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19:33: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存在的问题
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课外阅读逐步重视起来,且陆续有相关文件出台,也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的展示、评比等活动。这样从上到下的行政推动,的确让各校领导、教师更加重视课外阅读,并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但是,由于只关注轰轰烈烈的校级、市级、省级层面的读书活动,没有日常的、细水长流的读书活动,没有切合实际的阅读计划、目标及呈现系列化、阶梯式、螺旋上升式的有效指导、灵活指导,儿童课外阅读出现了以下问题。
1.儿童课外“被动”阅读。我们如果做个有心人,去深入儿童群体,密切关注他们的言行、神情,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儿童在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一脸苦恼,情感外露的男孩甚至会当场叫嚷:“啊?!怎么又要读那么多啊?!”课间,说不定还在相互发泄着自己对教师的不满,对课外阅读的抵触情绪:“×老师真讨厌!”“我一看到那书本就头疼!”“我也是,一捧起书本就想睡觉!”“就是啊!老师要求的书有什么好看的!我要看电视!我要玩电脑!”“为什么老师不布置些漫画书给我们看啊?否则,我肯定会超额完成任务的!”“倒霉啊!我又没得玩刺激的电脑游戏了。”……这些孩子也就鲜有在课余主动捧起书本阅读的,如果在校的午习课、放心班上作业完成得早,值班教师让孩子们自由阅读课外书,他们是“充耳不闻”的;而如果“不巧”,正好是语文教师当班,他们拿着个书本也是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模样。在家里,如果教师要求家长每天负责检查签字,他们是能拖则拖,拖不过了再懒懒散散、无精打采地打开书本阅读。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处于休眠状态,是带着任务观点、“被动”地在进行课外阅读,没有主观能动性与积极主动性,阅读效果与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2.儿童课外“任意”阅读。儿童如果没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电视瘾,没有其他不良嗜好,对课本以外的、新奇、陌生的书籍应该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兴趣,但是他们这种兴趣是不持久的,而且也会出现兴趣指向偏差导致书籍选择有偏差。
一部分男生天生的好奇心与猎奇心理,青春期荷尔蒙过早分泌,使得他们对富有感官刺激、充满惊险情节冲突、甚至是充满暴力元素的低俗漫画书、图文版笑话书、小人书等爱不释手,如《蜡笔小新》《哥玩的不是贱、而是寂寞》《四裤全输》系列书等等。而一部分女生,特别是相对较早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女生,则对校园言情小说情有独钟,如《初恋之吻》
《惹我你就死定了》等。这些孩子虽然课余也在看课外书,但是阅读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就像一个人误入歧途,还蒙在鼓里。而实质上,他们的阅读是被那些“低俗漫画书”“暴力武侠小说”“校园言情小说”等的作者、出版商、销售商等牵着鼻子走的。
笔者长期以来通过对自己孩子以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孩子的询问、观察,并于近日对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一次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也访谈了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和一些小学生家长,还关注相关的文章、信息等,发现不少儿童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与有效的方法,普遍存在“蜻蜒点水”“囫囵吞枣”“舍本求末”式等阅读现象。
笔者就曾看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班级读书会上,师生一起讨论《土鸡的冒险》这本书中主人公“中国土鸡”的形象,大家都说这只土鸡勇敢、富有智慧,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然而,当让孩子们从书中举例说明土鸡富有智慧时,一个男孩却讲了这个故事:另一只鸡名叫“白毛”,它平时一直在主人面前排挤中国土鸡。有一天,它看到主人床单上有污迹但很像一朵朵花,问土鸡是怎么回事。土鸡就骗它说,这是屎花,主人故意让它弄上去的。如果它也能把自己拉的屎弄到床单上,一定会得到主人的奖励。愚蠢的“白毛”信以为真,照着中国土鸡的话做了,结果正好给主人看见,挨了主人一顿毒打。
这个孩子说完,教室一片笑声。这个案例中的孩子们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所以记忆深刻的是文中的恶作剧情景,还误认为这就是“智慧”,而实质上这种阅读是“舍本求末”。
再如一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虽然课余时间也会读书,但细细一观察、一交流,会发现他们有的极少把书从头读到尾,有的今天看看这本、明天看看那本、后天已不知道前两天的书放哪儿了,也有的是根据同伴的介绍挑出搞笑、滑稽或刺激的片段、章节,匆匆浏览一遍就了事,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评析人物形象等等,常常一问三不知,或者只能回应一些形式化、标签式的词句。如果家长与教师根本不重视课外阅读,孩子的这些现象就尤为突出。
3.儿童课外“浅显”阅读。这种现状就是指儿童在师长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或饶有兴味地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书籍是师长布置的书目。虽然他们也会定期完成师长布置的阅读摘记、读书笔记等,但是,他们在阅读时,只关注或唯一记忆的只是故事的情节内容,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视,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句、段落、文本内容等总是懒于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师长等,基本上都是“跳过去接着往下读”“糊里糊涂往下读”;阅读时缺乏想象、联想、判断、辨别、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对于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没有理解、感悟。在师长检查阅读情况时,能记得的是书中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者只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细心、爱探究的师长应该能发现这样的阅读是浅表化的,儿童的思维是滞后的,精美语言的积累、人文素养的积淀明显不足。
二、原因分析
政府、社会、学校、师长们重视儿童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儿童课外阅读质量一定会高。儿童课外阅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几种不良现状,笔者以为除了课本知识容量大、要求高、任务重,以及课肉阅读教学高耗低效造成儿童大量课外时间被挤占,儿童在沉重学业负担之余需要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寻求感官刺激因素外,主要有三大成因:
1.师长硬性下派课外阅读任务。教师与家长没有明确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与功效,对其内在的长远价值没有准确把握,片面追求阅读的量,偏重于形式化的种种阅读任务、展示及评比活动等,唯以各类阅读评比奖项、荣誉称号为重,且对儿童阅读心理特征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所以就硬性下派课外阅读任务,并且有的阅读任务跟儿童现有的认知、理解水平及兴趣需求等相距甚远,也有的违背儿童阅读心理发展规律,最终导致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缺失。例如,调查问卷中就有孩子反映“师长推荐的书有自己不怎么喜欢、甚至讨厌看的,主要有:《史记》《法律知识读本》《红楼梦》《水浒传》《论语别裁》《悲惨世界》《大西南战争》《在人间》《母亲》《我的大学》《战地钟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等,主要原因是:枯燥、难懂、没兴趣等”。
2.师长缺乏课外阅读书目的合理推荐。一些师长虽然知道孩子应该要多读课外书,但是对于孩子现时段该看什么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制定怎样的阅读书目计划及根据事态变化怎样进行书目微调等等都没有关注和思考,平时只是空泛地说教,“作业做完了多看看课外书!”“不要只顾着看电视、玩电脑,去看看课外书吧!”“不多看课外书,你怎么能提高语文成绩、写作水平啊?!”……同时,这部分师长自身的阅读也是“任性而为”,甚至平时几乎不读书,业余时间的爱好无非是电视、电脑、麻将、“红五星”之类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孩子们在课外也就难免出现“任”读现象。
3.师长缺乏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新课标”、新闻出版总署等都对中小学的学生课外阅读有书目推荐。而且,有关绘本教学、阅读指导课、“师生共读一本书”指导活动等信息,在网上也能轻松搜得。所以,一部分师长就依样画葫芦地给孩子定阅读任务、推荐书目。在孩子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一教师只是阶段性地了解一下孩子读了多少页书、多少本书,稍微负责点的教师也只是定期批改孩子的阅读摘记本,在表扬学生或向学校申报阅读之星时也以阅读的量为主要的评选标准,有什么读写方面的大赛也总是直接布置给几个尖子生而己。平时,课内阅读也没有良好的方法指导,“读、读、读”“说、说、说”“做、做、做”是常用的三大法宝。他们既不去持续、动态地观察、分析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能力等发展状况,自己也没有去认真阅读需要重点指导的课外书籍,在按学校或上级行政部门要求进行阅读指导等活动时也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如有时学校要检查或评比课外阅读指导课时,有的教师就临时从网上搜一个教案,在班中走过场了事,甚至由于自己没有完整、深入地阅读那本书,对于课堂上学生交流理解有偏颇或出现错误都浑然不觉。那这样的指导势必是不成体系、不会螺旋上升的。孩子们的阅读就只有“量”没有“质”。
三、对策思考
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儿童课外“被”阅读、“任读”、“浅读”等三种不良现状,就得从儿童课外阅读“兴趣”人手,在儿童课外阅读“书目”计划上动脑,在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上用心。这样,我们儿童的课外阅读才能从热热闹闹的活动形式走向实实在在的主动阅读、日常阅读、深度阅读。
1.从“兴趣”点入手,激励“好读书”。坚持长期的课外阅读的确能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促进儿童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但是,它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让孩子的心灵在经典的浸润中成长,逐步涵养“真、善、美”,给他们的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而且,儿童的阅读心理特征主要有三个特性:一是接受的阶段性;二是感知的直观性;三是想象的活跃性。所以,我们不能布置“拔苗助长式”“高压式”等阅读任务,那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引导孩子开启课外阅读大门时,首要关注的是兴趣的培养及维持。一开始,我们可以选择一本切合孩子年龄特点、兴趣需求的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跟他们一起阅读,每天布置适量的阅读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入书中的世界。家长可以利用每晚亲子阅读的时间发现、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点,共同来对书籍内容质疑问难,让孩子体验成功阅读的乐趣。教师每周设定一段课外阅读互动交流的时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开展乡元的对话,让孩子享受到这个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快乐与幸福。慢慢地,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与方法时,可以让孩子们在切实可行的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阅读,互动传递阅读(也可谓“漂流阅读”),还可让孩子们互相推荐书目表中没罗列的好书。等到时机成熟再进行阅读成果展示、评比,分享阅读活动等等,来强化、维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与育儿经历中,发现适合低年级阅读的有:新蕾出版社的图文版《兔子坡》(罗伯特・罗素著)、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调皮的日子》(秦文君著);适合中年级的有: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的《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等系列丛书(9本)(罗兰・英格斯・怀特著),获国际安徒生奖的《蓝色的海豚岛》(斯・奥台尔著);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夏洛的网》(E.B.怀特著)、美国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等。这些书都能在师生共读、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由于当今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原因,现在的一些儿童原发性的阅读特点己跟师长们孩童时期有不小的差异了。所以,师长只有在明确认识儿童课外阅读的核心价值和儿童阅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着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想方设法维护他们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的阅读之路走得更远,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2.在“书目”上动脑,引领“读好书”。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激活后,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合作,制定、执行课外阅读活动方案(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计划、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收获展示等等),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其中,帮助孩子选择书目是首要的任务。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事,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但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生活经历、人文素养的局限等等因素,造成他们在书籍选择上出现偏差、阅读行为不持久等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师长要做个有心人。
师长对孩子要明察暗访,确切了解孩子们是否在看“低俗漫画书”、“暴力武侠小说”、“校园言情小说”等书籍,分析这种不良阅读的心理特征,创设有效情境引导他们认识到这种阅读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同时,通过“名家、名人小时候的经典阅读故事会”“身边的榜样(如“阅读之星”“小书迷”“小书虫”等等)的故事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引领他们迷途知返,找到正确的阅读方向。
当孩子们的“读好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们师长一定要在课外阅读书目计划的制定上多动脑筋。教师们可依据新课标、新教育实验、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及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列出的儿童分级阅读书目等,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等,每个学期制定一次基础性的课外阅读书目计划,可以儿童文学为主。家长则可以在配合学校督促孩子进行基础性课外阅读的同时,带着孩子进行“拓展性”、“个性化”的课外阅读。
理想的境界是,师长在对孩子的阅读心理特征、阅读兴趣特点等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后,要共同研讨、制定阶段化的阅读目标及阅读书目计划,且要将每一个阶段的阅读目标及阅读书目计划分“基础”“拓展”“个性”三大块,使得每个孩子既能完成基础性的阅读任务,又能根据个人的能力进行拓展性阅读,还能依据独特的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就好比开出了一张促进每个孩子身体都健康成长的科学、合理、全面的食谱。
3.在“方法”上用心,确保“读书好”。有了兴趣、有了书目计划,并不代表着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与收获就会逐步上升,这还需要师长们动态、持续地关注孩子的状况,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必要时还要灵活调整措施、改变方法。
(1)“亲子阅读”法。“在决定儿童的学习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学校因素更重要”。在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家长平时爱看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跟孩子一起看书报的,他们的孩子也普遍喜爱课外阅读,也爱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请教爸爸妈妈。而笔者女儿的课外阅读成长经历也说明了在家有效指导的重要性。她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逐步养成了课余时间爱读书的习惯,一直到现在读初一,每天有空她都会捧起书本津津有昧地阅读。她的基础性阅读以儿童文学为主,期间随着年级升高,每阶段都会有拓展性、个性化阅读,如三、四年级的图文版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年级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等;六年级的原版《西游记》,巴金的《家》《春》《秋》等。笔者作为家长,在她低年级时,注重每晚的亲子阅读,跟她一起读、一起对文本内容质疑问难、互相交流理解感受;中年级开始,配合学校引导她边读边圈,点点划划乃至批注,读后做阅读摘记,读书笔记等等,有时还跟她一起朗读、背诵唐诗、宋词、元曲、古文中的精妙的句段等;现在,我会抓住有利时机询问她的阅读进程、阅读内容、阅读感想、阅读评论等,有时我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两人还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探讨有效的阅读新方法等。所以,晚餐桌上、睡觉前、周末散步时等等,都是我俩沟通的好时机。
(2)“教师指导”法。当然,学校教师在取得家长密切配合的同时,也应在校内既要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让孩子逐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又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类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评比活动等。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后的读书交流会,请“阅读之星”讲讲自己阅读的好方法等,让孩子们掌握浏览读、略读、跳读、精读等方法;阅读摘记本每一两周上交老师批阅、读书笔记展评、读后感比赛、读书小报评比等活动,让孩子逐步掌握运用“提要式”、“列表式”、“心得式”、“索引式”、“剪辑式”等读书笔记的方法。
另外,如果教师在刚开始启动课外阅读工程时,发现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引导状况良莠不齐、或是“三分钟热度”,那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在家阅读状况记录表》,一开始,倡导“亲子阅读”,且请家长每天记录下阅读的起止页码,还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共同记录阅读感想、收获等,长短不限,最后家长签名;等到孩子具有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后,可以开展“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家文活动”等等。
(3)“对症下药”法。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孩子的阅读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师长固守原有的经验、现有的方法,只注重阅读活动的“预设”与各种评比奖项、荣誉称号,不关注“生成”与阅读深度、厚度,那有时难免会导致各种各类阅读活动的形式化,孩子阅读时思维的浅表化等结果。因此,师长们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启动儿童课外阅读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反思,总结提炼出好经验、好方法,深入分析阅读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探讨解决策略,及时调整指导措施。
如笔者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事例:有位教师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她说自己在前几年发现在班内实施的指导、检查反馈等措施,虽然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基本方法、良好习惯等,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文本内涵的厚重,一些孩子却还停留在“浅表阅读层”。于是,她又在班内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每次带着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后,自己就从“孩子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度”、“孩子对整本书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梗概的记忆度”、“孩子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度、鉴赏度”、“孩子对文本思想、情感等的体悟度”、“孩子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领悟度”等方面入手来编制一张阅读检测卷。每次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既褒奖优秀学生,又表扬进步学生,还分别颁发奖状、纪念品等。同时,她又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班级主页,在上面开设阅读主题博客,自己和孩子们定期上传好书推荐、读后感等内容;有时还在上面开展“主题讨论”;对一些经典电子读本进行链接;在班级相册栏目里上传有意义、有特色、有成效的阅读活动的影视资料;鼓励孩子建立个人阅读主题博客等等。慢慢地,孩子们的阅读从量变走向质变。
当然,如果教师能做到向孩子推荐的课外书自己先完整地读、深度地读,也坚持高质量的摘记、笔记等,对于儿童课外阅读的评估方式方法大胆创新,设立体现阶梯式、螺旋上进式的星级制称号,根据孩子突出的兴趣、能力类别,组建各类阅读小组或文学分社(童话分社、科幻小说分社、儿童诗分社、小木屋分社、散文分社、动物小说分社等等),让孩子们的阅读在团队的力量中从表象走向内涵、走向文化,那将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境界。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天津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第四期培训,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专业的培训活动。回忆这半年的培训活动,收获颇多,无论是我在思想上、教育理念上、专业技能上还是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
在培训班里,教研导师们一改以往“我讲你听”的单一授课形式,采取“参与互动”“自主研修”“专题研究”等方式,把我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培训期间,老师精彩的讲座和耐心的讲解,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在教研老师们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里,使我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被老师们的敬业、谦虚、乐观、朴实的精神与品质,深深地感染了。而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小组研修等形式让我更多地吸取了其他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达到自我提高的学习目的。通过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一、更新思想观念,坚定教育信念: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对幼儿教育充满了热情,以为只要有热情就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在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上,余老师的一番话语点醒了我,“只有热情与激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建立强大的内心信念。”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内心信念才可以使我们的职业感得到升华。
二、用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正确定位:
通过刘占兰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本着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提升教育智慧和内心能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吸收与内化。
同时使我明确了骨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应发挥的作用,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要有较高的品质、境界、教育智慧和能力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学科知识,要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即骨干教师要做到:有思想、有智慧;有风格、有特色;能研究、善思考;勤学习、能创造,这样才称得上是骨干教师。对比之下我有很多差距,我会积极发挥自己的骨干教师的作用,不断地努力学习、反思,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
三、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认识:
在培训班的讲座中,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地互动式讲座。在第一天的讲座中,我有一些听天书的感觉,什么方案教学、瑞吉欧,听都没听过,只是这几年才知道幼教领域的蒙台梭利教学、主题教学,所以每次张教授一提问我就感到很紧张,低下头不敢与她对视,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太贫乏,不知怎样去回答张教授的提问,但是对教育的坚定信念促使我认真地听着。第二天,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更精彩的讲座,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方案教学的课程理念、特点、实施步骤、主题的选择、教师的引领、及教师语言鹰架的距离策略。还有瑞吉欧的教学的课程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特质。并通过几个活动实施的视频,再现了这几个教学的实施过程,让我们更易于理解与吸收,张教授生动有趣地讲座让我对教育课程模式有了初步认识,能够参与到与张教授的互动中,虽然我的回答比不上专业老师们的精彩,但毕竟为自己找到了自信心。下面是我在培训中对两个方案教学的理解:
1、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或经验,在活动中,儿童内心为此项目的所驱策,而决定活动的计划、步骤,儿童有学习的动机。
方案教学所遵循的理念是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不断重整就,”还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及互动性,通过互动得到认知上的支持------鹰架作用(scaffolding),帮助人攀上更高学习境界(ZPD)。其教学特点是以培养全人发展为目标,以儿童为中心,顺其自然的发展,以大自然为教材,让儿童在爱的教育下,真实教学,能知、能说、能做。
2、瑞吉欧教学
瑞吉欧的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儿童能幸福、愉快、健康地成长,让儿童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课程目标的中心。
在培训中,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一段瑞吉欧教学的视频------狮子的肖像。其文化背景就是大家熟悉的,在广场上的一座狮子肖像。决定主题的原则是合乎儿童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运用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儿童能实际操作的;活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探索的过程中花费了许多精力思考并探索这些事物、主题和环境,思考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克服大量难以预计的偶然性和困难,不断地将主题引向深度和广度,将新发现作为以后数周探讨的问题。下周课程的主题,可能出自本周探索过程的结论、问题及难题,循环下去,幼儿和老师一起不断思考活动的意义,设想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主题探索的结果导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幼儿通过探索和发现,用“百种言语”表达其成果,创造出他们最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图形、绘画、卡通、泥塑、模型、生动的表演等等。最终展示作品,供其他孩子、家长和社区成人观赏。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反映出瑞吉欧的教育观点:尊重与儿童有关的任何一件事,把儿童看做是和任何人一样的独立个体,尊重儿童的想法,接纳儿童的个别差异。
四、沉淀知识、反思不足,确立发展目标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作为骨干教师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制定今后的学习、工作计划,不断反思、更新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不断上进,成为教学理论丰富的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暑假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了云阳县第三期第一轮县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的培训中关于美术专业课学习更让我如沐春雨,使我受益匪浅。
任老师通过《艺术课堂》这个专题,阐述了她的研究心得,认为美术教学方法建立在对艺术教学的理解上。因为科学强调的是规范,而艺术讲究的是自律,如果两者互换,科学自律艺术规范其结果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正所谓南辕北辙。通过对艺术与科学两者的对比,任老师提出我们美术学科应借助艺术魅力来大张旗鼓,让人们看到艺术是生活的另一张面孔。指出教材尝试以“艺术、人文、本土、开放、互动”融会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来构建课堂体系:“艺术”是学科本体,“人文”是学科的底蕴,“本土”是学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开放”是学科教育所要采取的态度,“互动”是学科教育实践的操作方式。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进入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空间,从而推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熊老师通过《研习教学法》提出不同类型美术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反映出明显的理性或感性特征。他认为艺术教学方式,并不是要排斥理性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感性需要理性来把握。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然就会走偏,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接着熊老师以其丰富的理论学识与实践经验向我们讲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各类教学方法,并以生动、现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艺术学科它特有的学科特性,熊老师还是希望学生们在一种放松,“游戏”的状态中学习艺术、亲近艺术、感悟艺术与创造艺术,让艺术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而“教无定法”是熊老师最后送给每一位教师的一句恒言。
此次的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参观老师的工作室并与老师、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
培训中,老师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演讲,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老师们的学识、儒雅无不使我敬畏,他们引领我对美术教学改革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灵魂在长高,视野也逐渐敞亮,内心似乎走向了澄明……这次培训,让我找回了自我,明确了方向,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艺术教育的信念。我深知,要在美术教育这块天地中做得更好、更出色,还需要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信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践行波斯纳的“经验反思=成长”。我必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20xx年10月15日我来到齐齐哈尔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学习。这个国培班由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初中语文教师组成。本次“国培”主要采取“集中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分为“集中研修——实践观摩——总结反思——再研修再观摩——再总结再反思——再研修”六个阶段。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学习、观摩实践等方式,开展集中听课、评课、听报告、听讲座、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案设计、自我感悟、经验分享、观摩实践、观摩优秀课和优秀教学成果等培训活动。
具体说来,一共12周的培训时间,4周集中授课,听取齐大中文系八位教授的专业课程解析和传媒学院八位教授心理学等方面的的讲座,8周实践研修,到齐市6所初中听课。
整体看来,安排合理,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过实际操作过程也有很大的弹性。一路走过,应该说耳目一新。下面我将从思想理念、教学行为、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来总结所获所感。
一、思想理念
1、刻苦学习,时不我待
这个想法应该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这个想法的形成来自于我的同伴、同行和老师。国培班中鸡西的吴宏伟最近在为报社做编辑,黑河的孙淑梅是位业余作家,大庆杜蒙的杨英成擅长科研,经常语出惊人,不同常人。在培训结束之际,同伴们这样写道:“一卷秋书随雁远,万般别意落君前。”“零落成泥都不能阻绝这最后的一眼不能转身的回望这无极而终的发现是一片云对另一片云隔山界海的叮咛万千飞绪了无痕注定灰飞烟灭的一句珍重”他们的才华令我羡慕不已,尤其是写作能力。
实践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齐市初中语文教研月活动现场会,活动以作文教学为主题。其中一节“动作描写”作文公开课,课上有一个练笔的环节,一名男生到前面做了一个九十度鞠躬和向右转的动作,学生当场成文。且不说学生几百字文章的洋洋洒洒,就说老师的下水文就足让我佩服。不仅佩服教者的文采,更佩服教者的勇气。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一道成长,如果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敢尝试的。最起码我不敢。由此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欠缺写作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陷。我培训回来后马上开通了微博,也尝试记录每天的点滴,算是练笔的开始吧。
担当培训的授课老师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文字学博士—寇占民,教我们古代汉语。他的课几乎是被安排在最后,是在我们归心似箭、难以坚持的时候。初接触也没什么,他个子高而瘦,声音略带嘶哑,有点文弱书生的感觉。可是讲起课来却满是激情,明明是穿羽绒服的教室,他却只能着一件毛衣。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经他的演绎便有了灵气。如果说我喜欢上了方块字的话,还不如说我是因为喜欢这位古文字学博士而喜欢古文字。我喜欢他的敬业、纯粹、更喜欢他的奋斗史,足够给力。他自己曾调侃:“除了幼儿园没教过,哪个学段都教过了。”是的,他从一名初中老师做起,边做边学,一路走来,从不放弃努力。从最初的一名专科生走到现在的博士。我一直记得他的一句话:“当别人站在你前面的时候,你要有超越他的想法。你也可以。”
周围人群这样的出色,大学里学术氛围这样浓厚,都让我觉得自己荒废了以前的时日是多么的浅薄,且不说学识可以提高修养和提升气质,单就是作为业务者本身,也没有理由懒惰自己,因为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如果不更新自己,真的是驾驭不了课堂。我们不成为名家,但至少应该缩小距离。幸好现在我能有这样一种意识,让自己去学习,也幸好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这种想法和大家分享。
2、永葆激情,教学必须
在学院统一安排的内容之余,我利用晚上和周末旁听了几次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充实自己。虽然收获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有些对于初中教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是所获得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
在这里主要说说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韦华的课堂吧。她的课堂幽默风趣,语言娴熟。不夸张地说,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不用讲稿,语言不重复,可以一气到完,感觉那些内容那些话语从嘴里一个劲儿的往外蹦,像是不用思考一样。讲到动情处,眼睛也说话,四肢也舞蹈,浑身上下都溢射着激情,仿佛这不是在课堂,而是作品的世界。在讲《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小汤姆被姨妈罚刷油漆时,她竟然真的在我们面前左一下右一下地刷起油漆来,那绘声绘色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句话,因为她,我喜欢上了这些作品。我想,她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她的课堂因为有了她的激情而鲜活。我曾和同伴开玩笑说,我会把韦华的照片放大一张放在自己办公室的醒目位置,以在自己职业倦怠的时候提醒自己释放教学激情。哦,忘了介绍,这位韦华老师是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现正在攻读博士,今年只有35岁。
另外在齐市三中和外国语学校听的众多课中,我也有很深的感触。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文化底蕴,且不排除老师讲课技巧的因素,单就老师课堂的教学态度来看,就可以影响整节课的效果。一个是冷面杀手,严肃质问,一个是面容和气,鼓励质疑,自然前者课堂一潭死水,后者则是鲜活生动,不断生成。
试想,一个连老师都倦怠的课堂怎么能够有机智的生成!
3、热爱工作,不致倦怠
在这里我只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所见。齐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刚成立两年的全日制私立学校,发展速度很快。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聘有外教,倡导“互动、发现式教学”、愉快式教学。教学模式主要模仿山东杜朗口中学,没有讲台的教室,布置了前、后和侧位三面黑板。生源主要是本市公立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所聘老师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组成。我来这所学校听了三节课,其中两位是年轻教师。一位哈师大毕业,一位黑大研究生毕业。这两位在试用期的工资不过800元,试用期满后也不过1600-1800元左右。与其相比,论学识自愧不如,论教学态度也没有他们努力,可是却拿到了比他们还多的收入。同伴感慨说:我们如果晚生十年,将没有饭碗,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
这位研究生,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并且让他们都有所获,这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探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理念上对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就是老师的责任心,不放弃。
教师工作总结
看来,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首先它能够让我们生存,而且生活得还算不错;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懵懂的人,如果我们不热爱,就没有激情,就不能钻研,就不能进取,甚至误人子弟。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是那样的用心良苦,反过来我们的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又会少几许呢?
二、教学行为
在这方面所获得收获主要来自实践观摩。我们所去的六所学校有两所是名校、大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000左右,一所是城乡结合部中学,质量稍差,另外两所比较薄弱,最后一所就是刚才提到的私立学校。总体上看,6所学校基本上涵盖了或者代表了齐市的所有学校类型。我们听课观摩采用所说的“影子”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下面我把我在实践观摩、听课评课中在老师教学行为方面的感悟总结一下:
1、教师要多放手。
教育的变化不在于教师的变化,而在于学生的变化。新课改要求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这一提法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可是这一做法并没有完全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一大部分课堂老师基本上还处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索然无味。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体会,感于文章而发乎心,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像品茶一样,关键在一“品”字,品的是茶的盈口余香,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是糟蹋了好茶。
听课过程中发现,名校名师做的特别好,课堂上放得开,关键之处又收得恰到好处。同伴认为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学生,好学生不用教也会。我不这样认为,一是因为放的越开课堂就越难驾驭,二是因为好学生也需要引领。同样是28中的七年级《春》课堂赏析课,一节精彩纷呈,生成不断,一节学生不知所云。究其失败的原因,是课堂只有“放”而没有“领”,教师首先应该提供例句指导语言赏析的方法、角度、注意的问题等,也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赏析标准。要做到有目的地放,放的同时要有指导、有引领。
当然我们要想做到真正的放手,还要考虑到学情等因素,可以一步一步来,只要有这种意识就好。
2、要多安排专题课。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我发现在几所名校听课过程中,他们很多都安排专题课,比如28中的刘丽老师讲《春》利用2节课集中进行语句赏析训练,三中的两名八年级老师集中进行说明文体中品语言类题训练。这种课型有利于专项内容的突破,避免了平时授课过程中的蜻蜓点水,学生可以获得清晰系统的感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点突破。当然,这种课需要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前需要进行极其充分的准备,对知识点不能有所遗漏,否则还不如不讲。另外操作起来还有课时的限制,我们可以把专项内容训练与课文讲解结合起来,关键是把握好课文训练的重点。
3、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重视评价。
无论我们在哪所学校听课,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视评价。这包括检查预习的评价,主要是字词的评价。朗读课文后的评价,主要包括字音的正确与否、声音的大小、语气、语速、语调、感情、节奏、是否有填字、落字、改字现象、是否流畅、清晰等方面。评价后要给出建议。课堂讨论等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练习的评价及建议。课堂小结的评价及建议。总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评价、建议,而且评价、建议是以学生评价、建议为主,教师的评价、建议为辅。当然,我们上课时也很注重评价,不是厚彼薄此,但给我的感觉是我们听课的几所学校适时评价恰当评价有效评价已经深入他们的课堂教学。这可能也是他们这一地区的课堂特点吧。
4、重视积累。
包括课前积累、课上积累、课后积累;或者说包括文字积累、生活积累等等。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学科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问题是:怎样积累?积累什么?积累了很长时间感觉效果却不大怎么办?就我们听的几十节课来说,有两个方面给我的印象较深。一个是课前积累,我们强调以读写为主的文字积累,我们也不要忘了学生的听说为主的口语积累。这一点我们也都在做,而且每个人的做法也各有各的特点。从内容安排看,有的背古诗词;有的课前演讲;有的讲名人名言;有的讲成语故事;有的背诵好词佳句或好的语段等等。关于课前口语训练的积累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什么样的内容,同伴特意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大的方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小的方面来积累,比如以积累字、词、句、段等等为主的口语训练;二是从大的方面来进行,那就是很多大家都认为背诵整篇文章更有效。说法不一而足,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我们都知道,不能搞一刀切,我们必须根据每节课内容的不同来安排课前口语积累的方式和选用恰当的的内容。不能把课前积累与每节课的内容割裂开来。如果每课的课前积累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延伸,这种积累可能显得更自然也更有效。比如如果本节课的内容为古诗,课前积累与古诗有关会更好。不过,这也和我们的个人喜好有关。在齐市外国语学校听课时,就有一位老教师让学生大量积累古诗,因为他本人就喜欢古典诗词,而且能大量背诵并写了大量古体诗词。但问题是我们都知道积累有用,也都强调积累,但见效真的是太慢。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承受很大压力,那就是费了很多力,我们也很难鱼和熊掌兼得。
从时间安排来看,我们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书声琅琅了。就这一点反思,我们的课堂真的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如果把课前的时间利用好,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另一个积累就是文字积累。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更有效或者更见效。还是那些问题:到底积累什么更好?学生的积累怎么觉得没见效?是积累的量小还是积累的时间不到?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无论从哪一点出发,从哪一点突破都是正确的。关键是时间上的坚持和我们对真语文的坚守。
5、关于诵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们听的课中,诵读都很到位。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变串讲为诵读,以此来疏通词句;变分析为诵读,以理解文意。诵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个读、齐读、散读、听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轮流读、男女生合读、师生合读等等。叶圣陶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他们以读为教法,以读为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我认为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朗读上,还是值得的。记得一位名家说过:语文课是要有读书声的。
教师工作总结
6、关于古诗词教学。
听了很多节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古诗词课。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我把他们古诗词的教学法归纳为五个字:知、读、品、悟、析。知:就是知背景、作者;读:反复读,不同方式的读;品:品内容、品意象;悟:理解情感、内涵、思想;析:赏析写法、艺术特色。重要的不是模式或者课堂的环节,重要的是作为“导演者”要充满激情,“演出者”要富于想象。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这样才能与诗共鸣,才能体察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简单的把古诗词教学定位为背诵默写教学那就真的是不仅糟蹋了我们的古文化,更糟蹋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7、对习题课和复习课要提高认识。
有一周由于是考前所以听的复习课较多。其中齐市外国语学校高老师和冯老师的复习课令我受益匪浅。高老师做的是文言文复习课。单就复习内容而言并无创新,无非也就是作家作品简介、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子翻译、文章写法等。但抢答和开火车的复习方法却令人耳目一新。冯老师的复习课是以讲练习试卷为主,形式也并不陌生。但在内容上他能够以每个题为依托,由点到面,生发开去。比如改病句一题,他先讲初一能接触到的病句修改有几种类型,然后一一归纳为6种,逐一讲解。再比如古诗文默写一题,他归结为三种类型:背诵型、理解性型、专题型。对于专题型他又分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哲理”,“立志,”“牺牲精神”等等。综合探究类的实践活动又归为四类。他的复习思路是以中考为目标的,把中考的考点化整为零的分解到每一学段,这在仍以把考试的评价作为升入高中的主要评价的今天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课忌枯燥,复习课忌以题代讲。
三、总结反思
1、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标准现象”?
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个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学生各有千秋的个性化理解怎么办?是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还是允许答案的丰富多彩?学生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与获得比较一致的标准答案是否矛盾?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解释或相对客观的标准答案。同时我们又要承认只要是理解就有不同。阅读是一种体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和我们教者不同的独特体验。怎么办?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师、学生和文本(实质是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但是,不能因为“对话”的教学理念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操作中。在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对话”之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否认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就个人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视角而言的。但就文本传达的信息来说,我们并不能说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切近文本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暗示学生哪一个是比较贴近课文的、比较“标准的”理解。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哪一种或哪几种理解更具有说服力。采用这种既发散又集中的方式,既照顾到了我们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又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总之,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遇到多样问题时,教者绝对不能模棱两可。
我们在二十八中听课遇到这样一个课例:刘丽老师在领学生分析“嫩嫩的,绿绿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子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叠词运用得好;有的说:口语用得好;有的说:反复这一修辞运用得好。刘老师给予这些孩子不同的肯定后说:最好把你们几个人的答案综合起来那就更全面更准确了。这时突然有个孩子举手示意老师,他问:作者为什么用“瞧去”而不用“看去”,难道仅仅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吗?对于这一突然的提问,刘老师马上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出的结果同样是各有千秋。有的说:作者这是在散步时随便随意地看;有的说:这是作者有目的的看;还有的说:这与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关,要是鲁迅肯定不这么写。就这三种意见全班表决,结果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居多。这时刘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也是更倾向于无目的的看,随意的看。因为这样更显春草之多,到处都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某课堂,教师问学生“孙悟空、白骨精和唐僧三人,你欣赏谁?”其中一名同学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它屡败屡战。真的能喜欢白骨精吗?不!白骨精屡败屡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吃唐僧肉、吃人肉!如果我们赞同学生的观点,也就成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人,这跟糊涂的唐僧没什么两样!更糟糕的是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学生说了真话,教师就一概认为对,因为“真话”未必是正确的。
2、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备课时精心预设好的东西可学生怎么也答不到点子上,有时甚至不挨边。应当说我们备课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觉得预设之网逮“大鱼”,生成之网逮“小鱼”。对于不往这两张网里钻的“鱼”,我们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实的生发。他们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备课时我们关注的是“教”,预设则注重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动态的平衡。我们要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也要抓住生成点,比如: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燃烧点、意外点等等。像上面《春》的例子就生成于学生的质疑点。
3、语文课堂上的引领与叫停
要想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必须有老师的引领。这里的问题是怎样引领?引领的时机如何把握?引领可采用哪些方式?该不该叫停?如果不叫停可能就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叫停那哪有生成啊?就引领而言,诗歌教学我们引领更多的是激情;对于难度大的课文我们要引领信心、思维、方法、技巧等等。贯穿我们语文教学始终的是要引领习惯,这包括诸多种,比如:认真听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发问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关键是要把握好引领的时机。比如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引领;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偏离目标时把他们领导正确的轨道上来;可以在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恰当点拨他们。
4、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文本。
整体感知文本是对的,但不是读一遍课文就整体感知了。听了这么多阅读教学课,感觉学生阅读文本不够,很多课学生都没有充分阅读文本。如果阅读不充分,学生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何谈深入探究?相反,如果学生的阅读充分,然后我们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分析便不是问题。
5、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的要求要靠联想、想象等形象性思维,而不是具象的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但我们也不要忽略工具性的一面。比如字词教学,比如文学性较弱的说明文教学,采用多媒体不但直观、课容量大而且易于学生接受。但对于其它文体的教学我觉得更多的是为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服务的。因为文学不能缺乏想象力,不能少了“悟”。我们现在的孩子写作的形象思维很差,我觉得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因为他们这一代是看动画片长大的,而我们是听评书、看小人书长大的。我们的读书兴趣是从小人书开始的。语文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过多或者不适当,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不只是积累想象力,所以有时我们的学生即便是写他们所擅长的想象作文,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运用自己平淡的文字来埋没自己奇美瑰丽的想象。总之,要因文而用,不可不用,不可强用。
6、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点拨”“全解”之类的参考书。
在听课过程中,包括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回答问题前总是先看这类书,或者小组讨论时,学生所谓的讨论绝大多数是依靠这类书完成的。语文的阅读理解类似于我们猜谜语的过程,注重猜的过程,而不是谜底本身。如果直接指导谜底便会觉得索然无味。现在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萨特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怎么用、怎么指导用、何时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我们要默许他们的投机取巧,否则他什么也讨论不出来或者说有时虚荣心也是一种动力。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久而久之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也沾染思维的惰性。
7、如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