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10:4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移动医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
移动医疗前景向好
据了解,移动医疗的范围很宽,各种应用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关键应用主要有:教育与通知、远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与培训、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
高通公司(QUALCOMM)全球执行副总裁汪静在接受新浪采访时表示,随着3G技术和终端手机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对于移动医疗的支撑已经不是问题,预计2010年全球移动医疗所产生的收入可达500亿至600亿美元,而到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终端可能会超过4亿部,从而在手机产业之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就经济效应来说,移动医疗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它不仅能推动医药产业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更是我国未来的服务业重点。在新医改未来三年8500亿的总投入中,医疗信息化占的比重应是很可观的。跨国企业如IBM、微软、戴尔、惠普,本土方案商如用友、东软、神州数码等IT厂商都纷纷涉足医疗市场,与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抢滩商机。另外,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于移动通信医疗服务也颇为期待,有些人已在享用这样的服务。
《经济学人》近日发表的文章也对移动医疗的发展表示乐观。文章透露,微软公司前总裁、现为全球健康慈善家的比尔-盖茨,近日受邀参加华盛顿的一次大型“移动医疗”会议,并发表讲话。约2400名来自私营与公共部门的无线通信医疗服务提供商,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数十项相关实验项目已在世界各地开展。然而,盖茨先生却提醒参与者不要过早庆祝。他强调,不要以为一个小规模的移动医疗项目在某个地方看上去取得了成功,就“自欺欺人”地以为它就会成功,除非能够广泛复制。泛美开发银行的Rafael Anta用词则更为谨慎:“我们对此影响几乎不了解,对其商业模式就更不知道了”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关于移动医疗的有效性正被日益证实。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刊登的―项研究表明,简单如用短信提醒肯尼亚HIV患者正确服药这样的事,使得患者对该疗法的依从性提高了12%。美国WellDoc公司在最近的一次试验中发现,移动医疗方案依靠行为心理学给糖尿病患者提供控制疾病方面的建议,比使其服用主流的糖尿病药物更为有效。
三种力量助推移动医疗发展
移动医疗有着光明的前景,其中的商业利益剧增是另一原因。一种推动力来自于云计算(提供数据存储并做网上处理)的兴起。微软公司的PeterNeupert表示该技术将给无线医疗带来“变革”。美国新兴企业UltraLing公司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型,使用“云”提供医学影像。美国电信巨头AT&T每年从医疗保健事业中取得40亿美元的收入,最近又新成立一个部门,致力于使用云计算提供无线医疗服务。
第二种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就美国来说,未来数年,美国政府将提供补贴逾300亿美元,用以鼓励医生和医院采用电子病历。美国卫生部的Todd Park表示,美国为人诟病的纸质医疗体系即将迎来数字化,势必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另一种推动力有可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涌现的创意。Dalberg公司(一家发展咨询公司)的VIctoria Hausman在世界银行任期间,调查了海地、印度和肯尼亚的数十种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她预测已在肯尼亚开展的移动银行将大大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企业也在想方设法让病人用自己的手机支付诊疗费、接收补贴凭单等。
现在利用移动医疗软件进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的人仍然不多,许多患者还处于观望阶段。他们虽然也渴望享受少去或者不去医院的便捷,但是移动医疗APP真的能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吗?这不同于打发时间的小游戏,我们真的能够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一个可以随便下载,仅占几十MB内存的手机应用软件吗?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中,要让患者转变健康管理的习惯,长期利用APP进行健康管理,必须要在他们的安全、健康和隐私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利益,否则这些移动医疗APP将如同许多不痛不痒的APP一样――在下载几个月后被删除。
设备的质量如何?
我们在医院接受的检查,都已被无数的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并且准确。现在,一些检查通过便携式设备、传感器再加上APP就可以完成,让患者能够在家独自完成。然而,这些便携式的设备真的能够给出精准的结果吗?有的患者拿着自己的手机去问医生,“我过去一周的血压、血糖或者心率正常吗?”医生却发现这些数值与医院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参考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因此,在选择便携式设备时,应该注意它是否通过了国家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以保证设备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即使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机配件,但只要能够量血压、血糖、心率等,就属于医疗器械,必须有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分为三类,如外用止血贴一般需要一类证;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一般需要二类证;需要植入患者体内用于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则需要三类证。这对移动医疗所使用的便携式设备也适用。目前而言,便携式设备提供的数据仅供医生参考,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这些便携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能够直接用于诊断,实现真正的远程医疗。
用户的隐私会泄露吗?
你也许试过把电话给了房屋中介以后接到无数的骚扰电话,那么把自己的个人和健康信息通过APP上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产生呢?我们会否因为下载了一个软件而不停地接到保健品或者人寿保险的推销电话呢?许多移动医疗APP都需要在使用前先注册,使用者在填写个人资料或者之后进行咨询的时候,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谁来处理海量的信息?
相比定期去医院接受一次体检,一些便携式设备能够随时使用或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另外,健康APP还带有健康日志的记录功能,会让使用者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和作息等等。这样一来,APP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这本来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健康干预就能够有更多的数据依据,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数据太多不利于处理。
如果这些数据是由APP开发商来处理,那他们会依据什么来筛选数据?是否有医生或者医疗机构给他们提供专业支持?一开始的数据采集有没有问题,这些开发者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够采集到最有效的数据?所以,选择APP的时候,最好看看它是否有一定的医学背景。APP只是一个连接医患的平台,让诊断和就医都变得更加方便,但计算机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医护专业人士。
远程就医能够报销吗?
目前,我国的移动医疗盈利,真正来自医疗服务的仅占9.3%。许多医生通过APP对患者进行的建议或者帮助都是无偿的,但如果远程或者移动医疗要长期发展,要让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级的医生都加入到移动医疗的潮流中,那么付费势必成为趋势。如何付费、向谁付费都是问题。还有使用远程医疗是否能够报销,医保又该如何参与进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平安在百度、京东和小米等IT巨头之后也进入了移动医疗行业,推出了APP“平安好医生”,希望将保险与移动医疗挂钩。一旦移动医疗付费渠道开通,患者完全可以在家用在线支付的方式网购药物,不用为了开药而专门跑去医院。
医院和健康机构能够共享数据吗?
华康全景原为海南省官方统一预约挂号平台,通过与深圳、珠海、海南等地卫生计生委达成合作,从PC端网站上和移动端“就医宝”为患者提供“医生预约”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包括华康全景在内,近两年开发的医疗类互联网平台数以千计,不约而同地从提供医生咨询以及预约挂号切入市场。尽管如此,脱颖而出的企业并不多见。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案例仅为80余起。
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稀缺的医疗资源、既有的医疗卫生体制缺陷,以及赢利模式不明,是横亘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从预约挂号切入
中国2014年门急诊人次达到70多亿。挂号是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看病难,找大医院专家看病更难,多年来,患者习惯于到医院排队挂号。
为了给患者提供方便,一些地方先期推出电话预约挂号服务。随着互联网兴起,网上挂号开始出现。
2009年,卫生部第95号文件,规定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但同时要求“医院不得与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向患者收取费用的预约挂号服务”。
此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政府都建立官方的挂号网站,还出现了一些企业举办的预约挂号网站。但因为政府有禁令,企业一般不敢直接从预约挂号服务上收费,转而通过积攒医生资源,鼓励医生在业余时间提供就医咨询业务。
比如2006年成立的“好大夫”,网罗了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患者可以通过电话咨询联系医生,交流病情,医生则提出一些就诊建议,对于一些对症患者,医生可以为他们增加挂号名额。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些知名专家,为来自好大夫的患者每次增加5个到10个特需号,每个挂号费为300元。
随后崛起的春雨医生,则聚焦于移动端,开发“轻问诊”平台,提供医患双方在线问诊与沟通,提供健康咨询,后又增加门诊预约服务。
由于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紧紧依附于公立医院,患者无论大病小病喜欢直奔大医院。但因为对病情无法自行判断,为看一个病往往要跑好几个科室,挂一个号要排上很长时间的队。第三方问诊和预约平台的兴起,使得医疗资源潜力得到一定释放。
曾经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龚晓明就是好大夫网站的使用者。他表示,好大夫确实有助于医生筛选患者,使医生和患者进行更好的匹配,减少了盲目就医情况。
一般来说,医生预约加号不收费,但是电话咨询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这一模式也给医生带来了甜头。
2014年底,互联网医疗研究平台报告披露,春雨医生平台上最活跃的群体恰恰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
报告指出,在调查时间内,医生们在春雨上共获得2077万元收入。在收入最高的前20位医生中,收入最高的医生为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炳岩,达到46.18万元;收入最低的是来自河北的妇产科大夫尹建新,共获得6.79万元。
尽管在万亿医疗市场中,互联网医疗创造的价值并不显眼。不过,互联网医疗企业鼓励了医生管理业余时间,使他们提供更多诊疗服务,并获取报酬。 对资本严重依赖
如今炙手可热的好大夫、春雨医生,其实2013年以前并不为行业所了解。
作为一家行业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过去每年都会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并购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以前,这家机构的行业分析报告中,医疗健康领域下的细分行业并没有“移动医疗”或者“互联网医疗”的分类。
不过,就在2014年,春雨医生、丁香园、挂号网等一批移动医疗企业获得投资,站上行业风口。
此后,不少创业者看到了机会,开始转向这一领域。一些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寻找一些具有医疗背景的合作伙伴,钻研医疗服务链条,琢磨患者就诊流程,希望找到突破口。
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各种大大小小的沙龙、论坛不断,让业内人士聚集讨论,出现不同细分行业的行业专家。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仅在糖尿病管理领域,他就能一口气数出25个APP和创业团队。
当然,在移动医疗众多细分领域中,以向大众提供诊前预约挂号的创业企业最为引人注意。网络昵称为“DR.2”的涂宏刚,不仅是移动医疗创业者,还是一位行业观察者。他认为,“移动医疗的大众入口是一个充分竞争型入口”、“从业人员多”、“发展速度快”、“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
除了这些新入行的创业者,还有一些成熟的医疗机构都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爱康国宾近来也宣布推出“导医通”APP,提供诊前预约服务。爱康国宾在全国体检市场积累大量医生,其中不乏一些公立医院医生资源,进入这一市场具有天然的优势。
由于卫生计生部门禁止第三方平台就挂号服务收取费用,大部分创业期的预约挂号网站和APP,实际上都是在向患者提供免费预约挂号服务,挂号费仍然归医院所有。
与好大夫、春雨医生等创业的时代不一样,新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更希望直接通过医院公关接入医院信息化系统,直接与医院挂号系统对接,进而拓展支付、检验报告查阅等服务。
短时间内难以寻找到赢利模式,而积累消费者群体规模和医院公关都需要成本,移动医疗创业者都对资本严重依赖。因此,他们的想法与其他互联网企业雷同,依靠投资,积累患者流量,依靠服务黏住患者和医生,再基于用户找到赢利模式。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58起,涉及企业33家,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据了解,仅在2014年发生的融资案例就是2008年-2013年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三倍。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开发医疗类APP多达2000多个,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不少企业仍处于概念阶段,预约挂号领域同样如此。 商业模式难寻
BAT高调进场可能将对市场进行筛选。实际上,BAT不仅在既有移动医疗企业中发起并购,自身也同样拓展业务。
目前,百度已经与好大夫建立紧密的合作,也收购了一些其他创业企业,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百度医生”APP也悄然上线,提供“智能导诊”和“预约医生”的服务,加紧在全国各地布局,拓展医院资源。
作为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百度具有小微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在北京跟301医院达成合作,在上海则跟华山医院牵手,显出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实力。
此外,阿里健康APP在2015年上半年数次改版,现如今不再是单纯的移动医药电商平台。阿里通过并购与合作,开始整合新浪爱问医生、华康全景、寻医问药网等平台的医疗资源。如今,用户可在阿里健康APP上获得预约挂号和门诊加号服务。同时,阿里通过支付宝团队也在拓展医院资源,患者还可通过支付宝在部分地区完成门诊预约挂号。
腾讯也在发力,不仅投资挂号网,还推出了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在微信渠道上,患者享有两个挂号渠道,一个是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入医院微官网挂号,一个是腾讯钱包的“城市服务”。而且,微信渠道并不具有排他性,即使与百度、阿里合作的医院也不会拒绝腾讯。
2015年1月,腾讯消息,全国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支持微信挂号的医院已经超过1200家。
随着大资本进场,中小企业开始整合,小型移动医疗创业团队生存空间将会逐渐被压缩。
同时,移动医疗创业者也面临瓶颈。
首先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初级诊疗体系发展滞后,患者看病直奔三甲医院排队拼抢专家号,轻问诊、预约挂号才成为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意。移动医疗平台尽管可以给患者创造一些便利,减少时间浪费,却无力解决看病难的本质问题。
另外是面临政策风险。4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例行会上表示:“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互联网上其他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在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一时间,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引起热议。
再有是赢利模式的难题。为了避免互联网企业成为高科技“黄牛”,卫生计生部门三令五申不能在网络平台通过预约挂号赢利,同时政府也通过举办的预约网站来平抑市场。这就让预约挂号成为普遍免费的生意,引导企业探索其他赢利模式。
【关键词】移动医疗;移动互联;医疗改革
移动医疗(MobileHealth),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其的定义是指“通过使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1]。移动医疗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二者往往配合应用。软件是指基于安卓/IOS等系统的各类APP应用;硬件是指移动医疗设备,可具体划分为移动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为主),移动便携设备(PDA/平板电脑/血糖仪等),移动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睡眠监测手环等),一过性的体内探查/治疗设备(智慧胶囊),以及智能医疗植入设备。
1移动医疗应用进展
1.1国内方面
1.1.1移动医疗软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指出:“中国移动医疗App目前已达2000多款”。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国内移动医疗APP可以被大致分成四个类型:医生服务类,患者服务类,健康人群服务类和医院服务类。医生服务类APP主要围绕医生这一群体的工作需求展开,功能以建立医生交流平台、医学资讯与讲座会议信息、为医生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供病案交流学习平台和科研文献检索服务等为主;患者服务类APP以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主,主流产品以向患者提供医药相关信息查询、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候诊排队提醒、院内地图引导、满意度评价、随访指导等服务为主;健康人群服务类APP以向用户提供生命体征监测、饮食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由于该类APP应用的政策与技术门槛较低且受众广泛,所以最早得到快速发展;医院服务类APP大多为医院信息系统从固定端向移动端移植的产物,功能以辅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为目的,例如通过移动工具和物联网技术监控医院药品/耗材/医疗废弃物流向等。
1.1.2移动医疗硬件。
国内的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可以划分为院内产品和院外产品两部分。在院外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往往为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主要产品有智能血糖仪、血压仪、智能腕带等健康管理设备,测量所得数据往往可以被上传至特定APP软件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但目前鲜有专业医生参与其后续的健康管理;在院内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主要为医生与护士,例如在国内医疗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移动查房与移动护理,医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PDA)进行病房查房、随时调取患者的病历、并可远程开具医嘱,护士也可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实时查看并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更新信息,并通过扫码技术对患者的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以确保医嘱被准确执行。医生护士避免了携带大量纸质材料的负担,也节省了医院成本。还有医疗机构利用智能眼镜进行手术实况播放,为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提供了有效工具。
1.2国外
1.2.1移动医疗软件。
移动医疗作为远程医疗的一部分,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美国,欧洲约占1/5[2]。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对移动医疗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和重点监管,并对从业企业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在美国,医生通过iPad观察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早已十分寻常。而WHO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8%的地区有手机就医提醒服务。此外,由于美国各州对医患远程医疗行为早已形成相应规定,所以当移动医疗兴起后医生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原本在电脑上进行的医患沟通转移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由于国外与我国的医疗环境不同,故而其产品的功能设计也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中获得一定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通过移动医疗向特定人群推送医疗信息都对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医嘱依从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医疗欠发达的肯尼亚,当地医疗机构便通过SMS提醒艾滋病患者按时服药以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而我国的SMS服务已被应用在恶劣天气预警、交通路况提醒等市政服务中。未来我国也可以在卫生服务方面加强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向人们推送健康教育信息和疾病防控知识,并为特殊人群(孕产妇、老年人、疾病高风险人群等)定向推送疾病筛查、合理用药、复诊提醒、健康宣教等信息。
1.2.2移动医疗硬件。
在移动医疗硬件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地研发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医疗级产品,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在全球的发展。例如在移动便携设备中,有只需将其对准额头10秒便可测出心率、血压等7项体征数据的体征扫描仪。在移动可穿戴设备中,日本某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佩戴于皮带与内衣内侧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发出超声波来探测用户膀胱和肠道情况,并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至用户手机以提醒用户上厕所,此款应用可为失禁患者和老人带来极大益处。在医疗可植入设备中,某公司开发了一款可被移植在用户臀部、上臂、腹部皮肤下通过每日遥控释放避孕激素的避孕装置。此外,还有被用户吞服后可将其体内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医生的网络药丸等移动医疗设备。此种案例不胜枚举,且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2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预测
2.1向专科方向发展
经过2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已迈过品牌推广和用户积累阶段,却苦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主流移动医疗设备厂商仍以出售硬件赚取价值,而借助APP软件以出售服务为主的移动医疗企业则主要靠从海量用户中挖掘潜在客户并为其提供衍生服务(例如注册成为VIP会员)来获得盈利。已有移动医疗企业尝试对健康咨询这类服务面向所有用户收取服务费用,但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有待观察。针对目前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迟迟无法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一问题,与其把问题推给用户粘性和政策限制等外部原因,不如从自身产品/服务设计上寻找出路。目前国内医疗的痛点在于“看病难和看病贵”,所以大家纷纷围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产品和服务,各种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但应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始终在于让健康的人少生病,让得病的人重获健康或至少减轻其痛苦,这才是移动医疗应涉足的核心。所以,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出路一定是向专科发展,移动医疗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针对具体的疾病防治开发灵敏可靠的医疗级应用,从医院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上万种疾病中寻找机会。例如国内某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出围绕帕金森患者病情监控的移动医疗产品就是一例。通过上文对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的介绍我们便可以发现,只要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利于某种疾病防治的医疗级应用,那么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群与其背后的保险公司一定愿意为之付费,盈利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2.2向硬件方向发展
同样,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纯依靠移动医疗软件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是极为有限的。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导致其技术门槛更高,受到的政府监管更多,所以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大多选择绕过诊疗行为等医疗核心问题而从寻找切入点,例如提供预约挂号、线上咨询等服务,而提供这些服务仅通过智能手机和相应APP软件即可完成。但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要向专科发展一样,移动医疗也必将从软件发展逐步走向硬件发展。而发展医疗级的移动医疗硬件就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与医疗机构展开密切合作,还要按照与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同样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
2.3向慢病管理发展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的头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也高达68.6%[3]。慢性病不仅为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会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易致残等特点为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且这种局面还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更加严峻。针对慢性病发展逐渐加剧这一现状,积极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和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患者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将极大影响其疾病发展。在移动医疗兴起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医生无法对慢病人群的疾病发展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干预,仅靠患者自觉的防控方式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一直不佳。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平均控制率不足5%,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0%;糖尿病的控制率仅6%,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4]。而随着移动医疗的介入,慢性病防治的被动局面将有机会得以扭转。一方面,随着医生渐渐接受移动医疗,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借助患者身上的移动医疗设备和APP等工具,医生可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有效干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质量精良价格合理移动医疗设备被投向市场,患者将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自身的疾病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健康维护意识,实现从“就医治病”到“自我防病”的观念和行为转变。鉴于我国目前慢性病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慢性病防控一定是移动医疗下一步发展的蓝海,且移动医疗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也很有可能撬动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
2.4向商业保险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发达国家移动医疗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多元化的盈利渠道。服务方可以根据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等一方或多方收取费用。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国最大的医疗服务付费方——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付费意愿不高。而其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目前着力解决的领域本来就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盲区,例如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另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投入带来的健康产出不好计算增益;且社会医疗保险严控医疗卫生支出的意志也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方存在一定冲突。不仅如此,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慢热也影响到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借助移动医疗工具可以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从而减少医疗开销,但这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左,所以,在社会医疗保险明确表达愿意为医疗机构的移动医疗行为付费之前,医疗机构并没有发展移动医疗的动力。同样,目前虽已有部分医生采用移动医疗管理自己的患者,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且无明确的收益,其行为多属于志愿服务或为科研目的,难以持久。相信随着医生自由职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医生出于品牌和收入的考虑,未来会有更大的动力将“医院的患者”变成“自己的患者”来对其进行长期管理,但目前让医生应用移动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否尝试以某疾病的防治为试点,将一定时期该疾病的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以打包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第三方(例如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来进行管理,由第三方负责该时期内该疾病的全部防治支出,同时以居民相关健康指标来对第三方的疾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管评价。而第三方经办机构出于对成本的考量,必将有动力和精力来发展移动医疗,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加强对患者和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而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管办分离,也改变了以往“以治疗过程”为付费依据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转变为“以治疗结果”为导向的中国式价值医疗道路。
3讨论
近两年,在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移动互联技术与市场不断发展、人民健康观念与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等多重因素促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降低医疗开支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面所蕴藏的潜在变革力量也越发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目前仍面临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产业规划缺失、支付方缺位致使投资变现难、缺乏跨界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参与度不高、患者对第三方机构缺乏信任等诸多困难,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并为之埋首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移动医疗一定能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惊喜,一切未知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吴元立,杨宏桥,吴飞,等.电子病历在移动医疗中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162-166.
[2]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4):10-14.
[3]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2):29.
【关键词】移动医疗APP 医疗服务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基于网络化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快捷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等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观念以及就医模式。移动医疗APP正是现有医疗业务的延伸,它是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通过4G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时连接,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服务平台来充分挖掘与共享医疗资源。患者通过手机APP客户端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缩短在医院的停留时间,提高就诊效率,也为医院的市场开拓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医院自身的品牌形象。移动医疗APP不仅是医院推出的便民服务,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措施之一,是今后医院发展的一大趋势,应分别面向医院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推广使用。
1 移动医疗APP解读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掌上电脑(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目前,移动医疗的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2 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将院内服务向院外延伸,患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即可随时随地获取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医疗服务信息,建立患者与医院之间持续、连贯的沟通新渠道。
2.1 移动医疗APP服务患者的应用
2.1.1 通过“智能分诊”帮助患者明确诊治方向
智能分诊功能能模拟医生问诊,正确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就诊科室,在患者就诊前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简单评估。这里涉及庞大的疾病描述与对应科室的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模糊录入患者症状,系统会列出更详细的子条目供选择,为患者推荐合适的科室就诊。这样,可以部分取代患者向人工服务台排队问询,改善多次挂号浪费时间的现象。
2.1.2 通过“预约挂号/候诊队列查询”缩短排队挂号及候诊时间
患者或家属可直接通过医院APP进行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的挂号和结算,凭挂号支付成功短信直接到科室就诊,无需到医院窗口排队取号。
2.1.3 通过“科室医生”让患者实现点名就诊
APP中的“科室医生”涵盖了全院各科室医生的简介、坐诊时间及预约号源数。就诊患者可据此自主选择医生,点名就诊。
2.1.4 通过“信息查询”帮助患者查询就诊信息
信息查询模块为患者提供就诊时产生的各种记录的查询服务,包括预约、费用、检查和检验等历史信息。
2.1.5 通过“用药提醒”促进健康管理
患者可能因为不清楚或忘记医生所指示的用药方法,导致因治疗计划不能有效落实而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对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的用药提醒功能,患者可在线读取一定时段内的处方或手动添加用药信息,根据系统发出的提醒,按时用药。
2.1.6 通过“出院随访”提高随访率有效跟踪患者病情
医院相关科室对已出院的慢性病患者会定期随访。APP中的“出院随访”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准确的找到患者本人,通过一系列随访问答,获悉患者出院康复的基本情况,而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方便的时候接受随访,自动提交到医院后台相关科室。此举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方便了患者,有利于提高随访成功率。主管医生可以通过移动APP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并进行相关指导,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更可以扩大医院服务的外延。
2.1.7 通过“满意度调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APP中的满意度调查功能可以让患者方便快捷的对诊疗体验进行评价,有利于医院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利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1.8 其他应用 APP中的“专家在线”、“健康宣教”等等都赋予了医院服务更多的内涵
“图片新闻”、“医院简介”也使得医院的工作宣传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导医服务”中包括医保政策和物价公示等,患者可根据需要自主查询。
2.2 移动医疗APP面向医护人员的应用
2.2.1 用于医政管理
移动医疗APP不仅向医护人员推送重要信息,如医院重要通知、医生工作绩效指标等,还包括医疗护理管理制度,以增强医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
2.2.2 用于诊疗工作
移动医疗APP可以辅助医生的诊疗工作。医生可通过APP查看患者的化验检查结果,随时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APP中的药物手册可帮助医护人员随手查看药物说明及配伍禁忌,便于医生处方。门诊安排和工作提醒,可帮助医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出诊时间、手术安排等,为医生的医疗工作提供便利。APP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疗知识库和医学文献,引领医护人员朝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3 展望
从移动医疗APP的角度切入智慧医疗服务链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智慧医疗时代的医疗服务链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大部分,并进一步细分为健康管理、自诊、问诊、寻诊、候诊、诊疗、用药、院内康复、支付、后续用药这十个环节,最终再次进入健康管理环节形成一个医疗闭环。从每个环节的移动医疗APP分布来看,大多数的APP选择在诊疗前环节开展服务,且多为轻问诊和轻健康管理服务,而诊疗中和诊疗后相应服务较少,开发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曲蕴慧.浅谈移动医疗系统的前景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3(13):182-190.
[2]王茜.医院信息系统运用与完善[J].医疗装备,1002-2376(2015)10-0066-02.
[3]邓勇,刘威,李桐萱.移动医疗APP运行现状及其法律监管问题初探.科学管理,1674-1633(2015)08-0141-03.
关键词:糖尿病;移动医疗;综合管理;问题挑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4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疾病,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直至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增长到了1.096亿人,位居全球首位,根据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预计在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将到达1.507亿之多。
移动医疗,即:Mobile Health,常常缩写为Mhealth.直译过来是医疗健康,在很多文章或者报道中更多是称为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是指通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码助理)、移动电话、卫星及其他无线设备等通信方式来为医疗行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再结合如今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移动医疗运用到糖尿病领域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糖尿病慢性病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组合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
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糖尿病移动医疗概念的提出
1.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数据:至2013年九月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增至11.6%,总人数达了1.139亿。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了青少年,不女患者的数量也在直线增多。加之糖尿病本身又具有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并发症率高的特点,患者常常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家坚持测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
1.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优势
传统的糖尿病诊治方法相比,糖尿病移动医疗最突出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定时入院检查难题:有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患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糖尿病进行管理。例如:利用移动医疗互联网的便利,糖尿病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在家监测血糖等,而无需再成天往医院跑。
构建患者个人自动化数据库: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反复监测血糖,血压等数值,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数值单据或者医疗数据。移动医疗在这方面的运用,让患者可以不用再手动保存这些实质的单据,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例如:基于移动医疗开发的云计算技术,就为糖尿病患者开发出了一个个人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并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搭建平台,改善医患关系:在传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多数是单方向传达,患者于患者之间很多都是没有很多交流的,这就造成了医疗信息的障碍与狭隘。而移动医疗则可以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于患者之间搭建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医院内部的医生、营养师、护士三者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患者与患者之间也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互相交流和分享。
促进糖尿病新药研发,趋势分析,为科研提供依据:有了移动医疗糖尿病患者的一切资料与数据都可以储存在系统中,而且医生的处方及治疗方案也记录在其中。这个系统里的数据,还可为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完整的病例记录资料。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要生理特征,预测相关患病风险趋势,以便提前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做出充足的准备。
实现糖尿病病人掌控自身健康:糖尿病患者通过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体征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运用手中的移动智能终端以语音、图文、列表等方式全权管理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患者可从移动医疗应用中获取大量的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资源。从而,糖尿病移动医疗有力的促进了糖尿病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五驾马车、有病看病”的被动式诊疗服务,向“以自主掌握健康为中心”的主动式糖尿病管理模式转变。
完善医院糖尿病诊治模式:如今的糖尿病诊治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院治疗,发展为了“院内治疗+院外自主管理”的诊治方式,护士也是通过移动医疗无线查房,系统查询储存和查询病人信息等,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总体工作效率。移动医疗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在双向意愿情况下,使得患者更容易信任医生,医生也能更安心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整合医疗资源:移动医疗依赖于无线通讯和信息技术,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点,整合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糖尿病医疗资源,最大化了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糖尿病患者。中国大部分偏远山区的糖尿病病人享受到了优质、及时、有效的糖尿病医疗服务,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一个质的的提升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
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和运用模式
2014年7月,马海平创立一呼医生,定位于诊后服务。为了到达目标人群,马海平想了两条路:一是医院,二是医生。对于一个互联网人来讲,想要进入医院困难重重,马海平很快发现与院方合作的道路走不通,于是他力主走第二条路。
互联网人永远在考虑客户需求,所以马海平从业务设计上也分析了医生及患者的需求。首先,得有安全感,医生并不希望被陌生的患者骚扰,患者也不希望自己的隐私病例被第三方看到,所以马海平在软件设计时做了一个闭环。其次,提升医生碎片化时间利用效率。与好大夫的电话咨询及春雨及时回复不同,他认为异步沟通既可以让医生碎片时间得到利用,也不会影响医生的正常工作。再次,激励医生,让医生的收入阳光化。一呼医生设计了49、69、99元三档收费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马海平发现患者其实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在一呼医生的平台上,已有医生日收入超千元。
为了获取医生用户,马海平也采用了互联网人常用的激励制度,给每个新用户的推荐者以一定金额的奖励。此外,马海平借鉴了在盛大工作时的经历。那时盛大为推广游戏,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将网吧老板、资深玩家甚至居委会的大妈等都纳入其中。马海平也找到了这样一个群体,通过兼职等机制,在更广范围内到达更多医生。目前除北京外,一呼医生还覆盖了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在全国已有10万注册医生。
过去一年,也有多家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并得到资本的关注。一呼医生也得到了由华创资本领投的1000万美元。
在创办一呼医生前,马海平曾先后担任百度BD总监和品牌市场总监、盛大在线商业发展总经理、万达电商COO等职位。在获得天使投资后,马海平开始创业,组建了一个以老百度人为主的团队。
在百度工作时,马海平有过与医疗行业打交道的经验。在进入移动医疗这一领域后,他分析了市场上知名的移动医疗公司的成长路径,并结合自身确立了从诊后服务起步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