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03:34: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是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基础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描绘教育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访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关强
为实现林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伊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兆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摘要
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要)
新闻纵横
小小的冰场 大大的梦想——记七台河市新建小学校长李苏华
边疆教育的“领头雁”——记绥滨县忠仁镇中心校校长张尧运
汗水化甘霖 爱心织彩霞——记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晓霞
因为爱——记七台河市第一小学教师丹
幽兰飞香远 浓情润心田——记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新富小学教师王立丽
阳光下的微笑——记鹤岗市南山小学音乐教师刘亚茹
教育无小事——记青冈县人民小学教师蔺英兰
24年,爱润无声——记双鸭山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宋其兰
用爱心与智慧耕耘——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局直小学教师李燕
不急开药方
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多”与“少”
“重叠问题”教学纪实与反思
作业也是一道风景
真正的成长,始于真正的反思
教育部“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赛程介绍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纪实与评析
痴恋 历练 锤炼——参加“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感悟
躬行修省自觉浅 重剑无锋斯有真——南京参赛话修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如何定位三角形稳定性”教学的网络研讨——黑龙江省小学数学第二届网络教研合作体说课大赛网络研讨片段撷取
系列活动 深入研究 有效推进——鹤岗市小学语文学科“典型课例”课题研究活动
开放课堂 激活思维——北师大版“简单分数比大小”教学中的亮点与反思
《锡林郭勒草原》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四法
激活数学课的前3分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植根于学生心灵的生命与感情教育
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策略
转化“差班”的几点措施
高质量的教育与名优教师团队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
凝心聚力 任个性张扬——哈尔滨市经纬小学语文团队成长侧记
执著、快乐、幸福——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数学团队成长侧记
情动辞发 文以入情——《一夜的工作》教学纪实与评析
轻轻松松地教 快快乐乐地学——《美丽的丹顶鹤》教学纪实与评析
创设开放的课堂 闪现思维的灵动——《桃花心木》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命 生命》教学纪实与评析
品语言 悟情感 促体验——《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学纪实与评析
训练扎实 有机延伸——《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纪实与评析
让生命绽放光彩——《军神》教学纪实与评析
设疑激思 逐层深入 促进学生“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广角——解决问题”教学纪实与评析
动中感知 乐中体验——“找规律”教学纪实与评析
活动中思考 操作中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把握算法优化的时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纪实与评析
运用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数学化学习——“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评析
激发自主学习 融入生活实际——《I Like Spring》教学纪实与评析
巧设情境 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In the Bathroom》教学纪实与评析
关键词 复习课堂 导学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58-04
一、导学案复习法的操作策略
在多年的不断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课前、课堂、课后相对成熟的操作办法,具体说明如下:
1.创设环境,营造兴趣基础
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小组设立时既考虑学生意愿,也考虑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每组成员均安排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室内张贴有关“最佳学习小组”“五星级标兵晋级”等有关制度。
2.课前自学,开展互助学习
在这个环节,“导学式”复习法学生课前主要是完成老师编写的学案,学案题目布置分A、B两个层次,A组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前通过自学的方式得到解决。B组题提供给程度较好的同学先行思考,试图解决。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成员完成预习题的A组题,特别是要督促并指导程度较差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现的理念是:“先学”和“互助”。导学式学案主要有以下五块:
(1)题组训练
本环节的题组通常是由多个分支构成,这个题组尽可能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涵盖在内,学生在做题组的过程中能较自然地回忆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比老师直接组织知识结构来得有价值。
(2)尝试建构
本模块要求学生要有超前意识,而不是等老师板书的知识网络图出来后再复印到笔记上,这样就背离了构建知识网络图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联系的初衷。我们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构建。这才会起到梳理知识、生发知识、开阔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学会“再创造”的作用。当自己超前的思考和教师的结论不同时,学生自己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缺陷,如果继续深究还能发现造成缺陷的原凶。这样就可以从本质上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3)病因诊断
给别人“看病”,是培养学会学习反思习惯的重要方式。不会自觉主动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缺陷是很难提高复习效率的,更不可能学会复习,用发现“ 陷阱”去训练学生是刺激学生好奇心,是转变复习课“无味”、改变和控制教师满堂灌的重要手段。
(4)例题先做
例题通常是课上教师讲给学生听的, 学生听着听着就开始模仿。利用“ 导学式学案”,先将例题让学生做,并以会讲先来要求,再通过课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己去剖析“病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本模块需要我们老师设计科学、合理的例题,例题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性,又要考虑到知识性。在做例题时要求学生不仅能做而且能讲,即能把这道题讲给别人听,别人要能听得懂。在做例题时还要求学生写出题目考察的知识点、题型、用到的数学方法、关键点、易错点,若是几何题还要求学生能写出分析过程。
(5)例题归纳
依据学生在“导学式学案”上暴露的问题,依据学生错误的类型和特征,紧扣知识体系,重视题型体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整体构建,在让学生共同分析其他学生错误原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自己是学习主人的快乐和剖析到问题本质的成就感。
以题目带知识点,依知识点归类题型,以题型去挖掘解题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例题教学最高境界的操作,其可行性和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我们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本质所在。
二、导学式复习课案例
《直角三角形》复习课导学案
(一)题组训练,构建网络
1.题组训练
(1)课前学生完成题组训练:
(A组)已知,BA=BD=2,ACBC,∠1=30度,BE=1,DE=
①求AC、BC的长,并说明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②求∠BED的度数,并说明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③你能用几种方法说明ABC≌EDB,并说明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能用“HL”说明吗?如能请写出说理过程。
④求∠ABD的度数,并说明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⑤若F为BD中点,求EF的长,并说明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2)课中解答
设计意图:如直接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感觉到很突然,但通过做题让学生回忆知识点,学生能体验到“原来知识点就在题目中”。
2.知识建构
(1)课前完成:(A组)“ 直角三角形”这个单元知识你知道多少?请尝试写出有关知识点的结构图。
(2)课中构建:本知识结构图可以在学生回答题组练习中的知识点时有意板书,然后利用思维导图连接,效果会更好。
(二)学会看病,深化理解
本环节先让学生课前完成,课中通过师生对话形式完成。
下列各题已解答的有“病”吗?如果有 “病”请写出病因”;如果解答没错,你认为这题易让别人犯错的“ 陷阱” 在哪儿?
1.(A组)如图,∠A=30o,AB=4, BC=2
解答是否正确:
病因或陷阱:
生1:错误的,病因是“角C并不一定是90度”。
师:很好,我们把此类错误归纳为“审题不清”,看来做题审题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材功”。
2.(A组)如图,∠ACB=Rt∠,BD是三角形的中线,BC=6,AC=8,AB=10,则BD=5
解答是否正确:
病因或陷阱:
3.(A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是6和8,则直角三线的周长是24。
解答是否正确:
病因或陷阱:
生2:错误的,病因是“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哪条是斜边”,正确答案是24或14+2。
师:很好,我们把此类错误归纳为“分类不全”,看来分类思想在数学题中经常出现,所以我们要把握分类的原则,不重不漏!
4.(A组)如图,四边形ABCD中,AB=3,BC=4,ABBC,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AB=3,BC=4,ABBC
AC2=AB2+BC2=25
AC=5
CD=12
S=?+?2=36
解答是否正确:
病因或陷阱:
生3:错误的,病因是“题目中并没有告诉∠ACD=90度”,他少了说明∠ACD=90度的过程!
师:很好,我们把此类错误归纳为“概念不清”,所以我们在做题时要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以防出错!
(三)例题先做,展示风采
1.课前
下列例题你能不用老师点拨就能把别人讲懂?请先做做,看自己有无“漏洞” ?如果有请尝试写出“病因”。
例1.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DCB=∠DAB=90O,点E,F分别是DB,AC的中点。
(1)说明AE=CE成立的理由;
(2)说明EFAC成立的理由。
解:此图中含有的基本图表有哪几个,请画出。
分析过程:
说理过程:
反思:
①本题用到的关键知识点有:
②本题属于的题型是:
③解本题的关键是:
④本题易错点是:
⑤本题用到的思想方法有:
2.课堂
(1)展示自我。学生上台讲解题目,学生打分评价。
(2)教师精讲
解决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按“有用捕捉、有关提取、有效整合”,得出以下信息:
①有用捕捉
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得到以下几个信息:
符号信息:由∠DCB=∠DAB=900,点E,F分别是DB,AC的中点,易知BAC与BDC是直角三角形,AF=CF,DE=BE;
图象信息1:AE是RtABD斜边上的中线;
图象信息2:CE是RtBCD的斜边上的中线;
图象信息3:EF是AEC的中线;
②有关提取
根据有关提取得到下列逻辑分析表:
③有效整合
由上述分析得出解法:略
④自觉分析
从本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解本类型题关键是画出基本图形,解完题后可以从知识点、题型、解题关键、易错点和思想方法等方面来总结,同时归纳出解题步骤。
3.合作学习
在师生共同归纳例1后,教师给出下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不清楚的先问组长,组长再不会的问老师。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解题,同时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生帮生,生强生”。
如图,在ABC与A’B’C’中, CD, C’D’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A’C’B’。试说明:ABC≌A’B’C’。
(四)例题归纳,总结提升
你能以知识点或题型给上面例题分类?发现解题规律或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补充?请先写下来(B组)。
本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自发领悟”“自觉分析”的能力。
(五)挑战自我
本环节是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本单元的题目,前提是搜集人首先要会做,然后能讲解清楚,在课堂上当点名让别的组来讲而讲不出时,搜集人能充当小老师的作用,如第三组有一位同学搜集到下一题:
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BC边上的高恰好等于BC边长的一半,求∠BAC的度数。
第二组抢答:
AD BC,AD=BC=BD=CD,
∠BAD= ∠B= ∠C= ∠CAD= 45O
∠BAC= 90O
第四组抢答:还有一种情况
AD=BC=AB ,AD BC
∠B= 30O
∠BAC=∠C=(180O30O )= 75O
但搜集人也只做到了这两种情况,还是没有处理好分类讨论的原则,没有考虑到顶角B为钝角时的情况,但是本题也成功地给学生一种启示。
(六)课堂检测
1.(4分)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则第三边长为 。
2.(3分)在ABC中,BC=5,AC=13,AB=12cm,则AC上的中线长为 cm。
3.(6分)如图,已知RtABC中,∠ACB=Rt∠,∠A=30度,BD=1,则AB= 。
4.(7分)如图,ADBC中,∠A=∠B=90度,E是AB上一点,且AE=BC,∠1=∠2
(1)RtADE与RtBE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2)CDE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本检测题主要从分类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几个角度来考察,从课堂检测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做得较好,平均分为17分,部分同学由于时间问题第4题第(2)问没有做。
(七)课外作业
再试一下,看“后患”有无解决?
A组题:作业本(1)P12:1、4、5、7、8、10
B组题:作业本(1)11、14、15
挑战题:作业本(1)16
三、导学案教学实践效果与思考
(一)实践的初步成效
1.同学间的关系得到改善了
导学课堂的关键是寻求帮助,寻求帮助必定产生小组合作,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对于改善同学关系具有较好的作用。自学环节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预习或检查都能得满分。课堂抢答环节,有些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在本组同学的帮助下举起了手,组内同学没有发好言,同组同学急急忙忙补充或提醒。良好的同学关系改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
2.后30%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了
导学课堂中后30%的关注让这部分学生找到了失落的幸福,他们在课堂上也找到了一席之地,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帮助和特别的关照。课前展示让他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为小组贡献的喜悦。
3.优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力更深刻了
课堂展示环节的引入,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担当了小教师的角色,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了一步。预习作业准备时,他因为第二天需要面向学生讲解,“备课”也就更加仔细。课堂讲解时,他必须努力使其它同学听懂,还要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这样一来,一些平时似乎已经懂了的问题,在接受来自同学们的考验时,在与同学不断的争辩过程中,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又增进了一层,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4.学生的课堂表现更活跃了
在导学案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每一个同学都在课堂上积极地表现自己。特别是同学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表现,令我们刮目相看。
5.对知识整体的把握不再浮于死记硬背了
随着系统的、有计划的复习工作展开,学生从开始对复习课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到渐渐地成长为喜欢并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者,在知识掌握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知识网络化这一环节,使学生在知识的整体理解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6.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了
在复习过程中,采取先注重基础,再提升能力的方法。随着复习的深入,对于综合题学生从不会做、不敢做,上升到有一些想法、可以作一点,甚至可以完全独立解答的程度。能力的提升使同学们从开始的心里没底到最后胸有成竹。这种能力将会伴着每一位学生不断的前进。
(二)实践引发的思考
1.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将前4项“学会看病”“尝试构建”“例题先做”“例题归纳” 以讲义形式上课前发给学生,一般超前一天,教师上课前尽可能批阅,来不及批阅可有选择的批阅少部分,目的是准确把握学情,使课堂针对性更强,要坚持学生已会的坚决不讲,学生的重点点拨,重要规律发现的引导。“导学案”的第5项“课堂检测”和第6项“课后作业”是课上测试时才分发。
2.关于时间分配
3.关于学生展示
展示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预习很重要,这也要求教师设计好预习题,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讲课能力”,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要跟上,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讲课。
4.预习是关键
导学案关键是预习,课前的预习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课的顺利进行,所以如何监控学生的预习、如何保证让学生预习也像做作业一样认真就显得异常重要。
复习课的任务是回顾、整理、应用、提高,但有效的复习不是由几个方法、几个策略就能完全办到的,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预习题的设计、怎样利用学生的预习题、怎样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机能、怎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吴越,周元锋.新课程数学复习课的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2007,(z-2).
一、语言文字训练时机不恰当
教师选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个环节出现至关重要,否则就会破坏整个教学效果,使得语言实践流于形式。
例如:《雷雨》(人教版二下)教学片断
……
师:雷雨前大自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找一找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乌云黑沉沉的,叶子一动不动了,蝉也一声不叫了,让人觉得很闷。
师:真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啊!你能读出这样沉闷的感觉吗?
生读第一自然段,但较平淡,师范读,读得低沉缓慢,把学生带入雷雨前的景象中,然后学生再读,读得很有滋味。
生:风刮很大,树枝乱摆,连蜘蛛都逃走了。
师:“逃”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可以体会出蜘蛛很害怕,因为雷雨来了就会有生命危险呢。
师:是啊,快逃啊,要不就来不及了。你读读这句吧。
生读后又叫几位同学读。
师:那老师这里有两个句子你们比比看哪句好?为什么?
(狂风大作)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狂风大作)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爬走了。
生:“逃”写出了蜘蛛的害怕,“爬”是慢慢的,看不出它害怕。所以“逃”更好。
师:是啊,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一个“逃”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蜘蛛的心里。下面有个句子,你们选一字,并说说理由。
赶、走
今年,敬爱的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 )来了。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师:同学们,用词准确多么重要啊,它不仅可以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特点,还可以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呢。以后同学们在用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的时候,如果也能像作者这样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并用上准确的词语,那你的文章一定也很精彩的。接下来咱们再把雷雨前的段落读一读吧。
……
笔者以为这位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对准确用词有了初浅的感悟,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定能提高。但我们仔细审视一番,在语言训练前,学生对雷雨前沉闷、恐怖等景象的感悟正与文本相交融时,他们的心正沉浸在害怕的蜘蛛身上时,教师却硬生生地把他们拉到语言训练中来,等训练完了,再让学生读雷雨前的段落,学习后面的课文,此时学生之前感悟到的情感戛然而止。文章既有文脉又有情脉,为了要塞进这么个言语训练使得情脉支离破碎,况且文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准确用词的地方有多处。
假如先引导学生从“逃”感悟到蜘蛛的害怕,再通过多种形式的入情入境的读,读出蜘蛛的害怕,读出雷雨前的景象,读出自己的感悟,等学完全文再结合课后的“读读抄抄”的句子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岂不更恰当?
二、语言文字训练架空了语言文字的感悟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后进行仿写或创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重点词句的品析,人物情感的感悟一笔带过。像这样脱离内容的形式,必定成为空中楼阁,空洞无物。
例如:《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教学片断
……
师: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塑造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生:文中的妈妈是个鼓励孩子独立而狠心让他独自去看病的妈妈。作者抓住了妈妈的语言、心理来表现对孩子的爱。
师:同学们画出描写妈妈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生:(读文中描写语言的句子)从语言的描写中,我体会到了“妈妈”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心里又担心孩子。
生:(读文中描写心理的多处句子)这些心理的描写我感受到了“妈妈”很矛盾但又很坚决。
生:其实表面上看妈妈狠心,但狠心之下是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
生: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写妈妈爱孩子,但通过妈妈的语言、心理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妈妈的品质。
师:是啊,人物语言、心理的细致刻画对表达人物品质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正是通过母亲心理变化表现出来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儿子的语气也来写一写母亲让他独自去看病时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接下来的二十几分钟时间里,就是学生的练写和交流。
……
如果这位教师能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重点品味文中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等。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细细品读,了解母亲自责、不安、后悔但内心又坚定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从而感悟到浓浓的母爱并带来心灵的感动。学生的情感在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时,也就感悟到了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精妙。这样的品味难道不是在感悟语言,慢慢习得方法吗?
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水融,不可分割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只有对语言慢慢咀嚼,融入血肉,才能对文章表达的特点领悟透彻,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选择不当
有位教师在教学《搭石》(人教版四上)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了文中的四幅画面:为他人着想、协调有序、谦让、尊老,然后小结出本课的表达方法,即作者选择这四幅画具有代表性,从年龄和走搭石两方面进行选材,再围绕中心思想进行写作,最后让学生仿写。很显然,这位教师确定的读写结合点对于四年级上期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其结果是没有几个学生能仿写得好。而另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感悟文中的四幅画面的美时,不仅让学生感受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还能让学生品味到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寻找生活中平凡的美,使学生学会寻找美、发现美,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完成课后小练笔,写一写平凡事物的美,学生们文思泉涌,写下了“校园的榕树、门房老大爷、收纸皮的黑汉子……”等文章,笔下流露出了对平凡事物的赞美。
关键词:自我诊断;习题复习课;新范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习题复习课往往很难上出新意,达到期望的效果,教师觉得很机械,学生觉得很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是师生们普遍觉得头疼的问题。追及原因,习题复习课老师们或根本没有这样的课,或针对问题多的一些题采用细讲、反复讲、反复练的方式以求突破,或采用相关知识点结合练习的方式,这样的复习都欠缺对学生问题的真正诊断、没有针对性、缺乏课堂设计和教学创新,缺乏对学生自我诊断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复习效率低。
为此,我结合平时实践经验、学校各种各样创新范式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效果,进行了初中科学阶段性习题复习课“自我诊断”新范式教学的初步探究和实践。
二、概念界定
阶段性习题复习课: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一定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错误,做一个专题的复习。
自我诊断:复习时通过课前任务的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后练习的恰当选择,引发学生自疑和生生讨论进行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认识。
三、研究的策略
(一)课前任务引发自我诊断
1.教先要积极诊断学生问题
在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上课,一边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习题中可谓错误百出,类似的题目老师讲过,学生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老师也不知道学生问题的根源――不会看病,也就无法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治病,更谈不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了。所以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首先教师要积极诊断学生问题。
例如,每每学习溶液这一块知识时,总会发现学生溶液部分的内容掌握不好,错误率高,畏难情绪重。今年我新接两个初二班级,第一章有几节与溶液相关的内容,我发现学生在这一块知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有关溶液的定量计算方面的,一类是溶液变化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的定性分析类型的。
再比如说浮力部分,也是物理内容的特点,物理量、原理、规律的得出很重要,老师们也都很重视得出的过程,而真正的知识内容反倒很简洁,几个公式,几个规律什么的,就看学生的应用能力了,但初中的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自学能力不够,每每碰到浮力题目头都大了,完全摸不着方向。其实很多的浮力题,只要先判断物体浮沉情况,再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及公式的应用条件选择公式,就能够迎刃而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样的意识和方法渗透给学生。
2.课前任务引发学生自我诊断
(1)课前任务的取材
课前任务的取材原则应是源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众多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在这个原则下,选择习题要注意选题时紧扣问题有的放矢,既不盲目降低要求,也不盲目拔高要求,除了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外,还要刻意求错。可以从与问题内容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复习开始,再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引发争论、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最后想要解决问题。
(2)课前任务的设计
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
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既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为后面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维焦点,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自疑、质疑,从而更快、更准的切入问题。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基础知识复习的设计如下:
1.溶液的组成: ,溶液具有 、 、 特点。
2.溶液分类(按状态分): 。
饱和溶液是指 、 ,不能再溶解 的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溶质质量分数=
4.溶解度S: 。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
6.结晶方法: 。
再比如浮力复习的一堂课,《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课前任务中基础知识的复习设计如下: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
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 。
3.物体浮沉条件:
F浮 G物,物体 ;F浮 G物,物体 ;
F浮 G物,物体
②相应的基础巩固性习题
学生问题的出现,有的是因为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从简单的基础巩固性习题开始,让学生的思维从机械的知识向应用转变,这样的过渡符合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到难,从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的过程,有着热身的作用。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基础巩固性习题的设计如下:
1.指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碘酒、30%的酒精溶液、70%的酒精溶液
2.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会( )
A.浮在液面上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
3.欲增大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氢氧化钙质量 D.增加水的质量
4.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填溶质、溶剂或溶液)
①不饱和溶液在水分蒸发(恒温)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同上)
②不饱和溶液在加入溶质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同上)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课前任务中基础巩固性习题的设计如下:
1. F浮、G物、G排三者的关系:漂浮时,F浮 G排 G物(填>、
2. V物、V排二者的关系:漂浮时, V排 V物(填>、
③引发自疑的针对性习题
要通过课前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产生自疑、质疑,选择的习题在针对、直指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要力求在答案上会出现不同或不确定的情况。教师要认真选题,还可根据需要合理、适当改编、变化题目达到目的。
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我设计了两道针对性习题,内容直指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变化分析,第5题我还刻意把四个选项说法改成一样,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错误,从而促使学生仔细辨析、引发讨论,选题如下:
5.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溶解度不变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溶剂质量不变
6. 20℃时硝酸钠饱和溶液100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能改变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是( )
A.蒸发10克水 B.加10克硝酸钠晶体 C.加10克水 D.取出10克溶液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拖翱问保我选择的两个针对性习题中对于物体的浮沉情况都是不明确的,需要学生先判断物体浮沉再选择合适的公式、方法解决,设计如下:
3.将一质量为900g,体积为1000g/cm3的实心铁块分别放入水中和水银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多少?(g=10N/kg,ρ铁=7.8g/cm3,ρ水银=13.6g/cm3)
4.将质量50g,体积70cm3的物体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物体静止时,溢出水的质量是( )
A. 50克 B. 70克 C. 大于70克 D. 50克和70克之间
④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
如果说选题上下的功夫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自疑、质疑,那么如何巧妙的设计引发生生间的争执、思维的交织与碰撞,在课前营造问题讨论的小,引发自我诊断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很简单又凑效的让学生实际行动起来的方式就是――明确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课前任务的所有习题后进行答案的校对并讨论。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如下:
1.请与周围8位同学校对答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你们在什么问题上出现的错误多、分歧多?
2.经同学交流讨论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或方法了吗?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课前任务中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如下:
与同学校对答案并讨论,你或他们哪些地方错了?分别是为什么错?对解决浮力这一类的题目你有何想法或收获?
同学互动校对答案后,由于不同答案的出现,必将引起他们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他们无法解决或似懂非懂的问题,并要他们把这些没解决、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个环节的安排,引发学生进行了自我诊断。
(二)教学过程帮助自我诊断
课前任务的设计将学习任务前置,学生在课前已经对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引发自疑,生生讨论,引发学生自我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要做好以下关键的几点:
1.教师要充当好课堂角色
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要多启发少讲授,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学生。所以要语言要力求精当,注意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要掌握进行引导、指导的时机。
2.要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
课堂讨论的设计要注意从易到难,由点及面,层层递进。不可能把要讨论的所有问题一次全都提出,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分别提出进行讨论。碰到难度大、深层次的讨论还要先预演,再让学生实弹演习,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进行讨论。
3.解决问题时对象要明确
一堂课45分钟,要真正的让学生讨论起来,内容不能太多,即使是相关的内容可能涉及的项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等,本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的想法,即使刻意也要减少相关的干扰,让讨论对象更明确,让学生讨论时思路更清晰,才能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的问题挤到一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弄明白某些问题,反而会越弄越糊涂。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堂设计:
师生一起讨论情况1:
引导1:我们先看看溶质、溶剂质量如何变化?(学生给的答案有不同)
引导2: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一个同学直接答正确)?(或,说说你为什么和别的同学的答案不一样?(如果有人对前面同学答案提出异议))
引导:如果析出晶体,溶质质量会减小,那是否析出晶体与什么有关呢?
讨论:溶液饱和或不饱和具体析出晶体情况应是怎样?(有3种情况)
交流:学生逐个提问的方式直接说各项的情况并要求说明理由。(几乎未给思考时间,因为把后面的内容想简单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小组合作讨论情况2:
1.有几种情况?
2.各种情况下各量的具体变化结果填在表格中或旁边的空白处。
汇报讨论结果:汇报讨论后各量变化的结果,说明理由。
这是一堂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复习课,为了降低难度,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讨论1是在我的连续问题启发下一起解决的,如上所示,讨论2是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在平行班中的一个班级试讲下来,我感觉非常的不好,讨论2存在的几种情况的讨论倒是没有问题,反倒在表格中各个单项内容的分析上意料之外的出现了各种在我看来实在低级的错误,特别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已经弄清楚的前提下,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出的错误让我非常的意外。原本想通过这个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课下来的感觉却是学生被我越弄越糊涂。课后我冥思苦想,在第二天的一堂作业分析课上也有相关内容的习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采用了自认为粗略些的方式分析,不经意间抛出的问题是:要分析溶液变化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需要知道谁的变化?原来的问题是: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的变化?看似没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效果却明显不一样!为什么?我反思后发现:1、好像这样分析条理更清晰;2、为什么条理更清晰?因为讨论对象更明确,只有一个对象――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变化下移一个层次,就变成了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两个相关量。我恍然大悟:分析的对象太多把学生给搅糊涂了!所以我把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另一个班正式用于公开课,修改后我去掉了溶液质量变化项目一栏,减少干扰项,再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改变层次,让讨论对象只有两个: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变化。由于分析的对象更明确,修改后复习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再比如,讨论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时,浮力题目中的干扰因素也很多:溢水杯是否盛满、物体是否浸没、物体浮沉情况是否知道、物体是否实心等,如果每个因素都有,学生肯定会被弄糊涂,进行自我诊断型习题复习课时应该一类问题一类问题的解决,等问题各个击破再进行综合。
4.及时总结问题解决成果
讨论有了结果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分析本次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结果、得到的收获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及时的评价或总结。通过总结或评价才能让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才能更清楚的明确错误的根本,更清楚认识自身的问题。
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时,讨论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定性分析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变化时需要考虑什么?分析溶解度的变化呢?一个班级试讲后,我对课堂设计进行了修改,相应的讨论总结也进行了修改:(1)溶液变化时如何定性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2)如何定性分析溶解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及时总结问题解决成果的做法就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尤其是通过总结或评价让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确错误的根本,更清楚认识自身的问题,更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了自我诊断。
(三)课堂练习强化自我诊断
引发、帮助学生自我诊断后,教师要筛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真正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习题,可以起到强化自我诊断的作用。
1.要与问题内容完全贴合
重新操练时选择的习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与问题内容完全贴合,尽量不再整合或少整合其它内容,趁热打铁集中火力将新学、新知、新悟进行运用。
2.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
通过课前任务、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让学生清楚的发现自己在科学规律、定理、概念等知识方面存在记忆、理解上的不清晰、不透彻,甚至错误等问题;在解题时思维上存在的不全面、不严谨和缺乏逻辑推理性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很难在一次的自我反思上得到完全的解Q,因为这属于思维能力、思想意识、解题方法、知识强化层面上的反思,还需要很关键的一步――再练习。通过选择好题有效再练,让他们对之前真实出现过的众多问题重新思考,自查、自省,慢镜头的回放还原学生之前真实的思维过程,能警醒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强化之前的自我诊断。
3.真正促使教学目标达成
精心选择的习题不仅要达成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上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达成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提高,方法上的掌握,尤其是再练习时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思想上的转变。围绕上述几点我在《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我选择的课堂练习如下:
1.将同一实心铁块分别放在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F 水 F酒精。
2.将两个相同体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铁 F铝。
3.将两个相同体积实心铁球和木块放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铁 F木。
4.上述第3题中体积相同改为质量相同,F铁 F木。
5.将一质量为40克,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的实心物体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克。(填大雨、等于或小于)
6.将一小球轻轻的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100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变大
B.小球受到的浮力一定是1N
C.小球的体积一定是100立方厘米
D.小球的质量一定是100克
7.把1000立方厘米的实心铁块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静止时所受浮力分别为多少牛?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多少?(g=10牛/千克,ρ铁=7.8克/立方厘米,ρ木=0.6克/立方厘米)
8.将一个体积为40立方厘米的实心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为32立方厘米,这个物体密度为多少?
再比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时,课堂练习我是这样选择的:
1. t℃时,向10克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中满足下图a、b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B.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质质量
C.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D. a―溶解度, b―溶质质量
2.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3.室温下,一杯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关于露置后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会减少
B.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D.食盐的溶解度不变
4.如图甲是A、B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t1℃时,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和B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溶液。
5.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 )
(2)把500C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0C一定有晶体析出。( )
(3)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4)食盐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
(5)在溶剂、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始终是饱和溶液。( )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诊断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掌握情况好了、学习兴趣浓了。
2.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良好人际关系。
3.学生学会了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二)反思
1.要想通过学生自我诊断提高阶段性习题复习课的效率,除了精心设计课前任务、教学过程、选择课堂练习外,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智慧也很重要,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也要是活的。
2.习题复习课,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高低对预期的设想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是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发展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关于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_幼儿园游戏活动总结与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总结”内容请点击() 幼儿园游戏活动总结4篇
幼儿园体育游戏总结
幼儿园活动总结5篇范文
幼儿园活动总结范文五篇
幼儿园各项活动总结
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范文一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但幼儿游戏决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活动,与学习活动,劳动活动有着不少的区别。它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第一: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不是在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类型很多,而我就对以下几种游戏进行一下总结。
一、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在游戏中的通过扮演某一种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头脑中已有的想法重新组合,从而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之争吵不休,对于大班的孩子,不仅要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互相谦让,同时在本学期着重对幼儿协作意识进行培养。
第一,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协作行为。规则的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一种暗示。要求幼儿能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并相互协商。用“一家人”将他们间关系明确,暗示他们在行为上要有协作。
第二,教师主动加入幼儿游戏。老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也能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此外,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参与角色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好动性。因此本学期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在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自身潜力的发展。例如,在“小老鼠面包房”这一角色游戏中,我们的小朋友能选择、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选用材料制成心中所想的东西,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获取了经验,选择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这样使他们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三、晨间自选活动
晨间自选活动也是幼儿在园游戏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始,因而要精心组织每日的晨间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每天都有新收获。为了让幼儿轻松愉快的进行晨间活动,我们采取了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如:有的幼儿愿意画画,就让他自由的想象涂画;喜欢玩积木的幼儿可任意搭建高楼。因此,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对幼儿的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在幼儿来园之前准备好各种活动材料,使幼儿一到幼儿园就能投入到活动之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兴趣,个性语言发展水平,和同伴的交往能力,便于因人施教,帮助幼儿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使活动顺利进行。
不论是角色游戏、还是晨间自选活动,我们都应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全班进行,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评价,由老师指点迷津等。幼儿的自主评价主要是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由幼儿主动评价的“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又如:以教师的全面评价为主的“今天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游戏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游戏的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游戏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等等。
当然,在本学期的游戏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和改善。如在分配游戏角色、游戏任务时,我会指定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为负责人,负责人再去邀请其他人。我发现,负责人在班上走动召唤伙伴时,大多数的幼儿两眼紧张地注视着他们,小手举得高高,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我!”可是,每次被叫的总是那么一些人,剩下的往往是常规习惯较差,或者是能力较弱的。剩下的孩子常常由教师另行安排:去看图书吧,。沮丧、难过、不满,种.种表情立即会出现在这些孩子们的脸上,而那些被召唤的孩子对教师或小负责人指定的角色也不一定满意。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是游戏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幼儿的生活知识。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我们会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范文二手指精细、灵活的动作,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把手指充分利用一下,定会发现妙用无穷。
1、利用手指讲故事。
爸爸妈妈可先为孩子的十个手指分派上不同的角色(稍大的孩子可自行分派角色),小猫、小狗、小兔等,也可直接在手指上画上有关故事内容的动物、人物的形象,然后编出不同内容的故事,由十个能屈能伸、能摇头晃脑的手指分别上场,可使故得生动有趣。这种游戏的参与性极强,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
2、学会比较。
家长可在孩子的手指中挑出最长的,让孩子挑出最短的;或是家长指出最粗的,让孩子挑出最细的。利用手指的不同“形体”,孩子可学会理解高矮、胖瘦、长短、粗细等对应关系。
3、手指顶锅。
该游戏可训练孩子反应的灵敏性。具体玩法是:成人用一只手伸出,手心向下,孩子伸出右手食指,顶在成人手心中,大家齐声说:“手指顶锅,淘米下锅,一把抓住哪一个?”成人单独说三声“嗨!”“嗨!”当说完第三个“嗨”时,孩子迅速把手抽回,如抽得慢就被成人夹住,游戏重新开始。
4、藏手指。
该游戏可锻炼孩子的手指活动能力,发展手指活动的协调性。玩法是:两人一组,一个把两只手合掌交叉相握在胸前,并藏一个手指在掌内,请另一个人来看,找出哪个手指藏起来了。找对了,两人交换进行。
5、配合儿歌内容进行的手指游戏。
如“五个好娃娃”。玩法是左手握拳,念儿歌:“五个好娃娃,乖乖睡着啦,公鸡喔喔啼,叫醒五娃娃,拇指姐姐起床了,食指哥哥起床了,中指哥哥起床了,四指弟弟起床了,五指妹妹起床了。”从“拇指姐姐起床了”开始,一边念一边用右手把左手的五个手指依次扳起,从而使孩子在游戏中记住五个手指的名称。
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范文三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又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我们能认真贯彻贯彻新《纲要》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突出以游戏为主,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交往、合作等能力,以促进幼儿综合能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开学初,我们认真制订了自主性游戏计划,做到游戏与主题的结合,每周有观察的侧重点,并且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结合主题,不断深化游戏内容
游戏的开展是建立在幼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幼儿掌握和积累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愈生动,所以随着主题开展,我们也会引发孩子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如:在“送你一封信”的主题活动中开展后,引发孩子开展了“邮局”游戏,他们自己设计信封、信纸、邮票等,老师只是帮助做了一个邮筒,一个新的游戏就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有的去邮局买信封、有的去买邮票、还有的去给好朋友寄信等等,一到时间,邮局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忙碌的送起信来,收到信的孩子就会非常兴奋,给这个看,拿那个瞧,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虽然主题活动是从幼儿中来,但仍需教师有序的组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因此幼儿活动前,教师必须做好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的准备工作,为幼儿活动提供充分的材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支持幼儿活动也不是简单地表现为传授、解惑,而是要不断地引导、鼓励,使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点燃幼儿的探索欲望,唤醒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伞”主题活动开展时,为了让幼儿对“伞”的基本构造有系统感知,我制作了一张表格:把“伞”特点分成:伞面的形状、伞面的颜色、伞柄的款式、撑开的大小几部分。幼儿能结合已有经验准确记录,记录结束后幼儿不仅能说出自己“伞”的特征,还能根据标记说出同伴的“伞”的特征。我还在区角中投放了许多手工制作的材料,小朋友很感兴趣,陆续做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伞”但是,放在哪里好呢?如果堆在桌子上,会影响小朋友的活动,这时,小朋友说“伞”有美化作用,提出可以把它们挂起来。把活动室的角落形成了一个“伞的世界”,小朋友可以随时将自己制作的美工作品和家里带来的“小伞”玩具摆放到“伞的世界”里面去,在“伞的世界”主题开展中,我们还结合孩子们自制的各种伞的情况开展了“伞店”游戏,在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拿着伞玩的情况引导孩子组成了表演队在“小舞台”上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又丰富了“小舞台”的内容。同时能结合学到的知识不断的深化游戏,环境也逐步丰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如在“我喜欢”主题开展过程中,结合“我喜欢和朋友玩”、“就是喜欢你”等活动,引发幼儿在幼儿园、娃娃家等游戏中增添了和好朋友逛街、请好朋友做客、和喜欢的人一起去购物等等游戏情节。
二、善于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有效开展预成活动和生成活动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善于捕捉随机的契机,并能把教师的主题变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成活动”。“过生日”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常常会看见他们在建构或捏塑游戏中做一个“大蛋糕”,插上许多蜡烛,然后呼朋引伴地招呼同伴参加“生日会”,但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只知道单纯地“过生日”,并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具体的生日时间。在“我喜欢”的主题活动中我就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生日的时间,搜集从小到大过生日时拍的照片,了解过生日简单的习俗……根据该主题内容和幼儿一起制作“生日树”,每种水果代表一个月的标志,然后把幼儿的照片张贴在相应的月份中,孩子们许下生日愿望挂在树上,这样一来,常会看见许多幼儿围着“生日树”讨论:“原来你是_月份生日?”“你的生日愿望是什么?”孩子们喜欢这类活动才能使主题活动更充实,更好地体现活动的价值。
三、优化游戏环境,注重材料的多样性
创设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本学期我们在活动室里开设的游戏区域有娃娃家、加工厂、超市、银行等,根据孩子的兴趣,在教室外的走廊开设了建构区、幼儿园、小超市等,孩子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游戏场地去活动,去建构自己心目中的公园、学校等。除了优化物质环境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创设心理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作出决定的权利,建立安全、温暖、信任的环境气氛,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错误,并做出必要的引导。其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同时我们注重在游戏活动中的材料的提供,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多提供一些半成品,鼓励孩子创造性的使用材料。如在“小舞台”游戏中,除了让演员到服装店去购买衣服道具外,还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材料来装扮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报纸、塑料袋等,鼓励孩子在旧报纸、旧袋子上设计出美丽的服装。在“伞店”的游戏中,提供了各种纸如牛皮纸、塑料吸管、彩纸、白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制作美丽的伞。在“小吃店”游戏中,除了泥工的提供,我们还收集了各种材料如:塑料泡沫、海绵纸、吸管、水果网袋等,让孩子们尝试用各种材料做出各种小吃来
主题“感官总动员”中有一个活动叫做“香香袋”,主要是让幼儿用针线缝制香香袋。由于幼儿平时没有接触过针线,再加上班级人数较多,考虑到活动的安全性,在这个活动开展时,我提供一些香料和丝线,然后请幼儿将香料放入自己的手帕中,再用丝线捆扎,孩子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了教学要求。
为了让主题活动更贴进幼儿园实际,应将班级特色融入活动。“感官总动员”中让幼儿以歌表演和音乐游戏的形式寻找自己身上的各种器官,使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内向的孩子更大胆,外向的孩子更活泼。
四、注重评价,讲究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的评价也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会让孩子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把自己在活动中有创意的想法、做法等讲出来,让其他的孩子能分享他的经验,促进游戏的发展,同时也鼓励他们把自己在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困惑说出来,让其他小朋友一起来想想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记得有一次游戏结束后,王盛说:银行的钱一直要被人拿走,我就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孩子,“你们觉得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议论纷纷,最后不知是谁说:“找警察帮忙抓小偷”大家觉得不错就一致通过了,在以后的游戏中,就会出现警察在巡逻了,治安也好了许多。当然,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提高是离不开老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指导。如:在“医院”游戏刚开始时,在医院里的小朋友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抢着给病人看病、不管什么毛病都要打针等现象经常发生,随着老师的介入和指导,医院游戏逐渐走上正规,医院里有挂号、配药的、有开刀、打针的,有了分工也有了各自的职责,随着游戏的深入,外出就诊等服务项目,服务的质量也不断的提高了。老师的指导加强了游戏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游戏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总的来说,通过一学期的游戏活动,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游戏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还有一部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差,碰到问题急着找老师解决,还有的经常游离在游戏之外,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活动结束后物品的整理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范文四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游戏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形式好之一。
本学期,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开设了娃娃家、数学区、超市、阅读区、表演区,坚持每天开展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现将半年来的活动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
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在活动区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如:在美工区投放折纸材料,让幼儿练习能折双三角物体时。教师就可以投放利用双三角原理折叠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多种物体,让幼儿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家园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
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对各自幼儿家庭的废物搜集。比如瓶子、种子、绒线、蛋壳等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
我班能把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工区里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儿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二、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
我们常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细观察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数学区设计了“玩牌比大小”的活动,能力较好的幼儿既能按照规则玩一个一个比,还能自己创出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比;但是有几个幼儿不会玩,还有对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把“比大小”该成了“排小鱼”的游戏,当牌排到相同的点数时,就可将相同点数之间的牌全部吃掉。更改游戏规则后,能力差的幼儿也都想到数学区游戏了,还自己比起谁赢的牌多呢。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
1、随时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满足幼儿的需要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
2、用儿化的评价语言促进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
如果有必要,我们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玩法、规则意识等,我们还常用“耶”、“真棒真棒啊”、“加油”等等儿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评价,并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努力,我班的区域活动在受到家长领导的好评,虽然孩子的游戏水平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问题,如在手工区活动时,有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动脑不够;在超市中,孩子交往性的语言还欠缺;在表演区域中,我们准备的道具还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因此,在下学期的游戏开展过程中,我要对这些问题制订出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让每个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自我,使得我班孩子的游戏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幼儿园中班游戏开展总结范文五幼儿游戏的类型很多,本学期,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开设了美工区、科学区、数学区、建构区、图书区、表演区等,并给相同的活动区起不同的名字,如:“我型我秀”、“天空之城概念书屋”等,并坚持每天开展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幼儿活动的兴趣很高。下面对我们班本学期的游戏活动,作一总结。
1、区域游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由于是幼儿自选活动,所以儿童的意愿、兴趣可以获得的满足,他们可以轻松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中去。
2、区域游戏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每个班儿童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目标相适应。
大班注意加强智力训练,不同的活动内容都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区,投入相应的材料。每个区角根据孩子活动的效果不断补充或更新内容。
3、在区域的创设中,我们考虑到软硬材料的搭配。
如软材料,图书区,都铺上了垫子,当幼儿进入图书区时,真有一种舒服的感觉。硬材料的投放要科学,美观、合理,富有教育意义,如我班的建构材料。
4、区域活动一开展,我们便把区域中活动的常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结合班级风格为孩子设置了“区角牌”,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游戏,此外,我们逐渐培养幼儿爱惜玩具材料,玩完了,会收起来放回原处。不仅做到整洁有序,而且学会合作、分享、轮流、等待、不争抢……
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在培养幼儿语言交流能力、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建构区”,孩子们在小小的区域内,每天可随心所欲地搭出自己最满意的建筑,如“高层饭店”、“城堡”等。在每一次的搭建后,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很在意,几天后我发现,很少有人去建构区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垒高区遭受到孩子们的冷落?我反思后觉得,孩子们之间的比较产生不了长久的兴趣,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于是,我用数码相机拍出幼儿每一次活动的作品,作为孩子的搭建记录,且在游戏后进行点评,这样,建构区又出现了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身影、开心爽朗的笑声,每天,也有孩子在向新的搭建形式进行挑战。
1.1研究对象
2010年5月,某大学护理本科2008级64名学生,均为女性,大学二年级,刚完成健康评估临床情境下基于问题的问诊学习。根据学生来源、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情况,采用目的抽样法,从中选择12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年龄20~22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临床情境下PBL的问诊学习包括2轮。第1轮为理论学习,在教室进行,共5次课,15学时,时间跨度为5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标准病例,涵盖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的常见症状,学生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各大系统的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要点。第2轮为临床情境下PBL的问诊学习,在临床科室进行,共4次课,12学时,时间跨度为2周。教师选择呼吸、循环、消化、泌尿、普外5个临床科室,为保证学生对各个系统症状均有全面的了解,5组学生在不同科室进行轮转。教师在每次轮转前会预先在5个科室各选定3~4例具有不同症状的典型病例,每3~4名学生作为1个小组,对5个科室的不同病人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在示教室由主问的学生向大家汇报病人的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以及功能健康型态评估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症状的评估要点、临床表现,针对学生临床实践中关于症状的疑问,教师及时给予解答。
1.2.2现象学研究
采用访谈法,以面对面、半结构、深度访谈结合观察法收集资料。具体方法如下。
①选择访谈员。
为避免研究对象产生顾虑,访谈员为护理学院的科研助理,不涉及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该科研助理具有硕士学位,熟练掌握了开展访谈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同时全程跟随学生进行临床情境下基于问题的问诊学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②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前由访谈员向受访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过程、可能的受益,征得受访者的同意,该研究结果不会涉及学生的任何学业评价。访谈提纲为:能否谈谈你在临床情境下基于问题的问诊学习经历?有哪些情况是让你印象深刻的?你当时有怎样的感受?你是怎样面对这些情况的?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效果怎么样?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帮助和支持?访谈时充分运用有效沟通技巧鼓励学生描述其学习体验,表达其感受。访谈者对其谈话内容不加任何评价。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访谈过程中她们的情绪变化,同时做访谈记录(包括事实记录和访谈者反应记录),每次访谈时间为60~80min。
1.2.3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反复聆听录音,将受访者的陈述内容(包括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和研究者的现场记录分别录入计算机。反复阅读形成的书面文字资料,逐一推敲谈话内容和访谈者的反应,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5]。包括:
①仔细反复阅读访谈资料;
②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③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
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⑤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升华出主题概念;
⑥将整理结果返回受访者处求证。
1.2.4访谈资料的严谨度
主要依据Lincoln和Guba提出的可信赖度的4个标准[6]:
①可信度:以建立被访者的信任取得资料;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访谈训练和经验。
②推广度:本研究共访谈12名学生,将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加以分析后,所形成的概念能推广至临床实践上应用。
③可靠度:研究者亲自访谈、录音并逐字转录成文字资料,并经具有一定研究经验的第二人核对。
④可确认度:将所有原始资料、分析过程都予以保存;分析得到的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经由第二名研究者验证。
2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压力与挑战”“应对方式”“感知的教师支持”“收获与反思”4个主题,分叙如下:
2.1压力与挑战
学生在第一次进行临床问诊时,会面临来自个体本身、人际间、个体外的许多问题,既是压力,也是挑战。
2.1.1个体本身
(1)经验不足:
学生在下临床问诊之前,由于没有问诊的经历,缺乏问诊经验。有7名学生表示自己问诊时很紧张。学生A:“看别人问诊的时候感觉比较清楚,但是等到自己问的时候,思路马上就断了,连贯不上来,很紧张。脸蛮红的,然后我出来了一身汗。”学生C:“第一次问诊时有点恐惧,有点害怕。”学生问诊时容易使用专业术语,而不是通俗易懂的话,也容易出现表述不恰当的情况。学生J:“我问病人,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就不懂。”学生F:“有一次问子女健康状况,我说‘你的子女有啥疾病没有?’话说出口后,就觉得用词不当”。
(2)知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问诊时,只学习了基础课,还未学习与疾病有关的专业课,会出现专业知识和心理知识缺乏的情况。学生D:“有一个肠造瘘的病人,开始他说话我没听清,听完我都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只知道是肠有问题。造瘘可能是专业术语,我对疾病的了解不是很多。”学生L:“有个结肠癌的病人问我,咳嗽与他的病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学生H:“我们问诊一个要切除右肾的年轻人,我们还没学过对这样的病人怎样做心理辅导,就是不能开导他,不好说话,怕说错话什么的。”
(3)能力不足:
①沟通能力不足。
临床问诊时需要学生与病人进行深入交谈,而学生之前与病人沟通的机会较少,因而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学生B:“跟病人之间的交流,有点不太习惯,不知道怎么去拉近跟他们的距离。感觉就不能像平常聊天一样”
②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学生D:“学习问诊的时候嘛,当时学得都很好,这些步骤也挺清楚的,但是真正的一站到病人面前去,就感觉是另外一回事了吧。”学生I:“体检刚考试完,再给病人做体检,突然发现在病人身上真正体检,有很多东西都会忘掉。”
③鉴别信息真伪能力不足。
学生E:“有些病人说话前后矛盾,之前说没有住院史,后来又说因为什么病曾经住过院。”学生G:“有位便血的老年人,病人说没有腹泻,儿子说‘你那天不是腹泻了吗?’病人就说‘哦哦好像是这样吧’。我也不太清楚怎么去判断。”
④应变能力不足。
学生K:“第一次下临床问诊前,老师说重点看一下便血和腹痛,我们就只准备了这两个症状的问题,结果有个病人主要症状是腹泻。腹泻在上课时也不是重点,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问,也没有问腹泻时大便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
⑤控制力不足。
学生由于问诊次数少,接触各种病人的机会少,所以在问诊过程中出现了对问诊过程和场面控制不好的问题。学生F:“我问的一个病人是警察,他特别敏感。他说‘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下一句要问什么’。就觉得我们是被他控制的,而不是我们来问他的。”学生A:“有个病人我们一进去,他就开始自己讲了,也不听我们怎么问,我们事先准备的问诊问题也没派上用场。那次问诊好像就是次序啊,重点啊,都把握得不太好。”
(4)阅历不足:
学生由于一直在学校学习,没有工作和独立生活的经验,阅历较浅,对于病人的一些感受认识不足。学生L:“我们这个年龄年纪轻,自己没有社会经验,像病人生病后对家庭、工作的影响,这些我们可能体会不到。”
(5)无助感:
学生在问诊过程中,见到一些病人病情严重或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情病人的同时,却又觉得无论是治疗还是经济方面,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所以会产生无助感。学生D:“有一个晚期肝癌病人,来自农村,家里依靠种田为生,经济状况不好,生病后为了看病,把房子都卖掉了。病人很黑很瘦,咳嗽比较厉害,还有呕血。和我们说话时,一直低着头,不停的重复家里没钱了。我们看到这个病人床边有7张催款单,交的钱不够了,已经欠费了。我们觉得这个病人特别可怜。”学生F:“我看到了催款单,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感觉自己很无能为力,帮不上他什么忙。”学生K:“治疗费用太大了,即使发动我们所有学生捐款也帮不上什么忙。”
(6)挫败感:
当学生问诊不顺利或问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挫败感。学生I:“第一次问诊时,一开始大家都找不到头绪,思路啊全被打乱了,当时觉得挺懊恼的。”学生C:“那次问诊回来都感觉自己不好不行,就感觉自己特别失败。”
2.1.2人际间
(1)病人:
①语言沟通障碍。
由于病人来自不同地方,有些病人听不懂或不会说普通话,造成学生与病人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学生D:“很多病人口音很重,有很多都听不懂说什么,经常是教师在旁边翻译。”学生J:“有个病人是福建的,他听不懂我们说普通话,我们也听不懂他的话。”病人的病情也是影响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H:“有个病人戴着氧气面罩,说话很不方便,我们听不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影响我们的沟通。”
②不配合。
一些病人会因为病情或自身的性格原因不配合学生的问诊。学生G:“有一名肺癌术后的病人,因用靶向治疗的药导致肺水肿、引起急性呼吸困难,病人情绪比较激动,我们问啥,他就说‘这我哪知道啊?’”学生C:“有一个男病人,问他结婚了没有,他就说这个保密。好像有个问题我们问重复了,他说‘成绩不好的,就这样,不认真,老开小差,让你们成绩最好的来问’。我们后面都没人敢吭声了”。
③对学生缺乏信任。
一些病人对见习期间的学生缺乏信任。学生D:“有一个25岁因右肾积水导致肾衰竭需要手术切除的男病人,我们问他生病后的精神压力,他看我们年纪小,敷衍地跟我们讲一下‘一般般’。其实他把真实的感受隐藏了起来,不会跟我们说真实的感受。”
(2)家属:
一些家属出于保护病人的心情,会降低对学生问诊的配合程度。学生L:“有一个直肠癌的病人,自己不知道病情,我们问诊时家属在旁边,基本上都是家属替他回答的,感觉是在抢答,就怕会说漏嘴,让他知道。”学生D:“家属觉得病人有点儿累了,就说‘行了行了,我们要吃饭’,就感觉有点儿不想再谈下去了。”
2.1.3个体外
(1)病房环境:
很多学生问诊之前没有去过病房,对病房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学生A:“我们去那个呼吸科,关着窗子不通风,还戴口罩,病房本来就小,有一种压抑感,人围的也多,很多学生都反映特别难受,觉得很闷,透不过气。”学生K:“老病房大楼光线比较昏暗,还有一种药味,有的病房还有加床横在那儿,感觉太拥挤,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难受。”
(2)作业:
学生问诊后要求完成学员手册上的作业即书写病历,多数学生反映作业比较难。学生G:“现病史那一部分,具体就是一些小症状不知道该不该写上去。把问诊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吧,感觉这个比较有难度。”学生E:“接触这些材料(病历)啊比较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不会组织这个语言。”
(3)伦理问题:
学生在遇到一些恶性疾病的病人时,不知如何把握获取疾病信息同时又能保护病人,这样的伦理问题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和困惑。学生B:“在普外科问诊时,教师上来就跟我们说‘这个科的病人都是得了癌症的,你们问诊的时候小心点,不要老提到什么病’。当时我准备了很多资料,一提到这点我就很紧张,很担心,怕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很多地方都不好意思开口,不敢问了,所以就草草地结束了,不敢去问那个病人,怕引起人家的伤心。”学生H:“有个直肠癌病人,他只以为自己是痔疮,不知道是癌。问的时候我们的表情、用词,都不能太敏感。”
2.2应对方式
2.2.1小组合作
当学生在临床问诊时遇到压力和挑战时,学生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应对。小组合作体现在问诊前、问诊中和问诊后的各个环节,可以化解难题、分解压力、提高学生应对的效果。学生A:“我们小组3个人,下临床之前,分配了一下任务,想到底要问什么?怎么问啊?问的顺序是怎样的?到问诊的时候还蛮顺利的。”学生C:“按照书上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课幻灯,整理问诊的框架,列出具体问题。把要问的东西写到本子上的,是有准备的,然后根据问题来问。”学生I:“(问诊时)一个主问,一个辅问,不问的时候思路还比较清晰,辅问一边记录,一边看一下主问有哪些没有问到的,可以帮忙补充问。”学生E:“每个人记录的不是很全面,把资料拼在一起然后去写,有自己漏的什么的,就相互探讨一下。”
2.2.2行为调整
学生在问诊时,通过病人的反馈或自身的学习,会做出行为调整。学生C:“有时候我们问题里有专业术语,病人听不懂,我们就换了一种方式,改成比较通俗的话,病人就听懂了。”学生F:“有个病人跑题了,我就乘病人说话的间隙吧,赶紧问我的问题。”学生J:“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开场,怎么自我介绍,怎么问现病史。看第一组问了以后,感觉对我帮助挺大的。”
2.3感知的教师支持
学生在问诊的过程中,遇到压力或挑战时,教师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支持。这种支持包括专业知识、问诊技能以及情感等方面。学生B:“问诊之前教师会给我们把问诊的内容、要点、注意事项提一提,然后问完一个病人进行总结和提出不足,然后把注意点再强调一下,然后进行下一个病人的问诊。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学生D:“教师会补充我们没问到的问题,这一点挺好,就感觉突然豁然开朗。”学生F:“问诊时教师在旁边,我就觉得特别踏实。”学生L:“问诊结束后我会看一下教师,就看她对我问的满不满意啊,一般教师都会笑笑,说问得挺好的’。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我很高兴。”
2.4收获与反思
2.4.1收获
①知识掌握的深入和问诊技能的提高。
学生D:“经过4轮的问诊学习,毕竟是自己准备的,对症状的了解更深刻,掌握知识更牢一点。”学生K:“4轮问诊下来,一开始很拘谨,后面会放开点。对于问诊的理论知识,像主诉、现病史、既往健康史,怎么问啊,通过这次问诊都弄得很清楚了。”
②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的提高。
学生K:“有个病人说,我让他看到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他会永远记住我美丽的天使一般的笑容。我当时觉得原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我很感动。”学生D:“一开始一想到别人老是用端屎端尿来形容护士,我也不喜欢护士这个职业,但是现在看学到很多知识,对病人、自己、家庭朋友有很多帮助,现在观念有些改变了,能够适应了,感觉能接受了,不是那么排斥了。”学生C:“问诊结束后病人说‘你们真好’,还给我们鼓掌。听到他们(病人)的表扬,还蛮自豪的。”学生B:“第一次看到护士给病人剪指甲,感觉真好。”
③增强了同理心,学会了关心病人。
学生E:“那个来自农村的肝癌病人,我们小组的学生回来后买了氨基酸、西瓜、梨、牛奶,第二天去看他,他很开心。”学生A:“病人一吃力就会咳嗽,如果病人有不舒服,我们就会停下来,稍微等等。”学生F:“我能感觉到病人很痛苦,(作为学生)其实我们缓解不了病人的生理痛苦,但可以给些心理上的安慰,给他们(病人)多一点关怀吧。”
2.4.2反思
学生在问诊中见到很多病人患病后的痛苦以及对个人家庭的影响,会重新反思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激。学生E:“我现在觉得人的健康特别特别重要,真的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学生J:“健康最重要。之前感觉这句话就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直到去医院见到这么多病人,我才发现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原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学生G:“我突然很庆幸自己没有生这样或那样的病,我得重新思考一下我以后的日子应该怎么过。”
3讨论
3.1学生在问诊学习中的体验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前期只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和护理学基础课,缺乏临床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缺少与病人沟通交流的体验和实践,当学生第一次深入临床进行问诊时,感觉到紧张、恐惧、害怕,这与香港、台湾的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8]。问诊属于策略性知识,虽然学生下临床前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要转化为实际问诊的能力还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学生初次问诊时,沟通能力、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场面的控制力尚有不足,容易面临不会与病人沟通、问题专业术语多不通俗、表述不准确、病人跑题、问诊内容不全、问诊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挑战。由于学生在PBL的学习模式中,小组合作就成为学生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策略。在下临床问诊前小组讨论问诊提纲、细化具体问题,问诊过程中主问辅问相互支持,问诊后讨论、写作业相互补充,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取长补短,使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顺利完成问诊的临床学习。
3.2教师对学生临床问诊学习的支持
学生在基于临床PBL的问诊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压力和挑战。此时,教师支持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在问诊前,教师提醒学生有关症状问诊的要点、内容、顺序和注意事项。问诊过程中,教师陪伴在学生身旁,给予学生精神和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生遗漏的重要问题进行补充提问。问诊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问诊过程中的优点、不足、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探讨。面对学生在问诊中的挫败感、与病人接触后产生的无助感,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理解、接纳,同时鼓励学生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挫败感和无助感是学生成长途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振作、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3.3学生的收获与反思
经过4轮基于临床PBL的问诊学习,学生见过了各种病人,对症状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生动,掌握得更牢固;每位学生都有主问的经历,再加上多次观察其他学生问诊的经历,问诊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学生临床问诊学习的过程,也是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察护理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护士对专业的认同和奉献,感受了护理专业的价值,对护理专业认同感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健康的不易,对生命与健康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4下一步教学改进的建议
①学生进行第一次临床问诊前缺乏问诊经验,因而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建议在下一步教学中,在学生下临床问诊前引入基于标准化病人的模拟问诊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情境模拟,锻炼问诊能力,以利于学生下临床后能熟练应对真实病人的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