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古诗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2-01 05:07: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古诗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教学论文

篇1

1.投影仪、记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学生选定诵读篇目、备齐纸笔。

3.学生自带一本诗词读物或一幅抄写诗词的书法作品。

二、分组准备,推荐选手

学生自愿组成3-5人活动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上台参赛(小组成员要轮流当选手,不能连任),另选两首课外诗词写在投影片上(各小组选题重复的不能超过3首)。

老师分发记分牌和投影片,主持人给小组和选手编号,通报各组选题。

三、抽签背诵,评选能手

第一轮:将已经学过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题目及作者写在纸条上,由选手抽出三首诗,当众背诵,每首诗满分为10分。

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且正确、流利。观众席上各小组用记分牌打分、亮分,各组打的分数之和即为选手得分,由老师在黑板上标出。

第二轮:选手依次背诵自选的课外诗词,主持人投影出示诗词全文,各小组对照投影给选手打分,要求及做法同上。

此外,选手若能加背一首课外诗词,另奖2分,但必须正确、流畅,否则倒扣2分,而且加背的诗词不能超过三首。两轮竞赛得分之和的前三名即为此次活动的背诵能手,全班鼓掌祝贺,这三位同学的名字将写进班集体的光荣榜。

四、抄录诗词,自由诵读

竞赛告一段落,各小组交换课外读物、摘抄课外诗词,然后自由诵读。老师巡视、答疑。主持人收集书法作品,课后组织评委评选,择优张贴到“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学习、欣赏。

五、挑战能手,争当“擂主”

下课前5分钟,挑战者(包括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可选用古诗联句、报字说句、报题背诗、据问背诗等形式让背诵能手检验自己的实力,并选读或加背1一2首课外诗词。

如能胜出,即为“擂主”(下次活动的主持人),名字也上“光荣榜”;如果出师不利,就在背诵能手中推荐一名同学做“擂主”。不过,“擂主”评选一般比较灵活,比如有一位挑战者虽然在按要求背诗答题中表现欠佳,但最后因声情并茂地自选朗诵了一首诗,赢得满堂喝彩而顺利当选。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分析

一首经典诗歌能够提升现代人的见识与素养、净化人的心灵与思想。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设计、组织古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一系列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选用与积累经常被忽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而要想引导学生开展更高效、有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就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策略的传授,全面挖掘、发挥学生各方面学习潜能。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困难分析

(一)现代因素分析。首先,院校及教师的忽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很多教师将授课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上,经常会忽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实践技能的掌握应用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古诗词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现代文学的冲击。不断涌现的文学种类,以及灵活多样的文字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相较于年代久远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古诗词来讲,学生更喜欢学习网络文学、虚幻小说等一系列新颖、多样化的文学内容,进而导致古诗词教学效果、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二)古代因素分析。首先,语言太过简练。古诗词篇幅看似简短,其实往往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既有表象,也拥有丰富内涵,所以若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底蕴是无法对其中存在的妙处有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的。其次,年代太过久远。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诗经》和元曲,与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距离,要想透彻理解古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其实难度较大。再加上,对当时的情境、事件与人物了解片面,这更增加了学习难度。最后,背景较为模糊。虽然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来学习和获取古诗词的背景资料,但也有一些资料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全面获取,再加上很多古诗词若脱离了创作背景,是很难带领学生做深入分析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大学语文教师设计、组织各项古诗词教学活动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大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知识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也不例外,其只有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激发,才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实现与诗人思想情感的恰当契合。对于古诗词来讲,吸引人的并非只是朗朗上口、形式整齐的外在特点,作家作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拥有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着手点。为此,其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联想活动,以及诗人词人资料汇编等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这种充满趣味性且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探究活动中,也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

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首先,要多听多读,加强范文熏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典范作品的听读来实现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选择一些经典范文,让学生进行反复听读,不仅要达到清楚、准确与完整的倾听,还要从语音、节奏,以及重音与停顿等方面来加强感受,并通过多次琢磨与练习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的流畅、正规度,促进其语言感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听读、听说与听写等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听的方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听读,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来引导学生对名家名篇进行听读,让其在此过程中接受双重美的熏陶。作为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产生直觉同化,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对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感、审美能力。其次,注重阅读积累。阅读不仅是促进手、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语言产生直觉体悟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做好精读的前提下,还要提升学生到阅读速度,以此来训练、提升其直接思维。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古诗词篇章,能够为学生知识积累、增强语言提供有力支持。听、说作为口语交际的重要表现形式,前者的谚语活动并非是对相关信息的机械、被动与简单重复,而是一个主动思考,对相关语言材料重组,对相关信息知识创造性理解与接受的过程,所以说接受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听,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时刻端正态度,通过反复倾听来获得积极感知;听为吸收,那么说便是表达,是对听的一种检验。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听到、感受到的相关内容、意义恰当表达出来,以此来对其感知做进一步锻炼。经过相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诵读中,学生在接收到节奏、语调和语流的反复刺激后,往往会在精神层面留下相应的“声音映像”,而这种映像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后,记忆中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溢出。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程中,不仅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生动准确的遣词造句做出细细推敲与体会,还要结合诗人遭遇、感受的句段对诗人当时所处背景、情境展开全面想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获得相应感知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现有知识展开联想,通过一系列练笔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积累更丰富的语感。最后,通过恰当语境的创设来深化语感。一首优秀的古诗词呈现的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言外之意,教师应带领学生积累这种深切、敏锐的语感。良好语感能力的形成,往往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支持,离不开学生良好悟性的恰当参与,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琢磨古诗词,能够对语言产生更准确的领悟,应重视语感情境的科学创设。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中,对诗歌内容产生整体感知,然后再带领其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推敲,真正发自内心地去体验感悟,以此来对作者的独特思路、情感有更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古诗词进行探究、领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分析古诗词的含义

首先,对表面含义的分析。对于一系列艺术作品来讲,思想的表达、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宣泄需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古诗词来讲,其本身就是由丰富多样的形象构成的,对此,为了让学生对诗歌的形象有更具体的感受、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采用描摹法来对诗词表面含义进行分析,将诗歌形象再现出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作者创作时情景极为相似的画面,然后再运用生动且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词中的各种形象,以此来更准确把握全诗意境。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可根据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不同理解来大胆加工,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绘,这样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环节与成果,也有助于学生相关潜能的挖掘与发挥。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解释,对诗歌中的句子、段落做出艺术性改造,而并非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翻译。其次,增强诗情品味。诗句的品味主要指品味诗的中心句、关键句,关键句也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落脚点,对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并通过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来为这些名句注入新的生机。比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结尾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这类佳句给予仔细推敲、细细品味,以此来产生全新的理解。再次,品味技巧。技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诗歌审美艺术特征,大多数优秀诗篇拥有恰当、独特的技巧安排,以此来呈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比如对比、倒装与映衬等手法在古诗词中有广泛应用,且恰当地发挥着传情达意、锦上添花等作用。再如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一生追求自由、无视权贵,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流芳千古、历久弥新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对比喻、夸张等手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呈现出独特的构思,进而创作出更高的意境。最后,对于意境的品味。一首优秀的古诗歌,在对悲欢离合的感叹、对风花雪月的歌咏时会给人传递一种情怀、品格等,而这些在诗歌意境中的所有体现,在不同情境中,产生的品格、情怀也是不同的,当然也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意境。学生要想对古诗词的品格、情怀做出准确且全面的把握,就必须要对诗歌的意境做出深入品味。

五、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大学的古诗词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生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与诗词思想、情感实现共通共鸣,并在深刻感悟中,接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运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学以致用:一是在生活中。只要有心就能够发现,其实古诗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杏花村”酒、《几度夕阳红》电视剧、《涛声依旧》歌曲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是在写作中,若可以实现古诗词的恰当引用,不仅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够大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与文学素养。三是创造性运用。对于任何事物来讲,其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古诗词学习运用也是如此,对此在生活中、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形诗句、引用主题来对古诗词进行间接引用,来获得意想不到的引用效果。

六、结论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育革新发展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对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与效果、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尊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尝试更新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与现代经济生活的恰当整合,让学生真正受到古诗词的积极影响,并对其进行创造性集成,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严澜 单位:无锡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何蕊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2]吴蔚.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然.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1).

[5]梁红.谈古典风流行歌曲对高校古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5).

[6]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1).

[7]朱曙辉,霍美丽.学而时习之——关于高校中文专业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8]高欣.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5(4).

篇3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对古诗词教学方法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囫囵吞枣,对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没有深切的感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古诗词中意境的体会,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而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价值。

二、论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习积极性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意思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比如课堂一开始,巧妙地设计导语,以贴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万里长江进行描述的同时,追忆了三国时期功业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学中可以用“三国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为导语,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三国时期人物,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他心中英雄的描写,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层次朗读

古诗词富有节奏、韵律轻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更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如,对曹操《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曹操以宏伟的气势,充沛的感情,抒发其作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对岁月蹉跎、时光短促的感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竞赛,集体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朗读,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更加热烈。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多种学科、多种教学方法,增加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乐教学,古诗词在节奏与音调上有独特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等都有现代音乐谱曲,教师可以播放相关乐曲,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角色,生动地感受到课文情境。另外还可引入绘画教学,教师选取一些绘画作品,点拨学生组织所学古诗词对画题诗,给画配上诗意,更能引导学生思考与领悟。如选取一幅大海涨潮的图片,教师对大海的气势与意境进行引导,学生联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结合绘画将有更深的感触。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不断发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注重课外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更要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识掌握更丰富,学习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前,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通过网络搜索、翻阅书籍等途径,了解即将学习的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灵感。以《过零丁洋》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时南宋即将灭亡,诗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无力报国才发出此国破家亡感慨。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后对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历史名句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引出其他感叹国家兴亡的诗词,对诗词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扩展掌握更多的诗词,逐步锻炼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结语

篇4

1.1专家评估的片面性

我国高校目前主要由各校自行评估,也就是将专家(领导)评估作为主要形式。专家(领导)或同行虽然评估能力较强,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对评估产生负面的影响。

1.1.1专业局限性专家听课时数有限,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了解不够全面,同时督导组的教师毕竟受其专业学科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熟悉,不可能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知识的前沿性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

1.1.2心理因素影响评佑首先专家有可能对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思维模式的教师给予高于实际值的评估;其次还可能出现功利主义的评估,评估者似乎认为自己有决定被评估者命运的权力。若评估者再滥用这种权力,就会人为地严重影响评估的结果。

1.2学生评教的不稳定性

1.2.1态度因素如果学生未能认识到“学生评教”是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和自身权利,对“学生评教”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就会把实施“学生评教”活动的各种调查工作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导致出现不能认真、客观地评价的现象,这样自然会影响评价结果。

1.2.2专业因素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而言对同一教师的评价结果可能会更好。相比之下,理科学生更善于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对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要求更高,这最终导致对教师的逻辑性关注更多。

1.2.3兴趣因素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就会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予以很高评;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即使教师上课质量再好,学生给予的评价也可能偏低。

1.2.4成绩因素目前,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不愿努力学习的心态,对所学专业等知识存在明显的功利心态,一些大学生甚至希望混过这几年。因此,就存在着“不抓出勤、不抓补考”的教师成为了“评价最高的教师”之一。而对于那些“抓出勤、抓补考”或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或考试未通过的,可能出于报复心理而使评价偏低。这种现象在学风比较差的学校经常出现。

2建议

(1)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肩负的两项密不可分的复合职能。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而教育教学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大学教师应当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既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篇5

目前,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教学观念、工作态度等主观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教师所在学校的条件、学校对新教师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教材因素、评价方式等客观因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师之间交流学习、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自我完善,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

二、教育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校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够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部分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缺乏健全的机制规范和资金条件、管理较片面、没有刚性的要求,造成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创新,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的讲述,轻视教学实践,不敢提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更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构建平台;完善制度,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学校更要注重从细节做起,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素质水平高的管理团队,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营体制,并促进其良好的运行。只有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才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才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思想上做到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好的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着巨变,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职业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辅导,主要内容包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自觉意识;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情绪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总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人格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之余,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四、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它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对专业知识、学术困惑、科研难题、生活困扰等进行交流、解答和讨论,进而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沟通效率。

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能力

篇6

在情景教学中要设立一个特定历史场景,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清华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数字故事的共情感和意义感是情景教学中具体体现。历史课堂要认真理解和做好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从形象真切,情景真实,意境悠远和立意深刻几个方面惊醒综合把握,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发展思维重点,渗透教育情感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并把握好美,思和练的手段能力。社会发展经济法融,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重要发展旋律,所以应用数字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境况,对于历史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图片,声音,动画呈现,内容具体体现很多历史课本知识点,从而对于历史达到非常透彻了解,可以汲取历史智慧,增加历史洞察力。历史课堂的设立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联系生活,借助实物,巧妙设问,扮演角色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为历史教学增加生动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数字教学更加重注的是历史故事本身特点,搜集和历史课程相互关联素材进行情景设计,使得历史数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不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历史数字故事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作用体现:

历史靴子故事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非常巨大作用,他作为一种新型情景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进行感情和智能多方面投入,使得历史数字故事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决了请教教学中多智能发展不均衡问题,常见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实践过程,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数字故事是将故事各种情景和表演相互完美结合,然后更好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开发和发展。历史数组故事以文字,十五和音乐等形式为素材,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制定出富有创造性历史故事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时候能够自己动手,将所学投入到学习实践之中,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写作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深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培养感情,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篇7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篇8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