电子化和信息网络,我国的信息网络同国外相比相对滞后。我们应大力普及电子化和计算机系统,规划和开发网络保险,运用电脑和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来进行信息收集、险种设计和监督管理等。
(二)加快培育国内保险市场体系
目前,应适当审批中资保险公司进入保险市场,以保持内、外资保险公司在数量上的平衡。另外,还要加快保险中介机构的审批,积极发展国内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评估机构等为保险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中介市场的发展,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而且还能促进保险市场向纵深发展,扩大市场需求。
(三)监管机构应提高监管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机构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增强监管透明度,运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同时,监管机构要认真总结以往实行监管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逐步建立以国家宏观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企业内控为基础、舆论监督为补充“四位一体”的保险市场管理体系,建立以公平、法制和调控为特征,以公司偿还能力和足够的风险资本为核心的保险监管体系。
(四)培养和留住保险专业人才
保险公司应加强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各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调整办学方向,大力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与保险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考试制度。保险人才培养出来后,还要注意能留住人才,让他们为国内保险公司服务。为此,我们应抓紧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制定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根据人才能力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他们的经济待遇和职务,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真正做到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吉祥,陈勇.产权重组中利用外资的操作技术[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垒水.投资银行与国有企业并购[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9(06).
[3]魏华林,等.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及其监督[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01).
[4]胡乃武.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