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11:14: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2000年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02年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和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推广实施。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
(一)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在这个现行的教育发展环境中,中职教育相比于其他的教育模式来说,其在社会中的口碑远不及其他的模式的教育。更多的人对中职教育缺乏了解,简单的将中职教育定性为不好的、“低端”的教育,信不过的教育;同时认为中职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认为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及其他“正规”学校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偏见。同时这样的偏见还波及到中职的教师。社会普遍认为中职的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学的积极性差,难以胜任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使命。此外,除了师生之外的确也有其客观原因加大的教学管理的难度。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理念滞后;第二,管理层次多,造成管理的混乱。
(二)学生文化素质偏低
事实上,中职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的学生,或者一些社会中的青年。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制力差,缺乏学习热情。同时还可能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带入中职,如何缺乏及时合理的引导将是整个中职学习中的重大隐患。因此,这些对于中职的正常教学工作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此外,相比于其他学校的学生,中职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低,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生个性发展不足,心理问题严重
中职教学与其他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技术型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色。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尤其是职业规划和其他必要的社会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会因为自己上中职而自责,或者受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压力,自己感觉迷茫却不知所措,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长期以往积累下去,势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加之,此时如果缺乏家长或者教师的及时疏导,没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那么,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导致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关心
在中职教育中,很多教师会将中职的学生与高职的学生一视同仁,认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造成教育管理者在学生管理上的松懈:放任学生自由,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缺乏和学生的沟通,造成学生与管理者的生疏,不愿意靠近管理者。此时学生的问题管理者难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更别说及时的进行疏导,从而造成问题的恶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
中职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意识薄弱,同时对学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偏见,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其固有的,没有积极引导意愿和主动性。甚至有些管理者对于中职学生存在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更多的中职教师是市场化的驱动下进行教育,是为了混口饭吃,认为自己的付出要对得起自己的薪水,从而导致了管理的漏洞。
(三)教育管理的方法不规范
教育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尊重和保护。然而,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很多教师面对学生发生的问题,仅仅只是停留于问题的表面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完全采用惩罚和训斥的方法。这样不但得不到教育的效果,更可能会受到相反的效果,不仅对问题于事无补,还会使学生更加的反感。对教师的教育不以为意或者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情,使教学管理雪上加霜。
三、促进教育管理改进的方法探讨
(一)转变教育方式,创新使用关爱教育模式
在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都是一块可供雕琢的璞玉,中职学校的学生也是这样的。作为中职的教师,学生的管理者,采取何种的驾驭管理模式深刻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中职教师应该摒弃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一些认为中职学生是难以雕琢的朽木作斗争,抛弃对中职学生完全放任的管理模式,积极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改变。平时积极的和学生沟通,及时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成为学生的朋友,获取学生的信任。同时,在平时沟通和了解的基础上,客观的评价学生,采取客观的评价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和生活建议。当然,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的掺入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消除学生的迷茫和不安。
(二)充分培养和调动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渴望能够表现自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中能够适时的摆脱一些限制和干扰自己的因素,促进自我发展,从而促进自己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以后走向社会树立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始,后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干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二、生本课堂的实践
在生本教育思想及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数学课“生本教学”课堂的实践。主要措施分别阐述如下:
1.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分组:“小组学习”在生本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在小组中进行。我们设定每组67人(更方便进行座位的编排及小组内的课堂交流),让学生自由组合(必要时教师可进行协调、指导),一般情况下由成绩较好的的同学任小组长。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可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2.安排任务
根据本课教材的教学目的,提前设计作业,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低: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的简单,使问题能被大多数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得以完成。我们说的简单,不是简单到不用看书就能完成,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等各种方式,能得以完成任务。只有够“低”,才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才不会出现因“畏难”而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
(2)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膜糊不清,学生费了一番功夫去准备,结果与老师所设计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不但失去了实效性,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简:前置性作业要尽可能简化。前置性作业是通过课外完成的,在学生没有自觉性的情况下,如果再布置复杂、烦琐、大量的前置性作业,很多学生必然会惧而远之。所以可根据两次课的间隔时间长短,调整前置性作业的量,
(4)高: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创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收获。收获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能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成绩的提高、难题的解决,这些是有形的收获;而对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等重要数学思想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则是无形的收获。
(5)趣:如果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能增加其趣味性和生活性,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学习
小组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组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因此,我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很多研究都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还能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当学生看到同伴们的成功时,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都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要有效地体现小组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组长:首先在小组中确立好骨干,小组长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小组的支柱。小组长不单要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数学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确定小组长后,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要教会他如何在小组中开展工作,起好带动全组学习的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合作情况,要在上课过程中,鼓励、引导同组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引导,帮助解决。并适当通过一些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小集体的一分子。
(3)稳定小组:在确立小组后,尽可能的稳定下来,不要随意调动。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小组中进行的,小组的合作性是需要时间培养的,也需要彼此之间的默契。如果小组成员经常调来调去,不利于合作性的培养。
4.师生共进
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的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是很牢固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学生对教师不再感到畏惧或敌意,而是信赖与依靠。学生不再认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与学习机制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格独立的学习者。同学之间关系的本质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享学习欢乐、互相促进启发的学习伙伴。
5.小组研评
我们在“生本教学”课堂中把评价改为“研评”,削弱评价的比较功能,而保留其诊断和练习的功能。例如,让学生小组商讨,自己命题试卷,组间交互考查。考后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通过这样有“研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评研”活动表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对学生学习人格的尊重。对学生业已形成的自主学习采取开放的态度,弱化和减少外部评价,让学生积极、欢乐、自主地学习,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三、实践的体会通过实践,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本的数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们都是在愉快地上数学课,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一)生本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生本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了学生“能学、愿学、会学”的问题,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对学习产生兴趣,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活动受到限制,谈不上学习主动性,而“生本教学”的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对知识的钻研、理解,相对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自我调控,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同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步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优生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选做题。这种教学形式给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广阔空间,也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生本教育”课堂实践的体会
1、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生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实质上是在观念、课程、管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方位地作出努力,激起、优化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从职一新生入学开始,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超前自学的习惯。对自学、自练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尽量从课本中找出答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去解决。
2、“生本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生本教学课堂上,教师职能是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具体来说,包括规划学生文化发展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热情、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
3、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相比,应做到三个转变:
1)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专制者”向“引导者”转变。
2)由教学内容的“灌输者”向“组织者”转变。
3)由学习活动的“指挥者”向“参与者”转变。师生关系应像朋友那样默契和亲切,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4、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结论让学生猜想,正误让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实践,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种教学形式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在全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花更多的心思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的水平,设计前置性作业,重新组织教材等。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及作业应能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堂提问多了,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内容,甚至奇异古怪,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既要能言善辩,又要急中生智处理有关问题。而正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即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又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小组中的学习带头人。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二、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
一、成功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尤其突出,如果把学生良好的智力比作是台性能较好的机器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机器的动力。可见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个人特征等)是发展学生智力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牵引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创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并帮其获得成功,通过成功感的满足与刺激,来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加大学习动力,逐渐促成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有效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成功教育的做法。
1、情感的支持是一剂精神良药。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生的心田,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融洽师生情谊。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关爱学生是一剂精神良药,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都能激起他们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的给予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表扬鼓励,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尽力让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取得成功。让低层生“吃得了”、中层生“吃得饱”、高层生“吃得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H2实验室制法时,当学生完成Fe、Zn、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的实验后,提出三个问题:⑴上述反应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吗?为什么?⑵制H2应选什么药品?⑶制H2应选哪些仪器?由三位不同程度学生回答,均得到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恰当地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其成功的动机。尤其是学生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功更是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期待中,让学生不断地进步、成功。
3、激发兴趣,促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应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成功,让学生在成功感的激励下对学习产生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化学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从第一节绪言课我就注重利用实验的优势,一入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魔棒点灯”己使学生惊讶万分,我有意准备几根玻璃棒让学生上台演示,在他们享受“魔棒点灯”成功喜悦的时刻,我便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将有更多的实验等待你们亲手完成,获取成功。这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另外,在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对产生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解决,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
4、鼓励竞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其中坚持性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来自教师的鼓励、集体的帮助、个人的荣誉感都能支持学生的坚持性。学期初,我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协助式的学习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竞争活动,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竞争中相互扶持,互相促进。通过竞争使每位学生都乐于做学习的主人,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熟记元素符号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自制卡片,让学生抢答,比赛谁又快又准,效果很好。在参与竞争中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有失败的可能,动力与压力并存,通过组织竞赛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才能有更多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5、发挥学习成就评价作用,激励不断进取。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交际化英语;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
“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一、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可见,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
兴趣、信心、毅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有些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成绩优异,可英语学习一直老大难。这些学生能学好数、理、化说明他们的智力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那么英语学不好可能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因此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乐趣,同时在讲授知识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任何学习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
(二)语言文化素质的提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开文化将无法学习以其为土壤的语言。在与外国人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只有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减少误解进行高质量的交际,如英美人在接受他人的夸奖或帮助后应该表示感谢等,在与英美人交谈时,一般不要涉及他们的年龄,收入和婚姻等私事,也不要谈论政治和宗教等敏感性强的问题等,因此适当导人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甚至有时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独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独立发现问题而不靠‘注入’那么要做到这一点,英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生的实践中去”,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讲授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载体,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明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教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多练,画龙点睛,举一反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如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教师先准备几张简笔画并分别写出Heisreading.Sheisplayingfootball.TheyarewatchingTV.让学生注意划线部分并找规律,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下句子:Wearestudyinginourclassroomnow.Wearelisteningtotheteacher.Theteacherisstandinginfrontoftheblackboard,在学生对这种表达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印象:is/am/are+v-ing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公式,然后再举事例进行深入学习。
三、采用多种英语课外活动落实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英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寓知识与教育于娱乐之中。
(一)以加强听说为目的的课外活动形式
外语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成立成听力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那些难易度适当、趣味性又强的材料,还可结合交际实际录制一些诸如机场、车站等地的录音,让学生带着任务听。如广播找人,车、船、飞机的出发到站时间,车、船、飞机临时改变起飞或出发的时间的通知等,让学生扮演角色。如乘客、接站人等。要他们根据所听信息完成作业或任务,或根据所听内容决定自己的行动。
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英语会话角”活动,每周坚持1~2次(视时间许可而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随意交谈。另外,还可成立英语会话小组。如做英语文字游戏、讲故事、复述故事、看图说话、传口信、猜谜等。此种会话小组为学生说外语提供了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尽量不纠正错误。即使纠正,也应注意方式方法,以正面鼓励为主。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写作的能力
书面阅读是学习外语、巩固和运用外语的最好途径之一。但如果仅靠阅读课文,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有限,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内容方面可选择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读物,或图文并茂的小故事,体裁、题材应广泛些。除了有量的规定外,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检查,如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或择优展出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等。
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在入门阶段,书写教学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或句子的能力,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等书写格式。书面造句、回答问题、看图写话、写信、写日记等,都有助于培养写的能力。写的训练能促进听说读的能力。它还可以与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例如听写、缩写课文、写摘要等等。
四、培养学生个性,造就学生良好品质,落实课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英语教学对象也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采用有效新颖的教学方法,多以抽象,逻辑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启迪学生等等。在课堂上。对那些胆小不愿张口的学生创设条件,培养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多表扬。多肯定;对那些勇于发言、好强的学生,除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外,着重培养他们全面,周密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结尾处体会出作者悲壮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