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外语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6-22 17:5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外语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语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汉语语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一、汉语语构形成的语言学机理

(一)汉族表达情感的语言传统

从语言学以及文化学上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语构总是基于这个民族的生活特点以及表达情感的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认识到语构所形成的民族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一个民族的生活的基本语言规律。首先,汉语语构基于汉族生活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产生。任何一个民族在表达个人的基本情感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把内心的情感来外在出来,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语言的发展。如喜悦的感情、伤悲的感情、悲哀的感情、伤心的感情,这些感情是人性的体现,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把这种感情来表达出来,所不同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在表达感情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工具是不同的。这实际上也就是世界上众多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诸种不同语言的根本原因。其次,正是基于人们表达感情的基本手段不相同,换言之,任何民族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工具不同,实际上也就造成了人们对语言的运用的不同。

(二)汉语含蓄的表达特点

汉民族一直算世界上的一个保守的民族,也就是说,汉民族对于外在的事物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保守心理,这种保守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民族保守的民族特点,这就是汉民族在吸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比较缓慢的一个深层原因。从民族性格上来说,必须认识到汉民族的含蓄性格造成了汉语言表达含蓄的基本特点。首先,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总是不把自己的直接目的表露在语言之中,换言之,与西方国家的人们不同,汉民族总是把自己的欲望含蓄地表达在自己的语言之中,而不把自己的直接意思表达出来。比如,在对待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方面,汉民族与西方民族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在汉民族,总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来把礼物打开,因为汉民族认为这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而西方民族则会直接当着客人的面来把礼物打开,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这就是两个民族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巨大差异。其次,正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导致了汉民族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总不能把自己的直接目标表露在语言之中,这实际上就对汉语的语构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以至于汉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过程中总是含蓄表达,实际上这就是汉民族表达感情的一种策略,而这种语言表达策略实际上已经内化成了汉民族的一种民族性格。

(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特定的语法结构

在中国,汉语至少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汉语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起起落落。纵观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经历了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才形成了今天的态势的,没有经历过挫折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存在的。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汉语由最初的简单的语法结构逐渐形成了复杂的语言结构,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对象。首先,生活的渐趋复杂性造成了汉民族语言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在人们语言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是逐渐发生复杂化的。这正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样由最初的物物交换逐渐发展为物与货币的交换,再逐渐发展为今天复杂的商品交换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其次,语言产生的根源就是为了表达生活,换言之,在语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表达特定阶段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只有认识到语言的这个基本特点才有助于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汉民族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恰恰符合语言发展的这个规律。要认识到语言发展的这个规律必须深刻认识到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只有在认识到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的情况下才真正实现认识到汉语语构的基本规律。最后,汉语语构与汉语表达的复杂性具有正相关关系。实际上,任何民族的语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语构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其复杂化的。汉语语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构是因为汉语在起源、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与其他民族具有不相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

二、汉语语构与其他民族语言语构的不同点

(一)在表达对象上

众所周知,语言的发展就是为了把语言对象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任何民族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对象,建立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象上的民族语言才是正确的以及值得发展的民族语言。首先,表达对象是任何民族的民族语言必须具备的语构。可以比较绝对的说,任何民族语言都必须把表达对象放在语构之中,表达对象构成了民族语言的语构,这是由语言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汉民族语言的语构不同于其他民族正是在表达对象的安排上与其他民族语言具有不相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正是在汉民族语构的不同表达对象的支配下,才使得汉民族语构的形成逐渐与其他民族的语构的形成出现了不同点。其次,表达对象在任何国家以及任何地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地理上来说,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基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更是其基于本民族的语言传统的不同,其语言表达对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实际上也就内在地决定了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表达对象对于语构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绝对的,对于汉族也不例外,汉语的语构在语言表达对象上与其他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二)在表达方式上

前已述及,汉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含蓄的表达方式,而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是显著不同于汉民族。首先,无论含蓄表达方式还是直接的表达方式,最终其绝对作用的依然是这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的基本规律。任何民族的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形式的民族语言才是靠得住的民族语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民族的语言。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语言都是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体系上的民族语言,不考虑自己的文化体系,那么这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的发展就不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发展。其次,含蓄的语言表达往往把目标对象放在语言的最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汉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就是含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国人,说他想吃这个苹果,那么这个中国人一定不把苹果放在这个句子的显著位置,甚至干脆不放在这个句子之中。含蓄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的语构结构的基本特点。最后,西方民族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无可否认,西方民族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往往一步到位。也就是说,西方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达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总是把其表达的对象放在显著的位置,这实际上与西方民族的总的民族提点有根本的关系。西方民族之所以,在整个世界近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显著的位置,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具有绝对的关系的。

(三)在强调方法上

汉语在强调一件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也比较直接,这一点与西方民族有一些相似,但总的来说并不完全相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民族语言在表达感情以及表达欲望的时候总是直接,而汉语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很少甚至绝大时候都不直接,这实际上就造成了汉语与西方民族语言的巨大差异。首先,在着重强调一件东西时,汉语往往用感叹号,也就是说,感叹号在汉语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强调感情的特有性。也就是说,在汉语之中,感叹号总是要强调感彩的强烈性,无论这种感彩是悲伤的还是愉悦的,感叹号总是能够把这种感彩表达出来,这种语言强调的基本方法实际上就决定了汉民族语言与西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了他们的语构形成了不同特点。其次,西方民族语言在强调一件事物的时候总是运用质问的语气,换言之,西方民族在强调事物时,总是希望让对方自己思考,也就是说,“你看这样做是否合适”,总是想让对方换位思考问题,这是西方民族与东方民族最大的不同点,这样的不同点实际上也就造成了两个民族的语构的不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避免语构对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注重文化渗透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其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过程。实际上在任何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都是一种文化渗透与文化传播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将更加有利于教师实施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让学生逐渐加深对汉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地实现汉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讲授汉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任何语言学习都是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种文化学习都是建立在对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对文化的认识就没有对语言的感觉。教师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把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过程中去,只有把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基于汉语语构的复杂特点,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逐渐把语构放在语言学习的重点上,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国人学习自己的语言还是对外讲授汉语,实际上都需要进行一种文化学习,只有把语言的学习与研究真正地作为一种文化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文化渗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整合,整合文化渗透方式,实际上也就成为了人们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传统渗透到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理解汉语语构以及能够接受汉语语构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

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最大的难度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汉语含义。因为人们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生活,即便对于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讲,也是来自于各个不同地区以及各个不同国家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之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本民族语言习惯的影响,换言之,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首先,只有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才能把汉语语构与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构实现对接。前已述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语构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也就是说,任何民族语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的语构。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当然是汉语,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构问题,学生只有在不同的语构环境之下才能真正实现对本民族语构与汉语语构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学生也只有理解到了这种语构之间的不同差异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学习的目的。毋庸置疑,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构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外汉语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实现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有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来自于不同的洲,这样学生学习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差距很大了,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构的掌握。

(三)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运用

实际上,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但在汉语语构教学中,一直缺乏运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只有把任务型教学方法与汉语语构的教学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汉语语构的学习,也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的程度来进行对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这种学习任务都是以学生完成为主,教师协助为辅的形式来进行。首先,任务型教学方法只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才能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势。由于汉语语构具有不同的难度,也就是说,只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佳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语构之间的不同特点。其次,任务型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语构之下,进行学习。任何语言都具有不同的语构特点,只有结合不同语言的语构特点才能实现语言学习贯彻的根本目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主动运用汉语的能力,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在逐渐地摸索过程中才能充分实现,对于汉语语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不断扩展自己学习汉语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能实现汉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俊.现代汉语语构文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王梦达.汉语语构文化蕴涵的模式探微[J].青春岁月,2013(24).

篇2

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对文化和语言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理解。对文化这部分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固定的定义,主要有: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长期形成的产物,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能够传承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等。②文化不是静止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内涵。③文化涵盖了语言和文字。

语言的概念也是有很多种的,主要有:①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用于沟通和交流而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要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手段,一门语言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外国的深层文化。文化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高学习效率。

二、文化导入的注意事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地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导入课堂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来具体分析课堂,而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文化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日常交流所涉及内容是否相关。一方面确保学生学的东西不会过于抽象、空洞以及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应用和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领悟能力制订文化导入内容,要由简单到难,而且要注意导入文化内容和课本主题内容保持一致,这样就不会使导入内容过于零碎。在选择导入的文化内容时,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与课本中的词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要过于复杂,要简单易懂,使其对学生的词汇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文化导入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在导入代表性的文化内容时,应该仔细讲解,反复练习,最好做到举一反三。在导入当下流行的文化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导入历史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传统习俗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了解习惯用语。此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文化内容最好以浓缩和有趣的方式进行,不必占用课堂正常教学的太多时间,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积累。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文化的导入方法不能局限于课外的阅读或是简单地讲授,教师要通过对导入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适合的导入策略。下面是几种在课堂上可以使用的导入策略。

第一,随时穿插,仔细讲解。课本中间有难以理解的表达和词汇时,教师可以在讲解难懂词汇之前穿插讲解相关文化知识,对其仔细讲解,并让学生在课本旁边做注解。优点是可以随时复习、内容突出、便捷;缺点是导入的文化内容比较零散并且缺乏系统性。

第二,与上课流程相结合。如果课程内容是历史事件,传统习俗和政治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出与其相关的文化内容,并且作为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或者课后拓展部分,使文化内容与课程流程和内容相融合。优点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缺点是在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流程的编排有一定的困难,要求既能调动兴趣还要让学生理解并且不能过于简单,要巧妙地融入的课程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讲授要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文化知识内容的穿插时,不能只注重讲授,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要多进行实践,例如,运用小话剧、电影配音、演讲等。这样做的优点不仅是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吸收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缺点是课后需要学生的大量时间,课上也需要大量时间。

第四,任务法。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有某些具有文化背景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进行调查、搜索,找到相关的文化背景,自我吸收,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互相补充,而且可以与课本内容进行比较。优点是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课上分享,互相补充;缺点是学生搜索内容可能雷同,不好控制。教师也要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们如果搜索相同内容,教师要随时进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

篇3

关键词:外语教育;动机;情境;研究

心理学家Corder曾经说过:“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 学习动机研究始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意义是探索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口 动机研究常见的方法有定量和定性两种。目前我国学习动机的调查手段大多采用定量研究。[3]定量研究以宏观的研究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证实普遍情况、寻求共识,它以控制性、暂时性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进行验证,以概括性、普适性得出研究结论。 ]目前研究的局限主要是注重揭示学习者动机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动机动态性和情感因素。此外,定量方法只能对事物的一些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并且不能追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很难了解当事人的视角和想法(陈向明,2000)。因此.目前的研究有必要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设计本文采用以学习者传记为基础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传记样本来自李良佑、刘犁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 — 教授们的回忆》、[ 束定芳、张逸岗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 — 外语名家和外语学习》第二辑,[6]两本著述共汇集了海内外56位著名学者、教授、专家等人士的回忆录。本文从中筛选了3O位学者外语学习经历0,试图从中寻找他们学习外语的动机变化轨迹和变化因素。这两本传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都是自己外语学习经历的详细实录,追忆了先辈、师长、同窗的往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某时期、某学校的外语学习实况。

其中,描述他们早年各自的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那些他们认为是最值得回忆和最有效的方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样本。这些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变化的?难道他们天生就有语言学习的天赋?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坚韧的学习意志是如何培育起来的?他们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就是从这些方面人手。

1.主要问题

(1)根据传记中的回忆。找出他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动机的变迹;(2)导致这些动机变化的因索是什么?2.概念界定:本研究以著名学者方重、季羡林和范存忠等3O位著名学者为个案,依照作者的捕述将学习者所经历的动机变化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动机引发阶段:郎学习起始阶段,表现的特征是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我们将这个阶段的动机界定为“引发动机”,指学习者在何种 素的作用下开始外语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考虑那些诱发因素的具体形式等。如:方重 ]在初始阶段无所谓喜欢与否,对他来说,仅仅是学校的~ 门功课而已;C 季羡林的英语学习是从好奇一il,开始的。【8j(2)动机减弱阶段:动机减弱,表现的特征是学习者开始出现畏难情绪,有放弃学习的倾向。减弱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打击.或者是受到不好老师的影响.或者因为课本、教学方法不合适,所以造成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减弱;也有人是本身从内心不喜欢外语,在别人(家长、老师)强制性的压力下,维持外语学习,一旦这些强制性压力消失,学习者的动机就容易减弱,甚至可能会放弃学习。方重在回忆中描述的是虽然很早开始学习外语,但是也很快就陷入了动机“低迷”状态。这种情况下,根据常理推断,作者很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外语i 范存忠虽然没有直接说自己没有兴趣。但是从“老师没有教好.我自己也没有学好”中可以推断,作者的动机亦曾处于衰减状态。C xo](3)情境动机阶段:学习者的学习处于情境促动当中,即学习者的动机处于某种外力的维持状态中,主要是通过外部压力、外界影响或鼓励,学习者在信念、意志和目标之间产生冲突,表现为既有克服困难、维持学习动力的倾向,也有因畏难情绪过大而放弃外语学习的可能性。方重的英语学习之门是由一个学习伙伴和优越的外部环境开启的。[1q(4)发展动机阶段:学习者把学习外语看成是获得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始具有比较远大的目标,树立了人生目标和理想,具有长期坚持学习外语的倾向,这些具有个人发展动机的学习者.已认识到学习外语的功利价值:用已获得的知识作为交流工具,凭此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帮助学习其它课程.提高教育和修养,获得成就感 通常情况下学习者要获得动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习者最初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甚至不喜欢外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学环境的变化或改善,学生可能会渐渐明白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尝到外语学习的乐趣,就有可能从“不喜欢”逐渐转变到“喜欢”,最终将外语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如胡壮麟、[” 陈冠商等便是。[”]二、分析结果1.动机变化轨迹在上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研究者对30位作者的自传进行了定性解读,试图描写出他们的动机变化轨迹。从理论上讲.A、B、C、D四种动机的理论组合,可能产生l6种变化模式,见表一。

但是在实际上。动机变化不会完全按照上述模式发生。

首先,学习者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者各自的语言天赋也各不相同,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条件都会对动机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影响。其次,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者的学习往往由多种动机共同驱动。

这表明A、B、C、D四种动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动机的组合,如AC、BC、CD等完全是可能出现的。这些理论的讨论,对理解下列动机变化的分析十分重要。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将3O位学者外语学习的较为成功的典型动机初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主动类型A一 C—B— C— D。该类型指主体的自觉意识等理性活动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通过自我调适建立起来的外语学习动机。季羡林从lO岁开始学习英· 】28 ·语、偶然事件引发学习动机(A),在良好的读书情境的诱发性影响下,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同样,

在学外(德语)时,也曾遭遇不利的干扰因素,外语学习兴趣动机一度减弱(B)。从个人发展的理性上认’只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遂主动克服困难.恢复了外语学习兴趣(C),重新开始投入外语学习,最后将外语作为人生事业(D)。

篇4

新闻部是外语系学生会新增的部门。在学生会里,新闻部起着传播系内外工作活动的作用,新闻部是系里积极向上精神传播出去的窗口,也是外界了解系里工作活动的桥梁。

我在本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对系内。

1、制定干事培养制度

1)做事严密,纪律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做好干部的跟随者和自我的自导者。

2)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完善。

3)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做到“眼中有话,心中有事”。

4)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想。

5)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2、分配新闻部成员的工作任务。

1)文字采编。如:外语系新生入学的感想与所遇困难:外语系新生入学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计划:外语系高年级学生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等。

2)制定学生会工作简报。将外语系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与活动安排制定成一份书面文件,让系里系外的学生了解外语系学生会的工作与活动安排,从而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工作。

3)会报编辑,出版工作。将实时动态与优秀文章进行编排出版。

二、对系外。

1、在院里打响外语系新闻部的知名度。如:开展新闻收集站;优秀文章征选;讲述个人经历等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外语系新闻部。

2、以“实效”的工作态度为第一线,本着求实创新真诚的原则对学院内的学习,生活等动态在第一时间给予准确的报道。如:某学系是如何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的;某班学生在日常对话中提高英语水平等。

3、总结外语系学习外语的经验与优秀方法,传播于院内,让更多人轻松学习外语,培养对外语的兴趣与能力。

篇5

    关键词:外语教育;动机;情境;研究

心理学家Corder曾经说过:“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 学习动机研究始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意义是探索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口 动机研究常见的方法有定量和定性两种。目前我国学习动机的调查手段大多采用定量研究。[3]定量研究以宏观的研究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证实普遍情况、寻求共识,它以控制性、暂时性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进行验证,以概括性、普适性得出研究结论。 ]目前研究的局限主要是注重揭示学习者动机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动机动态性和情感因素。此外,定量方法只能对事物的一些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并且不能追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很难了解当事人的视角和想法(陈向明,2000)。因此.目前的研究有必要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

    一

、研究设计本文采用以学习者传记为基础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传记样本来自李良佑、刘犁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 — 教授们的回忆》、[ 束定芳、张逸岗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 — 外语名家和外语学习》第二辑,[6]两本著述共汇集了海内外56位著名学者、教授、专家等人士的回忆录。本文从中筛选了3O位学者外语学习经历0,试图从中寻找他们学习外语的动机变化轨迹和变化因素。这两本传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都是自己外语学习经历的详细实录,追忆了先辈、师长、同窗的往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某时期、某学校的外语学习实况。

    其中,描述他们早年各自的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那些他们认为是最值得回忆和最有效的方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样本。这些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变化的?难道他们天生就有语言学习的天赋?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坚韧的学习意志是如何培育起来的?他们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就是从这些方面人手。

    1.主要问题

(1)根据传记中的回忆。找出他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动机的变迹;(2)导致这些动机变化的因索是什么?2.概念界定:本研究以著名学者方重、季羡林和范存忠等3O位著名学者为个案,依照作者的捕述将学习者所经历的动机变化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动机引发阶段:郎学习起始阶段,表现的特征是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我们将这个阶段的动机界定为“引发动机”,指学习者在何种 素的作用下开始外语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考虑那些诱发因素的具体形式等。如:方重 ]在初始阶段无所谓喜欢与否,对他来说,仅仅是学校的~ 门功课而已;C 季羡林的英语学习是从好奇一il,开始的。【8j(2)动机减弱阶段:动机减弱,表现的特征是学习者开始出现畏难情绪,有放弃学习的倾向。减弱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打击.或者是受到不好老师的影响.或者因为课本、教学方法不合适,所以造成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减弱;也有人是本身从内心不喜欢外语,在别人(家长、老师)强制性的压力下,维持外语学习,一旦这些强制性压力消失,学习者的动机就容易减弱,甚至可能会放弃学习。方重在回忆中描述的是虽然很早开始学习外语,但是也很快就陷入了动机“低迷”状态。这种情况下,根据常理推断,作者很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外语i 范存忠虽然没有直接说自己没有兴趣。但是从“老师没有教好.我自己也没有学好”中可以推断,作者的动机亦曾处于衰减状态。C xo](3)情境动机阶段:学习者的学习处于情境促动当中,即学习者的动机处于某种外力的维持状态中,主要是通过外部压力、外界影响或鼓励,学习者在信念、意志和目标之间产生冲突,表现为既有克服困难、维持学习动力的倾向,也有因畏难情绪过大而放弃外语学习的可能性。方重的英语学习之门是由一个学习伙伴和优越的外部环境开启的。[1q(4)发展动机阶段:学习者把学习外语看成是获得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始具有比较远大的目标,树立了人生目标和理想,具有长期坚持学习外语的倾向,这些具有个人发展动机的学习者.已认识到学习外语的功利价值:用已获得的知识作为交流工具,凭此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帮助学习其它课程.提高教育和修养,获得成就感 通常情况下学习者要获得动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习者最初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甚至不喜欢外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学环境的变化或改善,学生可能会渐渐明白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尝到外语学习的乐趣,就有可能从“不喜欢”逐渐转变到“喜欢”,最终将外语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如胡壮麟、[” 陈冠商等便是。[”]二、分析结果1.动机变化轨迹在上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研究者对30位作者的自传进行了定性解读,试图描写出他们的动机变化轨迹。从理论上讲.A、B、C、D四种动机的理论组合,可能产生l6种变化模式,见表一。

    但是在实际上。动机变化不会完全按照上述模式发生。

    首先,学习者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者各自的语言天赋也各不相同,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条件都会对动机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影响。其次,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者的学习往往由多种动机共同驱动。

    这表明A、B、C、D四种动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动机的组合,如AC、BC、CD等完全是可能出现的。这些理论的讨论,对理解下列动机变化的分析十分重要。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将3O位学者外语学习的较为成功的典型动机初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主动类型A一 C—B— C— D。该类型指主体的自觉意识等理性活动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通过自我调适建立起来的外语学习动机。季羡林从lO岁开始学习英· 】28 ·语、偶然事件引发学习动机(A),在良好的读书情境的诱发性影响下,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同样,

在学外(德语)时,也曾遭遇不利的干扰因素,外语学习兴趣动机一度减弱(B)。从个人发展的理性上认’只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遂主动克服困难.恢复了外语学习兴趣(C),重新开始投入外语学习,最后将外语作为人生事业(D)。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练习;趣味型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一改过去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追求“语言文字训练课”,或一味追求“人文”教育,但是在这华丽的转型背后,却掩盖着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不落实,非语文的东西泛滥成灾的严重现象。因此,开展“趣味型课外练习设计”的研究,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乐意做的练习,把语文教学改革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在不断的学和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_发学生课外学习潜能,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趣味型课外练习设计原则

(1)应注重实用性。实用性,简言之就是课外练习的内容应是课文要求掌握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题海战术,更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练比之于讲,内容上高度浓缩,力求精、新、实,设计和范围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②能体现一般规律性的结构特点。③新出现的理念、实践知识,用法有了变化的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知识。④未曾接触过但又是重点了解的知识,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别精心设计到练习中去,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得牢固,为其他各科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2)应选择灵活性。设计课外练习,尽量少与课文内容重复或照相方式再现。设计的题要尽量灵活多变,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下面举几种常用的设计。①变换形式,同一内容可用多种形式表现,由于形式一变,思路也变,就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比如我们学了《风娃娃》一课,可用想象编的方式把自己想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用猜测还可能做什么好事和坏事。让课内外充分结合,引导想象,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②改易语境,语言现象千变万化,语言单位的组合也是交错复杂的,尽管这样,但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只有最恰当地组织才能表达最准确的意思。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改变语境的方法设计练习题上,就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最佳语言表达,或填空或选择或重组一段新文。③拓展延伸,教师讲授知识,毕竟是沧海之一粟,很多新知识有待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我们要通过课堂练习,架起创设空间知识桥梁,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知识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新拓展延伸的内容,不得漫无边际,不得无意义,违背规律,这样会把学生引向极端。

(3)应富有趣味性。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做的题上去,能调动他们主动性,积极性。设计有兴趣的课外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做的题上去,能调动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练习形式上应尽量百花齐放,师生互动,口笔并重。在练习内容上,精心设计一些习题,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自己到知识海洋中去畅游。

(4)要有多样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练习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以“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练习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趣味性课外练习设计类型

(1)情境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如何改革课外练习,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由厌学为乐学呢?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注重感性体验和实践的“情境型”趣味课外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享受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在设计“情境型”课外练习时要讲究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去完成。如学了《北京》后可布置这样的一个练习:为北京这座城市设计旅游广告用语,看谁的广告用语最能吸引游客。注意要抓住北京城市的特点来写,让人一听就想想去游玩。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巩固了有关北京的知识,同时达到了体验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效果。

(2)层次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层次味课外练习,如《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练习“a.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它请( )来帮忙。b.我们来讲讲植物播种的故事吧?”第一小题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题让中等生、优等生用第一种句式结合自己的语言讲一个关于植物播种的故事。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后进生多数在基础层次上练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尝试在变式情境中讲行实践和练习,可以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多方帮助下,汲取力量,排除焦虑,增强信心,促使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

(3)实践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面临需要拿出主意的实际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现在虽增加一些探究、开放性练习,但这些练都局限于让学生做抽象的“大脑实验”,与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我设计了实践味课外练习,在布置课外练习时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如《农业的变化真大》练习中说到的“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看看,你认识哪些蔬菜?把蔬菜名称写下来告诉小伙伴吧!”亲自动手是学生欢迎的课外练习形式,学生对于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练习内容更感兴趣,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总是更难忘记。通过这种练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带着体验成果走进语文,养成从实践开始认识自然,从实践开始深入思考的作风。

(4)开放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开放型练习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练习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练习。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针对这一现象,开放味课外练习无疑是一方良药。如《我为你骄傲》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我的身边还发生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我想写一写。”“我为你骄傲”讲得是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努力去弥补自己过失的故事,知错能改还是个优秀的孩子,学生理解了主人公,学习以后也深受启发,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孩子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成员,这题拓展延伸到课外,学生收集身边的例子,又是主题的升华学生在完成这些开放性练习的过程中收集了许多信息,多项能力在这里得到了综合运用和展示。

参考文献:

[1]张丰.问题与建议[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0

[2]吴庆芳,彭建芳.小学生趣味语文[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6

[3]李晓红.做创造的教师[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0

[4]李云桥.小学语文课堂游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5]李云桥.学校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篇7

一.常规工作:

1.作出办公室用品的预算支出,并购买办公用品。

2.定期收集和整理各部门上交的材料,落实材料的存档问题。

3.落实考勤工作。及时做好会议前的考勤工作,认真登记好系部各班主任早操升旗的出勤情况。

4.安排系干早中晚值班,接待来访师生,保持办公室的整洁。

5.认真完成由团总支与学生分会合办的活动计划`总结等。

6.做好文本记录工作,按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二.特色活动:

1.举办有意义的两次系内经验交流会活动,促进系干内部的团结与合作。

2.举办一次有特色的系外经验交流会活动,加强与兄弟系部的联系与合作。

三.配合工作:

1.积极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活动,如劳动周`英语演讲比赛`圣诞晚会等。

2.协助监察部打出奖扣分单等,如全体系干`班干部`优秀团员等。

3.积极配合院团委`学生会办公室的工作,为各项活动献计献策,落实各项政策。

4.积极配合完善团总支`学生分会各项制度的完善,如干部管理条例。

具体工作计划:

时间 工作内容

2月份 1. 作出办公室所需用品的预算,购买办公用品。

2.认真整理办公室内的各项物品。

3.制出各种表格,如:系干值班表`系干签到表。

3月份 1.帮助其它部门完成工作,落实材料归档问题。

2.举办08级系干经验交流会,着重交流部门工作计划。

4月份 1.重新整理前两个月活动的材料。

2.联系兄弟系部,举办一次系外经验交流会,增进系部友谊,加强合作。

5月份 1. 落实日常工作。

2.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及活动。

3.做好来电`来访的 接待工作。

篇8

关键词: 外语信息化 外语教学 微课

一、外语教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功能不断增加,集幻灯片、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光盘、计算机及网络众多技术于一体,在大学里得到广泛应用。外语教师可以把外语电视节目带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所学语言国的风土人情,感受交际的真实环境。现代化技术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是基于网络的教学为师生提供了虚拟现实的环境,教学本身打破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状况,学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际、合作、自主学习。二是网络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影响促进了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营造了真实的语言实际环境,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应用实践。

二、外语教学环境

外语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脱离时间活动就很难把语言学好。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理想的语言环境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的地位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和中心。目前在教学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为信息技术,可以在上课的同时,把文字、声音、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使对学生的各个语言感官进行反复训练,因此能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由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字及视频资料可以反复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而灵活地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策略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完成,与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合适与否有着紧密的关联。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教师确定相应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在应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在讲解的同时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音乐、电影等视频资料,必要时开展一些课堂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安排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和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等。同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用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目前语言实验室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常规教学工具,是进行外语口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在语言实验室可以上基础课、阅读课、口译课,而且效果相当不错。语言实验室在学校外语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特别适用于以大量语言实践为特点的外语教学。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中,教师课按照教学设计计划,讲授某一知识点,也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随机提取大量的外语信息进行教学。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类的一切语言都是在一定的言语情景中发生的,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中,教师可以综合动用多种媒体,发挥媒体的整体功能,为外语情景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各种功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跟读练习、个别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当然,在运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这时不但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顾问,而且是课堂交际中的医院,教师对于活动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最后是要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展开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影像形式呈现并融合,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辅助外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接触未来工作实际运用中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外语教学结合起来,让信息化教学发挥其巨大的优势。

2.微课在外语学习中的运用

微课是目前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变化,它将成为信息化时代外语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难点和重点的教学,微课的内容更精简。在外语教学中,微课很适合将一些重点难点有针对性、有比较性、有趣味性地进行呈现,这样又精简,目的又突出,学生印象自然就深刻。微课内容通常由教学视频组成,时长一般为5分钟~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时长来说,微课的时间短,如何利用好这高效的十分钟的时间,将课堂中要突出的重点和难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对于老师就有挑战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合适的教学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摸索出一条适合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