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8篇

时间:2023-01-01 23:16: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服装国际贸易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

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

2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篇2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10)

[2]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6(06)

[3]张敏.国际贸易实务中案例教学法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10(04)

[4]路军.首席故事官:基于故事魅力的超级领导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5]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6]吴学君.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探讨[J].教师,2010(09)

[7]李俊利.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北方经贸,2010(12)

[8]杨清,徐建良.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RFID系统数据分析.微计算机信息,2006,(9):2-4.

[9]MattWelsh.TheStaged.Event-DrivenArchitectureforHighly-ConcurrentServerApplications.EighteenthSymposiumonOperatingSystemsPrinciples.ChateauLakeLouise,Canada.2011.October:21-24

[10]王衍波,薛通.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0-200

[11]王晓燕.浅谈PKI技术及其标准.上海标准化月刊,2002,Z2(018):36-3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纺织服装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学报,2012(4):2-3.

[2]徐志发,陈更新.面向集团客户信息化服务的移动运营体系分析[J].电信科学,2006(3):2-4.

[3]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4):2-3.

[4]魏新辉.服装终端策划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5]李枫林,杨小平.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2(11):2-4.

[6]程志华.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及实践[J].电力信息化,2012(3):2-3.

[7]陈鹏.可信云平台服务运行管理模式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9):2-4.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娟,段向华,蒋丽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流程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9,(2):202.

[2]霍布斯.精益生产实践——任何规模企业实施完全宝典[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9:213215.

[3]傅贤治等.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9117.

[4]张善刚.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13):2527.

篇3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组织合作,将行业专业人士请进来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培养方式。基于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实现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4-02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5年起招收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国内服装领域知名高校,北服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与服装行业协会和知名服装企业专业人士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聘任校外兼职导师的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要求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1.注重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聘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行业内组织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为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服装行业,提高行业素养。

2.注重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依托北服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聘请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如北京爱慕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升集团公司、溢达集团等相关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结合企业国际化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择,使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研究结果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TPP的签署和英国退欧等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校聘请国内国际贸易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WTO问题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国际贸易前沿问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学术能力。

二、“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为了提高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水平,增强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国际服装贸易前沿问题的了解,培养具有一定服装行业专业基础,胜任服装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与管理、品牌国际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北服组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使校外导师参与到国际商务专题讲座、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环节中。

1.依托兼职导师组建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专家团队。按照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每学期要为研究生举办四次讲座,每学年至少8次。因此,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主要依托校外兼职导师,组建讲座专家团队,例如,邀请服装行业协会专家、服装企业高管和国内学术机构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服装行业和企业发展问题等,还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外兼职导师直接面对面沟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获得实习机会。

2.借力兼职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活动。《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包括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教学环节,两门课程通过邀请商务谈判专家、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讲授环节,为学生传授相关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运用兼职导师Y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发挥北服面向服装行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行业优势,运用兼职导师行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实习后可以直接就业,实现校企之间、学校与行业组织之间人才培养的对接。

4.兼职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为了使人才培养符合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邀请服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构建分工分明、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

三、“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1.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阻碍了部分行业专业人士受聘。根据学校遴选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管理规定要求,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必须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必须有硕士学位。(2)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年来发表过一定水平的论文,或有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或有通过部、市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3)应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与我校有合作项目,或对我校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等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或能为专业硕士提供实习基地。

其中,副高级职称、硕士学位和几个硬指标,部分服装行业组织和企业专业人士由于未能达标,无法受聘为校外兼职导师,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失去了上述行业资源。建议完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的相关管理条例。

篇4

依托学院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在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系统,但在行业领域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商贸知识的欠缺成为发挥专业特长的软肋。因此我们注意到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2013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岗位实践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课题201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五年工贸结合的纺织服装工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纺织与服装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几十所学校选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关于岗位+教学对接的工科类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于2012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服装贸易工作,岗位上手很快,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个人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纺织服装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行业领域后,更好更快适应业内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是直面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实质性的岗位适应能力。

篇5

由于是以纺织品和服装为主的贸易公司,所以对布料要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到那里的第一天,我就对各种布料进行了学习,了解了各种布料的成分和规格,因为在贸易中布料的成分是是否符合合同的一项重要依据,不光要了解的学名,还要了解布料的代号,因为合同中往往出现的是布料的代号,同时布料的规格也一样重要,因为客户一般是要检查样品的,在检查之前一定要有符合其要求规格的布料给其看,这样才能进行下面的步骤。所以对布料的熟悉程度,是检查一个是否合格业务员的基本指标。可以说,这个公司的所有贸易都是建立在对布料的熟悉程度上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习报告,国际贸易实习,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国际贸易理论,实习报告

摘要:国际贸易实习报告,通过此次国际贸易实习,我们首先了解了再生铅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此次国际贸易实习认识到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

实习日期:xxxx年x月xx日到x月x日;实习单位:xx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地点:xx襄樊谷城县石花镇;实习目的:了解国际贸易专业实际工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xx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道教胜地武当山东麓,名城襄本文来自-樊和东城十堰之间。公司是以有色金属再生冶炼、铅基系列合金研制与生产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无污染再生铅技术”科技示范厂,xx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营进出口权,通过iso9002和qs9000质量体系认证。通过此次国际贸易实习,我们首先了解了再生铅的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此工艺的学习,使我们对一线的工作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增加了对不同行业的了解,也为今后参加工作,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了解,适应一线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了几天的一线体验后,我们进入了营销部门开始正式的专业实习,负责带我们实习的是一名中南财大毕业的师姐,她首先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再生铅合金技术的外文资料让我们翻译。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化工专业术语,对于我们学习贸易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因此,我们翻译的时候,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字典、文献,并且,为了能够把一句话翻译的“信、达、雅”,我们这一组的成员也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不仅是体现了我们团队成员的良好团队精神,也提高了对于英语的学习水平。最后,我们顺利完成了翻译任务,为此次圆满完成国际贸易实习任务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之后,师姐又给我们拿来了一些单证,eg:海运提单、装箱单、发票、产品质量证明书等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流程有关的单据副本。之前,这些单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有学习过,但是,我们都觉得书上讲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实践中一定用不到。但当真正看过这些单据后,才发现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此时我们看到的、用到的、正是书上所讲、我们所学的。这些单据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让我们对如何填写这类单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只要虚心,用心的学习,很多实际操作就会很容易掌握。

国际贸易实习期间,根据公司领导的安排,我还非常幸运的和师姐一起去襄樊市农业银行国际结算部和外汇局进行了一次出口收汇核销。虽然很辛苦,一天之内要在襄樊和石花之间跑两个来回,但是,我觉得值得,也并不觉得辛苦,毕竟是学习到了东西。当自己真正去实践一次的时候,甚至是非常简单,只是我们并不了解,而觉得神秘,才把国际贸易复杂化罢了。

很感谢金洋公司的领导和员工对我们这次国际贸易实习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虽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工作,但却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东西。

此次实习中,也使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必须随时处于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在,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实习,与我们这一行十人的努力与协作是分不开的。如果缺少了团队精神,我们将是一团散沙,没有凝聚力,完成国际贸易实习也就无从谈起。

篇6

论文关键词:东盟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基于多边贸易视角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盟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硕果累累,双边贸易总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东盟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五大贸易伙伴。但从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来看,由于双方都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上,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服装、纺织、鞋类以及组装类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东盟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仍像东盟国家一样,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市场也主要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市场。经济结构和市场的雷同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相对比较优势较小国际贸易论文,存在着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因此本文基于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以双方十五年多边贸易额数据为基础构建变量,采用VAR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首先研究了东盟贸易出口商品要素密集度结构,按照要素密集度对东盟出口商品进行分类,以便详细分析东盟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商品对中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2.1 贸易商品的分类

对制成品进行详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区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规模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异程度进行分类,但是会导致许多类别的产品重复出现,因此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很明确,很难进行具体的分析。另一种则是按照技术密集度将制成品分为高技术含量、中高级技术含量、中低级技术含量、低技术含量制成品,虽然这种分类较为细致,但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东盟制成品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够合理。

本文主要借鉴Lall(2000)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竞争力时使用的分类方法,Lall根据研发投入的密集度对产品按照技术构成进行了分类,但使用的是STIC标准,而东盟的外贸数据主要都是HS标准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为了分析方便,本文根据世界海关组织编制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把贸易商品按照HS根据不同的要素密集度分为五类:

1、初级产品(PP)

2、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RB)

3、低科技密集型产品(LT)

4、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MT)

5、高科技密集型产品(HT)

2.2 东盟贸易出口结构变化

表1 近年来东盟贸易出口结构变化

 

年份

初级

资源密集

低科技

中等技术

高科技

1994

2.64

12.44

6.87

6.03

19.14

1995

2.29

10.91

6.28

6.58

19.75

1996

2.08

10.83

5.87

5.99

20.41

1997

1.98

10.96

5.59

5.78

21.04

1998

2.23

11.08

6.31

6.30

24.80

1999

2.01

10.56

6.06

6.36

26.84

2000

2.07

10.99

5.70

5.78

26.51

2001

2.18

11.47

5.90

6.19

24.81

2002

2.05

10.97

5.86

6.65

25.19

2003

1.94

11.48

5.77

7.62

25.10

2004

1.77

11.63

5.36

7.62

24.54

2005

1.65

12.85

4.72

7.62

23.57

2006

1.58

14.17

4.53

7.87

23.09

2007

1.63

13.37

4.70

7.63

23.25

2008

1.15

14.05

4.88

篇7

1绿色壁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绿色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贸易壁垒由于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谴责并易遭到对方报复,所以成为势力日渐减弱的壁垒形式,而绿色壁垒之所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不断强化,是由于能保护进口国的经贸利益,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绿色壁垒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积极响应,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支持,绿色壁垒是日益发展的绿色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为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的非绿色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需要绿色壁垒,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绿色壁垒提升自己的环保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它来阻挡发达国家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绿色壁垒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2绿色壁垒的不合理之处

在合理的外衣下绿色壁垒也掩藏着许多不合理,这些不合理自然成为人们怀疑甚至攻击的切入点,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适用同一标准不合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这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绿色壁垒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与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不公平,而且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绿色壁垒造成的单边贸易极不合理,在推行绿色壁垒时,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落后于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制定与实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可能达到的环保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处处碰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以致丢失了大量海外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低要求低标准大肆在发展中国家兜售产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单边贸易不仅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新的环境危机,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完全推给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公平的。首先,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其次,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土的环境和资源将国内的大量高能耗尧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大幅提高。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首先影响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置了严格的诸如技术标准等限制的贸易壁垒。其次使纺织品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成本上升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方面是因为厂家为了避免产品中含有禁用染料,不得不使用昂贵的进口染料替代国产染料,致使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禁用染料检测费用较高,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印花制品必须对每种颜色抽取样品,并对每个样品逐个进行检测分析,而检测费则根据色样的多少来收取,从而又额外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营销对于色彩丰富的我国纺织丝绸服装制品业的对策尤为明显,面对日趋强化的绿色壁垒,纺织服装业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去迎接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即大力开展绿色营销,利用绿色营销去融消绿色壁垒,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纺织服装企业应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战略的制订到具体实施过程都应始终贯彻一种绿色理念而不是寄希望于消极回避或通过抗争去减弱绿色壁垒的阻碍。产品包装绿色化,绿色包装正成为绿色营销中引人注目且行之有效的一环。由于产品包装占用了大量物质材料,污染了自然环境,损害了人体健康,而许多不可回收的包装物更是又污染又浪费,所以推行绿色包装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而且作为最外在表现的产品附加成分,包装的绿色化无疑能最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产品形象,所以绿色包装对于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遥开展绿色促销,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绿色促销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围绕绿色产品而开展的促销活动。传递有关绿色产品的绿色信息,其目的是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来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从而吸引消费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销售。其二,绿色促销即绿色的促销,是指企业在促销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以“绿色”为指导原则,例如在促销活动中不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等等。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开展绿色促销活动,树立起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绿色品牌形象,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较低档的形象与地位,提高档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绿色营销是21世纪的营销主题之一,在21世纪非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多重压力而难以生存,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广泛欢迎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依慧袁金毅.绿色壁垒院国际贸易中的新障碍咱允暂.改革月报,2001,(10)55

[2]蒋杰生袁董雅宇.中国服装业警惕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咱允暂.中国纺织2001,(4):22-24.

[3]李翰如.服装企业能否越过绿色贸易壁垒咱允暂.中国纺织2001

篇8

作者简介:白丁,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经济评价;卞子全,杨向东,应健,张银,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考察视角对有关国内茧丝绸产业在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的观点做了的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茧丝绸产业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评。

关键词:茧丝绸产业;产业链;国际贸易;综述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01-02

1 引言

根据考古发现,远在五千年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栽桑养蚕等相关活动,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茧丝绸”便内在的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的在一起联系了。“丝绸之路”见证过西汉王朝的武功文治、大唐天朝的繁荣昌盛;“西桑东移”见证过南宋的靖康之耻;近代的茧丝绸业见证过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而当代的“东桑西移”工程正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抛开历史,现阶段发展和壮大茧丝绸产业对于出口创汇、发扬民族文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文献搜索和研读,我们发现茧丝绸产业研究领域里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综述,另外研究文献中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研究视角的居多。众所周知,理论研究综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某一研究领域的综合的、浓缩的、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故作此文,以期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茧丝绸产业。

2 产业链视角下的茧丝绸产业研究

胡征宇(2000)认为控制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格是稳定茧丝绸产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指出由于价值与价格存在矛盾、体制问题无法解决、供需矛盾无法解决而造成了那个年代丝价、茧价无法控制的现象。胡丹婷(2001)认为生产原料来源的唯一性和原料用途的专一性,决定了茧丝绸生产链的单向性;而且其环环相扣、单向直线型的产业链,比那种原料乃至半成品来源和用途广泛、多向的、网状的产业链要脆弱得多;单向直线型的产业链,其间调节的余地很小,只要其中某一环节没有衔接好,就会影响整个行业。唐琳、冯岑(2009)进而认为上述特点是中国茧丝价格极易发生大幅波动的根源。赵绪福(2005)将茧丝并入农业纺织原料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具有链条长、受工业影响大、外贸依存度高及环节之间的非对称性明显四个特征。同样在农业纺织原料视角下,赵绪福(2006)对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上的价值和利润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于天然纤维原料产业来说强调寻找增值的关键环节或利润最大的核心环节是不适宜的,原因是它对于整个产业链的不可或缺性,但它的弱质性导致其增值和利润较低,故其反而应该是要予以关注的环节。楼国庆(2005)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利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丝绸产业的发展阶段做了分析,认为目前世界丝绸业的发展仍具有活力,前景广阔;认为各国丝绸业的发展从总体上遵循着沿产业链从低到高不断升级、不断替代的发展规律;指出在满足投资率、主导部门、制度保证等客观条件(罗斯托的起飞学说)下我国丝绸业的发展可以突破先进国家按照时间序列实现产业逐步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跨越式飞跃,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的带动全国丝绸业的“梯度发展”。张廷海、武云亮(2009)从生态产业链角度对安徽省的茧丝绸产业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从生态产业链的构成与主体利益关系、基本特征与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唐琳、冯岑(2009)认为区域丝绸产业在其内部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个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或者一步达到某种较高的产业发展阶段。范作冰等(2009)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丝绸产业现状,指出了我国丝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竞争劣势:上游环节的蚕茧生产基础仍较薄弱,中游丝绸加工生产设备现代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而末端的劣势是在国际市场上尚缺乏知名的丝绸品牌。

3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茧丝绸产业研究

胡丹婷(1999)曾论述过《长期棉纺织品协议》(LTA)、《多种纤维协定》(MFA)、《国际纺织品服装协议》(ATC)对我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并同时从配额限制逐步取消、关税减让两个方面分析了入世给中国茧丝绸业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江凌(200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市场的开放的角度分析了入世给中国茧丝绸业所带来的利与弊。曹利群等(2001)用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变异系数分别衡量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通过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表明蚕茧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同时指出伴随入世必然带来的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深化会给我国农业带来风险,而组织形式的变革正是解决这一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顾国达等(2002)通过测定中国丝绸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认为在假定丝绸世界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有利于丝绸出口竞争力的提高;而通过对丝绸出口的相对价格弹性系数的测定,认为出口价格的波动对于出口比较优势影响不大;降低我国丝绸出口价格,对增加丝绸出口量的作用十分有限,反而会引起丝绸“出口贫困”现象的产生。林高榜等(2006)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在对影响中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的因素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生丝质量和价格水平并非我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的决定因素,而是国际生丝市场规模和国内生丝总产量对其作用最大、最明显。翁建平(2008)利用了各种计量模型对中国的丝绸出口贸易现状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得出四个结论:其一是中国丝绸出口具有一定的“大国效应”,导致中国丝绸出口价格加成能力与现实市场势力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垂直差异性低以及出口企业之间低价竞销的过度竞争行为;其二是中国丝绸出口具有十分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但此优势正在减弱;其三是影响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量、国外需求量、丝绸出口相对价格和消费者偏好;其四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丝绸出口强国,需要解决丝绸出口贸易中的制度安排等问题,以避免“竞相压价”现象的普遍化。蓝云(2008)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指标值后指出中国蚕丝业的出口规模越来越大,但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从市场需求和政府作用两个方面来解释前者,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后者。顾国达(2009)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最近两三年蚕丝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其一是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丝绸消费需求的快速“蒸发”;其二是2006年秋季蚕茧价格创历史高价后蚕丝业快速发展引致的供给过剩产生的后遗症。戚琳(2009)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PCR)法,利用模型测算的解释变量权重,并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汇率对我国丝绸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劳动生产率和蚕茧收购均价次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小。

4 简评与展望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在对其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不仅茧丝绸在产业链和国际贸易领域里研究,包括在各经济学领域内研究(如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等)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论和实践具有明显的互动性。茧丝绸领域里的产学研结合比较紧密,理论和实践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促进发展。如有关入世的影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等领域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少。事实上我国有比较完善的茧丝绸产业管理体系,在各种相关机构中储存有大量、准确、完整的有关产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这对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如“产业链价值的传递和分布”、“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制成品产量及售价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

最后,创新性、原创性观点少。在收集和整理文章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章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茧丝绸产业的关注度的提高,各种研究机构及高校师生也增加了对茧丝绸产业的研究兴趣。加之相关领域内企事业单位的一批研究型人员的成长和发展,相信茧丝绸产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会越来深入、全面,对发展、振兴我国茧丝绸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胡征宇.如何处理好入世后丝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系[J].丝绸,2001,(8):1-4.

[2]胡丹婷.茧丝绸产业特点与贸工农一体化[J].中国蚕业,2007,28(1):13-17.

[3]唐琳,冯岑.区域茧丝绸产业化分析与发展对策[J].丝绸,2010,(1):61-65.

[4]赵绪福.农业纺织原料的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8):65-68.

[5]赵绪福.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的价值和利润分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7):1-4.

[6]楼国庆.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张廷海,武云亮.安徽省茧丝绸生态产业链建设及其优化研究[J].丝绸,2009,(7):9-12.

[8]范作冰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丝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3):564-570.

[9]胡丹婷.论加入WTO对我国丝绸业的影响[J].丝绸,2000,(2):3-6.

[10]江凌.中国丝绸对外贸易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曹利群,张岸元.“入世”:风险化解与农业组织变革[J].农村改革,2001,(2):103-106.

[12]顾国达,张磊.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经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97-102.

[13]林高榜,吴豪翔等.加入WTO以后影响中国生丝出口因素的实证研究[J].蚕业科学,2006,32(4):566-570.

[14]翁建平.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蓝云.中国蚕丝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