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17:3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学本科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一)学校重视不够
很多农学类高等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目的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等落实力度不够,并缺乏对管理文件的宣传、讨论和运行过程的反馈,论文答辩走过场,评委提问时间短,成绩评定方法不够科学。另外,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专门用于毕业论文的经费很少,这样往往会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课题和经费,就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某些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及材料,还要打印论文,很多毕业论文就是因为经费的原因,使得论文设计时不敢利用精度高的仪器和质量好的材料,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创新性,造成新颖性的课题无法完全开展[6]。
(二)学生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消极,草率从事,甚至模仿、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只是到网上搜索、拼凑、剪贴,敷衍了事。许多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养成的习惯,缺少独立的研究能力,对导师存在过多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导师的“点拨”和最后阶段的修改,马马虎虎地拼凑学位论文,其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教师精力不足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高等学校教师除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外,还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教师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年轻化步伐加快,一些新建专业大胆启用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部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本科生论文指导方法简单,疏于管理。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放任自流,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这些都不利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四)理论知识不扎实
尽管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完成的学分数有明确的要求,除完成学分多、课时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外,还要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的内容课程,这势必会占用专业课程的部分课时,使得专业课程学时减少,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导致学生对许多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也有高等学校进行课程小型化改革,人为压缩课程学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知识点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加之学生所选课程总数增多,学生疲于上课,课外时间不足,也无法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五)实践教学不完善
农学类专业一般是实践性较强、应用性突出的专业群,大量的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农业院校的实验场所不足,实验条件简陋,实践基地严重短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另外,有些学校的毕业论文从大四的第二学期才开始,一方面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经常奔走于各种招聘会,参加面试,签订就业协议,很难静下心来做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受季节影响较大,实验周期较长,假若实验不成功,没有补救时间,对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质量意识,引起农业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各农业类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提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要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制度、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组织选题与开题、撰写中期检查、成绩评定程序与评分指标体系、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质量分析与总结等各个环节;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得到具体实施[7]。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济压力,为毕业论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积极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课程,从查阅文献、论文选题、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步骤实施、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实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一门能力素养必修课,是结束大学生活、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一次实战演习;就个人素质提高方面来讲,毕业论文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恒心、能力、毅力和合作精神;就服务社会方面来讲,农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能把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三)强调责任意识,导师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管理
指导教师素质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明确导师职责,对年轻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其指导水平。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安排科研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导小组,使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高级职称带动中级职称教师,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8]。实行奖惩制度,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的指导教师应予以批评教育,必要的话应该予以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同时,加强导师对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任务合同、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中,既要顾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前沿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既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五)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管理细则 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周文刚,卢欣欣,崔仲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13.
关键词:本科;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85-02
工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和检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一次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和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绘图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探讨高校工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特点,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探讨与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一、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合了知识和能力的作业,而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认真、深入地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1]。形成论文大纲,依据大纲完成论文初稿,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形成论文。这一过程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严谨精神。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科学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课题项目的确定到实验方案的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查找搜集到论文的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无不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
3.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写作水平。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对论文框架的初步设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数理分析,作图等。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3]。
4.毕业论文是毕业生留给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是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用自己的才华、见识、道德以及党性修养等方式给学校和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留给学校的另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填补这些领域科研的空白;还可以推荐给有关部门或报刊杂志,以扩大影响。
二、当前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的、综合的检验。近年来,对我校本科毕业生调查分析发现,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毕业论文的教学在许多学校一直都不太重视[4]。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中也未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甚至没有举办过相关的讲座。换言之,学校未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撰写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仅局限于指导老师在毕业之际给予的短暂性指导。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会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远比做好毕业论文更重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找工作、化工实习上,即使是学校开设的论文指导课也很少有学生来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热情,也就无法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等环节顺利展开,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就下滑。
2.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对学生毕业论文投入精力不足。高校教师任务量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任务,同时有些教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和校外的业务,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指导不多,科研态度不够严谨。教师的懈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校缺乏严格的论文评审机制,对论文评审缺乏合理性。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与其他课程考核形式不同,论文的评审主要依靠指导老师的主观评定,加上目前各高校对本科论文的答辩大多流于形式,既没有比较具体的评定细则,也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因而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而产生不合理的问题[5]。
4.其他一些因素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除了上述主要的原因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室资源不足,本科生数量太多,导致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根本不够用;还有实验室药品不足,即使本科生想做科研,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根本完成不了预期实验。这些都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的原因。
三、我校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学生要认真选题,教师为学生选题严格审查。毕业论文选题,我院近几年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题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学习需要选题。这样,教师发挥自身优势,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对学生悉心指导;学生也能配合其学习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设计。这样的毕业论文实验出现了双赢,学生爱做,教师爱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2.高校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学校为了给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以及实习时间,使得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实习都不发生冲突。学院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让学生尽早完成论文实验内容。这样学生不但不耽误毕业实习就业时间,也为考研赢得了时间。同时,也避免毕业时期高峰进入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拥挤、设备药品不足的缺憾。
3.高校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由于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毕业论文,并且对毕业论文了解不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写作。鉴于此,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程,定期举办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传授学生论文写作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对论文写作规范、基本结和框架,以及写作思路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有全面的认识。
4.高校要积极搭建并完善教师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本科生可以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度。学生自己的写作态度和自身写作能力对于论文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但指导老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建立并完善教师论文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和考核,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在本科论文指导工作中尽职尽责。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做毕业论文实验,在毕业论文实验项目中还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学术优势,又有利于指导学生。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是结合我校工科学科特点,对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探讨,进而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考研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2]项金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6):295-296.
[3]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96-97.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17-02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985”大学,虽具有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措施,但是由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监控体系。本文梳理了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建立以学院为中心、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毕业论文循环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它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运转,每一次的循环都是对前一次的超越。通过对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实验执行过程、论文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学院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一、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流程
二、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计划
1.学院应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教务秘书、教研室主任和教授为成员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结合本院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制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与实施细则,并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交教务处存档。
2.各教研室根据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审题和任务书的制定;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负责毕业论文工作总结等。
三、毕业论文前期工作及实施
1.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在对前期毕业论文工作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业论文实施及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和《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对毕业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评分标准、毕业论文的答辩要求,制定细则,为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选题的指导。师生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组合”的模式。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选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就业相结合选题。毕业论文选题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有一定的创新性。然后由指导教师填写选题审批表,明确选题要求;由教师与学生沟通后,学生在广泛阅读资料情况下,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的研究内容、进度计划。最后进行开题。开题报告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创新点、实施进度、经费预算等内容。开题答辩是学生通过多媒体汇报形式,向答辩委员会陈述开题报告中的内容。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实验材料选择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提出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再进行改进,为毕业论文能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首先,院领导要十分重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学院教学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毕业论文实施及写作和答辩的细则和质量管理监控的制度;教务秘书或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教辅人员能与指导教师和学生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阶段的论文教学工作任务及时下达并落实。其次,教学委员会针对指导教师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进行质量评价,包括教师是否认真与学生讨论论文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是否定期召见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是否重视实验数据的翔实和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对论文的审阅是否认真,对答辩后论文的修改是否认真。
最后,教学委员会针对学生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对待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各阶段的任务;学生是否能够严格执行论文实施的计划;能否定期参加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教学活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指导教师的意见,学生能否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学生撰写论文的态度是否认真并很重视细节问题;学生毕业试验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学生是否提供真实的实验数据记录;学生毕业论文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检查
1.初级检查: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类型、范围、可行性;选题审批表填写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情况;进程安排、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学生的开题报告、调研与资料查阅等情况。
2.论文中期检查。①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无变更课题内容;前阶段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与进度;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指导教师是否定期召集学生进行答疑、辅导,了解学生能否如期完成课题并制定相应措施。②在指导教师和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各教研室负责人进行中期检查,要求各教研室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汇报,掌握学生论文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院在各教研室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学院中期检查材料提交给教务处。中期检查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监控措施。
3.后期检查,主要包括:答辩组织、落实情况;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规范程度;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及评语质量;答辩小组的答辩记录;答辩成绩评定等情况。在答辩前要教务秘书采用随机抽查形式,对提交的毕业论文进行的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方能答辩。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结合选题的类型,考察论文的题目、论文研究内容,检查实验设计是否与研究结果一致;主要研究内容是否有基本的数据分析和图表;论文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性;文献综述是否有参考文献来源;论文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阅。答辩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修改后进行二次答辩。答辩后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合格后方能提交学院。
五、毕业论文的处理
1.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确保管理的落实。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运转,对上一阶段检查出来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到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经过改进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运作,若不再出现问题,则可以把实施细则形成学院教学文件存档,以后继续使用。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提,要使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使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尽可能地对学生和教师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量化,建立一套络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实时对毕业论文各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及时进行改进和纠偏。
2.建立指导教师、学校专家和学院专家三级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反馈毕业评价信息。首先,学院成立毕业文领导小组,制订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标准。组建院内专家评估检查小组,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时期采取普查与抽取相结合的方式,从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检查毕业论文。聘请学校专家来学院抽查毕业论文,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相关专业负责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而学院管理人员则要密切关注整改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实施,若发现纠偏效果欠佳,则须及时阻止并实施更为有效可行的整改措施,以确保纠偏效果以及毕业论文质量。
3.采取方式,避免学生在选题和实验设计上重复,从而迫使学生和老师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使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总之,针对目前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教学督导组多年毕业论文检查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学院各位老师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经验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过程管理不细致等,建立系统的本科毕业论文监控体系,从而实现对毕业论文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管理,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创新型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载体;构建;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37-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才市场对农学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毕业生从知识型人才向“有知识、强能力、懂经营、能创业”的综合性人才发展。在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农学类本科教育,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针对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必要性及对策作一探讨。
1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必要性
1.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协调
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应以带动专业建设为首要目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高校学科建设有一种为追求自身发展而专注于学术研究,逐渐淡化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尤其是与本科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成果不能较好地运用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资源利用上也存在矛盾,如学科建设中购置的仪器设备不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也缺乏对学科建设的支持,造成重复建设,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等。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重点农业大学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变,这类院校由于学科基础好,国家投入大,研究型人才培养占很大比重,上述矛盾不是十分突出[1],而一些地方院校被某些学科排名指标牵引,忽视现实条件和应用研究,过分看重基础理论研究,盲目追求高层次论文的发表数量,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用于专业建设,同时挤占有限的教学资源,影响教学质量[2]。因此,地方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时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做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将好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建设上来。
1.2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教育规模庞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而行政及事业单位吸收人才的数量有限,企业已成为学生就业主渠道,企业的需求变化是人才市场的风向标。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某些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一是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即便进入企业后也存在实际需要与所学专业存在较大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进入角色,因此企业往往更青睐有工作经历的人才,如果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前对接,学校如能够及时把握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对学生实行定向培养,或以“直通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无疑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1.3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
高校具有3大职能,其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本身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目前在本科教育中,存在着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的现象,有人认为科研和社会服务是教师的事情,对教学工作起到的只是间接促进作用,本科生学生知识水平不够,没有能力和没有时间承担任务;一些学生怕吃苦,有轻农厌农思想,不愿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这些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被排除在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之外。其实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本身也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课程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的重要补充。学校应从管理角度创造条件,教师应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中去。
2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建立一种实践教学载体,贯通学科、专业、公司、农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培养从“核心成果―推广示范―合作经营―服务农户”的全程参与,对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途径。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3]。构建这种实践教学载体基本思路是:以成果转让、技术研发或人才定向培养为纽带,与企业合作共建多功能一体的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基地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全程参与。在这个教学载体中,学科保证成果、专业制定计划、基地提供场所、企业提供市场、农户作为服务对象;实现学科特色定技能、专业教育学技能、基地实训练技能、公司锻炼增技能、农户实习用技能。
2.1合理统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2.1.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努力做到学科研究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协调统一[4]。河南科技学院农科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以该院农学专业为例,在学科建设上,坚持应用型成果和技术的研究,注重作物新品种选育、新型栽培技术及良种繁育技术的开发,与之相适应,专业建设坚持以农业社会生产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农科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该专业教师作为主持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鉴定成果10余项。培育并审定小麦、棉花、玉米、甘薯等作物新品种9个,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目前是黄淮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品种。积极将学科科研优势注入专业特色建设上,农学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1.2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科研和教学2个功能。在基地的基础建设投入上,教学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各出一部分,学科研究团队负责基地日常管理,明确了各研究团队需承担的教学任务。各团队将学科建设中的科研课题转化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和实验项目。以百泉校区的农艺实习基地为例,该基地既是教学实习基地,也是作物新品种选育基地,曾选育出了著名的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百棉1号、百棉2号等棉花品种以及百玉一号、百玉二号等玉米品种,每年接纳农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实习达1 000余人次,毕业专业实习人数常年稳定在50人以上。
2.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确立长期合作伙伴
建立了该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5]。2007年河南科技学院与来自河南天方药业、安阳九州药业等12家企业(理事单位)联合建立了生物工程(技术)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2008年农学专业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地市种子管理站的专家和12家种子企业的管理者为委员会成员。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四届年会,定期联系理事会和委员会成员,广泛听取委员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准确把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培养社会亟需的专业人才提供依据,建立了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在众多的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与学校专业是否对口、有无合作基础、是否方便学生实习等因素,进一步确立了一批长期的、较为固定的合作伙伴,如河南省联丰种业、河南省滑丰种业、焦作怀川种业公司、百农种业等一些企业。
2.3以成果转化或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为纽带,共建多位一体实习基地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如果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待转化的科技成果或技术服务,企业必然愿意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与软件的条件,由此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年来,学院与鹤壁市牟鑫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开发协议,与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育种合作协议,该公司向全校提供订单品种科研费500万元;2009年10月,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长期合作的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30万元,专门用于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院在巩固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又于滑县万亩示范园、焦作怀川种业等5处建设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基地[6],这些基地同时具有教学、研发、推广示范多种功能,既是成果研发基地,也是学生实践基地,同时也是推广示范基地,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学生全面参与。同时,学院注重做好校内外基地的整合与链接。学生在没有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上,直接到校外实习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学院采取措施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在进入校外实习基地时,往往对校企合作的内容已有了解,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基础,有的甚至已经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可把实习重点放在参与品种、技术推广、市场调研及产品营销以及服务农户方面。
2.4健全机制,保证学生全程参与
2.4.1修订学生培养方案。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从18周延长为24周,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提前让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课题工作,四年制学生的第2学年末开始选报实习指导导师,实际上学生进入各个研究课题组的时间可达2年。2年中,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以外,还有大量时间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
2.4.2设立院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该院设立了院系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资助项目主要为全院农学相关专业大学生,2年来共立项40多项,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
2.4.3完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校方及企业的培养责任,防止企业只把学生当劳动力使唤,而忽视了对学生必要的技能训练。制定了学生实习考核内容及标准,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学生校内实习导师为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进入基地后,企业要根据实习内容指定1名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实习科目。
3取得的初步成效
探索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的时间还不长,但已初步显示了成效,这种方法弥补了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对解决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起到良好作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2010年9月,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人2007级学生程婷婷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2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第二十届国际小麦族作图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小麦基因组大会”和“第三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会议”大会收录。全院农学实习基地一粒金种业公司是位于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型种子公司,是国家矮败小麦育种中心重要依托单位,3年来,该院燕、崔永铭等8名毕业生在此就业,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农学专业毕业生郝晓亮曾于焦作怀川种业公司共建基地实习,毕业后于该公司就业,现已担任公司重要管理职务。农学专业毕业生朱高岭,在校期间参与了棉花(下转第40页)
(上接第38页)
育种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随后进入百农种业公司实习,由于该同学熟悉棉花示范品种特性,2008年作为公司技术代表赴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参加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工作,表现突出,毕业后于该公司就业,并担任重要职务。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一体化实践教学载体建设的良好效果。
近年,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已经被企业预订,在2011年的河南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双向洽谈会上,农学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不少单位已经将目标锁定下届毕业生。中国农业新闻网以“农学专业毕业生最抢手”为题专门进行了报道。
4参考文献
[1] 刘明久,李友勇,常景玲,等.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12-14.
[2] 李友勇,刘明久,赵新亮.职技高师农科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107-109.
[3] 陈兰,盛志亮.对“基地+项目”―― 一种适合农科专业的特色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44-9046.
[4] 张颖,刁,王晓辉,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75-176.
关键词:教学实验中心 管理模式 综合实践能力
我校园艺学院中药材科学系始建于1985年,是部属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方向唯一的一个新兴特色专业,是一个跨越农学和中药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中药材相关专业的科技指导和中药研发与营销高级专业人才[1]。我校中药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2003年,通过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中药教学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作为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特别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学校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开放和共享,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对21世纪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等起着重要作用[3]。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历来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加强基本动手能力和强化基础的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4]。笔者将实验中心成立前后仪器设备的变化以及中心目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中心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1 中药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组成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主要由4个功能实验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组成,即中药鉴定实验室与中药炮制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与中药制剂实验室、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与药用真菌栽培实验室、药用植物育种实验室与GAP研究室和中药实验准备室,各功能实验室分别由中心教师负责,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与各项相关工作。教学中心实验员主要承担中心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协助教师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与各类专业实习任务。
2 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验中心成立前,中药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均由系主任承担,实验室的具体事务主要由一名实验员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学生人数较少时能很好地运行。但是随着中药学专业的发展,招生规模扩大后,实验室面积增加的同时功能实验室也有所增加,若再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实验的需求。为此,经中药系全体教职工的努力,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实验中心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心主任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则由教师直接进行管理运行。实验中心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外,学生可进入实验中心开展相关实验实习任务。学生先与指导教师协商后向实验员提出申请,然后依次请指导教师、实验室负责教师签字,最后由实验中心主任或系主任签字同意交实验员备案,实验员负责学生实验室使用与相关仪器设备的借用工作。
图1 中药学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3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仪器设备对比分析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药学的发展极为迅速,自1985年成立本专业以来,历经了专科向本科的发展,学位从农学学士向理学学士的转变,到目前具有医学硕士点和农学博士点的规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正是由于中药专业的迅速发展,2003年经学校批准成立中药教学实验中心,自此学校逐年拨发经费用以加强中心建设。中心实验室面积也由原来的不足100平方米扩展到近400平方米,为原来实验室面积的4倍,实验室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建设实验中心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使目前中药教学实验中心能够承担中药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并承担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论文的相关实验。
从1985年建立本专业至2002年实验中心成立之前,购置了10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8.33万元,2003~2007年的5年间共投入30.18万元,添置45套设备,2008~2012年的5年间总投入135.5万元,购置了88套设备。随着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校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用于购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例如2003~2004年购置了20台XTB-1生物显微镜,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与药用植物种子学等课程的相关实验,2003年购置的TOP单冲压片机,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的制剂实验与制剂综合实习,2005年与2006年购置的756CRT紫外分光光度计和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用于中药材的质量分析。2007年2个功能实验室各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获得教育部仪器修购计划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添置了部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如用于药用植物光合参数测定的光合仪,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显微镜等,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条件得到了改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学校又投入10万元,用于改善校内实习基地―中药调剂实验室,使学生的校内实习能更为顺利的开展。
4 实验中心的开放管理
实验中心实行以学院为主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与部分药学类实验中心的管理体制相似[5]。不同的是各功能实验室分别由一名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责任人,具体负责该实验室的使用及安全管理,负责学生进出实验室的审批,并为各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服务;实验员负责中心各功能实验室相关实验的准备、仪器设备管理、日常维护与报修等。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对中药系全体学生开放,开放的内容主要有:本科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验、SRT项目、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自主实验。开放内容还包括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的程序:由学生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审批后由相关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再由实验中心主任或系主任审批,最后将申请交给专职实验员,由实验员安排实验室、仪器使用的相关内容。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后需由学生本人、实验员与指导教师共同检查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如此的管理既利于实验中心的开放运行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责任心。
5 实验中心开放管理的效果
实验中心在开放管理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6],2003年至今,中心已承担了本科生科研训练SRT项目近50项,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4项,学生通过参与完成国家创新项目与SRT项目,经历了从课题申请到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的实验的过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学生完成的SRT项目已整理发表了近20篇文章。此外中药学专业本科四年级
毕业生多数通过实验中心的4个功能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实验。
实验中心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本专业研究生的部分实验。研究生首先向其导师申请,再向实验中心申请进入实验室完成其科研任务。
6 开放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实验中心在开放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学生的责任心不强。进入实验中心的大部分学生,均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能对其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负责。但是个别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在实验中不能认真地对待实验中的问题,出现马虎了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强化学生的责任心。(2)仪器设备使用的问题。个别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则,在实际操作中难免造成仪器的损伤,由此必须加强学生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
实验中心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在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向全体中药专业的学生开放,为更好地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7],中心的开放与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提出了利于中心管理的建议:(1)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安全是实验中心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在学生申请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加强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对责任心差的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3)定期开展仪器设备使用培训。面向中药学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提高实验过程得安全性和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与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康才,吴健,陈暄,唐晓清.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1-12.
[2]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54-257.
[3]陈大鹏.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高校办学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3):70-72.
[4]张楠,关怀,王地,赵晖.关于中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的调研[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76-178.
[5]徐珍霞,钟玲,龚莉桂.药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1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