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12:45: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食品安全问题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自1937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这篇跨时代的论文以来,交易成本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来,不过科斯未给出可操作的概念和清楚明了的界定方法。之后经济学家和学者们纷纷加入到对此概念的进一步探索之中,对交易成本的内涵进行了各种界定。在众多理论中,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准确把握“交易成本”,需要从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上进行探索与界定。
1、交易成本的内涵
肯尼思•阿罗(1969)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交易成本这一概念,阿罗认为在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交易成本会起一个反方向的阻碍作用,交易成本属于一种经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费用。威廉姆森认同阿罗对交易成本的看法,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交易成本就是从交易合约出发,使用不同的组织和各种制度的成本费用。
2、交易成本的外延
交易成本在实际中具体包括哪些项目类别,就是交易成本的外延。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事前”交易成本;“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就是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编写拟定合同、交易双方谈判以及为保障合同可以被执行的成本。“事前”交易成本的产生,是因为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交易双方都难以把握,需要提前制定好规则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事后”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四种:第一,在交易合约执行过程中,交易行为偏离最初双方的合作目标,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适应感所产生的成本;第二,交易双方为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合作风险,所进行商讨带来的议价成本;第三,为预防和解决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而产生的运行成本;第四,双方承诺会履约所产生的保证成本。
3、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
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交易成本为什么会产生,它是由哪些因素所影响的,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试图找到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威廉姆森对此也有研究。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主要与人、特定交易、市场环境三个维度的因素相关。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行为人还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特定交易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可以影响交易性质的因素。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就是指在现行市场中,某项交易可能存在多少交易对手。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1、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食品安全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对质量的担保以及购买者在使用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的一个标准是消费者的健康是否被损害。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紧紧关系着大众的身体健康,在国际社会上,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政府监管力度的代表。近几年,虽然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不断加强,但安全问题仍然频发,因此规范食品质量安全,打击违法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和行业特点有关,食品的加工生产涉及多个过程,原料来源是否有保障、加工过程是否卫生、运输过程中的存储是否得当都会对安全产生影响。且中国食品企业大部分规模都较小,缺乏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只有很少部分拥有合格的生产设备。不只小企业会出现问题,三鹿、双汇等大企业也发生过重大安全问题,导致了市场购买者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产生怀疑。
2、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交易成本。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经济人,但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其也是有限理性的,它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现实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其在进行食品监管时也会有一定的获益,但同时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显性方面的成本有各种政府在行使管理责任时的费用以及处理诉讼纠纷时的费用。隐性成本主要是为了提高监督力度而雇佣更多工作人员和增加监督次数而产生的,因为政府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会隐藏违法生产,政府要想有力监督,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因此,政府的交易成本会非常高。且目前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属于好几个机构部门的任务,在监管过程中存在重复投入问题,发生问题时,机构之间会相互推诿。(2)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成本是食品生产中安全问题方面的一项重大交易费用,但生产商在寻找合适交易对手,商议食品成交价格和食品合约的拟定与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交易成本。食品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其目的也是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它会采取各种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利润。在这个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将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抛到一边,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各种化学物品。在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受管制的企业必然要引进新的设备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笔生产成本以外的费用,会提高总的成本数额。如果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添加剂,一旦被监督机构发现,则会被惩罚,所以企业会衡量违法生产的收益和被发现的罚金数额,如果收益大于罚金,则企业会违法进行生产。目前,中国政府监督部门对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的处罚力度较小,所以,很多企业都抱着侥幸心理违法生产,只为了追求短期的高利润,使用劣质食品原材料与化学添加物,无视消费者的健康。通常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而小型企业并不太注重企业的声誉形象。但也有一部分大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违法生产,例如三鹿的奶粉问题,这些现象会发生,最终原因都是违法生产的成本低,而收益很大,趋利性使得企业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生产劣质产品。(3)监督组织的交易成本。目前,中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70%的企业都属于小作坊只有十几个员工,卫生情况较差,想对目前的这种状况进行全面整改,交易成本巨大。而食品检测组织和政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责任主要有政府承担,第三方组织基本不会受到影响。相关的行业协会虽然也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制定质量标准,但通常协会工作人员都与食品企业有种种联系。所以各种第三方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了自己利益考虑,会与企业合谋,这样就会产生食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政策建议
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看,虽然无法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降低该类问题的发生频率。
1、健全食品安全制度规范
制度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降低交易的成本,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侧面也反应出中国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可以从制度方面着手,来对食品生产者的行为进行规范。虽然中国自2009年就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条例,但是该条例还难以遏制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为防止企业违法生产,政府应该加快步伐对相关制度领域进行建设,制定更严格和明确的食品标准体系。
2、提高相关机构的失职成本
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的技术水平还不够发达,监督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为了防止监督部门与一些企业进行合谋,要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整个监管部门都应该被追责,并且对其要从重罚,以降低其犯错的概率。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还要严格追究食品检测机构的责任,要求其对问题负责。
3、增大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的成本
对于一些存在失信行为,忽视社会责任而违法生产的企业,政府要对其进行惩罚,例如可以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较为严重的企业,在必要时,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使其承担高额违法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失信行为所取得的利益大于失信行为的成本下,该失信行为将不会停止;相反,收益小于成本时,失信行为将会大大减少。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应该增加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生产企业的失信成本,使得企业规范生产,远离失信行为。
4、加强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中国食品问题不断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以,应激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部门进行全面监督。可以赋予公众一些例如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等监督权力并且使其合理化。政府也应该允许媒体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以及报道,使食品安全得到透明化管理。有了以上这些社会监督的存在,政府监督部门的交易成本上升,机会主义行为将会减少。
作者:刘玲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经纬译.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群群,黄涛译.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朱舟,黄瑞虹译.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王铁生,葛立成译.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负责。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体制属于分块管理。
2.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人为地将安全认证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割裂开,导致安全认证食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现象。同时,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且它们之间是平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2认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严重缺乏,缺少对申请认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在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二是认证的客观公正性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认证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联系,认证过程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3];三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人员认证能力较差,难以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队伍;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强。安全认证食品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4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李正明,吕林,李秋.食品安全的开发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监督组织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在身边也能发现很多食物中毒、问题食物被查处的事情,众多学者对此都有过研究,但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献依旧很少。本文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自1937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这篇跨时代的论文以来,交易成本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来,不过科斯未给出可操作的概念和清楚明了的界定方法。之后经济学家和学者们纷纷加入到对此概念的进一步探索之中,对交易成本的内涵进行了各种界定。在众多理论中,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准确把握“交易成本”,需要从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上进行探索与界定。
1、交易成本的内涵
肯尼思・阿罗(1969)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交易成本这一概念,阿罗认为在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交易成本会起一个反方向的阻碍作用,交易成本属于一种经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费用。威廉姆森认同阿罗对交易成本的看法,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交易成本就是从交易合约出发,使用不同的组织和各种制度的成本费用。
2、交易成本的外延
交易成本在实际中具体包括哪些项目类别,就是交易成本的外延。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事前”交易成本;“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就是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编写拟定合同、交易双方谈判以及为保障合同可以被执行的成本。“事前”交易成本的产生,是因为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交易双方都难以把握,需要提前制定好规则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事后”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四种:第一,在交易合约执行过程中,交易行为偏离最初双方的合作目标,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适应感所产生的成本;第二,交易双方为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合作风险,所进行商讨带来的议价成本;第三,为预防和解决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而产生的运行成本;第四,双方承诺会履约所产生的保证成本。
3、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
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交易成本为什么会产生,它是由哪些因素所影响的,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试图找到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威廉姆森对此也有研究。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主要与人、特定交易、市场环境三个维度的因素相关。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行为人还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特定交易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可以影响交易性质的因素。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就是指在现行市场中,某项交易可能存在多少交易对手。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1、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食品安全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对质量的担保以及购买者在使用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的一个标准是消费者的健康是否被损害。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紧紧关系着大众的身体健康,在国际社会上,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政府监管力度的代表。近几年,虽然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不断加强,但安全问题仍然频发,因此规范食品质量安全,打击违法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和行业特点有关,食品的加工生产涉及多个过程,原料来源是否有保障、加工过程是否卫生、运输过程中的存储是否得当都会对安全产生影响。且中国食品企业大部分规模都较小,缺乏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只有很少部分拥有合格的生产设备。不只小企业会出现问题,三鹿、双汇等大企业也发生过重大安全问题,导致了市场购买者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产生怀疑。
2、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交易成本。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经济人,但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其也是有限理性的,它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现实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其在进行食品监管时也会有一定的获益,但同时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显性方面的成本有各种政府在行使管理责任时的费用以及处理诉讼纠纷时的费用。隐性成本主要是为了提高监督力度而雇佣更多工作人员和增加监督次数而产生的,因为政府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会隐藏违法生产,政府要想有力监督,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因此,政府的交易成本会非常高。且目前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属于好几个机构部门的任务,在监管过程中存在重复投入问题,发生问题时,机构之间会相互推诿。
(2)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成本是食品生产中安全问题方面的一项重大交易费用,但生产商在寻找合适交易对手,商议食品成交价格和食品合约的拟定与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交易成本。食品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其目的也是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它会采取各种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利润。在这个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将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抛到一边,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各种化学物品。在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受管制的企业必然要引进新的设备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笔生产成本以外的费用,会提高总的成本数额。
如果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添加剂,一旦被监督机构发现,则会被惩罚,所以企业会衡量违法生产的收益和被发现的罚金数额,如果收益大于罚金,则企业会违法进行生产。目前,中国政府监督部门对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的处罚力度较小,所以,很多企业都抱着侥幸心理违法生产,只为了追求短期的高利润,使用劣质食品原材料与化学添加物,无视消费者的健康。通常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而小型企业并不太注重企业的声誉形象。但也有一部分大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违法生产,例如三鹿的奶粉问题,这些现象会发生,最终原因都是违法生产的成本低,而收益很大,趋利性使得企业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生产劣质产品。
(3)监督组织的交易成本。目前,中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70%的企业都属于小作坊只有十几个员工,卫生情况较差,想对目前的这种状况进行全面整改,交易成本巨大。而食品检测组织和政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责任主要有政府承担,第三方组织基本不会受到影响。相关的行业协会虽然也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制定质量标准,但通常协会工作人员都与食品企业有种种联系。所以各种第三方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了自己利益考虑,会与企业合谋,这样就会产生食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政策建议
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看,虽然无法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降低该类问题的发生频率。
1、健全食品安全制度规范
制度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降低交易的成本,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侧面也反应出中国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可以从制度方面着手,来对食品生产者的行为进行规范。虽然中国自2009年就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条例,但是该条例还难以遏制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为防止企业违法生产,政府应该加快步伐对相关制度领域进行建设,制定更严格和明确的食品标准体系。
2、提高相关机构的失职成本
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的技术水平还不够发达,监督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为了防止监督部门与一些企业进行合谋,要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整个监管部门都应该被追责,并且对其要从重罚,以降低其犯错的概率。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还要严格追究食品检测机构的责任,要求其对问题负责。
3、增大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的成本
对于一些存在失信行为,忽视社会责任而违法生产的企业,政府要对其进行惩罚,例如可以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较为严重的企业,在必要时,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使其承担高额违法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失信行为所取得的利益大于失信行为的成本下,该失信行为将不会停止;相反,收益小于成本时,失信行为将会大大减少。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应该增加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生产企业的失信成本,使得企业规范生产,远离失信行为。
4、加强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中国食品问题不断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以,应激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部门进行全面监督。可以赋予公众一些例如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等监督权力并且使其合理化。政府也应该允许媒体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以及报道,使食品安全得到透明化管理。有了以上这些社会监督的存在,政府监督部门的交易成本上升,机会主义行为将会减少。
【参考文献】
[1] 孙经纬译.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群群,黄涛译.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朱舟,黄瑞虹译.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铁生,葛立成译.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王健,方世健等译.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 段毅才,王伟译.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愿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296-02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见之报端的食品安全事件有30多起,平均每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几件,如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假牛肉、三聚氰胺奶粉、甲醛奶糖、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假牛肉、河南南阳毒韭菜、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沈阳毒豆芽、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北京影院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海南的毒缸豆、广州市场“染色紫菜”、台湾塑化刘有毒食品、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下水道小龙虾、双氧水凤爪、避孕药养黄鳝、激素染色草莓等。食品安全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出现三个特点:一是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手法越来越陷隐蔽,从食品外部走向内部、从物理走向化学。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政府规则失灵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由于政府的定位不当,导致规则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如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机制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食品安全质量普遍降低,这些都说明食品的安全生产和政府规则失灵有着紧密的关系。
2、攻利主义和食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功利主义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行为的结果。在我国,功利主义表现为对社会财富增加的强烈渴望,对经济发展的极度推进,这些虽然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展,但是也使得诚信观念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受到重大冲击。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把经验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尽管实用主义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实用主义往往会在价值观念上返客为主,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桎梏。
3、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几部,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它出台早,要求标准低,由于现实情况的飞速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对待严重的食品问题,已经不能有效地规范,合理的操作。
4、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体系的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行多头管理,管理职能不明确,食品监管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而且职能交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信息交流,有时甚至相互掣肘。第二,执法机构建设还不适应严峻的管理形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等矛盾比较突出。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检测机构不健全。从2011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个试点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污染定点监测工作开始实施,进而逐步扩展到全国37个城市。从总体上来看,各个地方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第二,对已有的监测机构建设重视不够。关键是检测技术检验设备和资金不足,致使食品检测一直处于步履艰难的状态。
5、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食品市场上,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知识淡薄、唯利是图、不注重食品质量。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在对有可能伤害到自身健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购买行为。还有一部分生产单位在获得证书后,往往会给安全标准“打折”,生产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这样,消费者难以察觉食品的质量而可能造成伤害。
6、地方保护主义作怪。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地方保护主义对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一,地方保护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市场的建立。这种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必然会加剧无序竞争,破坏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第二,地方保护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信息失真、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建立良好的质量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管理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以便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测。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行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
3、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网络。在实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理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食品的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科技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65-02
食品添加剂被提出、认识、具体研究的历史还不长,它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工业角度的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历史也不长。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实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程却值得追溯。然而消费者在正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各种食品添加剂有所顾虑。近年出现了一系列似乎和食品添加剂有一定的关系的如吊白块、毒大米、苏丹红事件等都给国人敲响了警钟。引发了我国人民对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新一轮思考的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极大震动和广泛关注。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目前,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分类意见并不统一。叶永茂称,国内外的食品添加剂常用的超过7000种,有证可查的则达到23000余种,其中香料约占85%。汪丁丁认为他提出的关于食品添加剂最常用的约有500—800种并不认可,他认为有2200种左右。在美国,受管理的食品添加剂有1955种,允许商业使用的有2322种。欧洲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1500—2000种之间,韩国则在1200种左右。在我国,已经制定的食品添加剂GB和行业标准有231种,批准使用营养强化剂65种。关于允许商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官方公布有明确数字:2001年为1538种;2004年为1857种,其中包括食用香料1049种;2006年为2236种,其中包括食用香料1419种。
国际上按照食品添加剂的来源统一制定了食品添加剂的通行标准,宋迎昌据此引用,将其分为天然提取物(如姜黄素、辣椒红素、甜菜红等)、用发酵等方法制取的物质(如红曲色素、红曲米、柠檬酸等)、纯化学合成物(如觅菜红、山梨酸钾胭、脂红苯甲酸钠等)三类。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同样对其分类有所规定,李保明据此引用,将其分为础剂、防腐剂、乳化剂、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抗结剂、被膜剂、消泡剂、膨松剂、增味剂、酶制剂、甜味剂、增稠剂、抗氧化剂、胶姆糖基、酸度调节剂、面粉处理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稳定凝固剂等22类。
二、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一)科技伦理视角下的重新解读
现代意义上的食品添加剂既是化学产物,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邵继勇认为,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主要是在科学技术层面比较深入,在科学伦理研究却起步较晚,尤其是哲学、伦理学层面非常薄弱。而我国食品安全伦理的基础体系,应将重点放在安全与健康、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科技伦理学研究就已经起步,甘小平认为,应当在科技伦理方面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哲学范畴的研究。事实上,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科技伦理学》(徐少锦),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自然的伦理尊严》(李培超)、《生物安全》(刘谦和朱鑫泉),和具有龙头引导意义的邱仁宗教授的《生命伦理学》一书中对食品添加剂的伦理研究,都突显了科技伦理学著作的生命伦理问题。作为国内生命伦理学的元老之一,邱仁宗教授在文中提出了效用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等生命的基本原则,他的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是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参考的基本原则,也是食品添加剂伦理体系的构建的指导方针。
(二)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思考
为了定义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含义、介绍其具体应用情况、规划当下食品添加剂的未来走向,陈永红、胡慧媛在《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安全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利用文献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从现实出发追本溯源指出如何应对相应的问题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
邹志飞、刘志江、徐少锦等则从如何合理区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解读食品添加剂的含义、明确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以及适当引导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四个方面分别撰文,试图提供正确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准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约束食品加工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通常认为,防腐保鲜类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应该作为进出口食品监管中的关注重点。于水莲、甘小平等提出,为禁止违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进口食品进入国内,确保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符合进口国(地区)标准,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参考根据。
三、简析当今我国科技伦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李卫华、郑健认为曾经的食品免疫制度是对食品企业道德监管责任的缺失。原本为了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而施行的食品免疫制度却导致了始料未及的后果。首先,它误导了消费者,使得他们以为“免检”产品即可放心;其次,没有负担就没有动力,部分居心不良的企业,企图一劳永逸;再者,为企业发放的“免检”标志,使企业在未来三年内弄虚作假成为可能。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销售商诚信丧失已然成为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导火索。陈勇、林德宏认为,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悬殊,加之部分销售商诚信缺失、故意夸大产品功能,甚至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公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借高科技之名行欺骗之实。消费者对所供应的商品没有足够了解和认识,这个群于食品供应链的最底层,仅能通过自己的购买经验、主观想象和销售商的广而告之来决定消费;而对自己销售的食品性能、特点的掌控是销售商的绝对优势。
罗国杰说,科技本身是无法选择应用主体和应用目的的,而科技应用产生的两面性是指其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将科技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消极作用归责于科技本身,毕竟只有应用者才能决定应用目的。所以我们说科技应用者的目的不能等价于科技创新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理性面对我国食品行业中出现的科技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的现象。
部分食品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沦丧职业道德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王慧芳认为,食品行业的个别科技工作者违背自身职业道德,单纯为谋取个人私利,以至于丧失做人良知、违背法律法规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的有害物质,弃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科技工作者切忌把对功名利禄作为追求目标,否则必然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淡薄,危害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关于食品加工业科技伦理构建的再思考
在科技伦理视角下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再思考,是构建食品加工业科技伦理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食品行业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哲学反思。
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进行深度改革、完善运作机制、建立可行的食品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监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等是叶永茂教授所一直坚持的。无独有偶,张长元、郑风田等则更具体地提出了我国现今阶段应该在监管体系的权责明晰、应急处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和信用体系的评估与维护等方面来促进并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张永建认为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控制,这是一个匠心独具的科技伦理视角,不仅有理论价值,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在对科学家及其科学共同体在研发和使用食品技术过程中的科技伦理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其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应承担的伦理责任,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松林.食品安全与道德规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12):18.
[2]邵继勇.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王慧芳,陈勇.三鹿奶粉事件引起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7):13.
[4]郑健.食品添加剂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126.
[5]叶永茂.食品添加剂及其安全问题[J].药品评价,2005,(2):81-90.
[6]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9.
[7]付静.科技伦理学[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董成惠.从信息不对称看消费者知情权[J].海南大学学报,2006,(1):12.
[9]王桂华.完善我国乳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10]谢敏,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64
[11]任爱玲.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2):37.
[12]马文彬、孙向军.科技与伦理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0,(2):21
[13]凌关庭.天然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食品安全;包装;策略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形成了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由单纯的国内市场竞争,逐渐转变为国际市场的竞争。竞争的太激烈使一些食品公司只图单方面的利益,而忽视了食品包装的安全问题。在国外已经对食品包装有专门的检测,对包装中有害物质进行检测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也在食品包装上有自己的规定,但是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1 我国食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较早颁布的一部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里面简单的对食品安全进行了规定,装食品的包装应符合规定,在接下来的几年来又有几部法律相继出台,《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料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这些法律切实有效的对食品进行了约束和帮助。但是这些远远不足,仍然不能使市场处于一个安全平稳的状态,这就要求更多的法律法规的颁布来制约市场中不法现象。
2 食品卫生包装卫生检测标准
为了制约食品包装中的不良现象,我国一共颁布了45项符合国家级标准的条约,其中高度控制和制约的就是重金属,一些蒸发的残渣等,一些那时限制的单体和化合物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具体情况,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把这个问题已经高度重视起来了,他们不惜花重金对食品包装安全进行专门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我国远远落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限量的食品包装的助剂,加起来总共才有65种,但是在欧盟,将近400多种化学物质受到限制,具有明确规定的使用量,这个量在国外具有严格的限制。由于这方面的差异,逐渐把我国和国外企业的距离拉开,不仅外国商品充斥着中国市场,而且由于这方面的严重不足,致使我国的商品在出国进行检测时受到阻碍,由于这方面的缺陷使我国商品不能顺利出口,同样不能在国外畅销。
3 对食品包装进行评估的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是一个涉及较深的领域,只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更加深一步的取得成果,我国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对食品包装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无法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在这方面没有较强的技术,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在这方面进行实际操作。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约束食品包装材料,但这是远远不足的,由于技术的落后,我国没有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一个合理规范的评价,我国在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食品包装检测的对策
4.1 加强检测的监督系统
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食品标准检测水平,就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研究人员应把国外成熟的检测系统,经过自己的加工和修改,使之适应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激烈的食品市场,把食品安全作为食品行业的最大标准和基础,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增强食品包装检测的力度,政府颁布的《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实施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对食品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2向先进国家学习
要想真正在这一方面取得进展,就必须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要把国外的标准引进国内,把国外在这一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设立一些专用部门,切实学习国外的检测标准,把日本,美国和欧盟设为首要学习目标。应该探究处一种快速检测出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的方法,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研究的同时要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和调查,把比较典型的有害物质和国际上都比较注重的物质进行钻研,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所以相对于国外来说就得付出更多的艰辛。
4.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使更多的技术人才能不断创新,精益求精。通过我国自己的研究,尽快把这一方面的技术空白填补上,不能在这一方面受到国外的技术限制,尽早取得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使我国食品包装安全取得一个新的突破。
5 结语
食品包装安全作为食品生产的基础,要想在这一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把基础打好,我国严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因为各国经济和市场,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要在原有先进经验基础上,加进我国特有的元素特点,把食品包装安全彻底做好,达到国际水平。使我国商品不但能在国内取得好的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国外取得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使我们好的形象竖立在外国人面前,为以后其它领域和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我国在食品包装安全上取得成就,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食品行业的前进,最重要的就是展示了我国的强大,我们不依赖国外先进的技术,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刻苦的钻研,将一个强大的中国展示在国际面前。
参考文献:
[1] 闫丹丹. 中国节庆食品销售包装的设计策略分析[D]. 2012.
[2] 李波. 聚乙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及迁移研究[D].2012.
[3] 李小梅. 塑料与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的测定及迁移研究[D]. 2011.
古往今来,恃强凌弱的国家竞争环境从来没有改变过。技术壁垒在各国之间的愈演愈烈也是伴随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悬殊态势而产生的。后进国家须小心谨慎的防御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疾病的卫生检疫措施与名目繁多甚至怪异的检验检测项目,如此不合理的国际贸易妨碍措施必将在发达国家的商圈当中被一步步的演变为合理且带光环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二、《SPS协定》食品安全规则
(一)“以科学为依据”实施相关措施
《SPS协定》中第5条第7款规定,各成员国采用临时卫生检疫措施需满足四个条件:临时措施是在成员方有关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的;根据有关信息包括国际组织以及其他成员方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信息而临时采取某种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各成员方应寻求获得必要的补充信息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估风险;各成员方应相应在合理期限内评价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四个条件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二)WTO体制下《TBT协定》食品安全规则
WTO体制下《TBT协定》是为防止成员国利用技术水平行使不公平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理所当然包括食物质量要求方面的标准。《TBT协议》规定无论标准、技术法规或者合格评定程序制定,都以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相应标准、原则或建议为基础,三种规范的实施不应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其次通过建立咨询点制度、通报制度,相互事先通报,大大提高了技术法规和认证程序的透明度,使出口商更加容易适应进口国要求来组织生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
三、对策
(一)建立食品法律体系
自我国在1991与1997年分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两项食品安全法律以后,截止到2010年食品安全法规基本未做任何修改与完善。时代日新月异,环境变幻莫测,旧的法律已经不太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关系,与现存的法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修订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初食品立法的首要工作,时至今日我国总算通过《食品安全法》,此法律在食品安全的整体和细节方面建设完善结束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始终处于“群龙无首”状态,整体法律体系统由此建立。
(二)完善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
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食品出口检验与安全质量保证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当下缩减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势在必行。科技兴国,管理创新乃治国良策,高科技、质量与强势产品必然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在法律与规则日益完善的环境下,企业应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商品的出口结构,引进并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系统与高端技术以修炼内功。努力学习与适应学习产业商品出口的国际标准,在系统推行ISO家族与欧盟系列标准出口产品的认证管理前提下,势必将合乎规矩的出口程序凝练在企业的出口工作当中,一步步推动企业良性运行,保证出口产品质量以突破别国贸易壁垒基本条件。
(三)灵活运用争端解决机制
>> 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其刑法治理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原因及刑法规制研究现状 浅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中的缺陷及完善 论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规制 我国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局限性 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研究 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我国乡镇学校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 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路径选择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路径的信息视角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及问题探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检测的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吴恒.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J]. http://zccw.info/report.
[3]张军,姜伟,郎胜,陈兴良.刑法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熊选国,任卫华.刑法罪名适用指南——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M].北京:中国人名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5]刘青青.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政府监管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2(3).
[6]张永伟,刘志芳.食品安全犯罪的行政法责任——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