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留守儿童8篇

时间:2023-02-16 15:20: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留守儿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

篇1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篇2

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这样的新名词已经不再陌生。其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儿童(包括数量更大的青少年)大部分正值上学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很多专项的调查结果都不令人乐观,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孤独的“留守儿童”

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孤独、忧郁和焦虑,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时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有些孩子面对生理发育期的变化时也因为缺少启蒙而出现相应的心理焦虑等问题。

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由于聚少离多,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被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而无法起到督促和指导以及管理的作用。很多孩子就在这种放纵的环境下,自然成长,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沾染不良习气,逃学、辍学,混迹网吧、游戏厅,甚至犯罪。

疏导与引导

既然“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怎样帮助“留守儿童”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和同学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上多帮助,生活中多关怀,让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友谊和亲情,对集体有一种家的依赖感。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其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适当进行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些孩子,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并在适当时进行思想沟通,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此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健康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5.教师还要与临时家长多沟通,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想法,一方面也能够对家长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指导作用,保证校内辅导和校外监督相结合、相一致,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研究探索,扎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担负起他们的成长教育任务。

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村两委等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三个月的走访串户,我对本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问题留守儿童”、“困难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构建关爱网络。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村两委、党员、以村民组为单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初步形成以乡党委政府为带头,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村干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

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村级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视频交流,接受亲情关爱;二是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观看励志教育专题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以留守儿童活动室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步、开展关爱活动。通过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资助,积极开展“家长”、“爱心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活动,由妇联、共青团牵头,为留守儿童购买书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学习生活用品,尽力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在帮扶和关爱下快乐健康成长。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成立村级领导组、对全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

2、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

3、开展“爱心妈妈”等结对活动。

九月份:

1、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2、与学校配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领导专班。

十月份:

1、开展留守儿童庆国庆活动

2、完善结对活动、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有条件开展亲情视频。

十一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结对活动。

十二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国内人口流动频率较快、规模也大幅扩大。目前来看,我国人口流动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首先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和学校关注不足,留守儿童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障碍,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负担重等,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的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等。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更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诉求。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康发展变得异常的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这些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补偿等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说不是身体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问题的根本,非留守儿童也同样可能因为“ 心理留守” 变为问题儿童。 [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无论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应承担起关爱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单是身体的养育, 还有心理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在当前留守儿童大量存在、 留守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的情况下,能否让留守儿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爱, 使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产生溺爱、依赖、冲突、过度管束等问题, 是提出解决路径的思路。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成因 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有关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三个基本要素方面,能够基本达成共识的是“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和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则基本没有达成共识。

1.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

1.1安全问题

就留守儿童的安全而言,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由于亲子分离,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使其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二是留守儿童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权的缺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1.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失调,二是学校教育乏力。许多农村学校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较重,无暇关心留守儿童,对他们采取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便怎么”的管理策略,更放纵了这些学生的行为。

1.3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已经存在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攻击型,体现为动辄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第二类为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

1.4品行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品行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出现品行问题,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严重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2.1直接原因

2.1.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结构不健全妨碍儿童的社会化,再加上家长片面认识家庭教育,最终导致亲情缺失。而且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如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感情逐渐疏远等。

2.1.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如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1.3农村社区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缺失和农村社区不良风气造成了对留守儿童在校外社会生活的教育与监护实际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就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2.2根本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发挥关键的作用,包括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社会文化、“三农”问题及其衍生物——农民工问题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2.2.1“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相应隔离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无力承受让子女进城生活、接受教育的负担,只好让子女在远离自己打工所在城市的农村家乡“留守”,这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

2.2.2农民工问题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农民工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束手无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也面临着种种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存问题。

3.对策

3.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部分,也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这是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尤其是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应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做好应对的具体措施。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彻底改革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制度。

3.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阶段性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治本的难度非常大,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治标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阶段性地、逐步地、理性地、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标本兼治。治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3.2.1发挥家庭的功能

切实加强家庭的监护与教育,如尽量加强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鼓励留守儿童自强不息。

3.2.2发挥学校的功能

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卡片,有事多和父母联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学校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

3.2.3发挥社会的功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务工子校;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优势缓解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压力。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受照顾权受到损害,他们生活的质量下降,劳动负担加重;其次,生命健康权受到威胁,农村医疗缺乏保障,他们患病时无人照料,易受到人身伤害;第三,受教育权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率增长;第四,发展权受到威胁,他们的心理、性格容易产生障碍、引起道德失范;最后,参与权遭到忽视,他们人微言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意见常被漠视。

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立法保护包括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完备的《留守儿童监护条例》,规定委托监护制度、监护人监督制度和国家监护制度;执法保护包括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动态保护网络、加强政法部门执法力度;司法保护包括建立留守儿童代表人制度和适用特别的少年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84-2086.

篇6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成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得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亲情缺失不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极少,甚至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而他们的心理变化,父母也知之甚少或根本无从得知,就更谈不上教育与引导了。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对他人、集体漠不关心,脾气躁,自控能力差,动辄就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

2.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陷

隔代监护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主要方式。一部分祖辈们由于所生活年代条件差、社会环境相对单纯,令他们更多的是为生计奔波,而无法为子女的成长教育过多考虑,更谈不上宠溺孩子,当孙辈被他们代为看管时,他们把这曾经忽略的对子女的关爱加倍地施予到了孙辈身上,久而久之,导致了孩子刁蛮性格的形成;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祖辈对孙辈严格要求,孩子稍做错事,就棍棒相待。祖辈严加管理是好事,但这种只有高压的管教,也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这些性格的裂变,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监管人文化偏低无法辅导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波动大

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低文化、低素质,使监护人自身的修养、意识、教育方法等都存在不足,根本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辅导,这就使得孩子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来自学校里的学习和教师的辅导。但是,孩子毕竟年龄小,持久性差,根本无法把教师在课堂里传授的知识全数收于大脑,这就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作业拖拉马虎,学习成绩差,波动大,最终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改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力量上的优势,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1.家校联系,共同努力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通过家访,形成一个家校合力的和谐的教育氛围,共同维系、巩固教育成果。一方面,通过家校联系,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家长的沟通,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使其在监护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另一方面,通过家校联系,及时把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以及孩子的点滴变化通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让他们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分享孩子的进步,体验正确教育方法的成功,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与方向。此外,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创设环境,陶冶情操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创造赏心悦目的卫生环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竖立张贴各种形式的标语警示牌,以鲜明生动的语言教育人。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文化长廊主题宣传、墙报设计、作文比赛、小学生运动会、讲故事比赛等,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留守儿童在校外逗留的时间,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毒害。

3.爱心倾注,耐心教导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嫁给了学校与教师。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教师、班主任,应健全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详细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通过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让居住地近的留守儿童互相结对子,或者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让他们一起学习,互相监督,帮助他们拉近与其他同学的距离,使他们更乐学。

篇7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与生活的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来说,父母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出现的时间是十分稀少的。这样一来,不仅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成长造成影响,同时非父母以外的长辈对于儿童的监督和帮助作用会大大减少,使得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往往缺少较强的自制力。无人监管的成长状态会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成长开始放任自流,不仅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得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因为并没有人对他们进行道德以及社会规则的教育,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往往有出格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或者是良好的指引,那么就会对未来儿童的成长在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纪的行为出现。除此之外,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会外出务工,多数是因为农村的生产活动无法为家庭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活,因此选择外出务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同时困窘的生活也让他们对于饮食只维持在果腹的状态。然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是没有合理的安排饮食结构以及营养的搭配,那么就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从而对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造成阻碍。

(二)心理问题

父母的缺失除了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和学习造成阻碍以外,笔者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也存在极大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类的问题,是因为留守儿童很少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向外界寻求新的情感寄托以外,更多时候也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比如说抑郁和孤僻,就是当前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时候是保持着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儿童并不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旦出现这一类问题,就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长期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会使得儿童出现自残或者是自杀的情况。

二、针对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充满爱心和耐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拉近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能够交付信任,这样一来才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更好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帮助留守儿童可以更好的成长。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关爱,填补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给他们带来上的情感缺失。

(二)注重每一件小事

要想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那么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于留守儿童有关的每一件小事。所有的关爱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而应该用实际的行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他们并不是没有人关心和疼爱,这样才可以让留守儿童的心中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比如说,面对一些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留守儿童,工作人员可以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包括学习用品的赠送以及衣物的添置,这些都能够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还有人在关心他们,这样才可以抚慰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灵,让他们在未来可以更好的成长。

篇8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留守儿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19-03

The Issue of Rural Groups Staying

Abstract: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a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emerged in China,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But the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made som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rural groups staying exposed.And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the major part of the rural labor.With the transfer of labor,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growth of rural children staying highlighted are increasing.We need to solut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practically and effectively.Solving the problems of rural children has a bear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we must always make it b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Part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s policy on agriculture,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will be trapped inside.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will steadily forward.

Key Words:The rural labor force;the left-behind children;Countermeasures

绪论

1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了,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大量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加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很多人失去了土地,人地矛盾更加突显,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相对土地出现过剩。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二、三产业迅速活跃,掀起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国城市“建设热”需要大量劳动力注入。另外,以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开始松动,长期处在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在追求高收入的驱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

2 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指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了“民工潮”,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空间。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而且,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仍占61%;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2004年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3 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农民摆脱乡土观念的束缚、跨越传统制度的藩篱,义无返顾的闯荡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第三,大量农村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4 农村留守儿童日益突显

不容忽视,劳动力转移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暴露,留守儿童作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典型代表,伴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儿童作为父母的未来与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问题突显,若不及时解决,整个社会将会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惨痛的代价。

已有不少学者、专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背景,主要对留守儿童问题加以探析,并尝试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希望对解决当前“三农”问题能够有所帮助。

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大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2000万人。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这一群体的存在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缺乏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关心、呵护,致使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对其研究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5.1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5.1.1 安全令人担忧

父母不在家,监护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留守儿童安全隐患重重。安全隐患分为两类:一类,受他人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06年5月26日《法制报》报道:“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成隐患――17名少女童贞被买”。这是一宗触目惊心奸少女案。长期缺乏家教,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很难抵得住金钱的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虚而入。另外,留守儿童自身年龄小,防备能力弱,出去摔伤的打架中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类,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留守儿童对法律制度、伦理观念所知甚少,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不法分子的威胁、诱骗下,很多孩子参加打架斗殴,吸毒、犯毒,甚至被骗去参加买凶杀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5.1.2 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照看,少数由亲戚朋友监护,还有极少数甚至独自一个人生活。此时正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大多数孩子却生活在孤独寂寞中。调查显示,有34.2%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照料,生活孤单。这样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儿童情绪消极悲观、自私冷漠、自卑失落、心理严重失衡;有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易抑郁自避;还有的逆反心理强,好走极端。基层妇联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挫折后,有10%的感到生活没意思,甚至有1%的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5.1.3 思想品行较差

一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与教育,道德品行较差。在家里,许多留守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欺负同学。在社会上,与一些不良风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小偷小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摆阔气耍流氓的恶习,长期品行不良导致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曾有权威的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留守家庭。

5.1.4 学习成绩较差

调查中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各班的倒数几名都是留守儿童,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某校对2005年全校各班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时发现,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语文11.5分,数学26分,这是火花乡民族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韦好今年的成绩单。这些都是确凿存在的事实。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时刻思念父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且上课纪律性较差,自觉性不高,大多数没有上进心,缺乏学习兴趣;课后,没有人辅导和督促,自学能力又不强,学习中的很多疑难点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以往,他们的学习被耽误。

5.2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5.2.1 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纷纷进城务工,由于时空限制,他们根本无法体察到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的,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相差太大,且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他们往往重“养”不重“教”,以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在亲戚朋友家寄养的,大多数只被照顾到起居饮食,对孩子其他方面关注极少。总之,父母和监护人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安全等关注不够,教育和指导不到位,家庭教育基本空白。这些都影响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长期缺乏父母的抚爱,使他们丧失安全感、信任感,心里严重失衡。

5.2.2 农村学校教育的缺位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他们在成长中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需要教师、集体给予更多的关心。然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农村学校对自身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和充当的角色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转变,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只承担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在学习上缺乏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特别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住宿条件较差,有些地方根本无法对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这就导致学校很难在日常生活上关注留守儿童。资金短缺也使学校无力请到心理专家,运用现代媒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学校教育的缺位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