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5:54: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系统理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慕课是由优质学习资源、学习者和平台运营商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各方利益共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1.1优质学习资源以前优质学习资源位于大学校园的围墙之内,而慕课通过平台让全球学习者免费享受名校名师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外部正效应,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的社会文化。
1.2学习者(1)高中生。高中生通过慕课平台学习一些先修课程,提前获得拟就读高校的学分;还可以通过慕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2)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3)大学毕业从业人员。随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课程,进一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4)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该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进入高校学习,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就职。他们渴望学习,但苦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整块的学习时间,慕课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平台。
1.3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双方需求。一方面将学习者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汇集在慕课平台上;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的运作吸引大规模的学习者前往慕课平台学习。在日后的运营中,随着相关数据的累积,可以精准分析每位学习者的特点偏好,并且能够及时把握未来的学习趋势。
2慕课生态系统形成机制
2.1驱动机制(1)教育成本降低。目前高校中,每个班级的学生在50人左右,每位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而受益者只有班级内的学生,不具有规模经济,因此全球各大高校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应让更多的人从优质教学资源中受益,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2)教育质量提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大学生就业情况也不理想,在高校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尚有差距,使得高校需要进一步思考教育质量的提升。
2.2激励机制(1)对学习者的激励。目前,慕课对学习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内部激励,即学习者通过慕课的学习来满足自己对于某类知识的需求,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外部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学习过程的证明、学分的认证和学位的授予等。(2)对教师的激励。以前教师只为本校学生所熟悉,缺乏更广阔的平台展示个人才华,缺乏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而慕课平台通过学习者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认可和欢迎程度,有助于形成一批品牌课程,从而最终形成一批品牌教师。(3)对高校的激励。通过慕课平台,高校可以推出一批名师讲授的名课,有助于扩大高校在全球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高校品牌价值。(4)对社会的激励。慕课为企业架构了共性学习平台,促进了员工学习,也促进了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3保障机制慕课虽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来促进慕课的健康有序发展。
2.3.1相关政策保障(1)对教师的奖励。教师是慕课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主体之一,建设与维护慕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科研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保证慕课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教师的劳动成果给予一定形式的肯定和奖励。(2)对学分的认可。以前,学位市场在高校内部完成,慕课出现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课程市场这一中间产品市场,主要形式是认证慕课平台上完成的学分。慕课未来的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实现学分认证。学分认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这一情况主要适用于在校大学生;②对学习过程的认可,慕课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学习过程的证明;③对学位的认证,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慕课平成某一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从而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是学分认证的前提条件是如何确认是学习者本人完成学习过程和考试过程,以及如何保障高校所授予的学分和学位的权威性。
2.3.2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庞杂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慕课的服务水平,需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慕课平台的双方提供服务。(1)对教师的服务。由教师本人制作视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校应提供专门的场所和一支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视频课程录制,让专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教学和科研。(2)对学习者的服务。对于学习者的服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检索服务,改进检索技术,让学习者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找到自己所需学习资源;②学习过程跟踪分析服务,对学习者及时提出建议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③提供学分、学习过程和学位认证服务。
3慕课发展建议
3.1成立中国慕课平台为高中生、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从业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外部正效应,提升劳动力素质,从而形成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特别是为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以社区学习中心的形式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提供学习场所和必备的电脑网络等学习工具,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具备完成学业条件可以授予大专文凭甚至本科文凭或更高层次文凭的学习者,可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释放其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的三大慕课平台可以在学习者积累的庞大学习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更有吸引力且更符合学习者的课程,从而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建立中国慕课平台,既可以满足华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可以积累基于慕课平台的基础学习数据,为未来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3.2完善慕课平台服务机制(1)完善慕课的认证制度。实现从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证明,到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最后到学位认证制度的梯度完善。(2)完善大数据跟踪分析能力。平台需要平稳运行,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定制,减少淘课的时间成本。大数据分析的内容分为3个方面:①针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提出建议;②针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分析学习者的爱好,从而提供精准营销策略;③针对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未来趋势,为开发课程新产品和改进服务提供一手资料。
影响水文情势及水温。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工程河段的水文情势产生影响,甚至会对整个流域产生影响。比如筑坝工程会导致河流发生非连续化的改变,水库工程则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变为湖泊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相比,湖泊生态系统的水流速度、水域深度、水温、水流边界条件等均与河流生态系统有着较大差异,蓄水也会改变库区的地下水位;此外,坝下河道的内径流量、径流过程、水温、流态等参数也会发生明显改变。一般情况下,如水库径流调节能力越强,则上述变化越明显。
2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分析
具体而言,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其安全性为首要遵循原则;水利工程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与水利工程学原理相符;除此之外,还要与生态学原理相符,以保证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工程在设计阶段就要基于水文学、工程力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设计,以保证工程质量及工程安全。基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设计时要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结果及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进来,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遵循风险小、收益大的经济性原则,尽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2自设计与自恢复原则
从某种程度而言,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是其是否可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所谓自组织即物种的自然选择,一般情况下,物种经受住各种自然性考验后会生存下来,其对相应的能源、生态条件等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具备一定能源、生态条件的生态系统才可以支持一个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系统的这种自组织、自恢复功能充分利用起来,促使自然物种经过自我发展形成更为合理的生态结构。
2.3要遵循景观尺度和整体性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景观的尺度,并遵循整体性原则以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由于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仅困难大,而且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求在大景观尺度上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无疑会大幅增加生态修复的成本。并且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而言,还要注意生态水利工程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及作用,以保证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综合性及用效性,降低生态修复的成本,提高工程的生态效益。
2.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循序反馈调整式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工程所在地成熟的水域的生态系统,使得由人工参与设计、建造的水利工程可以与当地的河流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保证工程的健康性与可持续性。河流生态的修复工程,可以理解为这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是力争使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以达到的最优值。从而避免河流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进一步的恶化。
2.5明确生态敏感目标
1.1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资源数量减少
大兴安岭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森林的覆被率由开发初期的75.7%,增加到81.37%,但是森林资源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大兴安岭林区现有的天然林资源情况与开发初期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林区活立木总蓄积下降,已由开发初期的7.2亿m3减少到5.5亿m3,减少了23.6%。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下降了21.3%,疏林地单位面积蓄积下降了27.5%,而近成熟林的面积比重由解放初期的65.7%,下降到现在的12.1%,蓄积比重由79.4%下降到现在的15%。
1.2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系统趋向脆弱化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50年,长期超负荷利用森林资源,加上过量采伐致使林相破损、火灾频发,天然林逐步减少,林缘回缩,逆向演替加剧。一是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处于低水平,全区商品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77.26m3;二是林分低龄化,中幼龄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83.1%;三是树种单一化,针叶树比重下降,阔叶树比重增加,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与白桦蓄积比值发生了重大变化,由7∶1变为1.29∶1;四是一些地方林地流失严重,形成越来越多的低质低产林,大兴安岭林区特有的生态功能弱化,已经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
2森林经营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掌握实据,科学规划是森林经营首要安排和解决的问题
摸清底数,科学经营。目前我们的森林资源数据,是在每十年一次对林业局的资源二类清查基础上调查累计的结果,同时也因资源管理和木材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使统计数据与现实森林资源状况存在差距,有些还有较大出入,所以当务之急,应对大兴安岭整个森林资源情况进行一次彻底清查,真正地摸清家底。家底清了,才能做到措施得当,实现“永续利用”;才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目前的森林资源科学安排、规划各项森林经营(如天然幼中龄林抚育、造林、人促、低质林改造、母树林经营)目标和措施。原则是要彻底改变目前各项木材生产计划安排体制,不以产量为依据,给森林“松绑”,一切按照森林资源现实状况进行规划与生产,即要经营好、培育好、利用好,又要切实保护好森林,走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之路,让森林自身不受“过劳”之害,从而才能真正使林区经济和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2明确培育方向,实施分类经营,保证森林经营目标和效果
因地制宜、因林规划、分区施策。一是对生态脆弱、森林植被稀少、恢复难度大的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合理补偿,科学经营,对宜林地和林中空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森林植被,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二是对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地,要进行合理补植和封育,改善林分结构,逐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三是对一般生态公益林要按照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和“近自然林”的经营模式,实行可许经营管理,严格执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规程、规范,加强对现有林的抚育和残次林的改造,合理调整树种、林龄结构。四是对立地条件好的商品林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的培育。五是对可采资源濒临枯竭、森林质量急剧下降、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区域,全面停止木材采伐。
2.3推进林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全面综合经营转变,保障森林健康发展
森林经营要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全面综合经营过渡。全面综合经营核心就是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模拟森林的原有生态系统,恢复森林的顶极群落。因此,在森林经营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拼弃原有的经营模式,在森林资源恢复上从单纯营造纯林向针、阔、草相结合方向转变,宜阔则阔、宜针则针、宜草则草,使广袤的林地得以充分利用;在调查规划中从单纯看现状转向看现状和历史相结合,要认真研究原有森林的生境,了解原有森林群落的特点、立地条件、树种组成及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恢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模拟原有森林群落,以其达到恢复原有生态位的目的。在营造林上从单纯重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向重视营造林的全过程上转变,首先要从种子抓起,在育苗方面必须加大力度。其次,要注重林地质量,在今后营造上在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更要注重后期林地的经营,促进林地增温、培育林地肥力、调节林地旱涝等。
2.4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统筹兼顾的开展森林经营工作
推广和使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及生产技术,是提高林分综合质量的关键,在衡量营造林质量上不能只靠成活率、保存率等数量指标,而必须考虑该林地的整体功能,对现有森林经营规程及技术规范要做到及时修改和完善,保证其时效性。对森林经营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及时更新知识,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动态信息管理,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共享信息网络体系。
2.5探索多种森林经营模式是脆弱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
探索适合林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其一,划小经营单位,以家庭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家庭成为森林经营的最小主体;其二,划小经营单元,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按林班、沟系区划经营单元,在一个经营单元内,采取立体经营、综合经营等具体措施;其三,在荒山荒地造林上,则可鼓励个人投资或引资造林,在保证国有林地不流失的前提下,和承包人签订中长期造林合同,成林后,国家按其林分质量进行回收;其四,在森林抚育上,在严格核定原有林分立木蓄积和质量的前提下和承包人签订15~30年的长期经营合同,经营期满,国家按其经营成果,按立木蓄积进行回收。
2.6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是林业发展重要举措
林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直接影响着林业生产力发展,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是林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试点,实现森林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办事高效、运转协调、执法严明、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
3结论
关键词:苏州;水域生态网络;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管制体系
引言
在旅游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之中,苏州摒弃资源的“同质”开发和产品的“克隆”,在分析苏州旅游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苏州旅游产品的发展战略时空布局,即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特色旅游为补充的产品战略,突出发展城市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水上旅游和夜间旅游,全面丰富“东方水城”的旅游内涵,形成了“品名园名府名曲,游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域景观旅游。同时,弥补传统旅游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不足,强调城市人与水相和谐、融合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利益一致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内涵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及相关实践进展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是环境旅游的一种,最早由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是指到不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地区旅行的一种旅游方式,该旅游方式怀有特定目标,即研究、欣赏、享受当地的景致和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现存的文化特质(包括过去与现在)。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对环境友善与负责,并能改善当地人福利的旅游综合形态,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旅游地与周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作用。
3、可持续性理论。判断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具备教育性或学习性因素、要求可持续性。根据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和目标,旅游关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消费和污染,保护多样性,将旅游纳入国家或地区的战略规划框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社区参与,利益主体和公众咨询,员工培训,有责任的旅游营销,进行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旅游可持续性的实现依赖于和某地环境、社会、经济相关的规划制定、贯彻实施和持续的旅游管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中确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素为:综合、动态、系统、整体、面向社区、可更新、有目标和可操作的。
二、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与传统水上旅游比较
在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方面,和传统的水上旅游活动相比,水域网络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旅游者、当地政府以及投资者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1、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水域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而言,保护性体现在对苏州整体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谋求苏州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上。
2、水域生态旅游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机会。只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当地居民公平地获得分享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权利也是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内容之一。
3、水域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三、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的构建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全市有各级河道21,454条、累计长达21,255公里,大小湖泊323个,水面3,609.0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2.5%。全市多年来平均降水量为1,093.5毫米,区域降水总量约9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太湖常年蓄水量的2倍。雨量充沛,但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为24.9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多亿立方米(其中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加上引水入境和过境水量,总水资源量平水年份约为100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为60亿立方米,丰水年份可达180亿立方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苏州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
苏州由水而兴,因水而秀,其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密不可分。自泰伯奔吴、阖闾建成姑苏大城,到唐宋明清以至近代,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无不与水紧密相连。建于公元前514年的苏州古城,虽经2,500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这种美誉本身就说明了水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苏州已经开发挖掘了环城内河水游览项目及夜游项目,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是在环城河水上旅游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全市水系纳入了规划范围,从而构建起苏州内通外联的整体水上旅游网络。规划确定了构建“1-2-3-4”的水上旅游空间格局,分别为一个古城,平江河、山塘与上塘河环线的两条文化水廊,环城河、京杭大运河、沿江游轮度假观光带等三条特色旅游观光带,娄江、胥江、元和塘、外塘河四条旅游通道,以及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市湖生态休闲度假区、金鸡湖现代风情休闲度假区、阳澄湖美食休闲旅游区、尚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旅游区。
近两年内将重点开发环城河、城内平江河、城外胥江至横塘、石湖一段,优先建设以古城为中心,太湖为重点的水上旅游新线路,其中太湖要成为“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的拳头产品。中期主要开发胥江道太湖,大运河、环城河到金鸡湖,阳澄湖、长江的水上旅游产品,使之不断丰满。远期主要开发元和塘、娄江,这两条水系作为沟通环城河至尚湖、太仓的航道,都已具备水上旅游开发的通道条件,但航线偏长,沿途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够,还需深入挖掘。预计到2012年,苏州可全面形成互动、连通的水上旅游网络。
《苏州沿江旅游发展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常熟、太仓、张家港沿江三市,规划实践为2005~2020年。该规划明确了沿江地带将以郑和出海港、双山岛、苏通大桥为主体,构建张家港生态文明休闲旅游功能区、常熟江南风情综合旅游功能区、太仓江海文化博览旅游功能区、滨江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带的“三区一带”,以先东后西、先长江沿线后两翼纵深的开发策略,综合开发利用苏州沿江的旅游资源。
四、苏州水域生态管制体系的构建
水是苏州的灵魂,是吴文化的核心。水造就了苏州昨日的辉煌,支撑着苏州今日的繁荣。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既得益于丰沛的水资源,也给水资源、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早在上世纪末,苏州即被国家列为了水质性缺水的地区之一。除了饮用水取水口、太浦河以及沿太湖个别断面维持在П-Ш类水水平外,苏州内河水质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认识滞后、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关于水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对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1、应由市政府立项建立关于苏州水域网络生态长期资料库,并逐年分中、长期目标加以检讨,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控。逐年建立水域生态资料,不能长期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苏州的水面面积占到42.5%,是我国所有城市里水面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城市。太湖有2/3的水域在苏州境内,但苏州的水流量偏小,更容易受到污染。市政府应统一领导,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水域环境,为社区人民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水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强化社区理念。通过有力的宣传教育强化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日本,自然公园会定期举办一些讨论会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有权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讨论与决策,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全程监督;在经济上真正让社区居民受益。如,通过发展村民家庭旅馆、观光农业、农村休假旅游等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并在诸如《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市民农园促进法》、《农村休暇法》、《促进农、山、渔村地区发展逗留型旅游活动的相关基础建设之法律》中进一步明确地给予了保证。政府在规划生态系统管理上,首先应加强与社区民众的交流,通过社区的参与,加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相关教育体系一起建立“水域社区管理协会”、“社区咨询委员会”等,加强宣传,增强水环境意识。水是资源和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人与自然相协调、经济与环境相一致的高度,充分认识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水环境、水资源的紧迫性,形成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全民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通过科学攻关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尽早建成节水型城市。
3、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1)设立入口管制站,暗示经营管理的权威,并为游客提供相关资讯;(2)将游客中心视为环境教育的第一站,并提供完整的生态旅游资讯,以纠正游客的不当行为;(3)有效执行区内相关法律;(4)以各种解说教育方式,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生态之旅,且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如导游同行步道之旅、晚间节目、展示等环境教育。
4、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之后逐步出台了《苏州市供水办法》、《苏州市河道管理条例》、《苏州市蓝线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了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水务、环保等部门加大了监督力度,苏州市水政监察支队还专门在市区设立了河道、供水、排水、节水等四个执法大队,对涉水事务的违法行为统一执法,加强了涉水事务的依法管理。今后更应注重:(1)用综合生态系统的理念指导我国的流域管理立法;(2)建立统一强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3)在立法中确立公众参与流域管理制度。
苏州美,美就美在苏州水。苏州的街巷临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简静雅洁。自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然而,现实中的苏州河道,时不时有垃圾漂过暗绿色的河水。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将其与“水天堂”联系在一起。“东方水城”的招牌,让苏州举世闻名,而如何保护好这块招牌,成了苏州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议题。本文通过对苏州水域景观生态旅游与生态管治体系的构建,希望能把苏州塑造成为中国最具东方特色的水生态旅游城市。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上海现代服务业.
[2]孙萍.生态旅游规划.扬州大学.
论文关键词:兴义雪梨园昆虫,邻耕区生态系统平衡,初探
前言:
兴义雪梨园是贵州省兴义市山龙果业有限公司于1998年10月,从四川省苍溪县引进的地方名优梨品种—苍溪雪梨,到兴义市白碗窑镇﹙品德﹑岔米、大水井、色白、普哈、纳岗等村民委员会辖区为主﹚内相对连片地﹙宜林荒草山、淘汰茶园、更替天然松林和部分退耕还林等﹚新建的梨园基地。从133hm2试种面积后逐年扩大,到2008年达721.3h㎡,计划到2010年达1000h㎡。2003年秋,将试果送检与品偿后评定为“客苍溪雪梨优于原产地,为黔西南州梨中上品之一”,当年申报并更名为“兴义雪梨”。
1998年公司定位生产出绿色产品。措施:从源头抓起,探索不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生产管
李子富 总经理 法人,毕业于黔西南州农学﹙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系前身﹚;公司员工中一部分是该校﹙系﹚的毕业生,且参加本自选课题的部分工作,在此特致谢。
理办法;综合应用自然气候﹑天敌和人工干预技术措施,建立“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平衡”。
1、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简介
1.1兴义雪梨园
兴义雪梨园区规划面积1200h㎡﹙其中兴义雪梨种植1100 h㎡,建立兴义雪梨气调储藏库、加工厂、公司办公区、员工宿舍区、苗圃、牛与猪养殖场等100 h㎡﹚。为便于科学管理而划分为邻耕区(退耕还林区)、更替区(淘汰茶园和更替天然松林区)、劈荒区(宜林荒草山区)生物论文,三区面积大致相等。兴义雪梨园是建在喀斯特山区﹙土层较厚:多数在2.3m以上,以黄壤、黄沙壤和黑钙土为主﹚﹑PH=5.0—6.3﹑海拔1716.2—1957.7m(岔米村白石岩组宜林荒草山规划区上限1957.7m,品德村大寨组退耕还林区下限1716.2m)﹑年降雨量1130-1240mm(其中5月中旬—10月中旬占85%)﹑年均气温15﹒5-16.1℃(其中元月-6—0℃有16.2d,7月在30-34℃有11.5d)﹑日照时数1160-1270h④⑤的白碗窑镇之品德、岔米等村民委员为主的辖区。
1.2昆虫简介
2001年冬—2004年秋,在兴义雪梨园设点系统调查:邻耕区等分别设4个固定点(14×14m∕点);每个点内设一个网罩(4×4×4m:有一棵梨树)区﹙A或B或C或D之一﹚、一个开放式活动网捕区(在9个方格内任意变动)、一个活动取土点(1×1×0.3m)(在9个方格内任意变动)。定期收集:空中飞行、树上栖息和土壤中的成虫、幼虫(若虫)、卵。调查:冬季﹑初春各一次;3月上旬—10月下旬,20d/次。将收集虫、卵带回室内进行必要的饲养、整理、计数鉴定,确定各次(时期)优势种群等。
对收集到的106872头虫和3474簇卵进行计数,依据昆虫检索表和参考①②③鉴定得出:昆虫纲102328头虫和3016簇卵计59科237种,蛛形纲2111头虫和151簇卵计16种、唇足纲845头虫计5种、重足纲241头2种、有瓜纲174头1种及软件动物8种。
1.3附生生物观察记载
观察记载表明,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的呈现附生生物逐年在品种和数量上增多至:微生物12种﹑鸟类(含翼手目蝙蝠)、蛙类(含蜥蜴)、蛇类、鼠类、野兔等59种;人工种植的作物(大豆、花生、辣椒、红苕、多种蔬菜)及杂草。
2、雪梨园主要害虫及发生动态基本规律
总体上看年度间变化不大。
年度内邻耕区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类﹑非洲蝼蛄、小地老虎、金针虫类、大蟋蟀及土白蚁;更替区也多,除小地虎在冬季和初春不见活动外,其余时间都在活动;辟荒区未查到小地老虎,其它种类同上,只是数量少。
地下虫:大蟋蟀发生1-2代,小地老虎发生5-6代,多数是一年发生2-4代。
年度内地上害虫主要是梨小食心虫、天幕毛虫、刺蛾类、天牛类、金龟子类、梨蚜、梨粉蚧、大青叶蝉、茶翅蝽、梨茎蜂、梨食蝇等为主论文格式范文。
地上虫: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7代,蜂、蜘蛛等多数是一年发生4-8代。
4月底以前,以梨蚜﹑茶翅蝽危害花﹑叶为主;5—10月,以梨小食心虫、梨蛀茎蛾﹑天幕毛虫⑥、刺蛾类、大青叶蝉﹑蜘蛛﹑蚂蚁﹑梨天牛梨等为害枝﹑叶﹑幼果﹑果为主;秋季,以胡蜂﹑梨小食心虫﹑梨天牛﹑梨蛀茎蛾为害梨果﹑叶﹑枝为主;冬季以地下害虫为害根为主。
3、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中影响害虫的主要因素
总体上看年度间变化不大。
年度内主要因素是:
3.1自然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
3.2天敌(昆虫、蜘蛛、鸟类、家禽、致病微生物等)。
3.3人工干预技术措施(整地、培土、中耕、追肥、排灌、修枝整型、剪除带病虫卵枝叶、刮皮涂白、疏花疏果、清洁园区枯枝落叶落果﹑杂草并处理、修筑引鸟巢配置饮水槽、建鸡舍牧放式养鸡等)。
4、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平衡的形成
4.1自然气候年度内变化是调控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平衡作用的主要因素
自然气候中的温度﹑降雨量及分布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光照和风。自然气候决定梨树、昆虫等的复苏、生长、发育、繁殖及越夏、越冬休眠的世代生活史,是决定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4.2天敌是调控这个生态系统中害虫的重要因素
年度内兴义雪梨园害虫天敌较多:仅昆虫纲就有41科 118种﹙捕食性天敌73种,寄生性35种﹚,主要有:瓢虫、草蛉、蚂蚁、蝽、蜂、蝇、步行甲、盗蚊、食蚜蝇等。
年度内总的趋势是:害虫的出现早天敌5—10d,每一种害虫都有12—28种天敌。五年监测和实际证明:天敌基本上能调控害虫暴发态势。
4.3人工干预技术是调控这个生态系统平衡重要的辅助因素
人工干预技术措施是间接而重要的辅助因素:增强树势抵抗虫害和恢复能力;保护天敌﹑保护环境;改善兴义雪梨园生态环境;应用气候因素降低害虫越冬代虫口基数﹑3-10月害虫越春-夏-秋的虫口基数﹔创造条件引鸟类等入园区﹑增加天敌种类﹙含牧放式养鸡等﹚,能参与调控这个生态系统平衡。
附述:反映梨园生态环境改善的生物品种、数量(鸟类、蛇类,鼠类及多种野生菌落,特别是:多种鸡纵菌[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Berk)Heim]⑦﹙当地俗称:独鸡纵、窝鸡纵、热鸡纵、冷鸡纵等)、多种牛肝菌[Boletaceae]⑦﹙当地俗称:黑荞粑菌、黄荞粑菌、红荞粑菌等﹚增多。
5、系统平衡运行效果评价
综合运用4生物论文,调控害虫不暴发,建立兴义雪梨园—昆虫生态系统平衡。人工干预技术措施,是梨园的常规生产管理工作,与有虫就用药剂防治的传统防治法相比则:减少“购农药”、“购施农药器械”和“施农药人工”等成本,可节省480—750元/hm㎡年。通过三年的运用表明:1、整个兴义雪梨园雪梨鲜果产量是逐年增产、无大小年现象、梨果个体较整齐、商品性较好、外观品质好、内在品质(自检与请品尝组评价:无农药残留物、含糖量15.4-18.3
﹪、削口变色时间>20′、甜脆、耐储藏运输等)好、不足的是鲜梨果个体较大﹙1.0-1.3kg∕个,而这是品种特性﹚,兴义雪梨鲜果销售价稳中有升,实现公司的基本目标。
2、通过培训兴义雪梨园区的种植户,他们在生产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农业生产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尽量少施或不施农药防治病虫害;基本能识别大部分害虫与天敌;并能人工扑杀害虫、保护天敌、增施有机肥、人工干预技术措施、识别梨果成熟度、保护性采摘梨果、分级包装等技术有较大的掌握与应用。
经三年应用显示:初步建立‘兴义雪梨园——昆生态系统平衡’、兴义雪梨园的生产和管理能节本增效,产出无农药污染的优质产品——兴义雪梨。
附补充说明:1、兴义雪梨园内有部分‘昆虫’是属于农作物、林木等方面的昆虫,如在邻耕区内有农作物昆虫。
2、在本课题中关于对‘昆虫’的鉴定工作,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可能会在‘种’级对昆虫的鉴定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鉴定,请谅解为谢。
参考文献
①、北京农业大学《果树昆虫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
②、王金友等《梨树病虫害防治》金盾出版社1993年。
③、中国农科院《中国昆虫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④、兴义市农业区划办《兴义市土壤普查资料》1994年。
⑤、兴义市农业区划办《兴义市气象资料》2003年。
⑥、张健全等天慕毛虫在李树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8月。
⑦、百度百科
关键词: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 发展对策
商务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James F.Moore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随后在1996年《竞争的衰亡》一书中对此做出进一步阐释。商业生态系统概念产生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商业生态系统模拟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物种相互依存,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共同进化。商务生态系统是指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包括客户、供应商、主要的生产厂家、中间商、资金供应者、行业协会、政府及其他关联组织或群体,如图1所示。
按照商务生态系统理论,各企业应当适应环境的变化,确定共同的愿景,依照各企业个体的不同贡献,组成商务生态系统,并追求共同品牌。各企业个体相互依存并共同进化,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共同抵御来自系统外部的竞争,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Sanjiv Gossain et al.,1998)。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
(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
所谓核心型企业,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中枢位置,为系统其它成员提供共享资产,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与系统其它成员分享价值的企业。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者关注的中心问题转移到整个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企业在系统中的地位。基于商务生态系统视角,电商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所属的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在其所属的商务生态系统内的领导地位的争夺(徐博艺等,2002)。对于核心型企业来说,其企业战略制定主要应当聚焦于新商务生态系统的建立,重点问题包括基于本商务生态系统的技术标准、商务模式、知识共享模式等的建立。另外核心型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务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根据阶段特征以及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来培养企业自身核心能力。未来的竞争是商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系统之间的竞争,更加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能够使对方的生态系统萎缩和瓦解从而使对手企业失去价值。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网商”群体
“网商”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人,包括企业家、商人和个人店主。其来源之一是网民,随着对网络价值的深入认识,他们开始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创造财富;另一个来源就是传统商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意识到电子商务可能带来的机会,大批传统商人也迅速成为“网商”。
初期的“网商”之间是孤立的,面对日渐恶化的竞争环境,“网商”逐渐自发结成较为紧密联盟,一般包括供应商、客户、投资商、渠道商。联盟内部的“网商”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有共同的远景、相互信任、遵守规则、密切沟通协作、分享利益、共担风险。联盟的形成增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创新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联盟中的“网商”自然要比孤立的“网商”更有竞争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公平的交易规则以及结成企业联盟而抗御竞争的机会,吸引了大批“网商”,依附于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的“网商”联盟成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叶秀敏、陈禹,2005)。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随着消费者要求的提高,依靠单一企业的力量已经无法更好满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此时显示了其卓越性:一方面,系统内部成员整合力量,能够更加快速灵活的组合资源,通过系统成员高度相关整合形成的系统价值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系统将消费者也融合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进化的体系。成为系统成员的消费者在为系统创造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自身需要的动态变化发展的价值。
(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政府部门和其它准政府组织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范电子商务交易,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和商业环境;颁布行政政策引导微观主体的投资导向或规避市场风险。另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单纯依靠厂商的力量无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的用户群体基础急速扩大,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呈现积极态势。
但同时,我国电子商务在各用户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表现出较不均衡的状态。电子商务的主力为大学生和办公室职员两个群体,所占的比例大于其他群体。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比例则明显偏低。一方面,通过这种不平衡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子商务整体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才会出现主要用户仍集中于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预知,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逐步从城市群体向城市郊区及农村群体扩散。
从技术角度观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活动模式,是以信息的互联网络为载体的。因此,其发展首先受制于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水平,但我国的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水平地区间差距仍较大。同时,我国对应于网络经济的社会法律、诚信环境状况不甚完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更直接、深层的因素。
(一)缺乏明确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及相应支撑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提出了多项发展电子商务的专项规划,但从整体上来说显得过于散乱,并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明确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并加以有效部署。在电子商务相关法规方面,多年前即已开始起草框架,至今仍未能完善并在全国范围推广,现在仅有的行政法规也没能得到及时修订,其适用性值得商榷。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缺乏针对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明确和有力的配套政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和网络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但从整体上讲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落后状态。集中表现在我国的人多数企业只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尚未真正实现信息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所有者或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识不足,有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在导入电子商务系统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及应用建设。
(三)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问题
各类调查显示,对于电子商务安全的担忧是影响网络交易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交易双方关心的问题包括:如何保证网络交易的公正性和安全性,如何保证参与交易各方身份的真实性,以及在网络交易中传递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从技术角度来看,关于安全的标准、协议和算法已经较为成熟,不存在技术上的瓶颈。我国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更多的是管理和观念上的,例如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并加以应用推广,对各层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消费者的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与培训等。
(四)多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
电子商务所需的人才并不仅仅只限于技术服务人才,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活动模式,电子商务将逐步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会受到原有各层次人才知识水平和意识的制约。为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高速发展,对各层主管部门、企业一般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乃至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教育均不容忽视。
基于系统论的电子商务组成结构及应用模式
(一)电子商务的组成结构
系统是指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集合性、目的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作为一个系统,电子商务内部各要素的协调问题是产生整体绩效的首要问题。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支付、认证、安全等系统,对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在于他们之间的集成优化程度。其次就是环境问题,一方面,环境为系统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资源、支撑等条件;另一方面,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具有约束和扰动影响。一般来说,电子商务的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为电子商务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包括网络技术、安全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后者包括法律、信用体系、社会信息化程度等。环境问题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二)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第一,大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国内大型企业的传统线下销售渠道一般都很成熟,电子商务应用主要是作为一种辅的手段出现。国内大型企业通常建立有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和产品的相关信息,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品牌形象考虑,部分承担与外界交流的功能。第二,中介服务类。一些公司,如淘宝等,通过建立中介网站,在网络上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提供商品、信用等信息,甚至参与其资金的流通,促成交易。一般这类中介平台还通过广告获取一定利润。第三,网上服务类。与传统的实物交易提供者不同,这类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提供数字产品交易或者通过一个平台提供一些虚拟服务,比如网络游戏、付费电影等,属于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第四,特色网站类。特色网站也属于电子商务新兴产业,依托电子手段,提供特殊服务来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特别需求。从实质上看,这种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同网上服务类企业一样,也是通过提供一种服务来获利。
基于商务生态系统视角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第一,重视核心企业的重要作用。核心型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金建设和运维的公共平台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成员们必不可少的依附主体。另外,核心型企业积极倡导和规范网上信用体系等环境建设,在吸引用户、防范交易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体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发挥网商群体的内省力量。“网商”的形成完全是网民和传统商人的自发行为,核心的驱动力就是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网商”群体的内省力量会主动推进生存环境改善,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第三,重视消费者的力量。共同进化强调的不单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相互作用结果的高度整合,还包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相互作用结果的高度整合。随着电子商务生态化的形态由“网商”联盟到网络社区、虚拟社会等的演变,消费者的力量将会日益突出。
第四,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仍有许多规律尚待探索。应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和其它准政府组织行为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否会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存在反作用?如果是,又有可能存在哪些反作用?政府和其它准政府组织应该如何规避?
参考文献:
1.James 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J]. Fortune, April 1996,4
2.Sanjiv Gossain, Gajen Kandiah. Reinventing Value:The New Business Ecosystem [J].Strategy & Leadership,(Nov/Dec) ,1998
3.徐博艺,杨冬梅,姜丽红.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商务生态系统研究[J].决策借鉴,2002(4)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女研究生;就业困难;性别歧视
一、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界内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何雪松,2007),该理论是用以考察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交互关系的理论。
(一)系统理论
一般系统理论是将环境与个体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个理论认为,由要素和实体构成了整体的这一系统,这一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系统内部会有一套固定的机制用来维持内部功能的正常运行。
(二)一般生态理论
而生态学所关注的则是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及有机体在环境中获得的动力平衡与成熟的过程,注重人类生命有机体与其周遭环境之间的互动。在这个系统中,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只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受突发事件和政策改变等宏观世界的影响。
二、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女研究生生理原因
由于女性生理结构问题,导致女性在体力和注意力方面不如男性,男性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一些体力劳动,而女性则不能。女性在家庭中更多的承担着延续后代的责任,休产假会更多的分散女性的注意力,使其不能更多的投入到工作中。
(二)遭遇性别歧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明确规定要男女平等,但“女研究生不如男本科生”等之类的话都反映了社会上人们的大多数思想还是对女研究生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的。
三、缓解女研究生就业困难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提供相应法律法规支撑
当今社会民众对女性的隐性性别歧视现象还很严重,而女研究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不仅会影响到女性群体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化的程度(谭花蓉,2010)。政府应完善平等就业的相关法规,保护女性权益。针对女研究生的诉求提出相关法规并明确处罚措施。
(二)女研究生自身建立信心并培养竞争意识
在社会的大风气下,许多女研究生自我认识不足,自卑心理较重,所以女研究生要建立自信心。而解决性别歧视的关键是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余秀兰,2011)。要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四、女研究生就业困境的社工介入
(一)对女研究生进行情绪疏导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遭受性别歧视的女研究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压力大于研究生整体的就业压力。此时,社会工作者需大力发挥治疗者的角色(彭振,2015),对女研究生针对其问题进行相应的情绪上的疏导,更好的为就业做准备。
(二)倡导高校为女研究生链接社会资源
校园招聘很受研究生们的喜爱,女研究生更可以通过校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应工作。社会工作者需要配合高校去链接企业资源,发挥传达者的角色(蔡文丽,2014),促进各方面的沟通交流。
五、社工介入方法
(一)个案方法的介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帮助其解决问题(王思斌,2007)。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强调与案主之间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并促进案主个人的成长。运用个案方法解决女研究生就业困境,可以通过以下几点:①发挥个人潜能。②增进生活适应能力。③协调社会关系。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小组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是以小组为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为成员提供服务。小组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在介入女研究生的就业困境时,可以通过建立女研究生的互助小组,实现面对同样困境的女研究生之间的互助。
六、结语
择业作为一项个体行为,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所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属于不同的社会系统层次而这些层次影响了个体的就业选择。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要素,通过利用这一视角分析女研究生的就业行为,了解影响女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要素,社工通过了解其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为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聪.职业女性生涯转换的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何雪松.2007.《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对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建议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几点策略 农村学校新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对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推进南疆地区农村学校数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农村学前班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邢台市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对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认识 教师的专业情意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 校本研修――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于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谈谈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浅谈农村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认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
[4]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李全胜.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