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4:47: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该系拥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为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传统播音主持的基础上凝练“出镜记者”特色培养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语言表达、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播音与主持、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电视编导、出镜记者报道等。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熟知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能从事播音与主持、节目编导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人才。
毕业生可胜任广播电视媒体、影视制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播音、节目主持、配音及新闻采编、出镜报道、节目编导、礼仪传播等工作,亦可进一步深造,从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招生计划
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类本科生25名,文理兼招,学制4年。
招生对象和报名条件
符合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报名条件并满足以下条件者均可报名: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
2、无色盲、色弱,无发音器官疾病;
关键词:有机化学;传道;环境教育;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陈震(1976-),男,安徽和县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曹晓群(1965-),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GG3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0-02
一、“传道”思想概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1200年前,韩愈老先生就已为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个根本职责。授业,一般指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师之基本。解惑的概念也很明确,唯有传道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也有人认为是仁义之道,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道”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解释就是自然规律。“传道”,就是传给人们通往自由世界的真理,也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个方向,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在“五四”时期的中,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当时的“传道”主要就是对民众的启蒙工作。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则认为“传道”不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一种分享精神,把自己知道的新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案例报道等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和听众,让他们学会从中选择。
不管在中国的哪一个时代,传道都被认为是教师最为重要的职责,中国许多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也有着强烈的“道”的承载意识。但在目前专业化教育中,这种“传道”的意识已经被很多教师忽视了,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有意识的传道。[1]但学生毕业后往往记得最深刻的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的传道教育,而忘记了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大量专业知识。
专业化教育也可以进行传道,也非常有必要进行传道。[2,3]这里的“道”不仅仅是指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还应当有更广泛的内容,如法制观念、科学观念、环境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4]这些看起来似乎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的课堂“题外话”,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有可能因此而喜爱上这门课程,甚至会对他们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选择产生影响。在笔者看来,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这些课堂“题外话”就是比授业更为重要的“传道”!笔者就“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理想教育
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学史的有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一些优秀学者的事迹促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向上。在格氏试剂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其发明人格利雅是如何由花花公子成为优秀学者的;讲甘油三硝酸酯时可以介绍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对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讲羰基的还原时可以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黄鸣龙做Kishner-Wokff还原反应时因为对实验的严谨态度而有了创造性的改进;讲碳碳偶联反应时,把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介绍给学生。这些介绍只需要只言片语就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甚至能使一部分学生热爱有机化学。如果有学生因此而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工作,那可以说是教师的“道”有了传承。
三、“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法制教育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很多化学教材中都提到了,新闻中也常看到有人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合成。必须要提醒学生给别人提供有机合成服务时不可不查阅相关法规,否则就可能成为毒贩的帮凶,自己也身陷囹圄。一位有机化学博士因为不懂法,在留学前指导别人合成精神类药品氯胺酮而判刑八年就是一个例证。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化学品被滥用的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像三聚氰胺掺到蛋白粉中提高含氮量,苏丹红掺到辣椒产品中增加红色,二甘醇被误用作药用辅料这些都与生产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以及生产监管不严有关。将上述事例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沦丧会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切不可为蝇头小利而昧良知。上述案例在蛋白质、偶氮化合物和醇等章节中给学生进行介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教育
很多学生虽然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但仍然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观念。在讲解有机碱奎宁时,可以教育学生奎宁是从天然产物金鸡纳树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但并非没有副作用,服用奎宁量超过4克时就可能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现在治疗疟疾的药物还有青蒿素,也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其毒性比奎宁要小得多,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中国传统的中药也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决不能认为天然的就是没有毒副作用的。在氨基酸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昂贵的蛋白粉是否真的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在糖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些低聚糖可以缓解便秘实际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在“有机化学”的实验课上,教师自己要规范操作,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记录真实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绝不可以编造数据。对于实验结果不理想,但进行了认真分析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较好的实验成绩;而对伪造实验数据的学生则进行批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学风。
五、“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和安全教育
很多有机化学品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毒性。在教学中列举事例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在醚类化合物教学时,笔者列举了自己经历的四氢呋喃溶剂未检验过氧化物加干燥剂后发生爆炸的事例,这可以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在酚类化合物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人们在食用一些鱼类时,时常感觉到有煤油味是因为水体受到酚类物质的污染,污染物在鱼中富集导致的结果。在芳香化合物教学时,可以见缝插针地介绍吉林联苯厂爆炸的例子。2005年11月13日,吉林联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指挥消防的失误和相关器材缺乏造成大量芳香类化合物如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污染了江水,俄罗斯提出索赔,负责指挥消防的副市长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这些典型的事例可以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要注意化学品的环境安全。
上述的传道,可以看成是一种渗透教育。这种渗透教育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把有关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自然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之中,使三者成为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受到这些教育。这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每一个可以用于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语言,把这些传道的素材在很短的时间内恰当地运用。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前提,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也就是教师必需自己心中有道。只有自己心中有道,才能做好对学生的传道![5]
参考文献:
[1]张春生.刍议科任教师在“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1,(21):15-16.
[2]沈华岚.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调整探析——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25-27.
[3]顾永才,何佰洲.专业课教师也要注意“传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79-180.
论文关键词 学位授予 法律主体 法律性质 司法审查
案情简介:
何小强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通信工程专业,2007年6月30日,何小强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何小强本科学习期间,未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的规定,以何小强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为由,未向华中科技大学推荐申请授予学士学位。2007年8月26日,何小强向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提出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申请。2008年5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面答复何小强,因其没有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符合授予条件,华中科技大学不能向其颁发学士学位。何小强以华中科技大学以其因未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由,不授予其工学学士学位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诉请判令被告华中科技大学依法定条件授予其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向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二审原告何小强的诉讼请求均未获得支持。
一、学位授予的法律性质
学位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的一种终身的学术称号。 学位授予即是指享有学位授予权限的主体对符合授予资格具备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位的行为。首先明确学位授予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行政确认是对于某种能力或法律上特定地位、身份存在与否的认定,只在于宣示某种法律状态,可以依职权进行。学位授予行为不仅导致行政法律关系产生,且引起了行政法律效果。由于学位一经确定,就具有证明力、公定力和确定力,是学生具有某种学术能力和地位、身份的认定,因而属于行政确认性质。而作为法定权力的学位授予权具有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高等学校是以行政权力组织学校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尊重学术,维护学术自由。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等学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学术权力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发挥着支配作用。 首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进行宏观调控,学位授予单位是获得学位授予权后,进行学位评定和答辩的实质性工作,专家学者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决定力,并重视实质性审查,授予达到一定学术水平的申请者相应学位,所以,学位授予权具有学术权的性质。同时,学位授予权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学位授予事务,具有法定性。这对学位申请者是一种管理,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它有支配另一方的强制力量,它对学位的审视程序性,所以学位授予权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权力。学位授予是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它是一种行政公务,因此,学位授予权又是一种行政权。
二、学位授予的法律主体
按照我国行政法的规定,学位授予主体有二: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即职权行政主体,从宏观方面掌握我国的学位授予工作;二是授权的学校和学科研究机构,即授权行政主体,在现行法律的授权范围内,从微观角度负责学位授予的实质性工作。二者的行政主体的资格毋庸置疑。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院校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学位授予中的法律地位一直是被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本案中,原告何小强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即是独立学院性质,属于国家承认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是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自开办到本案诉讼时尚未取得授予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的资格。因此,这也是本案的争议点之一,即被告华中科技大学是否为本案的适格被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四条第二款“非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对达到学士学术水平的本科毕业生,应当由系向学校提出名单,经学校同意后,由学校就近向本系统、本地区的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推荐。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有关的系,对非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推荐的本科毕业生进行审查考核,认为符合本暂行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可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名,列入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的规定,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对该校达到学士学术水平的本科毕业生,向被告推荐,由被告审核是否授予学士学位。因此,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之间是一种接受委托审查授予学士学位的关系。由此可见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该独立学院的挂名高校,具有授予该独立学院符合条件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法定职责,因此原告何小强以该独立学院无根据未授予学士学位为由起诉的,华中科技大学应为适格被告。与此同时,正是基于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之间这种接受委托审查授予学士学位的关系,因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作出的对原告何小强不予授予学位的具有终局性的初审行为,对原告何小强的利益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亦应作为被告。但就本案而言,原告坚持起诉华中科技大学,而不起诉独立学院,因此法院应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列为第三人。
同时需指出,本案诉讼时,并未援引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设置与管理办法》),其第三十八条规定: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根据该《设置与管理办法》以明确赋予了独立学院授予学位的资格,独立学院不再为非学位授予单位,其学位授予权限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本案仍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今后有关独立学院学位授予类的行政诉讼案件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其明确法律依据。
三、学位授予的司法审查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华中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等。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高水平知名大学,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和学科优势,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打造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打造了集中面授与平台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了30余项4000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重视顶层设计,打造培训、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网站三位一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
(一)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系列培训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湖北省中部崛起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省人社厅联合打造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充分整合了人社厅主管部门行业优势、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以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学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采取远程学堂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打造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系列培训,努力实现培训的高质量、低成本、大规模、可持续和有实效。系列培训项目按层次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研班、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和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
(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升项目
为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升需要,依托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提供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在内的专科起点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学校相关专业院系提供相关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
(三)建设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正在建设之中的“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是一所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升学历、更新知识、提高素养、陶冶情操、训练技术、提高能力提供无所不在支持服务的网上虚拟大学;是面向全省的大型学习资源超市;是各种类型学习型网站的集群;是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云服务平台。平台以优质资源库共建共享为中心,规划建设一大门户,即“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两大管理系统,即针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管理系统、针对社区教育的管理系统;三大支撑平台,即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平台、面向社区教育的支撑平台和面向全民的社会化网络支撑平台;四大库,即底层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学习者库、资源库、教师库和项目库等。整个大平台的运行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将全民学习以及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真正实现全民学习,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整合资源,初步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体系
(一)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项目体系
充分调动专业院系积极性,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机械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专业院系联合打造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高级研修班等19个一流水准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项目,初步建立高研班项目体系。
(二)挖掘资源,打造省级和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项目体系
针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的需要,基地整合院系培训资源建设了湖北省咸宁市企业高管研修班、湖北银行系列研修班、湖北能源集团投资管理人员研修班等一系列省级和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涉及机械制造、能源、经济等10多个行业领域,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精心组织,精细管理,专业服务,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积极申报,精心组织,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研班受到广泛好评
两年来,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先后申报承办了4期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凭借系统的课程设置、一流的专业师资和专业化的管理服务获得了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以《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项目为例,来自河南、山西、山东、青海、广东、内蒙古、广西、北京、浙江、湖北等12个省市的60余名传媒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大多数参训学员是总编、社长或者责编。高研班按照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能力建设培训需求,通过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媒体经营的品牌化战略、省级卫视竞争态势和二线卫视崛起路径、风险社会的新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等课程的学习,采取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实地参观等形式,全面提升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综合能力,挖掘传媒管理人员的潜能,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和理念,逐渐提升传媒行业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训课堂的管理采取专业化服务的模式,针对学员、授课教师分别实施专业化服务,在餐饮、住宿、报到接待环境设计、报到接待车辆调遣、报到接待语言问答、报到接待住房安排等细节方面,均采取统一标准化模式,并结合学员个人特点灵活处理。在教学组织和管理环节,严格按照企业模式操作,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规范化上下足功夫,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湖北省十堰市电视台的某位学员是第一次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他感触颇深,下课后专程找项目组人员主动并交流学习心得及体会,由衷地感谢学校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培训,提出回到十堰后,要向更多的同行推荐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培训班,这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二)主动联系,积极开展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
在承担国家级的培训任务之余,基地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出力,先后举办了由湖北省人社厅、咸宁市委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咸宁市首期企业高管人才研修班等20余项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湖北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培训是省级培训项目和校企合作培训的典范。湖北银行作为一家2011年2月27日正式成立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把组建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作为湖北银行打开新局面的突破口。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把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优势培训资源,科学构建培训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知识,丰富学员业务知识,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提升参训学员综合素质,开拓视野,更新思维,搭建拓展相互交流平台。短短的2年内,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携手湖北银行人力资源部使支行行长、支行副行长、客户经理等6个班次共计300多名参训学员走进华中森林式校园,几十名培训授课专家通过培训建立了长效沟通平台,便于学员沟通交流,项目带班班主任通过专业化服务成为了各位参训学员的好朋友,更成为了湖北银行的一部分。系列培训获得湖北银行领导和参训学员一致好评,称赞华中科技大学组织的培训是:“一流的高校、一流的老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同时校企合作的2年中,湖北银行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过千亿、利润过10亿,分支机构布满全省,资本充足、治理优良、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湖北省同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湖北银行存款增幅排在第一位。
(三)开拓省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市场,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不断发展
冠军导师选择沉默
在现行体制下,尽管大多数运动员从小就脱离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但专业运动员学历不断升高却是趋势。资料显示,1984:年至今,奥运冠军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
2006年4月,世界体操冠军杨威在成为华中科太研究生后曾表示:“读研和训练都是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的过程。我希望能深造下去,相信自己能把两方面的事情都做好。”杨威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时,曾许下承诺,力争北京奥运冲金的同时,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合格硕士。
2008年,当杨威和他的同伴们站在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比赛的最高领奖台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整场比赛的栾丽霞,谈起这位冠军学焦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辞:“杨威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备战奥运会,杨威学习时间有限,他与导师栾丽霞之间,主要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为此,栾丽霞制订了特殊的培养模式,把学习所需课件、资料寄过去,杨威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与她联系。
“他学习很认真,也很想学习。”栾丽霞说,入学后,杨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一周学三次,现在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用英语交流已没有什么障碍。
2010年8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将对“超学时”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按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年,博士生最长不超过8年。学生如对退学有异议,可提出申诉。
而在华中科技大学拟清退的307名“超学时”研究生名单中,除出现该校管理学院党总支周姓副书记的名字外,奥运冠军杨威、高峻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近日,记者在联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栾丽霞教授时,作为高峻、杨威的导师,她对两位奥运冠军的学业情况选择了沉默。
各方不一致的说法
不止华中科大,其他湖北省内高校都会清退超年限学生。据《长江日报》9月7日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年曾按规定一次性清退9名“超学时”博士生。
按照华中科大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清退超学时研究生并不是个“新鲜的做法”,近年来校方每年都会依规清退各类不合规范的研究生,而且这种做法在国内其他院校也属平常之事。
“只不过这次(名单)被挂到了网上,人数众多,还有两名奥运冠军。可能问题恰巧出在这里。”华中科大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应该不会清退,毕竟还留了后路。”
9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对媒体公布了相关事件的“四步走”,而这也正是上述人士所说的“后路”:第一步,告知学生及相关导师与院系并核实信息,听取意见;第二步,依规将拟清理退学的研究生名单报主管校领导或校长办公会审批;第三步,向学生送达学校决定;第四步,学生有异议可以申诉,学校接受申诉并调查、决定。
华中科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此次公布的拟清退研究生名单,只是从数据库里把“超学时”部分的学生筛选出来,希望他们看到名单后尽快与院系和导师联系,督促学生及时注册。
目前正在北京养胎待产的高峻,先是表示自己已经修完了全部学分,并完成了论文设计。由于预产期在10月,答辩将在稍晚一些时候进行。接着,在接受武汉当地媒体采访时,高峻又表示:“我毕业了,这事应该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也搞不清楚,我的名字会被学校登出来,毕竟我已经拿到了毕业证,可以说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
杨威的情况则给外界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的学分早已修完了,毕业论文也交到学校了,下一步就是参加lO月份的答辩,如果一切顺利,很快就能毕业。”
有消息称,杨威将于最近人读北体大读研,北体大也予以证实。这就意味着,尚未在华中科大拿到毕业证完成学业的杨威只能以“转学”的方式进入北体太。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明确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到3年,最长不超过4年。资料显示,高峻和杨威分别为该校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5级和2006级硕士生,分别超时2年和1年。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位奥运冠军均称自己巳修完了全部学分。记者注意到,按照规定,研究生所修学分被承认的前提必须是及时完成了注册。
在该校公共管理学院网站上看到,高峻、杨威曾先后4次出现在“未注册研究生名单”中,学院督促其及时注册。“5年4次未注册,他们就算修了1万分,按规定也是不被承认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一名研究生说。
这就意味着,名义上2005年入学、编号分别为2005614070066、2005614070109的高峻和杨威,截至今年学习年限已经超过了该校规定的最高学习年限,且5年4次未注册,当予以退学,且不享有“四步走”的权利。
校方对记者三缄其口
“清退事件”最初公布时,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清退工作会依规进行、一视同仁。随着清退研究生事件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似乎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采访时,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对此事都三缄其口。
面对采访,记者未曾开口,华中科大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李震彪便称知道记者来意,并笑言此事他已不能表态,已全部转交学校宣传部,统一由宣传部对外表态。
面对媒体对清退事件的采访,该校宣传部负责外宣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却称学校已经不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这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工作。”
“在清退这件事上,学校是进退维谷,进了一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套。”内部人士说。
“能让奥运冠军来读书不容易,大家都有难言之隐。”一所体育院校的教师告诉记者。
近些年来,包括众多奥运冠军在内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各大高校求学,曾一度被视为是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转型的最佳出路。
然而,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冠军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无法按时毕业甚至是被提前退学的尴尬,却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审视运动员的“上学热”。
运动员就业亟须多元化
实际上,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上学热”,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早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便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意见》中还专门指出“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习”,此后又将保送范围扩大到了现役运动员。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建国以来,我国累计退役运动员已超过30万。《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表明,在湖南等8个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如何在退役后尽快适应社会,如何进行职业人生规划,这是每个运动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正因如此,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求学”,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种“时尚”。
对于此次“清退”事件所引发的种种争论,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奥运冠军上大学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国内运动员特别是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选择面较窄,使得外界产生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被“低标准”利用的争议。
虽然有关部门已将进入高校学习明确作为安置退役运动员的渠道,但运动员“求学”促就业的效果究竟如何却值得商榷。在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近年来不断提升的趋势背后,人们所期待的高校与优秀运动员“赛而优则学”的双赢局面却并未如期出现。
“我这个人呢,在很多人都说好听话的场合,我喜欢说问题;但在另外一些场合,很多人攻击问题的时候,我又可能会维护一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
因为一次毕业演讲而被广为人知的“根叔”事实上却非一个口若悬河之人。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与《小康》记者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李培根始终认真地听,谨慎地答,真诚地与记者交流。
独特的校长
“根叔”是学生们送给李培根的昵称,这个称号本身就代表着一个独特的大学校长。
2010年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16分钟的毕业致辞《记忆》被掌声打断了30次。“根叔”随着这段视频和演讲词的曝光一下成为网络热词。演讲辞中的“曾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等话一度成为网络经典语录。
转天一大早,2009年毕业于人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龙彬彬在网上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有关母校校长的新闻,读罢《记忆》全文,她就一个感觉:这真的是他自己写的,是一个很真实的他,很真诚。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已经62岁头发花白的院士,他偶尔早上会去百景园大食堂吃热干面,和迎面而来的学生们微笑着打招呼,偶尔学生们可能会在校园BBS“白云黄鹤”上看到根叔的言论。
2005年3月,李培根就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在就任校长的典礼上,李培根深情地说。他希望,能够以“人本、和谐、至善、日新”为支点,以“传承、创新、忧患、开放”为杠杆,以全体干部与教职工的激情与活力去撬起华中科技大学。
1981年,李培根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母校工作至今。担任校长前,他先后担任过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龙彬彬和李培根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给她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站在典礼上流利发言的校长,而是一个真实的工科教授。”
作为校报记者的龙彬彬在2007年采访过“根叔”,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采访是在南三楼“根叔”的那个“破”办公室里进行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时,‘根叔’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工科老师,说话并不流利,吐词也很慢,一个问题抛给他后并没有很长的回答。但整个采访,他说的话都特别实在,没一句浮言,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理工人。”
对于那天采访的具体内容,龙彬彬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她一直记得,“根叔”说学校有人提出要重建南三楼,把学校领导们的办公室都改造改造,但有更多的比那更重要的大楼待建,如东九楼、光电国家实验室等,总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轮得到南三楼。然后他叹口气说,“其实,这办公室是真的要改造了,哪个大学校长的办公室是这样的嘛,我要见个谁谁谁,都不好意思。”
根叔的实诚常常让学生们“巨感动”。无论是通过校园论坛、演讲或是邮件,李培根都乐意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什么形式都行”,他说,学生们给他发邮件,他都是尽可能回复。“而且从我内心来讲,还不仅是那些好的学生。那些非常态的学生我也很关注。譬如挂科很多的、以及网瘾很大的学生等等。”李培根说。而此前,李培根还专门找这样的学生谈过话,“毕竟,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啊,他们一样需要得到同样的关爱。”
在学生中有着“超人气”的根叔于2010年连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他也是华中科技大学近二十年来唯一一位连任的校长。
校长的理想
“我有自己教育的内在理想。”李培根说。
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理想。1924年,梁漱溟离开了北大,有人问到原因时,梁漱溟说:“是因为感觉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这远远悖离了梁漱溟对教育的理解――先生应与青年人为友。梁先生说:“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我觉得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李培根说,他理想的一部分就是竭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高等教育数年来面临的问题有目共睹。教育产业化把师生之间变成了“商业关系”,大学行政化把师生之间变成了“官民关系”,师生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无论从讲话方式上,还是身体力行方面,李培根都在努力与学生们拉近距离。正是在和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中,李培根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2008年某机构公布的一个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略有下降,白云黄鹤BBS论坛上学生们总结出各种原因,有些话相当的尖锐刻薄。
“你们知道的问题比我所知道的问题少得多。” 李培根在一次全校大会上,直言不讳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一口气讲了学校面临的九大问题、困难,看起来他并不是在倒苦水,而是与学生们开诚布公地讲到了学校的人才匮乏问题、资金来源紧张问题、干部、教师作风问题。
改变科学研究的导向、加大平台建设、学科整合、“985工程”规划、“创新教育试验”,在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后,李培根也谈到了学校打算做的若干工作,他说:“没有哪一个排名会考虑这样的事情。但是同学们,请你们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我们该不该做?”
接下来,李培根说出了他关于教育试验的想法:“试验的效果是在多年之后才能显现的,十年之后,大家不妨再回头看一看。我想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的很多做法实际上是在挑战某些教育的传统,挑战我们对某些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影响一个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尤其是优秀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而不是学校的排名。”
也正基于此,他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公民教育,“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公民教育要加强,我们在这方面的分量有些不足。”
“我理想中的教育,就是使学生成为他自己。”李培根说,目前的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太少。而要改变这个局面,就要努力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生才能成为他自己。或许你也可以这样理解,他和学生们亲切的互动也是一种向教师们“身教”的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让教师和学生们更近一些。
在李培根看来,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本科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
“一流本科,一流教学”是李培根坚持的一个方向。工学尤其是机、电专业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强项,在同类专业中全国排行都是位列前茅。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两年,李培根在很多场合都不遗余力地提出,高校教师收入多元化有着莫大的弊病。收入多元化导致教师很难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最直接的就是使学生受到影响。为了让教师能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李培根努力改善本校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收入偏低的现状,通过改变津贴分配的权重来使收入向教学上倾斜。
“但教师收入多元化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得了的。”李培根低头沉思了一会,说,“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调整一下权重,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校长的无奈
“校长的权力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很多人认为校长权力大得不得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李培根说。
他认为,社会上想象的大学情况和实际的情况是有距离的。
201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清退了307名学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提到这个事情,李培根却很不高兴。这件事引来很多媒体的关注,继而有某媒体挖掘这些清退学生的身份,曝光了里面的一部分官员。“这本来是一个很正面的事情,结果媒体一渲染,就好像成了反面的。”李培根认为,这些官员也没错,他们为了本职工作不能继续学业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那些官员让秘书来上课,自己拿文凭,那可以揭发。但“人家不是来混文凭的呀!”
就如一句歌词唱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他不懂为何很好的一件事情某些人却挖空心思来歪曲它,也许正是该事件之后,李培根对媒体开始比较回避,不愿接受采访。他告诉《小康》记者,就在前几天开完会后,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拉住他,说是老乡,要采访,结果还是被他回绝了。“媒体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应该有社会良知。”他说。
社会是一个大课题,社会大课题带来的诸多问题是让校长李培根感觉无奈的一个方面。“现在学生的理想情操和我们老一辈的都不太一样。”他说,但这个不是仅仅教育系统带来的变化,这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152
国内刊号:42-1154/R
邮发代号:38-3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护理学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护理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
办刊宗旨
《护理学杂志》的宗旨是及时传递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及新信息,交流护理经验;突出护理学科的科学性、理论性及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本刊以各级护理人员及护理专业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读者群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四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及地区。
英文名称: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10-1979
国内刊号:42-1654/R
邮发代号:38-12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