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2 01:36: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俄文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回盲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2岁,病程3个月~4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便血、乏力、消瘦,23例扪及右中下腹部包块,11例以急腹症收治入院。所有病例病理结果均经手术后活检证实。
1.2设备与方法
采用SIEMENSSOMATOMEmotion16层螺旋CT行常规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前患者禁食、禁饮8h以上,于扫描前1h分时饮水800~1000ml。嘱患者屏气练习后先行全腹CT平扫,经肘前静脉高压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碘含量350mg/ml,总量80ml,注射速率3ml/s。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层厚、层距均为5mm,于注药后25s、55s、120s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门脉期图像1.5mm薄层重建。
2结果
2.1病理结果
43例中回盲部腺癌26例,多数为溃疡型,以盲肠癌为主19例(5例为黏液腺癌/或部分黏液癌成分),阑尾癌为主4例(均为黏液腺癌),回盲瓣癌为主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弥漫大B细胞型6例,B细胞性套细胞型1例;转移瘤3例,为胃癌、卵巢癌种植性转移;末段回肠胃肠道间质瘤3例,低/中度恶性潜能,伴有部分区出血、梗死;平滑肌肉瘤2例,均呈浸润性生长;阑尾类癌2例,低度恶性潜能。
2.2CT表现
26例回盲部癌呈横向生长为主(Figure1a,1b),CT表现为偏心性软组织肿块15例,肠管局限性增厚11例,肿块直径2.8~12.5cm,受累肠壁厚度2.0~3.2cm,相应肠腔不规则狭窄,病灶密度不均,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强化;黏液腺癌大多表现为稍低密度或囊实性的局限性软组织块(Figure2),增强扫描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该组病例中肿瘤突破浆膜侵犯周围14例,伴有结肠旁、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9例,腹腔转移伴有腹水7例,肠梗阻4例,肝转移4例。7例淋巴瘤多沿回盲部呈纵轴生长(Figure3a,3b),CT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5例,肠腔内息肉样肿块2例,受累肠管长度3.2~14.0cm,肠壁厚2.5~4.7cm,肠腔狭窄或“动脉瘤样扩张”(Figure3c),病灶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强化;其中伴有肠旁、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4例,肠套叠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3例转移瘤CT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伴有肠腔狭窄,周围脂肪层模糊,2例系膜、网膜浸润增厚伴腹水形成。3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为回肠末段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界较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周围部分较明显强化;1例伴有肝脏转移灶。2例平滑肌肉瘤表现为回盲区较大分叶状混杂密度块,内液化坏死明显,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邻近组织受侵。2例阑尾类癌则表现为阑尾中、远端2cm左右小肿块,显著强化;1例边缘弧形钙化。
3讨论
3.1回盲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对回盲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回盲部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右下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且临床多可扪及包块。本组病例中有23例患者扪及右下腹块,以腺癌最多见,其次淋巴瘤,其他类型少见。据文献报道,回盲部腺癌的占该区域恶性肿瘤80%~85%,占全部结肠腺癌的1/4;其中大部分继发于腺瘤的恶变,大体病理分为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以溃疡型多见。原发于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是好发部位,占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30%,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59%)。本组数据中最常见的腺癌及淋巴瘤病理、组织学类型与文献所报道相一致。
3.2回盲部常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
回盲部腺癌多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广基偏心性肿块或肠壁环形、半环形增厚,伴有肠腔不规则狭窄,肿块一般较大,累及的肠管较短。肿瘤易侵犯浆膜层及肠周脂肪组织,致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层浑浊,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均,多见黏膜层明显强化;黏液腺癌以阑尾多见,多以囊性为主的较大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囊内可见多发分隔或出现壁结节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强化。本组2例黏液腺癌表现为盲肠壁环形均匀增厚,CT值近似水样密度且周围脂肪层模糊,增强后仅黏膜层轻度强化,但肠壁增厚明显,肠周及腹主动脉旁见数枚相似密度及强化的小淋巴结,应考虑到黏液癌可能性,勿将其诊断为炎性水肿。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较长段肠壁弥漫性浸润增厚或突向肠腔内的单发或多发息肉状肿块,病灶密度较均匀,液化坏死少见,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很少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腹腔内淋巴结受累多融合成团。肿瘤常跨越回盲瓣延伸至回肠末端,而呈横“8”字改变,并易引起肠套叠;当肿瘤破坏肠壁内植物神经丛及削弱肠壁的固有肌层时,导致肌张力下降,引起肠管特征性的“动脉瘤样扩张”。本文2例肿块型淋巴瘤都误诊为腺癌,回顾性分析其表现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且强化较轻,肠旁转移性淋巴结多较大,可资鉴别。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及其他组织恶性征象,由于回盲部周围浆膜组织丰富,肠系膜上动脉血供和淋巴回流特点等,肿瘤易腹膜种植、直接浸润或血行转移到此处;CT表现为肠壁增厚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无特异性,浸润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呈局限性饼状增厚及结节状软组织块多提示转移瘤性质。本组1例胃癌晚期患者,初次检查发现回盲部肿块考虑为腺癌,忽略了原发灶已侵破浆膜面发生种植转移的重要征象;仔细观察其他脏器情况,可减少此类误诊的发生。恶性间质瘤多发生在回肠末段,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较大软组织肿块,密度常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强化且以周边强化模式为特点;肿瘤大于5cm且伴有邻近系膜、组织器官的直接侵犯及远隔转移常为可靠的恶性征象,CD117蛋白表达阳性可确立诊断。平滑肌肉瘤多呈分叶状较大软组织块突出于腔外或浸润性包绕肠管及肠系膜血管,肿瘤密度不均,常见中心液化坏死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伴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征象。类癌为最常见的原发性阑尾肿瘤,恶性度较低,一般不超过2cm,多表现为阑尾远端不规则增粗的富血供软组织块影,局部管腔可扩大;发生在基底部的肿瘤可阻塞阑尾腔,产生类似阑尾炎的表现;极少数患者可出现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灶。结合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则有助于诊断。
3.3与回盲部常见良性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①回盲部腺瘤为该部位最常见良性肿瘤,单发或多发,CT表现为肠腔内带蒂或宽基底的圆形、菜花状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当出现局限性肠壁增厚伴异常强化时,应警惕腺癌的可能性。本组1例腺癌曾诊断为盲肠腺瘤,原因在于没有仔细分辨肿瘤部位是否出现肠壁的增厚。②脂肪瘤多起源于肠壁粘膜下层的脂肪组织,主要位于盲肠,CT上较具特征性,表现与肠管关系密切、位于肠腔内的脂肪密度团块,密度均匀,相邻肠壁不增厚。③Crohn’s病及肠结核易好发于回盲部,Crohn’s病常引起肠壁全层增厚,范围较广泛,呈多节段、跳跃式分布,活动期肠壁明显强化且可见“梳样征”;肠结核特征性表现为回盲瓣和盲肠壁的不对称增厚,肠外病变蔓延包裹回肠末端,淋巴结肿大伴中央低密度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本文腺癌、淋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在于,炎性病变所致的肠壁增厚一般程度较轻,常小于2cm。④阑尾周围脓肿系阑尾炎穿孔后发展而来,CT显示该区域不规则片状略低密度,边缘常模糊,盲肠内侧缘增厚、水肿,病变内有气体及钙化影较具特征性。⑤阑尾黏液囊肿典型CT表现为阑尾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肾形薄壁囊性块影,具有一定的移动性,伴或不伴囊壁钙化,囊内可有分隔,大部分包块无强化或少数囊壁轻度环形强化。而文中4例阑尾黏液腺癌多为较大囊实性肿块,囊壁及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实性部分强化较之明显,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4结语
关键词:俄语教学 移情 文化移情
外语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间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不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结合社会文化以及国情知识。
一、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Ruben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重要准绳之一。所以在俄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俄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
1.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在课程中穿插文化知识,尤其是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沉浸其中以感受他国文化。比如中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通常在称呼上加上官职、辈分等以表示尊重,例如:“王老师,您有时间吗?”“张阿姨,等等我!”可是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直呼其姓名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Сергей Нванович,вы сходите на следуюшийостановке?”“Маша,чем ты болела?”
2.引导学生进行中俄文化对比。不难发现中俄两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异同之处,如汉语中“落汤鸡”形容人浑身湿透,像掉在水里的鸡一样,而在俄语中“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却用来表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人”。Бык(公牛)以其强壮的体魄赢得俄汉两个民族的青睐。在两种语言中也反映出它的异同。相同之处:Здоров,как бык(像牛一样强壮)。但是,俄语中“бык和бычок”作为不对应词用于转义时就充分体现了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例如,俄语中有句成语“сказка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这个成语源于俄罗斯一个童话中的“докучливый белый бычок”,故事是讲一群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大人给他们讲故事,于是,总重复一句话:“сказатъ ли тебе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从此该成语在用于转义时就用来表示“车轱辘话”的意思。
3.进行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
4.在条件允许下,定期举办国际学术访问交流,互访等活动。学生在国外期间,与俄罗斯人一起生活,是最直接地接触俄罗斯文化的方式。通过与俄罗斯人的交往接触,激发学生强烈地沟通欲望,使其更加快乐地去感受异国的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虽然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认同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适度文化移情,理解和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中适度培养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使自己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二春 袁志明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四川外国语学报,2008,05。
[2]高永晨 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12。
[3]葛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教学,2011,07。
[4]单永新 王世军 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俄语教学.松辽学刊,2001,12。
[5]王淑杰 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习俄语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学习俄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跨文化、跨国度的语言交际过程。为了减少和避免由于中俄文化差异对交际效果造成的影响,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本文拟对语言、文化的概念进行表述,进而借助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述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的意义。
关键词 :俄语教学;文化渗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8-02
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俄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语言,即必须掌握用信息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使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以俄语为专业的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在对语言与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的概念
谈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先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概念。
(一)语言
对于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对语言做了高度概括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此相同,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从社会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从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特征来看,语言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二)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本国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上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语言是一个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它也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学好语言和所学语言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要依赖语言进行保存、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制度等文化侧面。即一个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到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三、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的发展,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共识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俄语教学往往偏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代而过,或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不讲。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规则也十分清楚,但是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到俄语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在交际时往往语不达意或话不得体,从而造成难堪,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这往往是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对于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于讲俄语的前苏联国家和俄罗斯的了解甚少,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如果整天对这些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讲授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枯燥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俄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懂,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俄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汉俄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现象。俄罗斯国家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很多。在传统的俄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праздники”的专题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上的“Новый год”,如果能将俄罗斯国家法定的、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节日加以导入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俄罗斯国家节日的了解,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俄语语法难度大,上课课时少。对于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整天让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信心。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带着兴趣学习,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际能力
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有可能引起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以及俄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消除文化盲点,掌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而能消除交际障碍,得体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众所周知,语言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学习俄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俄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俄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俄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3〕苑文静.浅谈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学研究,2011(8).
〔4〕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2011(2).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学刊),1990(3).
〔6〕薛秀晶.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
〔7〕张利明.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黑河学刊,2011(4).
〔8〕黄青华.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跨文化加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9〕赵颖.俄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华中师范大学师生2012年发表的论文在JCR学科分布情况、JCR学科期刊分区分布情况、学校二级单
>> 2003~2012年SCI收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厦门地区被SCI收录医药论文统计分析 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统计分析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2006~2012年SCIE数据库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 SCI收录科技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统计分析及启示 2001-2010年山东轻工业学院SCI论文统计分析 2013年新疆SCIE论文统计分析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湖北9所高职院校2003—2012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2010―2012年学术情况统计分析 2004—2012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梦想起航的地方 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论文统计分析 近十五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项目统计分析及建议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011年刊发论文统计分析 某院10年护理论文文献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郭玉,翟丽华,王晓春.基于SCI数据库的新兴国家食品科学技术学科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3.
[3]梅伏生,段治国,颜宁江.华中师范大学“十一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
[4]陈越,方玉东,常宏建.谈科技论文署名的新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2011.
摘要:俄罗斯当代高师美术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章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设想,以期能给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
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1~5年级都开设艺术史课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经常去博物馆直接面对大师原作讲解。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力量非常强,像莫斯科国立师大的美术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理论家,她同时还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与众多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熟悉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一名美术师范生不一定要画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误导孩子。
每年6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
国立师大还与各地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课程的设置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如前所述,写实的技术训练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普修,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国画、油画、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
创作课设有系统安排,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搞毕业创作,日常教学活动很少进行创作练习,创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置、影像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优点是灵活多样、自由自在,不足之处是缺乏明确的审美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国内缺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缺乏文化内涵与缺失艺术标准是美术理论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
了解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目的在于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完善我们自己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分析画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画什么”不是指具体的题材、内容,而是指画面所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类艺术从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手法层出不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变,那就是质朴、大方、纯正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每一种形式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
2.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造型艺术的多元性。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过早地陷入单一的教学规范中,他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常常是封闭的,视野过于狭窄。写实造型训练依然是今日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写实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控制造型语言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今天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审视油画基础教学,把注意力从准确地再现转移到现代造型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上去。就素描而言,就是构图、体积、空间、结构、黑白灰处理以及线面关系;就色彩来说,就是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层次和色彩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就材料和媒介来说,是肌理、色层和各种材质的精神表达。这些应该是在大学低年级反复强化训练的东西,抛开很具象的形,训练造型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能够准确地再现物象,还应包括结构画面、结构色彩、经营材料的能力,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画技法、直接画法等专业语言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自由开放的造型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步摸索适合个人精神表达的语言手段,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诱发出来。
总的来说,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三种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这是指有价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当代生活的鲜活性。(2)对绘画中的抽象规律的掌握,严谨、准确地抽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规律。(3)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家如何认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认识当代生活中去。
3.应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使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相应调整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俄贸易;文化交流;中国;俄罗斯
近年来,中国与俄国的贸易往来显著增多。2014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随着中俄双方的紧密合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凸显。文化是贸易合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业附加值超高、可持续较长,可以帮助中俄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中俄贸易离不开文化交流。因而,研究中俄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合作的建议,对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现状
(一)合作领域拓宽、加深,交流活动规模化、品牌化
初期的两国文化合作领域仅限于教育、文化领域,交流活动表现为出国留学、参观考察,随后合作交流领域扩大,在科技、新闻出版、艺术、文学、影视、旅游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研讨会、展览、演出、推介会等交流活动。中国与俄罗斯文化部于2013年11月签订的2014至2016年的《合作计划》明确指出,两国要加大并深化民间艺术、戏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合作范围较广,而且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频率较高,举行了很多规模大的活动。2006年至2007年,超过300万人次参与包括经济高峰论坛、文化节、投资促进周等500多项活动在内的“中俄国家年”,此次交流活动使得中俄双方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2009年至2010年为“中俄语言年”,中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超过1亿的民众参与了将近300场俄语文化活动,俄罗斯23个地区将近1千万的民众参与了200多场汉语文化活动,成为俄语和汉语学习热潮的催化剂。2012年至2013年为“中俄旅游年”,双方一共举办了224场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有超过300多万的交流人数,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新平台。2014年至2015年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均处于教育改革期,将在这一周期内举办100多场活动,让双方的青年相互往来、加强交流。中俄在规模化的系列文化交流年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知名品牌文化产品,比如国家年期间的“汉语桥”、语言年期间的大型多媒体教学节目“你好,中国”、旅游年期间的“红色旅游”等。
(二)交流平台已经搭建,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中俄文化交流始终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不断地针对科技、艺术、教育、旅游等文化领域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合作。俄罗斯华人联合会于2000年成立,清华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中俄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国家汉办于2006年在俄罗斯开设了第一所孔子学院,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组建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年在莫斯科揭牌运营,国际文化金融交易所联盟于2015年成立,这些都成为两国加深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而双方通过交流平台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活动已经定期、机制化,比如两国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年作为中俄推广文化交流的成效显著的平台与载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举办机制,比如电影周、投资周、青少年交流周、文化节等活动都是定期举办的。而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文化大集是黑龙江与俄罗斯定期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俄贸易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现象
这种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平衡表现在交流主体、数量、区域、内容四个方面。交流主体方面,仍以官方或者半官方为主,单纯民间或者商业的文化交流甚少;交流数量方面,用郭沫若先生的“洪流与溪涧”形容相当贴切[1]。这种数量的不平衡源于18世纪,当时世界掀起了中国热,中国的青花瓷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俄罗斯,19世纪亦是如此,而20世纪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文化输入远远超过中国对俄罗斯的文化输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特别是艺术团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俄罗斯人民对我国的艺术表演需求较小,因而到我国表演的俄罗斯艺术团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到俄罗斯表演的艺术团。交流区域方面,中俄双方并没有实现各个地区的深入文化交流,我国是与俄罗斯临近的区域对俄罗斯文化非常熟悉,而其他地区仅仅是了解、甚至不关注俄罗斯文化,像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民众最喜欢吃红肠、列巴这些俄味食品,但广西这些南方城市就很少有人吃过甚至知道这种食物。俄罗斯亦是如此,到我国留学的俄罗斯学生大部分来自毗邻我国的伊尔库茨克地区,而莫斯科等地区的留学生数量很少。交流内容方面,不平衡体现在交流比较单一,过多地停留在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上,而忽略了双方艺术等方面最新文化成果的交流。这些不平衡现象均说明了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还不够深入、全面,而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俄双方民众对对方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比如,双方文艺演出团队数量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双方民众的需求不同,两国近十年来一直讨论联合拍电影的事宜,由于彼此文化认知不同,直至2014年11月才首都合作开拍《最后决战》。
(二)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适应因素
两国文化交流不适应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民众的文化素养不高。中国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民主素质有所提升,但对中俄文化的了解并不够全面,导致在中俄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出现低素质的行为,不仅经济受损,而且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现代中俄双方进行贸易来往的初期,俄罗斯轻工业品紧缺,我国部分文化素养较差的商人将不合格的商品销往俄罗斯境内,这使得诚实守信的俄罗斯人将中国商人认定为“骗子”,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现在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仍旧保留着“骗子”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指中俄交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应用中、俄两种语言,又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具备艺术、旅游、教育、出版等一种或者多种专业技能[2]。尽管东北部分地区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俄语,但是俄语毕竟没有跟英语一样在国内普及教育,加之俄语教学水平不高,使得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才并不多,而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伴随中俄两国合作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双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三、中俄贸易文化交流深化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平衡发展
1.扶持民间交流
民众是文化交流的主体,要想深化文化交流,必须将交流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民众[3]。政府应该多鼓励民间团体、企业等自发组织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我国广电可以放宽对俄罗斯电影的播放限制,让国内更多的大众可以通过荧屏来了解俄罗斯文化。我国的中医药企业可以到俄罗斯举办中医诊疗的相关知识展览,让俄罗斯民众对我国的中医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2.各个地区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
在我国各个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全面建设文化馆、剧院等文化交流所需的场所,完善文化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及四线城市大部分覆盖。在各个城市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多样化的优惠措施,鼓励内地民众积极地参与到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双方民众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彼此熟悉,对对方的文化产生认同。因而只有更多地区的民众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才能实现中俄文化交流的区域平衡发展。
3.创新文化交流的产品
除武术、京剧等俄罗斯人所熟知的文化外,我国应该对文化传播产品进行创新。根据俄罗斯与我国的差异,特别注重在艺术、影视、旅游等几个领域的深入,将中国现代生活、中医、民间工艺等俄罗斯人所不熟悉、感兴趣的文化元素融入影视作品、旅游产品等方面,可以大大拓展中俄双方在内容方面的文化交流。
(二)改善中俄交流中的不适应因素
1.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民众整体对俄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俄文化交流最关键的人群是基层文化人员,应该定期以网络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对俄贸易中,商务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对俄形象,应该对他们进行法律、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出国旅游的民众,应该对他们进行俄语、日常生活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总之,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部分地区设立中俄大学,或者在某些大学中开设与中俄文化交流相关的专业,主要用以培养中俄贸易与文化交流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比如,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华旅游,而我国俄语导游十分紧缺,这大大降低了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可以在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下设中俄旅游管理分支,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掌握导游技巧的俄语导游。像黑龙江这种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往来的贸易大省,可以在哈尔滨开设中俄大学,针对中俄贸易合作方向培养一些实用性的人才。总之,要做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长效机制,为对俄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崔英兰,王剑.开启中俄文化交流的崭新窗口[J].中国文化报,2012(12).
[2]迟雯萍.以中俄文化交流推动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4(01).
[3]韩冰霜.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研究初探[J].现代交际,2015(07).
关键词:高校俄语专业;卓越人才;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高素质、卓越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俄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卓越型俄语人才,这是中俄两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求所在,俄语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式是高校改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应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国家及各地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革新,从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优化、教材的编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俄语卓越型人才。
近几年,黑龙江省各高校的俄语专业相继做了一些调整,在保持原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依据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增加和拓宽了专业面向,并对外事、经贸、科技、新闻等各种复合型专业进行了不同实践。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在办俄语专业时,强调单一的语言教学体系,注重统一性和系统性,虽然比较切合实际,但却忽视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俄语基础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专业课全部安排在大四阶段,集中的专业课设置,使得学生既要准备专业考试,又要应付实习、找工作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导致学习质量不高,因此学生的俄语学习效果和知识面都受到很大影响,无法达到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标准。具体表现为:
一、忽视综合能力培养。所谓卓越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并具备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因此,过密的基础课程设置只能保证学生的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培养却弱化了。如今俄语专业毕业生几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但学生却一时难以胜任工作,原因就是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学非所用,严重缺乏除俄语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如俄语文化、俄语交流以及俄语的商务应用等。四年的专业学习过度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却忽略了学生宽而实的专业涉猎,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自然被淡化了。
二、 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循序渐进。课程内容设置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全面性,如综合性大学选择俄语专业课程+二外的课程设置,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两门外语掌握得较为精深,涉外事务中有极强的竞争力。俄语课程+二外+某一专业课程,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与俄语结合的某一专业领域竞争力较强,但二外实力相对薄弱。课程上要侧重设置俄语语言和二外的语言知识技能课,把职业规划与设计课程安排在大一,学生大一阶段就可以对所学专业的目标、内容、方向等有所认知和了解,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与设计。而有的院系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在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疲于系统规划地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没为学生的发展留出空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调。
三、 重语言,轻人文。总体上看, 我省高校俄语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缺少人文教育比重,文化课程类别较少,语言类课程比重过大,一些课程科目过于烦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都不平衡,课程设置偏重语言 , 缺乏其他文化知识的课程。由此看出, 现行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有三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忽视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循序渐进;三是重语言,轻人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省内各个院系应当立足现有基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依据自己的条件和专项来设置课程,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须处理好几种关系:专业训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和完善,从课程形态、课程范畴、课程内容、课程功能和课程类型等方面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模块:
一、综合能力课程模块。确定俄语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尽量对专业进行合理的特色分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质疑精神的人才。在课程体系中除了保证对俄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包括语音、语法、口语、听力、词汇、阅读、翻译等基本要素)外,还应有目的地增强主干课的作用,开设相关的专业课,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设立一些开阔视野和培养兴趣的课程,高年级可开设俄罗斯文学史、旅游俄语、当代俄罗斯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由纵向深入型向横向宽广型转化。各类型课程之间相互照应、承接,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与俄语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科技俄语、经贸俄语、俄苏文学等,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能快速进入角色,提高俄语综合运用能力,拓宽知识面;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课设置还应与俄语技能训练结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无论怎样拓宽课程,课程设置都必须在以俄语为中心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二、专业特色课程模块。省内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力求办出特色。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采用“俄语 +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 在俄语人才培养上探讨“俄语+英语”的模式作为俄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黑龙江大学本科俄语专业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设置课程,并从本专业的实际需求、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来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出发,有次序、分阶段、由低到高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形成完整的知识传授体系,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形成梯度与层级,允许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性的存在,着力解决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同质性、趋同化的问题,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的梳理,既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又可以让学生锻炼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对于标准的制定及教学大纲, 明确的教学目的,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都要请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论证。
三、 人文教育课程模块。新的俄语学科必须适当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要注意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均衡,侧重设置俄语语言知识技能课、二外语言知识技能课、语言实习与实践课程,拓宽知识结构。
首先,以掌握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作为基础,这是为更好地进行中俄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比较学研究,也是为将来国际化交流中得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打基础。有了足够的中国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保持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同时,对于文学根基扎实的学生,还可开设中外原著经典阅读课程,通过名著,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实践证明,高校俄语专业的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以及社会人文知识的不足、汉语水平不高,都是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的狭窄,分析、表达能力局限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无论什么专业,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根基。
其次,应按大纲的规定把系统的俄罗斯文化编入教材,形成语言上对对象国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根据学习的项目、课时要求、难易程度等规定每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把俄罗斯社会文化(俄罗斯地理和历史、文学、艺术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今,中俄合作的领域广泛,社会对俄语卓越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黑龙江省俄语卓越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俄语专业应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婷.高校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3,(08).
[2]刘洪侠.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3]聂长建.浅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理论探索,2012,(02).
读与译的成长跋涉
对于翻译家,特别是文学翻译家,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希金曾将之比喻为“文化的驿马”。在中国与俄罗斯文化的悠长交流史中,两国间有无数的翻译家充当着“驿马”的使命,他们在将异域文化向自己祖国传播的过程中,也深深被那异域文化的风情所吸引,而越是对异域文化认识趋深,他们甘当“驿马”的劲头就越是旺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张建华,就是一匹这样的“驿马”,他在向中国人译介俄罗斯文学的旅途中,已经奔驰了近30年,他在将俄罗斯那歌唱一样的语言变成方块象形的汉字的同时,身上也积聚着越来越多的俄罗斯的浪漫气韵。
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与俄罗斯分别在自己国家的首都举行介绍对方国家文化的系列活动。在5月23日“俄罗斯文学日”这天,俄罗斯驻华大使谢尔盖・拉佐夫代表俄罗斯作家协会和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在典雅的,满溢着俄罗斯风情的大使馆小礼堂,向一批中国学者颁发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和荣誉证书,表彰中国学者们在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表彰他们在以文学为媒介加深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张建华是获得高尔基奖章的5名中国学者之一。
张建华,1945年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普通工人家庭。3岁时,随父母迁到上海,4岁起读小学,10岁进入上海著名的扬州中学学习。
张建华上小学时,正赶上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时代。尽管张建华了解世界的窗口有些单一,但具有深厚底蕴的俄罗斯与苏联文学还是紧紧扣住了张建华年轻的心。
少年时期阅读的点滴体验汇成了张建华对俄罗斯文学兴趣的源泉。1960年,刚满15岁的张建华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在选择学校时,他未加思索地把决定权交给了兴趣。对俄罗斯文学的兴趣,使他在志愿表的第一类院校报名栏中全部填的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回忆当年,他说,当时我就是那样执著,即使与北外无缘,也要去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也要了却学习“外语”的心愿,一定要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为自己洞开了解世界、认知国际文化的窗扇。
青春少年的张建华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时候,似乎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理想。阅读使人成熟。张建华思想之树的年轮,在阅读俄罗斯的过程中渐渐粗壮起来。大学毕业时,张建华的身高增长了10公分,重要的是,他已经能够用纯熟的俄语准确地与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梦想着,也许有一天,他会真的踏上那古老民族的土地。去亲身体会一个国家的命运史。然而,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差一点断送了张建华在文学中驰骋异国风情的梦。
“”中期,已经毕业却还滞留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张建华终于被分配到重庆一个钢厂当工人。11年后,1979年,他回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成为俄语系研究生。
重回北外深造俄罗斯文学的张建华开始逐渐意识到,我们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俄罗斯文学了。
1980年,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张建华在导师的指引下,翻译了俄罗斯当代作家舒克申的短篇小说集,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年,张建华35岁。
当年在语文课本中认识普希金时,张建华并不知道普希金把翻译家比作“驿马”。而当张建华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时,他应该感谢普希金,是他引着自己成为一匹“驿马”,开始了驰骋在欧亚大陆上的漫漫旅途。近30年来,他的译作有的散见于杂志,有的结集出版,他已经按捺不住对俄罗斯文学进行研究的热情,翻译的同时还,20几年来,他发表的学术论著、译作等达200余万字。
在北外,张建华这匹文化驿马时而驰骋,时而流连。今天,他仍在指导着5个博士生、3个硕士生的科研学习,同时译笔不辍。
诗与剑的艺术气度
回顾自己译介异域文学的旅程,张建华说:“对于俄罗斯文化的译介,我不只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与简单的知识层面,我愿意更多地透过书页纸张,从情感的纵深处考量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与性格。”
俄罗斯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在大学的讲台上,张建华会引用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富于哲理的诗句来回答学生的问题:“用理性无法理解俄罗斯,用公尺无法衡量她;俄罗斯具有独特的气质――对她只能信仰。”
信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在追求理解俄罗斯文化本质的同时,张建华在和学生交谈时,总是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多个角度介绍历史与当下的俄罗斯。高尔基曾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张建华说,“学者是在对崇高文化的追求中来完善自己的思想品格的。对于我自己,只有把俄罗斯民族文化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探求其性格和气质,以人为镜,以明得失,辨真伪;以民族性和民族史为镜,以拓视野,涤胸襟,作为探求者的我,自身的气质禀性才能够随之愈臻完善。”
1985~1986年,张建华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文学理论教研室进修,师从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文艺理论家尼古拉耶夫。1996年,又去莫斯科国立列宁师范大学访学,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俄罗斯真正融入了他的生命体验,与他的治学和为人再不可分。
在张建华的意识里,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复杂多面性是难以说尽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就如同他们国徽上的那只双头鹰,在欧洲和亚洲的文化版图间左右相顾,却又相得益彰。
正因为此,经常有人问张建华,你如何表述俄罗斯的文化品格?张建华也经常这样作答别尔加耶夫在《俄罗斯的命运》中说,“德国是欧洲的男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俄罗斯文化,既浪漫,又严肃;既奔放,又冷峻;既理性,又悲怆;既尚武。又温存;既忧郁,又阳刚……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用“菊与刀”来评介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模式,我们也不妨将俄罗斯文化视为“诗与剑”的构筑。实际上,这一概念也是俄罗斯人命名的――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中心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沉淀的源头,也是俄罗斯国家民族未来复兴的象征。长久以来,这座美丽的英雄城市一直享有着“诗与剑之城”的美誉。
在曾经的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的生活经历,使张建华从地理、自然和人种方面发现了中俄两国民族性格的有趣差异。“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地域辽阔的国家,都自言开放。但以理性的眼光看中国,中国在全局上虽然开放,但在局部上又是封闭的,在开放的同时,人们又尽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比如一所大学一定要筑围墙,一个农民家庭一定要建小院,甚至城市里,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其封闭性很是突出。当然,封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凝聚力。而在俄罗斯,大学和工厂是没有围墙的,房屋外有限的栅栏也大都是为了审美的需要。斯拉夫民族是豪放和开阔的,从欧洲地区到乌拉尔山,到远东,再到黑海、波罗的海……长期的迁徙史催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提防外族的入侵成为他们这一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无边界性、宽边界性,多民族的聚居与共存也消弱了民族的凝聚力。与其他民族的认同性的增强。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东方和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矛盾交错的火花,形成了诗性的存在。俄罗斯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与东方古老的中庸、中和的文化相比,俄罗斯的庄园文化更富西式的贵族气息。自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俄罗斯出现的“文明化了的”贵族阶层。所谓的“文明化”就是完全欧化,在当时主要是“法国化”。贵族子弟甚至大多是先会说法语然后才会说俄语的,最伟大诗人普希金的第一首诗就是以法语书写的。
今天,俄罗斯人仍然崇尚着贵族式的浪漫。俄罗斯人的浪漫不仅表现在姿态仪容、饮食处居、交友习惯上,更表现在他们将歌剧、芭蕾舞、绘画等艺术追求与欣赏渗透到灵魂深处的热情。即使是暴风骤雨或大雪纷飞的夜晚,剧院里也座无虚席。假日,是俄罗斯人释放情感的最好时机,他们不愿意错过这个可以和朋友、和恋人相聚的日子,只要有假日,俄罗斯人肯定不会独自在家忍受孤独。因为忍受不了那份寂寞的孤独,俄罗斯的民歌也才让人觉得既悲怆又豪迈,既深远又绵长。
在浪漫的同时,俄罗斯人还尚武。也许是因为俄罗斯横跨欧亚北大陆,寒冷的气候才促生了他们浪漫情调下不息的尚武精神。张建华说道:“俄罗斯人以尚武为荣,俄罗斯的历史便是一部争斗史。普希金与莱蒙托夫两位伟大的诗人都是因为决斗而匆匆结束了诗样的年华。”
俄罗斯人又恰到好处地把诗与剑的文化气度“修炼”到极致,化为一种宗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