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14:45: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并背诵教材中精选的古诗词,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均有较大帮助,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生在理解并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以及气质,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灵动,使小学生接受深层次的人性教育。
一、通过体味意境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境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小学生去体验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形成健康积极的乐观情怀,净化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对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帮助。
二、通过理解内涵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诗人一般是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在
理解诗词内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并真切
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在理解不同内涵的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感恩意识等,进而
使其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以及思想认识有很大
帮助。
三、通过诗词朗诵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感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有极强的节奏及韵律,小学生在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感受并体验到诗词传达的情感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学生在节奏的平仄起伏以及乐感的体验中受到诗词美感以及情感的熏陶,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以及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对其成长及发展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怡洁.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吉林教育,2009(35).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古诗词鉴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是十分依赖。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自身古诗词鉴赏能力不足,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识,没有达成对古诗词的完整解读。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时只是简单的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然后照着教参上诗歌的翻译进行讲解。既没有做到对诗歌的深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安排充足的课程时间。此外,教师要多多进行诗歌方面的研究、学习,如参加古诗论坛和诗词讲座等,不断累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
朗读是小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学生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纠正。而后,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教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最后,在教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学生在掌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掌握正确的朗读能力。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学生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各种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
帮助小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不仅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诗词兴趣的重要做法。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的精炼性使得短短的一首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里面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例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诗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很难自主领悟诗中情感与意境,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将短短的二十字通过想象扩展开来:“春天到了,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出去春游,她们走啊走,足足走了两三公里,可是还是看不到风景,小女孩又累又失望,母亲也非常着急。这时,母亲看到附近正好有一个住着四五户人家的村庄,村民在村子里搭建了六七座矮矮的圆亭,亭子错落地分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母亲就带着女儿去亭子里休息、整顿,准备再次上路。女儿在亭子里百无聊赖的坐着,突然,她的目光被伸入亭内的一簇锦花给吸引了,红的、黄的、粉的,小女孩高兴极了,伸出手指去数花,八朵、九朵,正好十朵。十朵花争香夺艳,将春天的美丽展现在小女孩面前。”这样,通过对诗词的扩展,用故事的形式将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意境美感。
(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古诗词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更加不是无用的,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是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语文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教学扩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诗词意识。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诗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收获出乎意料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学习《小池》这一古诗时,最为突出的是它的拟人手法,一个“才露尖尖角”的“露”字和一个“蜻蜓立上头”的“立”字,形成了前后照??,将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初夏美景展露无遗。那么,学生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理解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不仅仅在古诗中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中,拟人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赏析手法;而在写作里,恰当的运用拟人手法也会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在古诗里学到的拟人手法运用到这些部分,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古诗词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从社会层面来看,古诗词的传承已渐渐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近来热播的古诗词大赛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的浪潮。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学校举办的诗词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利用图书馆诗词图书及词学家研究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诗词等。同时,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关方面的教学保障。例如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应以古诗词教学小组为核心,聘请教学专家来学校交流合作,建立研究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钻研古诗词教学;在课题教学方面,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古诗词课题设计组织,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实践、反思归纳等;最后,在资源方面,学校要让教育资费向古诗词教学倾斜,提供教师必要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料等。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造成学生普遍厌恶语文学习。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正确利用它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的提问不是简单的发问,而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通过这样巧妙的提问,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欲罢不能的动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年龄偏小,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都喜欢玩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游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因为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普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氛围中,比较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四、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老师所授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热情,还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文化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被老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所吸引。
另外,还要多看古诗词。古诗文语言的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在教学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初中生所学的诗词,以激发学生为以后学诗词打下基础。例如,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就要读得委婉、缠绵;读的《沁园春·雪》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李煜的《相见欢》要节奏舒缓,带着无可解脱的愁苦……由此来引导学生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对这些优秀的诗词,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需要时信手拈来,使它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使文章厚实而优雅,添加文化含量。
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细细品味。教师要经常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品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从关键字词、句式、修辞、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不再压抑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萧索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教授古诗词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六、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本人自工作以来,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付出终有回报,在XX市第四轮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荣获二等奖,在20XX年度学校教师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0x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陆续担任XX班见习班主任和0116班见习班主任,两个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在20XX年度本人被学校评为优秀见习班主任。从20XX年9月至今,本人担任0419电子商务专业综职班班主任,在20XX学年上半学期,班级被评为保护财产先进集体值周工作先进班级在首届校运会上,班级荣获精神文明风尚奖
通过学习本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灵活的运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学课件以及网页制作技术。由本人制作的课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荣获校课件评比三等奖。由本人设计的网站《走进电子商务》在20XX年XX市专题学习网页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在20XX年3月开通个人主页《教学与课件资源交流》(校主页七色彩虹教师空间曲长利个人主页)作为一个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在20XX年9月本人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被选为溧阳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培训教师。
在毕业班教学中,所带毕业班XX班和XX班一次性通过了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和理科综合考试。所带XX班一次性通过省单招技能考核。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 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 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 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 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 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23-02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1975年,16岁的我高中毕业,适逢大队小学需要增加老师,经校长和大队干部研究决定,以我在校学习成绩好且又脱了稚气作为首选。我自然高兴,父母虽然顾虑重重但最终还是随了我的愿。初出茅庐,没有“羽扇纶巾”的气质,15岁的学生,16岁的老师,那年代那场合没有一番功夫是难以对付的。在“书到用时方恨少”时,我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教两个年级的语文,不说“赖”,还能“行”。
1977年恢复高考,我想抓住这个机遇提高自己。由于教书、生产队劳动和繁琐的家务集一身,加上参加这样正规的考试还是头一回,无从下手,结果令人失望。1978年,我只好报考中专,填上师范学校,总算如愿以偿。两年的师范生活,我倍感珍惜学习机会的重要,也是我有生以来真正品尝到“读书味”。毕业后,我分到乡村中学,无怨无悔,刻苦上进,后来上调到县城中学。在改革开放时代我有条件下海,但我没有动心,教书才是我生命的需要。
人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一个教师不给自己充电,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师范毕业后,又继续读电大。在职读书,得吃点苦。要当班主任,要教两班课程,还要听电大广播课,听张志公讲《汉语》,听刘锡庆讲《写作》,听张传玺讲《通史》……听到晚上十二点。名师讲课,就是不同,听课就象听连播小说,听了上节,就想下节,整整听了三年。
读书是充电,订阅教学类杂志也是充电。订《语文学习》,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订《语文教学与研究》……学魏书生,学于漪,学钱梦龙,学赵谦翔……学他们的教书育人、学他们的为师为人。有“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魏书生语)的胸怀,有“人的能力暂时低一点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钱梦龙语)的目标,有“把教书的呐喊当做欢歌,把育人的耕耘当做舞会,把科研的探索当做旅游,把奋斗的甘苦当作咖啡”(赵谦翔语)的心境。这样,工作才会有动力,才会不放松,才会有充实感。
人各有志。除了读书、看杂志,我还喜欢上网。先是进网吧,觉得环境于己不合,后来干脆就买来一台电脑,放在自己家里,可以尽情地玩。看各种语文网站,看人家的教案,看人家的课件,找一些材料,也学做一些课件。自己做得投入,学生上课看得开心,老教师像青年教师一样玩点“新潮”的把式,让青年教师叹服。
做课题研究,写教学论文,也是常事。学校有等级,学生也就有层次,作校本研究很重要,光学名师那一套不顶用,名师在名校,教的都是名生。我所在的学校一般,学生也是一般,要有自己的一套。于是,有了《创造读书法的技巧与应用》、《古诗词鉴赏“五要”》、《写作兴趣诱导“五法”》、《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五法”》、《“愉快写作”初探》等论文的发表,有了在省立项的校本课题研究……有了这些事做,自己很充实,比搞其他娱乐活动趣味得多,充实得多,舒坦得多。
“爱是一切善良、高尚、刚强、温暖和光明的造物主。”1999年我当班主任时,一位年近花甲的父亲领着儿子来报到,拿出一大包缴费的钱,尽是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的纸币,最大的面额也是两元。不用问,看家长的穿着就知道这些钱是他的积攒。一年后,该同学想退学,我一边继续经济上援助、一边劝导他读大学可以勤工俭学,打消了他读不起大学的顾虑。三年下来,天天给他鼓励,给他安慰,总算使他坚持下来了,且考起了一所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