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16:13: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有关爱国的古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键词】积累 表达 佳句 基础 习惯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古诗词大多意境优美,有许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积累多了,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表达也就能出口成章了。在平时教学中我是按照以下方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的:
一、充分利用课前古诗朗诵活动。
充分利用课前古诗朗诵的时间,开展一些积累语言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累了哪些佳句,也可以说说自己在积累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环节等等。比如: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用不同诗句表达画面意思。一位小孩放学回家,正在敲门。可以用那句诗来形容?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回答:小扣柴扉久不开……对学生采取轮流制,进行循序渐进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这一活动目的是使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和展示语言的机会,且在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充分利用阅览课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词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互换阅读,也可以小组阅读。在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学生小组一起积累,最后达到了资源共享。比如:让学生描写雪的壮景,学生活学活用争先恐后的表达: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注重积累形式的多样化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们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用来摘抄他们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或记录他们读书时的体会感受。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随手摘抄和记录的好习惯,每当遇到好词好句,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课外阅读到的都能及时记录,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而不用再担心语句的枯燥无味了。
除了可以让学生自由积累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要求去积累,比如: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有关爱国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也可以阅读同学的摘抄本,把他们本子中的精美语句再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让学生从平时便注重基本功――词语、句子的积累,就会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基础的宝库,从而为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一.钻研文本教材,挖掘德育之功能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还需渗透教育,春风润物般地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价值观。[1]要想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教师能否完美地进行德育渗透更多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作为语文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认真钻研每一类课文的特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大致可以分为6个单元,“春光篇”的课文大多与春天的事物有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哲理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懂得做人的道理;“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勤学篇”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国篇”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风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科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颂读背诵古诗,利用课前之途径
我国当代卓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背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美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其中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学生兴趣浓厚。每天上课前,我们班的学生都要诵读一些古诗文。我利用午休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将国学里的德仁义智信灌输给学生。我还利用班会课,开展了“古诗背诵达人秀”活动,收效良好。
由一开始的《三字经》到后来的《唐诗三百首》,日积月累孩子们能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现在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十几首唐诗。
三.抓好教学阵地,播撒德育之种子
1.创编故事——将德育渗透于拼音教学之中
一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有趣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故事的方式,使课本中无趣的知识摇身一变,成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德育渗透。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我以故事《爸爸带我去游玩》引入:爸爸(bbb)带着我去爬山坡(ppp),我们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坡,看到了大佛。我真想要去摸摸(mmm)大佛(ffff)的时候,突然。广播响了,广播里播着“爱护大佛不要摸”。在故事中,孩子们认真聆听、模仿,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也接受了一次不随便乱碰公物的道德教育。
2.观察字形——将德育渗透于识字写字教学之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字形,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道理,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左下的“人”的一点写成捺,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是点而不是捺。“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众’左面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一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爱国主义传统,由古及今源源不断地贯注于诗词瀚海之中,成为我国文林诗苑中一道璀璨夺目的风景线。由《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乃至唐宋以迄于近代诗词,无不有关注国运、系心中华的杰作。其中有不少名句,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些警句至今仍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类爱国吟唱、脍炙众口的诗词精品,贯穿在高中的诗词教学中,对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青年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激发青年效力民族的奋进热情,大有裨益,意义深远。
二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词,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能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深,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会受到熏陶。如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会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诗词如一泓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田,会使他们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看待春夏秋冬,山川景物,感动于一片凋零的落叶,一棵枯黄的小草;让他们以一颗关爱柔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去对待生活和人生,同情弱小,向往美好。
三 培养学生求真乐美、向善博爱的健康人格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诗词“养心修身,润人心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载体。小说家金庸曾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中国原是诗的国度,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子教诲弟子学诗,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让我们感受到屈原坚持理想,九死未悔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平静的淡泊之心;读“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不为坡那虽历尽挫折磨难仍乐观旷达的开阔胸襟所倾倒!……读诗,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优化灵魂,铸造人格。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重熏陶、重课堂、重活动、重积累,引导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外活动;责任感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某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兴趣;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调节学生的脑力劳动,促 使学生体力的增强。因此,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之路,让青少年走出书本和教室,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增长才干,从社会实践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德育基地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品质。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以学校课外活动为基础,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课外活动具有区别于课堂教学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推动受教育者不断地去探求知识。课外活动应从开始就培养青少年学生做一名良好的社会公民,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情对待公共事业,爱护名誉,诚实、公正等品质。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责任意识。如,利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到社区举行“作一名有责任心的人”仪式,开展“我喜欢的责任名言、小故事、童谣”征集活动;会同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学生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开展综合性的古诗文竞赛活动,对古诗文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和拓展性的知识进行问答,并拓展古诗文诵读的外延,将此活动与思想品德、语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整合起来,渗透责任教育。还可以进行古诗文诵读展示,利用一些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组织学生齐声诵读古诗文,举行古诗文诵读展示活动,把经典诵读的成果展示在社区群众和家长面前,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内涵和欣赏古诗文艺术的能力,通过利用古诗文诵读这一重要的载体,不仅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也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责任感。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中践行责任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的实际的教育活动。
2.1 开展青少年军训及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
通过开展青少年军校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教育和国防教育。每个新学期开学,应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组织学生参加队列训练、军体拳训练、汇报表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开展“走进绿色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弘扬革命精神”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学习战士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紧张而有序的部队生活。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参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魄,磨练了意志,还培养了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品质。同时,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更加关爱集体,遵守纪律,增强集体责任意识。
2.2 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烈士纪念碑为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都要联合有关部门和社区、部队组织烈士墓祭扫活动。学生在为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聆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的同时,被烈士舍己为人的高度的责任感所感染,立志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小学生。
2.3 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培养社会合格公民。
学校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任教育活动。学生作为社区公民,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走进军营与战士共同庆祝节日;参与社区组织的清理小广告,扫除社区白色垃圾;与街道、村民委联合举行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红色教育图片展、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活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不仅是一名学生,更是社会的一分子,要为建设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三、以家庭教育为有力补充,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提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学校要视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学期应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全体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提高家长的责任教育能力。学校每年召开的艺术节、运动会、开放课等大型活动,都要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使家长们能够了解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活动无形中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使他们对学校的责任教育非常理解和支持。
四、结束语
通过“三位一体”责任教育模式的构建和运用,以学校课外活动为基础,让责任教育进入进入家庭交流、进入社会实践,既增强了师生的责任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也引领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最能呼唤中学生责任感的方法,不是教育中的批评,而是实践中的鼓励。只要我们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定能培养出一代有正义感、有上进心、有责任感的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1爱国主义是法制教育的关键内容
1.1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枯燥生硬,不能和语文课文脱节。教师可通过词句篇章的分析讲解来阐释爱国主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这是由语文学科文道统一,“授业”与“传道”并举、并重的规律决定的。那种脱离社会现实,空洞照搬爱国主义理论,死板说教,将自己狭隘理解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加给学生,甚至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这些做法都是极不可取、极其错误的。
1.2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1.2.1记叙文讲读中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渗透记叙文一般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要把握记叙文主题,必须分析人物形象。只有借助栩栩如生的人物去感染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分析人物做什么、怎样做,还要分析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学习《》一文,不仅要分析在献身的一刻做什么、怎么想(“直起身来,伸开双臂,猛虎般扑向那个机枪的喷火口”),还要分析能这样做的目的和动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学生不仅从感性上感知英雄形象,还要从理性上把握英雄行为的本质,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1.2.2诗歌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渗透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不少,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很好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的,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有歌颂爱国将领民族情感的,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有表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情怀的,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课堂学习这些诗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要启发引导他们迸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从古代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身上汲取精神,从而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洪流。
2找准切合点,课堂教学主,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很多,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楼上》等侧重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侧重于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遵纪守法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达到二者的自然融合。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我们可以抓住“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的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理解烈火烧身时,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标。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动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么做,对学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通过语文教学构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
小学语文课文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识、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注意了选文的现代意识和生活气息, 注意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与培养
3.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文中, 关于科学与发现的文章并不仅仅是科学成果的介绍, 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发挥合理想象、学会科学思维。并且赞颂那些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甘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做出贡献, 引发他们进行深刻地思考,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3.2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是现代教育与课文选文崭新而又十分迫切的课题。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健全, 对我们国家稳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文有人间天平等话题, 选取了有关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文章, 力图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 以及课后练习与单元语文活动的深化、引导,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学生从小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
3.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识
课文注意发挥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特长,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课文用“真诚的心”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 用“自强不息”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用“温暖的记忆”“情暖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用“神奇的大自然”“人类的伙伴”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 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 并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这些, 有力地引导了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 懂得为人、做事、处世的基本道理, 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 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论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人文精神 古诗文教学 实施策略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诗文的特点
古诗文的形式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一种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文学体裁,可以拈来随口应用;三千年来我们列祖列宗用它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才思,逞才性,淘沙拣金,去粗取精,历代诗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什,作为一个总体,它之所以使人感动,使人惊异,不但是诗篇的形式,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通过诗篇表现出来的诗人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刚柔兼陈、隐秀错采。
中国古代的“诗”,融“哲理”、“历史”与“人生”于一体,“诗”与“思”和“史”是融会贯通的。“诗”是人生的写照,也是人生的部分。
二、古诗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指在古诗文中蕴涵了丰富的体现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观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等内涵。
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表现为:
1.感悟自然
这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安石的《元日》、张志和的《渔歌子》、贺知章的《咏柳》等。
(2)抒写春恨秋愁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刘禹锡的《秋词》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暮江吟》,孟浩然的《春晓》等。
(3)抒写山水中的哲理的,如苏轼《题西林壁》、李商隐《乐游原》、陆游《游山西村》、杨万里《小池》、杜牧《山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等。
(4)抒写山水中的隐逸和闲适的:如陶渊明《饮酒》。
2.感悟人生
(1)感悟亲情的,如孟郊《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静夜思》等。
(2)感悟友情的,表现在送别诗中。
抒写自己辞别友人:
李白的《赠汪伦》和《早发白帝城》
抒写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3)感悟爱情的,如杜甫的《月夜》、《诗经・秦风・蒹葭》、《诗经・周南・关雎》、李商隐《无题》等。
3.关爱家国
这类古诗关切个体与国家、民族的血肉联系,属于怀古咏史诗。
(1)抒写表现悲愤情怀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对现实的忧虑和关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也属于这类诗。
(2)抒写表现对政治的含蓄批判的,如杜牧《华清宫三绝句》, 王昌龄《出塞》等。
(3)抒写倾慕英雄,抒发壮心豪情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抒写渲染历史的沧桑感的,如崔灏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在一首诗中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挖掘出来并大力弘扬。
三、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实施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两千多年来“诗教”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那么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古诗词的陶冶功能,怎样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同样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能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蕴美、风趣美等。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创设条件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用“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内容,容忍学生的“异端”,他们的思想才能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很显然,这种方式,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分类施教,分层提高。另外,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应讽刺、挖苦,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给学生留面子,给台阶。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师生关系平等,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荡真诚。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每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3.交代背景,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特定情境
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的思想情感、观念态度、认识水平,烙上了历史的印记。我们今天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必然要涉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可能将作品与历史时代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因此,在讲授古代诗文作品时,要补充与作家、作品有紧密关联的背景资料。这样做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感情,有助于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精神品质、个性意志,从而得到内心的感化,为人文精神的教育奠定感情基础。
作品的背景资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者,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身世、人生经历、创作成果、思想特点等;二是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一般包括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及有关事件等。在教学古诗文作品时,先交代这些背景资料(不一定全讲,视内容需要而定),往往能够很快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受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力量、精神品质等的感染。例如,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可以先介绍文天祥的身世经历和英雄事迹,通过动情的背景介绍,把学生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山河破碎的年代和环境中,看到作者四处奔走,独立支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形象。这样,就使学生对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理解诗歌内容作了有力的铺垫。所以,当学生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对诗句所表达出的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就会被诗人的精神品质所震撼、所感染,从而内化为自己心中的一股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向民族英雄学习,向英雄靠拢。
参考文献:
[1]胡良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0).
[2]黄润秋.略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
[3]王旭勇.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湖南教育,2002,(17):55.
[4]刘建明,焦瑞芳.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0):27.
[5]余雪芳.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宿州师专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