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06:44: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导入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数学教学中,各种实物、模型、图形、图片等直观教具是应用得最多、最广的数学教学媒体.初中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者挂图等直观教具来导入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通过学生观察直观教具,再借助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例如,在讲“平面镶嵌”时,笔者拿出演示教具(蜂房残片);在讲“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时,笔者拿出办公室里的茶叶罐和自己制作的圆锥等实物;在讲“概率”时,笔者让学生抛硬币、掷骰子、玩飞镖,让学生亲身感受概率的内涵.通过直观教具导入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印象也深.
二、有趣的故事导入
数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单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而故事因其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指数幂的意义”时,笔者先讲述一个平民与国王下象棋的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悬赏好玩的游戏,一个术士发明了一种棋,就是现在所说的国际象棋.国王很高兴,要奖赏他,这个人故意给国王出了一个难题,他要国王给他一些米作为奖励,他拿出一个国际象棋的棋盘,请求国王只要在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个格子放2粒米,第三个格子放4粒米,第四个格子放8粒米……直到把棋盘的64个格子放满.说到这里,笔者提问:国王能满足平民的要求吗?学生对此觉得很好奇,迫切想知道结果.这样,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导入,可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中,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新课教学.
三、问题导入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动力,学生就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利用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笔者提问:不爬上旗杆,怎么才能量得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讲“切线性质”时,笔者先拿出一个圆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环面积多大?同时,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提出问题: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产生解疑的求知欲.
四、多媒体导入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I>&#</I>8226;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3.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2001年第4期。
4.孙宇翔:《运用“比喻”使教学生动的一例》,《数学教学》,2001年第4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创设情景建构新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下面,笔者就初一代数课的导入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I>&#</I>8226;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孝道教育属于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的主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家庭或者社会。孝道教育是以儒学孝道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简言之就是敬亲养亲。其方法可以是知识传授、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等,最终能使学生达到既有孝心也有孝行的结果。而实际上孝道教育乃是一个修养身心、立德践行的过程,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真心转变,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孩子应当是从内心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激、尊敬父母,最终自发地为父母分忧解愁。
2儒学孝道教育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2.1儒学孝道教育是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固必须要有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而维系这条纽带的就是“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则是这里谈的“孝道”。子女赡养父母、侍奉父母都是孝的体现。那么如若子女不孝,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来找出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发生后去“治疗”。所以中小学生德育中的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加入一定的中国传统儒学孝道教育的内容,使得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必定能加强孩子对亲情的重视程度。
2.2儒学孝道教育是中小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时间都投入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不少家庭都忽视了让孩子承担一些事。儒学孝道教育就是要告诉中小学生,父母对子女倾注了大量的爱,子女也应回馈于父母同样的爱。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孩子“反哺”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长此以往,孩子便会有了主动分担家庭各种事务的意识,知道自己该如何自处于自己的家庭,如何与父母融洽地相处。此种民主型的培养方式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责任感的加强。事实上从小就能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孝顺的可能性要比从小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孩子大很多。
2.3儒学孝道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孔子儒学中一直在探讨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君子。上面的话给出了答案,为人即是学会“为仁”,“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因而“仁”表达了一种体用一贯的境界,“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意思是一个人有真善美的内心修养,又有真善美的外在处世之道,那么就是达到了“仁”。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交往的训练在这一时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应当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还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是他们经历的最早的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一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明白克己爱人的道理,并付诸交往实践中,才能对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有帮助。
3儒学孝道教育的实施策略
孝道教育的实施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熏陶为主,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辅。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在这个“小社会”里,亲子之间的交往是孝道教育的基石,“小社会”就是“训练场”,所以父母在孝道教育中扮演了两大角色:既是孝道教育的示范者也是孝道教育的受惠者。
3.1学会分享,建立健康民主的亲子关系
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可以与子女分享食物、分享心情。有些家庭,长辈们总是把好吃的食物全部留给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会产生特权主义的思想。所以切勿因为孩子年龄小,家庭成员就对他骄纵溺爱。这样长此以往,便会令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一个从小没有孝心孝行的孩子,很难因为他长大了就会突然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敬。再比如分享心事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内容更多的倾向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或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几乎很少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工作压力、负面情绪向自己的孩子倾诉,所以日后很多青少年自己有了心事也不愿向父母吐露。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障碍的情况,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互相支持和信任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具备孝心孝行的关键所在。这是从孩子幼年时就应该开始去尝试的事情。
3.2学会承担,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小学门口,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孩子背书包的场景。这的确是件生活小事,但是背书包这件事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当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明白自力更生的道理。对于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对孩子来说,却让他们形成喜欢接受别人帮助的观念。父母的过度帮助,令孩子失去了付出的机会,也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这种性格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懒惰,要么不负责任,要么自私。他们是很难去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因此父母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多去完成自己的事。例如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洗澡换衣服等等。这些训练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完成的。按照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观点,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吃苦耐劳的体魄,切勿对孩子娇生惯养。所以孩子小时候吃点苦是有必要而无害的。
3.3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多孝敬自己的长辈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强调榜样在人的道德内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是可以依靠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学习而习得的。因此我们推论一个与自己父母感情淡薄的人,他的孩子也很难会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因为孩子就是“镜子里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最终会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行为习惯、性格特质。所以孝道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平日里父母的以身作则息息相关。
4结语
一、图式与现代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是对范畴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一个图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说是一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一维度上所述的类别。图式中这些空位构成了我们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和参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对事件的预期,产生有关这一事件的疑问,从而引发对信息的探寻活动,使外在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新事物时,总是以图式为认知基础,依据图式来预测、解释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构建新图式,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到达功能性平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于先前的知识和教育来加工和解释经验的。当外在环境的信息输入时,学习者总是尝试着把输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经验、知识相比照,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且产生某种意向性,由此创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对学习图式建构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把图式的建构机制及过程图示如下: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人新课,以及传授新知识各个步骤的过渡。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热情,并能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上图可见,课堂导入过程中图式建构的基本过程是:当作为导入内容的外在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后,学生在各种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下,通过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当外在信息显得熟悉或不要求额外加工时,原有的图式就会被自动激活,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构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某些构成要素不相匹配(相异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顺应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就可能因整合输入信息或改变记忆目标而使自身获得改变乃至生成新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当外在信息显得不熟悉或要求额外加工时,信息加工的回避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对输入信息加以拒绝或排斥,造成课堂导入无效。
三、设计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课堂导人过程中图式建构基本过程的复杂性,图式理论运用于课堂导入,要想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实现有效导入,预防输入信息被拒绝或排斥,使课堂导人无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课堂导人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
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图式,学习新的知识,应以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铺垫,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的链接,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导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符合学生的原有图式。注重导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原有图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新的图式。
四、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策略都应有所侧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善于运用多种导人手段,以达到课堂导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建立,扩展图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举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通常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导人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用图片、投影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图式,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问答、讨论,引入新课。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导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形成相关图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从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生成新的图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导人,可以选几部具有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呈现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单词,学生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学单词,对电影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达到巩固和扩展新图式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随意交谈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导人新课。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法,从天气谈到郊游,再问他们是否喜欢旅游,曾到过哪里旅游等。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导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激活学生原有图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温故知新法
由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阅读部分的话题是体育用品的收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体育运动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图式关联,然后提问学生分别有哪些体育用品,从而引出collection这一话题,前后过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乐法
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各种图式都可以用于新课导人。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图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生成新图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导人,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两首不同种类的音乐,并且询问:“Whatkindofmusicdoyoulike?”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激发新图式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6.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改变图式呈现方式,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导人,用学生喜爱的歌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呈现歌星现在的照片,学生一片哗然:“哇,原来是他!”并异口同声地说出歌星的名字,这样巧妙激发学生原有图式。这时用Heusedtobe…butnowheis,对这位歌星过去及现在的外貌、性格、身份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用usedto进行描述,气氛非常热烈,改变原有图式,生成新图式。
7.讨论式导入法
教师设置谈话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原有图式,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形成新图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阅读主题是dreamjob。可以问题的方式切入主题问学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图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8.背景知识导入法
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意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扫清障碍,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其学习兴趣。如Goforit9Unit12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的导人,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各国礼仪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导人新课时,向其他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不同的礼仪和风俗习惯,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常会出现特有的兴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积极地思考,千方百计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认知特点,采用疑问的方式导入,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教学目标。案例2: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片断。师(板书三个“1”,设疑):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三个“1”相等吗?生:相等。师(在第二个1后面加个0,成为10,在第三个1后面加两个0,成为100,继续设疑):现在这三个数还是相等的吗?生:不相等了。师(设疑启发):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三个数仍然相等呢?学生疑惑着思考起来。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通过设疑的方式,层层启发学生的思维,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生活导入,迁移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数学知识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小学生对于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因此,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课堂导入,将有助于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迁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案例3: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片断。师:小朋友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很多数,谁来说说,我们都学了哪些数字呢?生1:有1、2、3、4、5、6、7、8、9等等。生2:还有33、57、170、280等等很多很多。师: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了数,但是这些都是整数。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光用整数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如我们要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或者4个小朋友,则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蛋糕是多少呢?学生一脸疑惑状。师:还是整数吗?生:不是。师:没错,很显然不会是整数,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板书)。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以分蛋糕的事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出“分数”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迁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扩展,在沟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障碍。美国著名学者塞谬尔认为:“人类的重大分歧和冲突的重要根源将是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着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这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那么他们也许能够学会如何用外语正确的表达,但是在涉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土人情、等的表达时一定会受到制约。因为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对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特征有大体的了解。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间自然会产生差异。中西文化是孕育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由于我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文化基本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相对安静的大陆环境中不断的繁荣发展,而西方文化的生成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两河流域等的开放性的海洋环境,政权不断更迭,因此文化得不到平稳发展。由于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静”和西方文化的“动”,更形象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别。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性,推崇内敛中庸。与人交往时,非常谦虚,讲究“卑己尊人”,而西方文化则是崇尚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独立性。他们把小孩子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事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词汇方面,也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在英语中,“dog”是褒义词,经常象征着勇敢和忠诚,比如说“a 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等。再比如英语中会用“blacksheep”来表示“害群之马”的含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语言的文化特性,可能就会对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2 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我国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大多过分强调英语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输入,而忽略文化的介绍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导致我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英美概况”和“文化导入”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的对西方的发展史、风俗习惯、宗教喜好等知识有所积累,对于一些和汉语有异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正确理解。
(2)英语教师应该在课上讲解词汇和文章的时候,多多介绍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英文中的很多词汇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比如说在讲“chairman”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用“chairwomen”来表示“主席”的含义,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feminist”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为大家讲解,事实上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东西方都一直存在,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女性意识到要通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女性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因此在国外正式的文件中,也会避免出现这种有性别歧视的词语,用“chairperson”或“president”来代替。
在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环节进行西方文化的导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就这个主题讨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文化的内涵,同时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可以成功掌握这种导入艺术,就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精妙的导入可以能把学生分散的思想一下子聚拢起来,振奋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很难集中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导入艺术,通过导入使学生积极的进入学习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几只壁虎让学生观察,然后把已经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进行比较。学生惊奇地说:“一只壁虎的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由此引入课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2直观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在发展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由表象开始,大脑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去感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地运用实物、图画、模型等直观教具,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感官,再加上启发式的语言引入,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而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散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为教师引导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导入法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常见的导入方法,直接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下一步的学习。
3问题导入,引发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我教《海上日出》一课先问学生:“谁看过日出是在什么地方看的?”学生纷纷回答在门口、在阳台上、在楼顶上。我又问:“在这些地方看日出,你们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学生回答有树挡住,有房子挡住,不能看清太阳刚从地平线跃起那一瞬间的情景。这时我故意叹了一口气说:“多遗憾!大家都没有看过日出全景,但老师知道有个地方看日出可以一览无余,那就是大海上。大家想知道那是怎样的奇景吗?”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介绍课文背景导入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教师对课文背景的介绍直接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5用音乐、歌曲导入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就先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继而介绍作者,再由学生介绍作者相关背景资料,最后再深入学习课文,以自己的感受和课文作者的感受做对比,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含义。再比如,教《王二小》时,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学生对文章感到亲切。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播放音乐,那催人泪下的哀乐,立刻把师生的心揪紧了,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心情的悲伤、沉痛。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
6联想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