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0:00: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功率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知识目标
1.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PZ220-25、PZ220-60、2.5V 0.3A、3.8V 0.3A、学生电源、开关、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有W和KW;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电功率的大小是仪器的主要指标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培养节能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通过观察铭牌,计算电功,培养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电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学难点】
电功率的概念,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你家装修房子采购了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有60W和25W的;根据需要客厅、书房的灯要亮些,卧室、厕所里的灯要暗些,如果让同学们从中选择,你会怎么选?为什么?
同学们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判断选择:客厅、书房安装60W的灯泡;卧室、厕所里安装25W的灯泡。
原因:60W的电灯泡比25W的更亮。
二、认识电功率
教师:演示60W和25W灯泡正常工作情况;
问1:电灯泡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从刚才实验看出60W的电灯泡比25W的更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问2:怎样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
学生观察灯泡亮度
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这表明相同时间内60W的电灯泡把更多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也就是说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
教师类比启发: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可以怎样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1)利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
(2)利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即功率);
(3)单位时间电流所做的功。
教师: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来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它就是电功率。从刚才的比较中得出应该怎么来描述电功率呢?
电功率就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如果用Ρ表示电功率,用W表示电功,用t表示通电时间,用数学公式就应该这样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教师:但在工农业生产上的用电器,如起重机上的电动机,功率往往很大,这时就要用更大的单位千瓦(kW)来表示。1kW=1000W
如农田灌溉时用来带动水泵的电动机,功率大约在几千瓦到几十千瓦之间。
电功率在数值上等于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当电功的单位是焦(J),时间的单位是秒(S),电功率的单位就是焦/秒(J/S),常用瓦特(W)来表示。
学生熟悉电功率的常用单位。
平常我们说40W的灯泡、150W的电视机说的就是电功率。电功率是家用电器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在各种用电器的铭牌和说明书中都有标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7-2-2并思考讨论:
(1)该电视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2)看两小时电视要消耗多少电能?
教师说明:计算时只要单位配套使用即可,计算日常生活中用电时消耗的电能用此方法更简便。
学生观察后回答:(1)该电视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是140W;表示它1s消耗电能140J
(2)由公式,可得
或:
学生了解单位的配套使用
(1)P—W,t—S,W—J;
(2)P—KW,t—h,W—KWh.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要节约电能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根据公式W=Pt,可以在不改变用电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用电器的功率;也可以在不减小用电功率的情况下,减少用电时间,如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当然可以同时考虑。
三、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教师: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其电功率一般不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可能是什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引导督促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
学生猜想假设:
(1)可能与两端的电压有关;
(2)可能与通过的电流有关;
(3)可能与用电器的电阻有关
…………
学生各自猜想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小组成员共同赞成的猜想,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本组的猜想。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可能影响的因素。明确只需探究电功率跟电压、电流的关系。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各小组内进行方案交流。
教师:每组派代表与大家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强调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灯泡电功率的大小,操作如下:(1)将小灯泡串联,保持电流相等,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2)将小灯泡并联,保持电压相等,测量灯泡的电流。
教师: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分析论证
教师:请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分析。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学生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小组结论。
4.交流讨论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得到结论:(1)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相同时,用电器上的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2)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
5.评估
教师: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数据与所得结论是否可靠?
学生审查思考
教师:进一步实验发现: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即P=UI公式中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A),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V),P表示电功率,单位是瓦(W).
学生领会两个计算电功率的公式:
(1)
(2)P=UI
推导出公式:W=UIt.
四、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课本例1;
教师:有无办法直接由电压和电功率求出电阻?
学生尝试完成例1和“自我评价”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课本例2并启发学生完成讨论交流----电流过大的原因。
学生尝试完成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电功率,知道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之“自我评价”剩余部分
七、课后练习
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某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
【教学反馈】
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学“速度”和“功率”的概念进行类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前面实验探究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在解题中激发兴趣。
关键词:主动参与 思维参与 四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4.7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例。传统的教学的步骤一般是:
①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②讲授实验的过程③实验注意点分析④学生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⑤实验数据纪录处理
这种模式的教学,仅仅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动作参与(即实验、观察)和浅层的思维参与,无论学生学习还是教师讲授都是十分机械的,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生成。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以上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太小,影响课堂效率。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活动的研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操作及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则是学生主体通过头脑中完成的“动作”对串一物的映象和观念进行操作的一种“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统一存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之中,相互联系并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外部活动的参与,更要注重内部活动的参与。
针对这学生内外活动五方面的参与,笔者对《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流程做如下安排:
教学流程 学生参与
⑴回忆欧姆定律,再认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作用。 [记忆参与]
⑵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⑶教师演示实验
⑷实验注意点交流、讨论 [思维参与][语言参与] ⑸安全教育 [情感参与]
⑹小竞赛:谁连接的实验电路又快又正确 [思维参与][动作参与]
[情感参与]
⑺学生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动作参与]
⑻实验数据纪录处理
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语言参与]
⑽教师评价
从教学过程的观察以及课后教学效果的u价来看,这样的教学的体现了虽然学生的参与,但主要存在的缺陷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思维参与的程度不高。学生思维主动参与的主要有四个层次:模仿式思维参与、尝试性思维参与、选择性思维参与、创造性思维参与。四个层次参与水平逐级提高。而在以上教学实例中,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到学生动手实验活动,体现了模仿式思维参与;而实验注意点的讨论也仅仅是尝试性思维参与。明显的是,科学课程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参与并没有本质体现。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又对《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主要教学流程做如下变更:
教学流程
⑴回忆欧姆定律,再认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作用。
⑵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⑶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让学生相互评价实验设计。
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参与,而且让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对实验方案的优劣选择判断,体现了选择性思维参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⑷评价课本上的实验方案
书本上的经典实验有其经典的魅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案的评价,再对书本方案的比对,思维有一次质的飞跃。
⑸教师演示实验
⑹常见电路故障分析
教师在演示时,模拟各种常见的电路故障,通过竞赛的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主动判断,思考如何判断电路故障,如何解决电路故障。
⑺实验注意点交流、讨论
⑻安全教育
⑼电路元件的选择
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记忆参与,即对原来电流表、电压表的选择进行回忆,并且通过测量电功率实验,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体现了选择性思维参与。
⑽小竞赛:谁连接的实验电路又快又正确
⑾学生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⑿实验数据纪录处理
⒀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从前面的模仿到本环节自己方案的实施,这是思维参与的一个升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活动激发了自身思维去主动解决。
⒂学生总结实验得失
⒃教师评价
(注:粗体字表示改进环节)
通过上述教学的再实践,课堂的深度大大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尤其是学生思维参与的程度也大大增加。但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在增加思维参与的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催化剂。这样对教学时间来说,一课时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对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来说,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教师应该突破课时的界限。
参考文献:
⑴《中学科学教学论》 陈志伟、陈秉初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先学后教
“先学”中的“先”字,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 .
“后教”中的“后”字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的“支点”.
2.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学、提升学生的学.
3.导学案
随着高效课堂成为共同追求,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目的地.依据导学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教学流程
结合“电功率”一节课,简要说明“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的教学流程.
1.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主要通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简明扼要,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具体内容的讲解.
2.自学指导(导学案体现)
(A) 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B)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C) 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
电功率导学案
阅读课本P42—4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电功率(阅读P42)
1.电功率意义:是表示的物理量.
2.电功率定义:用字母表示
3.电功率的定义式是P= =,(阅读P44电功率的测量)
4.电功率的主单位是,它的符号是; 1 kW= W
5.根据P42(左上角)小资料填写下列电器的电功率:
空调约W,电熨斗约W,电视机约W,电冰箱约W.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P43页1-5行)
6. P=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
前一节我们学过电能的单位是J和kWh,为什么1 kWh=3.6×106 J?
3.学生自学(12~1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 自学后要及时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检测的内容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跨度、难度不要太大.
自学检测题
1. 下列关于电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
(D)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工作时间一定短
2.如图所示,下列用电器的功率最接近1000 W的是
( )
3. 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 W,每天使用3 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计算)(参考P43例题)
4.问答题:一个“220 V,100 W”的灯泡正常工作6 h,另一个“220 V,0.8 kW”的电炉正常工作0.5 h.问:(1)谁消耗的电能快? (2)谁消耗的电能多? 4.后教(5~10分钟左右)
“后教”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先学”后的问题,“后教”要做到: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答.
5.练在课堂(不少于15分钟)
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练习分三个层次:
(A) 自练: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基础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也是为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
(B) 互练:围绕学习内容配置相应的灵活的中等难度的题型,学生可以讨论.
(C) 导练:针对学习内容配置另户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题型,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拓展提升,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师适当点播、指导.
三、练在课堂
自练题:
1.有一台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约为2 kW,则它可能是( )
(A) 电风扇 (B) 电视机 (C) 空调器 (D) 电冰箱
2.家用手电筒用干电池做电源,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32 A,则小灯泡的功率接近( )
(A) 1 W (B) 10 W (C) 0.1 W (D) 1 kW
3.斌斌家最近买了一个微波炉,他发现,当微波炉工作时,家里的电能表转得飞快,他想了想最近学过的物理知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A)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多
(B) 微波炉的电功率很大
(C) 微波炉里有很多食物
(D)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少
4.一度电可以供“220 V,25W”的电灯正常工作( )
(A) 40 h (B) 100 h (C) 30 h (D) 220 h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使用价值;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65-01
导学案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案,导学案由教师共同研究编写,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当前学校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学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成效,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导学案的使用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突出重点,明确教学内容和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学生广泛接触导学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导学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放开自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在教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在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3)因材施教。导学案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教师教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异步教学方式,摒弃了之前单纯的多媒体播放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寻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而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探究,完成课程学习。
二、物理教学中导学案的特点和编制原则
物理教学中的导学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设计,要贯穿到整个物理教学活动中。具体来说,要做好课前导入、课堂讲解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的内容设计,每一个教学部分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另外,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探究性,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科学的物理导学案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能够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并灵活地应用。在编制物理导学案的时候,要遵循主体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所制定的导学案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潜力;要根据教学课时内容来制定导学案,所编制的导学案要简单易懂,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三、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研究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时,可以由具体例子来呈现。比如,讲解电功率内容时便可以设计有效的导学案,详细方案如下。
(1)在设计电功率导学案的内容和目标时,教师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备课。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电功率的含义,主要描述电能消耗的速度,电功率的单位。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并掌握相应的计算公式。其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说,在于让学生掌握电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含义,了解电功率的单位,并利用功率的公式来计算生活中家用电器的功率;第二,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从情感态度价值方面来说,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用物理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在实施物理导学案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走访或是与学生的交流谈话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另外,还可以进行基础的物理测试,根据测验的结果来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设计物理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结合电功率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其教学目的,切不可喧宾夺主。为此,在电功率导学案教学工作中,可采用探讨式教学法和观察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措施能够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电功率导学案的内容设计。教师在设计导学案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五个模块来进行。第一,复习提问。如什么叫电功,电功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电功等,然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来回答。第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功率的定义,理解计算公式。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可以自己根据教材的内容去学习,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第三,课堂测验。教师可以列出与电功率计算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四,教师花费短暂的时间来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优化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第五,巩固知识的阶段。可通过习题练习的模式展现。
四、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导学案,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所以,物理教师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导学案的优势强化教学资源配置,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一、试题回顾
发光二极管(LED)具有高亮度、低能耗等优点,将在我市推广使用。如图甲所示是LED的实物图和元件符号。
把一个额定电压为3V的LED接人电源电压恒为4.5V的电路,如图乙所示。
(1)闭合开关S,LED发光;断开S,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后闭合S,LED却不发光,可见,LED具有_____(填“单向”或“双向”)导电性;
(2)移动滑片P,测得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当该LED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多大?此时变阻器R'接人电路的阻值多大?
这道试题本身起点较高,二极管的知识是高中的内容,但题目已经给了相关信息,况且在考纲例卷中也有二极管的题目出现,因此题目难度不高。但学生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对全市12557名考生进行计算机统计,本题总分6分,平均分只有3.63分,得分率只有60.5%。
二、病例分析
第一空回答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却有很多学生回答了“双向”“单项”“单性”,甚有个别学生填了“甲向”,另有不少学生干脆是空白。第二问求二极管正常发光时消耗的电功率和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病例与症状(一):单位换算错误。电流的单位毫安化成安,有不少于一半的学生把20毫安化成了0.2安,真可谓是“小小一毫安,打倒一大片”。病例与症状(二):审题错误。读图是把20毫安看成了20安或2毫安。病例与症状(三):解题目的不明,答非所问。题目要求求二极管正常发光时消耗的电功率和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却有学生算了二极管的电阻和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或算了电路消耗的总功率,这犹如回答“西瓜是圆的吗?”却答了“冬瓜是长的”,两者没有多大区别。病例与症状(四):解题格式不规范。体现为没有公式直接计算、数据代入不带单位、解题步骤不够齐全、字迹不够清楚、计算公式和单位互相混淆。病例与症状(五):解题思路不清,简单问题复杂化。求变阻器R'接人电路的阻值多大时,有不少学生不直接应用公式R=U/I进行计算,而是先求电路消耗总功率,再求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然后用公式R=U2/P算出变阻器电阻,也有学生先求电路总电阻,再求出二极管的电阻,然后求出变阻器电阻。病例与症状(六):解题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一步完成,没有分步计算,而一旦代入数据错误,就会减少相应的得分点,从而导致全盘皆输。
三、把脉开方
把脉(一):二极管的知识在初中虽然没有学过,但题中讲到“闭合开关S,LED发光;断开S,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后闭合S,LED却不发光”这一信息,显然不难得出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的性质,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可能是缺乏对电路基本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电流方向的判断还存在困难。
处方(一):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夯实基础。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概念、规律的过程教学,一定要弄清基本概念,讲究知识迁移,力求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学生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不仅仅是因为粗心造成,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由于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缺乏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造成。
把脉(二):不少学生填了“单项”或“单性”,以及在读图时把20毫安读成了20安,暴露出学生的审题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审题随随便便,不够仔细。
处方(二):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养成要潜移默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在学生解题前,要经常提醒学生:“先把题目默读一遍,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再进行解答”,要经常告诫学生:“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要逐句逐字看题,找出关键句,发掘隐含条件,寻找突破口”,要切实、有效地训练“读题――析题――答题”这三个环节的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把脉(三):解题格式不规范,是导致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没有公式直接计算、数据代入不带单位、解题步骤不够齐全、字迹不够清楚、计算公式和单位互相混淆。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并非在知识上有什么缺陷,但得分不高,原因多半是解题的规范性上出了问题。
处方(三):这就要我们教师平时讲题要过程和结论并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解题规范化的指导和训练,解题的规范化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有序、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把脉(四):在今年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该得的分没有得到,会做的题得不到全分,究其原因,除了解题格式不规范外,另一方面主要是考生在解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流畅、不合理、不科学及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以及不规范所造成。
处方(四):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题的训练,既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要训练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表述题不需华丽的词汇,但必须抓住答题要点,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点拨引导要“惜言如金”。在教学中教师有时表现出来的喋喋不休,实际是教学上的唠叨,是教师对待教学问题所引起的紧张而形成的保护性语言习惯。唠叨的本质就是“不放心”。唠叨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工作要求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语言,废止唠唠叨叨式的语言习惯,在净化、简化语言上多加思考,要善于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化为点拨引导语言,在“说得精、点得好、导得巧”上多下工夫,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这对培养学生形成条理清楚,步步有据,规范简洁,优美整齐的答题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诊后建议
要减少或预防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以上各种“不良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构建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题过程出现的“不良症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第四,成功源自细节,细节造就精彩。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细节问题并及时加以分析解决。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行为,比如语言表达要规范,解题格式要完整,板书书写要工整,凡要求学生做到的必身先垂范。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生成性教学资源 处理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业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的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性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郜凤.我们如何应对生成性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