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博士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1-26 11:01: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博士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博士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改革;药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6-03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人类必须客观的认识世界。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则是人类认识有机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在药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等科学领域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故成为药学类、中药学类、制药类、化学类、化工类等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1]。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主要讲述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和质谱(MS)的基本原理、特征、规律以及图谱解析技术,以及这四大光谱技术的综合应用[2-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为药学各专业课程,特别是对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起步较早,是国内药学类院校开设最早的院校之一,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且,我校一直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主编单位,所编写的教材是迄今全国出版发行数最多、应用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同类教材,并且也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理论过于抽象且系统性差,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更难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析谱图、推断未知化合物的结构等。同时,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一脉相连,如果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所学的知识欠缺,将导致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各类型化合物波谱学知识没办法开展,而各类型化合物的波谱学特征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有效的教授这门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术解决科研中的技术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但是部分知识在物理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中已经涉猎到,如果上述基础学科的知识没有掌握清楚或者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与上述基础学科开课时间间隔的太长,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讲授该课程内容前,可以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哪些相关知识,这样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知半解,前因后果解释不清,并能够利用少量的课时,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而利用大量的课时,结合大量的化合物谱图进行化合物综合解析方面的讲授,使学生在结构解析应用中逐渐理解生涩、枯燥、抽象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合物结构与谱图之间的规律。此外,针对部分学生选择研究生深造的实际情况,在运用四大光谱解析化合物平面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旋光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技术确定化合物立体结构的知识,例如,讲授如何利用旋光谱和圆二色谱的八区律测定含有酮羰基、共轭双键、不饱和酮、内酯、硝基,以及通过简单地化学转化能够转换成含有上述基团的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讲授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具有结晶性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方法,从而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并为研究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随堂阶段测试,量化学习效果

随堂阶段测试作为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测试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疑起着很大的反拨作用[4],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对于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可以考虑进行三次随堂阶段测试,主要安排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三章内容结束后进行即时考试。紫外光谱以计算共轭烯烃,α,β不饱和醛、酮、酸、酯及某些芳香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测试重点;红外光谱以区段及主要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芳香化合物与脂肪族化合物红外光谱的区别为测试重点;核磁共振光谱仪利用谱图中的信息对简单化合物进行结构推断为测试重点。测试结束交卷后,任课老师对测试题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量化,最终以40%的比例记入到最终成绩中。随堂阶段测试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任课教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终教学相长。

三、小组讨论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谱图多、涉及知识面广、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解析一个化合物谱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完全采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地、创造性地研究问题的动力不足。以小组讨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discussion Based Learning,PBL)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综合解析的授课环节,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任课老师首先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并提供给学生某个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氢谱、质谱以及二维谱,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数据库(例如SciFinder网络检索数据库、微谱数据库等)以及网络资源等信息获取手段进行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并且允许组内的学生分享、交流获取的信息,最后每个小组分配一名代表对谱图的解析过程进行讲解,讨论时,各组成员各抒己见、相互评价,促进研讨的深化,最后根据学生对谱图的解析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团体的活动,并从中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灵活性等特点[5],在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使用Flas形象生动地解释红外光谱中吸收频率与化学键常数成正比,与折合质量成反比这个规律,解释磁共振的进动过程,势必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促使其更好的掌握波谱知识。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hemdraw、Chem 3D等化学专用教学软件,将一个已知化合物的氢谱和碳谱信号模拟出来,结合数据讲解不同类型氢核和碳核化学位移的大致范围,并且将分子的平面结构转化为立体结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典型化合物波谱特征的记忆。再比如,为了适应解谱工作日益自动化的趋势,改变传统的单一完全人工解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先进的波谱预测软件,例如ACD Labs v10.0软件,培养学生与软件通过人机对话的反馈模式进行实践解谱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将来的从业中(波谱学学习后延过程)具备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能力。此外,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将大量的经典化合物图谱在短时间内提供出来,增加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加上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完全明了所学习的波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增加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

五、采用双语教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化合物的解析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外文工具书或SCI期刊查找相关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双语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任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本关于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经典外文教材,例如Robert M. Silverstein主编的《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7th Revised edition)》,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两种教材中不同作者的不同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部分课件制作成英文课件,并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讲解波谱学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术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教授如何利用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并给学生分发高水平的英文原始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如此,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专业术语,自主地学习与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相关的英文文献以及书籍,主动找到解析结构的技巧和方法。当然,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并组织教师听讲双语示范课,在双语教学上课之前进行试讲,选拔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口语流利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双语教学不仅可以让药学工作者适应药学研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能够在药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认为,要教好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素质,具有坚实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采取随堂阶段测试、小组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授中,应当尽可能以SCI文献资料(例如Organic Letters、Phyto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Planta Medica等)中的新颖化合物结构和课题组正在研究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为实例,提高学生对波谱解析的兴趣,拉近繁琐的波谱数据和学生思维的距离,快速提高学生分析波谱特别是分析NMR数据的能力。总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信心和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娜,刘炜炜.浅议制药工程专业的《波谱解析》教学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1(5):154-155.

[2]吴立军.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谢彩侠,崔永霞,胡亚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157-158.

[4]崔红花,梁生旺,王峰,陈超,王淑美.基于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对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波谱解析教学改革探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203.

[5]董桂茹,王立华.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3(4):57-59.

篇2

关键词:侨生;双向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4012303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在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加快了步伐。当今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我们对外传播既要“走出去”,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国,同时也要“请进来”,吸引世界对中国的目光。鼓励海外侨生回国学习中国文化和专业知识就是一种“请进来”的好方法。本文所指的侨生主要是目前在中国高校学习的侨民学生,他们大多数在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群特殊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

一、侨生的新特点――对自己身份认同具有双重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中国两所最早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其境外生人数在众多高校中名列前茅。上个世纪,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创办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回国求学的境外生基本上都是华侨子女,这两所高校培养的侨生是那些要求回国学习本领并参加祖国建设的学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境外生的成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华侨、华人,港澳、台湾地区等青年学生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境外生队伍。福建国立华侨大学分别在厦门和泉州设立两个校区,全校有境外生4 000余人,其中,设立在厦门的华文学院境外生占学生的主体,还有一些境外生分布在学校的20多个院系学习。目前,国内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境外生群体中人数比例最多的是侨生,由于广东和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很多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因此,侨生也多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缅甸等国家。和上个世纪回国求学的侨生不同,新世纪的侨生有着不同于他们父辈的特点,这些新特点让他们在国内华侨学府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文化双向传播的特殊性。

(一)回国求学的新一代侨生与父辈们的区别

上个世纪回到国内学习的侨生很多年龄偏大,他们大多是华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们希望归国学习,报效国家,很多人学成之后也确实留在了中国。即使那些回到居住国的侨生也对祖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新世纪以来回国学习的侨生,照比他们的前辈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些华人的新生代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基本在居住地内完成高中课程学习,目前本科生占侨生的主体,年龄多集中在18至25岁之间,他们已经是华侨的第三代、第四代或更后一代。和他们的前辈不同,这些年轻的一代没有在中国出生和成长的经历,没有在中国生活的经验,祖籍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相当多的侨生而言,中国不过是他们祖先的出生地,对祖国的情感可能还不及他们对居住国家的情感来得更感性。只有当某些时候被特别提起是华人或是因为他们的华人身份和别人有所不同时,他们才感受到中国和他们个人命运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笔者曾采访了多个来自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侨生,他们虽然身在国内高校学习,而且祖籍地距离他们身处的大学可能只有十个小时车程,但是他们一直到毕业也没有回祖籍地看一看,反而是利用大学四年时间游遍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这与他们的父辈千方百计要回祖籍地认祖归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年轻一代的侨生来说,母体文化就是他们居住国家的文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就认知并认同所在国家的文化。虽然他们还是华人的后代,但他们接触更多的已经不是中国文化。他们所接受的中国文化不过是前辈的传承和来自当地华人学校的教育。

(二)新一代侨生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

这些华侨新生代大多数毕业后回到原居住地就业。他们长期接受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居住地的文化,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的基因在他们身上实际上已经完全被本土化了,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我们国内的,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境外侨生身上既被深深打上了当地母体文化的烙印,同时又有祖辈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了这种文化的双重身份,侨生们对所在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很好的认同。这些海外华侨新生代,在来中国求学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除了得益于家庭和当地华人学校的言传身教,还有很多是依赖他们父辈时期所不具备的网络资源来获取对中国的认识。有了现代传播技术,他们获取信息更主动、更丰富,但他们缺少父辈那种在中国亲身践行的深切感受和独特体验。

二、侨生与国内生的相互碰撞――文化的双向传播

华侨高等学府被誉为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学生来源多元化,因此,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这种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在不同语言、传统、观念、视野、习俗方面,在复杂的学生群体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和影响。

(一)以汉语普通话为主的多种语言交流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华人后代的侨生,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的需要或被主流社会接受,他们认同的母语就是他们所在国家的语言,例如很多来自马来西亚的侨生会多种语言,他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除了日常使用马来语、英语等语言,他们也会使用汉语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多种语言[1] 。 然而,他们的汉语基本来自家庭和当地华人学校的教育,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侨生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文,因此,他们的汉语水平并不高,和国内生一起学习难免有些吃力。这些侨生与国内生混杂在一起,互动和交流就使得语言变得多元化,汉语普通话就成为他们间的主要语言。交流和沟通首先就建立在语言的双向交流基础之上。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操着不同语言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特殊而有意思的现象,侨生们回国学习,他们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其居住国家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

(二)不同观念和视角的殊途同归

侨生们年纪轻轻就能够走出家门回到国内高校学习中国文化,其行动本身就令人钦佩。侨生群体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格外关心中国政策的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发生的国际事件都可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笔者曾经指导过华侨大学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制作纪录片,侨生们的选题多是关注民生和公益事业,如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侨生的选题多是关注政治、环保以及华人的社会地位。也许是生活在远离中国政治与社会中心地带,侨生有更多文化相互比较的机会和意识,所以,他们的作品显示出一种国际化的大视野。毕竟有着同文、同宗、同血缘的根基,侨生和国内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相近,尽管有碰撞、有分歧,但是最终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殊途同归。如果说来自海外的上一代侨生对中国文化是一种传承,那么到了这一代,对中国文化已经不只是传承,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融合。

(三)多元文化在碰撞中传播和创新

侨生和国内生初次接触,互相间好奇张望,感觉彼此既亲近又疏远、既熟悉又陌生。很多海外侨生,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国文化,大多数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国内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耳熟能详,对来自异域的文化信息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于是,侨生与国内生渴望分享彼此的信息和文化,这就为文化的双向传播提供了可能。十年前,著名的中国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诞生在华侨大学,二十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华人创作的鼓乐表演形式,被马来西亚侨生传到中国,在中国华侨学府里落地、生根、传播和发扬。二十四节令鼓队成立十余年来,时间在变、鼓手在变、表演风格在变,不变的是鼓队的灵魂,共同的主题、共同的心声把中国文化和马来西亚文化共同传递出来,这可以说是文化双向传播的一个很好的写照。

三、发挥侨生优势,让他们传播他们眼中真实的中国

侨生积极主动回国学习,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感受中国的机会。学习中国文化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挥侨生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

(一)推广中国历史文化教育

侨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影视、建筑等)、风土人情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理应成为我们推广传播的理由。我们传授给侨生的是我们眼中的中国文化,但是,经过侨生传播的将是“非中国式”的中国文化,这其中既有传承、融合,又有创新。一个深谙文化的内涵又精通本土化传播方式的传播者才是最好的传播使者 [3]。

(二)开展认识中国文化的项目

要让侨生既了解一个古老的中国,同时还要认识一个现代的中国。我国近年开展的“中国寻根”之旅优秀境外生夏令营,资助优秀境外生参观故宫、奥运鸟巢、圆明园、丝绸之路等项目,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文化双向传播。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可以让侨生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有比较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和评价,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介绍、观光和旅游等形式上。

(三)尊重侨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他们的传播方式

侨生们有他们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思考,有他们自己的沟通技巧、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话语权平台,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正因为他们的双重身份,用他们带有切身感受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思维进行传播可能是更有效、更实实在在的传播。侨生的文化传播方式与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带有自我认知的传播方式不同,他们也是华人,但他们却是用一种本土化的视角来传播、介绍、解读中国,这种传播可以渗透到他们点滴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是一种自觉的传播,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传播者做不到的。这比媒体传播、中国派出的文化传播使者的传播效果可能更自然、更直接、更有公信力。

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他们既是接受的一方,同时也是传播的一方。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这一点无可质疑。侨生在对外宣传中国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绵薄的,但是,我国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 000万人,有着中国学习和生活体验的侨生们将会是一年年、一批批、一代代地延续,这种延续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吴瑛.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基于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调查[J].对外传播,2010(9):4243.

[2]刘奥.央视纪录频道要打国际牌[J].中国广播电视影视,2011(1):4547.

[3]李宇.从台湾东森美洲卫视看对美华裔第二代受众的传播策略[J].对外传播,2010(5):2930.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New Century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Bidirectional

Culture Dissemination in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GUO Yanm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篇3

关键词:乔叟;“两希”传统;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73-02

一、“两希”文学传统

乔叟生活在中世纪一个很不平凡的年代。自13世纪起,基督教大量涌现的布道词和指导忏悔的小册子对欧洲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坎特伯雷故事》里许多引言和故事的内容与形式都明显根源于圣经传和布道词传统,包括对《圣经》文本的大量引用。与此同时,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又从未断裂过,中世纪作家们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文学传统之中接受熏陶,尤其是在人文主义光芒渐盛的中世纪末期,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的写作手法和叙事结构被更明显地运用在作品之中。因此,可以说在体裁结构、故事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两希”文学传统都贯穿了《坎特伯雷故事》整部作品。

基督教文学传统中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公元5世纪以后,古希腊的文学文体已经基本被废弃,所以当基督教真正取得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和传播信仰的时候,这时期所产生的文学样式势必和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及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早期基督教文学中“衍文”的创作就是从附加在圣餐仪式之中发展起来的,而“圣歌”作为“衍文”创作的最早形式,又与弥撒中“哈利路亚”的唱和有直接关系[2]。因此,传播基督教的思想和观念,宣扬基督教教义就成为各类基督教文学共同的主题。作为朝圣文学作品的《坎特伯雷故事》,这段包括乔叟在内的30名香客的朝圣旅程同样象征性地体现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精神实质,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人真正的家园是最初的伊甸园。当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后,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只是为了赎罪,所有的快乐都是虚幻的,转瞬即逝,人类最终的幸福在于天堂。因此,朝圣旅程是灵魂跋涉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回归上帝的怀抱[3]。这段没有返程的朝圣之旅,一方面,象征寻找精神家园的朝圣之路;另一方面,象征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本身还远远没有结束,人类回归上帝的路途也还没有到达终点,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和考验,这一点对于乔叟生活的人欲横流的中世纪时代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深刻的。因而,《坎特伯雷故事》选择朝圣作为叙事框架的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与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其中的文学原型在基督教文学中一直处于源泉地位,在世界文学中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原型批评大师弗莱曾言:“由于《圣经》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熟读《圣经》便成为了全面了解文学的必要前提。”乔叟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圣经》原型。加拿大学者谢大卫曾言:“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所有的故事(也许除了牧师的布道文之外)显然都有圣经原型。”[4]由骑士领头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典型的中世纪“宫廷爱情”浪漫故事,同时也含有《圣经》的原型内容。故事讲述的是两个表兄弟为求得同一位公主的爱情而反目成仇,最后其中一人死于非命。这实际上是影射了亚当的两个儿子为了在上帝面前争宠,该隐杀掉了弟弟亚伯的故事原型,讽刺的是人类被赶出伊甸园后的迅速堕落。在“磨坊主的故事”中,那个大学生为了同木匠的妻子勾搭成奸,竟然用大洪水又将来临的谎言欺骗木匠,让他睡到木桶里去。这个故事明显运用了《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原型,本来上帝是用大洪水来涤荡人世间的罪恶,是上帝用来拯救人类的[5]。然而在故事中,洪水并未带走罪恶,反而成为了寻欢作乐的工具。洪水故事在这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暗示当时社会人们灵魂的堕落和丑陋。这些故事与《圣经》中的原型相对应并非是一般意义的巧合,基督教文学作为中世纪主流文学对中世纪作家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坎特伯雷故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坎特伯雷故事》是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乔叟一改早、中期创作时所遵循的梦幻文学传统,把创作手法转向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文艺理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综合性地提出了“摹仿说”,及至古罗马的贺拉斯同样主张艺术可以创造性地摹仿现实。乔叟就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一开始就为《坎特伯雷故事》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氛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以人事为先、俗世为重的广阔而又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于是我们真就呼吸到了英国春天的清新空气:“四月里空气温酥雨连连,/滋润三月的干旱到心田。/万物的丝丝茎络尽润泽,/绿翠花红的大地遍新色/……。”[6]优美的诗句营造出逼真的氛围,一下子攫住了我们。而紧接着更为细致入微的肖像描写和每个故事中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把已经建立起来的真实氛围向前推进了一步。当英国文学在中世纪走过了四、五个世纪的神话、传说般的王国后,乔叟从古希腊“摹仿说”的文艺理论思想中汲取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于是《坎特伯雷故事》才会出现众多栩栩如生的平凡人物,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坎特伯雷故事》除了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吸收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之外,同时还将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有机整体”的结构传统融入了作品所采用的“框架式结构”之中。有机整体论思想最早散见于柏拉图的《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说:“每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有它特有的那种身体,有头尾,有中段,有四肢,部分和部分,部分和全体,都要各得其所,完全调和。”到亚里士多德时,他在《诗学》中对有机整体性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要表现完美就应具有结构完整、大小适度和部分与整体及部分与部分和谐等审美特性[7]。亚氏的结构理论是对当时古希腊文学的一个归纳性总结。不难看出,它是一个封闭体系,部分被严格限制在既定位置上。《坎特伯雷故事》对这种集中整饬的结构传统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框架式结构”的外在框架之中。古印度《五卷书》的外框故事在开篇之始就已独立完结了,与中框故事具有明显的断裂性。然而《坎特伯雷故事》却将外框故事一直持续到结尾,使整部作品具有了完整性。其次是内框故事与外在框架之间的渗透融合方面,《坎特伯雷故事》使内框故事与外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相统一起来,每个故事与讲述人贴合密切,丝毫不显突兀,使得整部作品的内在逻辑性得到了加强。总结起来,《坎特伯雷故事》开篇的“总引”、故事主体本身、各故事前后的引子和尾声以及故事集末尾的作者告别辞,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度发展的叙事框架。这样,这部故事集再不是像《五卷书》中故事的简单堆积,而是一部被充分发展了的叙事框架凝结成的结构紧密的艺术作品。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结构传统把作品中所有的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故事集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两希”文化基因

学术界认为“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它们作为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渗入到西方文学之中。乔叟生活在中世纪末期,一方面深受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浸染,基督教的思想和观念在其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作为潜流文化力量也一直在滋养着作家的灵魂。

“忍耐”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圣经》中对忍耐就有大量的论述。耶稣也曾教导信徒说:“你们常存忍耐,就必保全灵魂。”他本人就是忍耐的最高典范。乔叟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对忍耐这种美德是极为推崇的,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就有许多描述。“学士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国王娶了一位名叫格丽西达的姑娘为后,却刻意为了试验她的贤德忠诚,三番五次地折磨她。他先后夺走了格丽西达的孩子,又将她逼回家中。整个故事影射了《圣经》里约伯的故事,真正要赞美的就是格丽西达忍耐的美德。“梅利比的故事”里慎子夫人劝诫丈夫要“记取能忍的约伯”,“我们在遭遇孩子死亡,或是损失了世上的财物,都应该一样需要忍耐”,“你应该坚决地自我克制,一定要用忍耐来锻炼你自己”,并且还引用了圣雅各书简中的话“忍耐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好德性”[8]。忍耐(patience)是基督教信徒极为重要的美德,它使人完美无缺,使人能在灾难与磨练中保持坚定信仰。

乔叟一方面宣扬基督教的美德,另一方面也倡导人文主义精神,掀起了英国文艺复兴的先河。《坎特伯雷故事》中展示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荒谬,批判了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大胆地对爱情进行了歌颂,这种反抗力量明显是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原欲型文化。在第一个骑士的故事中,阿赛脱就大胆地承认了“爱情才是芸芸众生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法律”,“一个人为了爱可以不顾一切”[9]。古希腊神话中对爱情大胆追逐的故事比比皆是,例如阿瑞塞莎的故事中,河神阿耳法斯为了得到仙女猎人阿瑞塞莎的爱情,不惜变作溪流,一路追随忍受了阴间的黑暗,才最终得到了她的爱。又如当小爱神厄洛斯(丘比特)被自己的箭射中后,对人间少女普赛克炽热的爱在他心中复苏,以致于他不顾他母亲的干预和阻挠,鼓起勇气让宙斯给予公正评判。在骑士故事最后的比武竞赛中,乔叟利用隐喻同样表达了对爱神的崇拜以及对爱情的歌颂。在比赛前,派拉蒙向爱神维纳斯祈祷得到公主的爱情,而阿赛脱却向战神马尔斯祈祷比武胜利从而得到公主,最后虽然阿赛脱赢得了比赛,但是却伤重而亡。毫无疑问,向爱神祈祷的派拉蒙最终得到了公主的爱情,两个人相携到老。乔叟将这个故事安排在第一个,绝不是无意为之,恰恰是因为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潜流的影响,才在开篇之始利用对爱情的歌颂大胆地批判了中世纪禁欲主义。

《坎特伯雷故事》是一部内容丰富、意义广泛的作品,现实主义、人文主义、世俗化倾向和对生活的歌颂都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离开了“两希”文学传统和文化基因,我们就不可能在传统之上真正理解乔叟这部传世之作,以及他对后世英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5〕肖明翰.《坎特伯雷故事》的朝圣旅程与基督教传统[J].外国文学,2004,(6):93-98.

〔2〕杨慧林.早期基督教文学概说[J].外国文学评论,2000,(3):73-82.

〔3〕向欣.神圣与世俗的朝圣之旅――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双重性[J].法制与社会,2008,(32):212-213.

〔4〕谢大卫.圣书的子民――基督教的特质和文本传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4

〔6〕屈平.“从心所欲,不逾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现实主义新论[J].殷都学刊,2008,(2):107-112.

篇4

学校和博物馆等文化展现场所中的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集体学习。它使学生或者参与者在-定的秩序中学习指定的知识和技能,以构成和强化特定立场中的群体记忆。集体学习并不仅仅出现在学校和音乐厅、展览馆、美术馆以及博物馆等文化展现场所,它是各种群体都使用的记忆力一式,只是在学校和博物馆等文化展现场所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其行迹和脉络也最为清晰。学校和博物馆等文化展现场所集体学习的具体形式和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学校的集体学习中所关涉到的记忆内容更多的和当下性联系在一起,受政治威权体系和社会综合环境的影响最大。学校在教授具有稳定性的普适内容之外,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些专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径向学生灌输具有浓厚价值倾向性的知识和思维力一式。在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知识体系的遴选和教育中,这种倾向性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在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学校是带有时代烙印和在国家权力影响下的集体记忆形成场所,威权体制结构中的学校所执行的集体学习,实质上是”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于是我们可以从不同时代学校教授的内容和力一式的不同上管窥各种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各不相同的社会记忆。    

文化展现场所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较学校更为形象化,也更具稳定性,偏向知识和文化的体现,较少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上的倾向。虽然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丰富的抽象内涵,但它们作为一种表达某种含义的现实作品,是形象化的,在学习的力一式上不是主动填充个体认知和改变个体的思维,而是更强调个体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防御性的学习模式本身有着反威权教育的意味,因为强调和强化了个体性而对社会记忆产生了拒斥感。文化展现场所中展示的艺术内容或摆放的事物只是在意念中属于”现在”,它实质上是”过去”的,大多属于回忆的内容。人们在认知它们的过程中势必回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所以在这种场所里的集体学习更多的是用现在的时空感受去穿透过去的迷雾,在实际效果上虽然造成了”过去”和”现在”的对立,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过去的记忆。    

虽然文化展现场所的具体展现内容缺乏政治意涵,但是这些场所的存在与运作又与政府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祛码。以博物馆为例,它是各种文化展现场所中储存记忆与再现生活的最佳场所。一般认为,博物馆记录了不同群体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集藏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的博物馆;二是叙述民族历史和构筑民族身份的博物馆;三是为国家提供权力象征或合法性依据的博物馆。它们分别对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记忆:第-种是行业、生活习俗或艺术传统记亿;第二种是群体历史记忆;第三种是现有政权的体制记忆,”政权的体制记忆是最脆弱、最敏感的,它需要用国家机器来维持,而维持这种记忆的博物馆实际上就是-部意识形态机器。博物馆以物品陈列的力一式规划了时间安排,在其中无时无刻地向参观者渗透各种价值观念,从而营造出一个”集体想象”的空间,成为重要的社会记忆场所。    

不同时代的学校体制也许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分别铭刻着当时群体力量消长的结果,但不同时代的文化展现场所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几百年前演奏的音乐现在也同样演奏着,而古老文明的文物不仅在博物馆里存在了几百年,还将比任何一种群体的生命更为长久地存在下去。这些场所所提供的记忆对象都是具有集体生活特征的符号,这些符号用沉默但是生动的话语代表和重现了过去的记忆,同时也渗透并影响着当下的记忆,甚至有些时候本身就是对当下记忆的反映,比如具有当下特征的音乐、艺术品或者电影等等。文化展现场所不仅是过去的记忆符号的存放处,同时也是新的记忆符号的制造所,它们以不同的时空流转力一式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记忆。      

篇5

本文对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进行了详细介绍,利用6讯道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完成比赛全程录制任务,通过对比分析多种方案来探讨转播雪上技巧项目时各机位如何布置。

【关键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 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录制系统 机位

自由式滑雪始于20世纪初,雪上技巧是在陡坡上设置一系列雪包并在其上完成回旋动作、空中动作以及滑降速度的比赛,在这些雪包中间有2个跳台。

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灵活,调整简单、直观,可以化整为零、方便快捷分散运输的特点,因此该项目采用此套系统录制。

节目现场通过运用多机位同时拍摄,现场即时编辑、声音合成及传送等多种电视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完成录制。现场的录制形式、工作组人员分工、各种设备连接配置、摄像机位设置、镜头间切换、声音合成等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展开。本文重点介绍利用箱载EFP设备现场录制雪上技巧比赛的方案。

1 场地介绍及摄像机调整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主要是运动员借助陡坡向下滑行的惯性,在设置好的跳台上进行两次不同技巧跳跃的比赛。

录制体育赛事,如同直播一样,必须一次完成无法重复,因此各机位的设置和镜头的使用对于录制方案尤为重要。机位与被摄运动员的关系是否合理,是决定画面构图、视角转换等流畅程度的关键。摄像机与人眼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人眼视角较宽,而广角镜相对窄很多。现场录制是在多台摄像机的视频输出信号间进行切换,连续的电视图像由不同机位摄像机输出信号集合而成。因此要求所有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及性能尽可能保持一致,否则会产生环境或者人物一致性的差异。

在使用摄像机前必须仔细调整,不仅是调白、黑平衡、主黑电平,伽马校正更为重要,主要原则是以人的肤色为准。在日常节目制作中,可能更多地注重设备的自动调整功能,而忽略了手动细调。其实应该更多地运用自动调整和手动细调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拍摄的画面更加通透、清晰、更有层次感。

2 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的机位布置

体育赛事的录制方案与比赛场地密切相关,而机位的设置对方案选择起决定作用。下面介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场地的机位设置和镜头选用情况。

2.1 机位设置

如图1所示。除3号机外的其他机器均架设在由积雪堆积而成的2米×2米的高台上。1号机位于运动员出发点附近,2号机和4号机分别位于滑行区域的上半程和下半程附近,3号机设置在与跳台平行的位置,5号机在着陆滑行区,6号机位于3米平台上。

2.2 镜头选用

1号机、2号机、4号机和5号机选用富士HA23×7.6BERD-SE;3号机和 6号机选用14倍富士广角镜头HA14×4.5BERD-SEB。

2.3 各机位分工职能

1号机只要拍摄滑行前做准备的选手,运动员开始滑行后由2号机、3号机、4号机进行跟拍选手腾空及滑行,5号机摄录选手回旋动作完成后着陆滑行过程,并负责选手跟踪采访,位于高台上的6号机负责大全景拍摄。由于赛道较长,3号机位置设定是比赛的关键,只有衔接好坡上机位和坡下机位,才能保证赛事的连贯性。同时,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项目使用分段评分法,选手的技术性转动、速度和空中技术动作难度程度是这场比赛的重点。因此重放慢动作要选择运动员滑行出台口、腾空到落地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慢动作应该由3号机、4号机和6号机拍摄的画面组成。

2.4 切换方案

3号机作为主打机位,根据现场机位设置制定如下切换方案。

1号机抓拍运动员出发,2、3号机跟拍运动员滑行出跳台1、腾空直至落地全过程,5号机跟拍着陆滑行画面,然后接6号机大全景镜头。慢动作重放,3号机从选手跃出跳台口1到落地的整个过程。6号机稍小全景从选手出跳台口2到落地。6号机位要在大全景和稍小全景之间推拉。此方案的优势在于选手完成的一系列动作都由3号机完成,视觉上非常连贯。

3 机位切换流程

现将具体流程介绍如下:

(1)从1号机位置运动员开始出发,如图2所示。

(2)当运动员滑行至跳台1时,切换2号机,2号机跟随运动员滑行腾空跃出2号跳台口,如图3所示。

(3)切换4号机,4号机跟随运动员拍摄从跃出台口完成腾空动作至着陆过程,如图4所示。

(4)切换5号机,拍摄运动员着陆动作和在滑行区滑行至结束。

(5)慢动作回放主要取3号机和6号机两组镜头完成,分别是3号机拍摄的出台口至着陆画面,以及6号机小全景拍摄运动员从出台口到着陆整个过程的动作完成情况。

(6)5号机拍摄现场记者对比赛选手的采访画面。

4 结束语

通过全体转播人员的共同努力,2011-2012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界杯比赛的雪上技巧比赛顺利录制完成。无论是信号质量、画面构图、镜头的衔接、慢动作回放等转播质量都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篇6

关键词: ETO 《船舶机舱自动化》 适任考试

一、前言

2010年6月21―25日,国际海事组织在马尼拉召开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及19项大会决议。大会确定,经2010年修正的STCW公约和规则将于2012年1月生效,修正后的规则Ⅲ/6要求增设主推进装置750kW以上的电子电气员(ETO,Electronic-Technical Officer)岗位[1]。

我国是最早启动关于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电子员方面工作的国家。开展海船电子员的履约,开创了我国海船电子员培训、考试、评估和发证历史的先河,对于改善我国海船船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我国海员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2010年7月,受交通部海事局的委托,大连海事大学牵头制订海船电子员适任大纲考试纲要,规定电子员适任考试科目有:《船舶机舱自动化》、《船舶电气》、《船舶管理》、《电子电气员英语》和《电子信息技术与航行设备》。作为海船电子员适任科目之一的《船舶机舱自动化》,是船舶电气专业中一门内容广、掌握难度大的科目,该科目学习的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能够胜任从事船舶电气的工作。

二、《船舶机舱自动化》适任考试内容分析

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是集机舱动力系统及辅助系统自动控制、监测、报警于一体的监控系统,适任考试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根据掌握程度可分为:“知识”层次,作为一般掌握;“理解”层次,作为重点掌握;“精通”层次,要求深入理解。

(一)仪表、传感器与监测报警。

船舶机舱内有压力、流量、温度、消防火灾等参数需要检测,相应的传感器和检测报警系统是机舱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无人机舱的前提。

一是对船用仪表基本原理要求达到知识的程度,进行一般掌握,具体包括船用温度仪表、压力仪表,应知晓仪表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

二是对常用传感器、变送器的类型、参数能够一般掌握。温度传感器是一个重点,要求对PT100、热电偶和半导体三种温度传感器理解掌握。

三是重点掌握火灾检测方法及火警探测器类型、火灾报警系统的基本原理、大舱烟雾报警系统的基本原理。

四是机舱报警与监视系统。要求对监视报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掌握,对网络型监视与报警系统的特点、硬件组成及其网络结构、原理一般掌握。

(二)船舶主推进装置自动控制。

一是主机遥控系统的一般知识作一般掌握,对其分类、组成、功能和操纵部位的转换,气动操纵系统的基本阀件和工作原理。

二是对起停控制系统要重点掌握,包括正车电磁阀和倒车电磁阀的控制原理、启动电磁阀和慢转电磁阀的控制原理及停车电磁阀的控制原理。

三是对转速控制系统以一般掌握为主,包括转速系统的组成,车令发送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限制环节,电子调速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四是对安保系统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包括故障减速和故障停车的概念及其实现。

五是对可变螺距螺旋桨的转速、函数发生器原理和自动负荷控制原理进行一般掌握,对变距桨控制系统的结构及控制方式重点掌握。

六是遥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其网络结构,驾驶台、集控室操作面板的组成、功能和工作模式作为一般掌握。

(三)可编程序控制器。

根据船舶上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现状和趋势,提出以西门子S7-200为例进行考核。

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要求达到理解程度,属于重点掌握;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基础、程序编制、PLC通信进行一般掌握。

(四)船舶辅机控制系统。

一是船舶辅锅炉控制系统的要求。对船舶辅锅炉的分类、燃烧器的基本形式及特点进行一般掌握;重点掌握的内容有:锅炉水位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检测方法,火焰传感器原理、故障判断方法,锅炉蒸汽压力控制基本原理,锅炉的报警点及保护动作;对锅炉点火的基本程序及实现方法作为精通掌握的内容。

二是分油机的分类、基本原理、输入输出信号及作用进行一般掌握,对分油机的时序控制过程进行重点掌握。

三是重点掌握伙食冷库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组成、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主要部件。

四是空调的工况及基本原理、基本方案、湿度传感器原理,以及特点进行一般掌握的要求。

三、《船舶机舱自动化》适任考试教学研究

“船舶机舱自动化”内容和轮机专业的“轮机自动化”课程有诸多类似之处,但从深度和广度上二者不可等同。完成船舶机舱自动化的适任要求,不能仅以应考为目标,必须理论教学、能力培养综合进行。

(一)课程设置。

开设船舶电子电气专业的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及大纲应以海事局考试内容为主线,同时要考虑到船舶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要加强船舶新技术、新管理理念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上在有一定深度。

对应船舶机舱自动化,其适任考试大纲制订的原则就是依据公约要求确定考核体系结构,预防应试教育,实现教考分离。也就是说海事局组织的考试科目与学生上课的课程设置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由此“船舶机舱自动化”科目所对应的内容可分成几门课程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思想对机舱自动化科目进行课程设置,需开设课程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继电器控制与PLC实现、传感器检测技术、船舶辅机电气控制、船舶主机遥控系统。课程设置目的不仅是完成船舶机舱自动化的考试要求,而且要重点对考核的应知应会内容掌握,为其职业发展和规划打好坚实基础。

(二)实验实训环节的设置。

紧密联系实践,重视实操评估和船上实训环节是STCW公约要求和适任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ETO必须在理论指导下具备实际操作、检修和一般设计的能力,因而对于机舱自动化适任要求,必须有实验实训为后盾,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实训教学应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既能在现有岗位站稳脚跟,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走得更远[2]。

从船舶机舱自动化课程体设置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对应于相应课程有自动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船舶主机遥控实验室、船舶辅机控制实验室,等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验项目是随着各门课程而进行的,这样就产生各部分内容单元化的问题。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每门课程的能力要求后,不能对各课程目标能力之间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与掌握。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完各门知识后,以实际工作为背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组合优化。该组合优化方式可以用船舶机舱实际工作和项目为载体,充分重视各单元能力的相互综合、连贯、配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迁移、运用和创新,达到整体最优化效果。

按照适任考试要求,申请参加海船电子员适任考试、评估者,应完基本安全培训、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以及精通急救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这样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考虑创新,例如采取“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联合海洋运输企业,增加实习机会,以便学生取得“四小证”。

(三)教与学模式。

从根本上说,ETO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对此,公约2010年修正案增加了对缔约国认可的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的指导,对于船舶机舱自动化的教学应实时引入这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人才培养[3]。

对于船舶机舱自动化科目宜于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网络远程教育形式。

1.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电化教育的一种形式。利用多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单一的板书模式的缺点,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糅合机舱自动化科目的多门知识集中显示。例如对于讲解船舶分油机原理时,就可以用动画形式把分油机的整个作用流程形象的展示出来。

2.远程教学方式。海船电子员不但包括在校的船舶电气方向的学生,还有原来的老电机员。依靠因特网的分散教育模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生分段进行学习的需求。通过因特网教学可以把机舱自动化涉及的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各门课程单元化知识的综合掌握。该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在校学生的要求,而且可以满足高校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职责要求,进行ETO的社会培训,这对于ETO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ETO设置是IMO已充分地认识到包括IT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对航海技术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实施电子航海战略计划的重要步骤,给航海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传统的航海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展开ETO科目的培训、考试、评估研究,从而适应STCW公约要求,提高我国海船电子员的适任能力,培养出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海船船员。

参考文献:

[1]朱庆智.STCW 2010修正案主要修正内容介绍[J].世界海运,2010,9:78-80.

[2]何琪.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实训体系开发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1):1-3.

篇7

【关键词】 糖尿病;伯乐D-10TM分析系统;糖化血红蛋白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36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 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临床中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属代谢紊乱性疾病, 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1]。研究指出, 血糖水平紊乱可引起机体各个系统受损, 其中最常累及全身血管、神经系统, 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 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2, 3]。糖化血红蛋白为临床中常用反映糖尿病患者近3个月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4], 研究指出, 红细胞在体内寿命约120 d, 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在体内形成特殊红细蛋白, 因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反映患者过去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5]。临床中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法较多, 本研究采用高效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潮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患者的全血1000份为研究对象, 所有标本均为本院采集, 标本均有效, 符合检测质量。其中男性标本544份, 女性标本456份;住院采集570份,

门诊采集430份;采集到检验时间10 min~2 h, 平均时间(40.5±26.6)min。

1. 2 方法 于清晨抽取患者静脉空腹血2 ml置入EDTA管中, 送检验科进行检测。将标本分为2份, 第一份采用伯乐D-10TM 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直接上机检测, 将检测结果记录为规格内。对第二份标本用WASH液进行稀释后上机检测, 将检测结果作为扩展人份。对规格内分析柱和扩展人份分析柱分别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按照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标本分为A组(糖化血红蛋白8.0%), 用统计学软件对三组规格内、扩展人份水平进行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检验后按照糖化血红蛋白分组, 得出A组有300例, B组有420例, C组有280例。各组规格内和扩展人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18、1.8517、0.8514, 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为临床中反映机体近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为协助诊断糖尿病、判定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关键指标, 具有重要临床检测价值[6, 7]。临床中准确、快速、经济、简便检测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关键, 目前常用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电泳法、等电聚柱法、手工微柱法、高效液相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免疫化学法、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等[8, 9]。随着临床研究和实践, 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准确度, 为目前临床中公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金标准[10]。

伯乐D-10T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器为美国伯乐公司生产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仪器系统, 其公司试剂包含种类较多, 包括活化剂、分析柱、缓冲液、标准品、清洗液等, 其说明书规定每包试剂检测份数为400份, 由于临床中400份检测时间较长, 在不同组上检测试剂消耗程度不同, 往往在达到400份检测数量后还有部分试剂残留, 造成严重浪费[11-13]。本次研究将残留试剂中分析柱进行再活化、校准, 与标准试剂分别对1000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得出使用规格内和扩展人份两组检测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18、1.8517、0.8514, P>0.05)。表明残留试剂经活化、校准后在临床中再次使用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本次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 在日常应用中, 以无菌水、顶格检测替代清洗液, 可对残留试剂进行消耗, 在保障实验结果准确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耗材浪费, 降低实验成本[14-17]。

综上所述, 伯乐D-10T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试剂检测人份分析柱扩展前后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无明@影响, 临床中在保障检测结果准确前提下, 可应用扩张方式对试剂进行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Liotta L, Di FA, Pazzagli M, et al.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measurement in frozen whole blood depends on baseline values of fresh sample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405(1):429-434.

[2] Suzuki S, Koga M, Niizeki N, et al. Evaluation of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fetal hemoglobin-adjusted HbA1c measurements in infants. Pediatric Diabetes, 2013, 14(4):267-272.

[3] Hempe JM, Mcgehee AM, Chalew SA. Two-dimensional analysis of glycated hemoglobin heterogeneity in pediatric type 1 diabetes patients.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13, 442(2):205-212.

[4] 璐, 孙伯欣.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评价.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9):4856-4857.

[5] Chakraborty S, Ghosh SS, Das A, et al. Can EDTA, EDTA-fluoride, and buffered citrate tubes be used for measurement of HbA1c on the Bio-Rad D10?Clinical Chemistry & Laboratory Medicine Cclm, 2015, 53(1):e5-e8.

[6] Chakraborty S, Gupta D. A patient with undetectable hemoglobin A(1c). Clin Chem, 2013 , 59(5):856-857.

[7] Chakraborty S, Chanda D, Gain M, et al. Interference of the Hope Hemoglobin With Hemoglobin A1c Results. Laboratory Medicine, 2015, 46(3):221-225.

[8] 徐安平, 纪玲, 陈卫东, 等.毛细管电泳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检验医学, 2016, 31(4):299-303.

[9] Chopra A, Tuteja S, Sachdeva N, et al. CdTe nanobioprobe based optoelectrochemical immunodetection of diabetic marker HbA1c.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3, 44(1):132.

[10] Hsieh WP, Chieh JJ, Yang CC, et al. Stability study for magnetic reagent assaying Hb and HbA1c. Journal of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2013, 326(1):147-150.

[11] Hsieh KM, Lan KC, Hu WL, et al. Glycated hemoglobin (HbA 1c)

affinity biosensors with ring-shaped interdigital electrodes on impedance measurement.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3, 49(10):450-456.

[12] 许爱萍, 张羽, 曹季军. 不同处理方式在伯乐D-10TM糖化分析仪上检测HbA1c结果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0): 1317-1318.

[13] 杨兴萍. 美国伯乐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的性能评价.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21):2683-2684.

[14] 张茜.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的检测性能.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11):1231-1232.

[15] 韩红梅, 侯明良. 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临床应用常见问题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5(24):127-129.

篇8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访谈

文/本刊记者 鲁玉婷

一只手机、一台电脑就能玩转校园?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时代信息化潮流,高科技设备渐渐走进师生的学习生活。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师生置身于全网络覆盖的校园,上课不再局限于单调的黑板,阅读不再受限于纸质书,应聘信息无需层层传递……一场数字化教育改革,让学校变成更为智能、人性的智慧化校园。

智慧课堂,多屏互动灵活教学

“今天,我们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先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三首音乐分别对应《琵琶行》里的哪三段内容?”走进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智慧教室,记者亲临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的平板电脑、学生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及讲台上方的双屏投影各显其能。学生手中的电子白板能实现资源共享、当堂在线互评、在线考试,多屏互动的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这堂公开课通过智慧教室的录播功能,可以把整堂课记录下来,也能将课堂现场直播到该校任意一间教室。

智慧课堂是该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除了资源共享、在线互评等功能外,还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融为一体。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电子屏幕与企业工程师远程互动对话,请教专业难题。工程师只要在企业车间装上一个摄像头,就能把现场操作视频传到课堂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智慧课堂除了实现数字化设备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张国方校长道:“我们一向主张培训先行。在建设智慧课堂前,教师都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与考核,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必须做出符合要求的课件才算过关。”两年来,该校的教师培训都围绕着数字化建设——计算机高级工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微课”制作培训……一系列培训提升了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办公电脑没有主机,只有一台显示屏,教师的相关资料均放在“桌面云系统”里。每位教师都有一个账号,无论在哪里,只要用计算机登录自己的“桌面云系统”账号,就能与学校内网建立安全链接,实现远程备课与办公。在校长对数字化教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理念的引领下,每位教师都放开手脚大胆实践,让智慧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陈凌燕是数媒班的学生,现已走上了实习岗位。陈凌燕说:“学校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超前的智慧化教学,为我实习上岗打下了基础。其他学校的同届毕业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企业的先进设备,而我在校时就已经基本熟悉了企业的大多数设备,学习与实践实现了无缝对接。”

创新结硕果,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该校学生还获得了三块金牌、两块银牌的好成绩。

便捷服务,远程遥控智慧生活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智慧校园体现了三大智慧:一是“物”要智慧,二是“管理”要智慧,三是“教学”要智慧。其中“物”要智慧体现在便捷服务上,比如该校会议室实行物联网管理,会议室的窗帘、空调等都能远程遥控。“按‘会议模式’键,会议室的窗帘、电灯、空调等都能遥控开关,即使人在外地,也能通过手机远程遥控。”副校长傅卫东说。在学生宿舍,智慧服务亦无所不在:宿舍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开关空调,当学生下课后回到宿舍,如果室内温度超过28℃或者低于5℃,空调就会自动开启,人离开宿舍,则自动关闭。

在校园里,学生每天都会用到一卡通,该校改良升级的一卡通——“智慧校园卡”给学生带来了不少便利。该校是宁波市“智慧校园卡”的试点单位,如果试点成功将在全市推广。“智慧校园卡”除拥有电子钱包、图书借阅等常规功能外,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远程感应,学生携带“智慧校园卡”进出校门,无需刷卡,系统能自动感应;二是走班考勤功能,学生上课的课堂不固定,流动性较大,学生携带该卡进入指定教室后,系统能自动显示多少学生已经到达教室,哪些学生迟到、旷课,并能准确定位学生,将名单自动发送到班主任的手机上;三是与宁波市公共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服务相联,集宁波市民卡功能于一体,实现校内校外服务一体化。“智慧校园卡”的推行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便捷服务,亦提升了师生的生活品质。今年5月22日,该校的“智慧校园卡”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展览中展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等领导参观了该校的智慧校园展位,并详细了解了“智慧校园卡”建设情况。

在该校立体式图书馆,不仅能借阅纸质书,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移动图书馆里报刊、书籍的二维码,将电子书下载到手机里。傅卫东说:“现在很多学生及年轻教师都喜欢拿手机看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还省去了借阅的麻烦。”移动图书馆是一台立式显示屏,内含杂志、书籍和报纸,内容丰富且实时更新,为师生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在图书馆一侧的阅览室里,每张桌子上都放有一台iPad,学生可以拿着iPad在图书馆任何地方看书、游戏。馆长孙薇薇说:“学生刚进校时,总喜欢来图书馆上网、游戏。随着来馆次数增多,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学生看到周边同学都在看书,也慢慢放下游戏开始看书了。我们图书馆温馨、舒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

搭建平台,互通共享智慧管理

数字化校园只是对校内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提供一个数据集成平台,而智慧化校园则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傅卫东说:“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集大成者。以往学校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的数据平台,但互不相融,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仅从满足本部门需求出发,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数据、垃圾数据。智慧校园建设初期,考虑到外面买来的成品软件与学校实际不相符,无法真正契合我们的需求,因此,学校招标了一家软件设计公司。”往年,学校教师都是以各自工作为需求进行行政课题研究,而2013年年底,学校统一以“如何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完善工作”作为年度行政课题。以课题为契机推动改革,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各个处室均作了详细的课题报告。收集到学校各处室的数字化需求后,学校利用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量身定制开发了“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任何高科技的产品只有符合实际需求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信息化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可以优化我们的工作模式。”傅卫东道。在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上,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各方均能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提升了学校有效管理的含金量。

首先,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往每到期中、期末,班主任及教务处都要忙着汇总分数、计算平均分、统计各分数段人数等等,放假前还要将成绩报告单一张张填好,稍有大意,就会出错。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则可以将任课教师输入的每次考试成绩进行系统智能分析,将各科成绩汇总后自动生成统计表格,传送给班主任、教务处等。此外,系统还会对每门学科、每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成绩定期进行动态分析,促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有了这套软件,老师不再需要一遍遍地统计分数,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教学研究;同时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准确性更高,毕业生学籍卡上的成绩也由该系统自动生成。”傅卫东道。

其次,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增强了家校互联。在该平台,除老师有账号可以登录外,学生、家长也有账号。学生登录账号能看到自己的课表、学习成绩,可以实现网上选课,家长登录账号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除成绩外,还有在学校参加的各类活动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