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8篇

时间:2023-02-05 19:31: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

篇1

一、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自身优势 

(一)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宽松 

相对在职人员而言,大学生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从第七学期开始很多高校的课程就较少了,甚至开设完毕了。因此,只要大学生关注毕业论文写作、充分利用相关时间,就可以为撰写优质的毕业论文提供时间保证。 

(二)身处高校,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一般的大学图书馆都拥有一定量的藏书,且有校园免费电子数据库,为大学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渠道。 

(三)配有论文指导教师 

在大学本科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到答辩论文指导教师都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都可以求助于其论文指导教师。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自身劣势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现象严重 

根据笔者对学生论文5年的统计来看,重视论文写作的学生不到20%。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在做毕业论文时,学生通常会忙于择业或准备考研,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写作;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由此很多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根据以往学生毕业论文的通过情况(通过率几乎100%),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只是一种形式,随便找点材料整理成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通过的,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选题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应用性 

据笔者5年的统计,约有50%的学生在既不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又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仅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出现选题过大、过难等情况,难于开展毕业论文资料的搜集和撰写;约有70%-80%的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等等,结果抄袭现象甚为严重,缺乏创新和应用价值。 

三、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拥有的机会 

(一)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学生综合实践 

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以专业化的知识应用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论文是造就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应用型院校的发展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二)本科院校评估都很重视论文质量指标 

根据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项目,毕业论文是评估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综合性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各本科院校都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四、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面临的威胁 

(一)指导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的转化,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相对不足,尤其是发展较快的经管类专业。据调查,目前经管类论文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人均学生数超过10人,无奈之下一些低职称、低学历的老师也承担了论文指导任务,影响了论文质量的提高。 

2、教师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目前,地方高校急于发展,造成高校年轻教师多,而职称评定要求又较高,因此,多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教师常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指导教师只凭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基本上要求少,缺乏毕业论文的长期阶段性检查。 

3、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虽然部分指导教师有指导资格,但很少参与科研,甚至不会做科研,本身缺乏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指导。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本学科的科研很多,但由于部分学生的选题超出了其研究的范围,结果指导水平也受到严重限制。 

4、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据调查,约有半数的论文指导教师认为经管类毕业论文不用做实验,到最后一个月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平时对于学生论文方面的指导不积极,甚至表示论文都会通过的,消极应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责任心不强,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甚至连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和指导评语都由学生本人发表。 

(二)学校方面 

1、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不够、监控乏力。许多地方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认定评价停留在论文的格式、字数、参考文献数目等客观因素上,在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论文成绩评判过于宽松,答辩流于形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督导委员评价和学校领导评价等多主体检查评价相比,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控乏力。 

2、信息资料保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毕业论文的需要。部分地方学校刚刚花负债迎接完教育部评估,图书馆常因办学经费的问题,研究资料更新不快、缺乏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校电子数据库设备少、上机浏览费用较高;寝室校园网络普及率不高或失修问题严重等等。 

(三)外部环境方面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高校的扩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高校毕业生毕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学校鼓励学生外出择业,同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不关心,所有这些方面都制约着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消极认识问题,可通过激励和约束双重途径,端正他们的态度。对学生而言,提前一学期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目的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强调撰写毕业论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获得学位和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对教师而言,通过定期召开论文指导工作会议,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强调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事关教师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与教师的津贴补助和评优晋级等相挂钩;设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奖,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多渠道缓解指导教师相对短缺问题 

1、对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的学生做出免于参加毕业论文写作的规定。在学生学习阶段,如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撰写相关论文,并以第一作者,通常可认为其已经能用本专业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备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水平。这样,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部分缓解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2、聘请校外单位师资力量。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一些校外单位人员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一方面,这些人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论文指导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过程诸环节的管理,学校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对毕业论文时间安排、选题、开题、中期指导、毕业论文的评定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将质量标准、评价依据等都予以具体化。 

(四)狠抓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以讲座、报告、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如何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要把选题限制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论文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上,使选题贴近实际。其次,在学生搜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应组织校内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论文指导检查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最后,改革论文评审、成绩评定和答辩管理。在指导教师给定成绩后,还应由2名以上的教师在不知道指导教师给定成绩的情况下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分。采取结构分模式综合评定成绩,即综合评定的成绩由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定、论文评阅老师评定、论文答辩五部分成绩构成,学校对五部分成绩评定分别给予详细的标准和赋予相应的权重。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指导教师回避,避免主观因素对答辩成绩的影响。对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该严则严,绝不通融。 

(五)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 

为激励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学校要认真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评优活动,制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并把优秀率控制在答辩学生人数的5%之内。对于获得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教师指导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构建新的适合于地方企业用人和就业需要的毕业论文实践新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新模式。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论文与就业结合起来,使毕业论文撰写紧密结合毕业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毕业论文的撰写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也可以加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以理论研究为主,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七)加大图书馆和校园网的资金投入 

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教师资料室也尽可能地向毕业生开放,同时延长图书馆开发的时间。通过校企合作尽可能地争取资金,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信息搜索渠道。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篇2

体质健康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针对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水平偏低的实际,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课外举行各种力量与耐力项目竞赛、在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竞赛活动中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开展力量与耐力项目“达标”活动等途径,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图。

篇3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篇4

深圳市高中生 议论文写作 问题 对策

高中生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议论文文体的写作难度对高中生而言是最大的。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无论在内容和思想上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国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教师的作文教学情况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研究还非常少,迄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深圳市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此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三所公办高中(分别为重点、普通、职高选取)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8.5%。

2 研究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共设计23个调查题目。在自编调查问卷以前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议论文写作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1)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和所在学校的基本信息;(2)学生对议论文的兴趣和认识;(3)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看法和写作情况;(4)学生对教师评改议论文的情况的评价。

3 统计工具

使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1)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

从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喜欢议论文的为22.5,而喜欢小说的占23,记叙文的占28.5,散文的占26。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没有特别好感”为40.7,对议论文“没有感觉,感到头痛”的占11.5,“能够表达观点,很有意”仅占46.5,其他的占1.3。上述结果体现出五成多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的麻木茫然甚至是痛恨的态度,这些学生比较排斥议论文写作,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

(2)深圳市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深圳市高中生对杂文随笔评论的喜好占53.8%,另外喜欢消遣小说的占40.5%,网络快餐文学的占5.8%,数据显示出近六成高中学生有阅读经典文学或者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的渴望,近三成学生钟情于以情节娱乐取胜的文学,极少部分学生钟爱快餐文学。

(3)深圳市高中生课外活动的情况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议论文的另外一种方式,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展示自我才气、开阔眼界,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表2的数据可知,深圳市高中生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倾向于剧本表演和辩论赛,读书汇报会周期长,娱乐性质低,所以更多的学生热爱剧本表演和辩论赛。

(4)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的情况

我们从两方面对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进行了调查:

一是深圳市高中生对写作难度的调查。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普遍感到困难。他们认为材料型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30.3,难度一般的占58.5,很容易的占7.5%,“无此经历”的占3.8%。认为命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5.7,难度一般的占67.8,很容易的占15,“无此经历”的占1.5%。认为话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7.5,难度一般的占68.5,很容易的占12.5%,“无此经历”的占1.5%。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一般的材料作文主体对象不止一个,材料的情感倾向的不确定性,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的不好把握,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畏难心理。

二是对深圳市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应该具有的学习方法的调查。本研究发现,有近六成的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主动进行课外相关素材论据的积累和模仿练笔”;有50.75的高中生认为,必须“得到专业科学的议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策略的主题训练”;另有43%的学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经常进行课堂内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指导训练”;“在写作前,适量进行与论题相关的辩论式思维活动训练”,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加强读写训练的愿望。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深圳市高中生急切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加强对他们的思维训练,根据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1.改进教师的教学,加强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选好议论文的写作题目,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对议论文写作题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议论文的话题是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范畴之内,才能使学生有想表达想创作的愿望;二是所选议论文写作题目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心智比较成熟,有个性化的见解和思考,期待以成人的眼光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选择有个性化有思辨色彩的题目。

其次,教师要提高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教师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要做到:

(1)讲评课少批评多鼓励,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畏难情绪;

(2)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重难点突出,争取让学生能有收获;

(3)选择有思想和有内涵的范文来点评,让高中生在阅读优秀范文中揣摩好作文的妙处,以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熏陶;

(4)要让作文有时效性必须缩短作文的批改时间。教师单枪匹马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能让高中生参与进来并高效地完成任务,要做到:①布置评改任务提供评改方法。②小组讨论巡回指导。③小组合作,互动评改。评改工作结束后,教师的讲评课要针对凸显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2.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是立足课本。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课本素材。语文教材及语文读本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鼓励学生提取精华创建自己的素材库,《史记》中各种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子百家中的亘古不衰的智慧哲理,现当代作家中充满理性智慧的文字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素材。,三鼓励的导师的知识)本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2)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不仅能夯实课本知识,深化课本内容,对开阔眼界和写出个性化的议论文是很有益处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学生营造一个大的课外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到图书馆去, 到阅览室去,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②帮助学生读有价值的书。教师可定期开出一些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如拥有广泛读者群的《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等。③指导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下的阅读方法:a.略读:快速阅读,不求细枝末节,锻炼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思维――归纳;b.精读:把握微观细节,关注值得推敲研究的的局部内容;c.总结概括人物生平事迹,每天阅读一两个历史人物( 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刘备等) 的生平事迹, 并且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提炼概括,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辨别,分析人物的独具特色的一面。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一些优秀的文章,摘抄其中的有内涵的句子和提取事例精华。⑤要求学生背熟名句,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对语文课外活动持积极的欢迎态度,尤其短期性的集体性的活动(如剧本表演和辩论赛)更受高中生追捧。诸如开展辩论赛,通过选取值得论辩的社会焦点问题,做好论辩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论辩指导工作,安排好论辩双方论题。

4.向学生传授议论文写作的策略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认为不同的高考题对议论文的写作有影响,其议论文的写作思维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加大对学生审题的训练。教师要从高考考查的范围中来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加强审题专题训练,要帮助高中生学会审题,明确审题步骤和把握审题的关键要素。如果是材料作文那么要做到: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明确出题者的出题意图;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本质根源。如果是命题作文,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题目要求的重点。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目的特点一般有三类:以判断句为题的命题作文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对这样的题目应该着重分析它的谓语部分,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题目要求的重点。以词组为题的命题作文如果题目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就要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若以偏正词组构成,重点关注定语。以紧缩复句为题,就要明确句子内部的关系。

(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①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写“人生的境界”为话题,写超脱的人生境界,借助于思维的相似性而展开联想的翅膀,可以想到庄子、许由巢父、竹林七贤等人的境界,这是相似联想,也是一种横向思维;对比联想,两类事物的对比可以是同向对比也可是反向对比,比如,美人与花越比越美,东施效颦只能是美人越美丑人越丑了;另外还有因果联想,由果推因等,这里就不举例了。

②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分析和综合,筛选与概括、求同与求异、推因与论果的能力等。拥有这些能力,文章才能尽显深度和精辟。

③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会辨证的分析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与外因、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等关系。它往往体现在关系型的议论文中,比如话题作文“露与藏”的关系是一正一反对立统一的关系:藏为了更好的露,藏是露的基础和依托,露是藏的归宿和寄托。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措施

一项活动的实效性, 通常是指活动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 达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教育效果的程度。①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我国的现行政策, 毕业论文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 为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政治观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成长。但是, 学生事实上的表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反映了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1. 价值观上的差距。杭州团市委曾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作过一项调查。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 被访者中27.9%的学生选择了“事业成功”, 27.2%的学生选择了“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23.9%的学生选择了“为社会作贡献”, 17.4%、15.3%、11.5%的被访者分别选择了“生活宁静, 平淡一生”、“有知心朋友”和“受人尊敬”。在回答“你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时, 有63.5%的受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 22.8%的受访者选择“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观”, 15.6%的受访者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可见,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大学生立足抽象的人的价值, 以个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 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 强调个体本位, 社会、集体次之, 把个人当作目的, 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 更多的注重物质的追求。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 物质或者说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④, 强调索取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条件的行为, 认为个人贡献与索取相应等价。

2. 行为上的差距。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竟被视为个性突出的表现。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校园内与大学生文化修养格格不如的不文明举止时有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 考试舞弊、旷课、逃学等现象在各地高校中均有发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术上, 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缺失, 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进行剽窃等等。

另外, 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这一情况。上海地区高校的学工部门联合做过一次调查, 据调查,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是“形式化的需要”的占57.4%,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8.2%, 认为“没有意义”的占7.9%;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工作效果的

评价, 英语论文认为辅导员工作效果“相当有效”的占18.5%,“一般”的占53.9%, “不怎么有效”的占21.9%, “不清楚”的占6.3%。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不能根据学生的这些变化及时地作出反应、提出对策,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和高校改革所具有的双重效应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中充分展现。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是积极的, 但是还是有不少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欠缺, 经不起各种诱惑, 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高校里盛行的学生兼职、硕士论文家教等社会活动让众多高校“兼职一族”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学校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间的反差, 对学校所强调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社会存在的断层感到困惑, 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据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 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现实反差太大。⑥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以及存在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非正常关系也强化了学生这种失落心理和矛盾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稳定性缺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 最能够深入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 他们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留学生论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并且缺乏稳定性, 这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行高校体制的问题, 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 也有许多其他人员。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常常将辅导员职位作为安排留校教师、行政富余人员、复转军人和高级教师配偶等的岗位。然而,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而言是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高的思想觉悟, 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理论性非常强的队伍。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 滞后于时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医学论文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个性的行为主体, 即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 不能适应这一现代人培养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思考,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者口号宣传上,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教育内容还很少, 很容易给学生以故意回避的感觉。另一方面, 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 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 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尽管当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高校重视, 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仍比较单薄, 尚不足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原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灌输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敢于直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 单向式灌输方法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回应。另外,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总是把学生当作客体, 主体与客体界限分明, 教育成了特权, 他们单纯为教育而教育, 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 不准那样, 说教多于启发, 指责多于疏导,给学生以势压人之感。由于大学生处于主体意识的成长期,对此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5. 高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学工系统管理多, 职称论文教学环节渗透少。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行政工作长期分割没能形成合力。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分工论”, 即行政领导和教师管专业教学, 政工干部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专业教学学习要求很明确, 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比较笼统; 教学过程中, 除了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他课程教学几乎只“单纯”传授知识, 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渗透其中, 学校大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提高。 注释:

①郭新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探索》,1996 年第6 期

②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大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

③董碧水:《当前青年最关注什么问题》,《中国青年报》,2001年2 月6 日

④陈正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诸因素及矛盾调适》,《宁波大学学报》,1998 年第2 期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国民阅读;大学生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智能和文化活动,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增进智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奠定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阅读习惯,是一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石。阅读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应该积极努力促进我国的国民阅读,从而成为促进我国国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为提升我国人力资源质量和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1 高校图书馆促进全民阅读首先要实现对社会开放

1.1 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客观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国民阅读的推广和促进。到2010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大约平均每45万人只拥有一座图书馆,而国际标准则是平均每1.5公里半径内,平均每2万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与国际标准相比,相差很远[1]。2010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仅为0.46册,与国际标准人均拥有2册也有一定的差距[1],面对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国民阅读需求这种客观现实的状况,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向社会开放,满足国民图书借阅以及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促进国民阅读。

1.2 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

那么,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只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已经部分或者准备向社会开放了,例如2012年3月12日,“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并推出了《首都图书馆联盟惠民服务措施》,其中第三条为:“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34所高校正在制定面向社会开放的实施细则[3]。可以说,北京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迈出向社会开放的第一步,但是距离完全免费的向社会开放还有一段距离,为此还需要继续努力,包括馆藏发展建设、图书馆面积空间的扩大、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联合共建等。

其实,国外的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经非常普遍。美国民众只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以到美国的公立大学去借阅,美国的公立大学已经实现完全向社会开放,这是由美国的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毕竟美国的公立大学是由纳税人的税款所建,所以作为纳税人的美国民众自然有权利享用公立大学的图书和信息资源。另外英国、德国、芬兰等国的高校图书馆也面向社会开放[4]。日本有97%的高校图书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向社会开放了[3]。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经是世界的发展潮流,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目前客观条件有限,但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要尽量克服这些因素,力所能及的向社会开放,使其不仅仅是高校的图书馆,同时也是我国民众的终身教育学校,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与服务职能。

2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

大学生自然是我国国民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促进国民阅读当然要努力促进本校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阅读情况也不容乐观。复旦大学曾经就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少,只有5.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就能达到500-800页,我国大学生的阅读量与美国大学生的阅读量相比实在是相差悬殊,着实令人堪忧。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主要以教师授课、灌输的教学模式为主,对于学生通过阅读专业经典书目自主学习不够重视,而阅读正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面对我国大学生阅读状况不佳的现状,高校图书馆自然责无旁贷,要想方设法促进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2.1 高校图书馆要通过设立学科馆员进行校内延伸服务,加强和院系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大学生的纵向阅读,即专业深度阅读

上述提到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决定了对于大学生通过阅读专业经典书目进行自主学习不够重视,要改变这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非易事,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有所作为,努力促进大学生的专业深度阅读。为此,高校图书馆要改变原来被动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模式,通过设立学科馆员,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校内延伸,积极主动的加强和各院系的联系,主动与教师沟通合作,说明通过阅读经典专业书目、相关的学术期刊和文献资料对于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而且,通过学科馆员和教师的沟通合作,可以使得学科馆员了解并熟悉相关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努力将阅读推广融入到教师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去,如学科馆员可以和教师联合制定相关专业的阅读书目,联合编写相关专业的学术信息导航,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指定的相关专业的阅读书目,这样便于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通过讨论课或者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深度阅读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优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思考的深度以及思维的广度,这样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推进大学生的横向阅读,即人文素质教育阅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专业深度阅读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方面,高等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专业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两者对于大学生同等重要。专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但是这只是构成学生未来发展的硬件,而学生所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高尚的品格,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信念,健康健全的心理和人格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软件则是专业教育没有办法完全达成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量做到这些。

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比较好的方式正是通过阅读来达成,而高校图书馆则要承担起促进大学生横向阅读的任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这项任务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有必要将其制度化。为此,高校图书馆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策略,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纳入到高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这样有助于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

为了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制度化,高校图书馆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成立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委员会,而且这个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这项任务的具体实施。具体实施时,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的书目,而且这个阅读书目不是刚性的,而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阅读书目,对学生考核则要通过让学生提交阅读报告或者阅读测验来进行。而且还要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规定学生阅读的标准,如大学四年至少要阅读多少本书,每个种类要读多少本,阅读质量则可以通过阅读能力测验来考核。

促进大学生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质量,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

3 高校图书馆要以更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紧密联系,促进社会大众阅读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努力促进本校大学生的阅读,服务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也要努力促进社会大众的阅读,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

3.1 高校图书馆要和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的高校图书馆合作,促进社会大众阅读

前面所述,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促进社会大众阅读首先要实现面向社会开放,不仅如此,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以及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要擅于合作,联合促进社会大众阅读,毕竟一个图书馆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馆藏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相应的,各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如果能够联合起来,整合各方的馆藏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方式为社会大众服务,促进社会大众阅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尤其要加强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允许社会大众只要凭借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证就可以到高校图书馆来借阅图书和文献资料,从而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国民的终身教育学校,促进我国国民阅读。

3.2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促进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阅读能力和水平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阅读,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广本国的儿童阅读,可以说,儿童阅读已经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的重中之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也要为我国的儿童阅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图书馆要和本地区的中小学开展合作,促进儿童和青少年阅读。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联合制定阅读书目,在中小学开设阅读指导课和信息教育课,增强中小学生的图书馆意识以及基本的图书馆学知识,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们真正的从心底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要尤其注重中学生的阅读推广。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为了考高分以及学校为了升学率使得学生的中学教育在题海和考试中度过,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被严重忽视了,这样使得中学生不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受到影响。高校图书馆通过和当地的中学合作,推广中学生阅读,是对中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这样就能够使得中学的老师、中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认真的进行阅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给当地的中小学生免费办理借阅证,鼓励中小学生阅读。

3.3 高校图书馆要联合社会上的多方机构,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读书活动,促进国民阅读

通过2012年4月19日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得知,有超过六成的国民希望多举办一些阅读活动[8],说明我国有关机构所举办的阅读活动并没有充分满足国民的需求,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有所作为,要联合社会上的有关机构,包括其他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成立阅读活动推广机构,使得阅读推广活动能够制度化和常态化,这样阅读推广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就能够有保证,另外还可以邀请书店、出版社、传媒等共同参与阅读活动的推广,从而使得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富有创意,常办常新,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有效促进国民阅读。

总之,国民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以及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常有必要努力促进我国的国民阅读,从而为我国的国民阅读推广事业,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欣.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机制的构建探索[J].图书与情报,2011,(6):111-116

[2] 赵婀娜.大学图书馆:大门如何敞开[N].人民日报,2012-04-13(17)

篇7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研究现状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中介语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433阶段性成果。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词素习得成为二语习得特别是中介语研究的一个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词素的习得,旨在发现中介语的自然发展途径。80年代以后,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开始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热点。90年代以后,有关普遍语法的争论从广义的可及性问题转向了对中介语表征性质的具体探讨(司联合,2002)。下面对国外以及国内终究与研究的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Selinker(1969)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一词,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指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构的过渡语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论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Nemser把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接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1971),在提出三重性假设的同时,给出了外语习得阶段系统性的证据,列举了研究中介语的三种理由。Corder则称它为“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1971)或“语言学习者的语言”(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1978),分析了在不同方言相接触时的个人方言规则、目标语社会方言和个人特异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母语、目标语和中介语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个人特异方言的显性和隐性,把错误分析过程分为前系统、系统、后系统三个阶段。Adjemian(1976)则论述了中介语的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和反复性的特点。Tarone(1979)认为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遵守同样的语言普遍性限制,可以通过标准语言技术来分析,因此中介语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应用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语体。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介语研究有了新的发展。Corder的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一书(1981)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介语理论以及有关的错误分析等。内容涉及个人特异方言和错误分析,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描述、解释在习得者错误研究中的作用,错误分析和纠正错误教学,语言连续体和中介语假说,形式简单性和功能简单化等。White(1983)提出了“参数设置模式”,该模式源于Chomsky的管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固定规则和参数构成,学习者习得母语时便引发所学母语的一系列参数设置。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学习者把母语参数设置运用到这一过程中,中介语产生就是参数重设的过程,各种参数的相互作用导致某些中介语规则不同于母语规则和目标语规则。1984年,纪念Corder退休出版的Interlanguage文集反映了当时研究的最新成果。Selinker在书末的总结中详细地论述了中介语研究的方法论、语言迁移、石化、共性假说、普遍语法、中介语语法和策略、中介语话语、中介语研究中的语境等九个方面。1987年,Ioup和Weinberge编辑的Interlanguage Phonology,讨论了长久被忽视的第二语言习得音系问题,一方面通过检验各种音系的发展模式讨论习得共性,论述了音系习得的性质和中介语音研究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揭示了第二语言音系系的中变化的各种维度。Tarone的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1988)提出了衡量中介语理论的三个标准:变异性本身应有系统性、提出的中介语变异原因应是可证实的、该理论应能解释所有中介语变异的事实。

20世纪90年代,中介语的研究更加趋向深入,范围更加广泛。Selinker的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1992)研究了中介语的起源和发展、跨语言系统的单位和等价、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及语言迁移、理论进展等,为中介语重新建构了框架。Gabriel Kasper等的Interlanguage Pragmatics(1993)认为中介语的语言是中介语研究的新领域。Eubank等所主编的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 Studies in honor of W.E. Rutherford(1995)中所收的论文反映了这前几年的中介语研究状况。香港学者Yip的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1995)是一本研究汉英中介语的专著。另外在我国比较流行的Ellis的The Introdu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5)和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两本著作,很详细地讨论了习得者语言的本质、中介语的社会特点、中介语的话语特点、中介语的心理语言特点、中介语的语言特点,对中介语所做的多层面描述非常有意义。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认知科学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的框架内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现象。Doughty和Long主编的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3)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科属性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将其归属于认知科学。White(2003)的文章主要围绕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中介语表征的性质问题。Gray(2003)的文章从一般先天伦的角度讨论了中介语表征的性质。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加工能力对中介语的影响。例如,Pienemann(2003)在多元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可加工性理论。

尽管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已有40余年了,但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值得庆幸的是,中介语的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深化,也更加广泛。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中介语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外国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外汉中介语(比如英汉、德汉等)研究;一是外语教学界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时产生的汉英中介语研究(司联合2002)。这里主要对外语教学界对汉英中介语的研究进行简单归纳。

(一)错误研究

这是最早的中介语研究领域之一。国内汉英中介语的错误研究以实证成果为主,文献为辅。文献研究涉及错误理论的演化过程、分析方法、汉英中介语中似是而非类的错误具体形式及其原因探究(梁颖萍,赵安源 2004)。实证研究中,苏红霞(2002)利用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进行了动词词汇研究,张军、李文中(2004)则进行的是动名搭配结构的词汇研究。在句法研究中,林德华(2004)展示了从句的错误,樊长荣、林海(2002)展示了“时体”习得的两大误区,郭志伟(2010)以have的偏误使用为例探讨了英语中介语的使用等。

(二)迁移研究

贺春英、严明(2004)宏观上从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和交际策略评述了迁移的发生过程;郭巍、韩晓惠(2002)在普遍语法框架下评介了最小数、弱迁移和全迁移理论;张爱玲、苏晓军(2002)验证了话题突显结构在中介语语篇中的负迁移作用;蔡金亭(2004)论证了完成体标记“了”对于中国学生习得英语一般过去时的正迁移;杨小璐(2001)论述了零主语特征对于英语屈折变化的习得的零迁移作用,陈继东(2011)则论证了汉语对Tough结构的习得的多层面、持久的迁移影响。

(三)变异性研究

戴曼纯(1999)理论上评述了中介语的变异模式和动态范式理论,分析了不同学派的理论之争;蔡金亭、朱立霞(2004)通过实践发展了变异理论;刘绍龙(1998,2000)分别用定性方法探索了汉英中介语句范畴的变异模式以及be动词的动态发展范式;张妍岩(2010)认为BE省略现象与“体假设”有紧密联系,反映了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体特征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先“体”后“时”。

(四)系统性研究

王改燕(2002)全面概述了国外中介语系统性理论;周平、张吉生(2004)从中介语的含义、特色和发展模式阐明了中介语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道理;闫丽莉(2003)探索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冠词的发展规律;陈凤然(2011)对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中介语元音习得发展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五)石化研究

戴炜栋、牛强(1999)和杨连瑞、刘汝山(2006)分别评述了各流派的石化理论,定义其概念,梳理其类别,阐述形成该现象的各种原因,并讨论对中国英语教学可能产生的启示作用。近5年来,有关中介语与英语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介语石化(僵化)与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上。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发现,以“中介语石化”“大学英语教学”为主题词的论文仅2008-2013年就超过270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六)语用研究

尚晓明(1997)在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语用问题;王立非(2000)详尽的综述了交际策略;司联合(2001)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中介语与语用能力的关系;吴亚新、于国栋(2003)比较全面的引介了中介语语用学理论;刘红艳、李悦娥(1999)研究了汉英中介语中的接受与谢绝;范宏雅等(2001)探讨了会话的回应策略;何安平、徐曼菲(2003)则证实了小品词使用频率和口语流利的相关性;孙李丽,林文治(2010)基于语料库就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 Can 的语义习得进行了个案研究。

(七)综合研究

主要指对中介语的概念阐释、特征描写、理论述评、成因探讨以及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研究方法等宏观讨论。戴炜栋、束定芳(1994)的研究涉及了中介语研究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和流派;杨连瑞(1996)、李炯英(1999)、戴炜栋、蔡君梅(2006)全面展示了中介语理论各流派的观点、研究焦点,以及研究方法,宏观把握了该理论的发展方向;常新萍(2001)剖析了汉英中介语书面语篇中的词汇特征;范烨(2002)分析了口语对话中的用词和造句特征;阮周林(2001)通过观察两组学生中介语的差异,来验证明示教学和隐含教学方法对写作能力发展的不同作用;吴文(2012)基于SSCI的分析,对“中介语”概念提出4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国内出现了以理论为指导的实验研究,但与国外研究相比,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就研究方法而言,经验研究较多,理论研究较少;举例研究多,定量统计少;归纳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我国外语教学界对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研究存在研究力量相当薄弱,研究水平和成果与外语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等问题。戴炜栋、蔡君梅(2006)曾指出,我国外语教学界在未来中介语的研究中应注意考虑以下方面:完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层面;转化研究成果等。

结语

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二语学习的理论模型,它把二语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二语或外语学习的错误由过去的对比分析发展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错误分析阶段。通过中介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即外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自己有限的目的语知识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通过试验出错(trial and error)采取不同策略不断地建构和创新自己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同时,外语教师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补救式教学从而更有效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可以说,中介语研究对外语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介语理论研究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

参考文献

[1] Corder, S. P. 1981a.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0)209-231.

[4] Selinker, L.1992.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5] 蔡金亭,朱立霞.2004.过渡语变异研究的理论框架:继承与发展[J],外语学刊,(3)88-94.

[6] 戴炜栋,蔡龙权.2001.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7] 戴炜栋,牛强.1999.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外语研究, (2)10-15.

[8] 戴炜栋,束定芳.1994.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5)1-7.

[9] 戴炜栋,蔡君梅.2006. 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评述[J].外语研究,(1)35-40.

[10] 李炯英.1999. 中介语研究综观[J].国外语言学,(4)7-13.

[11] 吕必松,1993.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2)27-31.

[12] 阮周林.2001.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84-87.

[13] 司联合.2001.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101-106.

[14] 王改燕.2002. 中间语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J].外语教学,(4)44-48.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问题 调查与分析 对策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覆盖了南昌市8所高校的学生,分布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助学贷款和论文剽窃等。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意识“强”和“很强”的学生只占了13.1%;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占18.2%。访谈的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结果。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有76.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仅有3.8%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有1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不强”和“一点也不强”的学生都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对诚信行为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

在调查中,笔者对几个选项进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中有67.0%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5.2%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表示会在履历上造假的学生中,有66.7%认为自己是诚实守信的人,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而选择“会毁约”的学生中,有82.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他们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也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3.大学生在选择诚信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无所谓”。如问及“你会伪装自己的履历吗”,有27.5%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问及“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40.3%的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中立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问及“在与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单位要招聘你,你怎样选择”,有52.3%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其实他们的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4.大学生诚信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在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学风不正的现象,有的学生,抄袭论文、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等;在其实习、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像有的学生,将社会上流行的资格考试证书统统写入自己简历,虚构教育背景,也有的实习时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是近两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贫困生贷款是国家教育部和银行合作助学的一项义举,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一半,即便如此,有的学生贷款时虽百般承诺,还款时却拖拖拉拉,甚至想方设法不还款,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还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所以,缺乏诚信是这些大学生的致命伤。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育者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二)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确立与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在高校,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如把不守信的学生记录在案,并相应进行道义和行政上的制裁。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学生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我们认为可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其次,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即确定几项能反映大学生诚信度要素的具体项目;再次,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