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06:32: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七年级数学科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更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怎样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呢?我在实际课堂中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让学生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组织富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愿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好学。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四、在评价的激励中使诱导学生想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但不恰当的评价也会抑制误导的不良作用。因此,一种恰当的评价策略对引导学生的情意发展至关重要。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不断变换,经历了“主宰者——主导者——平等中的首席”的变迁过程,新课堂中,师生的精神上,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对话中核心理念就是:正确对待自我,学生欣赏别人,获得全面发展。主要有:
1、同伴交流——自由交流
2、师生之间——平等交流
3、师生与活动之间——双向交流
一、从思想、理论的改变着手,探索课程改革的实践之路。
曾记得一位专家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学期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
二、确定教研内容,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研的内容决定着老师们业务水平发展的方向,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本着为教师们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学期初便让老师们共同制定“数学组活动计划”,让大家谈谈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自己所需提高的方向与内容,采用共同协议的办法确定出新学期教研的内容并撰写入教研计划中。真正达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效果,老师们学习的劲儿也就更足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后盾。组内各位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和教研活动。
三、紧抓课堂教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中央电教馆网上的教学录像,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为此我们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特别是看到好的文章每人互相推荐或有新的想法在课间激烈的争论。就在这些吸收新的营养和争论中我们营造了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在此,特别还要提到的是我们教研组不管那位教师开课,全体教研组成员先采用个别备课——集体备课的方式,再深入课堂听课并及时予以建议,采用每次开课由一位教师做为主评,其他老师做为辅评以提高评课的能力。
四、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一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学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靠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志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向,让学生自己解决。
再次,与学习知识整合,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与学习知识整合,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在活动中巩固,延伸、综合。
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后,几个学生设计了以“关注老人、走近老人”的活动。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放开学生,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学生的探索活动向课外延伸,开放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角色”转变,教师应像学生一样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三、让学生有个“自由”的空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学习提供探索的必要素材和机会。
1、相信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可开发的,教学时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出教师的预计,出现新颖而又奇特的想法。
2、提供发现的机会
一、平移的性质归纳
通过几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 , 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材中《平移》这个内容,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与数学科的严谨性相违背,应当及时更正,让学生真正体会几何内容的研究过程。教材的第 28 页:归纳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是对平移的性质的总结,第 2 点中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不够全面。如下图: ABC 沿射线 AB 的方向平移 5cm 后,得到 A′ B′ C′。其中连接对应点 A、A′与 B、B′的线段 AA′与 BB′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而是在同一直线上。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不止这两种。“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应归结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应改为“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各”与“分别”的区别
教材的第 101 页:例 4、2 台大收割机和 5 台小收割机均工作 2 小时共收割小麦 3.6 公顷 ,3 台大收割机和 2 台小收割机均工作 5 小时共收割小麦 8 公顷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解 : 设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 x公顷和 y 公顷。在《现在汉语字典》中,“各”的解释为:副词,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时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分别”的解释为:分头。其中,“各”侧重于“同”,而“分别”侧重于“不同”。本题问了两个未知数 , 在问题中“各”应为副词,表示两个未知数是平等关系 , 可以用“各”这个词来表达。但是在设的时候 , 它们要用不同的未知数 x、y 来表示,就要用“分别”这个词来表达。此题的设应改为:“设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分别收割小麦 x 公顷和 y 公顷”,或改为“设 1 台大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 x 公顷,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 y公顷”。并且,在教材第105页“探究1”,分析的设也有类似的问题。应改为“设每只大牛和每只小牛 1 天分别约用饲料 xkg和 ykg”或改为“设每只大牛 1 天约用饲料 xkg, 每只小牛 1天约用饲料 ykg”。
一、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的方向是: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样板,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为目标,努力探索出更适合城镇、农村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实施
1.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七年级数学科在备课组长组织下分工合作,在学期开始就在组内商定备课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每个成员的主备课范围、辅备人、集体备课主讲人等。每周一至周四,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并对比周一已经发送到备课组公共电子邮箱的由主备课人已经完成的教案。每周四下午4:00到6:00进行集体交流,原则上周四当天下午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概括说来,我校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1)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根据一周五个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先将新课程教学教案落实给不同的主备课人进行初次备课。之后,主备课人需以思考提纲为中心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并总结和整理出其中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再就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内容做深入思考和设计,最后达成交流意见。
(2)集体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主备人针对讨论提纲提出自己的思考观点、理解、设计以及相关依据,其他教师负责补充、完善;由主持人针对这次备课中的问题或上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组织讨论。集体备课的最大的益处在于,促进有价值信息的沟通交流,实现最优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另外,为了创设融洽良好的交流环境,我们摒弃了过去交流时需做记录的要求。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
(3)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两小时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
(4)个性设计与反思。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
2.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在管理方面我们做到“四定”“两结合”。“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上周五至下周四);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两结合”一是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本备课组在完成备课任务的同时,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并逐步由刚性的制度管理向弹性化的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要的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笔头抄教案的负担。二是备课和培训相结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师培的过程。
三、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所提炼的观点
(1)集体备课前离不开自备。
(2)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备课组成员必须人尽其能。
(3)备好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更有必要备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
(4)在集体备课中精编练习题,抓好教学反馈环节,是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5)头脑风暴应该放在上课之前,教学反思放在课堂之后。
在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反馈手段多数是完成课本的习题,但很多学生采取抄袭手段应付教师的检查,使得反馈缺乏真实性。后来我们精编一些配合教学使用的同步练习题,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
关键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一、数学思考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1.数学思考的内涵。
数学思考亦即数学思维,顾名思义,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曾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实际上,数学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而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正是火热的思考。
2.数学思考的教育意义。
我们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数学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学习数学绝对不是无休止的解题训练,我们需要悟到其中的思考方法。若干年后,你可能忘掉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但唯一忘不掉的是数学思考方法。
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
1.在体验感悟中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进行数学思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2.1节“比0小的数”一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比零小的数”的不同场景,通过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设置如下问题:①你注意过天气预报吗?屏幕上的天气预报电视画面里,哪个城市最冷?②天气预报电视画面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出下面其他图片中带“”号的数表示的意思吗?③这几幅图片中有小学里没学过的数吗?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这样的数吗?④你对“0℃以上的气温”与“0℃以下的气温”的感受相同吗?⑤0℃以上的气温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气温用负数表示,你能用正、负数表示收入与支出、增产与减产等问题中的具体量吗?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从见过负数,到认识负数的本质,进而运用负数解决相关问题。在这样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在不断地感悟中深入体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趋深刻。
2.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思考。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灵感、激活思维、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在边动手边思考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1.2节“活动 思考”的教学,课本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活动一: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图形的性质。活动二:通过搭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数量变化规律。活动三:通过观察月历,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活动落到实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活动和探索,当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引导,有效调控活动的全过程。学期开始,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合理分工,2~3人操作,1人做记录,一个人做归纳总结,陈述小组操作结果和对活动的反思。进行活动时,笔者把探索活动分解成五步:第一步取一张长方形纸片,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并设置问题:你会将它剪成一个正方形吗?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裁剪,并思考剪成的图形是正方形的理由。第三步小组陈述操作结果及理由。第四步根据情况可进一步提出“你还能剪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3.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交替地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经历该过程中,数学思考起主导作用,没有数学思考学生就不能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更谈不上通过数学思考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教学中,学生已了解三角形没有对角线,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发现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5条和9条对角线,接着提出问题:n 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分以下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①先考虑n 边形的一个顶点,如点A1,看一看从点A1出发能连多少条对角线?②过顶点A1的对角线与过顶点A3的对角线有相同的吗?过顶点A1的对角线与过顶点A4的对角线呢?你发现在n 个顶点所连的对角线都重复计算了几次?③你能归纳出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通过这些分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4.在自主探索中利用图形直观,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不再只强调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会解多少道数学题,而是更关注他们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导读中的问题3:如图1所示,4个小圆的面积相等,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你能判断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大圆面积的大小关系吗?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选择代表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经同学们探究,结果找到了方法一(如图2所示)和方法二(如图3所示)。正当大家还用割补法试图找到更多方法时,突然有位同学发现了一种不用割补法的方法的三(如图4所示),图块A在全图中4片,同样的图块B、C都各有4片,全图由12片这样的图块拼成的,因此,阴影的面积是整个大圆面积的1/4。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同学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以“动”激“活”,呈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有了同步发展。更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反思
1.耐心等待数学思考。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考,但是数学思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来保证。知识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建构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需要老师耐心等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数学思考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
老师像导演培养演员那样,把剧本或角色的基本要求,基本技能
教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进入角色,创造角色。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配合、积极引导,使同学们投入火热思考,适当点拨使问题解答更完美。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提出问题很重要,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的前奏。如何使学生自主进行有效数学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探索的。
4.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
学生通过猜测与探索、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5.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思考
成就一堂好课,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去分析学生的一切,研究学生的所有。不要想当然地教,要多思考学生可能怎样去学?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节好课必然有几个高质量的问题来支撑,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考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是促使学生生命力生长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裕前,董林伟.数学(七年级上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实施;渗透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方法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毋用置疑,必须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这一数学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做了简短的说明。 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熟悉课程标准,适时渗透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之根本,课标中明确对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课标对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层次,如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要求“理解”和“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设置难度,否则,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而思想则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致达到数学思想的境界,使得数学方法和思想相互渗透。
三、不断再现,逐渐完善
一、寻找根源
1.在农村地区,不少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学习数学,只要能满足日常买卖使用即可,也就是上街买卖东西算数时候不出现严重错误即可.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没有数学的概念,甚至错误地把学习数学当作应付考试和升学之必须.
2.其他科目占用时间.综观先行课程设计,上级增加了许多科目,原来有些科目也增加了课时.如体育课从原来每周两节增加到现在每周三节;为了应付检查,现在增设了计生课、法制课等这也挤掉了一部分所谓“正科”的课程.
3.在当前学校评价指标死死盯住合格率、优秀率的环境下,出现了优生人人爱,后进生人人痛恨的局面.从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那一刻起,教师的放任与歧视,使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更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做乐观教师,与学生愉悦相处
中学生还是半个小孩, 其听课情绪往往与自己喜好兴趣及对教师认同有关,他喜欢某一门功课或认同(喜欢)某一教师甚至崇拜的话,就会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听,反之就不听或者不认真听,继而厌恶甚至放弃.试想,如果教师愁眉苦脸地在讲台上上课,在台下听课的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来听课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开心得起来呢?既然课堂上没有兴趣可言,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课堂上肯定是死气沉沉,又怎么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呢?况且,初中学生年纪很轻,生活的阅历本来就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教师的生活态度不积极,不阳光,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知识的快乐,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能说要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感情之共鸣.我在上课时,曾设计了一个“我对数学说悄悄话”的数学综合性活动.具体要求是:每次在完成作业之后,在自己在作业簿上写下学生的要求和感想.如,对数学知识的看法、领悟、理解、总结、困惑.另外,还可以写一些向科任教师求教的解题方法;向教师提出的教学意见;甚至是学生内心感受.每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我第一要看的便是这些“悄悄话”,我对这些悄悄话都能够做到一一写评语.其实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通信.从中我似乎感觉到,我找到了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特的途径,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融合了.同时,学生也从活动中寻找到了许多快乐,如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是我很快乐!”
三、再现情境,唤起生活体验
知识,总免不了枯燥乏味.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或原理.可是,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原理、演绎、公式等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仅教师容易操作教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容易理解就容易看清体验数学朴质的美.比如,我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内容的时候(《七年级数学(上)人教教育出版》),我就曾经“用学生贴切实际生活的做生意的盈亏”来代替课本中“用数轴来表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画数轴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易理解.如,我在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我曾采用问题情境方法:
1.数数你身上上衣有多少颗扣子.看看各自身上的扣子数,这是实际的数字,就是实际数,是有效的数字.
2.估算一下你的座位距离黑板有多少米?用目测距离的远近,不用度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约数,就是近似数.
在教学数轴知识时,我又设计了问题:冬天气温零度在数轴的什么位置?零下30℃在什么位置?夏天摄氏37℃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来.
四、适应不同学生的各自要求,设置多种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这谁都知道.然而,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怎么升初中之后,数学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有人说,小学阶段考试科目少(三门)内容浅易.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透过现象背后看问题的实质,我想在农村初中,没有多种教学目标是最能伤害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尤其是数学科.从小学升入初中,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就可能有一些同学学习起来感觉到吃力,感到困难.如果在一个班级里,只有一种教学目标,也就是不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水平,都一律要求他们一定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就违背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够不到“桃子”的同学,必然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我放弃,成绩自然不断地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