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22:57: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记者发言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向继续教育专业化迈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标准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树立学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
一、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取得了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就是继续教育管理者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专业化和科学化,继续教育管理者也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美国著名学者李?S?舒尔曼先生认为,当代专业教育的属性特点包括:一是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二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体系。三是专业培养,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四是学习发展,即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完善和实践分析。五是专业判断,学会适应变化、融汇贯通。六是专业团队,能共享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发展水平。当前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化职业,所以,研究和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问题能加快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速度,提升管理者专业水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学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
学历较低是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学校也未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所以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尽相同,大学专科学历和专升本占很大比例,几乎少有研究生学历。同时从事继续教育管里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继续教育的工作经验,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走向工作岗位,另一部分是其他专业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入。以上这些情况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理论知识薄弱,管理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续教育管理者知识和素质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之前,大都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培训,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管理者不掌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特点、学员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质量管理、项目研发、市场开拓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知识不够熟悉。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同时续教育管理者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偏低,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强烈的事业心,没有热爱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都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三)地位较低
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但是继续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校普遍不够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地位较低。人们大都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的“副业”,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要求低,大部分从业者都是高校校外编制或者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因为以上原因,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已经成为高校中被遗忘的角落,工作人员的晋升没有通道,评优也没有名额,这些必然造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内容
(一)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国家人才观念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继续教育办学者的职能与作用,继续教育办学者应该具有合适的价值观与理念。继续教育不应该是高校提高财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工具,而应该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继续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迈进的有力催化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事业和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就能保证继续教育质量、树立继续教育品牌。只有对继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让从业者热爱继续教育工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继续教育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一是市场开拓能力,包括获取和挖掘培训资源的“营销”能力。二是课程研发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从项目立项到开班审批到教学过程,还有后勤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能组织好学校的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五是行政管理能力,就是能处理好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六是语言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
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立法,确保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专业地位
国家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规定了高等院校是实施高校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规定继续教育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之一。大学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应该拥有合法地位,继续教育在高校获得专业地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高校应当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形成管理与办学的清晰格局,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实行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依法进行规范管理和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有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引导继续教育办学者向专业要求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证照资质
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准入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继续教育办学者奖励与淘汰机制。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为此国家和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入职资格、专业课程和考试制度等。同时建立考评体系,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进行奖惩,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四)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开展理论研究
高校应该利用其科研优势,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继续教育工作者,探索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升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应加大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开展校内的课题研究,鼓励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开探讨会,组织专家评审,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等,引领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力。
五、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者的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
关键词:学习兴趣;着眼课效;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我校历史课堂过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对历史考试比较头疼。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投入的时间最长,但考试成绩往往很不理想,久而久之,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老师讲授,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领会(背)”、“掌握(记)”,然后在考试中得到一个高分,然而单纯由考试而引起学习需求是没有张力的,因为它缺乏真正内在的学习热情,没有热情的学习是没有效率和不能持久的,单纯为了提高分数,老师反反复复陈述史实,学生一遍一遍地死记硬背史实和机械地做那些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的模拟题。老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更累,于是便有了“满堂灌,遭人厌”的局面。
学生采用的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陈旧的历史学习方式,有着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知识不系统,不求甚解,记得知识点也是支离破碎,不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消磨了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更加讨厌历史考试;并且影响学习质量,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学生普遍感觉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另外,这种方式强调重复和模仿,注重机械记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简言之,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养成和发展,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如思考事物发展的成败得失,培养理性判断力和“合理精神”;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培养人文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爱善憎恶、追求真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要转变历史学习的这种矛盾的现状,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的角度着手,改变历史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注重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推陈出新、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一个成功的导入,是历史课堂实现优质、高效的良好开端。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等。
1.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诗词导入、故事导入、影视音响导入、成语导入、节日导入等方法。
2.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挖掘学生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合理引导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就利用材料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学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获得快乐,必须让其参与到主动性学习中来,亲身体验历史。进行体验性学习,方式很多,如记者采访、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参与辩论等等。如在学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场历史辩论――《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生分别代表维新派和顽固势力,而我则代表光绪帝。我引导双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辩论,分别为变法的立场、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要求双方明确自己的立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有力的论据,尤其是反方,要根据正方提出的论据进行有力的反驳,最后能打动“光绪帝”的观点为赢。
(四)、善于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探索历史规律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起因和结果存在着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仅要立足于本课的小结,而且还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制造悬念,使学生自觉地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随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反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爱历史,更好地学习历史,对卓越课堂的打造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5]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
老师,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快乐着集体的快乐!
王 老师 : 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快乐是人生命之中最富有的财富之一,拥有了它,你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学生A: 当你攻破一道难题时,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收获了;
学生B: 当你捡起一张废纸时,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保护了环境;
学生A:当你帮助同学时,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为同学分担了痛苦;
王 老师: 当你进门前,先敲一下门 ,得到老师允许后回到座位,你会很快乐,因为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当同学们合唱一首歌时,你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的快乐是大家的快乐。听!我们上芬小学喜事频频,快乐的事是可多着呢!
学生A:首先,美术英语传来喜报:全省中小学水墨画作品入选展览,我校有5件水墨画作品入选展览,纪钦达同学的作品荣获三等奖。
学生B: “2007年宝安区小学英语演讲比赛”中,王涵冰同学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她还将代表宝安区参加在深圳市的“百万市民讲外语·大运有约”英语演讲比赛呢。
学生A:在刚落下帷幕的宝安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学生正常发挥,获得了民治街道在此次比赛总积分18分中的15分。
王 老师 : 看看左边,那绚丽多彩的海报:“ 我阅读 我快乐 我进步”
让读书成为习惯,创建书香校园,享受快乐童年。
我们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载体,借深圳市第七届读书月的清风,举办“奥运情,中国结”主题读书节,还开展了热热闹闹的体育节。
学生A:在今年的校运动会中,各班的运动健儿都茆足了劲,为班级体争取更多的荣誉,也为了争取更多的快乐。
学生B:在这片沸腾的赛场上,大家尽兴的跑着、跳着、舞着。这样的热情自然也感染着赛场旁无数的你我。
王 老师 : 你看,我们每天都搜集到许多快乐,这是爱的力量,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永穿不透; 这更是集体的力量,是任何一种物质都阻挡不了的。我们每天都在集体中快乐健康的成长。也许有人会说:“我在集体里感觉不到快乐。”真的感觉不到快乐吗?有这样一则童话:
学生A:小蚂蚁看见一只小蜜蜂在花从中采蜜,非常羡慕,看见一头大象在森林中搬运木头,也非常羡慕。而自己却被人踩在脚底下不能飞,有没有力气,多可怜!
学生B:蚂蚁想到这些后,伤心绝望。谁知蜜蜂和大象却向蚂蚁前来诉苦:每天要辛苦的采蜜,要吃力的搬运,日子不好过,作个蚂蚁多好,自由自在地爬过山沟。
上午好!
很荣幸在此发言,今年是我进入江声的第十三年,十三年来,我的收获非常多!回首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我不由得想起大学毕业前系主任对我语重心长的告诫,他说,你要牢牢记住,机会是别人给的。当时的我,未能明白此话的深意,但通过这么些年的打拼,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的确,机会是要靠自己争取,但某种意义上来说,机会还真是别人给的。以我为例,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凝聚着组织的关怀与培养、领导的指导与帮扶、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真诚地向大家说一声"谢谢"!
江声是培育人才的沃土,我们的党总支,更是发展人才的极好平台。想当年,我只身一人来到江声,当时的我可谓一无所有,而短短几年后,我便取得了令很多大学同学羡慕的成绩,事业、家庭双丰收。像我这样的情况,在江声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每一位江声党员,身受党恩、校恩,定当鼎力回报。而回报的最好方式,就是全力以赴地工作,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江声的长远发展融合为一体。
我永远记得2004年签约江声时肖校长对我们新聘教师说的一番话。他说:"你们有多大的本事,江声就能给你们多大的舞台。"通过在江声十三年的成长,我越来越坚信:江声的确是我们实现教育理想的最佳平台。
虽然没有所谓的编制,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获得超出我自己预想的发展结果。所以,我由衷地感谢江声,并且把"奋斗、珍惜、感恩"这三个词铭刻在心中。
为了让领导和同志们更好地了解我的成长,更好地督促我的后续发展,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成长经历与心得:
一、忠于江声,坚持奋斗
我选择江声时,就立志干出一番成绩。我当过三年班主任,当时的我,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把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做好,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为着这个目标,我竭尽全力,当时学校条件还比较艰苦,我当班主任,还要兼任8个班的政治教学,但是,我做到了,无论是教学成绩还是班管效果,我都自认为很满意,领导们也给予了肯定。
有了三年班主任的奋斗历程及理想成绩,我随后的发展更加体现出"如鱼得水"的状态。教务处、年级部,都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各类赛课、各种论文评选、各项课题研究、以及学科教学资料编写都有我拼搏的身影。这也再次印证了肖校长的话——你有多大本事,江声就能给你多大的舞台。
我成家比较晚,因为我坚信,没有事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底气来给我的家人以坚定、靠谱的承诺。
所以说,在江声奋斗过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我很感谢这么些年坚持奋斗的自己,更要感谢所有为我的成长铺路搭桥的江声人!
二、敬业爱生,珍惜江声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多年来,我对学生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热心帮助、生活中体贴关怀。尤其是对于班上或年级部中发展比较滞后的学生,我坚持予以最特别的关照。
我特别引以为豪的教育经历是我当班主任时,班上谢XX的完美蜕变。他本是一位行为习惯特别出格、学习基础特别薄弱、进入江声时曾被多所学校劝退的所谓的"差生",但通过我和我的科任教师以及当时篮球队教练欧阳湘宁老师的不懈努力,他顺利升入了县一中,顺利考入了武汉体院,今年六月,他又顺利通过硕士研究生学位答辩。用他自己的话说,江声是他脱胎换骨、完美蜕变的福地!
类似于谢XX的转化故事,我经手的还有不少,我也知道,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都有诸多成功教育的经历。除了关心、帮助发展滞后的学生,我还特别关心家庭困难的孩子,从多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扶助。同时,自担任年级部主任以来,我每年寒暑假均发动全年级的老师们参与爱心捐款,共同慰问困难学生。我想,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珍惜江声,就应该珍惜自己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学生,不断累积自己的成功教育经历,引领学生发现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三、无私奉献,担当责任
作为光荣的江声人,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不只是关心自己学校的师生,还热心校外公益事业。我坚信: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一定会收获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除了捐款捐物,我还多次参加市、县助学、助教方面的公益行动。近几年来,我热心帮扶青年教师成长,其中多人在教学竞赛中荣获省、市级一等奖。我所负责的名师工作室,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本人累计四次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并与不少在偏远乡镇中学工作的同行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20__年8月,我从__区来到市审计局工作,转眼已和同志们朝夕相处了2年多的时间,伴随着分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难抑平静。这些天来,和大家一起工作生活的情景,时刻索绕在我心头、浮现在我眼前,令我难忘,令我眷恋。两年多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比较好的履行了工作职责,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如果说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效,这主要归功于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与我合作共事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紧密配合,归功于全局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关心、支持、理解、信任和帮助过我的领导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几年是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几年。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个善于把握全局、勇于开拓创新,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特别是班长眼界广、能力强、威信高、作风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从方方面面为我们班子成员做出了榜样。正是在这样一个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这样一种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的影响下,自己这几年在学习、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按照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自己在学习、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把握不够透彻。对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的内涵把握的不够。对其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的不够全面,缺乏对工作的深层次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对审计工作如何体现科学发展思考的不够。在学习工作中,自己虽然也能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强烈愿望,但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审计工作中如何很好的体现思考的不多,具体工作中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对自己分管的工作,缺乏研究思考,工作视野还不开阔,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是工作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尽管自己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但也还个别存在对自己放松要求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全市审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不够。对分管的纪检工作抓落实不够,有的时候还存在老好人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够、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大、坚持党性锻炼不足等等。
回顾自己在市审计局两年多的工作,虽然有些地方不是太完美,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一直在尽心、尽力、尽责,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由于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尽管本人在主观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仍然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事,存在着一些解决不及时、不妥当的问题,留下了一些不足与遗憾。我觉得,如果我在学习上再刻苦一些,工作质量或许会更高一些;如果我在工作中能更深入一些,考虑的问题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如果我与同志们交流的更多一些,或许就会更好地加深了解,更好地做到相互理解和支持。虽然过去的一切,不能让我去假设,但却可以让我铭记与大家一起共事中留给我的借鉴和启示、鞭策和鼓励,以便我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今天也借此机会,因我个人原因做得不对的地方,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这次组织上安排我到民政局工作,我坚决拥护。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我个人的工作变动,不仅是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和关怀,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市委对我们审计干部的关心和厚爱,我深感工作的担子重、压力大,我一定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不负重托,不负众望,不懈努力,忠实履行自己职责,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因为工作原因,尽管自己到了新的岗位,但我们还在一个院子里,还有许多工作上的协调和配合,还有可能继续在一起共事。在座大家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高兴、喜悦;审计事业的每一步发展,我都会关心、支持,也都会带给我新的动力和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学习和发扬在审计局这几年的良好作风,加强学习,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身体力行,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严于律己,自觉遵守有关原则规定,真正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关键词:台湾半导体产业;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200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值为8868亿元,同期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值已经高达1.84万亿,浙江省的增长幅度也仅为江苏省的一半,为12.1%,但可喜的是,浙江省已经开始呈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趋势。2011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96万亿,较2011年大涨了120%,成绩喜人。但是,集群内自主创新乏力,知识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台湾的IC制造业便已经雄踞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因此其发展模式与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因此,参照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经验来解决当下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一、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
首先,虽然近几年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力度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浙江政府在高新技术以及其附属产业在政策、制度方面并没有合理的安排。同时浙江省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过于着急,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占领市场,而并没有注意到对高新技术进行消化再进行创新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了虽有技术却无创新的局面,使得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在低端徘徊。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同时,浙江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中科技投入力度不足,通过对2012年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所占比例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中浙江对于科技的投入是最低的,浙江的17.88%分别比江苏和上海低4.5%、10.3%。同时在2012年浙江省的R&D活动经费支出282.2亿元,只有江苏和上海的一半,仅占全国的6%左右。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R&D投入的水平不够高是直接阻碍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高新技术类型的产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及其重要。但是浙江省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理想,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所导致的:首先,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很多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因此对于创新能力不够重视,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低层次的重复建设现象较多,进而没有高新技术的基础。其次,由于浙江省内的研发机构数量少,国内有名的科研机构在浙江省内也是少之又少,通常情况下浙江的高新技术都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引进的。最后,现阶段浙江政府所推出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尚不成熟,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也导致了创新能力不足。
(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人才的缺乏是导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虽然在近几年浙江加大了对高新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和先进国家的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数据,中国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的数量仅为1198.86人,同期日本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的数量则达到了惊人的5189.28人,新加坡更是达到了5833.98人,是我国的五倍之多。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人才方面入手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问题。
二、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我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成熟的半导体产业集群,通过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
该阶段主要是从1964年开始,其关键是1964年在台湾交通大学成立了半导体实验室,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半导体课程引入到了高校的教学当中。接着在1966年,美国高端半导体企业通用仪器在台湾高雄建立半导体工厂。随着半导体产业的逐渐发展,飞利浦、德州仪器等大公司也纷纷加入到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当中。
(二)技术引进期
该阶段主要是从1974年开始一直到1979年,在此过程湾的半导体产业逐渐朝着技术密集方向进行转型,并且经过了多方面的评估之后建立了台湾电子工业研究中心,其主要的成就是将IC制造技术大众化,同时台湾电子工业研究中心还派遣学者到美国RCA进行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将CMOS制造技术引入到了台湾,开启了台湾IC工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序幕。
(三)技术自立及扩散期
该阶段主要是从1979年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发展成就是在1980年台湾的电子研究中心逐渐衍生到了联华电子公司,该公司是台湾第一家IC制造商,也是台湾跨入到商业化制造的一个里程碑。同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带动了之后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腾飞。紧接着在1987年,第二个IC制造商诞生,台机电采用六英寸技术成为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从此进入到了专业分工的阶段。1994年,台湾电子所又联合官方和民间的资金成立了世界先进公司,开始涉足了设计领域。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饮食; 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 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36-01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即可诊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18.8%,比1991年增长了31%,增加高血压患者7 000万,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衰竭以及其他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 ,防治高血压刻不容缓。目 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 后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往往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作用于人体。膳食因素是与心血管病有关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 ,合理饮食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对高血压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饮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营养疾病困扰人类的健康。原发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血压的升高,心脏、脑、肾脏以及血管的负担逐渐加重,对各个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无论是发病前还是患高血压后,饮食都对原发性高血压产生极大地影响。
资料研究显示:在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方面,高血压患者热能、胆固醇和钠的摄入量一般明显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上限。庞蓓蕾等 对251例高血压患者饮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肉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荤素搭配组,而体重指 、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荤素搭配组。张学明等 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病与饮食相关的危险因子由 到小依次为:食盐量>12 g/d、长期大量吸烟、长期大量饮酒、BMI>24、长时间肥胖和长时间油腻饮食。张银铃 在饮食习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通过对124例高血压患者及124例健康人群分别进行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查,高血压与食物中盐分含量、油腻程度、腌制食品含量、饮酒情况以及胆固醇脂肪含量均呈现显著地相关性。可见原发性高血压与饮食密切相关,因此饮食对原发性高血压产生极大的影响。
2.依从性相关研究
病人依从性,对临床治疗效果及病人的健康恢复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内外对病人的依从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2.1病人依从性研究简史
北美Bergman和英国 Porter于60年代初首先对病人的依从性进行了调查研究。1976年Sackett教授组织了12名专家在世界上首次撰写了《遵从医疗方案》专著。1979年他们又对概述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并更名为《健康服务中的依从性》(Compliance Healthy Care)。到了80年代,国外对此方面研究进一步发展。我国对病人的依从性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少。
2.2病人依从性的定义
目前对病人依从性(Patient eompllance/Treatmenteompli.anoe)较公认的定义是:病人的行为(如吃药、饮食或改变其他生活方式等)与医嘱的一致性 。从依从性本身来说它是对权力和权威的服从和接纳,反映了病人和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依从关系。Remand认为,不按照医嘱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康复,病人应服从医生,遵从医嘱。Martha 认为传统依从性概念反而促进了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的不遵医行为,它否决病人的自由决策权以及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看法,与人的独立自然倾向冲突,患者可能认为服从医嘱不值得,不遵从医嘱被认为是理智的选择。尽管对病人依从性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但较中肯的定义述是病人的行为如医嘱的一致性。
2.3影响病人依从性的原因
2.3.1 社会人口学特征:有关社会人口学特征与依从性的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影响病人的依从性。
2.3.2 态度和信念:有关资料表明病人依从性与健康信念模型正相关。
2.3.3 知识:依从性差可能与知识缺乏有关。但知识和依从性的关系不十分清楚,人们知道如何用药,仍不遵从。因此,疾病知识丰富并一定不提高依从性。
2.3.4 治疔方案:治疗方案从3个方面可以影响依从性。①治疗方案的复杂性。研究表明病人的依从性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呈负相关。②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也会降低病人依从性。③治疗时间的长短,治疗时问越长依从性越差。
2.3.5 求医的条件:求医的条件也影响依从性。求医的路程远,行为不方便,担心给家庭添麻烦等因素常限制患者的求医行为,从而难以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
2.3.6 家庭支持:病人亲属对其依从性影响很大,许多研究,尤其那些与饮食劝告相关的研究表明病人依从性与家庭支持有关。
3. 高血压患者饮食的依从性相关情况
高血压饮食依从性较差,影响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原因有许多,具体研究情况如下:据史素玲等 随机抽样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仅17例遵医饮食,占8.9%。不遵医饮食的原因为:50.3%不知道合理膳食可以预防、治疗高血压;52.6%不知道饮食不当是高血压潜在危险因素;57.2%认为改变饮食对血压影响不大,不重视饮食调理;28.3%不知道肥胖是高血压危险因素;42.8%家庭成员不能或无条件配合饮食调理;68.2%有不良饮食习惯;69.4%缺乏自控能力;64.7%未接受正规高血压饮食知识教育,尤其体现在烟酒的戒除及低盐饮食的控制上,影响患者不能戒除烟酒及遵从低盐饮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对烟酒产生依赖性或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等有关 。
唐益民 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为30.82%,饮食治疗依从性与患者的家族史、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医疗付费方式、不良饮食嗜好、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及应用技能等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差,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需综合考虑应用技能培养、经济承受能力并争取家人、社区的支持。陈延虹 对9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只有16例遵医嘱饮食,占16.7%;不遵医嘱饮食80例,占83.3%。不遵医嘱饮食的原因: ①患者未接收正规高血压饮食知识教育,对疾病认识不足,不知道不良饮食习惯、肥胖是高血压的潜在危险因素。②认为饮食调节对血压影响不大,不知道合理膳食可以预防、治疗高血压。③缺乏自控能力,吸烟、饮酒成为许多现代人生活的必需。④对医嘱了解不清楚,经济、家庭、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原因分析:①社区、医院防治组织机构不健全,医护人力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缺乏高血压饮食知识,对高血压患者饮食知识指导宣传不够全面具体,致使患者认识不足。②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较困难的患者不重视高血压的预防与保健。③饮食对高血压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与潜在性的,不能立竿见影。因地域等原因长期养成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很难改变,患者及家庭成员不能长期有效配合,导致患者遵医饮食行为差。④自控能力较差,认为饮食对高血压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存在侥幸心理,饮食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吸烟饮酒。
刘玉娥 在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差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中分析道患者饮食依从性差的原因是(1)知识的缺乏(2)态度和信念(3)饮食习惯(4)家庭支持(5)健康教育方式综上所述大多数认为影响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与文化程度,自控能力,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饮食习惯等有关。
4. 小结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医学专家普遍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只有与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非药物疗法联合应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饮食干预是一种重要的非药物疗法。对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恰当的饮食干预可使血压不需药物治疗就可恢复到正常水平。然而,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着重加强提高患者饮食护理依从性方面的研究,不仅在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后也要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高血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200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2]谢晖,刘纯艳.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疾病知识的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2B):478-479.
[3]庞蓓蕾,刘力松.高血压病患者饮食结构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21):63-64.
[4]张学明,张宏,张福.不良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6):485-487.
[5]张银铃,饮食习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166)
[6]周达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瑾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
[7]Martha Miteh Funnel/Roben M Aaderson The problem with compli[J]-ancen diabetes JAM,2000,284(13):1709
[8]刘贤臣.论病人的依从性[M].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升册.1988,5(4):237
[9]史素玲,孙圣燕,陈玲丽.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1):72-73.
[10]胡秋玲.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3):283-284.
[11]唐益民.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当代护士,2009,1:72-74.
【关键词】 法治报道 司法监督 司法公正
为全面了解我国媒体记者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的现状,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底,我们对我国的新闻记者特别是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当前法治报道及舆论监督报道状况的意见。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以纸质书面问卷和E-mail电子问卷形式发放,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一、受访记者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受访记者男性145人,女性134人,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受访记者的年龄,以中青年记者为主,20~49岁年龄段占96%,其中20~29岁的媒体记者为153人(占54.4%)。
受访记者学历总体层次较高,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到70%;研究生、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达到23%。
受访记者居住的地区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主,其中在省会、直辖市工作的记者占到90%。
受访记者所就职的媒体主要集中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分别为130人、77人、44人,合计比例达到74%。另外有22名受访者在杂志工作,6名受访者在广播媒体工作。
受访记者有比较丰富的法制新闻采访报道经验,其中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的达到70%。
二、对法治新闻报道现状的看法
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是当前法治新闻报道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他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读不足”、“案件报道过多,有用信息太少”和“专业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等方面(见下表)。
媒体记者还普遍认为“媒体审判”已成为法治报道中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此外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和“偏听偏信”等情况。多数记者并不认为“失实”是法治报道的主要问题(见下图)。
受访记者们认为,法治新闻采访报道经常受到的干扰主要是来自宣传部门或上级领导的限制。这其中包括“采访要经过宣传部门同意,而宣传部门对采访要求有所筛选”,以及“领导指示,不能报道”;还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说情队伍赶到媒体”也干扰了法制新闻的采访(见下表)。
受访记者认为,“报道不实”是法治新闻报道刊播后通常遇到的质疑,其他质疑还包括“采访手段不合法”和“采访动机(比如是否收受财物)令人生疑”等方面(见下表)。
三、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63%的受访记者在工作中曾涉及舆论监督报道。他们大多数认为,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因主要是一种“职业要求”。此外还包括“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媒介自身的影响力”等原因(见下图)。调查还发现,发表过批评报道的记者中,59.3%的人因此受到被监督者的威胁或潜在威胁。
在法治类舆论监督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报道。那么,媒体记者对司法监督的现状以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如何呢?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总体上表现为“监督不足,只对个别案件有监督,缺乏系统性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督过度、监督不当”,二者交互并存,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媒体监督特点(见下表)。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司法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被人利用,利用媒体干预审判”。这提醒记者进行相关报道一定要谨慎行事;同时也有较多受访者认为,作为“媒体只能客观报道审判信息,不能批评或评论正在审理的案件”(见下表)。
调查显示,91%的媒体记者认为媒体监督司法最终只能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而认为能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的只有2%。也有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
68%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报道或评论“促进了司法公正”,也有26%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说”。
本次调查显示,有57%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突出表现在“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只有24%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关系越来越和谐”。另外还有7%的受访记者认为“传媒对司法监督越来越过度”。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司法工作与传媒工作各有独立性,难以互相尊重”,这些矛盾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见下表)。
对于媒体在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受访记者多数认同“采访不需批准,但是新闻稿件应该经过审核”的意见。与此相反,也有部分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还有一些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或应当适度限制新闻采访(见下表)。
95%的受访记者赞成增加媒体在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权限。赞成的最主要理由是“公众有知情权”;其他依次是“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遏制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维护司法独立”等(见下表)。
对于案件诉讼过程中,是否应当允许媒体评论的意见出现一些分歧。42%的受访记者认为,在任何诉讼阶段都应允许大众传媒对案件发表评论;23%的受访者认为有权威消息来源即可评论;也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一审宣判后即允许评论;还有16%的受访者认为终审宣判后才允许媒体评论。
四、对于司法信息公开的意见
怎样才能实现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良性互动,受访记者大多认为,最重要的是“推动司法信息公开”,其次是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见下图)。
74%的媒体记者认为司法信息公开“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25%的媒体记者认为“重要,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或“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只有1%的媒体记者认为“不重要,除当事人外与其他人无关”。
对于当前司法机关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果,37%的受访者认为这对促进司法信息公开“有作用”,但也有34%的人认为“作用不大”,还有24.5%的记者态度完全相反,认为“没有作用,完全是形式主义”。
对于司法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77.8%的受访记者对“公开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感到最不满意。也有38%的受访者对“庭审不公开”意见较多(见下表)。
媒体记者普遍认为,法院在向新闻媒体公开司法信息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法院以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为由加以拒绝”。此外法院还存在“对各家媒体不能平等对待”以及“以审判庭座位有限为由而拒绝媒体旁听”等问题。还有一部分记者遭遇法院“限制媒体和记者采访审案法官”等麻烦(见下表)。
媒体记者认为影响司法公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暗箱操作”、“司法公开意识不强”、“长期形成的宣传观念”,“担心公开会影响法院形象”(见下图)。
庭审直播作为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推进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庭审直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庭审直播往往只能让老百姓看庭审过程,并不能培育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二是“庭审直播表演痕迹太重,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三是由于“多数庭审过程太枯燥,收视率低”,也使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见下表)。
五、小 结
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中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对司法监督现状的认识。
首先,可以发现,受访的法制报道记者整体素质水平较高。以中青年记者为主力,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从事法制新闻报道工作两年以上者达到70%。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和明确的报道目的,为“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而秉笔直书,其中有63%的记者采写过媒体监督报道,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思想硬、业务精的媒体监督队伍。
其次,法治新闻报道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以及对案件的报道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偏听偏信”和“媒体审判”等现象。
再次,媒体开展司法舆论监督的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来自某些上级领导的压力,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信息不充分、不全面”,“获取诉讼信息的途径不明确、不畅通”,“案件审理过程不公开”等现象。“采访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以及“审判庭座位有限”,成为拒绝媒体采访报道的最为常见的理由。这使得媒体记者感觉“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也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