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育分析论文8篇

时间:2022-10-13 09:19: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分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分析论文

篇1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篇2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大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认为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单一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重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

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少关爱学生或不关爱学生。

四是教育机制不健全,好多学校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新的教育理念未能形成,部分陈朽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师德教育的滞后。

面对种种现状,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觉得应该从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觉得教书育人不可只教书而不育人。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我校有一位因教学成绩优秀而知名的教师,他有一套成功的应试方法,他所带的学生在全市前2000名中比重很大,很多家长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到他的班曾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几乎都让自己的孩子实现了他们的大学梦想,可是到了大学后,因为习惯了应试,面对大学的开放式教学论文环境,全然不能适应,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不同程度的患有心理疾病。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了应试上,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健康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论文盲点的产生。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却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关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我们也就不会再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眼中也就不会再有优差生,只有差异。

二是要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搞跟风走,发扬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本学期,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外出学习,教务主任安排我带一周的课,对所带班的学生很多教师得出以下的结论:“上课焉,下课欢,不打不闹不是这个班。”为此我精心地准备了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数学有了新的认识,一周后,他们强烈要求我再给他们带几节课,如果说我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也许就是我从不训斥学生,总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真正的去关心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的教师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应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成长现象。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长,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被广大教育家们奉为金玉良言,不无道理。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如果在这关键时期,受到不良氛围的熏陶,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歧。以此下去,他们的思想和言行的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先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试看今日少年之雄姿,必将赢得未来强国之势。”反之,少年不争气,国将不国。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的言谈举止也深受老师的影响。由于好奇心,学生非常关注教师的一点一滴,而且刻意去模仿。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却很强。中学生由于这样的特点,不分是与非,极力效仿,哪怕是小小的表情、动作,都不肯轻易放过。因此,教师的师德、简单的说就是言行举止必须慎之又慎,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为家长做出榜样。

如果说,智育是给予学生一个身体的话,那么德育就是给予了学生一个完整的灵魂,德育在新时期已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完美的德育必须依托于教师高尚的师德,也就是说:教书育人,师德先行。在新的时期,“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愈显突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要想做一名新时期合格教师,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理念,以渊博的知识、更要以高尚的师德来影响学生、用感情来教育学生,最终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觉悟,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

篇3

一、开办双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幼儿园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体和谐发展。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此任务进行。而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幼儿园没有认真贯彻规程所提出的要求,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为了赶时髦,吸引招生,甚至更直接的目的是为幼儿园搞创收,急功近利而忽略了促进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具体表现在:某些幼儿园为了突出英语教学,在各科教学之外增设英语课,有的课时还比较多,这样增加了幼儿学习英语的负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是挤占其他教学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干扰了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对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很不利。这些做法实质上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的。所以,英语教学应该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二、怎样看待幼儿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但是,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关键期在时间上并不那么明确,这个时期的刺激效应也不是不可逆的。比如,兰内伯格根据潘菲尔德和罗伯茨的材料,并以早期和晚期单侧脑损伤以及智力迟钝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出了2岁持续到12岁的语言接受期的假设。而我国主张双语教育的人将关键期的时间缩短到学前期,这是对关键期的片面理解。实际上,兰内伯格提出的关键期并非只限制于学前阶段,它应该持续更长时间。此外,近来经过剥夺再习得语言和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于语言关键期所受不利影响绝对不可逆的观点,予以了某种程度的否定。有人认为,如果让2岁儿童学会说一门外语,那么,他需要花上20年左右才能达到他所学语种的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能力,而一个18岁的青年如果有最佳环境只需4年时间就能完成。所以,那种认为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里指学前期)错过了第二种语言的学习,而在学前期后再要接纳第二种语言就颇为困难的观点,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三、开办双语教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开办双语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开办双语教学应具备以下条件:

1.应有一定的环境条件

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而获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应该设置模拟的汉英双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如在活动室分设汉语区和英语区,英语区摆放的物品和墙上饰品下注明英文,也可放置一些英文图书,使幼儿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中,通过观察、比较,最终达到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鉴别和理解。同时,应创设一种模拟的汉英人际交头境,使幼儿有机会感受和运用两种语言,这就要求除外籍教师以外,中国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也必须用英语与幼儿交流,否则,幼儿在英语课上所学的英语不能及时得到强化。

2.应有一定的师资条件

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要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水平,就必须具有既掌握相当英语知识又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而目前,大多数双语教学幼儿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有的幼儿教师英语水平低,在教学过程中,当幼儿提问到未经准备的内容,就措手不及。有的教师发音不准确,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孩子一旦接受错误的语音训练,再想纠正就非常困难。有的园高薪聘请高校英语教师或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些人不了解幼儿心理,采用成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没有特色,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3.应有经过科学研究的幼儿英语教学内容体系

幼儿英语教学必须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促进幼儿发展。目前,我国还未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而科学的双语教学教材。幼儿园教师自己选择或创编教材有很大的随意性,内容忽深忽浅,没有照顾幼儿的接受水平,甚至有些园几年下来只教会幼儿一些单词或几句口语,幼儿学了之后不会用,很快就会遗忘。

4.应有一套适合幼儿的英语教学方法

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避免成人化。幼儿园应以口语教学为主,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听、说、读等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避免强迫死记硬背。如用英语向幼儿介绍玩教具、用餐时介绍食物的名称和特点以及餐具的颜色和形状等。幼儿在请求教师帮助时,必须运用正确的语言才可能得到帮助。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在具体情景中接触并获得实用性较强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模仿练习,幼儿就可以无意中掌握一定情景下语言的运用。超级秘书网

在英语教学中还应注意利用各种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录音和录像设备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四、在双语教学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双语教育体系的建设

只要幼儿园开办双语教学,就应在幼儿园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探索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教材与具体教法,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幼儿学习的英语教学体系。

2.幼儿双语教学效果的长期性与连续性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接受教育的效果与其年龄关系不大,与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确有关系。当前,幼儿在学前期学习了英语,但进入小学后如果不能继续学习,就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因此,还应进一步探讨幼儿园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以巩固和提高儿童的英语水平。

3.应在幼儿师范学校开设英语课

篇4

关键词:近代化;教会学校;社会思潮;新式教育机构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浙江民众一直有崇尚书学,尊重知识,兴学育人的优良传统,故素来人杰地灵,有“文物之邦”的美称。1840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依仗军事侵略的胜利,开始大肆进行文化侵略。“传教,办,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1](P.624)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此被打破,开始走上一条无奈而痛苦但又别无选择的近代化道路。

一、浙江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一)在浙外国教会学校的创办

后,随着《》的签订,浙江的宁波成了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传教士从此纷至沓来,他们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往往通过开办学堂的方式向儿童灌输教义。1844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东方女子教育会传教士爱尔德赛(MissAldersey)到宁波传教,首创女塾。这是浙江第一所教会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女子学校。1845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医生麦嘉缔(D•B•Mccartee),在宁波开设男生寄宿学校——崇信义塾。这是浙江最早的男子洋学堂。该学堂后迁入杭州,又易名育英书院,是日后之江大学的前身。《》、《》的签订,使外国传教士取得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办学、置产等特权。于是,他们以宁波为跳板,逐渐向浙江各地扩展。美国浸礼会、青年会、圣公会,英国的安立甘、内地会等也陆续在宁波、杭州、湖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定海、温州等地相继开设男女学塾。据统计,到1907年,仅天主教在浙江省所办的文教事业,就有训练任神职者之学校3所,学生计58人;普通学校115所,学生计1207人。[2](P.128)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会学校多创立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有在后即已创立的,远早于国人自办的公私立新式学堂。这对浙江教育的近代化而言,无疑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女子教育,早在1844年时宁波就有教会女校的设立,不仅对浙江,而且在全国女子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会学校在浙江的创办,尽管其主观上是为了传播教义,为扩展教会势力而培植一批中国籍的传教助手,试图藉此而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但是,在客观上也给古老的浙江大地带来了许多较之封建教育确乎进步的东西。如数理化课程的开设与一些实验机会的提供,使学生学到了在传统旧学中难以学到的近代科学知识。其它如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等,都使一部分有爱国心的青年因此引起思考,燃起富国强民的思想,从而培养了一批区别于旧式文人的知识分子。这在促进浙江教育近代化方面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1851年(咸丰元年),浙江学政吴钟骏在目睹教会学校给宁波各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所带来的变化后,向上呈报时称:“宁波府城诸夷杂处,左道易惑”,因而建议“见饬各学教官于乡镇劝立义学,以正人心。”[3](P.3)可见其影响之大。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客观要求

第二次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渐增强,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彻底打碎,唯我独尊的“天朝”已然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华夷”共处之时。随着中外交涉的日益频繁,客观上急需大量“通习外国文字之人”;同时,随着的开展,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也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欧风东渐的前沿,其情形更加明显。而这又与现行的科举制度相悖。作为封建官僚的李鸿章,在作了比较客观的之后,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严重社会,认为我国并非没有聪明才力之士,实因士大夫大多耽搁于章句贴括而不知寻求至富至强之术,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指出“西人学求实际……”[4](P.868)而中土人才则大多空谈学问。因此,相互间应该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可见,李鸿章主张兴西学,通过改变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模式,来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局面。这种兴学强国的思想较典型地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特别在官僚阶层)的共识,并直接成为其支持并创办近代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近代思潮及其对浙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地,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爱国志士纷纷提出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思想和主张,形成五彩缤纷的社会思潮。它们中主要的有爱国主义思潮、变法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和实业救国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及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等。每种思潮的出现,无一不对教育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中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潮则影响更甚。

早在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已任的维新派就大声疾呼: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处境,当先变法。但要变法就要找到本原。而本原就在教育。在他们年来,今天形成“北托于俄,南摄于英、法,东割于日本,岌岌几不国”的局面,其“所以倾败之由,在民愚之故,”[5](P.124)并明确指出是科举制度与传统的学术(即汉学、宋学、词章之学)使“朝无才相,阃无才将,疆无才吏,野无才农,市无才商,肆无才工,”[6](P.971)成为无益于国、无益于民的废物。因此,他们竭立主张,欲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改革教育。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乃至洋务派官员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即是代表。

后期的张之洞,教育救国的思想十分明晰。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1895年,在其《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更是提出了“广开学堂”的见解。其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以及充分体现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论著《劝学篇》等,无不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这一点,康有为较之张之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明确地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的根本手段,其论著《大同书》和《长兴学记》基本上是采纳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许多教育的因素。从表面上看,随着“戊戍维新”的失败,他的教育救国主张也随之破产了;而事实上,其重视教育的和实践,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人才,积聚了推动发展的新生力量,其改良社会和发展教育的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诚然,在民族危亡之机,教育是救不了国的。而且若是只从现象来看,旨在挽救清王朝的教育救国思想实施的结果,却在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但是,如果从民族的新生及其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则张之洞们的教育思想在摆脱我国传统教育定势的教育近代化上,以至在摆脱落后、走向发展上,显然是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的。而教育的历史连续性与继承性,也决定了该思潮在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与教育救国思潮同时出现、而对教育界有着直接影响的还有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论者主张通过举办实业、振兴商务来增强国力、民力,进而达到抵御外力入侵之目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郑观应、张骞、汤寿潜、汪康年等。郑观应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7](P.586)其他如张骞等也持是论,认为应以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

应该指出,在19世纪90年代末,实业救国思潮的声势并不大。到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和财政资本的统治业已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8](P.259)于是他们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殖民地化更加加剧,这是实业救国思潮高涨的重要原因。1895——1898年,一度出现投资设厂的热潮,其中有不少因此而获利颇丰。这在客观上给许多人以无穷的诱惑。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也纷纷加入投资近代企业的行列。可见,有利可图也是实业救国思潮高涨的内因之一。

然而,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最终“实业救国”论者往往也是“教育救国”论者,因为当为了发展实业而兴办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时,两者就地合二为一了。

救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无疑给浙江的教育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其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兴学育才的热潮。“广立学堂,储为时用。”[9](P.963)许多人在这些思潮的下而走进教育界并为之奋斗终生,也有不少人或募集资金,或捐献巨款兴办学校,甚至有不惜性命去惊醒“当道”,兴学自强的。①(P.1090)其它如女子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思潮等等也莫不如此。浙省教育界由此而出现一批新式的近代教育机构。

二、近代浙江新式教育机构及其特点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办学“上谕”,明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著各省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艺学为辅。”[10](P.4719)虽然“中外政治艺学”仍以辅之,但毕竟已被纳入课堂而合法化。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学校制度;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清廷设学部,以管理全国学堂。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劝学所及教育会、宣讲所。

1897年,寓居上海的杭州人汪康年回到杭州。试图在浙江兴办新学。后因顽固官绅从中作梗而未能如愿。但此举对兴办新学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是年,杭州知府、福建候官人林启,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的普济寺首创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招生30名。于当年四月二十日开学。林启自任总办,并延聘士绅名流为教习,讲求实用之学,学制五年。开设国文、、算学、格致、化学等,后又添设选修科目日文。之后,又先后创办了养正书塾(即浙江省立杭州一中)与蚕学馆(即后来的蚕桑学校),从此风气大开,如孙诒让创办的温州蚕学馆、瑞平化学堂(1905——1908年间,温处两府创立了300余所新式学校);吴锦堂在慈溪创办的初等实业学堂(即后来的锦堂师范);陈屺怀在宁波创办的宁波府师范学堂、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等,全省各地各类新式学堂竟如雨后春笋。

纵观浙江近代新式教育的,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的重点在以普及文化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主要原因是:①小学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关键地位,基础教育的优劣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有更紧密的联系。②新式学堂多为邑绅主动兴办,创办小学堂相对于创办其它更高层次类型的学堂,其所需资费少。囿于个人实力,只能取前者。当时浙江各地盛行赴日、沪或京师留学之风,故上举办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十分强烈。

第二,这些新式教育机构大多改变了旧式教育的空间位置,缩短了士人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以前从未有过的互相砥砺影响的机会,利于养成团结之心和群体意识。

第三,在体制上参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年限和学习目标。在教育的组织和上,改从前的个别教学制度为班级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括帖制义等课程,还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西方先进技术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其它课程,也即已经更多地世俗化。教学上更注意使学生理解,不再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更趋民主化。

第四,注意学生的出路。传统上,各类士子都十分注意将来的前途,这是其为学的根本动力。近代新式教育机构能否给他们带来同样辉煌的前程,直接影响着旧式士子对西学的接受与否及其程度。浙江同样如此。因此,近代教育机构很是注意与科举“正途”者的结合,使西学者(无论在国内、国外)享受与之同等待遇,以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从而最终有利于西学和近代教育在浙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新式机构的出现,大开了风气,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如在新式学堂创办之前,浙江的知识分子多居家攻读,足不出里。然而,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办,许多有志之士则远离家乡,奔赴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及海外求学,固守之习为之一变。

第六,传播了近代知识,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新式学堂的大量创办和教育的改变,扩大了青年学生的知识空间。一则以综合性科学教育取代家庭式经验传承,知识面与知识结构大为优化,改变了单一纵向比较的传统价值评判准则;二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社会层面,相互交流信息,拓宽了眼界;三则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工具,可以直接面向大众传播媒介。这些新式人才聚集在大都市和中小城镇,其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容量与社会的能量、质量,远非昔日以天下己任自诩的士人所能企及。

第七,新式教育机构的出现,也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不断扩大的新式人才队伍,使得传统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这些学堂毕业生对政、教、军、警、报及工商各界的渗透,改变了各分支部门的内在结构,初步形成以国内毕业生为基干,留学生、开明人士和外籍人员为引导和补充的近代化人才体系。

总之,浙江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已成为浙人近代化的重要途径,加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社会风尚形成有力的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行为方式发生剧烈震动,对于更新民族心理素质,改良文化土壤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①杭州贞文女校创办人、校长惠兴女士,在贞文女校开学典礼上,割臂肉痛陈:“这块臂肉,作为开学的纪念。这贞文女学校,倘以此日推广,我臂肉还能重生。倘这女学校半途停废,我必要把这身子,来殉这学校的。”后终因缺乏固定收入,至次年秋,已几次停课。惠兴便以身殉学。在遗书上她写道:“愿将一死,以动当道。”——《惠兴女士殉学记》.《近代女权运动史料》.第1090页.

[1].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624页.

[2]李国祁.中国化的区域:闽浙台地区.1860—1916[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十四(1985)年五月再版.第128页.

[3]王先谦.十朝东华录·咸丰东华续录十[M].光绪二十五年仿泰西法石印.第3页.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68页.

[5][6]徐勤.中国除害议.戊戍变法(3)[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9.第124页.第971页.

[7]夏东元.盛世危言·商战.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第586页.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第259页.

[9]张之洞.劝学篇·序.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第963页.

[10]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总4719页.

influencefactorsoftheeducationalmodernizationofZhejiangandthecharacteristicsofeducationinmoderntimesinZhejiangProvince

BaiJinbiao

篇5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计,2001.10.

[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中国统计,2002.1.

作者简介:

篇6

自2008年起,公安部直属的两所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将停止招收本科生。全国其他公安院校,亦将逐步停招本科生。据此,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警察教育培训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借鉴“美国模式”,淡化或暂停学历教育,培训将成为警校的主要职能。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公安院校首先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必要的文化理论课程,确保学员的文化水平达到相应的学历程度。同时,还要按照警察培训的要求,进行警务知识、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及体魄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而本科学制仅有四年,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使学员在学历教育和警察培训两方面都达到理想要求,显然十分困难。

随着形势发展,这种公安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现出诸多弊端。一方面,受师资力量等资源所限,其学历教育的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距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相形见绌;另一方面,沿袭多年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死板教学方式,也使其警察培训工作与公安实践严重脱节,公安实务部门对毕业学员的认可度不断降低。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急剧增多,包括警察在内的诸多公务员岗位,也已为广大学子热衷报考、激烈竞争的理想职业。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完全可以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出所需的大量优秀人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安部着手启动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以利于公安机关广揽人才,优化队伍素质和结构,集中精力、强化职业培训工作。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公安教育培训多年来所积累的一些深层问题,如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实用性和实践性等,远非停招本科生一举能够解决。

二、教学脱离实践——当前公安教育存在的问题

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课程,从师资上来说,这些老师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规格招进来的地方大学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根本没有公安实践,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安院校,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听讲的现象很多。

基于以上理由,导致现在公安院校的学生只能接受一些公安的皮毛。像实弹演练、汽车驾驶、擒拿格斗、查缉战术等实践性的训练基本走形式化或者根本没有,所以,进入公安队伍的公安院校学生也是要依靠岗前培训来学习实践中真正用得上的基本知识。

三、中美公安教育体制比较

1.警察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美国:美国的警察教育只由警察机关负责,各级警察机关自己开办学校或培训机构。

中国:警察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实行的是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双重领导。

2.警察教育模式比较

美国:以培训为主,以补充知识为辅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计学历,也不授予学位,主要是为职前警察和在职警察提供必须的警察业务技能和知识。

中国:警察教育由普通教育和在职人民警察教育两部分组成,实行的是警察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3.教学内容之实践环节比较

美国:在教育内容筛选和课程设置上,把技术训练放在高于知识训练的地位,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中国:理论课所占比例过大,教育内容偏重于讲授,有的理论知识脱离实际,个别学科内容陈旧、流于空泛,技能训练和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6个月。

4.师资队伍建设比较

美国:挑选教师很严格,一般都招募警察机关中有大学文凭和五年警龄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资深警官担任专业教师,这部分专业教师约占70%.其他公共课程主要聘请当地大学有真才实学、在学术上造诣深的相关教师兼职授课,这部分教师约占30%.

中国:专职老师,长期脱离公安工作的实践,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很难反映公安现实斗争的新情况和新经验。

四、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应当正确对待美国警察教育模式

作为一个在西方法治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警察教育制度理所应当地值得世界各国警察机构与警察教育部门学习和借鉴。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作为我们将要开始的公安教育改革的关注点。

1.关于美国警察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的适应性

美国警察教育培训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培训内容贴近警务实践,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其不足之处,在于美国警察机构相互独立,其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不统一,各培训机构自为战;甚至个别警察培训机构将“巫术”作为警察的培训内容。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注意的话,也是不够理性的。

2.关于警察学历教育的职能

如果仅仅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而让公安院校不办学历教育,则仍然不能解决公安院校教育的问题。如果借鉴美国警察教育模式而革去公安院校的警察学历教育职能,不但会损害包括公安民警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感情,而且了会损害公安院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我国公安院校通过提供学历教育而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能够得到教育部门在办学理念与办学程序方面更专业的指导与监督;在这一点上,是我国公安院校教育的特色之一。

3.改革公安院校现行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我国公安教育改革的关键,振兴公安院校教育

当前造成公安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于公安实践。二是公安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仍沿用军事化管理方式,造成公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学风不振,在走上公安工作岗位后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不强。因此,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改革近期目标应当是着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4.加强公安教育的职业化——后公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社会、民众、政府对公安民警的要求、期望日趋增多增高。公安队伍面对高发的犯罪态势和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公正期望和安全服务要求,只有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方能不辱使命。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能力、水平、素质的提高已远不是单单通过“自我修炼”即可实现的。人民警察只有具备了职业化素质,具备了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能力和意识,并身体力行之才能获取公众的信赖和尊重,也才能满足公众的安全和公正需求。公安教育只有按职业化要求进行改革,围绕职业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教育问题的内容即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教育改革,着力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意识和水平、能力,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期望和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公安职业人士。而只有在竞争中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公安工作的重任。

篇7

在当今中国的广告业中,社会需要大量的优秀应用型设计人才,但是学校教育下的学生大多是“纸上谈兵”的“秀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广告教育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即我们广告设计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从传统的艺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受传统美术绘画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大,教学内容只突出在设计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而缺乏与广告设计相关的各专业、各学科之间必要的关联与支持。广告专业课程的覆盖面明显落后于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前对学生美术修养培养的忽视

现今社会中国的教育体制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都只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于是,不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前较少有系统地学习过美术知识,学校中也很少开设专业的美术课程,学生对艺术方面接触很少。社会和学校对艺术课程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艺术修养的落后。

2.大学教育中对广告历史的忽视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广告设计是现代的、先进的,我们没必要学习历史”。而广告设计发展的历史却是我们从事广告设计最好的资源和财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学校忽略了广告专业历史课程,重视的是美学和广告理论的培养,认为这些才是最有用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只有在历史中找寻发展的方向,教师才能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等大环境下,明确广告的发展动向与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才能更有远见地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奠基铺路,使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

3.学校广告设计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大学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安排,基本是从美术基础开始培养。由于我国的艺术培养教育体制不完备,原本是在上大学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大学期间才能完成。因此,有些学校只好利用大学的一半时间对学生进行美术绘画和美术理论教育。从而造成,忽视广告设计知识教育,忽视市场营销学、媒介策划基础、广告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相关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这些高校单纯把形象的艺术教育作为唯一的追求,所以教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加上某些学生学习心态过于消极放松,所以毕业生很难离开学校后快速融入社会。

广告是一个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它必须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引导消费潮流。对高等教育而言,广告学专业的课程必须作出适时调整。

4.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广告学本身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现在学校与社会是隔离的状态。学生就像笼中鸟一样,他们只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当今社会市场直接衔接起来。学生已经习惯老师手把手地教授,没有养成独立思维、独立创作的习惯。因此,到了社会工作,由于他们无法适应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无法独立进行广告设计创作,因此,很容易被社会市场淘汰。

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的解决

1.借鉴外国设计教育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西方现代广告设计,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从传统手工艺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而设计教育,是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庇乌斯的设计教育思想演变过来的。包豪斯打破了以前设计学院只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的做法,秉持“纯粹艺术”和“实用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设计教育观念,提出了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反对在教育中守旧的教条主义和集体合作的创作理念。

我国的设计教育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设计教学经验。如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中提出的“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理论。这个理论正是我们现行广告设计教育中所缺少的部分。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我们仍采用着“以老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授模式造成了当前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教师传授理论与指导、启发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并用。包豪斯提出的很多设计教育理念都可应用于我国现在的设计教育当中。但是,我们对西方广告教育也不能不加评判地加以吸收,一定要在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之前,充分了解其国家设计教育形成的历史背景,再根据中国的教育特点、社会需求,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学习、借鉴,并在教育实践中加入我国自身的传统元素和精华,让两者更好地结合,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2.革新现行课程体系

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所出现的问题,正是我国整体的设计教育专业体系不完善造成的。虽然近几年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教育体制措施,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素质教育的滞后问题。我们要从基础教育阶段转变全社会的观念,(转第75页)(接第60页)对艺术设计进行调整和改革。

学校要制定更为合理的录取政策。例如,2008年很多的艺术院校就调整了文化课与艺术专业课的比例,从原来着重文化课成绩调整到两种考试成绩比例相等;对专业优秀,但文化课没有达标的同学,保留一年成绩的政策等,这些政策会有助于鼓励和选拔优秀的艺术人才。

学校要对广告设计课程安排进行调整。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要同时掌握设计和广告两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两方面理论知识对广告设计教育都是同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为了加强实践能力,我们在课程中应该加入大量的实习和案例模拟练习。实习就是为了学生们接触市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状况;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要让学生们尽早接触社会的工作模式和环境。案例模拟练习,可以借助于当前广告设计方面大量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课程教学要注意学生共同合作精神的培养。广告设计是一项需要多人合作的工作,每个人在设计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如:在案例实践课程中,我们可以安排以几个人组成“团队”来做一个完整的案例,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大家通过阐述和讨论,反复地修改作品,增加学生们的知识交流。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沟通,补充完善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

3.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

教师在广告设计教育专业的教授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专业技能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造就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的进步性和完善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设计教育专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新讯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一定层面上要有一种预见能力,让学生们看到未来,用现在知识来为未来设计;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让学生的眼界放得更远。

与此同时实践经验也相当重要。实践是老师加深对广告设计的理解、深化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的最佳途径。就像包豪斯创建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中,手工业和艺术的专家并肩授课,坚持把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平等的位置。

结语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广告发展史,但是我们的现代广告行业还是一个仅仅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产业,广告行业将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广大市场的热门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告业会更加的成熟规范,发展的规模会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广告专业人才。所以我们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佳会,和钰.浅析广告教育如何面对设计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版.

篇8

关键词:设计教育培养定位办学层次市场需求教学实践创新思维

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创办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现代设计从那时起在根本上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外在形式。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市场对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及较高的设计类学费刺激了设计教育的招生规模。我国现有高校约2400所,其中7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本来就不太完善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显得更加零乱与脆弱。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且适合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经过了这几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的设计专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成为了目前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各高校竞相开设各类的设计专业,学生的在校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也是不断高涨。对于几年之间突然冒出来的许多设计院校及设计类的学生,有很多人颇有看法,认为现在的设计专业已经太多甚至到了饱和的程度。事实是否如此呢?目前我国的整体设计水平并没有因为设计学院的增加和设计学生的增多而呈现出设计水平的快速发展。一边是社会上急缺各类设计人才,一边是大量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是转行。我国目前的设计水平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大量地扩大设计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的。然而,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扩招导致的学生整体水平的下滑,因专业设置不完善造成的个别专业的就业拥堵,甚至使得设计类的扩招成为了有些高校提高收入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设计院校依然延续着80年代以来以绘画基础加三大构成为基础的设计教育,很多学校开设此类专业的目标并不明确,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院校之间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体系不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都造成了学校所设专业缺少特色,缺少个性。专科、本科、文科、理科都是一种教学思路,开设的课程也是大同小异,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各自的培养层次。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拥堵现象,在当前,社会不是不缺少设计人才,而是目前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缺少特色、缺少对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与市场、现代人的需求、现代的技术条件与生产条件等等。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积极而又庞大的活动,因而单一的设计教育体系,显然是不足以支撑这个系统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办学层次、不同的办学模式其培养的学生就业的市场定位应该是不同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的就业地区如何,学生的就业范围在哪,既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类型学生等等,这些应该在办学之初就非常明确。作为办学机构如何确定培养目标,找对学生就业市场的定位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是发展我国设计教育的重要前提。

目前社会上缺少的设计类人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普通的商业设计工作者,一类是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专业素养的高级设计人才。就目前来说,市场对于第一类的人才社会需求可以说是非常之广,这类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专科院校和一般的本科院校根据自身条件的特点,是否可以考虑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到这一类人才的培养上呢?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把这作为办学的基本原则,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持久地良性地生存下去。培养这一类的人才在教学上应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所学内容与市场相贴近。及时与市场、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定向培养,量身度造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大量的职业经验。这里讲的实践是指教学中充分结合市场环境、市场走向、产品定位、消费特征等具体情况而为学生设置各类模拟的设计练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市场规律,了解设计过程中的功能要求与适应性,懂得设计中的具体问题与现实利益的存在。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理论课程以普及性教育为主,如市场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材料学、设计史、设计的方法论等,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并不需要作很深入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应该侧重让学生较强地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又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虚拟的教学实践与完全的社会实践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社会实践可以代替设计教育,甚至有很多学校在学生三四年级时就把学生完全地抛到社会上去,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学校进行教学实践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对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会很有帮助,而完全的社会设计实践常常并不能自觉地提高设计水平。

除了实用性的、普及性的设计教育之外,社会上对于高素养、高水平的设计师的需求也很大。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充足、教学经费良好又有较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工作条件的专业设计院校及重点院校来说,其培养目标就应放到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上来。首先这些学校招收的学生专业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院校,学生在进校前已具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水平。再者这些院校一般都与国内及国际上一流的设计师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设计动态,这些院校有能力也有责任把自己的培养目标放到更高层次的具有创造性的高级设计人才的培养上。教学上应该特别注意在重基础重理论的前提下突出教学中的试验性,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倡新的概念性的设计作品。设计需要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试验中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否定、敢于寻求新的解决途径的勇气与方法,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运用多种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而暂不去考虑在技术、市场环境、制作成本、消费心理等方面实施完成的可能性,在不断的否定中寻找新的可能性。试验性尝试对于设计创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学校又是能为学生提供试验基地的最好的舞台,企业可能很现实,而学院却可能很概念和很超前。在试验中学生可以对材料、技术、表现手段等的各种可能性得以扩大认知,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得以无限扩展。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对学生试验性的训练之前,学生必须已经是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了较广泛的设计基础之上的。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超前意识、创造性意识,以期引领设计潮流带动整个设计水平的向上发展。

整体设计水平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的精英设计人才的带动,同时社会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商业设计工作者,两个层次之间,上层牵引下层,下层支撑上层,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不同的院校只有根据自身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才能得到市场与社会的承认。那些违背市场规律,不能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学校、专业最终会被社会与市场所抛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否对应市场的需要就是检验设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专科和本科的培养目标,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因为受到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投入,所处地区的不同,其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某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来禁锢它。

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才的培养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而应该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根据院校自己的特点来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思路以对应学生的不同就业市场定位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办学机构只有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树立办学理念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认清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现实,把握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对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进行剖析与探索,构建适应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才能使设计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引领中国经济真正进入“设计经济”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20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