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计算机学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1-04 12:15: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学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学术论文

篇1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在于实用性。高职数学也被作为一本工具课程,体现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在于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面向管理的实用性人才。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主要强调需要的基本原则,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数学知识以直观、简单的形式展现,在体现严谨性、科学性方面比较欠缺。

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提高高职数学学习效率,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结合图片、图形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展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刻、全面,在学习进度方面也有所加快,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互动参与学习能够加强自身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高职数学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听到,还能亲自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营造一种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从多个角度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让学生从不仅一个渠道获取更多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保持在积极的状态。教师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时候也能从繁忙的黑板板书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知识与多媒体相结合,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也为学生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做好准备和铺垫。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但是在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课程讲解单纯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进行实践的结合。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只能通过课堂来消化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方面较弱。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演示实践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模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减少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成果。

(三)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进行课件演示或举例说明时通过互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老师交流,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息知识更新的作用,这一点体现着计算机网络的方便快捷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整理收集新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基础,为高职数学教育提供资源保证。

(五)优化了数学教学的内容

高职数学具有概念多且复杂、思维逻辑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数学的教学内容,降低理论教授的难度,增强应用实用性,通过动画演示和类比举例很好的解释抽象的概念,更好的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与实用性,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三、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不同条件下适合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条件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不断改变的,随着教学成果、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等因素相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模式又可以应用在多种教学内容上,所以在教学模式的应用和选择上要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下面对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讲解、演示、测试相结合模式

讲解、演示、测试相结合的模式一般适用于理论课新教学内容上,教师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对于重点内容要重点提示。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要将图像、动画、视频等插入到课程课件中,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数学课程的“概率论”章节中的“全概率公式”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概率方面的例子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如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六点的概率等,通过动画演示展开引入,让同学们产生解答的兴趣,下一步推广到全概率公式的概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接下来教师可通过更多的例子进行类比推论,引导学生思考,利用逐字展开的动画功能显示事件假设,通过显示例题的配图说明各个例子题目中答案及解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例题展示、动画演示、例题分析、解题思路等对概率这个概念熟记于心,在脑海中对此概念印象加深。这是讲解和演示的过程,测试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试可以在课堂中间进行,也可以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进行,测试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测试的内容不宜太难,学生处于对新知识刚接触过程中,测试内容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测试内容也不能太简单,这样就是去了测试的目的与意义。所以测试的内容确定很重要,难度要适中,内容要符合所讲内容。测试的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通过举手在课堂上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答案反馈教学成果,及时纠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误区。

(二)演示、举例与归纳相结合模式

演示、举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抽象理论教学中。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进行演示,主要演示问题的解答过程,分析解答思路和解答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方式,对此类问题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在老师引导下,老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举例说明:学习定积分概念内容时,由于定积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理论概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讲解曲边梯形的面积的求法,由教师对具体的解法进行设计和动态图形演示,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总结出曲边梯形的面积的解答步骤,进一步得出定积分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众多抽象概念进行理解,通过图形演示和类比推理举例说明,让学生找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三)演示、模拟与验证相结合模式

演示、模拟与验证相结合模式一般适用于定理学习及应用课程。教师在进行课件演示之前要简单的介绍学习的定理,定理应用的条件及结论,通过课件演示定理条件存在时结论的正确性,再通过理论知识对定理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证明。举例说明,微积分中中值定理教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屏幕上画一条函数曲线,通过连接两个端点得到一条线段,在曲线上做一条切线,使该切线平行于上述所画的线段。学生对上述的内容具有直观的印象,再结合理论定理进行应用证明,学生在经过图形演示后,加上理论的解释证明对定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

(四)讲解、演示与操作相结合模式

讲解、演示与操作相结合模式一般应用在使用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提高数学计算效率的应用课上。教师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对解题步骤进行演示,对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具体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结果。举例说明,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利用Excel中的统计计算功能来处理数据同居中的假设检验,避免传统的查表求解,节省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操作,加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篇2

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要遵守规范性的原则。只有其本身是规范的,能保证它的发展和应用过程都是科学技术、规范的,才能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才给用户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过程,就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和功能,才能保证网络系统运行中的精度和协调度,进而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还要遵守便捷性的原则。再选择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时候,要考虑系统的简便性、折旧费用等,在保证软硬件可以满足技术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系统的特殊性,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还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坚持计算机网络应用便捷性的原则,在遇到产品更新升级、设备维护、维修及故障排除等问题时,解决起来会变得简单、容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一定要遵守规范性和便捷性的原则,才可以将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人们对网络的不断需求,提高网络的应用效率,满足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Internet技术不仅在办公中实现了远程操作,而且在教育中,很多网络课程教学、优秀课件的共享等,都极大地方便了教育与交流。尤其在生活中,商业进入网络后,人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生活用品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有的衣食住行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人们足不出户,只要有台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所有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工作问题等都可以迎刃而解。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小巧、易携带,但连接网线,却影响了其便携性,而今的WiFi网络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了WiFi技术,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大了,在所有的场所,人们都可以共享网络。现在的手机已经由原来的3G升级为4G,网络速度更加快捷,弥补了没有WiFi网络覆盖的不足,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和沟通。现在的生活中,如果某一环境或时刻,没有了网络,人们就会感到好像什么事都无法进行了。因此,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网络技术也将朝着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生活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上的束缚,实时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办公的愿望,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就要求其不断提高“品质”。现在的网络技术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网络技术要更加的稳定,而且还要快速。因为网速过慢,使信息不能及时传播或共享的下,尤其是企业很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就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都有加密保护,但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人们财产和隐私中,所以将来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就将是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要不断地研发、升级,给用户提供更多既安全便捷的应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1.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

1.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多做一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3.1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3.2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3.2.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

3.2.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

3.2.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居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技术培训学校以技术培训为第一要义,加深技术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知识之间的相互结合,保证课程设计的相关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大纲,建立合理的教学任务内容,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表,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案。以实验教学内容为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中的培养。对于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验课程都应该设置实验报告,将实验成绩计入课程专业总成绩中,作为有效的考核的方法,从而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新方式和新理论、新方法不断的在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更新,加深实验课程的重视,结合课程体系内容,合理的建立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技术水平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应用技术水平人才,保证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人才的实效性。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按照教师的教学设置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从而完成实验课程,这中实验课程方法在实效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虽然可以保证实验课程结果的有效保证,但是却造成学生对于实验课程兴趣的降低,不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课程思路拓展认识,学生以被动接受的形式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实验的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验课程的整体发展,降低了学生的整体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因此,加深教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保证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有效方法,将被动的实验课程转变为主动的教学思路,以合理的计算机上机操作,合理的课程实验动手能力设置、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处理问题的课程设置保证计算机专业课程水平的有效提高。通过课程实验设置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合理的设置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实验教学的相关方式,拓展学生整体的知识内容程度,保证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课程积极性和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保证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是加深实验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实验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配,建立技术理论学习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技术类实验的三合一结合教学方法,通过加深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保证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保证计算机实验的有效性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实验课程,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方式

随着我国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得到了技术人才市场的广泛欢迎,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水平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完成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从而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效果。为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能力,加深学生的实验课程接收水平,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实验课程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创新思路,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改革。优化实验设备仪器,建立综合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加深课程装置的设置,建立综合性的实验过程,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认知型、设计型和综合应用型三种实验教学平台,保证整体课程实验的过程的有效性。

四、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思考

开展合理的开放性教学改革实验方式,结合专业研究型教学课程内容分析,完成计算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课程设置,系统化的完成实验课程模块设置,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比例,加大综合性实验设置,加深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实验平台的开放性,实现实验课程的合理认识,保证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全面的衡量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发展,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课程实验技能与创新思路,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水平,结合实验进行技术问题分析,从多个角度、全面化的考核学生的实验课程能力。加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实验课程学习,保证培训学校的自我内容培养,结合外部课程学习,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实现有合理性规划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培养,建立实验教学课程管理平台队伍,加深课程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五、结语

篇5

1.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含义及特征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划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它是通过人为方式,通过文字、数字等来表述的,所以显性知识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明知识”,它具有高度概括、高度明确等特征。例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所学的英语语法、句型、词组等都是显性知识,它包含了我们在应用英语这个沟通工具时的一个标准用法。隐性知识是指不容易用字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它是通过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主要体现在经验、教训等方面,它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其最本质的特性是“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换言之,隐性知识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思考、运算得到的,不能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大众媒体、报告等形式进行传递,它的传递方式比较特殊,例如:师徒传授等。

1.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通过群化传递,即: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教师作为指导,在完成“小型办公网络搭建与测试”这个项目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技能训练的环节:双绞线制作、IP地址配置、网络连通性测试、局域网共享等工作任务,并且在完成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通报彼此的进度、总结期间的经验教训。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做”过程中成功、失败的个性化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组内其他同学。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外部明示(外化)传递,即: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一个隐性知识高度概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课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发现RIP协议的拓扑中,每到30秒,网络流量会突然增加,学生通过调试、查阅资料等得出结论,RIP协议会以30秒为周期更新路由表。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学”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示。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传递,通过一种文字、图像、数字能够表达的方式,从一个对象传递到另一个对象,在其传递过程中,知识的表现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知识本身通过传递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了项目,教师作为指导,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同时通过“教”对项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即:通过“做”掌握了技能、通过“学”获得了知识、通过“教”构建了体系。在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传递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

实施“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能够满足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等。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1紧密校企合作关系

基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院校合作、校企联动、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联合十多家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等,成立了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利用这个平台使得探索校企、校际合作新内容、新途径、新形式成为可能,能够创新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横向联合、纵向贯通、区域发展、教产结合的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2“双师型”队伍培养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顺利进行“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即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对教师不仅要求进行充分的备课,同时要求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有足够的掌控和引导能力,并且要充分掌握各个项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对学生出现问题之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达到利用周边资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新进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国培”“省培”中的企业实践等项目,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开拓教师视野。同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认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安排他们利用暑假、寒假进入职教集团框架下的用人单位进行业务实践,将企业中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学项目;将企业的生产标准,作为教学中的考核标准;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能工巧匠,吸引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德育导师。

2.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开发的重点应放在课程内容的拆分和重构上,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包括典型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过程的流程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一道将原有的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情境(或项目),使之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内容与技能的更新与生产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弱化理论的讲解,强化实践应用,严格学生在“做”“学”“教”的过程中的引导。

2.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做学教”的循环,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几年来,我们建设了“项目引领”式的服务中心,如进行计算机维护项目的计算机服务中心、网络维护项目的网络服务中心和办公文档处理的文印中心;建设了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师生工作室”,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建设工作室、吉祥置家工作室等;是按照校企“互惠互利、自愿双赢”的原则,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北京有生博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誉维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对接本地支柱产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创办校办企业,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聊城市WEB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学生在这些实训基地采用“轮训+专训”的方式进行实践锻炼,自我提升,遇到的问题既可以依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把问题分享到课堂上来。

3“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2014年我们将《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列为“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前准备

课程开始前,我们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结合思科CCNA职业认证标准和网络管理员岗位要求,将原有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项目来实施:交换式网络搭建与初始化配置、二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多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根据每个任务的不同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用的工作页,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手册,同时指定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材为学生参考书,校企合作开发的电子教材、PPT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3.2课中进行

课内:以任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配置”为例。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虚拟局域网的添加、重命名、删除、配置等操作;掌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在过滤通信上的不同。该任务的学生用工作页上共有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子网的划分、配置与连通性测试。子任务2:虚拟局域网的添加、端口添加与终端连通性测试。子任务3:子网、虚拟局域网数据包的捕捉与分析。工作页上有详细的工作步骤和提示,学生按照工作页上文字表现的步骤一步步的去“做”,完成既定的子任务,每完成一个步骤,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经验、教训”的感受产生并永久记忆在脑子里,同时每个子任务结束后都有几个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回答,例如:“造成不同子网中主机无法直接通信的原因是?子网掩码在子网划分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要依赖于学生将那些得到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表现出来。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讨论教训、交流经验、提升素质的过程。这期间不排除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确实有学生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并且通过组内的讨论也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指导,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思路是直接由教师到学生的,可以是文字提示、也可以是图片分析等。学生完成所有的子任务后,教师会根据子任务中的问题随机的提问不同小组组长回答问题,同组成员可以进行帮助。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够给学生指明解决的思路,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外在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后可以各小组交叉改变其他小组的配置,使对方的网络瘫痪,然后通过故障的查找、分析、定位、解决几个环节,从内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路,而在学生解决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正是学生记忆最为牢靠,收获最多的。学生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之后,教师要总结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参考书上的重点,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两种过滤通信方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这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使这部分内容成为构建学生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课外: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学校网络中心、计算机服务中心、E-民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学习小组都会利用课外和周末在不同的实训基地值班一周,主要内容是接听来自不同部门和个人的电话,受理来自教学区、家属区、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出现的网络问题和系统故障,并通过填写接听电话记录、故障现象记录单、维修记录单等文件总结在处理网络故障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和经验。在这种实战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技能,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3课后效果

先后有10多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了互联网行业顶级的职业认证——CCIE。多名学生在全国、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赛出佳绩并得到了知名企业的青睐。目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满意度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4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

4.1实训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目前实训室还存在大面积的半开放状态,上课时畅通无阻,放学后大门紧闭。这是学校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关,就中断了了学生在课后提升的机会。同时,校内的实训基地“实战”功能不明显。已建的实训基地大都从单门课程和单一功能实验出发,缺少企业的参与和实际项目的融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企业的文化氛围与专业文化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2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度不高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员工的控制也比较严格,加之学校提供的兼职教师报酬与其实际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还有不小的差距;加之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提升,与兼职教师交流时,校内教师更喜欢通过能力、知识、素质来表达对课程的要求,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喜欢使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来表达,沟通不畅也是一个影响兼职教师参与的原因之一。

4.3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跟不上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辅助,但是目前所出台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5结论

篇6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面是非常多并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从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来讲主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多教师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的过程。在很多高校学生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项目并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这使得学生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使得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简短和有针对性。另外还有的老师将计算机用于自己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对自己教学思想的检验,也就是这种教学软件工具对于计算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教学工作中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一个最为典型的应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一门课的教学资源也是越来越丰富,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得网上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这些教学资源中不乏精品的课件、视频或者是图片这些对于教师本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的教学资源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媒体技术巧妙的应用于自身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于教师上课的或者是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及时的反馈到教师这里,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远程通信、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技术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一个结合,另外还有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交互性,使得远程教育得到实现。这种远程教育的方式已经在很多著名的高校流传开来比如网易公开课,在远程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将经历放在远程教育的研究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也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二者之间的交流大多是以语言为载体,并且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和老师进行过多的交流,这个时候计算机技术中的交互性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计算机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1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通过教育的环境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环境的创新包括教学心理上的创新以及计算机教学环境上的创新,如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畴,作为教师来讲不应该强行的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课堂当中来,而是应该对学生的质疑给予鼓励,讲出心中的疑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再利用计算机实现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述提出了质疑,作为教师不能给学生一味的否定,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自身想法所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否定自身不正确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帮助其树立信心,使得学生在课堂当中时刻保持活跃的思路。但是在这种教育创新环境的营造过程中,要将这种做法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计算机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将可以利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内延伸到学校外,要不断的将计算机中的有利于教学的新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当中,将计算机应用在各个学科和各个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计算机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增强,使得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3.2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会对课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感兴趣,在课堂中才能够保持注意力。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校的效果。

3.2.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计算机与相应课程的结合来开展教学,按照教学大纲与相应的教育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来出相应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要难度适中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展望

要想使得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加强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以及应用的深度,那么就要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目前很多很多方面的应用创新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创新,才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一定程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在对某个领域中的模型或者是知识进行验证理解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建立相应的推测方法,或者是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建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编程来求解模型的结果最终对于数学知识以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能够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又推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得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结语

篇7

一、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

,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 “我要吃饼 ,我要吃饼

。”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

“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密度,强化学习动机。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数学思维;应用

现代计算机是伴随着数学问题的求解而产生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很多理论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数学计算,由于人力计算逐渐无法完全完成科学研究中数学问题的计算,计算机的想法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它可以说是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考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数学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计算机中的数学思想的讨论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学科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思维的工具。其实,早期对计算机的认识就是脱胎于数学而产生的。最早的计算机的创造者就是以图灵为首的一批数学家完成的。而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学思想始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反过来,计算机科技的进步也同样影响着现代数学的进步。时至今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整个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学习了解数学思想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也能够更方便我们掌握计算机科学,进而利用其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离散的数学与计算机原理

在计算机系统中,最为人所知的最基本设定就是,以二进制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所有的信息数据都要被转化成0和1的组合。这最初是由于电子器件在功能上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数字式的电子计算机本质的特点是用电信号来表示信息,用电平输出的高低和脉冲的有无来表达是与否的关系。因此只有采用了二进制,才能够准确的表示信息,所以说从其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就和以微积分为代表的连续性数学划清了界限。因此更准确的说,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另一方面,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同样属于一个离散的结构,其在逻辑功能上来讲是等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应用的基本结构大多是离散型的,因此计算机就其本质上应当被称为离散的机器。离散数学可以说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同时是计算机科学和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所以又被人们戏称为称为计算机数学[1]。一般的,广义离散数学的概念包含了图论、数论、集合论、信息论、数理逻辑、关系理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等等概念,现代又加上了算法设计、组合分析、计算模型等应用方向,总的来说,离散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而其应用则遍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诸多领域。

二、关系理论与计算机数据存贮

大数据的概念是现在十分热门的一项新兴技术概念,而大数据的建立基础就是随着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技术。其实从最初的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系统到数据库系统的产生,是一次数据管理技术的飞跃。通过数据库的建立,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共享、可控冗余等功能。目前,大部分的数据库都是采用的关系数据库的组织存贮形式。现在,一个系统之中会产生成千上万项的数据元素,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最优的方式来管理和存储这诸多数据。这往往就涉及到了数据库的设计问题,现代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就是数学中的关系理论。现在常用的有实体联系法和关系规范化方法。其中实体联系法是通过实体联系模型去描述现实中的数据,建立起简单图形(ER图),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转换成和具体数据库管理相对应的数据模型。另一方面,关系规范化方法则应用于关系模型的设计和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之中。通过关系规范法解决关系模型中存在的插入和删除异常、修改复、数据冗余等诸多问题。

三、数学模型的作用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即,通过建立起一定的符号系统,将对事物系统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描述通过数学形式表达出来。现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科学的逐步数学化。均将现象的阐述与问题的解决转化成数学模型的建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软件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处理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数学的计算方面,而是面对了更多的非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通过软件编程去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时,就必须首先将这个问题数学化,即建立起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我们通过数学学习中所常常讨论的数值问题的数学模型,就是数学方程。但是非数值计算中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则需要用到表、树和图等一系列的数据配合数学方程式的使用建立起一种完善的结构与描述,进而才能够就应用计算机来求解。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应用的前提是数学模型的建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