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15:32: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怎样学好初中数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过两关
1、过“算”关。小学,主要是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四则混合运算,乘法还包括平方和立方。进入初中,主要掌握含有负数的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四则混合运算(含有根式的运算重点是化简)。代数部分大量存在计算,几何部分也不少。可以说,计算是基础的基础,过不了这个关,数学学习就无从谈起。过了这一关,还可以为其它方面的知识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
2、过“点”关。“点”,就是知识点。题目再复杂,都是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掌握了“点”,只要会将复杂的题目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容易解决了。所以,复杂的题目,不是会“做”,而是会“分”。 对于综合性比较高的题目,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又称“学困生“)解决它感到困难。例如:关于x的方程x-3a=2的解为非负数,求a的取值范围。这道题有哪些知识点呢?①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什么?即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②什么是非负数?③解为非负数,就是什么?④会解不等式(本题涉及的不等式是3a+2≥0)。
“点”过不了关,数学学习的效果就难以提高。如 是多少?如果老师说明就是 ,一些学困生会算出答案是9。但练习时还是容易错,原来因为他们不知道 的意义,未掌握“幂”这个知识点。掌握不了这个“点”,所有含“幂”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二、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数学也需要大量的阅读。数学题是读不完的,但数学题更是做不完的。比较起来,读数学题比做数学题效率要高得多。
如何阅读数学题呢?
1.它涉及到什么运算?会,继续往下读(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节省时间的原因);不会,停下来思考,动笔算,一定要过关。
2.它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特别是复杂的题目,一定要分解,即所谓分散难点。这些知识点有没有掌握?没有掌握,这是好事,说明阅读有收获。第一次碰到不懂的知识点,必须花时间搞懂。否则,你可能永远也掌握不了它。因为这个知识点不过,碰到其它知识点你照样采取这个态度对待它,当未过的知识点越聚越多时,再想解决已经没有时间了。
3.读完后想一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盘考虑。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等等。
4.如果有解题过程,看看这种解题有什么独到之处、技巧之处,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阅读,关键时还是要动笔的。
三、训练三“思”
1.训练敏捷的思维。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笨”,怕思考,这就大错特错了。思维是可以训练的。 这个问题,在一年级,肯定有人回答早,有人回答迟,但到了四年级,会得到“异口同声”的回答。这是反复训练的结果。计算、每一个知识点、阅读,都可以锻练思维。而要达到敏捷程度,计算不仅要过关,还要熟练;知识点不仅要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阅读不仅仔细,还要深思。
2.训练清晰的思路。同样一个题目,有些学生的解题过程,老师看了一目了然。而有些学生做完后,老师看了云里雾里。这种情况,在几何问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老师询问“某一步”是如何得到的,学生会加以解释。要知道,正规考试时,阅卷老师不可能到你身边询问的,他看得出来就给分,看不出来就扣分,甚至不给分。因此,解题规范性非常重要。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就是思路清晰的一个体现。
具体解题时,先思考容易的,再思考有困难的。对于困难的问题,可以考虑解决它需要什么条件?条件具备,接着往下做。条件不具备,就继续寻找。例如,在ABC中,已知∠A=60°,∠ACB=70°,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BCF的度数(图略)。首先,在RtABE中,利用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易求∠ABE=30°。求∠BCF,主要有两个途径:①90°-∠ABC;②∠ACB-∠ACF=70°-∠ACF。无论哪个途径,都必须再进行下一步:或求∠ABC,或求∠ACF。考虑到求∠ACF与求∠ABE的“同理性”,可以选择第②个方法解决。
3.训练新颖的思想。这一点体现在方法的选择和解题的技巧上。在上面的几何题中,再求∠BHC的度数。方法有:①在BHC中,∠BHC=180°-∠HBC-∠HCB,再求出∠HBC和∠HCB;②在四边形AFHE中,利用四边形内角和求出∠FHE,再利用对顶角相等,求出∠BHC;③先求∠ABE,再求∠BHF,然后利用邻补角关系,求出∠BHC;④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BHC=∠ABE+∠BFH。第④个方法显然简单。
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预习
预习就是先学后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不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初步理解所学内容和思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和旧方法,并把新旧内容联系起来,找出新内容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数学预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采用“粗、细、问、用”的方法进行。
粗,是把要学的内容粗读一遍,了解这些内容要说明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用到哪些旧知识。粗略懂得所学内容及其重、难点之所在。这里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细,是仔细阅读所学内容。对于数学概念既要掌握其定义的来历和方式、概念间的关系及其分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关键,揭本质。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学习数学概念时弄清其本质属性就是关键。
(2)举反例,抓变式。对于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学习“去”(去要点)、“换”(换条件)、“拆”(拆开看)等手段加深认识,搞清定义中每个要点或条件在界定概念外延中起到什么本质作用。
(3)新与旧,辨异同。学习新概念,要密切联系与它有关的旧概念,理清新旧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结构关系。对于易混概念要通过分析比较,辨清异同,并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
问,是对所学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方法,每一步推理、演算,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对于自己能够解答的问题,把它写进读书笔记中,等教师讲课时对照、比较;对于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作出特殊标记,作为听课的主要目标。
用,是按照自学的理解,独立完成预习作业或练习,作出最初的实践,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自学效果。
上课
在上课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思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作笔记时应注意:(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作业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学生每天需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要求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并要掌握:(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
4.小结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 、“思” 、“ 记” 的关系。
“听” 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 )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 )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 )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 )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 )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 注入式” 、“满堂灌” ,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 思” 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 )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 )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 )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 )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 听” 是“思” 的基储关键,“思”是“ 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 记” 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 记” 代替“ 听” 和“ 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 )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 )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 )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 记” 是为“ 听” 和“ 思” 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 写法” 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 )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 )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 )正确地由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一)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 、“ 如何学习概念” 、 “解题思维训练” 等。
(二)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三)辅导式
一、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肯定没有好的成绩。老师们天天都在授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讲课,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灌输,课堂气氛必然呆板沉闷,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我们教师应该满怀激情,语言风趣幽默,让学生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如此才能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
二、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在解题完成后,回头对解题过程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解题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求出问题的结果即可,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一目的恰恰是通过回顾、反思来实现的。为此要对题目中所蕴涵的主要思想和方法进行提炼,对一些通性、通法进行概括,进而总结解题规律,从而形成一类问题的解法,内化、吸收到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以后解题时的有力武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德育
中国数学史是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材中介绍的相关内容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等内容,并以习题、注解、课文、附录等形式出现,以这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介绍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四、激发兴趣,诱导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让学生根据投影投出的问题看书,寻求问题的答案,对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的问题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道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这样能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主动探索创新的精神。
1、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①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②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③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弦的是直径,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培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数学教学和复习应遵循的基本理念。①立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核心内容的巩固和提高。中考命题将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兼顾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②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它有利于扭转“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对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③注重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3、中考命题趋势分析
(1)立足双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文化性。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它们既是考生升人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起点,也是服务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必备工具。
(2)突出应用意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调考查实践能力。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贴近人们的经济生活的试题将会有增无减。而且这类题目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史料,激发兴趣
数学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情况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发展过程的了解,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比如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等,使学生感受几何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数学家高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创造了1+2+3+……+100=5050的奇迹,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祖冲之小时候为了计算圆周率,常常去量过往的马车轮的直径和周长,最终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七位数字,为有关圆的计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以数学家高超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创设情景
创设数学学习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操作,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中的“截一个几何体”时,我让学生带上在家用马铃薯做好的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及小刀。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别想象从不同的方位截这些几何体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截面。然后再分组截,边截边讨论,越截兴趣越浓,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或长方体,截面有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用一个平面去截圆柱体,截面可能是长方形、圆、椭圆;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体,截面可能是三角形、圆或拱形门形状的图形。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求、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总结,简化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不善于总结,学生得到的知识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过多零散的知识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学生的学习将会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比如在七年级的“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教学时,学生老是拿不准最后的解集是什么,于是我把它总结为三句话:“大的取最大,小的取最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没有了。”如:
一、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春游,可让他们学习自己动脑,如何买票更经济、更划算。比如,校运动会将至,请学生根据甲、乙两人的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近期内的十次训练纪录,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着力解决问题。
二、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与发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 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三、让学生在多样活动中体验数学,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通过问题解决,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与同学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有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同时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有时更多的是使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精髓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就学会了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是作为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全面考虑问题的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实验与归纳推理的思想,以及数学模式之间互相转换思想等等。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把有限时间花在思想方法掌握中,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模型、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策略
横山第三中学虽是所县办初级中学,但生源质量不高。学生主要来于农民工家庭和边远山区贫困家庭。学生的数学学业整体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比例较大的特征。而这部分学困生因数学基础差、数学能力弱、数学知识断层、数学兴趣淡薄,就大多放弃了数学学习。这种现象在国家废止初中升学考试以后,愈演愈烈。中学教师感慨道:这课实在没法上了,于是便抱怨家长,抱怨小学教师。但感慨归感慨,抱怨归抱怨,我们还要面对现实。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转化学困生对策小组。
我们认为,初中生智力发展差异不是很大,智力因素不是拉开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学业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初中生小学基础有差距,情商发展不均衡,才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学生基础差,可以通过个别辅导、降低坡度、家庭配合等多种办法,综合用力得以解决。
学生情商低下,才是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集大智慧解决。找出病根,还需“对症下药”。我们总结出了几条基本经验,即树立动机、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教给方法、培养感情。具体做法如下:
一、帮助学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以获取成绩为目标定向,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不理想的成绩是在乎的,但他们只关心分数,不会从考试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对考试紧张害怕的不良情绪又促使他们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从而形成了“紧张害怕―得不到好成绩―在乎却不会总结”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
1.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意识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中考,也不是单一地为了获得某些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思维能力,甚至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
2.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在智力水平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观念,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意志力、承受力等。
3.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要及时反馈,如果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提高学业水平的愿望。
二、激发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学困生在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取得成功之后,内心羡慕之余,也会产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也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他们各自的爱好和特长,采取因人而异、扬长避短的策略,为他们不断创造成功的机遇。这样,通过成功激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进自身的转化。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多多鼓励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经验不丰富、知识面有断层,等等,所以学起来很困难、很吃力。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对新课一开始要尽量讲得浅而易懂,然后再层层递进,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练习的设计,等等,也要照顾学困生。
三、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般是:不能完整地听完一堂课,对教师讲解内容感兴趣的就听,相反,就不听;对于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有应付差事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对症下药”,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要做到“四多”,上课时,视线多在他们的脸上停留一会儿,使其体会到老师的关心;提问时,多向他们提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他们想回答但又不敢回答时,老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仿佛向学生传递“你真行”,当他们把问题回答正确时,老师能够亲切地说:“你回答得真好!”“你表现得非常出色!”使其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在批改作业时,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多写几句鼓励的话语,使其体会到老师的诚心;上辅导课时,在他们身边多呆一会儿,使其体会到老师的耐心。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向他们介绍养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养成“每课一复习、每章一整理”的习惯;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养成重视“每一个错误”的习惯。
四、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加强个别辅导,增强实践锻炼。除了对他们降低迁移坡度外,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个别辅导,在对学生辅导的过程中,可以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数学书、听课、记忆、复习。
五、和学困生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
学困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关注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多年来,我坚持帮助学困生补习,并不断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和他人一样取得好成绩。
总之,对待学困生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定能巩固转化的成果。同时,教师要明白,给予爱心是转化的前题;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沟通感情以心交心是转化工作的催化剂;严格要求则是转化工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
[3]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