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团队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6-25 07:36: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团队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团队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团队文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91-02

围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国内各高校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探索。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机制成为各高校教育共识[1]。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如何进行团队建设、如何开展团队活动、发展怎样的团队模式等问题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2,3],而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的研究比较欠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所共有的科技创新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团队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是团队系统协同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激励[4],是团队发展的“灵魂”。本文以国内知名的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联创团队和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共同的优秀团队文化特征,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共同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联创团队、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等是目前国内知名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国家宣传和号召学习的优秀典型,这些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团队文化,并通过传承创新,不断促进着团队的发展。通过整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都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共同文化特征。

1.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宗旨。团队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宗旨是团队发展的方向,是团队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要素。如,Dian团队的宗旨是:“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技术能力。”联创团队的发展目标是:“为那些有潜力、肯努力,且富有激情的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快速成长,使每个联创人都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竞技机器人队团队宗旨和目标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致力于推动竞技机器人比赛在机器人设计、制造、场地快速测量和控制、调试界面、算法优化、综合传感器应用、机器人通信、机器视觉和机器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更迭与应用革新。”每个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不同,当学生在选择加入某个团队时,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是否与团队发展目标宗旨相一致,只有与团队发展志同道合者才会更有积极性,更有动力去付诸行动。

2.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点,是团队成员的思想指引,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如Dian团队团训:“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好态度会带来更多机会。”联创团队的团队精神:“合作、积极主动、精英意识与创新”;竞技机器人队的团队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除了这些团训、口号,如Dian团队有自己的队歌“咱团队的人”,竞技机器人队有自己的队颂“哈工大机器人队颂”。正是这些良好的团队精神指引着怀有共同信念的优秀大学生们向着同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共同前进。

3.健全的团队制度和规范。团队制度和规范是团队文化维系的保障,是团队成员的行为准则。这些知名团队针对招新、考勤、激励等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如Dian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章程、队员守则、财产管理和使用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规范[5];如联创团队有完善的新成员培训、出勤工作以及进度检查等制度;如竞技机器人队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招新培训制度等。这些团队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了团队成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确保了团队长期健康有序的运行。

4.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承。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承是团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是团队成员和整个团队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Dian团队实行的导师制、导生制、顾问制实现全方位指导与培养,有详细的预备队培养实施办法,更值得称赞的是,Dian团队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全国主要城市以及欧洲、北美等国家建立了Dian团队分站,已毕业的队员能持续关注和指导团队的发展[5]。联创团队、竞技机器人队等都有类似的导师制和导生制,由专业教师和老队员培养新队员,新队员通过学习成长变成老队员。团队通过知识共享和传承,形成牢固的根基,并不断发展壮大。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团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创造团队和谐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如Dian团队除了传统的“生日party”、年终茶话会,还有自己的游泳节、圣诞篮球赛等文化活动[5];又如联创团队有每年的年会、素质拓展等文化活动。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团队成员在竞赛、做项目之余充分放松,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在欢乐友爱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启示

1.确定团队共同目标和宗旨。每一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科方向不同,所面向的学生对象也具有特殊性,应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能力、团队以及团队成员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等,首先确定出获得团队成员普遍认可的最终共同目标和宗旨,进而分别设定团队发展的阶段目标,以及涉及到成员个人发展的子目标,最后通过团队成员执行实现而转化为具体团队成果。团队共同目标和宗旨的确定是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只有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合作才更顺畅,团队才能得以发展。

2.统一团队价值观共识,提炼团队精神。共同的价值观是解决团队矛盾、争论、冲突的关键,是团队文化的核心[6]。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主体是大学生,已形成了成熟的价值观,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观念、态度和看法不尽相同,应结合团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统一团队的价值观共识。只有所有成员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共同遵守团队的行为准则,才会有利于团队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有利于成员之间的良好合作,有利于团队和谐发展。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灵魂,在统一团队价值观共识基础上,应提炼符合团队特质的团队精神,以口号、队歌等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学习,增强成员团队意识,提高团队的向心力,进而形成多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集体。

3.制定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是团队目标与宗旨、共同价值观、团队精神的具体物化。只有通过有效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成员按照团队的行为准则行事,才能保障团队高效运行。在制定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毕竟仍是学校的学生,所制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不应超越所在学校或学院、系、所的管理及规章制度。同时,尽可能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充分调研团队成员的意见,听取、讨论并采纳团队成员好的建议,这样所制定的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才能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4.建立知识共享与传承机制。导师制、导生制以及顾问制是目前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普遍采取的知识共享与传承的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基于导师制、导生制以及顾问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新成员招录办法、新成员培训办法、学术例会及报告办法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形式开展,落实知识共享与传承。除此之外,考虑大学生的年轻个性,可以有效借助网络新事物,如论坛、QQ群、微信群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业余交流,不仅能保持在队成员的活跃性,还能保持与已毕业离队成员之间的联系。

5.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创造和谐团队氛围。开展团队活动是提高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是团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是一个年青的群体,比较有个性和爱玩的积极性。在团队活动设置上,除了开展春游、秋游、年终茶话会、素质拓展等传统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如校内或校外学生团队联谊活动、日租房一展厨艺等其他形式的团体活动,尽可能帮助团队成员抛开项目、竞赛等压力,放松心情,增进团队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熟悉,进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团队氛围。在和谐团队氛围影响下,团队成员会更愿意承担、能更抱团。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不同的团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建设重点,知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共同优秀文化特征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借鉴,但不能复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仍需要结合本团队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适合本团队的独特团队文化,进而促进团队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95-97.

[2]高秋艳.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133-136.

[3]姚春燕,彭伟,潘柏松,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团队实践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42-345.

[4]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26-232.

篇2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化;作用机制;建设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不难看出,大学生社会化应该包括掌握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培养能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培养造就社会角色等几个方面内容。在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群众性、自愿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组织属性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1.训练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过程中,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是“主阵地”。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它需要运用、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而加入某一类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科技类、专业类学生社团,通过亲身参与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能使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检验和巩固,可以较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返回到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完善,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将来较快适应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立足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在积极扶持专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大力开展专业文化活动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拓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不仅要具备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有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较多类别,每一大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种类数量繁多的学生社团对于青年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社团的成员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一个学生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成员受益匪浅;再次,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其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拓展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塑造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

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能与他人、群体建立融洽的关系,能与社会和谐共融,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目前多数大学生人生经历简单,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矛盾的认识,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社团在培养青年学生与他人、群体和谐共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广泛,活动的开放度高、自主性强,学生参加社团就要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合作共处,要自觉遵守社团的运行规则,要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兄弟社团沟通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与群体和谐共处的品质会得到锻炼加强。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非常注重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社团自身的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通过参与组织社团活动,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显著增强,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品质。

4.培养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意识

从最终意义上讲,社会化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角色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求和职能。而且这种角色是不断发生着变迁,也要求着每个人能培养随着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本身是一种社会角色,毕业后又要担当起新的社会角色,只有懂得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认真严格地执行其角色职能,才能和谐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学生社团成员来源广泛,依靠章程和内部规范自主运行,学生参加社团都会担任一定的社团角色,必然承担一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随着社团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化,每个人的社团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着担任角色的合理期望值,执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能,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在变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为今后走上社会,担任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以及适应社会角色的不断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社团整体发展不平衡。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些社团在活动中形成了品牌与特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也有不少社团活动品位和层次不高,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社团类别结构的不平衡。目前文娱体育类社团仍然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学术科技类社团偏少。三是社团成员结构的不平衡。低年级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而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偏少。

(2)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较薄弱。有些社团对成员管理过于松散,成员的进入与退出很随意,不少学生随大流参加了社团,对社团的发展漠不关心;有些社团负责人更替较为随便,往往由前任负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产生;有些社团财务管理缺乏公开、透明,活动经费尤其是以社团名义寻求的企业赞助经费使用混乱;有些社团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资料不注意保存整理,散乱缺失。

(3)学生社团整体影响力较小。有些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经过一定时间或者遇到一些困难后就归于平淡甚至不了了之;有些社团活动追求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而不考虑活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有些社团活动组织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强,出现了冷场、混乱、尴尬的场面,让参与者失去了下一次来参加的积极性。

(4)学生社团生命周期较短。有些社团忽视自身的长期发展,成立之初大家蜂拥而至,组织了几个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甚至名存实亡、销声匿迹的现象;有些社团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政绩”,而忽视社团主要成员的持续培养,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退出后,使得社团陷入群龙无首,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

2.原因分析

从学校层面分析:(1)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当前对学生社团的认识存在着两种片面性:一是由于传统僵化的教育思想作祟,偏重专业、班级等学生组织以及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要载体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而忽视了学校在社团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缺乏充分的建设投入。学生社团活动由于受经费限制并缺乏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3)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学生社团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激励,往往发展意识不强,社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工作热情往往难以持久。(4)缺乏科学管理与有效指导的有机结合。团中央、教育部中明确指出:“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在高校团委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社团客观上存在“管理多、扶持少”现象。

从学生社团自身层面分析:(1)缺乏明确的社团定位。只有定位明确,社团成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真正结合。目前不少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对社团成立的定位缺乏理性思考,对社团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光凭兴趣爱好和一腔热情,甚至有些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只是追求“轰动”效果或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2)缺乏鲜明的社团文化。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包括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主要方面。目前社团影响力弱、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忽视自身文化的塑造,仅满足“应付式”地开展活动,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策划,工作随意性大,以至于活动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3)缺乏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当前大部分社团并没有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经验简单行事。即使有些社团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工作随意性大。(4)缺乏优秀的骨干和合理的梯队。目前社团骨干中低年级学生较多,部分社团干部以往很少或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工作;有些社团干部参加工作主要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缺乏为社团服务的意识;有些社团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非但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科学路径探索

1.从学校层面

(1)加强政治领导。一方面要建立社团活动的审核制度,对活动要严格把关、加强指导,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活动散布、传播。另一方面要探索和推进在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社团自身的政治领导。使社团成员的群众性与党团员的先进性相互补充,使社团活动的专业性与团组织活动的普遍性相互补充,增强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加大建设投入。学校应尽可能单列学生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以满足社团发展的基本需求,并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自身建设;要出台政策、整合资源,解决社团活动场地紧张、设备缺乏的问题。同时要加强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要按照责、权、利相配比的原则构建指导老师工作机制,有效调动指导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提高管理指导效果。首先要加强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要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各重点环节进行明晰和规定,使管理有章可循,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团的发展;又要鼓励社团结合自身特点,组织个性鲜明、格调高雅的活动。最后要坚持鼓励创新和讲求实效相结合,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活动实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和活动。

(4)构建综合评价、激励机制。要完善对社团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每个社团能够对照标准建设与发展,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树立了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社团的整体发展。同时要完善激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当前有些高校对于条件成熟的社团活动,将其开设为公选课,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互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社团自身层面

(1)明确社团定位和规划。社团定位是所有社团建设的核心和指导,社团成立之初必须要准确定位,社团成员才能真正接纳并真正融入到社团建设中,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结合。同时要结合社团定位制定社团发展规划,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2)培育社团文化。首先要重视社团形象的策划,社团的标识、活动展示等都要围绕社团宗旨和目标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其次注重活动品牌的确立,要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活动组织和宣传,提高活动效果,要形成活动的品牌化和特色化。最后要注重社团价值观和团体精神的培育,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培育广大成员普遍认同的总的观念和信念追求。

篇3

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养高质素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内涵发展时期,如何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层次较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和质量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来的教师技能水平不强,本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成效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教学水平有待整体提高。这一切已成为当前制约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技能竞赛+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与培养模式,为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目标定位

完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机制建设,以技能竞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专业技能教学团队。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人才竞争与激励机制,优化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是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与成长的根本,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建立起学校内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开展技能业务评比、竞赛,对竞赛、科研成绩显著者予以重奖。加强校内本土教师与企业引进教师在教学与技能两方面的比拼、竞争、借鉴与学习,分享技能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弥补相互间的不足,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专业带头人的辐射作用,优化教学团队梯队建设,以团队力量促个人发展,形成从“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的教师培养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名师影响力大、专业带头人业务水平高、骨干教师业务熟练、普通教师具备“双师”能力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促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领,深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当前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检验的平台。职业学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深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促进专业技能团队的建设与成长。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1]的新局面。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全校性的“技能节”活动,为期一个月,技能竞赛项目涵盖5大专业类别、28个竞赛项目,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台竞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理念,实施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工程,从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积极营造“学技术、练技能、比本领”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参赛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的机会,拓宽了专业教师技能成长的通道,为学校深化专业技能教师团队建设夯实了基础。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专业技能型骨干教师。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6名教师获省级以上金牌教练称号,7名教师获得省级技能大赛金牌。

(三)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2],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甚至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为今日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3]

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参与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作为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组长单位,共建共享计划构建了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课题资源以网络课程与积件两种形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与此同时,学校采用基于Moodle平台的应用资源进行试点教学,Moodle平台为部分专业教师和学生开设了账户,专业技能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用课题资源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3年,学校全面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被教育部列为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项目。该项目以教师实名注册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实名注册个人学习空间、督教督学实名注册个人空间为基础,采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分批建设”的步骤进行,逐步实现全校师生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新局面。学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与学习,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了集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4]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Moodle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的推广与应用,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学校课程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进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成效与成果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团队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深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团队梯队建设,专业团队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近3年来,学校共新增教授两名,副教授30余名,讲师40余名,培养出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市级专业带 头人共6名,专业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

以学校的电子电工类专业技能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共11人,通过“技能竞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达到“双师”标准。其中,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司老师于2013年被评为教授;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青年教师成老师2012年获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示范课第一名,2013年又获得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软件项目三等奖,并于同年取得高级技师证书;骨干教师魏老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7篇,编写专业教材2部,指导学生多次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在“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亚龙杯”全国高职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在两项比赛中均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五、体会与思考

(一)注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推动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细化措施,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建设过程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师团队建设中起到了带头和引领作用。教师们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以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推动师资队伍整体发展

学校通过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明确了重点建设专业及课程,并以此为辐射源,发挥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专业或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通过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提升了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技术职称,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六、结束语

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教育信息化和技能竞赛的引领下,专业技能团队建设正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最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01-03].http://nvsc.com.cn/rwfc/2011-01-03/1294043583d5504.shtm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6].http://baike.baidu.com/view/8265766.htm?fr=aladdin.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团队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035-02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听,师生互动很少,更不要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人思考,留给学生相互讨论、合作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忽视了团队合作的作用。

在课外,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虽然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请教,但也只是零星的,并没有形成一种机制。更多的学生喜欢“单兵作战”,或者因为面子问题,或者不善交流,把问题埋藏在心底,这样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是不利的。这种情形与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不符合的。

所谓团队学习,是指几位学生(人数不宜太多,便于管理)出于共同的学习愿望而组成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以下是对团队学习模式的一些设想:

以初中为例,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提出让他们相互之间寻找学习伙伴,人数以四人为最佳,形成一个团队,进行学习。之所以说四人最佳,是因为每个人可以负责一门主科(语、数、英、科),这样做既可以减轻负担,又可以防止团队成员偏科。至于谁负责哪一门,可以根据成员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或者可以推荐这门课程成绩最好的成员为负责人。团队成立后,可以制定自己的纪律,提出自己的宗旨等等,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团队取一个名字。各负责人要制定学习计划,各成员相互讨论,尤其是时间上要安排合理,避免几门课程重合在同一个时间段。一旦学习计划通过,便要严格执行。各负责人还要做好记录、评价与改进措施。如:

团队成立之初,有些成员可能有些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候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先从简单的入手,比如一节课下来,可以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交于负责人,负责人整理后,组织大家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或者对问题分歧较大的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是作业本、课后资料等一些靠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依靠团队的力量去解决,正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熟练之后,可以提高要求,让负责人根据成员的学习特点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帮助成员共同进步。

团队学习效果如何,可以通过测试成绩进行评估:

每次测试后,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个团队,让团队成员进行分析、比较、讨论,知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可以及时调整计划,改进不足之处,此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

以上是对团队学习的一些设想,之所以提倡团队学习,是因为它具有个人学习所不具有的优点:

1.个人学习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有很多学习问题,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而团队学习是建立在个人学习基础上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的集思广益,通过团队的力量去解决。

2.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既不敢问老师,也很少问同学,自己解决的学习问题是对是错,心里没底。通过团队成员的影响,可以慢慢地将他们的嘴巴“撬开”,使其慢慢地参与进来,最终融入团体,将他们封闭的心灵给解放出来。

3.个人学习往往是自扫门前雪,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关心,而团队学习,各成员彼此相互关心,谁都不希望成员落后,追求的是共同进步。

4.团队学习培养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个人学习所不具备的。

篇5

一、后备干部界定和要求

1.后备干部的定义

第一,后备干部是市级公司基层管理人员中的优秀管理骨干,是分公司中层干部的培养对象。第二,后备干部既要具有管理欲望,又要具有统筹全局的培养潜能,并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有基层管理经验或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第三,后备干部人选,原则上要求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第四,后备干部的数量原则上应根据公司中层职数l:2的比例培养和储备,在年龄上要形成梯形年龄结构。

2.后备干部素质要求

第一,政治素质。政治上表现成熟稳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移动事业,遵纪守法,作风民主,为人正派,清正廉洁。第二,职业素质。认同公司企业文化,执行力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涵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第三,业务素质。具有所从事岗位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第四,管理素质。有较好的全局观念和组织能力,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第五,心理素质。具有健康、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能独立承受和应对工作中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方案目标

1.显著提升每位后备干部的四类、12项管理才能

2.提供每位后备干部四类、十二项管理才能评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测量表

管理才能评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测量表,可以为公司任用后备干部提供参考信息。

三、项目方案理论根据

本项目设计的理论根据是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和行动学习法。

1.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是美国Training House公司投入巨资开发的评量系统,是一套最先进、高度客观且能有效评量管理才能的工具,能为组织与个人的管理能力发展提供最明确的指标。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涉及四类、十二项管理才能。这些管理才能契合后备干部晋升后的管理职责。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图示如下:

2.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来发展他们的管理能力。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

行动学习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对象,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以团体决断为要求。

四、项目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历时一年,从2014年3月——2015年2月。

五、项目方案构成

“后备干部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项目”,由行动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计划和专业顾问咨询计划构成,以行动学习计划为主。

行动学习计划,是通过工作实践学习、锻炼管理才能的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是通过课堂或培训学习管理才能的计划。

专业顾问咨询计划,是通过管理才能咨询顾问提供的咨询服务提升管理才能的计划。

项目倡导:行动学习计划由后备干部个人制定和实施、检查和控制;课程学习计划、专业顾问咨询计划,由公司制定、实施。

1.行动学习计划

(1)行动学习流程

(2)行动学习流程说明

第一,期初,每位后备干部评定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水平,作为制定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基础数据。

第二,每位后备干部根据12项管理才能基础数据,制定出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

第三,每位后备干部根据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制定出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确定了将12项管理才能从期初实际水平提升到期末目标水平的具体行动路线,包括课堂学习路线和行动学习路线,重在行动学习路线。

第四,每位后备干部严格实施本人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公司针对12项管理才能中的各项能力提供相应的咨询、培训、辅导、实践机会。

第五,在实施过程中,每位后备干部定期评定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结合评定结果和期初制定的管理才能提升目标,调整《十二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

第六,期末,每位后备干部最终评定12项管理才能,总结《十二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2.课堂学习计划

公司为后备干部安排如下培训课程,辅助后备干部提升管理才能。后备干部可以自主选修培训课程。

3.专业顾问咨询计划

公司聘请MAP管理才能专业咨询师,在制定和实施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过程中为后备干部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后备干部解决具体问题。

专业顾问提供下列咨询服务:第一,MAP管理才能评定方法咨询和评定结果解读。第二,MAP管理才能提升目标设定咨询。第三,MAP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制定咨询实施咨询。第四,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六、项目实施管理措施

项目实施期末,对《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和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对后备干部进行相应的奖惩。

第一,将出色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出色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后备干部,纳入未来一年优先任用后备干部。

第二,对基本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基本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后备干部,纳入未来二年优先任用后备干部。

第三,对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的85-95%、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85-95%的后备干部,继续保留后备干部身份。

篇6

【关键词】创新训练 实践体系 拔尖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的,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作为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学院来说,培养具有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学院的首要任务,为此,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一、教授治学,全员育人,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中的创新可有多种表现,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对新知识的发现,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创新方法,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航天学院充分挖掘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积极推进学院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

1.依托责任教授团队,进行团队育人的新探索

航天学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拥有140余位教授。为充分发挥每位教授的智慧与力量,学院在各系、所、中心分别以课程教学为主、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主、基础研究和学生培养为主三大类,组建了36个有明确职责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设有责任教授、岗位教授等岗位,其中责任教授全面负责该团队的组织建设。各个团队都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承担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权与学术权应该分开,在于全员和谐为育人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采取相应的改革,从学术层面上,学院完善“教授会”制度,从教育教学方案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授会”都发挥重要作用,保证了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从行政层面上,学院对原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成立本科生培养办公室,以学生为主体,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模较大,专业层次多等复杂情况,经过多方探索与试验,学院决定采取育人二级管理体制,即学院和系所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各个团队负责学生业务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行二级管理改革后,促进了学院各学科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强化了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工作的互通与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搭建学院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学院持续推进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建设,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

1.学院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创新培养不断线,学院从2009年就提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学院各责任教授团队开设的创新训练课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在2013新版培养方案中,学院进一步整合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分阶段分年级按学生不同特点开设覆盖率达到100%的“创新训练课程”。目前学院共开设基础性创新训练课10门,综合性创新训练课10门。此类课程是学院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本科教学的载体,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航天学院于2012年春季学期申请加入学校“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成为首批试点学院。为此,学院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鼓励政策,将“基于项目学习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大一学年,学生可以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大二至大四学年,学生可以参加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片机设计大赛等各类基于项目学习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

在学院政策的牵引和鼓励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450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获奖比例高达54.6%。除此之外,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我院共有291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占学生总数的60.4%,结题率为85.7%。2013年度,学院共有450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占学生总数的98.3%,结题率上升为91.3%。

三、积极倡导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促进课程体系与工程实践内容的创新

1.深入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精英人才”,航天学院一直持续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将教学改革做深、做实。从2011年开始,学院率先在本科生课程中提出教学方法与累加式考试方法改革立项工作。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投入教法与考法改革中来,共立项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和专业主干课近30门。在课程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利用各自科研优势,充分考虑到当前最新行业发展态势和就业需求,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领军人计划”,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0年我院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共五个专业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12月,学院又获批成为首批“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学院。

以上两项计划实施的关键都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践与实习,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供帮助,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通过实施卓越和领军计划,学院积极联系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同时,不断拓宽与航天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联系范围。到目前为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805研究所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生的表现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今后支持更多学生到企业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实习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鹏.项目学习:推进课程优化与改善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4):93-96

[2]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叶赋桂,罗燕[J].复旦教育论坛,2009,9(4):19-23

篇7

关键词:学习团队;管理;快乐;智慧创新

所谓学习团队是指由具有共同专业兴趣的员工自愿组成的,以注册年度内完成一项课题攻关为目标,或以注册年度内开展宽领域、多层次业务学习交流为目标的注册式、自主管理、自主培训型的学习组织单元。学习团队分为两种类型,即课题攻关型和业务学习型。它具有如下特点:

1.矩阵式组织:学习团队构建以专业为纽带,纵向由职能部门到基层班组,横向融合核心专业的矩阵式学习组织模式,实现学习型组织概念由无形到有形。

2.全过程管理:学习团队建设依托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学习―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学习激励机制等措施,实现学习团队全过程、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3.共享知识库:学习团队强调全员参与和过程学习,倡导共享团队学习经验和成果,强调知识分享与融汇,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知识管理,建立知识库作为企业共享的知识财富。

(1)为加强学习团队管理,引导学习团队开展活动,厦门局制定了系列活动规范:①申请注册:学习团队申请注册时应提交注册资料并按学习计划和课题项目开展活动。②集体学习:学习团队集体学习每次一般不少于60分钟,活动时间由团队根据学习计划自行安排,通过OA系统活动信息,并将每次团队学习、讨论的主要内容如实记录在《学习团队活动手册》上。③交流研讨:学习团队在注册年度内应充分利用学习团队网上管理平台,至少开展一期主题技术、业务交流研讨。④技术推广:学习团队在注册年度内应积极承担本专业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推广,积极参与本专业培训方案、培训课件和教材题库的编写和制作。

(2)为激励学习团队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厦门局提出了系列激励措施:①嘉奖培训绩效:学习团队组建和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各部门培训绩效考评项目,获“十佳学习团队”表彰的队长所在部门年度培训绩效考评中按每个获奖团队嘉奖0.5分。②开展评优表彰:每年开展“十佳学习团队”评选及表彰,并对团队队长和成员给予表彰奖励。④提供培训经费:学习团队每年可申请最高额度1万元以内的专项培训经费,以自主安排包括邀请学术讲座、购置培训书籍和器材等培训活动。④发放培训津贴:对于年度考评合格的团队,学习团队队长给予600元培训津贴。⑤优先专业培训:学习团队的队长和骨干每年至少可参加一次本专业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学习团队成员在参加本专业技术培训和学术活动上享有优先权。⑥换算培训学时:学习团队成员的集中学习时间可统计为个人有效培训学时。⑦优先选聘内训师:学习团队成员在局内训师选聘上享有优先权。

(3)此外,为加强“学习―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厦门局还加强如下建设:①建设四个职业发展通道,构筑员工成才金色跑道:设置四条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铺垫了宽阔的职业平台,改变以往“独木桥”式的单向管理职业路径,从职业发展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②量化学习成效评价,激励员工学习成长。重视学习成效的量化评价和动态应用,将学习成效作为员工职位晋升、申报职业资格和技术职称、竞争上岗、调岗调薪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可进入职业通道优先发展,以不断激发员工内在学习动力和压力,力求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③大力开展职业竞赛,激励员工比学赶超。开展主要专业和工种职业技能竞赛,做到主要工种两年一赛,对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搭建公平竞争的展示舞台,使勤奋学习、业务拔尖的员工成为企业的“明星员工”,以榜样的力量吸引感召更多的员工投入学习成才的行列中。

自2006年底启动学习团队建设以来,学习团队的专业涵盖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调度自动化、配电运检、电力营销等主要核心专业领域,全局自发学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学习团队成果丰硕。厦门电业局共注册成立了近百个学习团队,涉及20多个专业领域,参与团队学习的员工超过2000多人次。学习团队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专业开展团队学习,共完成课题攻关项目47个,各获奖团队的成果被刻成光盘,供各学习团队学习及企业培训教学使用,实现了知识的总结提升,为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2.助力员工职业发展。学习团队的成立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现成果的平台,引导全局员工树立学习光荣、学以致用的理念,传播着“快乐学习、分享知识”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学习风气,促进员工个人终身学习和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从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转变,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

4.培训工作硕果累累。学习团队建设与“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厦门电业局在福建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中总分位居首位,专业调考总成绩、人才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等指标均名列榜首,职业技能竞赛硕果累累。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改革 高中数学 合作教学

合作学习在我国称合作教学,即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诗经·卫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即学习需要互相讨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发展。由于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显著实效,所以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一、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具备的客观条件及其必要性

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尤为突出。作为高中生有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别人一起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享资源,合理规划时间,与合作者共同进步。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具备其客观条件,而且是必要的。首先,高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合作的条件,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缩减了教学课时,这使大量的知识变通与讨论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合作学习则可以提供机会完成这一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合作学习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激励,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克服空间上的限制,实时或非实时的进行交流,形成和谐发展的学习氛围;再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研究的科研精神,增强交流表达能力,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发挥团队力量,共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共同攻克知识上的难点,克服意志的薄弱点,提高综合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而合作学习能使高中生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能通过讨论将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知识弄清楚,提高认知和推理水平。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碰出思想的火花。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还可以开启心志,增加接纳感和责任感。最后,实施合作学习还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当今科技发展涉及学科门类越来越综合,而个人的知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以和谐的团队合作方式加以解决。

二、高中数学的合作学习法的实现途径

1.成立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爱好,选择3到5人组成学习小组。人数太多可能会导致依赖心理的产生,降低小组学习成效。人数确定后,拟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小组学习规则,成员要按学习目标和团队规则,互相勉励,共同促进小组的发展。学生可根据需求和特长结合学习计划进行分工,有所侧重,对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分头准备,集体讨论。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作出实时的学习计划调整,要引导学生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要避免依靠他人,只有采取主人翁的参与态度才会获得思与辩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介绍导数的应用时,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详尽所有应用,只能介绍思想性的东西,因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需求,借助学习小组完成知识拓展。

2.实施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目标、责任明确后,教师除作为课堂教授者外,还应该承担辅助解答和督促者的义务,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源,提供解惑答疑,修正错误观点。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习角色互换。因为合作教学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这就要求学生以小组共同目标为主导,充分发挥个人特性,从而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其次在合作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学生提高有效资源。而学生的知识构成主要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学校内外的图书馆藏资源,这就要求教师间、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进行资源共享。再次,小组应定期向教师、向组内成员交流工作进展,着重讨论重点和难点问题,实时调整学习计划,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请教与咨询、辩论、沟通、团队建设、资料查询等方面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3.总结与鼓励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