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12:25: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科研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责任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计划书
课题名称:“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09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七、预期成果:
【关键词】基层医院图书室;科研工作;信息服务;查新
【中图分类号】R4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96-01
为加强医院科研工作建设步伐,以科研带动医疗、教学的良性发展,基层医院图书室为医疗、教学的信息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服务不能尽如人意。医院的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图书室的参与服务微乎其微。医疗、教学和科研是基层医院的三大重要职能,科研工作在医院占有一定地位。因此,医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图书室对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支持和促进科研工作的有力发展。
1 查找脱节原因
1.1 基层医院图书室对科研工作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忽略了图书室为科研服务的职能,认为医院搞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与图书室日常工作无关。
1.2 由于经费紧张,信息资源无保障制约着医学信息服务的基础工作。由于文献资源不足,满足不了医务人员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这是基层医院图书室多年来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图书室对医院科研服务的功能。
1.3 主动服务意识差。长期以来基层医院图书室总是处于一种被动局面,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被动的服务方式,在医务人员中造成了图书室只是在从事“借阅服务”的简单劳动;二是工作处在一种始终被支配的位置上,由于主动服务意识差、信息服务水平低,导致科研人员对图书室工作不信任。
1.4 基层医院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低,专业知识贫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低下,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维持日常的借借还还,难以承担科研项目的全程服务,是其脱节的主要原因。
2 强化基层医院图书室对科研工作服务功能
2.1 众所周知,代表一所医院真正水平和实力的一是医疗、教学水平,二是看其有多少能代表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成果[1],因而,科研工作越来越引起医院领导的重视。为此,作为医院图书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调整自身定位,确立服务科研的信息观,将图书室的服务重心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向科研倾斜,把为科研工作的有效服务、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图书室工作的标准。
2.2 根据现有条件,抽出相对水平较高人员,组成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为科研服务梯队,随时掌握医院各科科研的学沿、热点、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科研服务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对科研工作做出实质性的支持服务。
2.3 积极主动的参与科研工作。这里所讲的参与,不是指过去的间接被动式参与,而是参与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2]。①科研选题的参与,把好立项查新关。②科研进程的参与、课题获准立项后,图书室工作人员利用信息资源,协助科研人员总结他人同类研究的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技术,以便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③成果鉴定的参与,一项成果的正确评价和实事求是的鉴定,除科技管理部门和参评专家外,查新咨询人员的参与至关重要。
2.4 首先要求向专业化、知识化、多学科、多层次转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进行继续教育,加强素质培养。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质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3]作为一名称职的医院图书室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应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图书信息专业技术知识,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效率、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莉,强化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科研支持功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100(1):49~50
[2] 杨东升,谷晶,张琳,医院图书馆直接参与医疗科研的思考,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0,9(4):45~46
数控技术 岗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的操作,掌握FANUC、SIMENS、HNC、GSK等4种系统的编程,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计的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题组正是沿着这一思路着手进行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探索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将课堂教学现场化,强化职业技术能力,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行“1+2”模式,即将课程设计为1个职业能力学习模块,再加上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学习模块主要学习数控编程及操作的理论知识,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分别为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和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实习。前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装备各类数控系统各种机床的操作,后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各种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列进行的教学模式,使数控加工操作实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融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以实际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导向,现场教学、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并举的教学方式。
1.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理论内容方面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增加与现场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以保证课程内容始终与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相适应。
2.构建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针对理论内容的项目训练、强化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以上。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实验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真枪实弹”训练,把实习教学由单纯消耗转变为实习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做到生产和实习两不误。这种作法也为工厂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消耗,创造了效益,真正实现了实习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3.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常规的教学训练过程
将与课程相关的数控类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融入平时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和职业鉴定的“直通车”。如数控铣工、数控车工的职业鉴定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数控编程加工实习实训中,既节省专业的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的鉴定成本,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理论教学、项目实训教学到强化实训,要求做到“六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解与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构建了典型零件库和零件加工工艺性文件库,并通过网络让学生随时调用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拓宽学生的编程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将课程的诸多信息放置在网上,便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四、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每一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实例:在数控车床上完成凹圆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1.工作任务描述设计
加工零件任务名称:凹圆件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2.零件类型描述
该零件属于较简单的阶梯轴类零件,是使用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外轮廓形状。是数控车削加工中难度较低的基本零件之一。
3.学习情境教学(行动)过程总体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来开发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即下任务、定方案、誊卡片、加工、检测五个行动过程。
参考文献:
[1]陶维利.《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基于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李永进.《数控机床与操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博览,2009,(34).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 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83-03
近年来,随着广西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因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与希望,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在此情形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与优化,走出了一条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之路,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群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营销,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2006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通过对广西工业重镇的柳州市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突出,加上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需求,也迫切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建设。如何调整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优化必须满足培养人才知识、能力(见表1)以及素质与职业道德(见表2)的要求(见图1)。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岗位实践能力能用;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应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忠诚责任质量意识、纪律规范诚信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需要考虑:要全面兼顾素质与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要依托行业、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创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强调岗位针对性;第三,突出灵活性;第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合作性;第五,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机性;第六,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第六,课程内容体现前瞻性、超前性和先进性等。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设置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是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及横向扩展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方行业产业情况及生源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设置
我们按照“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由“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四个模块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优化的分析
1.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目标来源于行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协调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第一,“基本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主要以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渗透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需求,重点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问题。第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化与专业化,主要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的问题。
2.形式维度,包括第一、第二课堂,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
按照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通过多次对地方行业企业,尤其是对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证书要求,形成并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素质、技能、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满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新调整教学模式,新“343”教学模式见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3所示。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新19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典型工作任务表如表4所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表5所示。
(四)专业课程的实施
1.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普遍采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任务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等,努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控,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以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等为考核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成效
在学院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高职建设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等4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实破。二是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两门课程均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环网柜的操作与维护”实践教学设计》获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方案设计比赛三等奖;三是拓宽了学生的校外专业顶岗实习的实现空间和途径。四是毕业生专升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由于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规范,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6%。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特别是对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涌现出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五是近三年的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技能初次鉴定的平均通过率达98%以上。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施“343”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更趋合理,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来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英剑,刘忠伟,邓根清.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张映红.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
[3]黄依珍.谈谈虚拟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2012C002);2009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09B18)
关键词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8803
0引言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具有综合、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等特点。而所谓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进行有规则的排列。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定位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2010 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其内涵为:在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合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并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药化学技术》是研究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并根据成分性质选择合适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的一门技术性课程,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是培养制药企业或行业所需中药提取分离与检验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中香豆素、蒽醌、黄酮、挥发油、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检验技能和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中药专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以行动导向为模式组织教学实施。
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围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将原有按照学科体系划分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转变为按照项目进行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组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调研,岗位分析,围绕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兼顾执业药师和中药检验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制药企业中的真实的中药生产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课程内容设置了3个模块(中药化学基本操作、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别、综合实训),设计了1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18个工作任务,见表1。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型”向“任务型”的转换。学生在获得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中药化学技术》教学项目设置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模块一:设置了提取技术、浓缩技术、分离与鉴别技术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7个工作任务,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中药化学基本技能,熟练进行煎煮、回流、连续回流、水蒸气蒸馏、超声等提取操作和萃取、结晶、沉淀等分离技术。教学模块二:依据化学成分类型不同,设置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各选取1味代表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工艺设置工作任务;通过模块二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验技能,熟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教学模块三:为综合性实训,设有中药的质量检验和中药制剂的生产与检验2个学习情境,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制剂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等;模块三既是系统的综合性实训,又是真岗实干,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
课程整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每个工作任务总体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出最佳方案,再分组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师生点评总结。通过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课程组经过多年实践与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了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情境”化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随着制药企业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不断出现,课程组将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具体岗位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双石,苑函,兰蓉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关键词: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 全过程 审计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
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大科学” (big science)是美国科学家温伯格(A.Weinberg)在195O年提出的,就科学研究的特点来看,重大科研项目具有研究意义重大、目标宏大、投资规模巨大、 学科交叉多、内容涉及广、研究周期长等特点,其组织与管理更具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对科学技术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985、211高校已经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高技术科学研究、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建立研究生助研津贴制度,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因此,作为高校履行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部门,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的重任,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审计。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是指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或受托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程序的合法性,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决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内部控制执行、使用合规合法、项目绩效等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审核和评价。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通常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科学研究领域里重大问题,在国家科学研究和国计民生中意义重大,管理和组织好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十分重要,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显得更为必要。
(一)有利于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以前,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外部和高校内部二个方面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外部一般有国家主管机构监管,国家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内部的监管,一般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进行的监管。这些监管往往注重的是事后监管,对事中尤其是事前监管缺失或不到位。而实施全过程审计,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将审计关口前移,健全内控制度,及时避免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违纪违法现象,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二)有利于积极促进科研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大都采用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式的 “课题制”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缺乏对科研项目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科研资金的相关知识,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就能让高校重大科研项目执行整个过程中都有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科研管理部门实施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动态核算管理,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最大可能地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减少浪费。
(三)有利于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离问题
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会普遍发现一个特别头疼又难于解决的顽疾,那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大,严重地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有预算编制阶段缺少充分调研、项目执行过程不按预算执行偏移预算、缺乏全局观念挤占挪用经费、部门间协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对有效解决科研经费执行偏离预算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立项、 预算编制、 经费使用及核算和项目决算及评估,其审计内容涵盖高校重大科研项目从始至终的全过程。
(一)项目立项审计
审计人员参加有关立项的论证及申报会议,对立项申请报告进行审签。项目立项审计的重点是检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合规、合法,立项资料是否完整。
(二)项目预算编制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预算,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合法、合规。
(三)项目执行审计
跟踪审计人员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查的重点是:
(1)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2)项目经费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
(3)招待费、外协费、仪器设备费、劳务费、助研费、咨询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
(4)资产购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组织采购,是否按批复购置设备的预算执行;购置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是否登记等。
(四)项目决算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决算,报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决算审计的重点是:
(1)财政资金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是否足额筹集。
(2)科研经费(含配套经费)是否按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3)各项支出是否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实际支出与预算比较是否超出规定范围、比例或金额;购置设备是否与预算清单一致。
(4)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研制时间延长等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5)经费支出中涉及的各项合同、协议等是否真实、合法。
(6)支出凭证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
(7)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发生,是否与项目相关,支出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等情况。
(8)往来款项是否真实。
(9)结余资金的处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10)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项目绩效审计
项目组提交项目绩效报告,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项目绩效的真实性,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等。
四、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的工作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般要经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三个必要程序。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起点,此阶段审计人员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了解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组人员构成、现有科研基础条件和相关法规等,初步评价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系统,分析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风险以及编制进行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工作计划,若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则要按程序或招标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重点,此阶段审
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施现场审计。审计人员收集该重大科研项目相关审计资料和证据,包括技术资料,对该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内控测评,审查该重大科研项目的会计决算资料,对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等。
3、 终结阶段
终结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终点,此阶段审计人
员主要是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评价,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有必要的还可以对该重大科研项目提出审计建议书,以便加强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等。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技术方法:
1、审阅法
是审计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离不开审阅法,不仅包括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审阅,还包括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计划、合同以及相关专业技术资料、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等资料的审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审阅是有技巧的,审计人员要从科研项目数据增减变动、账户对应和时间上发现问题。如对某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发现其在项目结束时大量购买专用材料,这就很值得审计人员关注。
2、核对法
也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重大科研项目会计记录及其与该项目相关资料中两处以上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
3、观察法
是审计人员在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时,通过察看项目组有关人员正在执行的活动和工作流程程序,取得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4、盘点法
是审计人员用来检查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实物资产和账户余额是否相符,以证实账户余额是否真实和准确的方法。不少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均要采购大量的专用设备、专用材料等,盘点法的应用是检查这些有形资产存在、真实的重要手段,是审计人员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不可少的方法。
5、分析法
是审计人员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中对项目开支中重要的比例或趋势与预算数额、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对,查清重大科研项目异常变动的因素,分析执行与预算偏离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对策获取审计证据。
五、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组、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把好经费审批财务报销手续,严格执行经费开支范围和内容,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项目组在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编制,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同时,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相关责任部门按规定完成项目立项任务、执行合同约定,遵守法规、政策等。各部门既应分工负责,还要密切沟通,协调配合,只有这样,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坚持有利于调动科研工
作者积极性的原则。高校科技工作者是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与重大基础研究、重点科技攻关或者是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息息相关,因此,在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本着充分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既严格坚持执行国家有关科研法规政策,又坚持为科研项目排忧解难,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上新的台阶。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从本单位部门工作实际
出发,灵活采取多种审计方法,确保审计效果。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更要采取多种审计方法,调查分析,摸清情况,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利用现代审计手段,注重审计实效,通过边审边改、集中整改等方式,达到审计促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 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国防科技2012(4)40~45,87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置体系;学科前沿;团队
作者简介:李春先(1977-),女,湖北黄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王成志(1974-),男,山东潍坊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改课题“探索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批准号:湘教通[2011]30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7-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完本专业的基础课后,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它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消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论据要翔实严密。由此可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但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并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毕业论文是否有必要存在的争议。因此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探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与措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应是当前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近几年,毕业论文课题组把毕业论文的改革与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届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显著提高,在学校检查中名列前茅,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分别在《物理学报》[2-5]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不仅为学生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说明只要改革得当,研究的质量会显著提高,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是可能的。以物理学专业为例,下面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做法和体会进行阐述。
一、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大力开设前沿选修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根据教师科研方向,把教师划分为六个科研团队:分子器件科研团队、光电信息物理科研团队、凝聚态物理科研团队、空间物理科研团队、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研团队、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团队。在传统必修基础课的基础上,大力增加前沿选修课,规定每个科研团队开展1~2门具有前沿性且与科研相结合的选修课,例如“石墨烯分子器件物理基础”、“光电检测技术”、“太阳能电池”、“光信息处理”、“凝聚态物理前沿专题”、“空间物理现象的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导论”、“量子信息基础”、“电子设计和制作”等选修课,一般为48个课时。由于选修课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
对于这些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基础课不同,采取讨论和探索式教学的方式,手段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针对物理课概念性强的特点,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形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探讨”的学术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只讲解要点,其他内容和相关问题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予每组相应的内容和问题,几个人一组通过查找文献完成给定的任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另外,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要与该课程的相关科研手段和方法匹配,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到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该前沿方向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但具有可行性、前沿性、新颖性和专业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正是毕业论文的目的所在。
二、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的基础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一个好的选题,要充分锻炼学生利用本专业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的基础。课题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第一,与本专业相结合,即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
第二,与科研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做到选题新颖。将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融于毕业论文之中,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只有题目新,才能有创新的空间,只有内容新,才能有新的结果和结论。从学生选题来看,学生对科研型题目的选择热情逐年增高,使得这些题目具有较好的需求基础。特别是计划考研的学生很愿意接受一次科研训练,从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第三,可行性。选题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又要考虑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选题得当,本科生同样能对学科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量子相干态两个正交分量在相空间的几何表示是椭圆,但教材和文献上没有给出系统的证明,但是只要理解了《量子光学基础》的一些定义和物理意义就可以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给出完整的证明。
第四,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把题目放在网上,实行双向选择。在过去,选题方式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单方面定题,学生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的课题缺乏了解,在选题方面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在选题过程中,留给学生选题的时间过少,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报题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等问题。目前教师把题目、内容和要求详细显示在网络上,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选。在选题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充分交流使学生对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网络上学生确定题目,然后出题教师与选定该题目的学生进行面试或者交流,双方满意即可确定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指导方式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可实行团队指导。如前所述,有六个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相同的学生归到相应的团队内,实行分类指导和团队指导。团队内的资源共同利用,学生统一管理,集体答疑,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答疑和检查,了解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提出每一阶段的要求和任务,确保论文的质量和进度。共同组织针对选题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和论文写作交流会,组团可大大提高指导效率,节约成本。指导教师之间密切协作,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节约了资源。团队内的学生各有所长,共同讨论问题,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院和教研室强有力的管理与监管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
根据学校的有关精神,实行学院、教研室两级管理,学院制定制度和措施,教研室负责具体执行。
1.成立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及答辩领导小组
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包括拟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向全院教师布置毕业论文任务、选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论文题目的审定并报学校审批。
2.物理学专业教研室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组织毕业论文题目审查、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院审核;组织学生选题;组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负责毕业论文进行过程的管理、检查并及时整理有关材料;设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各组的论文审查、论文答辩。
3.课题实行两级审评制度,严把课题关
物理学教研室组织指导毕业论文丰富的教师对所报题目进行审批,不符合学校和学院要求的题目要撤掉,或者通知出题者进行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教研室把评审符合要求的题目汇总,交给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评审,检查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合格的课题方可进入选题系统供学生选择。
4.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
组织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指导教师需提出论文应达到的目的与要求;介绍主要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制订论文撰写计划;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度质量,并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审阅毕业论文并提出论文答辩资格及给出成绩评定建议;参加论文答辩;撰写指导总结。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勤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培养。教研室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担负着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应进行严格管理,组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或抽查,并对检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五、结束语
近几年采取把毕业论文的改革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结合、把科研前沿融入毕业论文中、团队指导、强有力的行政监管等措施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增强,不仅使本科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且得到了学校主管部门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姚明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8):147-148.
[2]梅龙伟,张振华,丁开河.单壁碳纳米管电子输运特性的稳定性分析[J].物理学报,2009,58(3):1971-1979.
[3]胡海鑫,张振华,刘新海,等.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结构的紧束缚法研究[J].物理学报,2009,58(10):7156-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