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天上的街市教案8篇

时间:2022-01-29 00:24: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天上的街市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上的街市教案

篇1

一、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学生只有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才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掌握其中的知识,才会以读书为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这个道理。

初中生年龄不大,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一般只有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抽象思维和创造力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的学习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朗读。我们可投其所好,多进行朗读训练及有关指导,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朗读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含义;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乐书中之所乐,悲书中之所悲,进入一个忘我的境地。这样,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就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不再感到语文枯燥无味。当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后,就会随着老师的引导,深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寻求闪光的宝石。

二、指导朗读,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人叙事,或是说明议论,都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文学之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着眼于不同文体朗读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学习。一般是通过范读——讲解——练习——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范读课文,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采用录音磁带、多媒体等。如果没有磁带和多媒体,教师则应作示范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晰,情绪饱满,生动自然。要用范读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兴趣。范读后须对学生进行讲解,包括词句的停顿、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不同的语调等等。学生听到范读和讲解,往往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时应趁热打铁,让学生练习朗读。短小的文章或重点段落可反复多次,达到以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很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声音美。

如朱自清的《春》开头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为重音,“/”为小停)文中两个“盼望”之所以重读,是因为更能表现出作者盼春的迫切心情。“来”、“近”、“欣欣然”、“张”应重读,因为这些词很有表现力,它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迎接春姑娘到来的情景,让读者体味到作者无比欣喜的心情;“朗润”、“涨”、“红”读重音,因为它们准确地描绘出春天景物的特征。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让学生首先从语言的角度体味到美,进而把他们引入一个个优美的境界:嫩绿柔软的春草,竟相争艳的春花,轻柔和煦的春风,轻盈连绵的春雨,精神抖擞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春景图,通过声音的媒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美感。类似的文章还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都以不同形式的美感染人们。

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优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读出节拍,才能体会诗句的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感情。如朗读郭沫若《天上街市》中间的两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按这样的节奏朗读这首诗,才能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个神话般的境界:缥缈的天空,一条又宽又长的天街,天街上灯火辉煌,热闹无比;街两旁的商店,货物琳琅满目,全是人间没有的珍奇物品,珠光宝气,光彩夺目,漂亮至极;天河水清澈见底,只见牛郎骑在牛背上趟过河去,天河对岸的织女在向牛郎挥手呢。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诗的意境,进而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的思想感情。相反,朗读中的停顿如果不对,不仅会影响诗句的美感,而且会影响诗句含义的理解。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词中有这样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如果将其读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么词中所抒发的大雨将至,急忙避雨的情趣就无从理解了。

记叙文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可把学生引入优美的胜地;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节奏鲜明,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优秀的议论文又常常以严密的论证、语意的气势使人产生美感。朗读议论文,不仅要突出重音,还要读出不同的音调,读出感情。朗读时语调要有高低,有强弱,有快慢,有缓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

三、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

朗读课文,如果总是采取一成不变的老模式,学生就会感到厌烦。要使学生乐于读,爱好读,还需采取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有新鲜感。根据文体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采取范读、自由读、单读、齐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如诗歌类,句子短小,节奏鲜明,易琅琅上口,适合于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叙事一类的散文,可由学生独自朗读或轮流朗读;对话较多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剧本,则需要分角色朗读,模拟各个人物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口吻。这样必能唤起学生极大兴趣,争着朗读,进入角色。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语文;应用探索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而“翻转课堂”利用信息化工具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信息化平台,学生利用教师预备的数字材料(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等)自主学习,完成师生间、文本间的“信息传递”,原本课后“消化”的知识则被放置到课堂上,通过同学、老师及时互动来释疑、解惑、探究等,完成学习任务,根本性地改变了学习方式,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一、利用“翻转课堂”有效组合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语文课堂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悟文本。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化资源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好教学内容和课型后,调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PPT、Flash、音频下载、视频剪辑、图片嫁接、链接转换等),搜集大量素材,包括情境素材、视频资料以及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确定的相应练习。再利用电脑将FLASH课件内容录屏,生成视频课件。

在《天上的街市》这一诗歌教学课中,我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了大量信息,准备了丰富的备课资源。利用MTV歌曲《天上的街市》渲染气氛,导入新课;播放郭沫若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视频解读片段、视频范读等,让学生看视频了解作品背景,配合《夜》《星空》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展示,营造情感氛围;再针对课文导学案,最后补充介绍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其它诗歌作品,拓宽学习面。

二、利用“翻转课堂”调动积极性,让语文学习有的放矢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Z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样的语文课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学习信息,拓展其语文乃至人文学科的视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学习《醉翁亭记》时,提前安排教学视频,落实重要文言字词的积累,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等活动,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课堂上发言积极,争论较为激烈,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笔下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翻转课堂”翻转师生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的学科,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搜集和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知识拓展、迁移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文课上学生解读文本时通常会注意到并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发师生的思考或讨论。如《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昏是明?《鱼我所欲也》中生与义的取舍是否有现实意义?《范进中举》中范进求取功名之路引发的思考,范进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相比有什么异同?能提出类似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教师针对问题组织研讨,是对学生思考与创新的一种鼓励肯定,使学生想说、有话说,并能各执己见展开探讨。

四、利用“翻转课堂”转变家长角色,有效实现家校联合

传统教学中,家长只有通过和老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通过成绩单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和学习上的表现。这些看起来是学习的特征,教师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改变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先教后学 目标确立 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从2013年到宁海西店中学学习,到尝试落实,进而自觉深化,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收效颇大,从字到词到句,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难点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吃好带头的,吃饱后来的,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在问题后面,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在问到“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我附上想象和联想的定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并能运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篇4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情境;资源;创新;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全新的教学视角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新课程改革也指出要善于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现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情景。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

传统模式下,语文备课以本为本的情况极大地约束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备课方式主要是写(把教案的有关内容写下来),课堂中教师主导(教师讲、教师写、教师提问解答)。多媒体环境下,语文备课资源拓展了,教师的选择面宽了,需要教师自行判别的多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备课方式固然离不了写,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载、复印、电子文本输入等。课堂上既可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媒体主导(多媒体能说、能播,声、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师的课堂劳动)。多媒体主导的加入,能调节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都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但教师教读一首古词、新诗、元曲,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只有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电教媒体,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从而优化课堂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教师心中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或者目标模糊不清,都会使学生感觉“像雾像雨又像风”,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目标如果预设得太死,可能就会高于或者低于实际学情,且置学生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由学情动态生成课堂目标,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预习,在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生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章的关键语句,并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整体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们庞杂的问题整合、归类,进而生成新课的课堂目标。

这样的阅读课堂,不只停留在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的浅层上,而是在开课之后即可直接进行阅读思维的碰撞、阅读感悟的交流。

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时,用的就是这种目标生成法。一开始,黄老师就叫学生“说说是怎样预习的”,一位男生回答“读了两遍,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后,黄老师引导学生:“预了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高质量的预习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不理解“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句意,黄老师于是又提醒大家是否理解“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句意。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课堂阅读教学的三个目标:“男子汉精神”的理解、小标题结构特点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及语句的揣摩。

今年7月在湖北荆州举行的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来自广西柳州的卢涛老师的《合欢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听课时发现,课堂实际教学目标并不完全和听课教师手上的教案相符合,因为她用的也是这种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基础上的目标生成法。学生不同,生成的课堂目标当然会有差异,教学过程当然就有了变化。这节课的教学围绕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到底如何?第二,“我”对合欢树的态度为什么是矛盾的?第三,最后一段为什么写孩子?动态生成了象征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的掌握。

二、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现场生成课堂教学目标

文本解读的多元理论,加上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体悟,让一线语文教师敢于放手,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多重对话。这是现场生成课堂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的教师完全遵循学生的阅读层次,教学《囚绿记》时设计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请你把自己最有感受的地方读给大家听,然后简述自己的感受。

第二个环节: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然后按学生问题的先后顺序进行探究,自然生成各题的答案,教师引导点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让阅读更深入了一层。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这三个教学环节,动态生成了学生个性思维碰撞、评价质疑阅读材料、个性化语言表达等课堂目标。

目标生成法,摒弃了“绿色象征面对日本侵略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标签法,放手让学生从文本中去追寻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作品内涵、作家个性,同时从常春藤身上得到启发,体味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三、备课时教师精心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阅读教学目标

这是目前一线教师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目标生成法,因为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备课时,只需高屋建瓴总体把握,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简单的三个以内的开放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学过程中具体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得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随机生成。如:

1.比较揣摩之中,动态生成品味语言等阅读目标

如洪镇涛先生教《天上的街市》,先提出示范问题:“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能否改成“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接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非常丰富了:“定然是不甚宽广”为什么不说“定然是很狭窄”?“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成“请看那颗流星”?“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中,“我想”和“定然”是不是矛盾的?“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为什么要加“不信”二字?这两个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些问题有的是有关句式的,有的是有关词语的,有的是有关表达方式的,有的是有关表达效果的。也许一节课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品味方法有了。在具体的比较揣摩过程中,品味语言、掌握表达方式、区分表达效果高低的阅读课目标也就自然生成了。

2.审美情趣目标的生成

比如学习《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我在备课时,就预设课堂开头,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美丽的坟墓。结果课堂上得到学生们的答案:

①秦始皇陵②昭君墓③十三陵④古埃及法老金字塔⑤歌德墓⑥中山陵……

这些答案,我是无法预设的,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最好的。我又引导他们比较哪一座是最美的。思考为什么这个“无人守卫,无人管理”的“长方形的土堆”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学生们必须到原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参与点拨,让他们明白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朴素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学生们还能在了解托尔斯泰伟大一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朴素乃从华丽中来”的哲学道理。

思考比较的教学中,即渗透了美学教育,也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在动态的过程中达成培养审美趣味的课堂目标。

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修改、转变备课时设计好的课堂目标,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这种情形往往表现为一种“意外”。因为它不是教师备课时预计到的情形,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突然袭击”。这类生成,往往是学生推着教师走,推着教学过程往深处迈进,曲线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或者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它最能考验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水平低、经验缺乏的教师,往往会装作没有听到,甚至认为学生在故意刁难自己;稍微好一点的教师,会故意在转述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问题,让问题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靠;或者“留作课外思考”之后,不再追究。其实,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教学的“契机”,抓住学生的问题,完全可以引导教学进程往深处和广处进发。

以张洁的《捡麦穗》为例,在备课时我依据资料“这是一首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的评价,预设“让学生理解并体悟这种‘人间挚爱之情’”课堂目标。可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大声提出:白纸黑字,“我”天真纯洁地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就是为了“要天天吃灶糖”!我及时抓住学生这一“契机”,在肯定学生阅读仔细头脑反应快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天真烂漫的“我”,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就为“要天天吃灶糖”。这给我们什么启发?

生长在深圳的学生们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物质丰富年代的小女孩肯定不会仅仅为了能吃糖就想嫁给谁。于是我提醒他们再读课文,他们从课文中“破窑洞”、姑娘们甚至从童年时就开始“捡麦穗”换钱买花布,才能准备好自己出嫁时候的“新嫁娘的包裹”等内容,很快就得出:“我”的童年处于物质极度困难时期的极度落后的山村。他们很快理解作者说“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远不能想象,从一粒粒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的含义。由此读出卖灶糖老汉“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的行为,包含了对“我”天真烂漫童心的由衷疼惜之情。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拐了一个弯,达成了预设中的“让学生理解并体悟这种‘人间挚爱之情’”这一课堂目标。

篇6

一、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资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五单元第三篇文言文,此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在初一初二以及前两篇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译文已不是困难的,难的是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更好地解读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受和认识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正确评价世外桃源,认识陶渊明的济世情怀。”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我利用《资源学案》(学生配备的导学案资料)本课阅读题――结合《饮酒》、《归园田居》体会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作为预习题切入对本课的学习。课堂检测利用《练习册》(学生配备的练习作业册)本课《桃花源诗》的阅读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检测。另外,通过钻研教材,我将课文内容概括为“环境美” 、“生活乐” 、“故事奇”,引导学生抓住“美” 、“乐” 、“奇”三个字探究课文。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配套读本、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开发网络资源,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从网上找出本课的动画朗读,这就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形成一种冲击和感染,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前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陶渊明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便课堂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寄希望于“世外桃源”的思想内容。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顾及作者本人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课后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百家讲坛”2011年第30期张大千教授的“但恨饮酒不得足”,了解陶渊明的无奈、落寞、超凡脱俗与回归自然。这样真正达到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生境界:陶渊明让我们在纷纭杂乱的社会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

网络给语文课提供了教学信息的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这里的用多媒体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舍本求末,使课堂教学的拓展偏离了教学的核心。

三、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解读化语,借助这些解读化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时空连线,走进桃花源,了解桃花源”的模拟现场采风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且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关于桃花源的话题对其他同学采访。这样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学生提的有些问题还很有价值:你们为什么要来到桃花源?你们这里的生活怎样?打算一直隐居下去吗?

本课的作业我让学生给桃花源里的人写一封信,可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可以给桃花源人讲一讲世外的故事,还可以对他们提一些建议。这样将课堂的讨论延伸下去。

在认识陶渊明的“桃园情结”后,我做了这样的拓展:“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桃园情结。陶渊明增加了无数人的梦想。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将课堂与生活联系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适度拓展。

教材中有相同元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本材料,这种资源对文本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学生思考。教学中我设计了“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桃源胜境”时,我引导学生回想初一学习的《天上的街市》一文,得出这是不满现实,借助想象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课堂检测环节将本课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勾连多篇,巧妙整合。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文本所潜藏的资源点,捕捉篇与篇的交叉点,把握教材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成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

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注重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补充、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这样的尝试会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课内所学。但这样的开发与拓展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挤去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否则会使语文课程改革的石晓星大打折扣。

篇7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朝族中学汉语教学的有哪些好处

1. 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需要抄写题目、知识点、练习题等给学生,这些过程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而此时学生往往无事可干,课堂的效率就降低了,而有了多媒体,教师就可以事先把题目、知识点写好,上课时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了,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朝族中学的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留下的练习题即便是简单的多音字组词,在学生看来都很难,往往发音不准,如果教师把每个多音字的发音都在黑板上写一遍,那么留给教师指导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如果换成电脑操作,教师事先把每个字发音都标注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发音,再配以声音,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练习的指导中省略板书,教师就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时间的分配更加合理,教学效率更加高效。

2. 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提高其口语能力。俗话说“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这句话生动阐述了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中的作用。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口语已成为学生交流和传递学习、生活、活动信息、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促进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已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大研究课题。在朝族中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他们在课堂上用民族语言发言时表现的非常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言,老师说:“谁能用汉语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则都低下了头,在课下他们悄悄地跟老师说,我说不好,发音不准,没有好词汇去表达,怕同学们笑话等。而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帮助了我们汉语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新大纲明确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常听常读好文章,可帮助学生吸取人类语言精华,积累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开拓视野,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朗读训练中应,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朗读教材。因为朗读教材是专家认真揣摩、精心制作的语言课件,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文章蕴含的感彩,能帮朝族中学的学生把握好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停顿、快慢,调节和控制语调,丰富说话内容,可以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有利于拓展说话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多媒体教材还具有可暂停、可重复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强化朝族学生朗读训练,取得的效果要比传统教学取得的效果甚佳。

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进行演讲训练。由于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训练学生像汉族学校的孩子一样在讲台上进行演讲,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演讲时的可感性和可仿性,减少难度。训练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优秀演讲的电视录像,给学生提供范例,结合镜头画面,教师讲一些简单易懂的演讲特点和要求,再让学生模仿演讲,训练吐字发音及语感、语调,结合指导学习肢体语言;然后,让学生独立演讲,可以是备稿演讲,也可以是即兴演讲。

3.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朝族中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灵感,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和教师展开教学互动。在课前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进行探讨,或借助电子白板设计一些练习习题、分小组上台前来做。在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在媒体参与的互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主动,同是教学的主体。老师主动地备课、上课,准备各种多媒体素材,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学生同时也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老师和学生共同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一方面,老师借助媒体启发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灵感,活跃思路,随时随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老师进行讨论,老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逐渐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借助媒体,可以增强可感性和可仿性、学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素质。

4. 多媒体存储信息量大,能提供大量阅读材料。语文(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功能,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另外,应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优化朝族中学的汉语课堂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随着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已成为广大教师所应掌握的一种技术。还有一些公司专门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课堂的应用中,与学生认识发展的吻合程度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该如何来充分运用好媒体,如何恰当地用好媒体,真正发挥媒体的功能,起好辅助教学的作用呢?在朝族中学工作这段期间,我发现这不是我们教师的水平不行,而是因为种种其他原因造成的。实际上,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教师自己制作的软件或一些现成的软件优化汉语课堂,本人就自己的经验谈一点体会:

1. 从教学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虽然具有传统教学没有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起的是一种辅助的作用,不要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无论哪门学科,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对于那些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那样只能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相反,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某些规律难以捕捉,需要学习者反复练习的内容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最有效,而不是处处滥用。既然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好坏应该体现在其使用效果上,使用课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要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的教师在一堂课里仅使用了几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听课的老师几乎都认为那是一节最成功的多媒本教学课。可见,媒体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2. 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有些课件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时,大量调用一些音像图片资料。某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剪辑,人物讲话录音、图片文字资料等。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地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朝族中学的汉语教学课上,知识相对于他们都比较抽象,尤其是诗词,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则能将静态的诗词知识动态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精心制作,避免粗制滥造,无的放矢。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就不能尽如人意,反而影响了课堂的效果。有的课件,由于制作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上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的音乐。如忽视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只为凑点音响效果,不仅无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反会以音害人。所以说,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千万不可粗制滥造,不然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性,还要讲究美学性。如,在初一年级《天上的街市》一课中,给出一张夜晚星空的图片,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这样运用电脑媒体创设出优美的情境,能营造一种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在夜晚星空中散步的感觉,使学生容易入情入景,体会作者当时写作时的感情。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潜能,强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媒体,发挥它的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继续探索、研究。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汉语教学中的弊端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语文(汉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汉语)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汉语)教育,从而开创朝族中学汉语教学崭新的局面。

1. 过多的使用,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以画面、音乐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就是死记硬背式填鸭教学。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要发挥其特点,吸引我们的朝族学生去学习,体会汉语的魅力,积极的运用、表达、想象。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尤其在朝族学校工作的汉语教师一定要认识这一点,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都是一种损害,甚至是扼杀。

2. 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语感”获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在我们众多的朝族学校中,学生很少用汉语进行交流,只有在汉语课上,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会说,学生的语感自然而然的就差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感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比如一些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了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等多媒体去表现的。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其他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朝族中学的汉语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能像汉族中学的学生一样,为今后接收高等教育打下基础。如今,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现今都变成的学生在朗读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汉语课堂的朗读在呈弱化之势。

3. 淡化了课堂上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滥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参考文献:

[1]高玉琴.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口语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1999(4):25.

[2]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2—102.

[3]苑永波.浅议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环境条件[J].中小学电教,2001:18.

[4]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32.

[5]黄秋生.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2:22—23.

[6]周中云.基于个别化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3:14.

[7]刘育涛,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5.

[8]王梅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要求.文教资料,2006(9).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