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00:52: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合理施肥 污染 防治
1.施肥不当造成污染的类型
1.1施用农家肥
如果施用的人畜粪尿、垃圾肥料未经过堆置、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或灭菌处理,某些有害病菌如破伤风、疟原菌等,可在土壤中继续繁殖而扩大疾病的传染,造成土壤的生物学污染,或直接对蔬菜、瓜果等生产产生影响。使用农家肥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大有好处,但所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高温发酵灭菌,才能保证肥效和施用安全。
1.2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而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却比较低,一般为30%~50%,氮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土壤、水体、大气、生物、植物的营养富集而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化学氮肥的损失途径有硝酸盐的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脱氮和氨的挥发与侵蚀流失。
1.2.1硝化―反硝化脱氮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是氮元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硝酸盐处于嫌气条件下很容易经反硝化作用以气态化合物向大气流失。一般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反硝化作用损失为20.6%~28.1%,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如氮肥用量过大,与低温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便会在土壤和作物根系中累积,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1.2.2氨的挥发氮肥损失的另一途径是氨的挥发。目前我国氮肥主要施用尿素,如果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在常温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氨化而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挥发损失相当严重;土壤中的氨与酸性盐可形成NH4+,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以外,剩余的或者被土壤胶体吸收,或者经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水田施氮肥挥发损失可高达60%。
1.2.3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学氮肥一方面会造成过量硝酸盐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又可使饲料和蔬菜中硝酸盐累积和亚硝酸盐的增加,这两种物质是重要的致癌亚硝胺前体,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大量使用硝态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作物累积后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畜产生危害,作物中硝酸盐含量是与氮肥的施用量成正比的。例如菠菜每ha用氮80kg时,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硝酸盐含量为500mg,而当每ha的施用量增加到320kg时,则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的硝酸盐含量可高达3500mg,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肥料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防止污染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料用法必须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叶面肥为辅;肥料用量必须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结合测土结果来确定,以保证农田土壤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基本平衡;肥料品质,农家肥及人畜粪便使用前必须腐熟并达到无公害标准,商品化肥必须达到国家相关行业标准。
2.1强化平衡施肥技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施用农作物专用复合肥,叶面追肥最后一次应在作物收获前20天施用,以防止对农产品的污染。
2.2推广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如绿肥、作物秸秆、堆肥,人畜粪便、饼肥、沼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生物钾肥等。
2.3建立标准 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和肥料使用准则,严格控制或限量使用化肥及微肥。
2.4施肥原则 要多元化和集中化施肥,并注意前重后轻的原则。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造粒肥料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土壤固定机会。
2.5控制氮肥用量基本不用硝态氮肥。喜硝态氮作物,特别是喜硝态氮蔬菜可适量使用硝态氮肥,但要保证作物硝态氮指标符合卫生食品要求。禁止使用城市、医院、工业等有害垃圾和污泥。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
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60年代,增加了硝酸铵;70年代以来,尿素成为主导的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是中国80年代主要生产的氮肥品种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体系是根据各地品种、气候和地力特性确定合理的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需要的氮素与土壤能提供的氮素差值除以氮肥利用效率初步估算氮肥用量,然后根据水稻对氮素吸收速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将氮肥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分配于水稻各生育阶段。除基肥按预设的比例施入土壤以外,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的追肥则采用SPAD叶绿素仪或LCC(IeafColorChart)叶色卡快速检测水稻氮素营养状况,适当调整追肥用量。在没有SPAD叶绿素仪或LCC叶色卡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水稻田间叶色(浓绿还是淡黄)、水稻叶片的披垂程度、分蘖数的多少等作为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对追肥用量做相应调整。
2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实施规程
制定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规程,需要了解田块当季适宜的收获产量(目标产量)、水稻需要吸收的养分量、田块肥力的高低(即不施肥能获得的产量,或称地力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在各生育阶段的分配比例、追肥时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
2.1合理确定目标产量
通常原则是根据过去3~5年的平均产量加上10~2O9/6的增产幅度,或者选择不高于某特定品种在当地表现出的最高产量(产量潜力)的8O~85%作为目标产量。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以最高产量(产量潜力)的80作为目标产量较为经济合理,生产上较为稳妥。
2.2水稻生产过程中所需要养分量和氮肥利用率的估算
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每生产100kg稻谷的吸氮量与目标产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由此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试验,然后利用试验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100kg稻谷的需氮量。在确定了每生产100kg稻谷的需氮量后,也可以根据施肥区和空白区的产量计算出氮肥的利用率。
2.3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确定推荐氮肥施用总量
地力产量最好是通过空白试验数据即不施氮肥区的产量确定,如果生产上应用时没有空白试验则以估算为主。如果要精确定量施氮,可以在最终确定了目标产量、土壤的供氮量、氮肥的利用率后计算出推荐施肥的总氮肥量。施N量一目标产量需N量一土壤供N量/N肥利用率。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黑龙江省不施氮肥寒地水稻产量在5500~6500kg/hm,可获得的产量大都在8000~9000kg/hm,一般氮肥用量多在9O~120kg/hm。,平均100kg/hm。如果无肥区的产量较低,可获得的产量也较低,这时更不能盲目追求高产多施氮肥。
2.4基肥、追肥分配比例和追肥的动态调节
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为4.5:2:1.5:2或4:3:1:2较合适。并按照水稻功能叶SPAD值或LCC值微调氮肥用量,SPAD>40,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均追施10;38<SPAD%40,分别追施15和2O;SPAD<.38,分别追施20和30。ICC>4.0,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均追施1O;3.5<ICC<4.0,分别追施15%和2O,LCC~3.5,分别追施20和3o。寒地水稻具体的施肥时间可参照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2.5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如果没有无磷、钾肥的空白区产量,磷、钾肥的施用可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含量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中微量元素可通过田问诊断进行施用。黑龙江省一般的磷、钾肥用量平均为35kg/hm和75kg/hm。。其中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50作基肥、50在穗分化期和氮肥一同施用。
3使用SPDA叶绿素仪和LCC叶色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SPDA和LCC阀值的确定
使用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独特点是要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内用SPAD叶绿素仪或叶色比色卡(LCC)测定水稻的叶色来诊断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从而确定追施氮肥的用量,达到与水稻的需氮量和时间相吻合,所以准确设定SPDA和LCC的阀值很重要。根据研究表明水稻叶片的氮含量与SPDA值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通过对本地不同水稻品种在各关键生长时期内叶片含氮量与SPDA值进行测定,确定不同水稻品种在本地栽培时合理的SPDA阀值。由于SPDA叶绿素仪的价格相对LCC叶色卡来说较贵,因此在没有条件使用SPDA叶绿素仪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SPDA值与LCC值之问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确定合理的LCC阀值,从而能够让广大的基层水稻种植户掌握使用。
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不会导致蔬菜硝酸盐的累积,还能提高蔬菜的品质。有机肥最好是经高温堆沤或沼气发酵腐熟后施用,这样可杀死病菌和虫卵,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施用沼气肥生长的蔬菜,是最佳的无公害蔬菜。
2、控制氮肥用量蔬菜中硝酸盐的累积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亩施氮量应控制在30公斤内,其中70%-80%应用作基肥深施,20%-30%用作苗肥深施。
氮肥要早施深施氮肥作基肥或苗期追肥施用,有利于蔬菜早生快发,利于降低土壤和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累积。氮肥深施到10-15厘米的土层中,可减少氮素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在深层土壤,土壤空气处于嫌气条件,硝化作用缓慢,可减少蔬菜对硝酸盐的累积。
3、因地、因季节施肥肥力高,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蔬菜易积累硝酸盐,应禁施或少施氮肥。低肥菜田,蔬菜积累的硝酸盐较轻,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一般菜地,如采取测土平衡施肥,既有利于优质高产,又使蔬菜不易积累硝酸盐,还有利于培肥地力。夏秋季气温高,不利于积累硝酸盐,可适量施氮肥。冬春季气温低,光照弱,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下降,容易积累硝酸盐,应不施或少施氮肥。
因菜施肥不同种类的蔬菜,吸收积累硝酸盐的程度不同,白菜类及绿叶菜类蔬菜容易积累硝酸盐,不能使用硝态氮肥;茄果类、果菜类和根菜类蔬菜,对硝酸盐积累较少,可适当施用,但在收获前15-30天应停止施用硝态氮肥。
叶菜类蔬菜切忌叶面喷施氮肥氮肥作叶面肥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子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因此,无公害叶菜类生产中应禁止叶面喷施氮肥,尤其是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叶面喷施氮肥。
不用污水浇灌污水浇灌蔬菜,易被污染。凡是工厂、矿山排出的污水,含有较多的氯、砷、锡、铅等有毒物质,应禁止用来浇菜。城市生活污水要做无害化处理,杀死病菌、虫卵后,与清水混合使用。
4、化肥深施可分以下3类:底肥深施底肥深施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撒肥后耕翻;二是边耕翻边将化肥施于犁沟内。以第二种方法更佳。要求施肥深度6厘米,肥带宽度3~5厘米,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
种肥深施种肥深施时要求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3厘米以上,以满足作物苗期生长的养分需求,可避免烧种、烧苗现象的发生。
追肥深施追肥深施就是在作物距株行两侧的10-20厘米之间,采取开小沟或打洞的方法,深度为6-10厘米,肥带宽3厘米以上,施肥后注意覆土。
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
生产实践表明,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吸收的养分有70%左右来自土壤,而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施农肥的多少。
近年有不少农民施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大量施用化肥,靠化肥增加粮食产量,其结果虽然粮食产量提高了,但也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下降。另一种是单独施用农家肥,其结果虽然培肥了地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粮食产量不高。要想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土地越种越“肥”,实践证明必须走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这条路。
搭配使用的好处
1、既用地又养地。据试验,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3年的地块比单施化肥的地块有机质含量高0.08%-0.11%,氨化细菌增加260%,好气性固氮菌增加119%,纤维分解菌增加600%。
2、粮食高产质优。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在中低产田土地上,可比单施化肥增产20%-50%,粮食品质也有很大改善。
3、减少化肥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既可以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氨的硝化,也可以减少氮素的挥发损失。一般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20%。
搭配使用的要求
1、掌握好施用时间。农家肥数量大,见效慢,应尽量早施,一般应在播种前做底肥一次施入;而化肥用量少,见效快,一般应在作物需肥前7天左右施入。
关键词 水稻;氮肥;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27-01
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表明: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化学肥料所起的作用占40%~60%。化学肥料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品中最大的物质投资,农民用于购买化学肥料的投入约占农业生产投入品总投入的50%。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重于施肥的产量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不够重视,施肥结构不合理,致使肥料利用率下降,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稻生产中,广大水稻种植户为了增加水稻产量,盲目加大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为切实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水稻生产,特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试验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模式为稻―麦两熟制,上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即分别为:无氮对照区(CK)、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大田),小区面积分别为33.3、66.7、>66.7 m2。不设重复。各处理均起垄分离,并用塑料膜覆盖隔离,以防串水渗肥[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田于6月10日收获上茬小麦,6月12日整地,旋耕20 cm,6月15日移栽,移栽27万穴/hm2,平均每穴有苗4.2根,行穴距为25.0 cm×14.8 cm。试验地不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
具体施肥方案如下:无氮空白区和精确施氮区施用等量的磷、钾肥,即无氮小区施用过磷酸钙1.00 kg、氯化钾0.75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精确施氮小区施用尿素3.80 kg、过磷酸钙2.00 kg、氯化钾1.50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常规施肥区施45%复合肥600.00 kg/hm2、尿素225.00 kg/hm2于移栽后7 d第1次撒施,于10 d后用尿素150.00 kg/hm2第2次撒施[2-3]。3个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生产措施均相同[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也增加。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氮肥的使用量直接影响水稻分蘖的形成。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因氮肥用量不同,各处理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产量均不同。根据数据分析,由于常规施肥区氮肥用量大从而前期茎蘖多、叶色深、叶片大,成穗率、结实率稍低;精氮区注重氮、磷、钾协调使用,提高有效穗数,产量结构最合理;无氮区因未施氮肥,有效穗数减少,千粒重反而高。因此各处理产量依次为精氮区>常规区>无氮区。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抗病虫害的影响
田间观察,空白区病虫害发生最轻,纹枯病穴发病率为9%,稻飞虱发生率为3%,而常规施肥区上述病虫害分别为40%和20%,精氮区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说明合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可以改善田间植株生长状况,增强抗逆性,明显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明显降低而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方式明显提高。减少氮肥用量,农民投入也相应减少,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降低了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程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根据目前市场价格,纯N 4.4元/kg,P2O5 6.0元/kg,K2O 6.5元/kg;精氮区比常规区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
3 结论
氮肥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对促进水稻分蘖、提高产量有显著的作用,但超过一定用量后不能增收反而增加成本。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氮、磷、钾的协调施用,否则只能增加成本而不能增加产量。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在水稻生产中可增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起到了节本增效的作用。
氮肥施用过量,导致稻米中粗蛋白含量多,品质明显下降,因此种植高产且优质的稻米,就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在生产中遵循减氮、稳磷、增钾、添微的施肥原则。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能有效地降低氮肥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
4 参考文献
[1] 齐国锋,崔月峰,李大伟,等.氮肥对北方超级稻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3):43-45.
[2] 饶汉宗,夏娇娇,陈苏平,等.单季杂交稻氮肥肥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0-81.
[3] 张长海,郑桂萍,陈志国.超级稻氮肥运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6):100-103.
[4] 阳美秀,王冬秀,刘春燕,等.两系杂交稻不同氮肥运筹试验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1):58-61.
关键词: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园地选择与保护;科学施肥;西藏自治区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人体安全健康的蔬菜。它主要有4项指标,即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1-4]。无公害蔬菜生产是指蔬菜生产过程中防止或避免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生产。从西藏农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蔬菜生产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优势产业。西藏海拔高,气温普遍较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生产场所一般都处在海拔3 000~4 000 m的河谷地带,蔬菜栽培主要在温室和大棚中,而露地栽培的蔬菜很少。高原保护地,专指海拔在2 800 m以上的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西藏应用的保护地类型比国内的保护地范围要小得多,因此本文仅指这2种结构的设施。高原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品种和危害程度要远高于露地,农药、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也相应高于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在西藏才刚刚起步,缺乏完善的技术措施,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措施非常重要。
1园地选择与育苗室消毒
生产基地应选择在远离废气、废水、废物的工厂和过往车辆较多的公路,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且适宜蔬菜生长,有一定面积的生态环境的地域[5]。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如果土地施过高毒、高残留、容易造成土壤污染的某些化肥,土地经过治理后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护,杜绝污染的产生,严禁污染物进入基地,确保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育苗前用40%的甲醛或高锰酸钾配成0.1%的溶液,将育苗盆、钵、盘等所有用具喷淋或浸泡消毒。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室内熏蒸法进行育苗室(大棚、温室)消毒,加硫磺粉12~15 kg/hm2、敌敌畏4.5~7.5 kg/hm2、锯末或适量干草52.5 kg/hm2,混合点燃烟雾熏蒸,密闭12~24 h后通风备用。清除前茬作物残株,保持田园清洁。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
2科学施肥
2.1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以有机肥为主,提供植物营养的品质优良的有机物料,包括秸秆、堆肥、沤肥、厩肥、饼肥、沼气肥、绿肥、草木灰、腐殖酸类肥料等,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首选肥料。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蔬菜生产上以羊粪、牛粪等为主。由于西藏农民生产管理粗放,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有机肥施用量60~75 t/hm2。有机肥需要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增施有机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2.2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重施基肥利于培养壮苗;还可减少追肥(氮肥为主)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使吸收的营养在收获时不能充分同化所造成的污染。生产中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允许施用的氮肥有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有硫酸钾、钾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有硼砂、硼酸、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铜、钼酸铵等。对于连续结果的蔬菜,追肥次数不得超过4~5次。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测土配方进行施肥。施用集测土、配方、生产于一体的无公害复合肥。一般产量1 500 kg/hm2蔬菜的吸钾量为4.5~7.5 kg/hm2,钾、氮、磷、钙、镁的吸收比例大致为8∶6∶2∶4∶1。
2.3合理使用氮肥
大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是硝酸盐在蔬菜体内积累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无公害蔬菜,要注意含氮化肥的合理使用,即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严禁硝态氮肥的施用,特别是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全程施用的无机氮肥和有机氮肥总量的70%作基肥,收获前20 d不得追施氮肥;一般氮素施用量不超过180 kg/hm2,且不要单施。缓效氮肥又称长效氮肥。施用长效氮肥可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及反硝化作用引起的损失。因此,可有效地提高氮素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氮素化肥的施用量,避免由于过量或不合理施用氮肥所造成的硝酸盐含量超标。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长效氮肥新品种主要有长效尿素、长效碳酸氢铵、涂层尿素等。
[关键词] 硝酸盐;因素分析;控制措施
硝酸盐作为一种污染源是近年来提出并引起重视的新问题。它在人及动物体内经微生物的作用极易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能和胃中的含氮化合物结合形成强致癌物质。蔬菜是一类天然富集硝酸盐的植物食品,在正常情况下,蔬菜中吸收的硝酸盐可以经过硝酸还原酶的作用,转化成氨及氨基酸类物质,以维护正常生长的需要。但在条件不适宜时,硝酸盐不能被充分同化,致使大量硝酸盐累积于植物体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为此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将一些可行措施落实并应用与生产,提高了蔬菜的产品品质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分析
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幅度很大,它不仅与蔬菜种类、品种、器官年龄有关,且受温度、光照、土壤肥料湿度等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1.施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通过试验证明,氮肥用量、形态及使用方法对蔬菜硝酸盐积累都有一定的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可因氮肥用量的提高而有明显的增加。例如,在白菜上尿素0、56、112和224毫克/千克时,收获时硝酸盐占干物重的含量分别为0.12%、0.40%、0.46%和0.61%;在菠菜上使用尿素100、200mg/kg时,菠菜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分别干重的1.09%和1.61%,施氮可导致硝酸盐含量成倍增长。可见,偏施和滥施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导致产品品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用量相同时,不同的氮素形态可导致不同的硝酸盐的积累量,影响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为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例。当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例越小时,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就越高。
2.不同的施肥比例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经过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比单施氮肥的低,测土配方施肥的比单施氮肥的低,配方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最低。
3.温度、光照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温度降低会导致蔬菜的总氮和硝态氮增加。特别是增施氮肥后,温度的作用更加显著,这是由于低温限制了土壤的消化作用、根的生长及组织的渗透性。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对蔬菜总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大小与施氮多少有关。不加氮肥,在任何光周期下都积累很少的硝态氮,随着施氮量增多和光周期缩短,蔬菜中的根叶中硝生产的高。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光照强度对蔬菜总氮和硝态氮含量积累的影响也因施用氮肥的多少而不同,在增施氮肥条件下,降低光照强度可使蔬菜对蔬菜总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积累增加。如果施氮量加大,即使在强光下也会导致硝态氮含量的增加。由于光照强度不同,硝酸盐积累程度不同,冬季温室生产的蔬菜,其硝酸盐含量要比夏季露地为高。
二、控制硝酸盐含量的主要途径
1.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配合
施用有机肥料是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重要措施,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累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应为1∶1;氮磷钾三要素比例,100d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1∶0.2∶0.5,长季节蔬菜为1∶0.5∶0.6。
2.选择适宜的氮肥种类、形态和用量
不同氮肥品种、氮素形态影响硝酸盐的累积,例如使用铵态氮肥(氯化铵)会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浓度,但在水培液中施用大量铵态氮肥常导致中毒,产量受到限制。因此,氮肥要以尿素、氯化铵为主或硝态氮肥(硝酸铵)、铵态氮肥(氯化铵)配合(比例约为3∶7)施用,则既可降低硝酸盐浓度,又可使蔬菜生长良好,甚至比单施硝态氮肥效果还好。
3.采用科学追肥方式
蔬菜体内累积的硝酸盐随土壤中吸收的硝态氮素的增多而增加,对生育期较短的蔬菜,采用施一次性基肥较后期追肥对降低硝酸盐含量更为有效。蔬菜施肥应有“攻头控尾”,“重基肥轻追肥”的施氮技术模式为准,70%氮肥、有机肥、磷钾肥作基肥,30%氮素作追随者肥,有利于后期制约蔬菜中硝酸盐的累积。
4.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
为降低和控制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氮吡啉和双氰胺都是较好的氮抑制剂,对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200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遗传生理实验室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68%、水解氮134.7mg•kg-1、速效磷25.2mg•kg-1、速效钾80.6mg•kg-1。供试品种为长江流域8个主要栽培品种:科棉6号及其亲本渝棉1号、泗杂3号及其亲本泗棉3号、徐杂3号及其亲本徐9154、苏杂3号及其亲本苏棉9号。试验设施氮和不施氮(对照)2个处理,分别用N1和N0表示,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4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m2,密度均为2.25万株•hm-2,行距0.83m。施氮处理:钾肥(氯化钾)施用375kg•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600kg•hm-2,安家肥和第1次花铃肥各占50%;氮肥(纯氮)施用300kg•hm-2,其中安家肥20%,花铃肥占65%(分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使用,第1次花铃肥18%,第2次花铃肥47%),铃肥占15%。各期氮、磷、钾肥均混合后施用。对照(不施氮)处理:仅施用钾肥、磷肥(过磷酸钙),其用量及运筹同施氮处理。不同处理田间其他管理措施均按当地高产要求进行。
1.2取样及主要测定项目分别于9月20日调查各小区的单株结铃数,成熟期实收计产。并于成熟期,每小区取2株典型植株,分叶片、茎枝、蕾铃烘干称重,然后粉碎测定全氮。全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方法参见《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19]。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使用Excel、SPSS等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作图。使用DPS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一些性状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1)吸氮量:地上部各器官中含氮量之和;(2)氮肥子棉生产效率(NUEsp):子棉产量与吸氮量的比值;(3)氮肥回收利用率(RE):(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100。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间氮素吸收分配效率比较表1表明,不同品种在施氮的条件下单株吸氮量差异较大,其中苏杂3号、科棉6号较大,分别为284.4kg•hm-2、269.1kg•hm-2,苏棉9号最小。茎叶和铃吸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单株吸氮量随生殖器官吸氮量的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两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789*),但随着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两者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关系(r=0.697*)。氮素回收利用效率(RE)表明,各品种间差异也较大,变化范围在29.0%~48.2%之间。进一步分析杂交棉品种和其亲本铃吸氮量和RE结果表明,在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杂交棉品种吸氮量、总吸氮量和RE,总体上均比各自亲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与棉株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14**);与铃吸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0.643);与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关系,且差异达显著水平(r=0.774*)。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受品种基因型控制;适宜的茎叶吸氮量和较高的铃吸氮量、总吸氮量是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品种的显著特征。
2.2品种间氮素子棉生产效率比较表2表明,各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差异也较大,其中泗棉3号和科棉6号较高,分别为20.67kg•kg-1和20.35kg•kg-1;徐9154最低,仅为16.72kg•kg-1。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已吸收进入棉株体内的氮素的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即将已吸收的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存在差异。棉株生殖器官吸氮量分配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两者呈一定程度负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仅提高生殖器官中吸氮量并不能提高品种的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相关生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3长江流域常用棉花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分类对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1),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可以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回收利用效率高效型,如科棉6号和苏杂3号;类型Ⅱ,回收利用效率中间型,如泗棉3号、徐杂3号等;类型Ⅲ,回收利用效率低效型,如渝棉1号、苏棉9号。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吸收效率是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的。对不同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2),不同品种NUEsp可以分为2种类型:类型Ⅰ,氮素子棉生产效率高效型,如泗棉3号、科棉6号、徐杂3号、渝棉1号;类型Ⅱ,氮素子棉生产效率低效型,如泗杂3号、苏杂3号、苏棉9号、徐9154。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明显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结合图1和图2的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品种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的高低不尽一致,总体来说,科棉6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都处于较高的趋势;苏杂3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却相对较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不高;泗棉3号、徐杂3号、渝棉1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不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而苏棉9号、徐9154和渝棉1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及氮肥回收利用率都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供试品种的氮肥回收利用效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存在4种类型,即二者都高效型,二者都低效型,高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低氮肥回收利用率型,低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高氮肥回收利用率型。
3小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