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12:05: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学案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127-03
摘要: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及成长中的专业,在面对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论述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结合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定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切实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审计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可见,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首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中的人才。国家提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变革,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速度与能力,与以往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精”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而开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忽略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前沿性。
(二)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没有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有科研型大学、综合型大学,还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为应用型的大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注重前沿的知识动态,更加关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类大学在我国应该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具有极大优势的专业型人才,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审计学专业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2016年只招收了50人(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 374家,其中总所7 373家,分所1 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 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 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 028人,第三是四川,有6 356人。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 30 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是重点。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因此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转变,即审计学专业应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并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1.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队伍逐渐从“查账”转向以“鉴证、评价”职能为主。“鉴证、评价”职能是比“查账”职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职能,但其实质上更加强调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厚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好审计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用型审计人才。
2.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审计专业课程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除了在内容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区别外,大部分内容都有交叉,比如无论何种审计,都会应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而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在三门课程中不断的重复。
为此,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将审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3.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构建“课程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外实训”“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训主要是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训。比如: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主要集中在大四进行,可以开设查账业务实训、报税业务实训、财务决策实训。课外实训主要分布在寒暑假进行,鼓励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训。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不断转变观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其所学的专业都是会计学,这些“转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讲授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没有学习过。因此,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审计教师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列举真实的案例,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将审计理论讲解透彻。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时,应尽可能招聘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审计专业迅速的成长。
2.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引进来”,就是吸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定期给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承担审计专业的实践课。“走出去”则是定期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真正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前文提到的“毕业即上岗”,并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熟练开展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训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含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
1.建设高仿真的实验室。审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应在对众多同类院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实际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高仿真模式下的实验室就是按照真实的审计情景设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分工。实习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组、银行、税务部门。这种角色的分工,既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应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审计实验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配备市场普及化比较高的模拟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流程,培养其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
2.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对于审计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稳定性。所以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训基地合同,给学生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实践平台。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随时了解社会用人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培养目标。
(五)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四、结束语
审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压力,探讨如何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审计学专业建设意义重大。一个专业从产生到最终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身并不完善的审计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审计专业必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X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1):115-118.
会计是什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以凭证为依据,对一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参与经营管理,以提高经济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仅从概念看就可知,会计是操作性较强的技术,从哲学观点看,学习会计永远是实践重于理论。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互补中发展的,会计作为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也遵循着这个规律。会计理论是伴随会计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形成受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报表使用者意愿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一套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更能决定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发展状况及方向。也正是由于会计理论的这一特点,使其具有了灵活性,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上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会计理论单向研究的局限
这是沿袭了传统理论研究思路,以构建整个会计系统内的渐进而有序的整体框架为出发点,重点考虑系统的和谐性和严密性。此时的会计理论研究囊括了理论研究方法本身的、涉及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以及会计规范的诸多范畴,并以对各个会计概念的定义和严格划分为理论起点,展开对各概念间相关性(联系性)、隔离性(矛盾性)的分析,以增进和完善各概念间的意义。它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包容关系,即会计实务仅作为会计理论的实现、检验和反馈工具而隶属于会计理论,成为验证理论的手段,而会计理论则保持一种“溶万变于不变”的状态直接影响实践、决定实践。
在这种研究方法下,会计人员因为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得不对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作出某种推断,这就导致了会计假设的设立,即以有限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事先形成一个主观稳定的假想环境,事实上,这种定性研究带来的模糊性本身就埋下了不准确的隐患,从而导致理论研究横向发展的自我否定和纵向发展的困难。例如,历史成本原则即由币值稳定假设发展而来,但结合当前经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这显然无法成立,由此诞生了实务处理争议颇多的“通货膨胀”会计。其关键原因在于它违背了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之一,正是这种理论的深层次混乱造成了实务处理的困难。
由此可见,会计研究企图走单纯理论的道路,抛弃实践的需要和实务操作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二、会计实务单向研究的弊端
这种研究思路以会计的自发性为前提,认为会计是一种既存的计算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的自然属性已足以使它随环境而进行自我纠正和优化,因此会计研究只是对这些程序和方法进行关于统一性的规定和政策性的限制。
这种研究方法的缺陷是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目标,具有盲目性。它只简单行使了解释实务操作的功能,并可能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有效判断标准而无法对实务形成正确判断。这样一来,它与实务的同步性乃至滞后性使理论本身丧失了前沿指导作用。同时,失去理论基础的实务发展,也会由于找不到依据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舞弊行为创造前提条件。
当然,这种研究方法在会计发展的起步和完善阶段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起步期里,会计理论需要在实务中积累,因此对实务依赖性强;在完善期里,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和社会信息反馈、接受周期缩小,两者的差异能迅速地彼此渗透,并有选择地吸收,从而使理论和实务的运作几乎同步发展。
该如何改进?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进的几点思路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里所强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指以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为特征,在强调教学“硬件”现代化的同时,也强调教学主体(教育者)思想现代化。只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科学的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作用。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否定,而是要求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
2.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就其形式一般是指课后练习和校外生产实习,其目的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与高职高专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是不相符的。应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测试检查等。
3.专业课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 有些教师,甚至学生也认为,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会计专业课,这种理解是片面性的,除了会计课程外,其他专业课如统计、法律、证券、金融、税收等课程,也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只有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发挥高职的优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形式
会计实践性教学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即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等。现分述如下;
1.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幻灯演示教学、电视录像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教学等。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
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单元练习 这是一种在完成课程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所进行的阶段性实务训练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单元练习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内容设计上应系统地反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完整、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练习中既要有确定解的问题,也要考虑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并有多个解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充分应用提供的资料全面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法的能力;要考虑不局限于某一单元的综合问题,以培养学生利用本课程已学知识,甚至其他前导课程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校内模拟实习 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化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举行电算化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
5.校外生产实习 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 社会调查 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社会调查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工作。社会调查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
7. 项目设计 这是一种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亲自动手,完成某一实际或模拟系统(项目)设计,并撰写设计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根据会计原则对某些特殊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并设计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设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商品化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完善和对某一模块进行开发等。项目设计可以—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一个项目小组完成;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与企业联合完成。老师一般只提出目标和要求,不要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
研究性教学也称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创设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政策意见的提出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体系建设,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日渐得到本科教育的重视。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为将研究性教学融入会计本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会计教学,本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首先,突破了以往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范围,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一门或几门会计专业课程,其视角覆盖于整个课程体系,并贯穿会计本科教育,因此更应当理解为一套可以应用于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突破了传统案例教学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公司个体案例,而是实现了案例研究向实证研究的教学内容扩展,使学生的视角由公司个体延伸至上市公司整体,在更高层次激发了其研究创新能力。此外,笔者还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与流程梳理,并认为,本教学模式为会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培育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会计人才以及为日后深造提供了可能,其不仅是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模式,更是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可用图1表示为一个投入-转化-产出系统。该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会计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课、一个专业方向甚至整个学科。如图1所示,本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学生是整个投入-产出系统中的主线,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中获取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并开发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成为优秀的会计人才。其中,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贯穿投入-产出系统始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会计本科课程体系设定
在以旨在培养大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会计本科教学中,如果研究性教学只针对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效果将十分有限, 因此, 本教学模式将基于会计本科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展开,并在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层次上进行如下设定,最终形成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体系将贯穿本教学模式的投入-产出系统。
(一)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开设 研究方法论课程不仅为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思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授奠定了基础,更为学生进行后续的研究或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针对会计专业,研究方法论课程可以进行但并不局限于如下设计。首先,为了使学生了解会计研究思维方式、整体流程以及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应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财经应用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其次,为了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应开设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应用(Excel、SPSS、STATA)等相关课程。最后,为了使学生形成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识以及综合性思维能力,应开设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导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研究方法论等相关课程。
(二)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 针对会计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涉及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鼓励讲授主干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研讨式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科学安排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三)导师责任制的创新性实践 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后,应进一步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来锻炼、培养和积蓄能量。在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高校应搭建起研究型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过程
对具体课程而言,作为图1的重要环节——投入和转化过程可视为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会计教学(见表1)。如表1所示,本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由于学生的行为难以控制和把握,因此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以期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的课前准备 研究性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科学合理选择案例内容和创设案例的问题情境。在研究性案例教学之前,教师需清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知识,并适时根据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与之紧密联系的案例或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从而实现案例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的有机融合,并使案例教学始终围绕于专业课程本身。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引导学生大胆的“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明确研究目的之后,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进而融入与案例或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二)教学的课中组织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并进行课堂的多媒体报告,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案例的课堂辩论。小组合作的意义在于:多人的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使彼此感到思维过程外显化,而多人之间的观点冲突可以更好的进行反思和评判,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大胆展示的环境和平台。 教师作为小组报告或讨论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清晰的把握教学目的, 通过适时的提问、补充或者总结掌控案例报告或讨论的方向和进度, 使研究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案例或者文献。
(三)教学的课后评价与考核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在课后应将学生、专家、同行和领导的评价相结合,全方位的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在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接纳和认同,继而有效的推动和改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案例教学的结束只能算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会计思维、实务技能和研究能力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案例或者实证研究的命题和方法,这也将成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实践的起点,因此,课程论文、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活动等将成为传统考核模式下的辅助考核方式。
四、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或者问题,因此,除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外,该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具有研究性内涵的创新。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其次,从案例教学拓展至实证研究教学,开拓学生的研究视角。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 小标题的形式将便于教师组织设计教学案例的内容,案例内容可以比作一个垂直站立的圆锥体(如图2),这一形状反映了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而不是在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信息收集过程。研究性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知识点,更希望案例能表达一些思想,激发学生思考,知识点的查阅和理解较为容易,而这些思想则不容易接触或体会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存在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并使整个教学活动由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展开而不断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图2a所示,处于圆锥体顶端的公司个体构成了案例研究的观察视角,按小标题的形式教学内容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在“公司的基本背景”部分中,适用问题可涉及:公司或组织的历史、行业和/或公司概览、主要产品/服务、组织架构、事件的基本情况等。在“具体关注的会计领域”中,适用问题可涉及:事件所涉及的会计事项、相关事项的会计政策/准则、行业和/或公司的特定会计政策/准则等。在“具体存在的会计问题”中,问题可涉及: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与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与账务处理相关的财报信息(非会计性)等。在“结论”中,问题可涉及:与账务处理相关的政策信息、账务处理的原因、公司动机等。
(二)从案例到实证教学的拓展 由于实证方法趋于会计研究主流地位,该教学模式为此增加了会计实证研究内容。案例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公司个体会计问题的理解,而实证教学通过对与案例相关的实证会计文献的阅读并报告,将促使学生就某一会计问题从公司个体延伸至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整体的理解和思考上。案例教学作为实证教学内容中的起点,有助于降低实证研究本身的枯燥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学生更为容易且直接的接触前沿的会计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更高领域会计问题的研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教师需要选取与公司案例研究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同样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实证研究的已有成果。
如图2b所示, 上市公司整体将构成实证研究的观察视角,教学内容同样按小标题的形式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 在“研究背景”部分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准则、 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或政策含义等。 在“研究假设”中,适用问题可涉及:研究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 与会计问题相关的理论等。在“研究设计”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研究的样本选取来源、数量及标准,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变量的选取和含义等。 在“研究结论”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实证结果的分析、 与研究假设的一致性、研究结论的现实启示和意义等。
五、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希望具备更好的研究能力以继续深造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在改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如图1所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将旨在为社会培养(产出)两类会计人才。一方面,试图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上市公司具体的会计实务,旨在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使其成为实务型人才。另一方面,试图从案例过渡至实证教学,使学生较为容易且直接接触更为前沿的实证会计研究思想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使其成为科研型人才。笔者认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途径,该教学模式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甚至于对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建立都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改项目“财务会计学案例与实证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型本科教育案例式教学模式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了专业建设项目“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优秀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希:《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2]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职业道德会计教学案例教学
会计工作是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紧要之处就是要如实记账。目前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处理上大做文章,采取乱摊成本、费用,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手段,以达到转移国家财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包装上市的非法目的。会计做假的危害极大,不仅损害了国家、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也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相悖。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会计教学阵地,对正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教育。
一、会计诚信教育的含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论文大全。诚实是指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保守秘密。诚实必须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实和守信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各项经济活动反映出来。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乃至经济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会计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其中对“今后工作时,老板要你做假账怎么办?”只有20%的学生回答:“坚决抵制”;而选择“不知怎样办”的占48%;选“愿意做假账的”占32%。而对另一题“当你不小心收到假钞时怎样处理?”居然有40%的同学认为:想办法把假钞花掉。如果让这些没有诚信观念和相应职业道德只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学生加入会计行业,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然而,我们现在所开设的专业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会计核算、分析、检查”的方法,很少涉及到对学生诚信的教育。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从业者。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因此,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诚信教育
第一,运用案例教学。会计学一门需要用案例来阐述的课程,尤其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治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只能靠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合适分析的案例。所谓“合适”就是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理论,直接验证会计教学内容,将会计案例与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选典型案例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综合性,会计教学学科众多,内容丰富,在选择案例时可考虑选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较广的案例;真实性,无论从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内容都要求具有真实性。具有真实性并不是不需要再加工,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所选案例从内容、逻辑结构、情节、文字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再经过改写、组织、加工、润色,最后形成教学案例。
第二,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应通过教学内容,把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会计专业知识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有意地穿插一些问题给学生去思考。如在讲到绪论时,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未来所肩负的光荣职责,认识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以主人翁的精神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如讲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时,紧密结合新订《会计法》告知学生我国为什么要修订《会计法》如《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的教学中,应告知学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的有关规定,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如在讲《财务管理》中的商业信用时,引用典故“屠龙酒店”的故事阐释无论个人或企业,守信会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发展机会,失信就会失去商机,受到惩罚,双赢来自信用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书育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好学生今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思想关。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正像原中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部长说的那样,要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对规范会计从业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帮助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论文大全。
第三,要以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要并重,力争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要靠自身修养和外部督促教育相结合而生成。因此,在对学生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工作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注重会计诚信教育与会计业务技能培训齐头并进,相互结合。“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重才而不重德、或是只重德而不重才都是不正确的。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只为会计工作提供了指导,会计实务知识与具体单位的具体程序有所不同,因此会计工作的过程、会计实践非常重要。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学生作为未来的会计人员要永远记得专业知识是我们的“饭碗”,有了它走到哪里都不怕。所以,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论文大全。
第四,要以准则为准绳,不断学习新会计知识。作为财会班学生,无论是实习还是以后去做会计工作,都应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同学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便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束之高阁,不参加继续教育,不进行注册登记,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这一最基本的法规也不熟悉,有的同学实习之后对每年的继续教育采取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有的比较上进的同学虽然参加继续教育,但只是把它当成每年的例行公事,敷衍了事,甚至采取交钱过关的形式,这都明显体现了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不重视。自1998年以来,我们的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既不自学新会计制度,又不参加继续教育,最后直接导致会计知识水平的落后。
四、改变考试办法
以往会计学试卷的题型一般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这些题分值一般占到25至45分,实际是一种不太科学的做法,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账务核算的错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定能力。
诚信兴企,失信败企。不仅对于会计行业,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就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在会计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我们财会专业教师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对今天的受教育者―明天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们诲人不倦、谆谆告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坚持准则、操守为重、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从业者。
参考文献:
[1]《新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5月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卢侠巍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
[3]《审计学》.刘学华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7月
[4]《财务会计》.李断斌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4月
[5]《财务管理》张学功编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会计是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而实践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现实的高校会计教学中,课堂讲授的只是以一般业务为主,知识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较差。1989年,会计公司在他们出版的白皮书中指出:“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全面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一个人一生在执业上的成功。”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应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补充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由于社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会计实验室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会计实验室,以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会计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众所周知,会计系统作为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变化。第二,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作用,会计系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第三,会计系统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但其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会计系统的这些特点,使会计实践教学更为复杂。纵观我国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建立实习基地(高校会计专业与某一部门或行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实习时由学校派专业带队教师长驻实习基地实习),这种方式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当时的会计专业都在财经类院校开设,而财经类院校都有主管部门,有的财经院校隶属于财政部,有的隶属于人民银行,有的隶属于供销总社等,在主管部门的指令下,企业比较容易接受学生实习,且当时并不存在“商业秘密”这一现象的干扰。
二是建立实验室,编制会计实践教材,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存在两种倾向,其一是会计实践教材偏重于管理,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或管理学案例教学区别不大(有的会计实践教材模仿哈佛大学MBA案例教材,将其案例改变企业名称,其余全盘照抄);其二是照搬某一企业的会计资料,在实验室中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简单的账务处理过程。这两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
1.实习基地难落实。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环境大都是企业、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公司等生产经营单位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或者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其原因:第一,学生实习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两至三个月),学生熟悉业务之时,也是实习即将结束之际,因此,多数单位会计人员都认为接受学生实习只会增添麻烦而不愿接受学生;第二,实习单位会计资料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或者一些单位自身会计工作就不够规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更不愿意将其“秘密”暴露给外人;第三,会计工作一环扣一环,哪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全局,实习单位对学生从事实际操作不放心;第四,在实习过程中,事事都要实习单位人员带领,占用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一些企业经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效益不佳,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处理好,哪有精力指导学生实习;第五,随着电算化的逐步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困难越来越大。因此,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越来越困难。
2.实习经费和师资的短缺。我国高校的教学经费一直比较紧张,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高校,花在学生实习上的经费有限,用于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就更少。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社会上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导致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流失严重,而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普遍采用的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师带队指导的集中实习模式变得越来越困难。
3.会计实习资料的不可操作性。在实习基地实习缺乏可操作性时,许多学校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选择一定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实习。但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有的过于强调其真实性,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搬照抄,缺乏代表性,同时也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由于企业主体的特殊性,大量的特殊业务夹杂其中,使学生无从下手;另外有些模拟资料与实际相差较远,有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编造出一个虚假的企业和一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模拟实验成为会计作业的翻版,缺乏真实感。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
4.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使学生所学知识达不到全面实习的要求。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循环,即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处理,缺少了“审核、监督”以及对所得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及管理等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观念上没有或淡化了“审核”这一重要的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审核或分析能力上缺乏实践知识。
5.实习质量低下。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指导教师是由专业教师或实验员担任,其中有些教师从未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未亲身经历具体的业务环境,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也只能靠自己的课本知识和能力进行感知,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另外,学生实习时间多安排在大四上或大四下学期,这一段时间内,学生正处于为联系工作单位而奔波阶段,没有太多心思花在学习上;也有部分学生工作单位落实后,趁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好好享受一下如此“长假”,因而在实习时,只是应付而已,使会计实验课程达不到应有目的。
二、改进当前会计实验课程的对策在郭强华、邱芸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1]中列出的“实务模拟-作案例-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作习题-写论文”选项中,有33.13%的人选择“实务模拟”和28.77%的人选择“作案例”,反映学生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但基于我国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困难的现状,结合会计教育应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又具有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会计学人才的目标,针对上述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在高校加强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在单位实习困难的情况下,重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及会计实验课程的开设,双管齐下。
具体地,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实施力度: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在环境可能的情况下,与社会上的企业联营,建立一批协作单位特别是与企业单位协作,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让学生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去锻炼、实习,或学校开办企业。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模式,后勤集团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学校可与校办企业或后勤集团公司联系,吸收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日常管理,运用所讲所学知识对企业随时进行诊断和剖析。校办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不同,与高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管理,既为企业节省了人工费用,又使教师和学生有了锻炼的机会。第二,解决有经验的会计师资短缺问题。改善会计师资队伍的状况,不能片面强调觉悟和奉献,而应真正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会计教师,并不断培养、提高其能力和素质,更新其专业知识。这种机制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二是培养现有会计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新教师知识。而对从事实践教学的会计教师,除注重其理论水平以外,还应注重其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除与专业任课教师一样要强调学术水平以外,还应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奖励从事实验课程设计、注重实践的教学发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新的教师;在培养年轻教师攻读更高学位同时,鼓励从事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教师在企业界兼职,以便更好地从事会计实践教学。有的高等院校鼓励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要具备“双师”(讲师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这样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释,并利用自己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存在各种会计理论中没有解释到的现象,设置在不同的会计环境提出不同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判断和理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指导会计实践课程。如聘请退休会计人员,或临时邀请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工作的现场真实感,增强学生的感染力,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效果。
第三,按规定程序搜集、整理会计实验所需材料,力求所选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首先,要解决目前会计实践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轻分析和不重视管理的现状,可以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有意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违规提取现金及纳税申报表中故意隐瞒应税所得额等,也可故意设置一些凭证要素不齐全或手续不符合要求的资料,如在发票中大小写金额不同、报销凭证中无经手人或证明(验收)人签字等等。用这些外露或隐含的有问题的资料,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挖掘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及时处理。但针对这一问题应谨慎从事,以避免引起误解(有的学生对没有发现的问题会认为是正确的凭证)。这就需要实习指导教师除具备会计核算教学经验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会计分析、会计审核及会计管理能力。其次,建立一套系统的会计核算原始资料,其中包括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在会计专业本科生大二下学期完成基础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等相关课程后,进行会计核算的简单处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在大三完成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后,再对已完成的核算体系进行审查,从中发现不合理、不合法或不真实的业务,并写出审计报告。超级秘书网
在大四上学期结束进入单位实习前,已完成整个会计学科体系课程的学习,可以要求学生对前面的会计资料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知识,对该企业的财务决策(筹资方式和投资方向)或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诊断,提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会计实验资料应是在实际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要考虑会计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对企业销各个阶段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进行整理,对一些特殊业务根据其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编制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习资料,随着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会计法规和会计核算制度根据国际会计惯例的不断变更,对实习资料要不断进行修改,使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强华,邱芸.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J].财会世界2001,(6).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 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 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 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著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 life-cycle 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美)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卡普兰.管理会计的兴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4、甘永生.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模式[J].会计之友,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