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8篇

时间:2023-01-24 02:00: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研究

众所周知,阅读时人类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种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在阅读中,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而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增强认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而小学语文是提高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教育科目,提高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常意义下,拓展阅读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合理引入课外资源,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堂外学习的相互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教育,可以检验小学语文的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更具有活力,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小学生的接受和欢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可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见识,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开展拓展阅读训练,不仅可以为小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拓展性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及热情,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发现,在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拓展性教学方面,仍存在普遍性问题。

(一)阅读面过窄

在课改之前,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将阅读的内容限定在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不能给小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内容,这种情况导致小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阅读能力得不到增强,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同时,也会导致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降低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阅读兴趣不高

我国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小学生一般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进行阅读,很少主动、自觉地开展阅读,这种被迫式的阅读不可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小学生的娱乐方式增多,也降低了他们进行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单一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模式都比较单一,教师对阅读的重视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落实阅读能力训练。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是采用机械的分 析方法对课本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很少学生进行互动,有的教师仅仅将阅读定性为分段和概括段义两个方面,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小学生思维的扩散发展。

(四)教师的评价缺乏感情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采用标准答案作为阅读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忽视了小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不能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评价标准也影响了小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策略

(一)拓宽阅读内容

在进行拓展阅读教育时,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将阅读范围限制在课本和课堂上的方式,要将阅读合理延伸到课堂之外,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之中。例如,可以合理将一些吸引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纳入阅读内容。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并认真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小学生之间进行阅读心得体会的交流和学习,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二)提高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阅读时,给小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小学生通过仔细的阅读去寻找答案。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当中,引导小学生主动阅读一些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吸引性比较强的课外读物。

(三)改进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的单一,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时,小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增强拓展阅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公共和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增强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仅仅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机械的分析和讲解。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课外教学,组织读书活动和比赛,将拓展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完善阅读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只以答案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丰富和完善小学生拓展阅读的评价体系,将小学生的阅读感受、情感收获等纳入评价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时,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自己的主要收获,并进行适当和恰当的引导。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 感恩教育

语文课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中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阅读材料都能对感恩教育进行培养。

一、感恩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内容分析

感恩的心是人类有史以来拥有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好品德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世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培养时期。所以说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很重要。感恩教育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感恩教育是一种理念,使受教育者懂得去施恩和报恩。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情理结合的方法把小学生的感恩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进度。

首先就是要懂得知恩,一个人对待一种事物的看法决定了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怎么的反应这个事件。知恩,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恩就没有感恩。教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捕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得到恩惠的反应。启发学生从受恩中去感恩施恩。

其次就是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的进行自我内心感恩的表达,即谢意的表达。人对于接受善意的赞扬和谢意是有一种内心成就感存在的。这种成就感致使自己再去做相同的好事。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报恩,做到别人帮助我,我也会帮助别人。爱是相互存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感恩教育的实施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带头作用。树立自身的感恩形象。教师为学生树立感恩父母的道德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从尊敬长辈做起,做父母的好儿女。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学生各种行为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小学的教育阶段。小学的语文研究多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课文布置。因此教师要时刻的注意对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相关知识内容掌握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学会知恩感恩。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感恩的教育当成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语文阅读课上涉及到感恩的部分,教师要重点强调。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三个儿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的老爷爷只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老爷爷的三个儿子中第三个儿子的行为最真诚,最孝顺,所以老爷爷认为第三个儿子最为孝顺。”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在结合课文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课外作业。一是让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让学生结合文中学到的优美语言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作业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相关阅读教学内容,还能把感恩的体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来。并不断地强化感恩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感恩素材”。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父母之恩,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社会之恩,有的文章则能体现出祖国之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全方位的感恩意识,而不是局限学生只具备对父母的感恩,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可贵的沉默》的讲解时,在教授文章的同时要教育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父母报恩。又如,在《一面五星红旗》这篇阅读材料中,教师要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进行烘托,教师要注重将此爱国精神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深入领会对祖国的感恩情怀。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故事进行感恩的教育。教师要把感恩思想在学校的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其中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法,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从中自己总结出故事要传播的思想内容。还慢慢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的传播,把家庭的感恩教育同语文课堂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涉及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平时家庭的宠爱淡化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参与到学生道德建设,感恩情怀的建设当中。它对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来说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的文章内容,对于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要加大重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到如何感恩,怎样感恩。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陶志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06).

[2]尚艳霞.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心[J].湘潮,2013,(01).

[3]何蓉.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J].学周刊,2015,(06).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 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低段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朗读、想象及思维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挖掘教材,分析感恩教育的内容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长江之歌》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大自然的文字》讲述大自然中的无字书,教给我们无穷的鲜活的知识。

2.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指导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做灯笼》一文中去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快乐;从《生命的骨髓》一文中去体会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浓真情。从《我的老师》等文章中感受师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3.祖国之恩。“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亲人之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更何况于人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一把油纸伞》中天天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二、确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对父母,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远离形形的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古人都知“舍生取义”之理,乌鸦尚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

3.感恩——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有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1.以朗读体验领悟自己的感恩情感。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品味。同时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读读,把对课文的体验得到提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以想象体验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3.以游戏体验散发自己的感恩情感。上课时,一说做游戏,学生那兴奋之情就油然而生,因此,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拢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感恩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热爱,对校园之恩情,对祖国之骄傲。

篇5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于美感的欣赏能力,而审美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熏陶,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及审美情趣。

而对于小学生的美育基本目标便是使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加入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对于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小学生对于审美的感受能力,是指小学生的审美感观对于鉴赏对象进行直接感知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是对阅读文字的直接感知能力,及在阅读过程中所伴随的浓厚感彩,其中涉及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将审美主体的全部注意力转向审美对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于文字的鉴赏行为,而是一个将语言文字形式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达到完美结合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人们对于文字的认识只有在文学审美之下才能够实现,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直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审美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及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所指的是阅读作品或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感所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性,并让学生感受到对于美感欣赏的享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开展的审美教育,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审美的愉悦性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与想象,通过思维的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满足感及愉悦感,这个过程才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愉悦性逐渐成为判定审美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和谐型也是审美教育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和谐性主要是语文教学及审美教学的结合体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自由地选择发展方向,并多维度地受教育,使自己各方面因素达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并在全面发展的程中突显出自己独有的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人的培养上面,而是致力于更加完美的塑造。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帮助小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模式,即知、情、意、技、能的和谐构成及和谐发展;在情感方面则体现为感受美感及欣赏美感的升华与进步;在意志方面多体现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技能方面则体现为技能创新和技能发展趋势。创造性指的是对于美的创造性,是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审美创造性这个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素养、对文字的感受和认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找到对阅读的审美灵感,另外还可以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来发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并不是单纯的创作行为,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种对于审美能力的特殊教学模式。

三、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

1.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美感

众所周知,只有对课文内容及内涵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美。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去找出文章中的美和丑,并进行对比,在不断地对比和思考过的程中,学生会逐渐领悟到美感。例如在《西门豹》这篇文章中,就存在人物的强烈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西门豹及巫婆两种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从他们身上提取出不同的个性及特质,并判断美与丑,通过借鉴和比较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别,从而形成更加强烈的审美能力。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也存在两种鲜明的对比――“充满幻想追求好奇”的少年和“一无所知”的少爷公子。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少年闰土是一个看似性格活泼可爱,且生活积极向上的农村少年,而少爷公子则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富家子弟,作者通过这种强烈的人物对比,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少年的美好形象。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去引导学生对于书本中人物客观及主观的比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认识到作者想体现的美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通过想象来拓展审美意境

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47-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有文化的传播,更要有审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品读词句,引导学生鉴赏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心理过程,作者在写作时赋予文章的审美意象,是一个活的意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者的文化水平而不断地变化的。小学的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同时要注意熏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山行》中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用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再如,课文《曼谷的小象》,文章开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派美丽的风光,在豪华都市的郊区,色彩绚丽的景色,宁静平和的气氛,空间充满生机而又开阔。课文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橘红色的晨雾”、“淡紫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等,奇异色彩的晨雾给读者以无与伦比的美好想象。

在教学中,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不必过多地去讲解,而应该是让学生用舒缓且轻柔的语气、语调明快的反复朗读,唤起学生对晨雾的美好遐想,使学生融入到美的氛围中,进入到课文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创造性地进行美的体验,不拘泥于课文历史的美,在写作中要创造高于生活的美,达到了这个境界,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就基本达到了目的。

二、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正是由于小学课本选入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想象的风帆尽情驰骋,让学生开拓出最美的意境。

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篇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个写景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把对孟浩然的情融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对好友孟浩然的依恋、眷恋之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出形象的意境:山坡上碧绿碧绿的小草,到处散发着百花的芳香,彩蝶在花丛中轻轻的飞舞,然而我无心欣赏这美丽的一切,我独自站在吹着春风的江边,望着远方,目不转睛,船在江中越来越小,小船的白帆渐渐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翻着一个又一个的浪花不停地流着,不停地向远方奔腾,我的朋友啊,我们又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啊?由于学生融入了这样美妙的想象,自然对美的理解就非常深刻。即使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音外之意,从而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三、进入情境,引导学生挖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文时,就要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这个“疑”字。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作者为什么用“疑”而不用“真”呢?让学生把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从记忆中提调出来,大脑中就有了“真”从天而降的瀑布图像。然后让学生在想一想,这种情形可能吗?这样诗人用“疑”字的原因就不难理解:“银河”是绝不可能“落九天”的,所发只是作者“疑”似而已。我们只要体会到是诗人把情景描述得如此似假还真的,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的遐想是无穷无尽。我们再一次追问:诗人为什么说“疑” 而不说“像”?更进一层地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奇特的瀑布。因为是人在感觉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样,从而怀疑瀑布是否就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经过这样反复地品味,用“疑”才最精当就不难理解了,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为什么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就景取意,深情绵邈。以挚友离别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小学语文教材本质上是审美的艺术品,教师和小学生都是审美者,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一项审美的活动。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彭荔卡.审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J].小学语文教学,1997,(4).

篇7

一、 从课文的意境中领略美

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为什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巧妙设问,自问自答,点明方塘清澈明净的原因。诗句就字面而言,似乎纯为写景。其实,诗人写本诗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使人澄名的道理,意在强调读书的重要。即所谓“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所勾画的景象,使人产生了新的意境。其意远在诗外。

二、 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体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对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哈尔威船长,成就伟大的宇宙之王霍金……都铭刻心中。我在教《钱学森》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钱学森的“言”与“行”中,以及文章的线索:留学美国――倾诉情怀――袒露心迹――回国受阻――总理关怀――踏上归途――作出贡献等角度来不断让学生感悟钱老的爱国情怀。这样钱老爱国情怀的伟大形象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爱国、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三、 从课文的语言中感悟美

篇8

一、创设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环境。比如,学完《跳水》一课,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我认为那孩子当时的确很危险,跳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有别的办法。”“是吗?说来听听。”我用惊异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说。“我认为孩子可以用双脚和双手分别勾在一起,倒挂在衡木上交替前移取下帽子,再按原路返回。”他充满自信地说。听了他的意见,我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而且你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接着,我组织学生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体力情况,讨论比较哪种办法更合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孩子当时吓呆了,反应迟钝,只能听从指挥,不会想到别的办法。再有,孩子爬上桅杆,已经很累了,如果倒挂在衡木去取帽子会很危险。所以,跳水是最合理、最安全的办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的创新因素,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地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1 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19阿!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谦虚;(3)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4)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人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5)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 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我让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和插图相结合,想想草原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体学生沉思过后,有学生讲道:“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鲜的空气,鲜明的颜色对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想到草原像绿色的地毯锈上了能移动会变化的花朵,那动态的美让人陶醉。”一个学生抢着说:“草原一望无际,草长得茂,绿得浓,被风一吹,多像泛起微波的海面。”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3 问题有利于学生进发求异的火花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课堂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进发求异的火花。既要鼓励求异,又要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