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2:42: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师及学生没有对安全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进而给物理教学造成安全隐患。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向学生传播科学的安全知识,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例如,在某高中二年级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就《测定金属电阻率》这一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电的危险性,并对测定金属电阻率的操作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对规范性的《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播放演示,再将不规范的《测定金属电阻率》的操作行为及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引起的安全事故和后果向同学们进行播放,从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
2明确任课教师的安全职责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受传统教育观念“严师出高徒”的影响,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会采取一些另类的措施加强管理,例如体罚学生、讽刺侮辱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自尊心,以至于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做出傻事。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校应当明确物理教师的安全职责,落实安全教育相关制度,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讽刺侮辱学生;不得擅离职守,自习课时应在课堂值班;及时正确处理课内发生的伤害事故。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按教材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对所用药品、器材要于课前检查并进行预做,确保药品器材安全有效[3],不得让过期变质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进入课堂。物理教师要认真组织实验课的教学工作,课前认真组织学生预习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及步骤熟记于心,并教会学生必要的实验安全知识及处理安全事故的知识;上课时先讲实验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并对重要操作进行必要示范和演示;上课过程中进行认真指导和全面监控,确保学生安全。
3环境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问题一直贯穿物理教学全过程。问题教学法是问题为主线,其主要目的就是启发学生思维,而物理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依靠实验进行。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中,良好的环境是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将学生设置在适合开展安全教育的环境内,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物理教学质量,保证老师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例如,在某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平抛运动老师需要进行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进行物体平抛运动的实验。在实验室里,老师在墙壁内张贴各种安全警示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为物体的平抛安排足够的运动空间。同时通过安全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而为物理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二、结语
“教案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诞生的一种与传统的“满堂灌”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借助于教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教案只是也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案”并不等同于“教案”,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既然如此,教案就不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尤其是语文教学。但是,在如今普遍采用教案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又有多少教学被教案捆住了手脚?实事求是地说,语文教学中的“教案教学法”相比于数理化等理科而言,其实施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可操作性要相对弱一些,也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操作不当等问题,甚至于有些时候还有可能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的是教案的功用到底是什么;而要弄清楚教案的功用,又必须首先明确教案到底是什么。
所谓教案,时下最通行的解释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教案的实质其实就是“学习方案”,其实施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是学生,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借助于教案,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先行一步”。教师借教案引导,学生借教案“先行”,这或许就是教案的价值所在。那么,教案的最大功用就在于一个“导”字。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出“导读”“导思”“导听”等“语文价值”。换言之,教案就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沟通课堂教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沟通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桥梁。因此,教案有时又可称为“导教案”。如果我们在教案编制的源头就能够突出教案“导”的功能,在“导”字上做文章,而不是像有些现行教案从作者介绍到文本解读、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重点、从思考的问题到课后的练习那样包罗万象,试图面面俱到,结果却重点不明、难以操作,那么或许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被教案捆住手脚的可能性。
然而,情况不容乐观。“课前发教案,课上讲教案,课后做教案”可能是目前教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4-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新教学 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主要以探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运用以及运动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具备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以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索欲望为基础。二是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物理实验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非常明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重视实验在学生物理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可能仅仅局限于对课堂理论教学,而应该形成一个贯穿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新模式,即是要从新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复习、实验课的开展三方而为主深化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高考,考出好的成绩,考到理想的大学。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在教授完基础知识之后,采取大量做题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高中的物理教师也大都想尽办法,让学生掌握应试的技巧,而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能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讲授物理基础知识,布置大量的物理习作业,或是出经典物理试题进行考试,这些对于原本对物理知识没有真正理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学生在教师的压力下,有的还积极查找课本相关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上课本来就听不懂的物理,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下课没有做到好好复习,面对大量的习题,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二 教学设备落后 内容枯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接触的信息量也日渐加大,而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的学生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上学校选取的教材往往是理论性比较强,趣味性缺乏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比较难懂,重点难点不够清晰,有些知识的安排不够合理,显得有些凌乱。高中物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也由于教学压力和生源太多的压力不能够完全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压力下教师要赶进度,有的学生理解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女生,学生太多高中物理教师就不够很好的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下课后不好意思问同学,抱着一种我不会的不一定会考的侥幸心理,那么长期以来,积攒的不会的知识就比较多,而且物理的学生系统性比较强,前期学的基础知识到后来的学习中也会用到,假如前期的有些知识你是学的似是而非,那么就会影响你后期知识的学习。
三 如何创新物理教学
单元模块化教学应该体现“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从整体策划单元教学出发,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努力寻求学科自身和学科间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同时将分散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使学生能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明确学案的真正内涵,所谓学案,简而言之,应该是为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习过程设计。它包括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解析、学习基础评估、学习策略设计、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流程、课后反思总结等环节。
学案编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编制的应该称之为导学案,二者不能混淆。
学案式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面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编制学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对单元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明确提出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做好问题记录。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释疑,同时设计评价方式,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类聚原则,基于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通过一至两篇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单元中其他课文。并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将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系列性出发,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为例。
一、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散文的主体要求是: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通过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划分层次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要点和文章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等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作者和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和自己喜爱的细节、场景描写、以及重要的抒情议论段落,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价质疑、展示分享。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生哲理。归根结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学习这类文本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学习完了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知道了解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着重训练了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对学习本单元有帮助。同时,在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运用的在反复阅读中,发挥想象,品味语言,从而感受溢于作品中真情的方法也对学生学习本单元有帮助。
2.学生在第二单元中,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掌握大量的文言知识,容易疲倦。本单元三篇文章要么写悲惨忧伤之事,要么写名人趣事,学生易于读通文本。
三、教学目标
1.独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明确本单元三篇写人记事散文在选材上的典型性、深刻性及真实性等特点。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等方法,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品析语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
5.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字典、网络等工具,独立疏通整理文本中相关的字音、字形和词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及相关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为分析理解作品做准备。
6.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按照单元要求独立完成每课的“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能够掌握常用的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如按照时空变化、情感变化、事情的发展、描述角度变化等;能够理解在写人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选择典型的材料,了解选材与写人的关系。
7.通过品析文本,掌握运用描写、对比烘托等写人的常用方法。
8.通过阅读品评,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
9.通过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设计
1.通过查阅每课的学生“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2.通过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梳理本单元字词等基础知识,形成测评卷,限时检测,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3.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一,检查学生对选择典型材料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方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能够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
4.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二,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在写人时对描写、对比、烘托等方法的掌握情况。
5.通过学生自学读本上的《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普通人》三篇文章,检查学生对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处理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一般方法,了解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并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品析语言。
2.难点:将学习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要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等。
3.补充资料:读本《你的微笑》中“高山仰止”“芸芸众生”单元中的文章。
六、学习流程
(一)师生共同研读单元提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关注的知识点,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习本单元的课型
1.单元导学课。以教师为主导,编制导学案。师生共学《记念刘和珍君》,联系单元学习目标,讲方法、讲思路、讲要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2.单元群学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狗包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学案,学生运用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学到的方法开展组内互学,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评价总结。
3.单元自学课。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独立编制学案,组内释疑,全班展示,分组质疑,学生相互补充、评价、总结。
4.单元写作课。设计片段作文,当堂完成。要运用单元所学立意、构思、选材和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进行及时演练,做到读写结合,要有目标、有要求、有反馈。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完成片段作文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300字左右。
学习《小狗包弟》后,完成片段作文二:发挥想象,补写“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他......”的情节,300字左右。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抓住细节描写来写人的方法,修改作文片段一或者片段二。
(三)按照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自主预习记录案”。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自主预习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解决部分疑难问题。选择本组准备在全班讲解的知识点,分工合作,按照要求制作学习案。
(五)教师审核各组的学习案后,由课代表排版印发。
(六)学生全面预习下发的学习案,研究针对本组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基于学生自制的学习案,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互动质疑。
(八)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提问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数学的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同样,数学的学习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案例;研究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引擎。课堂提问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学更为有效。实践证明,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一、问题链设计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问题链的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链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设计一系列有效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
(二)特征
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和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交往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新的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升华。
(三)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链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研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选择、实践、思考、研究、参与的机会,特别是一系列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开的。问题能激化认知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寻求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求数学本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二、问题链设计基本原则
(一)层次性
问题链设计要目的明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展开提问,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符合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问题链的层次要分明,有广度、难度、深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学到数学知识,更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实”。这样会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提问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达,一切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问时要以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石,妙设思考题,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开放性
众所周知,再好的课堂“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教学变量与挑战的过程。“动态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教师备课时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多角度的。因此,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恰当把握问题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快速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有创意、有价值的答案,予以引导和深化;同时,要认识到“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教师针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思维答问的动态变化情况,机智灵活地做出调整。
(四)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言简意赅,避免出现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的表述。问题设计科学、提问方法科学、问题表达科学。
三、问题链设计案例
问题链教学可由教师逐一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研究问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1】(内容选自高中人教B版《数学2》第一章1.2.3)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事例,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理论解释空间位置关系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和运用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过程中,体会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数学领域空间线面关系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可精心设计以下问题链开展教学。
问题1:PPT展示学校升旗台的旗杆与地面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旗杆与地面的关系。教室的墙角中直线与地面的关系,这给大家的直观感觉是什么?请问谁还能举出相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2:随手拿起新华字典,将其立在桌面,如果将书脊当成一条直线,那这条直线与桌面关系是什么?
问题3: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讲解,大家能否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基本特征?我们如何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定义?
问题4:结合大家得出的结论,根据定义如何来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
问题5:PPT展示一张三角形的白纸,让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纸,做如下的操作实验:过ABC的顶点A折叠,得到一条折痕AD(图1),然后将直线BC与桌面接触,怎样才能使直线AD垂直桌面呢?(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E:\123\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12q-10.tif>
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加深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理解,体会直线和平面垂直关系的含义。
【案例2】讲解例题:直线与曲线x2-y2=1的左支交于A、B两点,直线l过点P(-2,0)和AB的中点,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m的取值范围。
本例题直接解决比较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以下问题链:
(1)如何判断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2)双曲线左支上的点的范围是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负实根应满足什么条件?
(4)如何求直线AB的方程?如何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5)如何求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的值域?
上述问题均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难题得以轻松解决。同时也认识到一个难题实际上是由几个容易题组合而成,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善于化解问题,变难为易。
【案例3】数列问题链设计(内容选自人教B版《数学5》第二章2.1.1)
本节课概念虽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及进行适当的练习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学教材第25~28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项?什么是数列的首项?数列与数集有何区别?
(2)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数列的通项?an与{an}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数列按项数的多少来分可以分为几种数列?按项的大小来分可分为几种数列?
(5)如果把数列的通项公式看成一个函数解析式,那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6)完成教材第28页的练习。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上述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并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案例4】“角的概念的推广”的问题链设计(内容选自人教B版《数学4》第一章1.1.1)
(1)你能说说初中所学角的概念吗?分针旋转15分钟,所形成的图形是否构成角?这个角多少度?分针旋转1小时又15分钟,所形成的图形是否构成角?如果是的话,这个角又是多少度?
(2)你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大于360°的角吗?
(3)将瓶盖转动30°角,是旋紧了还是旋松了?生活中是否还存在其他需要区分旋转方向的角?如果存在,如何从数学角度更好地刻画这个角?
(4)角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如何表示任意角?
(5)为了方便,用数轴和直角坐标系研究“点”时,都有一个“基准位置”――原点,那么,研究角时能否也找到一个类似的“基准位置”或“标准位置”呢?
(6)角的放置有了“统一标准”后,能否有恰当的分类以便讨论和研究角?
(7)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第一象限角是锐角;
②小于90°的角是锐角;
③第一象限角是正角;
④第二象限角比第一象限角大;
⑤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
⑥终边在直线y=[3]x上的角可表示为60°+k・360°,k∈Z。
(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各角,并尝试发现新的结论。
①60°,-300°,420°;②-120°,600°。
(9)在0°~360°内,找出与-950°12′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第几象限角。
(10)分别写出终边在y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和y轴上的角的集合。
(1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在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2)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那么[α2]是第几象限角?[α3]又是第几象限角?
此题作为学生课外思考题、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尝试与探究的经验,学会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结语
问题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把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成以问题链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高存明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志敏.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与艺术[J].中学数学研究,2011(12).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误区;原则;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到教育领域。对于高中语文的教育而言,教师应当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努力学习,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够熟练地将微课程教学、远程教育资源、翻转教学等运用到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虽然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整合运用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在整合方面存在不少误区:1.重形式,轻内容从本质上讲,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应当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上,不过是将传统的课件、讲学资料“搬家”而已———从黑板上搬到演示课件上,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换汤不换药”,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2.重手段,轻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是,实际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关注课件和技术本身,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最终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可能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和适度原则
所谓适用原则,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媒体的选用必须适用于教学,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而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媒体的使用上不能过度,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而应当做到适可而止。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适用和适度的原则,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2.互补和优化原则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相关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语文教学课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虽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但却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当坚持互补性和优化性的原则,让多媒体的各项功能成为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手段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存在不少误区。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有机整合起来呢?
1.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音、形、色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制作优质的教学课件,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课件教学,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源等资料运用于教学中,如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交流的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蜀道难》《琵琶行》等古典诗歌时,由于这些诗句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生涩难懂,且现代学生绝大多数不太喜欢这种古诗词教学。教学在给学生讲解这些章节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一些古典背景音乐的播放,充分展现古典诗歌的意蕴和意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2.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远程教育资源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资源或者是视频资源等,有效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自智能手机问世起,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现代化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机制。例如,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借助校园网,形成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微信、微博等,通过交流群的建立,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无限制的交流,同时,这样的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21世纪是知识化、经济化和全球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高中语文的教学。只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存在不少误区。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这些误区,坚持原则,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翠爱.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67.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 文本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如何对诗歌进行更好的解读成为目前教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在学习诗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的解读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诗歌文本的含义
诗歌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体裁,既有诗的隽永又有歌的韵律。是一种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意境优美的文学体裁。从内容上说,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1]诗歌也不例外,高度凝练了生活中的情感。从题材上来看,诗歌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描述事件的,有反应自然田园生活的,有描绘祖国山水的,有缅怀古人古迹的,有描写战乱民苦的,有抒发儿女情长的有写鸿鹄之志的等等。情感丰富,内容广泛。在形式上,语言短小精练,言辞优美,韵律和谐。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有很高的文W鉴赏价值。
二、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意义
通过对诗歌的基本了解,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文本解读的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教学中正确解读文本,有利于师生互动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诗歌是一种智慧的凝聚,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抛开客观限制因素,身心完全融入到诗歌的气氛中,平静的感受诗歌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意识,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良好的诗歌文本解读有利于提高诗歌的教学水平。良好的文本解读状态,教师不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与文学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方法
诗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提高诗歌教学的水平,必须要讲求方式方法,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解读能力
教师要想带领学生更好的解读诗歌文本,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文学积累,多看好的书籍,特别是古诗词,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感受,仔细鉴赏,也是为教学打基础,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文学感受力,文学审美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这样本身文学底蕴就很深厚,在教学中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2]在诗歌的教学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教师的文学魅力,受其影响,自然会对诗歌文本解读产生兴趣。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引导。这样诗歌的文本解读才能顺利展开。
(二)诗歌教学注意细节解读
所谓“细节就是一切。”[3]在诗歌的解读中,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诗歌的情感表达细腻,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处景,一件事…都会表达出强大的意蕴,这就需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教学案例:如刘永的《雨霖铃》有这样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凄凉。一个“晓”字一个“残”字一写出酒醉一夜,然后通篇,作者并未写酒醉,这就是细节之处,需要我们解读。体会,感悟。所以说细节往往是解读诗歌情感,意境,神韵的关键。
(三)开阔学生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学生当然也是主体。所以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诗歌的解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要想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要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想象力。学生要多度书,读好书,只有拥有大量的文学知识,受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才会增强,文学底蕴深厚,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才能增强,这样在解读诗歌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意境、内涵等各方面去欣赏,能够切实在诗歌中感受到其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与情感相融合,完全领悟诗歌的美感。情感达到共鸣,诗歌文本的解读自然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文学品位自然上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的文本解读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注学生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是关键。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拼读诗歌,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走出来,提高主体意识,切身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修养,真正愿意走到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认识到诗歌的价值,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曹文生.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探究[D].渤海大学,2012.
[2]张华.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J].语文建设,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