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16:04: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归纳为“欣赏评述”部分。其要求指出: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用语言、文字等表达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从中不难看出,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本人通过长期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
1.诱发兴趣,主动探索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可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那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呢?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儿童的欣赏习惯中发现:儿童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引起兴趣。我觉得课前就要让学生接触他们熟悉或适应他们心理特点的事物,会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如:学习《外国绘画作品欣赏》时,我在课前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毕加索在德国士兵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时,对德国士兵说,请允许他把画画完吧。学生一听,顿时对这位画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这个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等。讲到这里,我适时止住,给学生提出了要求: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同学们自己到书籍和网站里自己去寻找答案,下节课看看谁找到有关他的资料最详细。又如:在学习《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一课时,我也是先给同学们看了一个竹编的蚱蜢,学生都挺有兴趣的。我这时就问学生,你们自己家里也有这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手工作品吗?请你们也带过来,让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欣赏。结果学生带来了很多的手工作品,课堂气氛瞬间调动起来。通过以上事例说明,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与其教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不妨诱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2.大胆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中,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出自名家之手,如《外国绘画作品欣赏》、《雕塑作品欣赏》等。以往大多数老师是这么做的:老师出示一张张的画提问,随后老师进行讲解。这样,往往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不象绘画课那样敢于回答问题。即使有同学回答也是屈指可数,回答的内容既简单,又枯燥,对所学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印象。而我们老师也是口干舌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将老师的主动提问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提问。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首先要让他们有问题产生,然后教师从学生的问题切入,最终达到了解这些作品的目的。如:在欣赏油画作品《又是一个两分》时,我问学生: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说,为什么名字叫“又是一个两分”呢?我也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为什么要叫“又是一个两分”?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意见各不相同,最后有提问变成了讨论。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很正确,重要的是学生这时候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这时适时点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欣赏课中,有很多的作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敢于提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实践参与,体验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主角,而学生则成为配角和观众,形成了教师怎么画,学生跟着画的“仿造课”。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性、创新实践能力被严重束缚。所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要充分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新鲜好奇又好玩,从而不断去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课前得以明确,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了解漫画,而是侧重于漫画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整堂课都应紧扣“生活”,无论是选择欣赏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作业主题都要围绕漫画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教学。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内容和画面最好是来源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并且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教材中有很多漫画作品,不必一一呈现,要有所选择,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找适合学生欣赏的素材。我选择的漫画作品主要有《小猫的玩具》、《音乐家的胡子》、《城市之痒》、《下棋》,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容易读懂的,学生欣赏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所以学生们欣赏的时候反映都很强烈。此外本课在学生绘画动手体验的设计上,不能仅仅画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动物、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而应当和学生最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最终从此课的学生作业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时经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才会觉得够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知识。例如《青铜器》一课,我之前虽然了解一些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但是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这样一知半解地去上课,教学者连信心都没有,又怎么能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有时候光看看教参是不够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更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等。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教给了学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设计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挖掘得越深,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透彻,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贯通、游刃有余。
二、注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和获取知识,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传统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美术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
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运用。如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中,选择一个下雨的日子,让学生穿上雨衣、雨鞋、打上雨伞在雨中玩一玩,学生一定会兴奋地在雨中或漫步或飞奔或游戏,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比平常更细致的观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下雨奠定基础。在春风徐徐的日子里,教学《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筝,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开心情景画下来,学生画得毫无拘束,大胆表现,学生的作品上无不体现出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验最好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景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设计《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林荫道上、操场上去寻找春天的事物、景物,去发现属于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亲手的体验小结出的结果,学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春天的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觉得学习色彩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接下去学生们都带着激动的心情用色彩来表现春天,课堂作业效果精彩纷呈。
有时候在时间、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课程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如在设计《出壳了》一课时,可播放蛋类孵化过程的动态录像,了解平时很难亲眼看到的景象。让学生用动作和神态来表演小动物努力破壳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各自不同的感受,懂得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更愿意在美术活动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美术作品。因此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独特的美术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主观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
首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设计时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感受。学生有了体会后,自热而然会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得到灵感,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便会形成一定的创造。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一课中,课前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枝干形态、树叶形状颜色,亲自用小手去触摸树干树叶,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再结合欣赏不同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想象各自心中最美丽的树。这样学生的作品自然就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树。
其次,可以综合多种艺术活动进行艺术创作。画、说、唱、舞、演等艺术活动都可以进行融合。相比严肃刻板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轻松、自在、有趣地学,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学法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乐学爱学的角度出发,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如《画音乐》一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蹈,在感受中完成手中的点线面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创作。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何乐而不为?
本期我有的放矢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绘画教学,根据教材要求。着力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贯彻加强基础知识,开发智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原则,重视审美教育和加强工艺设计教育,力图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感。
兴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中外儿童题材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门的表现欲望。
二、培养正确的绘画姿势,认识构图美。
作画,必须有良好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和握笔的姿势)。在教学中,我时刻提醒、纠正学生的姿势。
一幅画从整体看上去美不美,构图的处理是关键。如:一个物体摆放在画面中,画得太大就显得拥挤;画的太小就显得小气;画得偏上或偏下、偏左或偏右都会使画面不美观。如何恰当的处理好物体在画纸中的关系呢?构图很重要。我用直观的正误图例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构图饱满。
三、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运用。
五彩缤纷的世界吸引着我们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我根据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提倡学生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水彩色笔或蜡笔,运用形与色的知识,进行临摹、写生、记忆画、想象画的练习。
通过这些绘画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本学期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造型技能,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与学总得来说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1.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2.学生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表现大胆积极。
3.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一定的创造能力。
4.教学过程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大胆的创造能力。
存在问题:
1、教材内容增多,部分内容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部分教学内容较为分散和繁琐。
3、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给学习材料准备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部分学生作业迟交和拖拉现象比较严重。
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改进评价方法增强部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责任感。
2、适当调整单元内教学内容。
一、体会生活,感受生活中艺术的魅力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应该让学生多从生活中去发现艺术,生活是一个大舞台,里面充满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作情感来源,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体会到伟大的亲情、崇高的友情、纯洁的爱情,如果将它们体现到艺术作品中去,作品会变得鲜活起来,这些就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它变现到自己的作品中,提高美术作品的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创作,如好人好事,勤劳工作等,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美,体会美,从而感受美,创新美,从而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融入于生活。
二、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创意思维教学环境
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时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及潜能,良好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作为一个好的引导者与学生互动学习,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情感上、思想上以及行动上的自由,营造出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教学内容上有一节是关于《家乡的水果》,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想象力,学生可以任意画出水果的种类,盛放的器皿,当然学生也可以画出还长在树上及放在手里的样子,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去发挥,然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创意思维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不会束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没有了刻意的模仿,为学生想象空间创造了基础,从而激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利用多元化方式,开展美术创意教学课堂
美术课堂是艺术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应该是充分自由尽情释放思想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自由化及开放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潜能。美术创作过程可以看出个人的气质及性格,不管是追求外表的外在的格,还是追求主体的内在性格,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给予充分尊重,极大的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不规定束缚的模板,让其自由发挥特长。例如,在学生体会绘画工具时,根据版面材料和印刷方法,可以分为铜版画、木版画、丝版画、石版画等等,并不是版画都适用于所有人,学生因个体、性格差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绘画;在选择绘画材料时,教师也可以提供多种材料给学生们,比如铅笔、粉笔、蜡笔、木炭、彩蛋等等,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极大提升美术创意教学效果。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欣赏名作激发创作思维
小学美术课堂因其教学的艺术性及特殊性,可以采用多种创意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面教授可能效果不会太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则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件上播放名作鉴赏,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大家的风范,学习其美术的创作手法,并科学的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提高美术素养,学生在学习理解作品时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拥有更好的发散性创作思维,当然,教师在选择名作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接受能力,不能选择那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作品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从中受用,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
五、积极全面评价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视知觉心理学 小学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45-01
一 视知觉心理学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 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面、线、点。(1)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颜色的冲击性,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2)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3)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潇寒.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2
关键词:美术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的教学设计”这一课题浅谈如下自己的想法: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的教学设计的策略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①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②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
③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④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形象进行比较。
对美术作品形式规律的感知和认识,这是与美术语言的直接对话和交流,是倾向于直觉和感知的活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识读”,而不是教师提供现成的结论。
2、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幻想是儿童最为宝贵的东西。呵护好奇心,可以使之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原始驱动力;引导幻想,可以成为儿童产生无穷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为教师,要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激发和精心呵护,尽量拓展孩子们自由想象的时间、空间和表现与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挥。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③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④要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3、注重美术文化的教学。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教学呢?
关键词:中职 美术设计 现状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与艺术设计相关的技术人员。笔者通过在职业中等学校任教的亲身经历,谈谈对中职校美术设计专业存在问题的粗浅看法。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现状
据查,我省中等职业类学校大多设有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或装潢美术、或服装设计、或广告设计等专业,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招收动漫专业和影视传媒等新兴的专业。但是实质上来讲,大多此类专业班都未能培养出具备专业艺术设计素质的人才,也未能使这些学生达到具备操作能力的技术水准。基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学校是将学生招到学校只进行美术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大力鼓动学生去报考同类专业高校,虽然使学生有一定的目的性,进一步提高水平,但这违背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果完全提倡升学,那还不如完全成为艺术专业高考班,或者在职教的技能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择优报考更符合实质,这种教育培养还是倾向了应试教育。
2.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把学生招到学校后,最终是输送到了其他与此不相关的企业中去了,根本就与原专业无任何关系,这样一来使教学质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即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经过了劳动部门的一些专业技能考核,但是这种考核证书从考后便束之高阁,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随便被招收到一些其它类别的生产线上重新培训做操作工。
3.更有甚者,招收这类班级仅是为了招满计划,招到学生、收到学费、满名额才是他们的目的,至于学生的去向,学生的质量已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此下去,这一专业门类虽有很大的需求性,但质量跟不上,必定会逐步萎缩。
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职教工作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和蔼可亲。教师的尊严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教师的尊重与鼓励,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消除其因选择职业教育而产生的“低人一等”的情绪;能充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愿望,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塑之才,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入学伊始,学生在与笔者沟通时经常流露出消极的想法:“老师,我们还能行吗?您不会白费劲儿吧?我们将来还能做什么?”望着学生充满希望却并不自信的眼睛,笔者坚定地说:“放心吧,你们每个人都是没被充分发掘的宝藏。拿起画笔,自由地画吧!”就这样,学生们将信将疑地上路了。
三、从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入手
首先,课堂教学要引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也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如运用 CorelDraw 软件进行图例的绘制,运用Photoshop 软件进行色彩、 图案、款式设计、效果图的训练和运用 Internet 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四、创新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至关重要。为此应该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创新美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技能过硬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合格美术设计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基。
1.重视美术设计基础与美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单纯的美术设计基础教育是无法培养出综合型人才的,必须结合美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我常引导学生思考美术,特别是思考现实中的美术设计现象。
2.加强美术设计基础与美术设计实践的密切配合,学以致用,用以所熟,熟以创新。在加强美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性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并为美术设计的创新奠定基础。在现成的条件下能让学生参加的实践性活动尽量安排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既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为了保障实践的有效性,除加强与社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实践的可能性与通畅性外,还开展总结、评价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3.积极探索尝试性的美术设计教学新路子。为了加强美术设计基础性教学,我探索了“尝试性”教学方略。 “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 “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仅使学生学会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面教授,通过引导大胆地尝试、互相讨论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我经常引导学生尝试听、尝试雕、尝试剪、尝试刻、尝试画、尝试塑,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美术设计基础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设计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自我,激发兴趣和提高信心,我常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并在班级中开展小小设计大赛活动,为学习美术设计专业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服装美术设计课中的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小学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个性的重要园地,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如何合理设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所有小学美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课程导入环节,抓住学生兴趣
优秀的教师都会格外重视每一堂课的导课环节,因为这是成功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导课环节时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具有针对性
在设计导课环节时,应当充分考虑接受知识学生的年龄特
点、心理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一般呈现出较多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更易于接受趣味性强的内容,因此,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高年级学生的心智相对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联想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导课环节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水平的问题吸引学生。
2.具有新颖性
新颖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令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新鲜刺
激”,如果能够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效果、流行音乐和民间事物、新奇的活动引入小学美术的课堂中来,这必将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营造出新鲜的氛围。
二、运用教学情境,在“享受”中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利用幻灯片、音乐等直观性强的表现形式来展示课堂非常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特点。
例如,在学习色彩表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问道:“同学们,想不想多认识一些蝴蝶啊?今天老师带你们多多认识一些蝴蝶,好不好?”在同学们高兴的欢呼声中,教师缓缓打开多媒体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库,一只只色彩绚丽的花蝴蝶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色彩的神奇表现力。
三、重视教学评价,学有所获
在传统的比较方式中,常用统一标准的全班评比,这样的横向对比不难对比出全班的优差层次,但对于学生在自我对比中看到不足却没有什么帮助,并可能引起差生的自卑心理,影响学生进步。纵向对比,“以我比我”是指引导学生用自己之前的作业与修改完善之后的作业进行对比,或者可以理解为将当前的水平与过去的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之处,也能够对以往的不足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树立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信心。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自己在美术学习中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这种自我的纵向比较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与素养。
实施有效的美术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并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导课、创设情境和合理评价等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质量,保证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勇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J].新课程:中,2011(4).
[2]代红.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学周刊,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