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8篇

时间:2022-07-30 23:11: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篇1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不管在什么时候,学校都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加强德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接班人。高职院校旨在向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工作技能,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对学生加强德育的重任。在本文中,结合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存在盲从心理。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在社会建设中献上一臂之力。同时,高职生十分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尤其是与自身有关的新闻,比如就业政策、校园新闻等。现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使高职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这一方面可以开拓高职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高职生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高职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经常人云亦云,在网络盲目跟从所谓"微博大v"的观点,甚至也一些含有不良信息的帖子,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差。从目前来看,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整体情况发展较好,熟知基本的社会公德规范,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但是部分高职生在具体践行这些社会公德规范时却出现了背道而驰的行为,没有严格监督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坐公交车时看到孕妇不让座;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生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素质偏低,抗挫折能力较差。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或多或少地都能感觉到当前的就业竞争形势,有些学生对形势估计不足,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再加上当前的高职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他们由于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心理层面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一些学生甚至钻进"死胡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学生文化。众所周知,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风、学风,高职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形成一定的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所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高职生基本是"95后",他们也渴望张扬个性,释放自我。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组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使高职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人文关怀,用学校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比如组织学生寝室美化竞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势特长布置自己的寝室。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布置寝室的过程中会积极开动脑筋,互相讨论装饰意见,从而达成一致。处于自己精心布置过的寝室中,用优雅的寝室文化熏陶自己,学生的道德境界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经过后续调查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好评连连。

(2)注重交流过程的双向性。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德育过程也是如此,在德育工作中,既有辅导员,也有学生,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隐性德育资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高?辅导员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道德境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偶尔犯了错误,辅导员不能急于训斥学生,批评学生,而是要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自然会向辅导员吐露心声,自觉自己所犯的错误,表示下次绝不会再犯。有句话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用善意的语言引导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注重交流过程的双向性,高职辅导员才能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2

关键词 音乐学院 辅导员 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老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还要肩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另外,落实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以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繁重而琐碎,更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工作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任。

虽然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走向专职化,但由于人员配备与选拔等各方面的问题,音乐学院的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化和体系化都有待加强。认真分析音乐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将对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音乐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现状评析

1.1 辅导员配备不足

高校的逐年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人员配置又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待遇和编制问题,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做专职的辅导员工作。虽然学校都在努力将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但仍然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很多时候,辅导员都是由一些刚毕业或者留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来担任,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都会选择转向其他职位或者继续深造,这就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强。人才留用与选拔机制上的问题,必然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很少有人专注于辅导员工作体系和方法的研究。

1.2 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才。而在实际的辅导员留用和选聘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加注重辅导员的专业方向是否和所属学院相关,有些辅导员则是本学院的毕业留校生,对于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考察得不多,专门的辅导员上岗培训也做得不够,这就使得辅导员队伍专职而不专业。他们管理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相对不足,缺乏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

1.3 工作计划性和体系性比较欠缺

目前,音乐学院的辅导员普遍的工作现状还主要是应对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比如宿舍管理、考勤、助学贷款及资助的办理和发放等等,工作计划性不强,基本上是遇到一件事解决一件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体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基本上处于零散的状态,没有被纳入到整个工作系统当中,一些日常事务的处理也缺乏条理性。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辅导员教师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辅导员工作的方法,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2 提升音乐学院辅导员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2.1 坚持科学发展,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音乐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被充分地重视,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学校在进行辅导员人才选拔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选拔标准,在保证人员配备的基础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辅导员还应该熟悉和热爱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一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辅导员工作。

2.2 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学校在选拔辅导员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其专业背景,又要注重其相应的学科知识水平。留用一些本专业的毕业生固然可以更加熟悉专业学习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但辅导员队伍中也需要有一些具备管理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这些都可以为辅导员人才选拔广开思路。另外,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辅导员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管理能力、心理辅导知识以及思想政治修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2.3 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

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考核,也是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管理方式。学校应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考评与考核。辅导员工作独立性较强、弹性较大,要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

总之,音乐学院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了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工作应该同学校的教学工作相辅相成,为培养更多品学兼优、具有较强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振华,张树启.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 蔡峋.高校需要导师型辅导员──浅谈辅导员的素质及工作艺术[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3] 苏静.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及其模式构建[J].北京教育(德育),2011(3).

[4] 唐爱真.新世纪高校辅导员素质探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篇3

【关键词】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干预对策

高职学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职业群体,其素质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关心和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辅导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来”、“缺乏兴趣”等倦怠情绪反映,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分析高职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寻找干预对策具有迫切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情绪衰竭感。常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性急易怒,对工作失去热情,对生活冷漠悲观,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二是工作冷漠感。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减少与学生的接触,工作缺乏创新,对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批评甚多,只注重个人的福利待遇。三是缺乏成就感。辅导员陷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无法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属和价值定位,缺乏方向感和成就感。有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仅将工作当成谋生手段。

职业倦怠使辅导员长期受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工作缺乏热情,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将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将产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长带来伤害。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所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二、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一)强化个体干预,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心理调适。辅导员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提高个体的心理调试能力。

提升自我效能。辅导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使自身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调整期望目标。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激发个体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学生辅导员要在承认矛盾、正视挫折的基础上,认真衡量各种限制动机满足的主客观条件, 合理调节抱负水平,选择适当的满足动机或需要方式。

(二)实施组织干预,激发工作热情

保证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职业倦怠产生最重要的诱因。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辅导员工作年限越长,其收入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从事科研、教学的教师差别越大。高职要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尤其是收入增长方式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确保学生辅导员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且有不断增长的空间,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明确工作职责。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高职可以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及责任,使其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时在工作内容上可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工作能力等,让他们分别主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党团建设、职业指导、学习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等,做到术有专攻。

拓展发展平台。高职要充分理解辅导员队伍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心需求,建立良好职业前景,在职称评定上,采取指标单列、独立评审的方法,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和科研项目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活动。要把辅导员作为高职党政后备干部的“蓄水池”,拓宽辅导员成长进步的渠道。要结合工作实际的需要和辅导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业务培训。要建立转岗分流平台。人才流动是必然的,是人才资源优化组合分配的方式和外在表现。没有流动就没有稳定,高职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辅导员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动态稳定。

(三)优化环境干预,营造和谐氛围

构建和谐环境。首先要营造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一味归咎辅导员的工作,破除“学生出了问题追究辅导员的责任”的思维定式。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其次要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高职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都应从自身做起,履行岗位职责,担负育人重任;再次是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1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

辅导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是一只独特的队伍,他们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应当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时刻了解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方向。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与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针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会,并且在各大高校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其中从事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群占有可观的比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各大高等院校都纷纷成立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室。在体育院校中有各种专业型人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拥有很强大的心理意志,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广度和储备与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进而反映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就会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进一步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一些带有正能量的知识和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或者波动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在此之前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其它同学的反映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找他们进行沟通和心理健康辅导,就能够避免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产生,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是老师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和相互之间接纳。师生之间相互抵触的减少有利于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以后开展其他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减轻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2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进行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二者虽然注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后者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盛必须长久的进行下去。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是必需要进行的,二者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拥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学生自身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辅导员应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正确的反应,及时的制定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助思想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二者同步协调进行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既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机制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3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愈发受到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提高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1)学校为在校大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学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2)学校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能预防部分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产生心理疾病。(3)学校积极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引导他们去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4)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员学生查找案例并对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知识、性格、兴趣等诸多方面差异,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心理健康工作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想要准确无误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为自己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方便辅导员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辅导员应当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其中反馈出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4)辅导员可以组织小范围的团体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消除学生错误的认识和理念,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学生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只有大学生本人最为了解自己,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如何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和提高自己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户外和团体活动,开放自我,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发展。(3)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大学生之间讨论个人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当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降低自己发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风险。

4结语

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寻找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持心理健康,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响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篇5

关键词: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分工协作;学生管理

辅导员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本科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模式,也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大幅下降,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而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因管理的学生人数过多、事务性工作繁杂,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多数辅导员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不甚精通,无法对学生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效解决。因此,在辅导员管理模式下,引进兼职班主任工作机制,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双方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是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1]。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每人要负责200多名学生,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党团建设、班风学风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安全教育、奖助贷补、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事务。由于工作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责任重大[2],辅导员往往成了“保姆”和“救火队员”,看似什么都在做,但却什么也做不好,思想引领和心理关怀等看似不紧急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就会被搁浅,最终流于形式。

(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欠缺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看,辅导员也应该是学生的职业规划师和人生导师。然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积极有效的监控;同时,多数担任辅导员的老师所学专业和学生的专业相差甚远,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学习引导方面存在困难。

(三)辅导员单线管理压力过大,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一是事务繁杂。在辅导员管理模式中,一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事务都与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也不能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进行创新教育。二是责任重大。专职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关系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和学生距离最近,结果就成为校园安全事故当然的“最佳处理人选”和“第一责任人”,甚至还得为学生中的偶发事件及突发事件“埋单”。同时,辅导员管理工作机制中,谁的学生谁负责,直接和辅导员业绩考核结果挂钩。这方方面面使得辅导员承受着难以想象的重压,造成的结果是辅导员压力大、埋怨多,岗位留不住人,辅导员频繁流动,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重创。

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推行的意义

(一)是完善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模式后,部分专业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专职辅导员的事,或者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课后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有效方式

在辅导员工作模式下,选拔合适的专职教师兼任班主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辅导员职业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兼职班主任分担了一部分学生日常管理事物,辅导员有可能潜心研究高职学生管理规律,更好地把握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在学生管理上做出特色,使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可能。

(三)是开展全方位教育管理的可靠保障“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学生管理模式推行后,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分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业引导。班主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生的学业困惑给予辅导,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辅导员通过报告会、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引领学生。兼职班主任和辅导员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对学生开展教育培养,是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管理的可靠保障。

三、“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模式的实施思路

所谓“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模式,是指专业老师作为兼职班主任,每人分管一个班级,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明确职责是健全“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实施的前提条件

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共同承担者,共同负责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辅导员模式下的兼职班主任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兼职班主任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细化二者的工作内容,明确二者的岗位职责。

1.兼职班主任的责任范围

兼职班主任一般是由责任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担任。职责范围主要是在专业教育活动方面,包括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学习指导、课堂跟踪管理、学业干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首先,兼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特性,制定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规划,完善专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的就业针对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帮助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班主任要经常保持与辅导员及班级任课教师的联系,深入班级了解和督促学生的学业情况,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及时指导和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辅导员的负责范围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专业教育活动之外的一切学生管理工作[3],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规范、特长培养、社会实践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首先,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组织、协调兼职班主任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4]。其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学籍管理工作;落实好奖助贷补政策;深入学生课堂和宿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行规范并做好服务工作。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策划组织学生展示特长,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3.是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形成合力的保证

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两者的工作职责既自成一体又相互交叉,学生接受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兼职班主任主要针对班级开展工作,辅导员在学校和院系层面上统筹协调;兼职班主任侧重对与学业有关的事务负责,辅导员则负责其他日常管理等事务。依据这样的原则,把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务列出清单,分别制定出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在具体工作中,如果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新问题,则暂由辅导员负责。在年终,对所有出现的新问题集中讨论,重新明确职责,对现行的工作职责进行修订,并逐步完善。

(二)有效的考核激励是稳定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队伍的有效保障

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是调动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积极性,稳定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队伍的有效保障[5]。

1.要建立公平而有竞争力的物质激励机制

一是进行薪酬激励,使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二是进行职称晋升激励,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专职老师不同,在同一评价标准下进行职称评定显然有失公平,因此对辅导员实行单独评聘,而对兼任班主任,可根据其班级管理的工作业绩,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上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三是设置工作条件激励和培训进修激励,在这方面,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目的是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岗位待遇和个人发展上都能感觉到关怀,使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岗位成为人人争当的岗位。

2.要建立有利于提高事业心的精神激励机制

一是荣誉、嘉奖等精神奖励,对优秀者要及时给予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奖励。二是目标激励,通过合理设置与学生管理、科研等密切相关的目标体系,使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个人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使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探索“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方式。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两大主体,他们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完善他们的工作协同方式、明确权责、保持队伍的稳定、实施队伍的专业化和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才能发挥他们工作的最大合力,有效地提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进,等.辅导员工作模式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18-20.

[2]代明智.关于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配合机制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77-179.

[3]李莉,等.高职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激励机制的优化对策[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18-21.

[4]宋美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92-93.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挑战与难度;现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26-02

1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是指高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科学地、省计划地组织、协调、指挥学校内部的各种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规范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行为的活动,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也是一项讲究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无疑给当代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基于学校基础的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对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模式,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努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当中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与传统大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尽管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制度、模式以及手段己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

2.1 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 目前高校学生的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数量与规模与高校辅导员的比例不成正比,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不能与同等条件的专任教师同步解决。由此,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足,许多的辅导员并不太愿意长期留任岗位。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工作的难度、强度较大,工作性质的弹性也较大,在各种待遇方面又不能够保证,使得部分辅导员将本职工作作为“踏板”,随时准备“跳槽”。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对队伍不稳定,进而使得学生管理的效率以及实际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2 对学生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工作由于许多的辅导员其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观念的落伍,导致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一致,从而逐步产生了一定的代沟。高校辅导员仅仅是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做好,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至于人才培养问题,缺乏深入、细致地思考。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入,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乏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缺失。

2.3学生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颁布多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规定》本身不适应高校客观现实,不能灵活地针对学生的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及时根据新时代下的学生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及时的改善与更新,仅靠理性灌输,完全没有考虑到如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很好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学生养宠物的问题。这在《规定》里面都没有提及。由此使得在实际管理中缺少符合当下时展的内容,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作用,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思考

3.1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管理作为一种活动,是在一个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活动。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管理实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高校学生独生子女增多,也给现有的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改善我国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必须首先从管理观念上更新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涵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大学生与高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和利益出发,树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选择的权利,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3.1.2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需要,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加强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3.2 加强学业指导组织体系建设: 辅导员其业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对学生辅导效果的好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培训可以主要涵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解读专业、教务工作常见问题、学籍管理常见问题、本科培养方案解读、如何指导学生选课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培训,帮助辅导员对目前的工作情况、专业素养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专项辅导工作。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辅导员各项能力的培训,包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SYB师资培训、KAB师资培训等;完善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培养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具有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能力。

3.3 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

3.3.1深化辅导员工作评价内容: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一套有效地工作、激励与评价联动机制,进一步改善现有的高校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加强与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作用,发挥桥梁作用;严格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对制度做到“知、信、行”;以生为本,关注不同学生群体。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辅导员 特点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大跨步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要发挥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需要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反思。当代高职学生多为90后,他们具有新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有不同的需求。这就给高职辅导员提出了新的工作研究对象,也提出了全新的学生管理挑战。用发展的眼光重新思考学生管理的手段,才能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一、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高职院校生源特点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程度相差较大,但普遍较差。他们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找不到学习的动力。高职院校属于专科级别的学校,大多数高职学生文化水平不高,也有许多学生与本科线失之交臂,不想复读,进入了高职院校。

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不强,其中很多学生希望通过高职学习混一个所谓的文凭,并没有想在高职院校学到真正的本领与知识。更有学生来高职院校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也不想投入到学习中。文化水平一般,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起点较低,利用三年时间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考验。在课堂中,很多学生不听讲或者听不懂,课堂组织十分困难。还有学生恐惧课堂,无法参与其中。

(二)高职学生集体特点

目前入学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这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尽家人的宠爱,生活处理能力不足。在初进高职院校时,他们无法适应全新与独立的生活、学习环境,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加之他们占有欲较强,自私自利,群体生活并不和谐。很多学生缺少集体观念,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喜欢独来独往。家庭对于学生的照顾过多,影响了他们自主判断能力与自主适应能力的形成。在高职教育中,学生请假与缺课的情况发生较为频繁。一些高职学生追求个性与自由,不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定,不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

(三)高职学生价值观特点

当代高职学生的政治观念不强,价值观有待提升已经成为普遍问题。大多数高职学生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只顾享乐,不想奋斗。部分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不足,他们习惯于去抨击社会上的不良事件,但却无法严格要求自己,无法做到身体力行。有的学生十分喜欢自己的专业课程,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堂以及近代史课程,没有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的意识。很多高职学生对于集体活动没有热情,更不想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没有集体荣誉感。

对于社会提倡的奉献精神,许多高职学生认为是唱高调,没有实际意义,只重视自身利益。高职生活较为轻松,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视娱乐活动中,政治观念不足,个人成长目标也不尽明确。

二、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不足原因

(一)高职院校不重视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最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常年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但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与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只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以及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发展。学校没有花费精力去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困难,也没能给予辅导员工作上的帮助。在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普通的行政工作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的工作性质被定位成事务性工作。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困难重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需要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生管理工作得不到落实,会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方法不尽科学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将学校下达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学生,更要对学校分配的每一份任务加以个性化处理与加工,让学生能够接受。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充当着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在下达信息的同时,还要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对必要信息加以上报。但很多高职辅导员只做这些上传下达的工作,机械化的传达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打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负面情绪积压得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会破裂,高职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会越发不顺利。

(三)高职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技术也在更新。当代高职辅导员需要积极学习,努力进步,让自己的学生管理能力能够跟上学生成长与教育进步的步伐。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辅导员都是本科学历,在工作之后很少有辅导员积极自主提升自己。这些安于现状的辅导员,无法在工作实践中开发创新的学生管理方法,也不能成为学校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高职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会让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三、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面对全新的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积极更新教育思想,开发更多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的教育工作方法,才能让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生机,为学生成长贡献力量。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思想

作为新时期的高职辅导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对个人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在辅导员位置上,无论制定什么样的学生管理计划,都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给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尊重。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辅导员也应当改变自己的学生管理方法,走出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限制。高职辅导员不要总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而是更多地将爱心与情感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学生服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听一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成果的丰富。

(二)重视德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落实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落实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是高职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落实德育的过程中,引导高职学生接触法律,用法律的威严性引导学生重视个人道德建设。做好德育教育,给予学生激励,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建立富有正能量的人生目标。在提倡激励性评价的今天,高职辅导员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少批评学生。面对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在施予德育之外,还要就社会相关问题进行法律引导,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认识到鲁莽行为的错误性。在德育工作中,高职辅导员可以积极去建立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惩罚机制,用学校内的“法”去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对于迟到的学生,要求他们做一周的“门官”,坚持一星期为大家开门,以此来引导学生守时,尊重他人。

(三)辅导员要重视榜样作用的发挥

榜样,是具有无穷力量的客观存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重视榜样的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来简化学生管理工作。树立良好的榜样,就等于给学生找到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对象。学生心中认定的榜样,对于其个人成长与学习有着鼓励与鞭策作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教师的示范作用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比如,辅导员要求学生保持宿舍的整洁,与舍友和谐相处。辅导员自己就要格外注意办公室的卫生问题,将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办公桌上的物品摆放整整齐齐。更要处理好自己与同事的关系,宽以待人。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给学生树立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榜样,才能提高学生改变自己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辅导员要多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帮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选择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与成绩优异的学生做学习小标兵。

(四)积极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平台

高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繁多,很难将学生叫到办公室一一进行交流。但缺少师生交流,学生管理工作又难以落实。高职院校要给予辅导员教育工作更多的重视,为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比如,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具有操作计算机与使用先进交流软件的能力,配备基本的信息设备。高职辅导员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深入到学生的交际中,了解当代学生的习惯用语与交流方式。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高职辅导员可以选择微信、脸书与QQ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群组,共同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一些学生性格较为孤僻,不愿意参与到集体交流中,教师要给予鼓励,在引导学生与自己交流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交到更多的朋友,掌握有效的交际技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是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以及班级管理的重要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内的一个班级是否和谐,学生身心是否健康,都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相关。面对全新的学生管理工作环境,高职辅导员要积极创新,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新特点加以分析,通过引导让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完成高职院校交给自己的教育任务。

篇8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29-01

一、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一)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就包括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免会遇到很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或者是对未来计划上的。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的辅导员进行适当干预,包括心理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健康宣传,危机发生后的指导和人文上的关怀等。

(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既然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困惑,从消极的心态中走出来,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某种精神信念,比如本来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存疑,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通过辅导员朋友般的关怀和支持,使得学生树立信心。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一)危机信号发出后才进行干预,比较被动。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各个辅导员也在开展自己的心理教育工作,但是由于自身的或者学校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往往显得比较迟缓,经常要在学生的心理危机信发出以后,甚至已经产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才去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不健全。学校方面,虽然也有成立心理教育的课,也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心理课的问题。有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根本就是为了应付,学校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教师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学生是为了凑满学分。

(三)辅导员综合素质不高,角色定位不清。有的辅导员可能在某方面的知识的确丰富,但是在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根本是无心无力。比如辅导员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或者经验,不知道如何和学生打交道,让学生敞开心扉和自己沟通交流。有的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不清晰,有的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是他辅导员一个人的职责,有的却认为心理工作和辅导员无关,是学校心理老师的工作。

三、改善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一)及时主动地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是学生生活中的老师,这也意味着辅导员需要和学生搞好关系。首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比如去学生宿舍查看,开展一些座谈会,或者平时多和一些学生聊聊天,正面侧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需要清楚心理危机的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在某方面和心理危机的表现有相近情况时,指引学生从不正确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

(二)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的有关机制。学校方面必须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要重视起来,比如在老师的评奖体制中,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也要考虑进去,在学生的考勤上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要求学生来上课,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心理小测试并和成绩挂钩。老师的上课形式也要丰富起来,让学生参加讨论,分组比赛,做一些心理有关的模拟测试等,这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三)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辅导员要熟练掌握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要学会正确的倾听、交流等技巧。最好是选拔一个心理委员,通过这名心理委员一方面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现况,一方面也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传达辅导员在心理指导方面的实用性建议。此外,最好定期地开班会、座谈会,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目前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自身都关注的问题。如何通过辅导员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综上所述,当今学校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辅导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所以辅导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清楚自己的职责,掌握干预的技巧。相信学生的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阮值华.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探讨[J].才智,2015,(09):102-104.

[3]刘建军,陈国印.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新西部,2011(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