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21:32: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随机抽取了1500名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60份。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处理,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等这些话语。
一、背景分析
1977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政策带动之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相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质量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德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广泛运用在管理学中,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建立。
武向荣和赖德胜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才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到现在只有十余载的历史。
教育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界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教育上可以定义为通过学习如何获得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有用的、可评估的、实用的、有序的结构化的信息)并把这个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发展(Stewart 1999)”。很多学者又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笼统等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等于有其道理,但是也欠妥当,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兴趣爱好、诚信品格、吃苦耐劳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不断的去专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专研,花更多的时间,寻求专业知识之外的附加值,在生活和职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
表1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含义
诚信
品格 吃苦
耐劳 团队
精神 创新
精神 专业
知识 兴趣
爱好 人际
交往
研究生 7.15% 4.22% 15.11% 28.37% 20.42% 9.6% 15.13%
本科生 5.34% 4.57% 13.72% 29.5% 21.15% 11.64% 14.08%
专科生 5.17% 3.62% 16.55% 30.45% 22.18% 7.98% 14.05%
(一)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指: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门专业所包括的核心知识体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有相应的专业,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不论前景是否光明,高校既然开设这门专业,教育部既然承认这门学科,必然有其可取和存在之处。每一门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知名专家、学者,自己是否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呢?当大学生把自己专业学到很精通出类拔萃的时候,还愁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吗?社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加值。笔者所指的兴趣爱好是:不仅仅自己喜欢,同时在喜欢的基础之上,付之于行动实践,达到出类拔萃足以谋生的程度。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文学写作、口才演讲、小语种等等。在专业知识和竞争者不分高低的时候,自己的兴趣爱好附加值就成了加权的砝码,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表2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管理
自己 参加
实践 学习
创新 交往
表达 明礼
诚信 吃苦
耐劳 其他外
部因素
研究生 15.67% 17.55% 19.79% 14.21% 12.32% 15.17% 5.29%
本科生 8.72% 16.34% 21.45% 15.37% 13.18% 16.72% 8.22%
专科生 9.28% 16.31% 20.74% 13.95% 15.21% 12.36% 12.15%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学习创新为主,兼顾管理自己、参加实践、吃苦耐劳、交往表达、明礼诚信、其他外部因素等综合素质。主要是约束自身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靠自己本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父母、高校老师、社会环境等。
(一)自身努力
思想上准备好,行动上实践,精神上吃苦耐劳。一个人首先得自信,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么,还有谁敢相信你呢?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才,可以学好专业方面的知识。自主的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知识,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习肯定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会吃苦耐劳,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要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二)家庭父母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才可以保障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是否健康的成长,影响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在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以勉强苦逼孩子意愿,适当的积极促进中鼓励让孩子专研自己兴趣爱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充分给予选择喜欢专业就读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目标、职业规划。这些,才是开明的父母应做最好的抉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三)高校老师
辅导老师,应做到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邪路;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组织一些专业性很强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任课老师,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课堂上尽量生动有趣,不空洞乏味,让学生有意愿和冲动想听你授课;对课堂认真负责不可以只图完成任务,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课后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尽量可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课程下来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精益求精。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寝室或者社会上,都应该具有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曾经网络流传了两张凌晨4点哈弗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影起了社会特别是中国高校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能行吗?哈弗大学并不是神,有的是学习氛围、有的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学子们、有的是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的是一种证明和象征。餐厅、医院、寝室、广场等等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场所,拥有一股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的淘汰,最后自己失去信心、斗志,导致埋怨社会的不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父母、高校、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一)对自己
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我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可以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比竞争对手适应环境更快,可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视野锐意进取,增强了面对社会竞争的实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迅速把握好发展机会,甚至创造发展机会。否则,即便拥有机会,也无法把握,只会处在面临淘汰和被动选择接受的尴尬地位。
(二)对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作为人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少受一些磨难和悲伤。大学生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好自己,可以让父母少一份忧愁和担心,让父母安心放心。父母开心、安心、放心,身体健康长寿,让大学生也少一些顾虑,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种良性循环、一箭双雕的事情是积极可取的。
(三)对高校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不仅仅大学生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加大就业砝码,也可以促使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声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通过口碑相传,高校影响力的扩大,学生生源和质量、竞争的师资力量、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源源不断的走进高校。
(四)对社会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促进了大学生的和谐就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转型、科技的创新,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回报,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可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利于综合国力增强。
六、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之下,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的长远。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01).
[2]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3] 林长远.浅谈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
[4] 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的。1994年詹姆斯和弗雷德里克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综合中外管理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相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的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立性的形成,这种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创新性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实践性
实践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能力一般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等。广义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应该从广义的决度去考察。其中包括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等。
(三)专业性
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参加各种相应的考证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四)异质性
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其他人暂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
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五)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具备赶超,因此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稳定性由此成为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方面,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要求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极其子指标分类如下:目标层为一级指标,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代码G);准则层为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性(F1)、实践性(F2)、专业性(F3)、异质性(F4)、稳定性(F5);二级指标下设指标层(代码T)(见表1):
(二)相关指标的解释
T1: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稳步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T2:形成创新人格:即使创新成为大学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
T3:营造创新氛围:其中包括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等。
T4:形成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
T5: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素质的一个方面。
T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T7:科学实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体现。
T8: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优良成绩。
T9: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T10:熟练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T1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
T12:学习外专业基础知识:开拓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T13: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T14:自学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T15: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增加互相了解的交流特长或技能。
T16: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
T17:坚强的意志品格:败而不馁,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
T18: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严谨对待科学,全心投入研究。
T19: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为人的道德基准,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T20:健康的体格:工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即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T21:良好的心理素质: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结合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涉及到给各个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系数的问题。权重系数反映了指标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会导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以上评价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另一类是客观赋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主观赋权。
(四)评价方法的应用
第一步,将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五等,如“表2”所示,由相应的分值来代表从“不太重要”到“非常重要”的程度变化。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将同层次与上一层次同一指标相关联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出自然数1~9(或其倒数)中的一个。
第三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级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分别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并检验各矩阵的一致性。为了把有量纲的实际评价指标值化为无量纲的标准指标值,再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下给出了第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表。
第四步,综合所有各级的权数,得出汇总权数表。
第五步,对各指标所占权数进行定性的分析。
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模拟
在了解了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上的运用过程后,为验证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某大学内选取了40位评委对该指标体系打分,在评委中包括了学生、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等。首先由各位评委填写了各级相对重要度测评表。
以第二级指标,选取某一学生的测评表为例:
从综合权重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该校师生认为稳定性是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大影响因素。相对于稳定性来说,异质性被普遍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权数最大的稳定性指标的下级五个三级指标中,权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是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现代大学生已经越来越重视心理上的健康,把心理健康看作是适应当今社会积累竞争的关键因素了;在专业性因素中,持有大学四六级英语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仍被视为求职的法宝;在实践性因素中,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被认为同样重要,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在创新方面,师生们把创新机制看成创新中最核心的内容。
五、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运用的推广
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是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尝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目的的需要,自行选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填表人的身份进行调整,如在得出普通权重后,设定学生权重为0.3,辅导员为0.4,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为0.5,再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修正权重。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运用可以客观、实证地考察特定范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情况,有利于促进高教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汪应洛,陶谦坎.系统工程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丁文仁.工业企业实用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裴平,等.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J].软科学研究通报,2001,(3).
[4]翟薇.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一种指标体系及AHP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4,(12).
[关键词] 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培养 提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导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随着人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面对着祖国和民族的期待和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培育人才的高校都必须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当代大学生如何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和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统称。核心竞争力又通过各种能力得以实现。我们认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至少须关注学生五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动手能力,即适用性强、上手快,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解决第一线的技能问题。二是人际沟通能力,即能协调各方面的业务关系,独当一面,高质量完成工作。三是外语应用能力,即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读、写、译能力。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手段从事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培养前途,即发展后劲足。
一、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1.就业的需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中当年未能及时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客观上,毕业生规模的扩大、自然灾害的频发、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挤压,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然而,一些毕业生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则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内因。
核心竞争力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面对同样的竞争,大学毕业生能否及时找到满意的工作,是证明他们自身实力的唯一途径,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早日就业,大学生就必须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离不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据《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大学生希望工作5年后成为主管或经理,也就意味着很多人都希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到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着手,在学校一方面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以提高专业能力,同时应该多接触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着力培育和提高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实现其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核心竞争力从构成要素上来讲应该包括学生核心竞争力、教师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核心竞争力。其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终端反映,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今日的大学生是明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建设者。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者。当前,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解决前进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如主管部门办证、就业市场无序、考研冲击、教学计划教条等)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学分制名存实亡,培养模式和学制单一(本科4年),大量的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尤其是第7学期的正常教学和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文理分割、专业划分过细、学生自我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过低,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现在的高校教育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通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发现,在公共基础课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旷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一些学生来上课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专业课上课时这种情况就很少。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校教育存在重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任选一位近代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岳飞等古代人物,连“近代”这一概念都很模糊。个性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化,政治信仰的平淡化;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自我,团队意识淡薄等。
4.社会评价标准走向极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是专业成绩和资格证书。现在社会流行的是“证书至上”,好像怀揣证书就可以走遍天下,这已经步入了一个极端,证书固然是缩短企业识别人才周期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证书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了一定水平,证书对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考察,但对能力的考察严重不足。比如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是否具有创新、开拓性思维等通过证书是看不出来的。就英语四六级考试来说,很多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其口语能力和听力都比较差。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究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其发展的内在依据,外因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学校和大学生个人两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从外因也就是学校培养方面来论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科学调整培养方案,强化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定位问题。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准确目标定位,科学调整培养方案。学校应从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走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从建校初期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重在转化为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院08版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集中实践教育三部分组成,加强课程设置的弹性;2009年我院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又提出了“1+10+15”核心培养结构,即“突出1个核心能力、强化10门核心课程和15个学分核心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外,我院还经常举办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行业发展动态的学术讲座,诱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业志向。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外实训。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04、05、06级过渡试行“2+1+1”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即在大学前两年实行书院制管理,学生只确定大类而不划分专业,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通识类)和专业基础课;“1”即在第3年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同时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及一定的社会观察能力,可以根据就业市场新变化和学校规定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基本理论学习和部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1”即在第4年主要完成集中实践训练,强化校外实训。尤其第4年通过系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改革效果显著,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04、05级的年度就业率达93.3,英语四级合格率达85以上,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
3.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即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新”,选修课要“广”。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基础课程要“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要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追溯理论的本源,探索问题的本质,为学生以后跨学科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专业课程要“新”。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业务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一些理论框架,要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论和新的操作技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即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东西,是能够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的东西。第三,选修课程要“广”。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求“深”,但求“广”。广博的知识不仅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选修课程应侧重知识介绍与技能拓展。第四,开设辅修专业,拓宽学生专业和就业口径。例如,我院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积极,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培养。实践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社会角色,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一方面,应强化社会实践教学,这是本科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是高校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式。近几年,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逐步规范了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学院通过努力和一些单位形成了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关系,使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应增加学校内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学院已经花大力气建成了物理实验室、ERP沙盘试验室等,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应在此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我院经管类专业先后建立实训基地30多个,尤其与国信证券、陕西上格生物公司、民生银行、天安保险的合作,实现了“实习+就业”的一条龙培养。
5.注重社会调查,全方位认识社会。社会调查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实际状况,通过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坚持大学生四年实践不断线,大一和大二学生每年的寒暑假都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将优秀调查报告整理成册,大三分专业以后要进行专业调查。
总之,学校应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学生还应发挥内因的主观动能作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4).
[4]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5]刘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杨健全,等.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6,(3).
[7]刘加宁等.经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教育与教学,2004,(5).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征与功能;构建内容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日趋激烈而又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瞄准市场需求,并紧紧围绕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所需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具有地方高校自身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加卓有成效地加大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力度,这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将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功能、体系构建等作一些初浅的梳理与探讨,为地方高校实践提供一点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重点高校,在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上,主要是以地方性和行业性为主导,并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分设专业,以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在地方性;在性质上,以专业为主线,突出强调专门性;在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突出强调实践性;在层次上,以本科为主流,强调并突出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突出强调创造性。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也不同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首先是生源质量起点不同。考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分数都很高,由于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勤奋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上的差距。二是学习环境不同。重点高校大都有着优越独特的物质文化、清新幽雅的环境文化、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等,这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均有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而地方高校则逊色不少。三是所占经费不同。国家对重点高校的经费投入大,而地方高校则远远赶不上。经费对于高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四是实际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不同。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实际影响力要比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大,社会对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认可度要高。五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1]
惟其如此,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学校设置实施具有自身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通过学校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自身顽强拼搏努力,所获得并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且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财富或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并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指在四年学习期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人格力、修养力、语言表达力、社会交际力、知识力、智慧力、实践力、创造力”等特殊能力。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彰显的是大学生个体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是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醒目的标志。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除了具有非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独特性、实践性、发展性”特征外,应该着力突出以下三个特征。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33-02
[作者简介]张明进(1982―),男,广西玉林人,硕士,河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从最初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到后来围绕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行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愈加丰富。奥佛顿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1]随后,个人核心竞争力又演化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学者丁锋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名大学生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对其战略性资源的创造、获取、整合从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特有的能力。[2]潘树栋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是将大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并加以整合后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是支撑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积极地把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源泉。[3]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个人由长期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沉淀下来,自身形成稳定、独特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和表现多样性等特点,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积累的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都不相同,他们形成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也不同,每位学生都有别人无法复制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单独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外在的身体,内在的知识、心理,可显现的能力、素质等集中表现出来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表现多样性的特点,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把各种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显能力和隐能力。显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外在体型特征,隐能力则包括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人格展示能力、实践动手力、心理能力等五个方面。
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状况及其表现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的,或者是办学力量较弱的几所学校合并而成,无论是办学资金、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法学条件,还是办学经验、文化积淀,相对于“211”大学、“985”大学、老牌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都十分薄弱,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除少数优秀毕业生外,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时所展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素质相对缺乏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前学校的办学层次低、资金投入有限、图书资料缺乏,教师资源相对紧缺,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结构呈现单一性,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熟练,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二)自我展示能力不强
由于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大多数处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人文环境、信息传播与更新等都远不及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相对迟缓,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薄弱。
(三)心理素质相对薄弱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他们或是因为高考失利没有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感到自卑,或是因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而感到自卑,也可能二者兼有。这些学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劣势,在择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不自信,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紧张。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相对不足,对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没有直观感受,对突发事件和问题的应变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差,遇到困难和问题易于妥协,往往退缩或逃避。
三、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建设民族特色品牌专业。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有限,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根据所在地区的民族特色,集中资源发展好某一个或某几个特色学科,突出专业优势,建立具有比较优势、民族特色鲜明、可替代性弱的专业。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历史短、经验积淀少、文化底蕴薄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不能盲目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深挖地方民族内涵,整合民族资源,创出特色,办出活力。
第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好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制定人才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措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一流大师到校任教讲学。同时,加强在校教师的交流、培训。通过学历提升、外出进修、教学评比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校园特色文化系列活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困难毕业生帮扶、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或成功校友到校现身说法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通过开展定岗实习、创新性实验活动、见习基地的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四,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引导,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进行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积累。因此,从入学开始,就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和专业特点,帮助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要整合有效资源,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将强综合素质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团的交流、专业技能的竞赛、学术知识的研讨、专题的演讲与辩论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成才。
第五,加强学生成才意识的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前途与命运。学校应该通过成长成才的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未来的主人。只有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发展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拥有真才实学,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Ovetan C.EmployabilitySkills:AnUpdate[EB/OL].(2008-02-22).[2010-12-22].http:///acve/docgen.asptbl=digestsID=105.
[2] 丁锋.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梅尔(GaryHamel)提出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条件等。
1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时,创新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综合的体现,是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外化,正是从这个角度,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是主线和动力,而学习能力是中心和源泉,专业能力是基础和根本,创业能力是归宿和目标。大学生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发展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 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价值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对创新的定义做了阐述,他说“创新实际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新的思想、方法引入到经济活动中,以实行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具有创造性、表现出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和途径;创新既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更是一种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的群体,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敏锐的思维能力、全面的智力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研究动机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大学生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本领,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线。 第二,从表现形式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探索精神、强烈愿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在专业的基础上思考和创造,实践和探索。
第三,从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自我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通过构建外界环境,完善培养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发挥其主动性完善其独创性和可持续竞争力。
3 构建以创新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
创新的本质是实践。创新的哲学基础强调,创新与实践有着密切的、本质的联系,创新的规定性与实践的规定性相互包含。创新是实践活动,是实践的创新;实践是创新活动.是创新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将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融人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以问题解决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思维创新的空间,有利于达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核心能力管理:指导学生给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发展设置预期目标,将目标细化,结合专业和兴趣,建构个人核心能力素质表,并将其付诸实践,将专业学习,品格塑造,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
第二,自主学习培养:从核心能力构建出发,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寻找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也拓展创新思维。
第三,创新思维锤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核心竞争力的主线,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锻炼,需要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锻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业设计实践:创业是新时期市场发展的需求,创业者需具有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强烈的成功欲,自信积极,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核心能力构建中,组织学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石,从项目的探讨、调研、思考、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6.
【2】王章豹,徐橄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数每年得以迅速递增,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再增加了22万人,然而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继续增加,有望突破760万人,这将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跟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其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培养以及自身努力后,获得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并通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具有突出性、独特性、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
构建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更或是满意就业,也是各高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保证。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后掌握的各种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走出就业难的困境,这就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其它相关专业为辅助的专业链,并时刻关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预测、调整和补充新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还应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根据市场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通过专业类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招聘到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素质全面(包括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等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高校须竭力优化育人环境,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配合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高校的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团委应当相互配合,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实现素质教育活动与学分互换,使学生兴趣、能力、特长与所学专业更好的匹配,从而增加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全面化和多样化。此外,高校还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例如:将目前现代企业常用“5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接触并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3.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开辟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希望尽可能少的在新员工培训上进行投入,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就较为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最为缺失的。为此,高校应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扮演好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实习要求,也可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为学生假期实习提供岗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奉献精神,锤炼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也正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较为重视的。
4.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学生求职能力
(1)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和心理辅导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和自我,摆正就业心态,正确的进行就业定位。而适时的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正确对待得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2)确保国家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
高校应通过校园就业网站等就业工作宣传平台,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从而避免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和劳动保障问题。此外,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人才市场、各种传媒的招聘广告,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加以汇总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激励学生围绕自身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进程,并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这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重视求职技能指导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工作,了解求职的程序,以及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服装、谈吐、姿势等礼仪。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会更好的介绍和推荐自己,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
(5)培养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的创业代表及有关专家来校讲座,或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操作的平台,努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新渠道。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昭,杨凯,杨健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姚德超,曹凯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人才开发,2008,(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95-01
一 引言
现今社会,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要求高校在制定策略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当然,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并了解其特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凸显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二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培养出来的,它将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合和内化进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求职时具有其他学生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继而在寻求合适的职业时更具有优势,并且在就职后让自己的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其他能力的,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第一,内化性。内化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不是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简单的加法进行组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一般能力进行提升和提炼,进而将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对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知识进行吸收内化的结晶。可以想象,在大学生就业时,核心竞争力内化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只有具有高度内化性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寻找到适合的职业。
第二,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它能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统一,而且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能让学生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够将大学生面临被淘汰的几率降到最低。
第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自我特色,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其他的学生不具备的、不能复制的核心特质。在竞争中,大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在竞争中就像有了一件法宝,就有了自我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越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也就越突出,其在自我职位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为企事业单位所创造的效益就越大。
第四,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不是学习一次就永远占有竞争的优势、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各种素质、技能等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不懈地进行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平衡。
三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能具有独特优势就显得很有必要。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努力地提高自我的竞争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自我,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多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就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在学习期间,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于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制订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规划。
以上的方法都需要学校提供平台。学校需要为学生定期安排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将课程设置多元化,而且要明白大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接受知识而不消化知识的机器,而是看重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而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将自我技能、知识等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强化的、系统化的竞争优势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想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订并实施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
然而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培养体系需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有一个完善的反馈与评价机制。当然,此体系要具有动态性,因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动态性的,如果体系不具有能动性,那么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义存、陈葆.校企合作对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
[2]朱丽娟、秦龙.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