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11-12 16:12: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1

美术教育教学一直被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为绘画技术教育,素质活动教育的一种形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不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其实,美术学科教育能够推动美育发展,而美术教育又能作用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美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无从谈起。那么美术教育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呢?其实,美术教育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促进右脑智力发育,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2)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一系列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而专业技能的训练,一定会教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新方法,使学生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新方式。

3)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的美术教育,其培养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标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在整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传统美术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有本末倒置之嫌。

2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

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学科技能技巧,它是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健康向上,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不可替代。

2.1学生成长的需求

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职学生的成才必须是全方位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为重要,要想使他们通过短暂的职高阶段学习,就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光靠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同学,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要素、综合素质、自律要求都不是太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没有形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生源,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触动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强、自律,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内化,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篇2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与本课时相关的图形、图片,使得原本抽象事物变得形象化。比如,在小学数学中,“认图形”一课中,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在传统课堂上老师会展示给图学各种图形的模型或者用卡片剪成各种图形让同学观察各种图形的特征,但是生活中不可能只是很单纯的图形,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凸显出来了,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可以使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图形。举个例子,可以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很多种物体,汽车、房子、桌子等,让学生在其中找到所学过的图形,汽车的轮胎是圆形,房子的房顶从侧面看是三角形,将这些图形展示给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动画效果,将一些语言教授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知识的内涵。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课是“长方形周长公式”,其中有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用几根4厘米和6厘米的小棍,能拼出一个长方形?请同学动手动脑,拼一下。”先让学生拿小棍拼一下试试,然后思考周长的计算方式,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计算过程:4+6+4+6=20(厘米),4*2+6*2=20(厘米),(4+6)*2=20(厘米)。这样分解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跟着动手动脑思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置故事情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和新鲜事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9加几”时,用计算机作出幻灯片,小猫和小狗进行数学竞赛,小狗说什么数学题都难不倒他,小猫不相信,马上出题考考他:一共有9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小猴带来了4个苹果,问共有几个苹果?怎么列式?这个问题确实难不倒小狗,但是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却不知道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问,那么我们的同学知道么?从而引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9的加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不但可以将知识更加直接的反映给学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扩充知识领域,还能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认识。可以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这些更为重要。

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这就意味着要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所以,老师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是否充分的利用了时间,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那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轻松、吸引人,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老师了解学生们的喜好,比如喜欢什么样动画,什么样的音乐等。了解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针对学生的兴趣对症下药,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小学生,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动的时候,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时的在课堂上安排一部分潮流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使课堂的氛围在轻松愉快中度过。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数学知识谁最懂”总结现阶段所学的知识,看谁回答对的多,胜利的给一朵小红花,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篇3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篇4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人文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次掀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向学校、教师、学生并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文化,这是新课程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系统的地方课程文化资源,对促进课程文化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注重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课程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核心地位。因此,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建设,基于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每一项活动的教育资源。实际教学中所理解的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传承。课程文化以教材与活动为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经历一切,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指的是学校领导对课程设置的决策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传递与引领,在学生身上所能体现和彰显的课程价值的影响力,服务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素养。

2.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将剪纸艺术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融合,进而建立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将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获得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其价值有以下方面:剪纸教学有利于创设育人情境,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剪纸教学有利于对濒临绝迹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走以文化发展为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调查小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研究剪纸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研究剪纸在创作环节中的运用方法及对学生理解,在剪纸指导过程中,采用“一看、二设计、三画、四剪刻、五修改”的五步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能力:了解全国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总结剪纸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作用。为了构建以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除了把美术课作为传承剪纸途径之一外,还尝试在晨会、班队活动课、语文(说写训练课)、校本、综合实践等课中渗透剪纸教学。此外,我们重点研究以剪纸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热爱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开发。

3.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校本教研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勾画出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4.利用民间文化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地方民间文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接触得也比较多,美术教育要把这个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积极开发利用好地方人文资源,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美术,感受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5.通过工艺制作去体验与创造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人格,素质

人文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的重视、尊重、关心、爱护等。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让人文之花灿烂地绽放,让学生的人格更趋向完美呢?

一、结合教材有效切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们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用人文精神来滋润学生的心田,结合教材的内容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十分关键。纵观我们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资源。比如,有关大自然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人文情感;有关雕塑、陶艺、剪纸等传统工艺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祖国民间美术的好奇和喜爱之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艺术奇葩,自己有责任将其继承和发扬下去……如何有效地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选取可以更好地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提高美术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建立起责任感,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让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发展趋向完美。

二、启发学生情感因素,渗透美术人文精神

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客观事物首先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然后才能调动起情感,激发起兴趣,从而感受美,美术教学的人文精神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把教材的情感因素有效地引发出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可以萌感和兴趣的氛围,让学生自发产生探索知识的激情。

比如,笔者教学《太阳、月亮你们好!》这节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如:海上日出、草原月夜等等,让学生产生了置身其中的感觉,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和探索的欲望。通过给学生讲述相关的太阳和月亮的知识,告诉学生太阳和月亮给这个世界带了生机和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太阳要到月亮家做客,那么太阳要化妆让自己很美丽的出现在月亮家,月亮也要化妆来迎接太阳,大家帮太阳和月亮打扮一下吧。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很多新颖又奇特的拟人化的创意,展现在他们的画纸上,学生在这个自由创作自由发挥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趣味和快乐。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幸福和快乐。对于太阳和月亮产生了一种感恩的心,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使他们产生了发现美,想象美,创造美的人文情感。

三、充分体验审美情趣,汲取美术人文内涵

小学美术教材中,丰富的图片资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的课程资源,这些图片资料中,有很多是著名画家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获得来自作品的情感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品味美术作品审美的愉悦。

比如在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读诵进一步解读和欣赏范本,学生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引发了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一种创作的激情燃烧起来。学生将各自体会到的诗意美景画下来,然后大家一起交流,比比谁为古诗配画配得最好,是不是体现出了新的诗意,自己作画的依据是什么等等。学生在配画过程中,运用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展现了作品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这种美的熏陶中,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到他们心灵的深处。

四、净化学生幼小心灵,发挥美术人文优势

篇6

(一)以美术实践课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

在任何一所中学校园中都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一面空白的墙、地上的窨井盖甚至是灯柱都有可能变成美术教学资源。例如:某校从教学区到生活区有一个长150米的地下通道,美术组的老师充分的利用这一区域将这里布置成一个艺术展示区,通道的两边都是学生的主题创作作品。每天学生都会经过这个通道至少8次,而每次经过都会看见这些作品,毫无疑问这些作品的展示给学生一种无形的艺术熏陶,也给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带来一丝轻松,艺术长廊里的作品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以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艺术的新鲜感。当然学校的公共场所有很多,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经过艺术的手段处理就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如果在路面上、窨井盖上画上各种有意思的图案,就会使得整个中学校园给人一种轻松愉快、青春活力的感觉。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开发这些空间,并将这些隐性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3]如何将一次美术活动设计成美术课程,首先,教师要明确这次美术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这是一堂以活动为主的实践课,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其次,是教学安排也就是活动步骤,第一部是确定主题,如某校的窨井盖涂鸦就是以“我参与我感受我快乐”为创作主题,一个明确的主题可以使学生的创作思路更加清晰,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明确;第二步就是小组合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以某校窨井盖涂鸦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六人一组,选一组长,共同策划,分组创作。教师充当辅助的作用,协助学生选题、评比、定稿,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第三步就是动手操作,如某校窨井盖涂鸦,在每组确定画稿之后,教师就分发绘画材料,让学生正式在井盖上进行创作。由于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并不是专业的美术教育,所以让学生涂鸦并不是让学生学习绘画技巧,而是让学生体验不同材料的质感,感受绘画创作的乐趣。最后,这种活动方式的美术课堂使得学生的作业直接展示在公共区间,不仅其他学生会欣赏到,参加活动的同学也会经常看见自己的作品,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课堂的延伸———美术作业展示

美术课也是一门实践课,因此一堂美术课下来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作品,但是往往这些作品在教师评论过后就被学生胡乱塞到一边,不仅教师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重视,这就造成的大量的美术作业的浪费。因此学校设立一个小型展厅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某中学教学楼一楼走廊里就有一个小型开放式展厅,这里时常会展示学生的作业,有版画、油画、国画等,因此展示的学生作品也是丰富多彩。尽管学生的作业尺寸不大,专业技法也不是特别娴熟,但是可以看出来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用了心的,每一个画框里都介绍了作者创作思路,体现了作者的创意理念。这种开放式作业展示的展厅可以让学生随时来参观,将美术作业以美术作品的形式来展示可以引起参与者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增强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实践中来。虽然说美术作业的完成已经是美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美术课堂延伸到课外来。美术作品的展示可以从更多角度来对作业进行评价,《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根据美术学习的特点,提倡使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质性评价的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美术作业展示正体现了这种评价理念。而另一方面,学生的作业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能突显出学生美术方面的特长,这有助于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规划自己的未来。以开放展示作业的方式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而且这些学生的作业又可以再次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组织低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来进行参观,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

二、结语

篇7

一直以来,物理都被学生视为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因为其涉及很多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而在某些方面,教师又不能将这些教学重难点的特点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上感到抽象和困难。《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物理教学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可见,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电子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新课改极力提倡使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它可以将抽象、宏观、静态的物理知识以具体、微观、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第四章中《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因为高一学生还没有用守恒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对“机械能”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也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能体现机械能这一概念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钱塘江大潮、泥石流、过山车、极限运动蹦极等,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种情况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有什么特点,而后,我引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让学生通术,为学生创设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机械能这一物理概念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习全过程。

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深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传统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成绩分数的高低,将甄别、选拔功能进行了过分夸大,不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发展原则,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越来越惧怕,久而久之,甚至到了一谈物理就厌烦、抵抗的地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鉴于这一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不可再把评价唯一标准放在学生学业成绩之上,而是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不仅学到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创造。比如,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应由原来以教师为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多种主体进行转变,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由原来只注重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转变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方评价,如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对物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物理原理、具有创新意识等等;在评价方式上,应由原来的只有书面测试向多方式进行转变,如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议等等。这样,在实施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之后,既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有效基础。

三、结语

篇8

与传统的高校生物课堂教学相比,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高校生物教学带来更高的效率,但是应该客观地看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其优越性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利弊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1.1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首先为课堂教学内容带来极大的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课堂教学速度加快,教师不再依赖于粉笔板书,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将上课内容直观便捷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极大程度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原本书本上刻板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在声、光、电的综合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1.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有限性

虽然多媒体技术能够为高校生物教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改革创新,但是其自身的不足也会在给高校生物教学带来局限性。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在给课堂教学带来知识和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会在另一方面可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多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而幻灯片的版面有限,课程的大纲内容不容易通过幻灯片展现出来,可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2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对策

2.1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前提是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生物教学的改革水平及其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技术。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中的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高校生物课程提供坚实保障。

2.2把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原则

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要充分把握目的性、结合性、可操作性、主导性、系统性等原则。只有充分把握使用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推进高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目的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体技术时要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切忌在使用时盲目采用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甚至造成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与发挥。结合性原则要求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要充分尊重二者的独立性,找到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带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认识到整合高校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本质是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性必须要注重可操作性。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