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体育统计论文8篇

时间:2022-05-23 19:59: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统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统计论文

篇1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

所谓文化传承就是指文化在人类的任一聚居群落里的所有社会成员中所形成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一般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指对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中所包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传承,比如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所包含的进取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价值取向“上善若水”、和谐观念“天人合一”以及公平意识“内外合一”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以汉族为核心的华夏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神州地域的各个角落所展开的,负载着民族同一心理素质特征与审美观念的,具备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特征的所有体育活动的总称,其通常被为三类,即健身、养生以及娱乐,比如我们日常所开展的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摔跤以及秋千等活动都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又象征着一种身份,其不仅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而且还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力量泉源。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教育就是指可以提升人类的知识与技能,并对其思想品德形成一定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文化能够连续不断地传承一代又一代,在对文化的传承中具备着传播、选择以及创造的作用。教育发展至今,通常被分为三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及其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关乎学校教育的传承,并对社会教育的传承形成一定影响。同时,在教学模式中,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技术与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管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二者教学之间的关系,都是辩证存在的,对于文化及文化教学而言,技术及技术教学是基础与助力,而对于技术及技术教学而言,文化及文化教学则是前进方向与目标,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出现阻滞的原因

(一)利益价值的过度追求

价值是人类开展活动的核心因素,人类不管在开展何种活动前都会首先对活动的价值予以估量。由于人们未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价值予以正确估量,导致教学指导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借鉴西方体育,被单纯地当作体育课教授,使得原本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简单,其中蕴含的感悟、修身以及娱乐的和谐理念与人文思想存在的空间慢慢缩减,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向竞技体育发展,获奖及利益成为了高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中心思想,最终使得学校在体育方面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实用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背离

当前高校中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比如野外拓展、水上漂流、攀岩、跆拳道、柔道以及击剑等,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则与之相反,很少有高校会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比方抢花炮、毽球、珍珠球以及藤球等。同时,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专业能力大都不足。就拿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具备专业能力的武术老师,不但需具备长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武术教师的武学造诣非常令人担忧,真正武术出身的高校教师非常少,在所有武术教师中所占比例仅为9.85%。

(三)教学方法上过于关注技术教学而忽略了文化教学

教学方法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的多元性价值被破坏,技术教学的关注度过高,挤占了文化教学的生存空间。比方,传统武术被改造得与现代体操无异,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虽然许多大学生都热爱武术,可是由于基本功的严苛要求、动作的复杂难懂以及成就的难以获得,最终导致其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同时,在教学上,能够把技术与理论完全融合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了文化传承的停滞。

(四)人文知识学习的缺乏

高校体育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培养。事实上,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的产生都具备着特定的历史与地域背景,如果对这些背景文化不了解,那么就无法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产生时的人物理念,最终也就难以正确理解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四、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构建新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确立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应当与其它现代体育项目不同,需突显其文化内涵,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指导,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实际身体情况,应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集合在一起,传授给大学生有关武术、养生、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知识与技术动作,使其体育技能与传统文化素质修养都有所提升。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措施,突显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不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且还促进其向心全面发展,使其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创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针对当前高校已经设立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及适宜在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予以分类整理,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武术类。其中主要包含长拳、太极拳以及传统拳类等;二是养生功法类。其中主要包含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易筋经等;三是民俗体育类。其中主要包含舞龙、舞狮、中国象棋以及跳绳等;四是少数民族体育类。其中主要包含博克、珍珠球、毽球以及木球等。四大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极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需在内容上彰显出文化底蕴,不同的课程需开展与之相应的文化教学。比方:教授武术课程时,需讲授武术文化知识,比如武术门派的分类、服装器械的差别等,并且需加强武德教育,教授学生“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要求其懂得“尊师重道”“宽容有礼”,以此培养其优秀的心理素质能力与道德水平。教授养生类课程时,需结合我国养生文化,比方饮食、修心、起居以及劳逸等。民俗体育类与少数民族体育类课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代表着我国各个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等形态,因为这些体育项目颇具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穿插教学。如此,不仅提升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而且还能令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其了解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具备的精神面貌、文化特征以及风土人情,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民俗文化最原始、最朴实、最和谐的魅力。

(三)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措施,彰显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与特色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时需以健身养生及休闲生活为目标,如此,既能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能令其体味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趣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与措施应予以创新与改良,只有抛弃原本统一的、单一的类似于竞技体育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彰显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与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年龄、爱好以及技能等,借助不同的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指引其学习的方向。即便是针对同一课程,教师也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与动作技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借助原有的直观且生动的教学措施外,还可借鉴当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加上课内、外的协同教学手段,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懂得这些文化知识,掌握这些动作技巧,令其真正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创建一套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篇2

数据失真数据失真是我省渔业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省渔业统计数据完整、连续、质量较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渔业生产从集体经济转向了高度分散的个体与私营,给渔业统计工作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部人员因素我省水产养殖户和个别渔业统计人员,由于未能理解统计数据在整个渔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数据采集方面没有严格把关,造成数据不真实,出现漏报、虚报等现象。渔业统计工作疏于管理,个别基层渔业统计人员对基层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业务不熟,经常出现报错和填错报表现象,给上级统计部门汇总造成很大麻烦。法制观念不强,在各种因素出现时,便不能做到严肃准确地提供数据。外部因素有的养殖户,为得到扶贫经济和项目支持,以贫困线或争取项目资金为界上报数据;有的为了工作政绩达到年年上台阶,虚报、瞒报从而对真实数据有所保留;基层渔业统计人员不固定,调整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办理统计资料交接手续,造成统计数据的丢失;统计报表随意性很大,统计数据来源不清,另外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衔接不够,数据不一致现象较为严重,使统计数据失去了真实性,降低了上级部门对统计数据的正确决策。此类行为都扰乱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的问题全面调查的方法,除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数据、层层审核调整外,还易造成层层修改和干扰。因此,在多层次的上报过程会对统计数据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全面调查方法单一、呆板,不能及时收集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统计数据最终结果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基层。上一级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无权修改层层汇总取得的统计数据,只能对有问题的统计数据提出查询意见,由下至上逐级修改。对明显出错的数据,下面又不肯修改的,只能听之任之。否则,有违《统计法》。统计方式的问题由于我省的渔业统计填报方式落后,基层上报的渔业统计数据还是传统的手工填报。这种填报方式不仅统计效率低下,数据更新不及时,不能准确了解渔业生产的最新情况。

我省渔业统计现状造成的影响

对我省渔业管理质量的影响数据失真的后果不仅仅是统计无效劳动或引起虚假宣传等问题,还会虚假或片面反映发展成绩,掩盖矛盾,对政府决策进行误导,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渔业统计数据所固有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渔业管理的失效。同样,由于所注意和所获得信息不同,养殖企业、养殖户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人员之间往往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了渔业管理的效果。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对渔业经济中各竞争主体来说,大量统计数据的获得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统计部门能利用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时收集、分析、整理渔业方面的数据,并及时把它们传送到各用户手中,就可以降低各主体因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低效率。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及内部系统化的统计工作反映其生产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并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渔业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3

关键词 随机变量 分布函数 概率密度 数字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该课程作为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地应用,它已成为各类专业大学生的数学必修课之一。

由于概率论的研究对象与一般数学学科不同,因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它除了具有其它数学学科的理论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技巧。它在解决问题时更注重概念与思路,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特别是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不易掌握它的规律。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处理,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逐步懂得运用概率论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性。

下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随机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随机事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了解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把复杂的事件分解成若干个简单事件的和或积,从而利用概率的基本公式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也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

在讲授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时,可以结合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并用文氏图加以说明。例如,列出如下的对照表(表1,表2),就能使问题清楚、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讲课中,应特别注意强调其概率意义的描述,避免学生走入只会从集合的角度理解问题的误区。

2 几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的第二章引进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 这一部分的特点之一是:基本概念很多,描述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和公式也很多。因此学生容易将一些概念混淆,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记不住相应的公式。针对这些问题,在讲完一部分相关的内容以后,可以进行一次小结,将相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例如,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图中标出所用的公式。这样做可使各个概念更清楚、直观、容易记忆。

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分布特征的某些数字。其中有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原点矩、中心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等。由于随机变量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它们的各种数字特征的计算公式也不相同。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可以将离散型和连续型的情形加以对照,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容易记住公式。例如,在讲授一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时,可以列出下列对照表(表3)。

从表中3可以看出,离散随机变量与连续随机变量的同一数字特征的计算公式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一个是求级数,另一个是求积分。将离散求和换成连续求和,就可以由离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公式得到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应公式。

本章的另一个难点是求各种数字特征的公式太多,学生容易混淆,难以记住。例如对于二维离散随机变量来说,就有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各阶原点矩、各阶中心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等的计算公式。对于连续随机变量也有这些相应的公式。要区分、记住这么多公式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在讲完相关的内容后,可以将上述所有公式的记忆归结到两个公式: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4 结束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概率论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处难点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于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水平的落后,企业领导缺乏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内在需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统计模式改革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企业;统计;问题;对策

1企业统计的重要性

(1)企业统计具有信息主导作用。

(2)具有咨询和监督功能。

运用现代统计技术对企业经营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通过可靠的经济信息数据库中的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资源,多层次、深层次地展开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题与综合分析,在宏观信息、市场信息、企业微观信息基础上做出预测、置信估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时、全面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定量检查,对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反应、描述,提供监测、预警、中止信号,并提出咨询意见。

2企业统计中存在问题

(1)服务主体错位。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以一套报表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政府统计模式,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服务的对象始终是政府。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分开,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统计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但是企业的统计工作从总体上看仍然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相应地,企业统计的职能也没有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企业统计的主要任务是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各种报表,即所谓“吃企业饭,干上级事”,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的主动性,从而对企业经营没有直接贡献,所以往往被看作是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是企业中效益最差的管理部门。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就要求企业统计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决策者、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政府由原来的主要服务对象变为次要服务对象,因此,企业统计的目的要由为政府统计服务改变为企业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信息服务。

(2)指标体系不完整。与统计报表相适应,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一般只局限于企业的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而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相适应的指标甚少,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更少,从而造成企业统计的现有指标体系与管理、决策需求相脱节。

(3)工作内容单调、手段落后。由于企业统计人员均是事后统计,较少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多简单的数据说明,少深入的系统分析。多数统计数据只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信息产品,很少有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大的深加工统计产品提供给企业管理者,以帮助其进行决策。所以,企业统计部门不被企业领导所重视,其人员、设备配置相对于其他部门较落后。

(4)缺乏高素质的统计人才。由于企业统计在现有的统计工作体制与模式下没有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对企业经营没有直接贡献,所以企业统计部门不被企业领导所重视,统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低下,能力较强的人员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都不愿意在统计岗位工作,造成统计人才的短缺。而从统计业务来看,企业统计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统计功能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企业统计本可以在数据分析方面发挥作用,但由于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数据信息。

3.1部门重组,建立企业信息中心

当今快捷地进行企业信息化运作,已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由于企业统计和企业信息化的功能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是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不同之处在于,企业信息系统更多地应用了高新技术的支持;企业统计更关注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的应用。企业统计和企业信息系统在许多方面可以互补,如果将两者的功能相结合,相应地,将企业统计部门与企业信息管理部门相融合,建立企业信息中心,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与企业统计的应用相结合,前者是信息管理的设施,后者提供信息资料。这样,既满足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又为企业统计信息功能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先进的载体和平台。同时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统计的不被领导重视、地位低下、工作条件落后、硬件配置不足等问题。

3.2服务手段改进,与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投入产出方式,催生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指引下,用数据库、网络及管理应用软件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由于统计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天然联系,企业统计在先进的管理方法中不仅有用武之地,而且其功能得到了新的拓展。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生命线,质量管理的发展在经历了质量检验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标准质量管理阶段。在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统计技术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对统计技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费根堡博士曾说:“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用到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所表达的观点,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整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以及6σ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中,统计技术的运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应用越来越广泛。

3.3服务拓展,为企业其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数据记录,而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远不如专业的统计人员,他们一般只采用简单的方法描述统计数据,难以看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人员可以为企业其他部门提供数据处理咨询或培训服务。

如果我国企业能够尽快学习并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用严谨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决策的高效性、准确性,那么企业领导者会发现,统计技术是企业管理与决策中不可少的工具。这时企业领导会主动地重视企业统计,自然会由“要我重视”转变为“我要重视”,因为企业统计的职能已不再仅仅是“吃企业饭,干上级事”。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过去从企业报表那里摘抄而来的统计报表现在可以通过信息转化功能自动实现,统计人员能够摆脱烦琐的事务性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运用统计专业技术对统计数据进行高层次的分析,甚至成为项目团队的主要成员,主要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不断企业提升管理与决策水平服务。

3.4统计人员提高业务是企业统计新模式的运作保证

篇5

1.1理论构建和系统结构

从系统的程序结构框架来分,可以把体育管理系统分为表示层、应用层和应用支撑层。这个三个层紧密联系,不可独立,需要一起作用来实现与用户的交互。系统程序架构如图1所示。1)表示层用户在用户层输入数据等用户信息,表示层接受用户输入的数据信息,实现交互。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考虑系统的实用性,本文将采用的表示层是基于网页的表达形式来实现。用户在网页的界面输入用户账号、密码,登入管理系统,然后访问应用层2)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相关的逻辑规则以及间接实现用户的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三层的设计结构,可以避开用户直接访问数据库,给访问增加了缓冲的时间,对访问的数据信息进行合法性的检验,而对数据的交互则交给应用支撑层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为以后扩展程序预留了空间。应用层主要完成的功能为:师生管理、信息、在线教学等功能。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在系统的最底层,直接实现与数据的交互,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同时也可以对数据进行修改、删除、更新以及查询。应用支撑层不面向使用用户,但是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权限对数据进行操作。应用支撑层主要完成的功能是与数据库实现对接,为用户提供数据交互以及平台接口服务。

1.2体育网络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体育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思路源于功能模块化。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方便于系统的升级以及功能的扩展,同时也可以保证各个模块的稳定性,也方便于修改模块中的功能。体育管理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又存在着联系,同时对功能细化,每个模块又有一个个小的功能子模块组成,如下图2所示:

(1)信息模块信息模块主要由学科动态和最新公告两个功能模块组成。①学科动态是指系统的管理人员在系统里及时体育教学的相关新闻或者学科前沿的动向。②最新公告是指系统的管理人员在系统里与师生相关的信息,比如成绩查询,考试通知、选课信息等。

(2)教师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主要由课程设置和成绩管理两个功能模块组成。①课程设置是指在老师根据高校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制定学生在校学习的计划。在完成课程设置后,学生可以对课程进行选择。②成绩管理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管理学生成绩。成绩管理主要由录入成绩,查询修改成绩以及分析成绩组成。录入成绩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或者平时成绩,向系统上传成绩;查询修改成绩是指对上传系统的成绩进行查询和修改;成绩分析是指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使反应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根据成绩分析来调整教学方法。

(3)学生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分为:在线选课和查询成绩。①在线选课是指针对高校教学大纲学生自主的在网络管理系统中选择课程,根据所选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学习。②成绩查询是指学生对自己所选课程查询考试成绩,通常查询成绩是需要等待的,因为老师在考试完成后要对考试成绩进行核查,再向系统上传成绩。查询成绩也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4)在线课堂模块在线课堂模块主要由视频点播、在线提问和在线答疑三个功能模块组成。①视频点播是指系统提供相关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视频,学生根据所选课程来点播教学内容,视频点播只能一门课程进行播放,不支持多门课程同时点播。②在线提问是指学生对所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③在线答疑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在线提问进行回答,这个功能可以在线实时的回答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对学生留言的内容进行回答,就是实时性和延迟性。

(5)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由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系统资源管理三个功能模块组成。用于系统管理者进行维护和管理。①用户管理是指对使用体育教学管理的用户进行管理,主要是对账号和密码的管理。②权限管理是指管理系统根据用户分类,对用户操作系统功能的权利进行分配。③系统资源管理是指管理教学资料、课件和视频等,支持用户的上传下载等。

2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1)系统登录功能模块应用根据调查,可以把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用户分为三类,即老师、学生和管理员。对于设置的用户进行权限的分配,用户根据所属类型操作管理系统的功能。在用户登入管理系统时,可以对用户的类型进行选择。当还没有登入管理系统的用户来说,往往指新生,需要注册账号。申请注册账号后,系统会自动发邮件通知管理员,管理员确定后,使用者注册成功后才能使用管理系统。非首次登入的用户来说,确定所选用户类型后,输入用户账号和密码登入管理系统。学生申请注册账号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号进行填写。老师的账号直接由管理员分配。

(2)用户注册功能模块应用提供了对犯罪嫌疑人的车辆进行远程跟踪和检测的技术手段。

(3)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利用车辆拍照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进出车辆拍照的自动检测,并且结合停车卡的使用,实现对车辆自动计时、计费的目的,从而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力成本的耗费。

(4)社区车辆管理系统。社区安全系统通过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记录进出社区车辆的牌照,并与社区内部车辆牌照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能够发现可疑车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卫社区居民人身及财产的安全。⑸城市交通路口的“电子警察”。

篇6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基础信息分析的基础来源。并且学籍管理系统的主要对象是众多的学校,建立本系统的目的是能够方便地实现学校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高校学生学籍是指学生经高考录取后,按规定的时间报到注册并经过入学复核后取得的合法资格。本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对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生整个学籍的查询、修改、添加和删除。它包括对学生入学资格审核,报到注册,课程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处理,毕业资格审核,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教师分布任课管理等,关系到学生学习资格、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的认定和教师的查看认可情况,具有很强的策动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学生基数急速增加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传统的依赖人力管理的学生学籍管理也随之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即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由于人工管理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控因素,造成了学籍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学籍管理手段的落后、学籍档案材料内容的空泛,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众多损失。为解决各高校现阶段学籍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各高校必须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的内容为导向,以学籍学历管理网络平台为蓝本,结合自身情况购买或自行开发“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达到与学籍学历信息平台所要求的电子注册数据兼容、减少整理数据的工作量。第二,可以实现网络查询与修改,能够建立学生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第三,应具备校、院两级版本,实现数据共享,分散工作强度,达到集散合理、强化数据准确度。

学籍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是学生的信息,教学信息的数据来源。前台的各种作最终影响到的都是后台的数据库系统。本系统应尽可能全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记录学生的思想、学业、体质、纪律等方面的自然情况和历史演变过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教学类档案归档范围所列学生学籍档案内容有:反映学生入学基本情况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学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升级、留级、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学生奖励材料(奖学金、优秀学生、先进班级等)、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应归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得基本组成部分,是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做好学籍管理管的需要。本系统主要输入学生的个人信息,每人一条记录,每个输入的字段都可以作为查询检索的入口,通过检索就能直接在计算机或网上调阅学生的在校信息,从而能核实、确认在校学生或毕业证书的真伪,便于对学籍信息统计,保证学籍异动处理的及时、准确。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本系统牵涉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姓名、学号、生日、成绩、系部、班级管理等,因此应实现系统的准确化、自动化、规范化,实现作业的迅速性。

学籍管理系统设置应有权限控制部分,它所面向的作群主要应分三类:第一类为一般用户,他们只具有查询的功能,只能实现查询数据库中记录的权限。第二类为录入/修改人员,他们具有对数据库的记录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的权限。第三类为管理人员,他们除了有以上两类用户所具有的功能以外,还有对帐号进行维护的功能等。对此系统应有以下功能::①查询在校学生成绩及基本信息情况。以便于为学校领导和老师提供学生成绩及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②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及成绩查询。以便于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证书真假的检验及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审核。③对学籍异动及学生奖惩情况的查询。通过学籍管理工作的维护,保证对学生在校期间档案信息的准确、完整。并在学生毕业后将每个学生的学籍档案输出转交档案管理部门保管。从而达到能够进行系部设置、专业设置、班级设置,对每学期录入学生进行课程安排,每学期分数表、个人总成绩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对数据库中各表进行增加记录、删除记录、修改记录、查询记录、查询记录、浏览记录等。

篇7

通识教育,亦称之为文雅教育、博雅教育、共同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沟通现代与传统文明,弥合不同专业和领域差异,培育共同语言、达成共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而非仅仅技术精英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按照赫钦斯的观点,“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文化语言。而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大学应该是人类文明历代积累的文化精华的储存所,并通过现代通识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首先能够吸取和掌握这一共同文明财产,从而,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aneducatedperson)……”。不可否认,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正是以美国的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蓝本。事实上,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经过了传统文化与经典教育的断裂时期,在修复教育断层方面,因为中美两国的教育环境不同,通识教育在两国的发展历程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盲目照搬美国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用于指导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只能是学其皮毛,东施效颦。

19世纪末之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国模式,非常重视以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习为主的西方古典人文教育,像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入学考试都要考希腊文和拉丁文,其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度传统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1870年以后,以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为起点,美国逐步构建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并确立了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经济的高度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国高等教育所效仿的“英国大学模式”被“德国大学模式”所取代,传统的以古典文化的学习为主的人文经典教育的影响式微,以专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为取向的专业性教育开始大行其道,很多大学在这一时期陆续取消了对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入学考试要求。可以说,到19世纪末期的时候,美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已基本瓦解。但是,美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沿着“研究”取向的专业性教育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便在1870年到1940年期间推崇自然科学和专业教育的观点最甚嚣尘上的日子里,美国还是有很多老牌的文理学院坚守住了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没有加入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行列。此外,如上所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按现代教育制度要求建立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也对抛弃传统的以古典文化学习为主的通识教育行为进行了反思,并最终在芝加哥大学发动了一场轰动全美的教育大辩论,1945年,哈佛红皮书的发表则最终确定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参照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并最终形成了适合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通识教育理念。建国后,我国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则基本都效仿前苏联模式,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其特点就是,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大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为一谈。有学者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总结为“九重九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重技能,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参与;重平坦安排,轻自主除障”。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过早地分专业、过窄的专业内涵、过“专”的技能训练而形成的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高校的文化课基本被意识形态很强的政治课所取代,“又红又专”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黯晦消沉。十年,让国家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都陷入混乱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更是无从谈起。20世纪70年代末期,结束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基本还是按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推行,“路径依赖”的特征较为明显。80年代早期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步推行教学改革。早期的教学改革关注点主要在于弥补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不足,拓宽基础知识学习的范围,实施学分制,逐步开设选修课,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自由选课等等,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纷纷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到80年代末期的时候,这些早期实施教学改革的高校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生自由选课的范围也大大拓宽。1995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第一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的召开,则把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开来。

1999年以后,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了很多非医学专业。有学者作过统计,在1999年的时候,全国97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64%的院校仅仅开设医学门类一个学科的本科专业,开设4个以上学科的院校仅占总数的3%;而到2009年的时候,全国102所医学院校中,有74%的院校开设本科专业涉及到4-7个学科。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截止2012年底,学校已设置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工学、文学7大学科门类。尽管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趋向全面,但其专业发展其实是不均衡的,传统的医学类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主体,这一点与普通综合性高校是有区别的。再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全校8个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中,有7个是医学类的,另外1个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尽管属于管理学分支,但却与医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方面,仍然是以医学类专业为主,专业性教育特征明显,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配置仍围绕医学类专业教育来实施,其他非医学专业,尤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不少医学院校仍属“边缘学科”。另据统计,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类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小,绝大多数为10%以下,最高仅为13%。甚至有些院校开设医学类课程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如有的医学院校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作为全校所有专业的必选课程,其他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也大体如此。关于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数据及其比较,囿于篇幅,此处只做简要概述,而不再进行单个案例剖析。

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在详细探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通识教育要实现怎样的教育目标?实施通识教育是否会降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国内不少高校所借鉴的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何在?第一个问题,在通识教育的定义中实际上已经内含了答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科学素养,能够传承传统与现代文明,与不同领域进行对话的“全人”,而非仅仅培养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的技术精英。第二个问题,对医学院校而言,占全校学生绝大多数的医学类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除去一些必修类的公共课程,如两课和外语占用了部分学习时间,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要除去在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在课程较多,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否会影响专业学习呢?就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说,该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仅以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施最好的芝加哥大学为例,其对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强调,并没有削弱其研究性大学的地位,事实上,芝加哥大学是历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高校,而且尤其以出各种学派而闻名于世,而哈佛大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医学类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考研和就业压力,他们的前途往往依靠考试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而非通过考察其学习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来决定,因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适合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否则,真的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第三个问题,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共同学习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著作,使不同专业的人才都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看到了美国成功通识教育的精髓,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移植,美国通识教育实施的背景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如其教育植根于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处,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学前两年不分科,通识教育课程为核心必修课等等。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恰恰缺乏类似传统、经验及适合改革的各种因素的支持。总的来说,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理念陈旧

从1995年开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一些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作为教育部批准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课。不少理工科院校包括医学院校也开始设置选修课,力求提供一定范围之内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然而,关于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及重要性,不少医学院校自上而下普遍认识不足。首先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从开始之初,就是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而设计的,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远远达不到美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领导对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医学院校的主要领导多数有着医学类专业的教育背景,对自身教育经历的认同往往让他们更偏重自然科学和研究型、专业性教育,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再次,是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在传统文化和文明被割裂,实用主义满天飞的今天,“找份好工作”、“多赚钱”远比“道德高尚”要更有诱惑力,于是,不少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少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只是为了多混几个学分而已。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陈旧。很多医学院校将通识教育定位于设置大量的选修概论课,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辅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课程或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花边点缀或锦上添花之举,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二)盲目模仿国外通识教育模式,忽视不同教育环境差异

很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参照或效仿美国一些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而来的,并未深刻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环境差异。如上所述,我国通识教育的推行缺乏教育界的共识、面临传统文化的断层和长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等诸多问题。共识问题主要是上文所述的对通识教育目标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理念陈旧,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是为了落实教育的理念而施教,而仅仅把教学作为一种满足最低层次基本生活需求的职业选择,在我国当前高校行政化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很多学者“学而优则仕”,忙于政治家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而忽略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与追求。美国与我国都经历过传统文化学习的断层问题,但美国很快就意识到并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我国则缺乏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修复,以至于培育“全人”和“通才”的通识教育理念被培养“技术精英”的专业教育理念所置换,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阻碍着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仅就这一点而言,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是大相径庭的。此外,21世纪初开始的高校扩招,也冲击了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教学资源尚不充足的很多高校来说,能把扩招后的学生安置下来并顺利保证毕业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顾及本科教学的通识教育问题,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季的高就业率,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强化专业教育,则成为很多医学院校的不二选择。中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不比较两国之间的环境,简单套用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只能是按图索骥,东施效颦。比如占医学院校主体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面临我国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专业水平较低这一不争事实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对其进行专业理论和实习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总体医疗水平,不但是过去,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应该还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误区,通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主要依靠课程设置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存在明显的误区,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首先,很多医学院校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等同于设置一定数量的概论课来让学生选修,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未能领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精髓;其次,指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等的学习,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外语,为了期末考试,考四六级,考研,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英语学习的效果并未见什么大的成效,但中文的学习却被大大忽略了,作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再就是这些指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缺乏人文素养的内涵,学生随学随忘的特征明显,难以在其心中形成永久性沉淀;再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既缺乏课程设计的长久规划,也缺乏推动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组织机构,这也是影响通识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与思路

鉴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误区及教育效果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新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思路。

(一)重视通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涉及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重视通识教育是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的前提。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通识教育,要明确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或辅助,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立的教育模式,要逐步转变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去;对医学院校而言,要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重新审视本校的课程设置体系,逐步破除只重视专业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念,对于很多具备医学类专业背景的高校领导而言,其观念的转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调适,然而,“上行下效,捷于影响”,自上而下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肯定会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反之,如果医学院校领导不重视通识教育的落实,那么一线教师和学生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其次,要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不是选修课,而是核心课,不是概论课,不是对学生的泛泛而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取承载人文素养和传统经典文明的课程进行学习,宜精不宜粗,力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构建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教育背景。再次,对学生综合水平的考核应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的结果,常因“一考定终身”而被大众所质疑,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发展潜能等。相比而言,形成性评价更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在学生期末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话,那将会大大淡化专业教育的色彩,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理性思考通识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识教育

按上述分析,当前很多高校包括医学院校效仿的美国通识教育模式,无论是哈佛模式,还是哥伦比亚模式,它们的根都在西方古典文明深处,正如美国的政治文明无法复制一样,中美教育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被复制到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来。对其中的精髓要理性思考和接受,并根据中国教育环境的特点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可以直接借鉴的方面包括:要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作为推行通识教育的最高权力机构,享有设计、审查和批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权力;通识教育课程既然设计为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通识教育肩负着培育“完人”的重任,那么这些课程的开设就不是很随便的事情,不能像现在的选修课设置一样,随便一个老师都可以开课传授,要学习美国大学中只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授才能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授课人的教育传统;还要学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小班授课,鼓励学生思考,参与式教学,博士作为教授的助教参与通识教育授课全过程,并代代相传下去。需要结合中国教育环境理性思考的方面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大学本科生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科,淡化专业教育色彩,这一点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考虑到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实施激进改革谋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再就是美国大学商法学院中设置的专业性很强的一些专业,往往都实行“后本科职业教育”,在我国当前就业压力较大,政府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先读完本科,再选择职业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不会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因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无论效仿西方哪所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其落脚点一定要回到中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来。

(三)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提升通识教育实施效果

要科学设计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首先需要搞清楚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哪里。如上述,尽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不少非医学专业,学校专业门类趋向齐全,但医学及相关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主体。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2012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3810名,非医学专业计划招收本科生为960名,占计划招收本科生总数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临床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计划招收名额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三。因而,从表面来看的话,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专业间的非均衡发展,医学及相关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心;而其实质方面的差别则在于以医学及相关专业为主的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高等医学院校仍以培养具备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其主要的教育目标,专业性教育特色明显要强于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鉴于此,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既要体现所有专业间的同一性,又要体现医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

篇8

【关键词】暖通空调;设计;末端系统;技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暖通空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但是方案设计是目前暖通空调设计工作中问题较多的环节,优秀的暖通空调设计,应对设计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使其综合效益最高,就直接影响到暖通空调方案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二、末端系统在暖通空调中的优势分析

末端系统的优势体现在其毛细管内具有高效传热功能的介质。由于水的传热速度比空气快近千倍,实际工程中,在冬季毛细管辐射供热工况下,供水水温只需30℃~35℃,即能满足室温20℃±2℃的要求;在夏季毛细管辐射供冷工况下,辅以置换新风的除湿系统,供水水温只需18℃,即能使室温达到26℃±2℃。由于毛细管末端系统换热面积大、传热速度快,因此其传热效率更高,向房间辐射冷量和热量更加柔和;温度场分布均匀,垂直方向空气温差梯度变小,充分弥补了传统空调以对流散热为主的不利因素。采用这种系统,人们在室内既没有吹风感,也不会遭受空气流动带来的噪音;人体热舒适性能够得到保障,体现出这种供冷(热)方式人性化的一面。

三、末端系统在暖通空调中的技术分析

毛细管末端系统另一大特色是对建筑的要求极低—— 不但节省大量室内空间,且几乎不增加建筑物荷载。毛细管末端系统进行施工时,灰泥包裹毛细管席的厚度通常为15mm~20mm,其中 毛 细 管 席 厚 度约 5mm,充 满 水 重 量 为600~900g/m2。一座20层高、使用传统中央空调的大厦,如果改用毛细管末端系统,能够节省2层的空间,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毛细管末端系统不仅适用于新建筑,对于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有传统空调不可替代的意义。毛细管席可以灵活地敷设在天花板、地面或墙壁上,不受吊顶样式及高度限制,安装方便快捷,尤其在空调改造项目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若其能与高效率、低能耗、环保型的地源热泵等结合,“将构成更加完美的空调系统”。毛细管末端系统优势突出,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进行充足的前期工作。最关键的是对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系统进行优化。主要手段是对建筑进行全年逐时负荷计算,根据结果设计、调整、优化护结构形式和保温隔热措施。做好建筑护结构是重中之重,包括建筑外墙、屋面、外窗及外门等。做好整座建筑物保温工程,宜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成熟、效果较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保温、密封性能好的双层中空Low-e镀膜玻璃幕墙,最大限度地降低冬季冷风渗透和通过玻璃幕墙散热;安装外遮阳装置或采用最先进的‘双层皮’玻璃幕墙围护结构,以有效地降低夏季空调系统负荷。

四、末端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一)、空调房间温湿度控制

在空调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中,实际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干扰原因都是比较复杂和多元化的。比如多变的气候的多工况性和房间所存在的实际热惯性等原因,都会直接导致回路直接进行控制房间的温湿度的调节效果。所以说,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通常情况下,针对一些空调房间这种热特性,都是选择串级的调节最为适宜。

(二)、末端风机盘管系统的自动控制

首先是温控器,风机盘管最好是选用温控器进行控制的电动水阀以及手动进行控制具体风机三速的方式控制。电动水阀和风机启停进行连锁。首先:在冬夏两个不同的季节都要运行风机盘管,而且温控器一定要确保冬夏不同季节进行转换。通常都是用设立一个独立的温控转换开关。其次就是节能的钥匙,房间必须要设有一个节能钥匙的系统。风机盘管要和其进行连锁才能达到节能的效果。其次:如果对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拔、插钥匙的方式,对风机盘管进行断电停转和启动。针对要求比较高的情况,通过增设具体的温度开关。再次就是定流量水系统,风机盘管的定流量水系统的自控方式相对都比较简单,不过它的节能效果远远赶不上变流量的自控方式。

(三)、末端变风量系统的监控

变风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如果室内的空调负荷被改变或者室内是的空气参数的具体设定值进行了变化,自动调节空调系统所送进房间风量,源源不断地送进房间与实际负荷就会达到相匹配的状态,从而进一步地满足了工艺生产要求和室内人员的舒适要求。另外,调节送风量还能减少风机的实际工作的动力,从而节约了实际运行的能耗。除了相对节能之外,该系统还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能实现局部区域的灵活控制,可根据负荷变化或个人舒适度要求调节。二是:由于能自动调节送人各房间的冷量,系统内各用户可以按实际需要配置冷量,考虑各房间的同时使用系数和负荷分布,系统冷源配置可以减少20%~30%左右。设备投资相应较大减少。三是:室内无过冷过热现象。

(四)、新风机组的监控

新风机组通常与风机盘管配合进行使用,主要是为各房间提供一定的新鲜空气,满足人员卫生要求。其基本监控功能有:一是:监测功能。检查风机电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是处于开或关:检测风机电机的电流是否过载:测量风机出口处的空气温湿度以了解机组是否已将新风处理到要求的状态;测量空气过滤器两侧的压差,以了解过滤器是否要求清洗;检查新风阀状态。确定是开还是关。二是:控制功能。根据要求启停风机;控制水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干蒸汽加湿器调节阀的开度;换热器的冬季防冻保护。三是:集中管理功能。显示新风机组启停状态。送风温湿度风阀,水阀状态。

五、暖通空调设计的问题分析

(一)、热泵冷热水机组的选型和应用的问题

由于风冷热泵式冷热水机组具有冬季运行节能、系统简单、不需机房和冷却水等优点, 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近年来一些设计人员不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不考虑建筑物自身与周围环境以及电价等因素,一味地选择风冷热泵式机组作空调主机,已有了滥用之嫌。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也有它固有的缺陷。因此对它的应用、选型和设置方式应进行统筹考虑。

(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供暖入口设置过多。设置供暖入口时, 既要考虑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 又要考虑与室外管线衔接的合理性,不能只图室内系统设计方便、省事, 而不顾及室外管网系统。室外线衔接点过多, 几个方向均有,不仅给外线施工造成麻烦, 也给将来室内系统调节带来不便。

2、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有的供暖系统由1 条主立(干)管引进,分几个环路,分环上不设阀门,给系统运行调节、维修管理造成不便。有的供暖管道布置不合理,与建筑专业不易协调,或供暖立管直接立在窗子上,既影响使用,又不雅观;或者供暖水平管道敷设在通道的地面上,既影响行走,又不便物品放置。有的供、回水干管高点漏设排气装置,一旦集气,难以排除,影响系统使用。有的供暖系统为双侧连接,两侧热负荷及散热器数量相差悬殊,而两侧散热器供、回水支管却取用相同管径,两侧水力不平衡,难以按设计流量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 卿晓霞 .建筑设备自动化 [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 龙惟定.试论我国暖通空调业的可持续发展[J].暖通调,201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