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21:20: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爱我家乡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多元化,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课本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独立精神,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从乡土地理的教学开始。这是因为:1、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利于调动积极性。2、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利于多渠道、多角度的教学、多元化。3、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耳闻目睹,弥补了教材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滞后。4、本人参与了南京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教材熟悉,指导思想明确,能够把握教材。5、先从小范围内实践,以便积累经验,以后逐渐扩大,形成体系。
一、开放式教学(乡土地理)主要做法
1、安排12课时的乡土地理教学(含野外观察、考察4课时),将教材分为6个考题,课堂上教师提纲挚领地讲清教学要点或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讨论、自学外,由学生针对本专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谈谈与这个专题有关的知识,见闻。
2、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南京的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哪些成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由于大规模,按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有种种困难,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按调查表格内容向家长,亲戚或邻居调查。这洋,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南京的经济状况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材料,有选择地在按专题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
3、按班级进行野外考察。先后考察了九华山、长江、珍珠河、三台洞、燕子矶等地。为了防止野外考察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我事先设计野外考察表,学生边考察边填写。考察时,除注意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外,还注意与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4、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到气候部分时,要求测算一天日均温、测一次降水量。讲到农业时,要求学生去一次农贸市场,看看南京有哪些主要农副产品,看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哪些提高,讲到交通时,站在马路边数一数一分种过往的车辆。感受一下南京交通的实际状况,讲到河流时,测一河流的水量,流速……。为了讲究实效,我仍设计表格,学生按表格内容逐一填写。
5、设计、制作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135幻灯。研制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教学投影片。使教学形象直观。
6、配合教学,利用学校橱窗进行一次图文并茂的乡土地理展览。
7、乡土地理教学的最后一节课,召开“爱我家乡、爱我南京”的主题班会。
同学们自己收集资料,从南京的工农业发展到古都新貌,从科技文化到风味小吃。
小区建设,从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条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到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歌颂我们的家乡,使热爱祖国之情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得到升华。
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最基本、最形象的体现,家乡奔腾东流的扬子江、潺流不息的秦淮河、巍峨苍翠的紫盆山、湖光潋滟的玄武湖、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枝繁叶茂的林荫大道……。这些内容既要在课堂上讲,也要走出课堂,尽可能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让学生在对家乡山川景色的赞叹中,陶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很多学生边考察边向老师诉说家乡的可爱。很多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通过考察,对可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家乡是多么可爱啊!”“我看到了家乡的可爱,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长大后,我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2、热爱家乡人民的教育
家乡的山水是美丽的,家乡的人民更加可爱。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家乡人民辛勤劳动下,家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九华山上,看看锁金村小区鳞次栉比的楼房,讲讲过去的模样。站在燕子矶头,数一数一分钟经过矶头的船只,想一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新旧中国对比。经济地理调查,了解一下该单位改革开放十年来的成就。这样,在各项活动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人民的思想教育。
3、增强责任感,激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家乡是可爱的,但也存在问题。当学生站在燕子矶头,眺望长江,沉浸在对美的熏陶中时,我叫学生回过头来,数一数东南方向有多少个烟囱在冒烟,想一想滚滚浓烟将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后果。当学生在长江边看泥沙堆积作用,惊叹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时,我也叫学生装一瓶江水,沉淀后看看含沙量。当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学生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感到自豪时,我也指一指乱刻乱画,破坏文物的不良现象。经济地理调查中,我也让学生调查一下该单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承认不足是为了能加强环境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指出不足,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同学在考察,调查中,从对这些问题的严肃表情上,可以窥视出内心世界有了很大震动,绝大多数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对破坏文物、乱写乱画表示深恶痛绝。很多同学对考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表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今后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三、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
由于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它能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教师被动答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济地理考察,学生要针对被调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野外考察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这样,学生已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个性在乡土地理教学中不断得到培养。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只要善于引导。张绍杰同学在经济地理调查时,嫌只调查一个单位不过瘾。他连续调查了三个单位,针对各单位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丁震杰同学尽管会因作业未按时完成而受到老师批评,但对能表现自己的地理活动不但自己积极参加,还督促其他同学参加。在学生写的考察报告、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见解及自己设计的改进措施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是他们经过调查、分析、思考后自己的见解。徐晓菁、王静二同学在“爱我家乡、爱我南京”主题班会的发言中,分别读了她们准备寄给市长伯伯的信,这种敢于将自己的见解向市长建议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何靖同学在发言中更是直接了当:假如我当南京市市长,我要……。看看学生们自以为是的办法与措施,听听他们的侃侃之谈。这在“升学率至上”、“地理是副科”的今天,是令人欣慰的。
四、开放式教学有利于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地理学科研究的范围之大,面之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乡土地理教学,特别是乡土地理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燕子矶、观音阁等都有动人的历史,考察植被必然与生物学科密切联系,因此,每到一处,我都尽可能将有关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把主要植被名称,特点尽可能地对学生讲解,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校是个初级中学,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也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较为艰巨,但我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动手的活动。通过测气温、测降水量、测河流流速、水深、野外考察还要动手测量树的胸径,计算直径、要步测距离。
要计算相对高度……。在观察、测量、分析的基础上,要填写考察报告,要画出考察路线图,要鉴别不同类型的岩石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很多同学在野外考察报告中写道: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多元化,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课本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独立精神,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从乡土地理的教学开始。这是因为:1、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利于调动积极性。2、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利于多渠道、多角度的教学、多元化。3、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耳闻目睹,弥补了教材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滞后。4、本人参与了南京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教材熟悉,指导思想明确,能够把握教材。5、先从小范围内实践,以便积累经验,以后逐渐扩大,形成体系。
一、开放式教学(乡土地理)主要做法
1、安排12课时的乡土地理教学(含野外观察、考察4课时),将教材分为6个考题,课堂上教师提纲挚领地讲清教学要点或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讨论、自学外,由学生针对本专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谈谈与这个专题有关的知识,见闻。
2、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南京的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哪些成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由于大规模,按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有种种困难,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按调查表格内容向家长,亲戚或邻居调查。这洋,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南京的经济状况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材料,有选择地在按专题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
3、按班级进行野外考察。先后考察了九华山、长江、珍珠河、三台洞、燕子矶等地。为了防止野外考察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我事先设计野外考察表,学生边考察边填写。考察时,除注意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外,还注意与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4、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到气候部分时,要求测算一天日均温、测一次降水量。讲到农业时,要求学生去一次农贸市场,看看南京有哪些主要农副产品,看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哪些提高,讲到交通时,站在马路边数一数一分种过往的车辆。感受一下南京交通的实际状况,讲到河流时,测一河流的水量,流速……。为了讲究实效,我仍设计表格,学生按表格内容逐一填写。
5、设计、制作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135幻灯。研制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教学投影片。使教学形象直观。
6、配合教学,利用学校橱窗进行一次图文并茂的乡土地理展览。
7、乡土地理教学的最后一节课,召开“爱我家乡、爱我南京”的主题班会。
同学们自己收集资料,从南京的工农业发展到古都新貌,从科技文化到风味小吃。
小区建设,从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条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到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歌颂我们的家乡,使热爱祖国之情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得到升华。
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最基本、最形象的体现,家乡奔腾东流的扬子江、潺流不息的秦淮河、巍峨苍翠的紫盆山、湖光潋滟的玄武湖、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枝繁叶茂的林荫大道……。这些内容既要在课堂上讲,也要走出课堂,尽可能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让学生在对家乡山川景色的赞叹中,陶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很多学生边考察边向老师诉说家乡的可爱。很多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通过考察,对可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家乡是多么可爱啊!”“我看到了家乡的可爱,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长大后,我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2、热爱家乡人民的教育
家乡的山水是美丽的,家乡的人民更加可爱。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家乡人民辛勤劳动下,家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九华山上,看看锁金村小区鳞次栉比的楼房,讲讲过去的模样。站在燕子矶头,数一数一分钟经过矶头的船只,想一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新旧中国对比。经济地理调查,了解一下该单位改革开放十年来的成就。这样,在各项活动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人民的思想教育。
3、增强责任感,激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家乡是可爱的,但也存在问题。当学生站在燕子矶头,眺望长江,沉浸在对美的熏陶中时,我叫学生回过头来,数一数东南方向有多少个烟囱在冒烟,想一想滚滚浓烟将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后果。当学生在长江边看泥沙堆积作用,惊叹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时,我也叫学生装一瓶江水,沉淀后看看含沙量。当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学生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感到自豪时,我也指一指乱刻乱画,破坏文物的不良现象。经济地理调查中,我也让学生调查一下该单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承认不足是为了能加强环境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指出不足,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同学在考察,调查中,从对这些问题的严肃表情上,可以窥视出内心世界有了很大震动,绝大多数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对破坏文物、乱写乱画表示深恶痛绝。很多同学对考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表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今后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三、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
由于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它能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教师被动答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济地理考察,学生要针对被调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野外考察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这样,学生已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个性在乡土地理教学中不断得到培养。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只要善于引导。张绍杰同学在经济地理调查时,嫌只调查一个单位不过瘾。他连续调查了三个单位,针对各单位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丁震杰同学尽管会因作业未按时完成而受到老师批评,但对能表现自己的地理活动不但自己积极参加,还督促其他同学参加。在学生写的考察报告、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见解及自己设计的改进措施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是他们经过调查、分析、思考后自己的见解。徐晓菁、王静二同学在“爱我家乡、爱我南京”主题班会的发言中,分别读了她们准备寄给市长伯伯的信,这种敢于将自己的见解向市长建议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何靖同学在发言中更是直接了当:假如我当南京市市长,我要……。看看学生们自以为是的办法与措施,听听他们的侃侃之谈。这在“升学率至上”、“地理是副科”的今天,是令人欣慰的。
四、开放式教学有利于
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地理
学科研究的范围之大,面之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乡土地理教学,特别是乡土地理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燕子矶、观音阁等都有动人的历史,考察植被必然与生物学科密切联系,因此,每到一处,我都尽可能将有关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把主要植被名称,特点尽可能地对学生讲解,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校是个初级中学,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也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较为艰巨,但我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动手的活动。通过测气温、测降水量、测河流流速、水深、野外考察还要动手测量树的胸径,计算直径、要步测距离。
要计算相对高度……。在观察、测量、分析的基础上,要填写考察报告,要画出考察路线图,要鉴别不同类型的岩石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很多同学在野外考察报告中写道: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1 在基地中开展开实践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复州古城的历史遗物,横山书院,永丰塔、感恩寺、古城门城墙等开展《爱我家乡》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还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参观家乡名企业――瓦轴集团,调查家乡名河――复州河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东瓦村还有著名的教育基地《复州教育基地》以农作物种植园为主,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2 以实践活动为主开展活动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我的零花钱》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如《花的世界》一课,在之后的春天里,又扩展为《花的种植》《嫁接》在夏天确定主题《花的颜色》秋天确定子课题为《花的成熟》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工合作、学会积累资料、学会调查研究,学习设计活动方案、学习记录活动资料、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学习运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常体验着活动的快乐,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在社会活动角色中体验生活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3.1 在角色中体验,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在《花的栽培》活动中让学生去采访花房,花店,礼品店等,自己去设计采访问题,就像小记者一样.面对大人冷漠与不理解,他们曾徘徊过,迷茫过,但是却没有放弃过,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最终在他们精彩的汇报中,我也分享了他们的成功.
[关 键 词] 生物 课程资源 开发 校内 校外 网络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也就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Tyer,R.)所说的:“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二要加强校外课程资源(the out-of-school curriculum);三要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明确了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应当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担负着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和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于教学中来,基于学生各不相同的认知水平、学习情感,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要,开发课程资源。以下是本人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的一切资源都是师生非常熟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信手拈来,既能使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又可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校内资源是最实用的。
1、校园环境的利用。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场所,对校园环境的利用可以很直接和方便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位于一座小山坡上,绿化不足,学校周边缺乏植被,风一刮尘土飞扬,所以有人说我们学校刮风就是“英国(闽南话)”,下雨就是“印尼”。此问题的直接体验,不仅让学生迅速和有效地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使学生从个人情感上自然地提出了要植树种草、绿化校园以防止土壤沙化的建议付诸实践。又如对校园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与原因,设想改进方法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爱校爱家的情感。
2、课堂资源的利用。课堂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主渠道。在这里会产生很多问题包括出现偏离标准的“错误”,这就是很好的资源。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实验中遇到很多问题:目镜内一片漆黑、看不到物像……并及时提出来。又如人每天都要吃饭,吃可以带给人生命的动力,但是食物是怎样变成动力的?再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学生提出:“搬开石块后,鼠妇为什么会跑开?”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
3、学校教学设备和书籍的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同的学校水平差异很大,特别是农村中学购、添置教学设备、图书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我们有的老师对这些教学设备和图书的利用观念淡薄,没有真正让这些可利用资源发挥作用。如我校已购置北师大版的生物挂图、幻灯片、标本等。这些对于一所农村中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不失时机地把这些整合上去,学生有了新奇感,而直观学习更有兴趣,理解知识就更快了,掌握就更牢固,此外,学校的图书室也是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做好调查进行分类,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推荐,甚至现在的音像材料,因特网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丰富,这也是教师应多关注和积极利用的资源。
4、教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教师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做一个课程资源的“有心人”。我个人的经验是:随时随地留心身边的事物,遇到每一件事情都想一下对于课程教学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就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无论是自己备课的时候,还是回答课堂提问的时候,即使是手边没有“高、精、尖”的设施,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问题。教师的敬业精神在这里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见到很多优秀老教师,即便在课程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
5、指导学生收集管理信息。很多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广泛流行传播,在大众媒体上出现,教师和学生都接触过,但它们没有直接、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收集、整理,如收集影视材料(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狂野周末》等),收集杂志,新闻焦点背景材料(如泉州湾滩涂保护、泉州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三江源保护区等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展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范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关注相关材料和新闻意识,并形成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样,教学资源多起来了,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
6、自制模型和小报。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材有相当多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模型等。如指导学生自制肘关节模型,设计学校绿化图,编辑环保等生物小报和墙报。这些活动既落实基本生物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开拓了视野。通过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又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
农村学校文化氛围薄,社区活动少,因此,校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围绕本地的经济、生活来开展,教师充当指导者。由于教师的活动空间有限,学生活动范围相对较大,教师主要起着引导、协助、解决的作用,学生则是资源的提出者、开发者、使用者、受益者。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把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针对本地工业主要以石材业为主,讲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时,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访问,写成小报告,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访问,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的课题大多涉及石材废水、废渣等对环境的影响,有石材厂的附近地区的水域受污染的情况,堆放石材废渣的土地,农田受到污染的情况,等等,部分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建议,该如何正确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问题。活动的组织进行过程,学生不仅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确定实施方案,而且要学会如何与外人接触、交流,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他们活动的触角就真实地伸入到了社会。最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分析,他们会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家乡有更广泛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爱我家乡的热情和美我家乡的豪情。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
一、开通乡土文化课堂主渠道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绝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语文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文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其它文化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教材和乡土文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并切实开展了一些校本乡土文化活动课,比如《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和《走进家乡名人》等,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乡土文化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欲望。同时,2015年12月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乡韵乡情――孟州乡土文化资源小读本》装订出版,在全市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市各学校学习推广。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文化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去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文化的内在美。通过“结合区域、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学习、结合提高”的“五结合”,学生不仅能准确生动地学习乡土文化,而且能生动有趣地传播开来,在校内外形成人人懂乡土文化、人人会乡土文化的局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沟通乡土文化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不光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课外活动知识比赛,校内外、班级黑板报有乡土文化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与熏陶正是借助传统乡土文化的感染。每年的传统节日,学生也可以自愿组织参加一些“以文会友”、“学术报告”、“游园观光”等活动,学习乡土文化的知识。比如,端午时,让学生搜集端午的由来或者一些本地的风俗习惯,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从而养成探究的习惯,也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做粽子,讲述粽子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下来展示;还可以去看看春节高跷表演,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在班内交流,锻炼一下转述的能力。这类民族传统节日放假时,教师还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访问等。寒暑假时,则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考察活动,可以是本地的一些特色产业:如对黄河砚作坊进行一些调查,对其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去本地的一些古村落,如“老家莫沟”进行一些考察,对村落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
总之,通过多条线的练习、巩固,提高乡土文化教学的实效,从理论到实践,从普及到提高,虽说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达到炉火纯青,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乡土材料的自主选择
新课改标准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提倡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既遵循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乡土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语文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乡土文化是丰富的,她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学习乡土文化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她的方方面面,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去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通过学习,学生们更是硕果累累,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其中关于乡土文化的优秀习作和手抄报在河雍中心学校展览,七四班张星竹同学的《继承河南文化爱我家乡沃土》、八三班赵宇翔同学的《纵观孟州惟叹韩愈》、七三班程一诺同学的《情系孟州浑浆凉粉》、九三班刘晓妍的《永不逝去的芳华――追思忧国忧民的韩愈》、九二班郝梓帆同学的《说说孟州韩陵的酸枣树》、八三班王汉普同学的《孟州丧葬习俗》、七四班王鸿坤同学的《初探孟州小吃文化》等10多名同学的习作在孟州市语文教研活动中获奖。
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也可以自主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结合乡土文化的特点,发展的趋势,尝试自己学习教材,多写多练,多问多练。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探究的过程可采用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整体汇报等形成,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受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以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学资源 语文素养
从余杭区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我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已历时八年。漫漫的八年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旅记载了我区教师坚执的心路历程,倾注我们教师为之摸索的汗水和辛劳,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然而,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困惑:农村中学到底能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的情况怎样?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想着重就目前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自己在开展这一活动时的困惑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及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如此明确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我们的农村中学这一活动到底开展得怎么样呢?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曾对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做过的一些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调查。
1、调查研究
为了解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对某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表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们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在初中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必要的,也有许多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已经在开展这一活动,并且也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经验和成果。但还是有一大部分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想要开展却还没有开展这一活动或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语文教学的附属物,而且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的毕竟是少数。
尽管以上调查数据很难全面地说明问题,但我们农村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可见一斑,情况不容乐观。大家再来看看我曾做过的一次关于对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用的调查报告: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懂得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语文,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交往,自信的面对生活,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由此可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意义深远。
通过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与我们教师开展这一活动的实际不相符合。学生能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自身有如此大的帮助,难道我们的教师就不愿开展这一活动吗?这仅仅是教师的意愿造成的吗?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2、原因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真正的重视,这一活动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是一种“装饰品”,而且在平时的考试甚至中考中不会涉及到这类型的题目,即使涉及到这类型的题目也很难把握,从而在教学中稍带而过甚至忽略掉。从而没有把这一活动落实课堂教学中。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变化,无法用新的教学理念去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一次完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至少需要三至四个课时,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一次成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需要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而由于教学条件的制约,使得我们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手头上的教学资源有限,加上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致使这一环节操作起来很困难。
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想真正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实是困难重重,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忽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由。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比较留心这类问题,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并予以斧正。
二、在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城镇中学地处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地带,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知识面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开展起综合性学习来自然容易得多。但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这里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农事活动,有淳朴的农民,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样能开展得有声有色。因此,农村教师要充分挖掘农村语文优势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去摄取语文素养。
农村学生的眼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没有变幻莫测的现代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比城市学生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农村教师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摄取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为载体,注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如在进行“感受自然”、“漫话探险”、“莲文化的魅力”等这些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可凭借农村中学的优势,因势利导,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带学生走进自然,感悟自然。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之下,学生们的感官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的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妙,从而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自然,体悟自然,在观察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2、利用农村的人脉资源,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背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生活中摄取语文素养。
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学生也不像城里少年那样拥有较为优裕的物质生活......不过,尽管农村学生没有这样色彩富丽斑斓的生活画面,但是他们却拥有同样丰富的生活感受。农村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的感悟也同样厚实的。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具有乡土特色的家庭生活、和善的邻里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就是我”、 “我爱我家” “寻觅春天的踪迹”等活动的安排,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都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比如在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活动时,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周围丰富的人脉资源来开展活动。学生可以从农民伯伯口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可以从家里的自留地里寻觅春天的踪迹,可以从伙伴们的交谈中寻觅春天的踪迹。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作的一份关于《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活动方案:
一、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利用课余时间,走近自然,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踪迹。
2、拍摄一些有关春景的照片,拍下春天的踪迹。
二、在长辈同伴的心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可以询问父母、邻居)
2、同伴讲述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印象最深的春天是怎样的.
3、搜集邻居或家人传唱的有关春的歌曲。(搜集、整理并记录)让同学们评述,从中感悟春天的踪迹。
三、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出一份手抄报,展示春天的踪迹。(可展示图片,歌谣、自己的
感受等)
2、结合自己搜集的春天的歌谣,改编“春之歌”。
3、给自己拍摄一些有关春景的照片配上一段描写性文字。
正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跟春如此的接近,他们周围生活的群体对春天如此的熟悉,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如此丰富的人脉资源,才会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把与春天有关的节气说的如此贴近生活,把有关春天的谚语搜集得如此丰富,把春天的踪迹阐述得如此生动。
3、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摄取语文素养。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资源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学生再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社会作为资源,让学生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在开展“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对农村的人均收入、农村的变化、我们生活的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等问题进行调查,然后对资料进行归总、分析,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个真实的认识,然后对家乡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我校地处杭州市郊的一个小镇——良渚。良渚因良渚文化而名声鹊起,更是良渚文化遗产保护重地,这里有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村、东明山森林公园、大雄寺等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我组织学生采访博物院的有关领导,参观文化村,走访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调查访问,让学生对我镇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感情。
4、利用手头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教师灵活的取舍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从变化中摄取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语文课程应当根植于现实,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教师应当结合本土文化开发本土课程资源,不要唯教材是从。尤其是教材中的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脱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更应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的类似主题,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探究,这样可以使综合性学习更具有亲和力。为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特点,把握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处的层次,准确定位学习活动展开的层次,制定合理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教材中所安排的学习课程进行删减与补充。
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的困惑
1、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该扮演什么角色?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应该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但如果教师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课堂就很难把握,学生的组织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教师走上前台,组织活动,又会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扶放”这个尺度?
2、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开展素质教育,让教育主管部门给学生松绑,从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进行综合性学习。然而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出台改革评价机制,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促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3、当我们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理解,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语文教师就应该老老实实教好语文才是本分。面对这种不理解时,该怎么办?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展综合性学习,考试不考,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教师不知何去何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给学生松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进行综合性学习。我相信:我们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大有可为。让我们一起祝福: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源头活水 不断实践 因材施教
六月,是一个大忙的季节,也是一个盘点收获的季节。2012年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我校有二十多位学生的作品获奖,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我的祖国”读书活动中获奖者为参赛者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个语文教师都获奖了。作文百花园为什么五彩缤纷,花儿为什么红得耀眼?因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作文作业、个性化的作文指导推动了作文教学的发展,使优秀作文精彩纷呈。
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普遍现象,老师硬催着,就只好说些假话、空话,就是有那么一两篇较好的文章,也是作文选的改编。其实,怎么能怪他们呢?农村的孩子生活面很狭窄,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别说金山、焦山等旅游景点,连镇江城恐怕一年也只几次。平日的生活无非是上学放学,在家偶尔看看电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充实生活,丰富体验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体验越真切,表达的欲望越强烈,表达的内容越充实。因此,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开源头,让学生有“米”下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课题组成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也缺少教育知识,舍不得给孩子多买书,也不会买书。虽然学校有图书馆,就算不嫌那儿的书陈旧,三个年级一千多人,也是僧多粥少。为了让所有孩子有书读,我们在班上建立小型图书馆。我们让班上每个孩子至少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汇集起来,编好书目,存放在教室后面的小书柜中,由班长充当图书管理员,任何学生都可以随借随还,保证每位学生及时读到自己喜爱的书。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由供书者谈谈推荐本书的理由,由借阅者谈谈读后的体会,其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地想着借阅。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至少读书5本以上。学生词汇量增加,同时也有了间接的生活经验。
2.结合校园活动,丰富学生体验。为了让农村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起来,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各项校园比赛。虽仅仅是校园活动,但从参赛人员的选拔,到排练,到比赛,每一次孩子们都精心准备,激动的心情不亚于迎接节日的盛会。我们抓住这些契机,让同学们记录下其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天的心情,每一件小事,强调写出真情实感,独到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校园艺术节的文艺汇演,本班虽以失败告终,同学们却收获了最可贵的友情;
校运动会中,本班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同学们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
班级文化布置评比活动中,同学们懂得了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拔河比赛中,同学们意识到了团结就力量;
以“感恩”为主题的朗诵比赛中,同学们体验到了人间最感人的亲情……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这么鲜活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断实践文自华。
从小到大,孩子们总在应付老师的作业,作文总是以作业的形式下达给学生,自然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让作文作业以不同形式出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1.参加班级墙报布置。班级墙报分各个专栏,“文学园地”、“小记者”、“个性展示”……分配给各个小组布置,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并定期评比。例如“小记者”专栏:或指导学生请教自然老师,到小金河采样并做好相应记录,完成《家乡环境》的观察报告;或指导学生访问运动会各类比赛冠军,完成《爱拼才会赢》的人物采风;或指导学生访问村中老人,了解民俗风情的变化,完成《爱我家乡》的调查报告。根据文章质量评选出最佳小记者,并在“小记者”栏目中展出他的文章,这样的作文作业集趣味性、自主性、创新性于一体,学生自然乐于参加。
2.投稿“蓝心圃”校刊。“蓝心圃”校刊一学期征文两次,入选作品打印装订成集,分发给同学们。虽然这是作文作业,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汇入文集发到自己的手中,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3.参与优秀报栏评比。学校报栏由黑板报、手抄报两大块组成,由学生自主布置。每月开展一次优秀报栏评比活动,每次评比都要求围绕某个主题出版,摘抄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4.参加朗诵、演讲比赛。要在朗诵、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当然是自己写的稿子才会有真情,才能打动听众。因此,比赛前我鼓励学生动手写朗诵稿、演讲稿,这是一次花样翻新的作文作业。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是让每个学生享受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我们的教学倘若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孩子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材施教展特长。
菜家桥修路,只好在桥边搭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有学生写出《路窄心不窄》,这是善于思考的;朗诵比赛中有一位同学感恩母亲的文章,让全场师生潸然泪下,这是善于抒情的;某同学帮母亲收了一次稻,写下了《丰收的田野》,这是善于写景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擅长某一种文体或某一类写法,也许这就是还不成熟的风格,如何让学生发挥专长,形成独特风格,这需要个性化指导。
“向不同写作个性的学生提供各种充分条件,创造与各种写作需要相适的情境,构建使全体学生都各自获得良性发展的过程,同时实施良好的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的教学活动”。这是作文教学本来应有的面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发现和接纳不同学生不同方面的先天写作优势,并加以细心呵护,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因势利导地培养。这就是个性化指导。
总之,要让学生作文“彩”起来,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1.紧扣《课标》,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作文课上,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如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表演课本剧、实验游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2.进一步放宽写作限制。开展多种文章体裁的、自选内容、自定表达形式的写作训练,营造轻松、自由自在的写作氛围,培养自如表情达意的意识与能力。如:写人、事、活动、景、物的作文及想象性的作文训练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
3.帮助学生选准切入点,拓展学生个性化的习作内容。作文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必须找准切入点。要选取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必须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找准切入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显示自己个性光彩的环境。如学生从看新闻到写新闻小评论,从看奥运会到讴歌奥运精神,从议喜爱的明星到对影视作品的评价等。这样,就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展示个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