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8 08:52: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历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节能建筑在市场上开始兴建,其不仅在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执行节能标准,而且对于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也要严格按照节能的标准进行选用,而且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种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能源的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节能仅仅体现在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节能上,随着节能的深入进行,近年来对于一些公用建筑也开始了保温节能措施的应用。而且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上也对建筑节能工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大量新型的节能的材料、设备和工艺也开始在建筑市场上涌现出来,这对于节能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有效的缓解了当前能源紧缺的局面,对构建节约型的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的监理工作要点
2.1对监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监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建筑节能工程具有明确的认识,这一方面需要监理单位加强对监理人员关于建筑节能工程的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理人员更好的在监理工作中履行好自身的职责。通过对节能工程项目全方位的监控,加强对合同、信息的管理,更好的在工作中进行充分的协调,从而实现对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进行有效控制。这就需要监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熟悉相关合同法的内容,可以说监理人员需要具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确保监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公正、科学的完成监理工作。
2.2专业监理注意与各项节能法律法规相结合目前在进行现场监理机构调置时,会根据各专业监理工程来对自己的本专业的监理工作进行负责,同时建筑节能监理工作也由本专业的监理工程师来承担。但相对于一般的土建工程来讲,建筑节能工程具有特殊性和新颖性,所以在进行监理前,监理单位需要结合各专业节能工程的特点来对监理人员进行相关节能知识的培训,同时还要对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必在的关注,将其具体落实到各专业监理工作中。
2.3加强对设计文件的熟悉和节能设计的审查只有经过审查机构批准合格的节能工程施工图才能进行使用,所以在施工前监理人员需要对节能工程施工图审查看是否合格,同时还要对备案情况进行审查。由于在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时不仅需要达到行业的标准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要求。所以监理人员需要在施工前对设计文件进行熟悉,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和技术交底,对于各节能分项工程和验收规范进行细划,对各分项工程施工时的节能质量检验标准进行确定。
2.4审查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方案对于施工单位编制的节能施工标准进行审查,并依此来对节能监理的实施细则进行编制,明确各监理工程师的分工,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监理人员头上,确保监理过程中做到责任分明。
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中的监理工作要点
3.1节能原材料控制常用的墙体节能保温材料有:灰砂砖、粉煤灰砌块、陶粒混凝土砌块、复合轻质隔墙板、加气混凝土等等。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质量的检验,如:进场材料应具备齐全的生产许可、性能检测证明、合格证书等等;砌体材料的外观、密度、规格等要符合设计时的要求;材料进场后的储存方式以及对其的防火措施要符合规范要求等等。对于没有取得监理单位的检验验收或是不合格的原材料等,对其监理人员要严格控制,杜绝让施工单位将其适用于本工程中。
3.2施工进度控制首先监理单位要督促施工单位制定符合合同要求的施工总进度计划以及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然后监理单位对其严格认真审查,对于不符合合同要求以及工程实际情况的进行计划要提出修改意见。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定期进行进度计划和实际进度的对比,如果出现进度后置现象,监理单位要协助施工单位进行进度调整,如提高某些分项工程的进行,以保证总的施工进度得以实现。
4建筑节能工程竣工时的监理工作要点
在建筑节能工程的整个过程当中,竣工验收关极具重要性,在该阶段需要监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质量隐患,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于完成施工的工程,则首先需要由施工单位自检完成后,再申请监理单位进行验收,验收时对于不合格部分要求其进行限期整改,并进行复验,整体工程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监理人员才能够进行签字确保验收合格。对于节能工程中某些重要的部分,则需要进行专项质量评估,由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认可。在进行节能工程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还要对各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做好工作总结,并进行归档。以便于日后查找或是为其他工程做参考。
5结束语
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众所周知,由于建筑施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作业通常都会在露天环境下实施。正是基于此导致了建筑施工现场具有人员流动大、联合作业工种多等特点。在此复杂的环境下作业极容易引发触电、物体打击、高空坠物以及坍塌等事故。但是在此环境下,施工方的安全防护设施并没有按照安全施工表配备。建筑施工通常将生产利益作为其首要任务,严重忽视了对安全措施防范的投入。同时,在施工现场中还存在一些使用不合标准的电箱或者是胡乱安装配备的电箱。施工现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意识不强。
2、施工责任不明确。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安全责任制度。但是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责任落实的情况来看,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效果。甚至有的施工单位具备完善的施工制度,但是安全责任完全是模糊不清。同时,有部分的建筑施工单位在安全责任落实这一方面并未按照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在安全责任方面不仅不考虑时间因素,也不考虑项目的实际因素。同时,还不会考虑人员变动等原因。施工单位关于责任落实的实际情况不能与时俱进。正式施工单位在责任落实方面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导致其在实施责任方面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导致这方面的深入问题就是施工责任不明确。
3、施工工序不科学。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想施工质量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应当严格按照施工的工序来实施。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工序存在较多不合理的现象。有不少的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抢进度,不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不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导致的结果就是建筑施工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对策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正常操作,同时还会影响施工的质量。因而,针对此种情况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施工管理。
1、增强安全施工意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提高施工人员与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将直接关系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但是如果建筑企业与施工人员在尚未充分认识到安全重要性的情况下,安全施工仍然处于缺席状态。针对此种情况,建筑企业应当从上到下,加强对安全意识的树立,专门针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施工的培训工作。经过此项工作就能够提高相关人员安全生产的意识。
2、做好监理工作。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监理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施工中必然会涉及到与原来设计或者对建筑工程做出调整的部分。监理单位应当在此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监理人员是业主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桥梁。加强监理工作还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监理工作的作用。
3、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在建筑施工之前应当充分做好施工准备。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将建筑工程的项目完成。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目的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够为施工环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对建筑施工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进行很好的调配,协调各个工程与工序。
三、结语
(1)根据施工经验和教训制定施工规划章程。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在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关的施工规划章程。在施工现场,开工之前应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上将施工目的、施工计划、施工要求等多方面内容做详细的报告,并将工程施工的任务具体详细的分配到具体的施工班组。根据施工计划,还应定期召开总结会,总结工程施工的进度,公布上一时段工作验收的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每个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能了解现阶段的施工质量情况,保证下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2)施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施工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建筑施工前应对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同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保证施工人员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手忙脚乱,这样也就可以为建筑施工提供一定的质量保证,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3)根据施工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施工。按照施工计划,按部就班的施工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计划进行施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施工人员事事都要原封不动的进行施工,而是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有弹性的进行施工。只有弹性的施工才可以在遇到突况时不会慌乱,可以随意应变。因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保证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保质、保量的施工,又要给予施工人员一定的空间来应对紧急事件。(4)做好建筑施工的工程验收和检验工作。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工程验收和检验工作。在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管理人员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质量验收和检验计划,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要根据计划做好相关的检验工作。在质量验收阶段,管理人员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要求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返工,并在修补完成后进行再次验收,直到检验合格为止。除了严格的验收之外,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巡查工作。通过日常的巡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提醒施工人员进行改正。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讨
绿色建筑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工程的建设,从而既保证建筑工程的保质保量的施工,又不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绿色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成本要高于传统建筑,因而,目前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投资总量还是很低的。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合理的,是没有远见的。在当今社会,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建筑行业也要逐渐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和传统建筑的施工管理相比,除了要做好传统施工管理的工作之外,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污染。减少由于施工带来的废弃物,通过使用生态节能的技术减少由于能源消耗造成的高成本。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的出现,不仅可以改进传统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施工管理的工作之外,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还应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关注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第二方面,加强施工过程中对污染的管制;第三方面,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原则。
2.1关注施工中的能源消耗
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秉承绿色生产的思想,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优化施工现场的资源和资源,实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有效的配置资源要求管理人员从节约和高效利用两方面做起。要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就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点、在建筑施工之前选择施工材料时,尽量选择消耗能源较低,对环境造成污染较少的建筑施工材料,或者是废料可以在回收利用的原材料,从而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领取,确保每一道工序都是根据实际的需求领取原材料的,总而减少原材料的浪费;第二点、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和排放量符合要求。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施工中需要的设备数量较多,种类也较多。因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还要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保养,从而保证每一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高效运转。除此之外,应对排耗量大的设备逐渐进行更新换代,最终实现机械节能减排;第三点,在施工中节省各类能源消耗。在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电力设备不使用却仍然处于开机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因而,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及时巡视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关闭不常用的电力设备,来减少现场的能源消耗。
2.2加强施工中对污染的管制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不可治理和防范的。因而,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针对施工现场最常见的污染问题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问题有泥浆问题、扬尘问题、无形污染和水污染四种。(1)泥浆污染的处理方式。在施工现场泥浆问题是十分常见的。无论是挖掘还是混凝土的搅拌抑或浇筑都可能出现泥浆飞溅问题并且随着车辆在现场的出入将泥浆带出施工现场,污染其他地方。要解决泥浆污染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泥浆凝固,避免泥浆飞溅;第二方面,在车辆出入现场时安排专人负责对车辆轮胎上的泥浆的清洗工作,从而减少泥浆问题对环境的污染。(2)扬尘问题的处理方式。扬尘问题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在干燥的天气下,扬尘会明显增多,如果在大风天气下,现场的扬尘问题无异于一次沙尘暴。为了减少扬尘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施工管理人员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控制扬尘:第一方面,定期洒水。通过制定合理的洒水计划来实现降尘的问题;第二方面,及时对制造扬尘的垃圾进行清理,从而从源头上避免扬尘的发生。(3)无形污染的处理方式。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无形污染是噪音污染和光污染。施工管理人员针对这两种污染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解决这两种污染的思路就是从源头杜绝和从传播中消除。(4)水污染的处理方式。施工现场的水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造成另一种是自然无意识造成。人为原因就是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而自然无意识造成指的是雨水将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染物带入河流中,污染水资源。因而,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现场废水排放的监督力度,避免废水不经处理就排放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每天的施工完成之后,组织施工人员对现场进行清扫,及时将污染物清理干净,从而减少水污染的情况。
2.3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原则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点、贯彻绿色环保理念,有效节约资源;第二点、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第三点、合理引入绿色高效的设备来代替高污染的设备;第四点、管理人员做好带头工作,带动现场工作人员从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建筑的工程质量还是工程进度都会受到施工管理的影响。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提倡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才可以引领建筑行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和建筑施工管理相比,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因而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更好的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4结语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与建议
1.1顺应行业发展需求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建筑行业得到了跨越性发展,同时,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加严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行业问题逐步暴露,并成为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瓶颈。以往建筑施工模式以及管理模式,已经与市场需求发生了明显矛盾,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管理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引入创新元素,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途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行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由于管理理念陈旧,造成了施工企业与管理单位的责权不明晰,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更为突出。由于施工流程缺乏规范性,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理念较为淡漠,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在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示出种种弊端,因此,为了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建筑施工管理必须不断创新,探索适应力更强、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实现企业战略需求
现阶段,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力度的增加,使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这些变化在带来行业机遇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传统建筑市场的资源、市场定位、管理模式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才能获得更为有力的发展环境。在崭新市场环境下,建筑施工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规模、资金实力,更需要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管理水平。市场格局的变化,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对机遇,同时也使传统优势受到挑战,以往以行业选择侧重于对于施工单位资历、规模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随着房产消费理念的不断完善,客户更倾向于对施工“软标准”的要求,也就是工程质量、施工水平以及强有力的后续保障服务等。建筑施工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验收,虽然施工单位资质有着明显差异,但是在行业工艺以及施工设备上却具有极大相似性,唯一能够拉开距离的只有管理环节,由此可见,在崭新市场环境下,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上,只有针对行业特点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形成,进而构建起更为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3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需求
目前,在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总承包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施工管理中,最主要就是重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路径,机制的管理。想要达到这些方面的创新,那么就必须要深化施工管理的改革。要让我国的施工企业与国际先进的施工企业进行接轨,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又可以实现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对于建筑施工质量以及投资收益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助作用。在不少境外建筑施工公式相继进驻中国市场的环境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才能实现与国际行业领域的有序接轨,并积极国战国际业务,从而实现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建筑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发展动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实现企业创新的实质性进展。
2创新建筑施工管理的可行措施
2.1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优化和创新,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确定大目标,才能确定管理机制创新的大方向。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挑战,这些都需要管理者以科学客观的发展视角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构建其更具实效性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转变,这是施工管理成效提升的关键。施工管理创新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树立“项目管理”核心理念,而项目管理是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这一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管理者的高占位。第二,创新集约化管理意识,充分挖掘行业潜能,对工程质量执行严格规范的行业标准。第三,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和效益核算等环节协调统一,认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管理创新形式化,保障将这项工作彻底落实。
2.2技术手段创新
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升级和创新,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所在。在实施新的管理模式的探索,也会遇到更多的市场挑战。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扎实的理论依据来应当突况,从而对工程实施做出判断和调整。一旦发现措施有误,能够及时进行修正,针对问题所在利用技术优势加以克服,解决工程施工中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集约型管理模式,降低工程管理成本,提升技术含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从而创造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2.3创新人才机制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力量的参与,只有良好的人才资源,才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循环动力。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只有人才的合理、科学利用,才能使人才经济获得更为显著的收益。建筑行业的人才竞争成果,最终能够反映到市场发展层面,成为企业竞争市场的一张王牌。建筑施工行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只有不断创新用人机制,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才能使施工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些优秀人才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优秀人才对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接受程度更高。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才机制作为后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行业的科技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营,良好的创新模式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大推动力。
3结论
1工程设计问题
工程在施工前,均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设计过程,可以说一个好的设计就是是工程的灵魂,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好坏。良好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如果设计不科学合理,就需要在建设中不断变更,使工程建设出现施工不合理性,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同时也影响了进度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2进场材料质量问题
工程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好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合格的前提。通常情况下,通过实践总结,我们看到工程项目在材料的使用上易出现的问题如下:一是没有严格的消防措施,对易燃、易爆物资没有专门仓库进行存放,更没有无专人负责值守;二是对特殊材料没有专门标志,特别是对那些易湿、易潮的材料,没有有效的采取防湿、防潮措施;三是对入库材料混合堆放,特别是材料型号、品种没有进行合理分区堆放,造成材料进场时没有规范标准;四是材料相互污染严重,有些易损坏材料、设备不能进行正确保护,损坏严重。五是材料保持期不明晰,没有对有保质期的材料进行定期检查检测,造成极大的材料浪费,增加了工程费用支出。
3工程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工程设计的好坏,能够直接体现到实际施工中,也就是说,设计问题能够暴露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了问题,没有提前发出通知,提出不同意见,就会在施工进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施工的把关一事实上要严格,特别是对进场材料和设备要进行科学检测检查,对不合格材料设备,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及时纠正、正确处理。
4施工单位管理问题建筑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利、生存发展,就要注重工程产品质量和施工过程管理。施工单位的技术高低、管理能力水平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进度,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当前我国施工行业分包单位众多,在各类施工中,不能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管理层人员执行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环节薄弱,没有形成一支统一协调的施工队伍,更不能专业化、系统化进行科学施工,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形成项目施工质量差、资金投入不足、施工进度缓慢等恶性循环状态,为工程质量埋下较多的不安定因素和质量隐患。
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
要想做好管理,就需要对各类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使每一个岗位都承担着风险责任,进一步调动施工积极性的主动性。监理单位进场后,需要制定统一的监理质量目标,以制度为保障,加强各环节的协调管理,把责任落实到班组和个人。特别是各流程的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明确的分工,明晰其岗位职责,通过与岗位责任人签订相应责任书的方式,提高责任意识;按照监理质量检验及验收制度、监理会议制度、监理日记填写制度、监理人员考核制度等相关规定,对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到位有效。
2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要想从根本上树立质量意识,就需要施工前加强培训教育,使建设、施工单位意识到工程优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全体人员质量意识,通过约束机制激发质量责任感。从筹建、协调、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意识把关,意识提高了,更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还要进行定期的抽查,依法惩处那些质量意识不强,造成事故的责任者,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把好材料质量关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部门的要求,使用指定厂家定购的材料,在材料选购中,不能采购达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不能采购国家明文确定已经淘汰的材料;不能采购没有产品质量合格证的材料。可以说,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优劣与工程整体质量好坏息息相关,一定要加强对材料的选购、保管、运输,确保材料质量。
4加强部门配合,加大工程施工管理力度
要积极发挥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职能,通过对建筑市场有效的管理,依法检查工程质量进度。一是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使用快速的信息处理平台,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信息网建设,推进信息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的作用,审批好工程相关手续,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三是要做好相关的建管和招投标的准入和清出制度,保证行业规范运行,对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资质相应的挂靠,以包代管、出让资质、人员不到位、违法分包、安全措施不力等问题进行重点打压,确保建筑市场有序竞争。
5加强建筑工程技术
规范发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职能作用,积极完善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和标准,通过方案管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原材料检验规定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鼓励相关的施工单位采用先进、适用、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采取措施积极提升建筑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施工现场巡视,发现问题督促施工方改正,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6合理调配施工资源
根据机械特点以及施工环境,将机械进行优化组合,以使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增幅,通过人工处理和机械施工的有机结合,确保工程施工优质高效。
三结束语
当前建筑施工合同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施工合同的严密性,造成施工合同的具体内容难以有效落实。因为施工合同中的具体内容多由建筑工程发包人制定,过多的强调了建筑工程承包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等起来,进一步加大了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难度。在一些建筑承包过程中,建筑承包方为了承接工程,在合同内容中主动提出某些具有不公平因素的合同内容,继而转嫁到施工合同内容中,将建设风险转嫁给了施工承包商,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问题。因为施工合同的制定不严密,影响了建筑施工合同的具体履行,一些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合同内容的具体要求进行变相处理,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内容要求进行施工,给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埋下隐患。
2加强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有效措施
建筑施工合同的有效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筑市场及经济繁荣也能产生积极作用。实际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有效措施,保证建筑施工合同的有效管理。
2.1完善的施工合同管理体系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础保障建筑企业在具体的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施工合同管理制度,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施工合同管理机构,为企业施工合同的管理打好基础。企业施工合同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合同管理要求,并结合企业所制定的施工合同管理制度,对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在施工合同的管理中,必须加强合同的审核、签订、履行等合同管理责任落实,构建完善的施工合同管理体系,保证施工合同管理有章可循。施工合同的管理过程,企业必须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具体施工内容进行合同管理,保证企业建设施工的质量。
2.2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式,提高企业施工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施工合同管理人才。在具体的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施工合同的管理内容,对施工合同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施工合同管理人员较好掌握施工技术、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企业施工合同管理还可以实行上岗制度,提高施工合同管理人员的待遇,促进施工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效率。
2.3明确合同条款,将建筑工程合同签订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统一根据以往建筑施工合同制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强建筑施工合同制定策略,保证建筑施工合同签订双方的权利义务。实际的建筑合同制定过程中,必须完善施工合同的示范文本,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和建筑企业双方实际情况,对建筑合同的内容进行明确,将合同签订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统一,加强双方责任风险控制意识的培养,避免合同管理中出现纠纷。建筑双方应该对合同内容进行仔细推敲,把握好建筑合同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进可能避免建筑工程承包方的建设损失。
2.4加强施工合同的履行管理建筑合同的履行管理作为一项周期长、管理内容复杂的工作,必须依靠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有效落实,促进施工合同内容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的履行。建设双方在对合同内容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把控,根据制定好的施工计划,将合同管理内容进行有效落实。
3结束语
1.1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外环境是伴随着历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由于这种时代性影响,历史建筑外环境会受历史建筑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建筑外环境在风格上不同的特性,校园中的历史建筑一般建造于高校建立初期,所以多处于校园中较为中心的位置,是学校内的标志性建筑,能够影响整个校园内的环境及其他新建建筑的风格。历史建筑的体量、建筑风格、在基地中的位置都能够影响建筑外环境的营造。历史建筑外环境的营造要达到使校园整体空间协调统一,使历史建筑既要保持它的标志性又要融于环境。同时历史建筑墙面是建筑外环境构成要素,围护面要素的内容,是建筑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建筑对于外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1.2基地状况
基地状况可分为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类。人工因素包括建筑、道路、构筑物、人文景观、地下管线等;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植物、地形、地被、地质、气候等。人工因素称为环境的人工构架,自然因素称为环境的自然构架。在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前提是自然因素,主要设计内容是人工因素,通过人工因素增加外环境的功能性和景观性。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该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建筑外环境产生的过程也是如此,建筑与环境共生统一,一个外环境是否能保持活力,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融于所在基地的整体中,是否能融于自然环境与人工框架中。
1.3使用者行为特征
高校历史建筑使用人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固定使用人群,一类是次要随机使用人群。随机使用人群:随机使用人群就是非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群,这样的人大致可分为家属区附近居民、来学校办事或随机的穿行三类。附近居民对于高校历史建筑外部环境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校园内大面积绿地空间,如学校入口处开敞绿地或家属区附近的绿地空间等。同时,校园内的办公建筑同时还要接纳一些进入建筑内部办事的人群,他们也直接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是外部空间部分使用者,这种使用情况一般都为快速通过式,并不做多余的停留。另外,还有一部分从建筑旁随机穿行而过的使用者,他们对建筑外部环境的感受最少,这时的建筑外环境对于这类使用人群而言只作为穿行的交通空间,有一定的刺激但是没有反馈。固定使用人群:固定使用人群即学生及教职员工,是高校建筑外部环境使用的主要人群。在高校的发展中,他们是环境中的有机体,需他们激发历史建筑的活力,产生建筑的活力,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效率。他们需要开放、和谐、放松的交往空间来与自然、同学、同事交流学习。使用人群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的时间有周期性,在上下课和休息时间是这类人群活动的重要时段。
2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的设计探讨
2.1现状分析
1)历史建筑外环境布局。
哈尔滨医科大学被学府路、学府四道街、保健路和测绘路围合,校园主入口位于保健路,从主入口进入,五栋历史建筑以主楼为中心成对称分布。
2)建筑造型。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建筑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建筑一样都是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建筑造型为民族形式建筑风格,建筑别具一格,中西合璧,极具特色,见图2。
3)交通系统。
校内可以进入社会车辆,大部分道路都是人车混流。
4)绿化及小品设施。
校园内绿化多采用乡土树种,大量使用常绿树种和丁香等,配套设施较少,满足日常生活需求,雕塑主题多为医疗人物雕塑。路灯布置合理,卫生设施形象欠佳,缺少坐凳、座椅等服务设施。
2.2现状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历史建筑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建筑保护来说相对较差,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园中的历史建筑缺少必要的维护,建筑老化,长期无人管理,导致表皮脱落,建筑外观较差。建筑外环境主要由必要交通功能和大面积绿地组成,虽然绿化面积充足但绿地质量较差,由于缺乏维护,杂乱无美感,没有体现建筑的风格和时代感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无法引发使用人群的长时间停留。主楼与校园主入口形成景观轴线,空间感受度较好,其余四栋建筑周围大面积绿地分布较随意,空间协调和空间感受尺度感较差。建筑出入口处有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车辆停放占据入口疏散广场,阻碍人流疏散。主楼前部绿地中设置两处人物雕塑小品,雕塑为白求恩和李时珍,符合医科大学校园主题,但由于缺少维护,损坏未及时修复,导致景观性较差。照明设施较充足,能满足日常照明需求,但没有突出建筑和景观的效果,需要加强。其他设施小品较少,整体外环境感受较差,使得建筑外环境使用率低下。
2.3历史建筑外环境整体保护
1)核心保护范围。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内5栋历史建筑(包括主楼、病原学院、解剖学院、外语学院、生理学院)分布较为集中,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将建筑群作为整体来进行保护,可提升建筑及其外环境的整体价值,所以应在校园中划定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范围。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医科大学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有助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文脉的形成,有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体现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本核心保护范围处于校园的轴线上,空间比较连续,空间格局为中轴对称、建筑风格统一,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目标为保护建筑外环境空间尺度、改善建筑外环境绿化质量及塑造历史人文气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哈尔滨医科大学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在此范围内的建造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a.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的结构及外表皮),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周围的空间格局;b.不得擅自对道路进行改变,如有必要对现有的道路进行临时改建时,应提前记录测量空间尺度,尽量保持原有道路空间格局及其景观特征;c.严格控制在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活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及扩建其他建筑物及构筑物。
2)视线通廊控制范围。
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和主入口之间的视线通廊控制范围是建校初创期形成的。该区域是校园从入口开始形成了学校的中轴线,在该区域内进行建造活动将对核心保护区的轴线带来直接的视觉影响。该区域内的树木与设施小品,是控制范围内的重要因素,需要受到控制性的保护。应严格保护视觉通廊内的原有交通功能与视线角度;对视线通廊两侧的设施小品体量应当予以严格控制,其风格、色彩应当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保护此区域内树木,不得过度修剪和砍伐。
3)高度控制。
为了达到校园环境的整体和谐性,达到真正保护的目的,除了对历史建筑及外环境的保护,还需要对周边区域建筑进行高度控制。在医科大学和核心保护区及视线通廊的影响下,将校区内划分了周边区域建筑高度控制范围。为了满足高校发展要求,缓解校园内用地紧张,可适当在临街等边缘地段少量布置高楼,尽量避免因高大体量建筑对校园历史风貌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由其他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所以,在规划原则上要控制高层建筑的层数和数量。
4)其他保护与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