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8篇

时间:2022-05-10 18:13: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

篇1

“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让大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

与本篇 2012年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总结 内容有关的:

篇2

首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以人文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包含很多要素,如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始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将推动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目标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其次,行为规范原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中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则、规章以及规范中都存在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如果贯彻以人文本是从软要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那么遵循行为规范原则则是从硬保障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在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开展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其行为规范制度应当体现出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共同的利益和意志,让学生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对的义务,这种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制定符合时展、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且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2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创新

2.1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可以分为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人性化、规范化以及差异化。人性化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功利工作应当体现出多层面、个体化、强调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指导方式,不仅要重视通过直接的教育管理来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同时要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隐形教育。规范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学校内部的制度规章以及学校外部的法律和道德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以学生资质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管理;在教育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使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技术来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来推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学生后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学生管理干部的参与,从而体现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辅导员队伍应当从人员的聘用、使用和辞退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聘用中,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从业资质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等。其中基本素质要求应当体现出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肯定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同时对学生干部所具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干部发挥出模范作用。另外,干部选拔制度以及干部培训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树立教师监督制度和学生监督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行为以及工作作为做出评价,从而推动学生干部在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2.3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3

首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以人文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包含很多要素,如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始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将推动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目标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其次,行为规范原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中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则、规章以及规范中都存在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如果贯彻以人文本是从软要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那么遵循行为规范原则则是从硬保障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在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开展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其行为规范制度应当体现出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共同的利益和意志,让学生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对的义务,这种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制定符合时展、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且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创新

2.1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可以分为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人性化、规范化以及差异化。人性化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功利工作应当体现出多层面、个体化、强调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指导方式,不仅要重视通过直接的教育管理来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同时要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隐形教育。规范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学校内部的制度规章以及学校外部的法律和道德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以学生资质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管理;在教育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使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技术来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来推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学生后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学生管理干部的参与,从而体现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辅导员队伍应当从人员的聘用、使用和辞退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聘用中,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从业资质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等。其中基本素质要求应当体现出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肯定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同时对学生干部所具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干部发挥出模范作用。另外,干部选拔制度以及干部培训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树立教师监督制度和学生监督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行为以及工作作为做出评价,从而推动学生干部在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2.3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素质教育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思想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简言之,礼仪是思想意识在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是社会道德的外在体现,是个人良好形象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求职和创业,引领其成长成才成功。

一、大学生不合礼仪行为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中不合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诸如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就餐插队以致秩序混乱、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恋爱过程中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缺失、过分张杨个性而缺乏集体责任感等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惯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这首先是其父母缺乏正确引导而造成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放松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二)中小学教育的重智轻德

我国中小学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重智轻德的现象非常严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自然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学生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应试上,普遍认为只要考上名校就会有大好前程。事实上,过分关注课业成绩的片面思想行为,必然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改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而大学生的自制力也不是很好,往往在利益驱使下受到感染。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礼仪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造成多数大学生知行不统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充分说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因为礼仪就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可见,礼仪教育既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整体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整体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养成独立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多数青年人初入社会时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尽苦头”。这说明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自觉者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礼仪的要求,就会被人们视为“惊世骇俗”的“异端”,会受到集体的排斥,甚至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大学生(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堪称“准社会人”,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可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结论

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文史哲艺,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而在践行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方面,尤其是细节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要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以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礼仪教育的落脚点不是课堂讲述,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在礼仪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教学内容要以案例为中心,教学方式上宜情景教学、模拟实践、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转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其礼仪行为的目的。考核评价方式上,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的,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另外,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礼仪文化活动,使礼仪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如开展礼仪风采竞赛以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我们相信,礼仪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拥有它的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1]姚刚.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3(1).

[2]赵乐园,郑汉杰.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J].职业圈,2007(8S).

篇5

关键词: 社会角色 大学生 道德素质 提升途径

社会角色理论的创立者米德教授早期把社会看做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即为剧中角色。角色在这里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角色理论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但其应用的领域比较广泛。本文缩小了该理论的解释范围,将其应用于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途径。

一、确立科学的角色培养观念,提高大学生道德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首先应树立以下角色观念。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组成的。[2]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见,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角色互动和相互配合。

学校内部影响因素的互动。高校是大学生社会角色养成的重要场所,高校德育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高校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就教育主体而言,有德育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职员工。教师身处第一线,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立场、思想观点、品德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当前师生互动表现为“角色错位”。教师仅仅部分起到了“解惑”与“授业”的作用,很少为学生“传道”,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因此,要构建角色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而且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大学生,自觉地肩负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在与学生角色互动中,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高校全体教职工都有道德育人的责任,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齐心协办,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就教育客体而言,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校园环境、受教育者自身条件等,都影响着道德素质培养的实效。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种全员教育,学校要加强高校内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

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互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不应仅限于学校,还应重视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树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全方位角色互动观念。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形成角色互动,如成立“大学生家长联谊会”,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教育作用;要注重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在信息传播、交通通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已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其道德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学校,要树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观念,调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工作,提高道德教育的整体效应。此外,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应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只有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环境协调一致全方面互动,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角色扮演环境,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

环境是引导个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选择的强大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角色扮演环境。

一是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富有时代意义的育人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以非强制的认同与感知,影响着每个学生角色扮演的情操与心理。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中的建筑雕塑、绿化美化、宣传设施及校园规划布局等,这些物质性的客观实体,“如果能够匠心独运地按照有利于育人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建,就会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不仅有利于控制情绪、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感受到美的升华。”[3]学校的物质环境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象征,是学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的体现,通过它们可以透射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注重校园文化品位的提高,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精神力量,达到教化和育人的目的。

二是要加大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这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以及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浓厚学术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它是无形的,但时时都能感受到力量。这种无形的存在对于学生心灵的塑造、品德的培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大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力度。如,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用高校浓厚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加强学生文明社团、文明寝室、文明教室、文明班级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用教师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此外,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如学术讲座、文学沙龙、专题辩论会、演讲比赛、礼仪大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不仅使其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而且促进了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不教而教”的理想目标。

三、健全角色行为保障机制,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

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大学生道德素质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角色行为监控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其促进和保障作用。

(一)建立角色行为评价机制

角色评价“指社会、组织和他人对个体的角色扮演效果赋予某种意义的活动,个体在扮演某一角色后,影响角色效果的所有因素都可成为被评价的对象。”[4]因此,角色评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把抽象的角色规范具体化,提高辨别能力,增强角色意识,有效地调控、指导自己的角色行为,而且可以成为促进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导向和激励力量。

建立角色评价机制要以角色教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角色行为实践。从目前教育评价标准的角度看,角色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由社会发展标准和个人发展标准构成的二维标准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应建立能真正和全面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动态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

(二)规范角色行为赏罚制度

规范角色行为赏罚制度,就是通过制定并贯彻科学的角色行为规范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激励奖赏正确角色行为。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道德认识要想不断巩固,就必须与一定的制度约束相结合。大学生要养成自觉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受一定的制度约束。应该坚持不懈地倡导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和大学生道德规范,严格贯彻《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制定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和道德心理需要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与角色行为评价体系,将奖赏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行为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正面引导和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其逐步形成自觉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加强角色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角色规范是角色行为的外在依据,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的主体认识。大学生只有强烈地意识到大学生的角色义务,才能按照社会的期望践行角色行为。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积极的引导。

一是要丰富教学内容,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局限,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增强大学生角色意识。

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在素质教育中,既要加强道德教育,发挥道德对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教育指导功能,又要加强法律教育,发挥法律对人的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5]大学生增强了法律观念,也就相应提高了道德水准。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当前,大学生均处于心理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对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行为上具有动荡性,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6]将道德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角色意识,提高对道德的认识。

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帮助大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素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道德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案例,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讨论、总结评论,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理论观点和事实材料相统一,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直接与基础理论知识相联系,有效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角色行为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在无形中增强其角色意识。

感受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它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感受,以追求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为教学目标。感受教学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角色的定位,通过假想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以此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社会角色视角下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我认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需要“四化”,一是强化,即通过确立角色观念,提高对道德素质的认识;二是默化,即潜移默化,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良好家庭环境和健康网络环境的熏陶,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三是优化,即通过健全角色行为保障机制,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四是教化,即通过加强角色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7.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12.

[3]陈正良.论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和优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1,(1):18.

[4]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1).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增强学生的“职业人”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根据我们调研,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规矩意识不强、担当意识不够、自我认识不客观等问题。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我约束力不够强等情况,不论是自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高标准职业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进行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二、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

为了解企业对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行为素养的要求,我们对企业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财经岗位职业行为规范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回收490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调查显示,93%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77%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与职业行为规范相关的制度;75%的公司认为个人的职业行为对公司的外部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对于员工职业行为养成教育,80%的企业希望在大学阶段能够完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将“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定义为引导学生对财经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举止规范、语言规范、仪容仪表与着装规范、工作行为规范等素质进行养成训练,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职业行为习惯”,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将“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财经职业行为规范认知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职业礼仪养成教育和工作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四个方面。

三、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

根据学院实情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职业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和《工作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并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规范开展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一)财经职业行为规范认知教育

为帮助学生形成对个人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学院从课程设置、制度建设和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财经职业行为养成认知教育活动。

1、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职业人”意识

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人”的意识,学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诚信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加强学生对职业行为规范重要性的认识。

2、制度建设,强化学生“职业人”意识

学院通过调研、座谈会、考察、学习等方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突出财经职业特色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将规范进入学生手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习财经职业行为规范,明确财经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行为。同时在实训室、教室、寝室、财经文化长廊中张贴宣传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养成教育氛围。

3、特色活动,营造校园职场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礼近财院”、“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

(二)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基本行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寝室、教室及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学院学工部牵头,公寓管理部门和各班级辅导员老师及生活老师具体实施。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健全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职业行为习惯”

建立学生请销假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纪律行为。修订学生公寓管理办法,规范学生在公寓内的行为;制定“文明寝室”、“标兵寝室”评选办法,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能素质、艺体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核,将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2、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培养

成立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由学工部指导,依照学校规章制度,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学生寝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艺术节和低碳环保系列活动。寝室文化艺术节由寝室装扮大赛、水果拼盘大赛和寝室风采大赛等构成。低碳环保系列活动由变废为宝工艺品制作大赛、省电大比拼和节水大比拼等活动构成。同时每月进行“文明寝室”评比,每学期进行“标兵寝室”评比。

3、实施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倡导学生上课关闭手机,对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等违纪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倡导学生每次上课前集体起立向老师问好,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教室进行着装规范,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倡导学生遵纪守法、诚信考试、杜绝作弊,养成诚信行为。同时通过流动红旗、优秀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和示范班集体的评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三)职业礼仪养成教育

学院以会计二系牵头,开展“礼近财院”特色活动,通过礼仪知识培训、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文化讲座、班级礼仪文化建设和评比、礼仪文化文艺表演、礼仪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形象和求职能力。

1、开展职业礼仪知识学习和竞赛

学院邀请校外企业专家,针对职场礼仪开展专题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介绍职场及面试的礼仪及相关化妆技巧;各班级组织观看“金正昆职场礼仪”视频讲座,学习礼仪知识;在校内请礼仪教师现场指导,模拟职场礼仪中各个环节,学习职场礼仪。在课内、课外学习培训基础上,学院组织礼仪知识竞赛,竞赛以卷面考试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礼仪文化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同场合应该具备的礼仪常识。

2、组织礼仪培训和礼仪实践

通过第二课堂由学院素拓部组织全院各系礼仪骨干进行形体礼仪培训;由各系礼仪骨干分别对各系各班级学生骨干集中培训进而在全院各班进行形体礼仪的展示和培训,教会学生掌握社交的通用礼仪并熟练运用在人际交往沟通中。在学院和各系部大型活动中,由礼仪队员进行礼仪实践。通过课程实训和课外培训就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

3、礼仪成果展示

通过开展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教室环境布置及黑板报设计评比活动,让班上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礼仪文化活动中,并深切感受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通过学院举办职场礼仪情景剧表演和一系列关于职场礼仪的比赛,如:职场着装、职场靓妆、模拟职场大赛等等,让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关注职业礼仪、增强人际交往,展示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团队意识,从而提高职场中竞争的能力。

职业礼仪训练和实践,既让学生为今后的就业做好了准备,也增强了学生求职成功的自信。

(四)工作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为了规范我院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我院提出“五个规范”:工作语言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工作环境规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安全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语言规范:校园内使用普通话;同学之间交流用语文明得体;与人交流条理清楚;不传播不良言论;不讲触犯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言论。

行为规范:公共场所着正装,特定场合着职业装;个人无不良嗜好;学习有计划善总结;完成学习任务及时高效;学习、生活、工作讲诚信。

环境规范:整理学习、生活用品保证整洁有序;个人用品管理规范有序;爱护校园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公用物品使用后不乱丢、乱放;无不良习惯影响学习、生活环境。

纪律规范: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严格遵守集会纪律;严格执行门卫制度;严格执行公寓管理制度。

安全规范: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妥善保管个人财物及重要文件资料;文明交友保证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文明上网,遵守法律道德底线;严格执行用电、用水、防火安全制度。

在“五个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基本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办法》,将职业行为履行情况融入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并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考核与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和德育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院建立了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模拟职场环境,购置考勤打卡机进行考勤,要求学生着职业装上班,严格职场纪律,营造职场环境。

四、建设成效

经过3年探究与实践,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模式,对引导学生主动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诚信品质和道德修养,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校风得到明显改善,校园违纪行为明显减少,违纪率为历史最低水平。学生主动关心自身德育素质发展状况,参与德育实践、培养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努力提升德育素质,争当财院优秀学子的热潮。学生的职业素质有进一步加强;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劳动,讲求信誉,开拓创新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二)对接专业,制定了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及考核评价办法。如形成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职业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和实习实训实践职业行为方案;建立了《学生基本行为考核评价办法》和《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校内实践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办法》。通过课内、课外教育训练,校内、校外教育融合,养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财经职业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欢迎,家长认可,赢得社会

通过课程改革、制度建设、专家讲座、特色活动、校企考核等系列举措,将“职业人”意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社会满意、家长信服的高职人才,为学生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打下基础。在对2015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的调查中,占有97.28%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同时,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发挥着弥补、调节和促进的作用。我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4%,已经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继续稳列省教育厅第一阶梯。2015年我院在川招生工作中,一专、二专调档线位列该批次调档线前列位。我院学生的规矩意识、担当意识都有较大提升,既培养了社会满意、家长信服的高职人才,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社会满意的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校园里构建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环境和氛围规划设计还需进一步加强,使之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史晓鹤.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3]曾艳,周淑芬.职业养成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5(30)

[4]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 成才 立业 根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2-02

学风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精神。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生成才立业的美好前程。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呼唤着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如何形成治学、读书和做人的良好学风,干出一番事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值得大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论界深入探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成才立业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治学能力,也指学生的行为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从具体的层面看,学风也特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风气。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学风的内涵及重要性,且能将良好学风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是成才立业的前提和根本。

1.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学习品质。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殿堂和重要阶段。在小学、中学阶段,良好的学风主要靠一系列的行为约束培养和促成,呈现出一定的起伏性;而步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良好的学风则主要靠学生内心的自觉而形成,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持续稳定的良好学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为国家学习、为民族成才、为社会贡献的学习品质。这种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会内化为崇高的学习精神、转化为勤奋的学习动力。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奠定雄厚专业基础。扎实雄厚的专业基础是学生走向社会、干事创业的资本。在大学阶段,学生由中学时的基础知识学习转向专业知识学习,在某一专业领域打基础、强能力、出成果,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化的人才。事实证明,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才,均与大学时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这种雄厚的专业基础得益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学风好了学生才会稳定专业思想,重视专业学习,如饥似渴地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在作业上巩固知识、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在课外学习中拓展知识,成为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优秀大学生。

3.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成才立业梦想。每个大学生都有一生奋斗的理想设计,也有成才立业的美好梦想,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丰厚的薪酬、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干事的舞台,等等。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梦想的实现不在于好高骛远的遐想,而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身份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学生走向社会从事工作,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积累,而且应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的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学风养成的题中之意。大学生如果缺少了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大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风,才会使自己业务过硬、素质全面、梦想成真。

二、大学生学风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

应当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学风的主流是朝气蓬勃、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向上的。事实已经证明,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有作为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很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为之骄傲。但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的学风尚存在一些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迷茫,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当学生从管理严格、高度紧张的高中阶段跨入大学校园后,生活环境变优越了,交往环境变频繁了,学习环境变宽松了,这既会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成就感,又会有一种自由感、迷茫感。应该怎样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涯,确定一个合乎自身的奋斗目标,不少学生感到莫衷一是,精神上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邋里邋遢,不少宝贵的时光在脚下溜过。当毕业离校静思回想的时候,才恍然醒悟,但悔之晚矣。有的学生甚至毕业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懵懵懂懂地步入社会。

2.动力不足,刻苦精神有所减弱。思想上的迷茫、心理上的满足,使部分学生考上大学后进取心减弱,存在“高考后先歇歇”的思想,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刻苦精神较之高中阶段相去甚远。表现在:对课堂学习重视不够,迟到早退、缺席旷课、不做笔记等;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照操照搬、相互抄袭,甚至不予完成;对毕业论文应付差事、抄袭严重、资料陈旧、格式不规范;对各种实习不够重视,走过场,收获甚微。

3.方法欠缺,掌握知识效果欠佳。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仍沿用中学时形成的学习方法,缺少“问题意识”,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课堂上满足于听讲,缺少积极的思考和互动;完成作业限于在课本上找答案,不能进行深入分析;课外学习局限于专业知识,人文知识欠缺,科学思维的空间较窄,发表研究论文者较少。这样造成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欠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4.心理脆弱,应对挫折缺少勇气。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大学生,面对众多压力,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缺少自信。学习上成绩下滑,不是总结经验、奋力追赶,而是心灰意冷、任其自然;经济上遇到困难,不是积极面对、想方克服,而是心情沉重、愧不如人;与同学交往上不够融洽,不是冷静反思、加强交流,而是怨天尤人、唯我独尊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不是看其主流、抓住本质,而是一叶障目、心灰意冷。诸多的心理问题,使一些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脆弱,以至于发生自杀等严重事件。

5.轻视实践。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大学教学中安排有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习等,这对检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却不够重视,有的借故自找单位实习而干了其他事情,有的去实习单位后中途却随意离开,有的虽然参与了实习过程,但没有按计划完成好实习任务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给将来工作造成困难。

6.行为失范,道德法律观念淡漠。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有所下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违纪违法

现象时有发生。从盗窃犯罪看,呈现出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调查。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另外,打架斗殴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也时有发生。虽然这些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但其负面影响较大,对社会的危害很大。

三、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贵在身体力行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涉及文化理念、人文特色和素质教育;也涉及许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就大学生个人而言。良好学风的养成贵在内生自觉、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

1.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航标、一种追求、一种潜在的动力。是激发大学生发奋学习的精神支柱。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就会迷茫、消极、沉沦。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有许多元素来支撑:一是要有明确远大的学习志向。以学习成就自己的梦想;二是要有不懈追求的学习精神,将学习看作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三是要有顽强拼搏的学习勇气。克服困难,坚定地超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科学家牛顿从小酷爱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试验。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到:“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应珍惜学习机会,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索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增加知识容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奠定未来工作的实际才能;其有科学上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和研究问题,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争取早出成果。

篇8

“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让大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1)

与本篇 2010年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总结 内容有关的: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2、要重视对大学生综合道德能力的培养,全球化导致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具有高度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当代德育内容中,对实践及其它综合的道德能力的强调亦成为趋势。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的并不是以刻板的规约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而是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以便使孩子们结合具体问题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怎样受到他人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3、遵循在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四个层次:

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内基本的待人接物礼仪的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等;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德育应是恒常的内容。当前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八荣八耻”的教育;还应重视加强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特别是中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注重现实的务实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天人合一”的协调精神等教育,以发挥其凝聚民族、规范行为、陶冶情操等重要作用;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信仰道德的教育,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体制中的主要内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

三、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

1、实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应当遵循学校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学生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应从公民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我们认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公民道德知识,形成公民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的过程。

公民道德知识是指形成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所必需的政治、经济、伦理、社会、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公民道德知识,一方面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形成公民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

公民道德意识是指个人对于公民地位以及由这种地位所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态度。包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制意识和公德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是在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和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知、情、意的统一。公民道德行为是公民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是否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公民道德意识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为此,教师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不仅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重要的是要导之以行,即抓好公民道德行为的实践和训练,防止和行脱节。

2、精心设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迫近,必将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以公民道德教育目标为总纲,改进高校现行的道德与社会性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学习和生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是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之所在。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课程目标、内容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如何体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既能掌握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必不可少的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等知识,又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和公民评价能力,是课程付诸实施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3.营造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环境是在积极、正面价值导向下,以有利于促进社会现代化和现代化为标尺的,它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不拘泥于时代精神,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遵循本国实际又不漠视世界演进之潮流。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自主、自律公民的职责。应积极挖掘、充分利用全社会丰富的公民道德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推行多种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培养出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明达公民。

(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