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5:1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短期培训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齐颖楠(1979-),女,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5-02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院校数量多、发展速度快、学生数量大、社会需求高,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
高职院校的现有师资,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队伍,而这些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成的;另一部分则是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设置需求而逐步引进的青年教师。原有的师资队伍由于习惯了多年中专、中技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往往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还使用原有教学规范、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能等固有的模式,一时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求。而近年来逐步引进的青年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在教学业务、教学经验的成长上需要加以时日。
高职教育领域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技能的支持。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参考价值、适应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的技能型教师(即“双师”素质的教师)这种职业的指导性培训标准。目前教育研究界提供的理论和原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不能满足高职教师日常工作的需要。常见师资培训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课堂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口耳相传,通过书面考核评估培训效果;二是通过观摩,在实践中模仿优秀教师的可观察行为,通过试讲体现培训效果。前者重理论灌输,脱离实际;后者重机械模仿,缺乏对比和分析。
在浅析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目前的状况后,我们试着在合理规划建设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以培养师资队伍为视角,从时间、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等几个维度,对培训形式与其可预见的效果进行初步的探讨,并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形式的发展做一展望。
一、时间维度不同的几种培训
(一)短期培训
一般短期培训持续的时间为三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半年。短期培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针对性较强,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需要培训的某个专业(或技能等)方面,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最终取得不错的培训效果。例如,新引进教职工的入职培训,专业教师专业进修培训,普通话、计算机等技能型应用型培训等,都属于短期培训。短期培训的优势在于,在整体培训规划中的短期培训相对灵活,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填补某些专业领域的空白。其后期效果,视其使用的范围、频率不同而有所差异。应用范围广(如基础性培训)、使用频率高的短期培训,往往可以在教职工的知识技能层面得到内化,而适用范围相对狭窄或使用频率较低的培训效果往往不容易保持,随着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逐步淡化。
(二)中期培训
中期培训的持续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年,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专业性较强并在一定深度及广度有所拓展的培训。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主要的几个中期培训形式,分别为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业资格进修培训、下企业定岗挂职锻炼,以及本岗位需求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如外语能力)等。这几种主要的中期培训,其效果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双师型”综合能力,可部分缓解师资队伍素质与技能的不足,逐步优化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相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周期而言,由于中期培训持续的时间较长,中期培训的规划必须立足于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方可实施。
(三)长期培训
长期培训并非是在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的对教职工进行培训,它是指将培训贯穿教职工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与方式,不仅能合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达到师资队伍的“与时俱进”,使得知识、技能、方法等教育体系顺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然而,长期培训目前只是呈现出萌芽的状态,并未明确规范出实施步骤。只有少数的中青年教师、有潜力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骨干,其职业生涯关键阶段能享有相应的拓展与提高培训;大多数的教职工培训,还都处于短期、中期阶段,并未将培训理念贯穿始终,这也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设计、实施的研究重点。
(四)阶段性培训
阶段性培训不同于以上几种形式,我们理解为,可以根据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需求,而随时进行的培训。例如,对新引进教职工的入职培训,对岗位发生变化教职工的转岗培训,对职业生涯后期教职工的适应性培训,对变革期教职工整体凝聚力的培训等。阶段性的培训相对比较灵活,不能事先进行计划,但是阶段性培训又非常的重要,无论是哪种内容的培训,都有着承上启下的特点。只有做好了阶段性培训,才能让处在不同阶段的教职工,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更好的发挥其能力。因此,要全面研究阶段性培训的需求,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指导阶段性培训的实施。
二、教学手段不同的几种培训
(一)理论培训
如果我们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素质冰山”的模型,并把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看做是一座冰山,那么其理论知识因为呈外显状态,可以看作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它的获得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由于外显性、系统性和可表述性等显著的特点,理论知识比较容易被把握,经过众多专业理论研究者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体系。同时,理论作为教师“会教书”的基础条件,是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尽管有些老师认为理论培训是枯燥乏味的,然而,理论培训不仅总结了经验、凝聚了前人的研究思想精华,更是我们进行实践、做好实践的敲门砖。
(二)技能培训
技能性培训既可以是对经验丰富优秀教师的观察模仿,也可以是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学习,以丰富、提高新入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它更关注于师资队伍实践性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对个体个性特征及其深藏在知识冰山下部的个人经验的整合。由于技能的非系统性很难把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也不多。然而众多经验总结表明,其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如理论知识显而易见,但它对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并在解释和运用理论知识时予以引导。
(三)拓展培训
概括而言,拓展培训可以使个人在技能和心理上得到提升,把这个概念引入到师资培训的领域来看,于知识结构的,是对新引进教职工其原有专业领域的扩展;于人格结构的,是对新引进教职工个性、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的锻炼。通过拓展训练,能够达到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考察教师的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拓展训练,也能够发现教师擅长的领域与职业兴趣,善加引导,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各人的实际能力,更为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
三、侧重点不同的几种培训
(一)专业性培训
对于中专、中技升格成的高职院校而言,其原有师资的培训应侧重于由中等教育模式向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而逐年引进的以应届非师范生为主的青年教师,其培训侧重点则落在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岗位,其专业性培训也各有侧重。基础课、基础专业课类的老师,其专业性培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专业课类的老师则偏重于前沿知识结构的更新,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其“专业性”培训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既要包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也要包括教学梯队结构的建设与调整,还要包括教研、科研活动的推动与实施。
(二)“双师型”培训
“双师型”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本质特征。理论层面上,要在培训内容中实际地切入到专业领域;实践层面上,则需要把我们的培训项目建设在具体技术实践的场所之上。现实情况来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瓶颈,就在于其教育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上。如果从制度的建设上能保证,规定教师带着任务和项目以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到相关专业的基层企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或者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首先可以解决了高职院校自身资源、设备条件有限等局限性,其次能使教师及时获得知识更新、能把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通过企业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熟悉其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可以把这些新情况及时在教学中反映出来,给学生以最新的技术信息。可以说,“双师型”培训的重点,不在于我们组织什么样的培训、实施什么样的考核评估,而在于这些教师去哪里挂职、实践,以及锻炼的课堂成果如何。
(三)发展性培训
如果说,从事高等教育需要学科能力、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这五个方面,那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同时具备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技术应用与技术技能传授能力等几个方面。发展性培训,就是我们从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入手,通过构建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培训模式,着力提高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拓展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四、高职教师培训设计与实践的几点对策
(一)以人为本,同步发展。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可以鼓励教师继续进行学历教育,提高学历水平;定期进行顶岗轮训;利用假期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到各大企业挂职锻炼等。以上多种方式的培训,不仅要建立在学校发展的需要上,也要考虑到个人本身的能力与潜力。如果个体发展了但学校目标没有实现,那人力资源管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反之,则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关注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同步发展,根据培训教师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方面的差别,适时调整培训计划、根据培训需求匹配培训师资(如校内校外相结合,专家学者相结合等)、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
(二)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培训”体系。培训要适应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律,例如,职业生涯在职前阶段的入职培训、入职阶段的初步职业生涯规划、职中阶段职业高原期的突破(例如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双路径设计)和职末阶段职业角色的转变,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及时、针对的培训,以适应其职业需求,才能更大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三)重视未来发展。在入职初期,应多给新教师以学习时间,督促他们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技能,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调动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理清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随着他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逐步明确,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将他们逐步引导到能更大发挥其工作能力的层面上来。专业知识扎实、更新快、肯钻研的教师可以作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预备梯队进行培养,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良好且专业知识丰富有拓展空间的教师可以作为“双肩挑”预备梯队进行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学习与实践活动。通过对新引进教职工培训形式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建立要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构建灵活多样、可供选择的培训模式。在这理念的引导下,努力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和高专业水准的新型高等教育职业教师队伍,引导他们将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学院整体的规划设计结合起来。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将学校建设成为有着“专家型”高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和“学者型”高等职业教育优秀管理者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曹晓南.中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1991(3).
【关键词】任职教育;特征;方法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流通太快,获取信息的方式太多,人们的思想太活跃,思维太敏捷,面对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信息时代,作为以任职教育、短期培训为主体的高等院校,为了培养更多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作为教员,要特别注重分析培训对象特点,深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
1.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类别特性。在任职教育、短期培训的学员中,其教学对象中有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有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各级领导干部。这种多层次教育群体,做足对各类教学对象的类别特性分析,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由于他们具备的专业不同,又来自于不同的工作部门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基础,再次来院校学习其学习目的各异,对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渴望的是通过听课和相互间的交流学到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多年的工作实践,他们再次来院校学习的目的更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对知识的渴望不是主要目的,而更多是想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体系,以及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前沿知识。
2.准确把握培养目标方向特征。对于学历教育,各类高等院校已有了比较成熟的办学经验,但对于任职教育和短期培训,无论是哪种层面的培训班次,由于其教学对象结构复杂,培养目标的时效性强、周期性短、灵活性大,从而对培养目标方向特征把握的难度最大,因此,必须适时跟进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及要求,以准确把握任职教育和短期培训的方向特征。
3.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手段。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手段,但都各有所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使用条件和适应范围。在传统的学历教育中,理论讲授的方式会比较多;对于任职教育和短期培训,专题教学、交流研讨、案例教学、参观见学等是其主要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得法,定能事半功倍。
二、以任职教育为重点,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
1.以岗位需求为牵引,注重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任职教育、短期培训都是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其标准要求高、生源多样化等特点非常明显。为此,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在充分了解岗位需求、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不同班次同一门课程如何讲,同一班次不同教学对象个性化要求如何满足,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的不一致如何协调,教与学认知差异如何解决等问题的方法手段。根据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和需求,要在完善现行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提倡小班化教学,因为小班化教学更容易把握和适应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需求;提倡一定范围的自主选课,即在建设具有应用性较为广泛课程群的基础上,提供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网络课、讲座课、专题课、实验课、现地教学课、综合演练课等;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合理运用,推进任职教育良性发展。
2.注重“课堂”“岗位”联动,以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课堂(这里是指广泛意义上的课堂,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实验室等)是教学方法手段得以体现的舞台,是教与学产生共鸣的实验地,课堂的高效,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员,应突破传统课堂的常规态势,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岗位需求情况、教学对象特征,充分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使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课堂就是岗位,学员在课堂如同亲临岗位一样,教员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教学引导,都能激发出学员最真实、最强烈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学员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实现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三、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强化教学方法手段真正落实
1.彻底转变教员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比较普遍,教学实践中的思维定势及“排他性习惯”难以实现真正的改革。因此,有效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关键是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教员的教学观念,使他们体会到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教员自己生命意义的解放,是教员追求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专业水平、业务技能、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途径、好办法。
关键词:税务干部 培训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37-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当前的税务工作中,传统税务培训无论在培训内容上还是在培训模式上,都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税务工作的要求,因此,现阶段要切实加强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确保税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当前税务干部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对象局限性大,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税务工作的培训对象集中在岗位要员身上,包括局长、所长、稽查等岗位,这些人对税务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很多没有培训资格的税务工作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的税务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一些年轻的税务干部则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他们进行相同的税务教育培训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1.2 培训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的税务教育培训大多为短期培训,教育培训方法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模式、多渠道的税务培训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税务工作的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仅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培训的要求,情境模拟、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型教学方式应该广泛应用到税务教育培训工作中。
1.3 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需求分析和评价机制是我国税务培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税务培训计划都属于短期培训,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没有从整体上对税务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安排,导致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奖惩机制的缺乏使部分税务干部对税务培训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税务培训成为一种形式,成效甚微。
此外,税务培训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很多税务培训计划的培训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岗位,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需求,对他们进行相同内容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途径
当前我国税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强税务干部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针对税务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健全培训体制、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完善奖惩机制等方面加强改进。
2.1 统一规划,建立健全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创新税务干部的培训模式,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整体把握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首先应该从培训的指导思想入手,加强税务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引起他们对培训学习的重视,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其次,要根据组织、岗位以及个人需求的不同,制定合理的长期、短期培训方案,杜绝无系统、无条理的培训现象发生。培训计划的制定要遵循组织及个人的培养规律,从长远角度出发,培养税务干部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逐步建立起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培养体系。最后,应该从培训计划的设计、考核、档案管理、评价结果等方面着手,制定严格、详细的基本制度,确保税务干部的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2.2 依照不同的培养需求实行分级分类培训
对于知识层面不同而又处于不同岗位的税务干部而言,其所需的培训内容有很大差异,要想获得更理想的教育培训效果,分级分类进行培训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方面,由于税务干部具体岗位、职位的不同导致培训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企业税源管理人员而言,在培训时应该以讲解会计知识、会计制度、税法差异等为主,而对于稽查岗位的人员而言,应该以稽查技巧、稽查程序、案例分析等为主;另一方面,由于税务干部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不同,导致他们在知识储备量、分析理解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果。对于基础薄弱的人而言,应该加强培训基础知识,而对于高层次人员来说,则应该加强培训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2.3 优化培训手段,拓展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单一是目前我国税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拓展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提高税务干部培训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该将短期培训、长期培训与初任教育培训、任职教育培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项培训都成为系统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时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活跃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后,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多吸引讲师、教授等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使领导干部能够及时把握好宏观经济、知识经济、税收政策、税收发展等方面的形势,提高他们的宏观意识和调控能力。
2.4 进一步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发税务干部的培训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成果进行量化考核,通过与预期目标以及其他教育培训项目进行对比,评估培训结果,总结培训的经验和教训,为新的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参与教育培训的个人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员工综合能力的一项评价指标,并依此对员工的晋升、奖金等进行判断。对于培训效果不好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惩处,限期要求达到培训效果或者实行下岗、降级使用。而对于事业心强、培训结果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发展机遇。
此外,创新税务干部的培训模式,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培训学习随时化、随地化。培训部门可以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建立网上学习课堂,教师将课件、资料等到网上,并通过建立教育论坛及时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在实际培训中,培训部门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学习沙龙,给参与培训的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讨论场所,促进税务干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管窥高校税务干部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54.
1.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社会意义
1.1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理念自被提出来以后,就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各个领域都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贯彻落实和谐的理念是必然的选择。服务行业就是与消费者打交道的行业,无论是从消费者类型上说,还是从消费者数量来说,其他行业都是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服务行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也很多,给社会和企业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何减少矛盾的发生,是社会和服务行业研究的重点问题。礼仪不仅仅代表的是礼貌,更是一种素质,因此在服务行业中,加强礼仪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既能够提升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又能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素质水平,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服务行业转变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
服务行业要想真正的以服务来获得利益,最应该做的是服务令消费者满意,而服务令消费者满足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礼仪性的服务。很多服务行业的高层只是单纯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针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的服务,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形象。因此服务行业的决策者应该转变发展思路,不仅要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发展,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量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经成为服务行业的服务的宗旨面,服务行业的高层更应该将其贯彻落实,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上帝。
1.3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
礼仪代表的不仅仅是现代的中国,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这里所说的礼仪只是以中国礼仪为重点,还指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礼仪。如果服务行业能够做好礼仪培训工作,也可以说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短期的培训,都相关人员都能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逐渐的就会成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服务行业,都应该进行礼仪培训,因为大多数服务行业很难有大段时间进行礼仪培训,但是也要轮流进行短期的礼仪培训,让员工掌握礼仪要点,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礼仪方法进行沟通。而且通过培训也能够增加培训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实现途径
2.1提高服务人员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服务礼仪实际上就是在服务过程中对别人表示尊重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尊重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尊重我们服务人员自身。所谓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对服务工作怎么看。通俗地讲服务就是为别人工作,为社会工作,为单位工作,为公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全社会就是一个相互服务的整体体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双向的,无所不在的,是神圣又崇高的,是都不可或缺的。老师今天在为学员搞培训,老师是在为学员服务,明天老师去银行办业务,学员又在为老师服务。因此要教育服务人员首先对工作要有崇高感,其次要有平等感,要有爱,然后才会有慈善有宽容,才有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服务意识比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它会使服务人员更好地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甘于奉献。所以有没有服务意识,有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在培训工作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树立了"自知之明、善解人意、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会赢得社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2.2确定短期礼仪规范服务培训的具体内容
(1)针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短期培训的短时高效的性质,短期培训应严格区别于在校学历教育学生的系统的礼仪教育。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来自于社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对礼仪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接受过正规的礼仪训练。少数受过礼仪教育的服务人员,当把课堂上的礼仪理论与具体的行业工作对照起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而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可能像在校生那样长期的作在校园里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及具体操作上,要充分考虑短期培训所具有的特点确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2)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要把各行业的短期培训任务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中去,并在具体工作中根据社会各行业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各行业也应对自己的礼仪服务培训做出计划,并按照实施,以提高行业的服务形象。要明确培训目的,努力达到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改善自己的仪容仪表,懂得设计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服务形象,明晰市场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并掌握礼仪技巧,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培训内容。把礼仪基本技能与具体行业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掌握仪表仪容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塑造出自己专业的,优雅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职业形象,同时注意掌握礼仪规范的站姿、坐姿和步态等规范的仪态和举止,全面了解并掌握本行业服务过程中的必备礼节,并逐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
2.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短时高效为培训核心,以长期实施监督、行为养成为培训目的。学校与企业联手打场礼仪培训的持久战。具体可采用集中授课,理论结合实际,可在课堂上集中强化进行站立走以及微笑等的模拟训练,反复说出服务礼貌用语,同时结合情境训练,让学员尽快从心理上接受并进入服务角色。礼仪是一门行为科学,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二十一次的重复。因此,如何把课堂上的理论化为日后自觉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岗位上的监督和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综合起来看,服务行业的短期礼仪培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各服务行业与培训学校互相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一件好事情。只要全社会都能提高认识,各司其职,相信我们国家的服务行业必会盛放文明和谐之花朵。
关键词:农电培训管理;服务意识;职能管理
作者简介:刘平(1968-),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南阳电力技校学员工作处,经济师。(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30-02
农电培训管理是河南南阳电力技校(以下简称“我校”)全面贯彻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保证职工培训质量的桥梁,它以人为中心,由表及里,纵横交织,延伸贯穿在农电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方位,成为激发农电管理的内在动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是管理的两个“轮子”,也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杆秤”。
农电工短期培训工作已成为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电培训管理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送培单位与培训机构的通力合作。就管理而言,短期培训学员已成为我校在校学员的主体,短期培训学员在校生活和学习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所以在短期培训学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保证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到我校参加培训的全省农电职工无论其在单位从事何种工作,在校培训期间都应当实现从职工到普通学员的身份转变,从岗位工作到学习培训的转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训班班主任是培训学员管理的第一人,作为班主任要坚决克服工作对象是农电职工“不好管理”的模糊认识,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善于管理,讲究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服从。班主任处在学员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的窗口工作,是学校与学员联系的桥梁,是贯彻各项教学任务的纽带,与学员进行着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其次,班主任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决定了自身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再次,班主任必须自觉遵照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全心全意为教学、学员服务。
一、班主任应增强服务意识
培训管理作为一种催化剂,融合在农电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河南省电力公司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农电培训实施计划调整,今年是我校农电培训任务较重的一年,河南省电力公司提出要“深入实施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我校作为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培训中心,承担引领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既给学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考验。农电整体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标准高、培训规模大、培训种类多,预计我校全年培训规模将突破6500人次,创历史新高,7月培训高峰时期在校培训人员将达到800人次。1学期100多期短训班,在保证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狠抓培训管理,责任重于一切。从学员入校就进行细致的入学教育,使他们从心理上重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上课的出勤、课堂的秩序、就寝作息、教室卫生、食堂就餐等全方位实行以班主任为主的责任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决不拖泥带水,形成了管理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笔者在当班主任的一年里,整天早出晚归,只想怎样把自己的班级带好,以为学员服好务为宗旨,用良好的服务打出河南南阳电力技校短训班优质管理的品牌,在省网公司农电培训这块阵地站稳脚跟,树立形象,不辜负上级及全省农网单位对我们的信任。对每一个送培学员,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爱护,工作细致入微,耐心认真。经常找学员谈心,掌握学员的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学员中存在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常协调各有关科室做好配合,召开座谈会及时做好调查与反馈,使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有更多的收获。
增强服务意识。在学员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的管理理念。为学员服务首先从学员入校工作开始。过去学员报到都是学员交完费后找班主任注册。由于外地学员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学员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询问到哪里登记、到哪里注册、在哪里上课等等问题。本学期开学伊始各期班主任就主动在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候学员,第一时间把学员在校期间的吃、住和学等问题向学员一一做详细解答,并把学习资料送到学员手中。免除了学员报到当天的困惑和劳累,也同时使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本班学员,使学员到校后首先感受到班主任带给他(她)们的关怀和温暖。
切实搞好生活管理和服务。学校是学员之家。班主任除了要关心学员的学习外,还要关心学员的生活情况,热情地为学员服务。要心为学员所想,使管理工作跟踪到课外,要经常了解学员的生活需求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员对住宿、伙食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使学员从内心感到在学校如在家一样亲切和温暖。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了配合学习及活跃学员的学习生活,增强学员在学校培训的兴趣,班主任要组织学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延伸教学活动等。比如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开放图书室,让学员上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学员的相互了解,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员在校学习的便利和提高。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同,我们就联系后勤服务中心,饭菜尽量多种多样,少数民族的学员另有小灶,满足学员的生活需求。有学员生病我们联系卫生室,去宿舍看望,使学员有家的温暖。在每次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给学员做通讯录,照合影像,建立QQ群,方便学员联系,加强学员的感情交流,使他们今后在工作上更好的相互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每年调研的时候送培单位领导与学员们有共同的评价:南阳电力技校的管理有高度,我们受益匪浅。
二、班主任应强化管理职能
首先,要看对象管理。几年来,我校从社招职业教育到军培生岗位教育转化为以各基层农电工人为主的短训班培训教育模式,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训”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农电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单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组织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这些学员在基层管理的事务较繁杂,针对的管理人群大多以基层的群众居多,还有我们办班是“短平快”的模式,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就以人为出发点,制订了《南阳电力技工学校短期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具体有《培训学员日常生活管理规范》、《培训学员考勤考核制度》、《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培训学员成绩管理办法》、《培训学员公寓管理规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操行考核细则》、《处分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制订成册发放给学员,使学员有“法”可依,管理就有了约束力。我们借助理论培训的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看目标管理。2006年我校正式挂牌成为河南省农电培训中心,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对农电工进行培训。学校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对全省的农电工开展全员培训,岗前培训、鉴定培训、专题培训等,它涵盖了我省农电系统的各个部门的几十个工种。鉴于这种情况我校针对农电工的这种需求,上岗的人员必须持证;在不同的岗位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一些特殊工种及管理层的主题培训(班组管理、微机培训、ERP专题),有了这些目标,使我们在具体管理上有了一定的强制力,学员在校的学习表现直接与其利益挂钩,讲清利害关系,激励学员积极上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我们不仅用各种制度规定“硬管理”的强制手段,我们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宣讲省电力公司的培训精神,构筑 “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观念,使学习真正成为学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学员行为。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压力较大,平时学习时间较少,在有限的培训时间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素质上有所提升和收获,是很难得的好事,我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学员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学员的自主观念和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
再次,从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科学完善的管理是建立在完备的制度上的管理。学员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先决条件。学校培训管理工作的对象都是来自全省各县供电企业的一线工人,对他们在照章管理上有一定难度。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让学员明白“学员无论在原单位干什么工作,到了学校都是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办事,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管理上要“敢”字当头,本着对学校和送培单位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大胆管理;突出“严”字,做到从严管理,从严要求,执行铁的纪律,这是搞好培训学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否则,就会步调不齐,教学计划就很难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但在坚持制度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寓于制度管理之中,以人性管理之柔弥补制度管理的刚性之不足,实现管理的最佳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论文关键词:农电培训管理;服务意识;职能管理
农电培训管理是河南南阳电力技校(以下简称“我校”)全面贯彻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保证职工培训质量的桥梁,它以人为中心,由表及里,纵横交织,延伸贯穿在农电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方位,成为激发农电管理的内在动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是管理的两个“轮子”,也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杆秤”。
农电工短期培训工作已成为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电培训管理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送培单位与培训机构的通力合作。就管理而言,短期培训学员已成为我校在校学员的主体,短期培训学员在校生活和学习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所以在短期培训学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保证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到我校参加培训的全省农电职工无论其在单位从事何种工作,在校培训期间都应当实现从职工到普通学员的身份转变,从岗位工作到学习培训的转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训班班主任是培训学员管理的第一人,作为班主任要坚决克服工作对象是农电职工“不好管理”的模糊认识,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善于管理,讲究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服从。班主任处在学员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的窗口工作,是学校与学员联系的桥梁,是贯彻各项教学任务的纽带,与学员进行着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其次,班主任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决定了自身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再次,班主任必须自觉遵照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全心全意为教学、学员服务。
一、班主任应增强服务意识
培训管理作为一种催化剂,融合在农电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河南省电力公司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农电培训实施计划调整,今年是我校农电培训任务较重的一年,河南省电力公司提出要“深入实施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我校作为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培训中心,承担引领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既给学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考验。农电整体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标准高、培训规模大、培训种类多,预计我校全年培训规模将突破6500人次,创历史新高,7月培训高峰时期在校培训人员将达到800人次。1学期100多期短训班,在保证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狠抓培训管理,责任重于一切。从学员入校就进行细致的入学教育,使他们从心理上重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上课的出勤、课堂的秩序、就寝作息、教室卫生、食堂就餐等全方位实行以班主任为主的责任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决不拖泥带水,形成了管理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笔者在当班主任的一年里,整天早出晚归,只想怎样把自己的班级带好,以为学员服好务为宗旨,用良好的服务打出河南南阳电力技校短训班优质管理的品牌,在省网公司农电培训这块阵地站稳脚跟,树立形象,不辜负上级及全省农网单位对我们的信任。对每一个送培学员,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爱护,工作细致入微,耐心认真。经常找学员谈心,掌握学员的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学员中存在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常协调各有关科室做好配合,召开座谈会及时做好调查与反馈,使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有更多的收获。
增强服务意识。在学员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的管理理念。为学员服务首先从学员入校工作开始。过去学员报到都是学员交完费后找班主任注册。由于外地学员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学员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询问到哪里登记、到哪里注册、在哪里上课等等问题。本学期开学伊始各期班主任就主动在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候学员,第一时间把学员在校期间的吃、住和学等问题向学员一一做详细解答,并把学习资料送到学员手中。免除了学员报到当天的困惑和劳累,也同时使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本班学员,使学员到校后首先感受到班主任带给他(她)们的关怀和温暖。
切实搞好生活管理和服务。学校是学员之家。班主任除了要关心学员的学习外,还要关心学员的生活情况,热情地为学员服务。要心为学员所想,使管理工作跟踪到课外,要经常了解学员的生活需求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员对住宿、伙食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使学员从内心感到在学校如在家一样亲切和温暖。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了配合学习及活跃学员的学习生活,增强学员在学校培训的兴趣,班主任要组织学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延伸教学活动等。比如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开放图书室,让学员上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学员的相互了解,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员在校学习的便利和提高。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同,我们就联系后勤服务中心,饭菜尽量多种多样,少数民族的学员另有小灶,满足学员的生活需求。有学员生病我们联系卫生室,去宿舍看望,使学员有家的温暖。在每次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给学员做通讯录,照合影像,建立QQ群,方便学员联系,加强学员的感情交流,使他们今后在工作上更好的相互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每年调研的时候送培单位领导与学员们有共同的评价:南阳电力技校的管理有高度,我们受益匪浅。 转贴于
二、班主任应强化管理职能
首先,要看对象管理。几年来,我校从社招职业教育到军培生岗位教育转化为以各基层农电工人为主的短训班培训教育模式,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训”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农电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单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组织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这些学员在基层管理的事务较繁杂,针对的管理人群大多以基层的群众居多,还有我们办班是“短平快”的模式,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就以人为出发点,制订了《南阳电力技工学校短期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具体有《培训学员日常生活管理规范》、《培训学员考勤考核制度》、《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培训学员成绩管理办法》、《培训学员公寓管理规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操行考核细则》、《处分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制订成册发放给学员,使学员有“法”可依,管理就有了约束力。我们借助理论培训的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看目标管理。2006年我校正式挂牌成为河南省农电培训中心,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对农电工进行培训。学校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对全省的农电工开展全员培训,岗前培训、鉴定培训、专题培训等,它涵盖了我省农电系统的各个部门的几十个工种。鉴于这种情况我校针对农电工的这种需求,上岗的人员必须持证;在不同的岗位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一些特殊工种及管理层的主题培训(班组管理、微机培训、ERP专题),有了这些目标,使我们在具体管理上有了一定的强制力,学员在校的学习表现直接与其利益挂钩,讲清利害关系,激励学员积极上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我们不仅用各种制度规定“硬管理”的强制手段,我们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宣讲省电力公司的培训精神,构筑 “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观念,使学习真正成为学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学员行为。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压力较大,平时学习时间较少,在有限的培训时间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素质上有所提升和收获,是很难得的好事,我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学员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学员的自主观念和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
再次,从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科学完善的管理是建立在完备的制度上的管理。学员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先决条件。学校培训管理工作的对象都是来自全省各县供电企业的一线工人,对他们在照章管理上有一定难度。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让学员明白“学员无论在原单位干什么工作,到了学校都是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办事,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管理上要“敢”字当头,本着对学校和送培单位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大胆管理;突出“严”字,做到从严管理,从严要求,执行铁的纪律,这是搞好培训学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否则,就会步调不齐,教学计划就很难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但在坚持制度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寓于制度管理之中,以人性管理之柔弥补制度管理的刚性之不足,实现管理的最佳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中职教育;危机;应对策略
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
盲目乐观“珠三角”地区的“技工荒”、企业高薪聘请技师、本科毕业生缘何“回炉”读中职的报道,以及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等等,让人感到中职教育形势大好。致使很多人对中职教育盲目乐观,以为“世界制造中心”所需的高级技工和技师都离不开中职学校的培养。然而中职存在的生源素质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尽管中职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就业质量和工作稳定性不高。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由公益性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各类中职学校都感到了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但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体制上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压力不但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反而异化为竭力扩招,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局面。许多中职学校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招揽生源上,如盲目做招生广告,到处设置招生代表等等。拥有热门专业的中职学校生源迅速膨胀,远远超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以致到处租教学场地,外聘若干教师。学校教学条件简陋,管理混乱,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空谈。而另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招生困难,处于倒闭的边缘,更无从谈发展。为了吸引生源,有的中职学校弄虚作假,夸大就业率,向社会虚假承诺。这种把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忽视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必然会把中职教育推向更尴尬的境地。
就业至上国家明确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也开始认同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引下,许多中职学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职业教育当作了就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签约率,甚至有的学校和学生与用人单位合谋签订虚假就业合约来欺骗社会。有极少数的中职学校甚至让学生刚入学时花几天时间练习一下某些简单的机械操作,便直接把学生推进工厂打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力,然后美其名曰“半工半读”。中职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还应具有育人、文化传承的功能。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迅速,仅仅学会几项简单的操作是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中职教育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上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就业竞争中胜出。
竞争力不强中职教育的竞争体现在行业竞争和毕业生就业竞争两方面。中职学校中的中专学校过去曾经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首选,但从招生并轨,高中、大学扩招后,风光不再。甚至部分中专学校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文凭教育,存在实验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等问题,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生源。懒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等等不良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巨大障碍。以往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缺乏操作技能,然而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毕业生的操作技能。由于生源综合素质具有优势,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必然会逐渐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给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应对中职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策略
对中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并且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已经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能否把握住这一准确定位,成为中职学校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当前,有些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仍在积极准备升高职。有些中职学校没有真正落实技能教学,仍然停留在学历化办学上,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生产”出大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这样对学生以及学校自身都是无益的。另外,有的中职学校把中职教育等同于短期培训。中职教育应该与短期培训区别开来,二者应该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如果中职教育与短期培训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将是中职教育的失败。
政府加强引导与监控政府应从宏观上统筹协调,解决部门分割、多重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为中职教育创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同时还要不断地推动中职教育体制改革。在微观上政府要给所有中职学校平等竞争的机会,要治理不按规则行事、扰乱教育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也不能因为中职教育的市场化而弱化对中职教育的监控,而是要制定和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对中职学校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以进行全面监控。这样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整合优化中职教育资源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规模小、数量多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并且各个学校会陷入恶性竞争之中,无暇顾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无法发挥规模优势,不利于师资培养和树立品牌。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来解决。中职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联合、并购等方式,如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停办。然而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最大障碍是部门利益分割问题。有些部门并不是不知道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必要性,而是因计较部门和个人得失,不愿意这样做。中职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离不开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促使中职教育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政府在整合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单纯期待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
追求个性化生存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下,中职学校唯一出路就是追求个性化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否则就会陷入同质竞争的陷阱。特色办学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体现在治学方略、育人模式上,又可以体现在管理机制、教学体系上。但不管怎样,最终都要体现在确保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上。中职学校要办出特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重视学习与研究。在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才能认真思考,精心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实践,然后总结提炼,升华优化,最终形成办学特色和个性。
关键词:素质工程;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09-02
1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的特点
所谓优秀学生素质工程,是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学生培养战略,其实施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入校时选拔部分基础素质和技能较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在提升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形成一个人人力争上游,职业素养提升的目标。
2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是选拔机制
优秀学生的选拔基于以下几项数据,包括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入学测试成绩,个人特长申报,个人专业见习报告;在综合考量上述几项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分,选择其中基础较为扎实,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个人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培养。
3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导师选拔机制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的导师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两类,以双导师的形式达到职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的同时提高。具体的选拔标准为校内导师必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副处以上级别具备实践经历的部门领导,校领导亲自挂帅,保证校内导师的质量。
校外导师的选择要求为具备相关岗位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外兼职教师,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的一线经验,职业技能过硬,能给学生带来实践指导的教师,在选拔时偏重于能对学生后期提供实践机会、实习岗位的企业人员。
4 学分制在本校的实施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分制的实施从2014年开始,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取130个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证,其中的学分包括公共通识学分、职业素养学分和个性化学分;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公共通识学分必修通过课内学习获取之外,职业素养学分和个性化学分学生皆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目前学院所提供的方式包括职业技能大赛学分,学生科研奖励学分,职业技能证书学分,社会实习实践学分,志愿服务学分、校内选修课学分、校外培训学分、在线培训学分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特长,根据自我爱好和职业定位选择培养方式、培养课程和学习流程,做到学有所专、学我想学,以个性化方式满足毕业学分数的要求。
从学分制试点实施到目前已经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具体实践当中,发现学分制给学生的学习当中,在取得了一定正面影响的同时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不明确,过多的选择给学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选择困难。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因为职业目标不明确,而且在长期的学习生涯当中,都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可以称为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长期很少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进入本院之后,由于学生制的转换,原本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方式被打乱,而学生又无法及时的重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由于职业规划的不明晰,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的不清晰,无法按照自己的职业需求选择合适的学分获取途径,选修学分的获取变得较为混乱,学生选择课程时,所选取的方式并不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是从众心理,跟随同学选择,导致学习的兴趣依然缺失,学习的体验变得更差。
学分制在本院实施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如果在学分开始的早期,没有及时的参与,比如有的系部由于初期的宣传不够深入,学生对获取学分的意识不足,导致学生在整个学年获取的学分不足30学分,严重低于平均值,按这一学分的获取速度,学生毕业时将注定无法完成学分的获取。突出表现在一些课外获取的个性化学分,比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习实践等,由于学生不积极参与,导致这部分学分的缺失。
学分银行在学分制的基础上,通过平时积累的学分,学生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当需求时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获取相应学分,以起到学分转换的目的。以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实施为例,有的学生可能职业方向偏向于图形图像设计,而对网络类课程的兴趣不大,但是网络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图形图像方向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培训,大赛获奖等方式先积累学分,当学分积累的数量足够时完成与网络课程的学分互换。
5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与学分银行的结合
在优秀学生素质工程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制,导师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督促、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职业认证、职业竞赛,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目的。
为了保障导师能切实按照学院要求的开展工作,而不能流于形式,学院特别制定了导师考核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方式。线下在学生每一次辅导培训时需要填写纸质的培养日记,并由学生签字确认,以备学期末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考核。为了提高考核的效率,学院专门开发了线上的考核平台,在学院办公平台CRP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导师工作平台,每次开展活动后,导师根据辅导内容,如图1所示;然后选择辅导的学生姓名,添加培养日志,如图2所示;导师平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所有的记录必须有学生确认后方可汇总至后台,学院领导和教学委员会可以实时查看,避免了考核的滞后性,及时的发现问题,保障导师工作的开展。
导师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与学校的管理部门沟通合作,开创学生学分获取的更多途径。比如在实施当中,有学生提出,目前学校的选修课数量有限,所以学生有时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一情形,学院经过调查 反馈信息,最后决定引入智慧树网络选修课程5门,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和创新教育课程,采取网络选修和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即引入了网络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的选修途径,又通过线下专职教师辅导的形式,弥补了线上培训学生无法及时与教师互动的缺点。在学分获取途径上,企业导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一些企业项目,企业调研等方式,在学生参与后,授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学院提供的网络课程之外,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选修课,只需要先行向导师申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相关课外课程的学习,获得的学分存入学分银行,以备后期替换使用。
6 以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为核心的学分银行实施的辅助条件
为了保障这一学生培养机制的实施,需要的辅助条件包括学院规章制度,信息化平台支撑,校际/校企学分互认。
学院为了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专门编写了相关的考核制度,由教学委员会负责考核;专门开发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学分互认领域,由于海南省高校间缺少必要的学分互认机制,尤其是在于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缺少学分的互认机制,作为高职院校,本校的起点较低,本院学分的获取未能有效地获得本科院校承认,学生积累在学分银行当中的学分,如果不能转换为本科院校承认的学分,则无法真正地得到学生的承认。
在实践当中,通过学院招生就业部门和继续教育部门的努力开发,本院的学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目前学院已经实现了与海南省两所著名院校的部分学分互认: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在海南大学的自学衔接考试当中,本院相同课程可以直接转换,实现免修。而在海南师范大学当中,有两个专业实现了“3+2”模式合作,在本校完成3学年的职业教育后,可以直接升入海南师范大学进行两年的本科学习,在本校获取的学分继续在海南师范大学可以承认,相应课程取得免修资格。
职业教育认证与本校学分的互认通过导师审核的方式已经获得承认,学生仅需要通过导师审核后就可以参加相关的社会配合获得职业认证,培训学时可以被承认为在校学时,培训学分可以转换为校内学分。
在与省外、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目前属于初级阶段,有实现国外高校短期培训学分的校内认可,但是未实现本校学分的国外高校学分互换,在过去的两年中,学院派出国内短期培训一组(中国公安大学),国外短期培训两组(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其他高校参加短期培训并获取考核通过后,学院授予相应学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实现本校学分在校外的认可,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启动了标准化工程,通过课堂教学标准、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培养目标、课堂实践标准的标准化工程,实现本校考核评价机制的标准化,从而向外推动对外的互认机制。
7 总结
在以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为核心的学分银行制实施两年以来,学院基本上实现了学分制的普及,通过导师的作用,学生的职业方向逐步明晰,各种学生团体逐步出现,优秀学生作为骨干充实学生团体,学生自治逐步成型,学生获取学分形式多样,学分银行的应用逐渐取得效果,学生积累在学分银行当中的学分初步获得其他高校的认可,项目实施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导师履职、学生自主性和校际互认。导师的履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尤其是导师学分的授予随意性较大,学生参与导师项目的考核由导师个人决定,学校审核较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依然没有达到预期设计目标,由优秀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团体,拓宽所有学生获取学分方式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辐射面不够广,优秀学生素质工程的参与面为百分之五,而学生辐射的效果不到百分之三十,还有待更高的辐射度,否则另外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依然无法享受项目成果。
学分的校际互认缺乏必备的制度保障,不够稳定,可能存在因为人员变动,现有的互认机制将无法得到继续进行,存在“因人成事,因人废事”的风险,必须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合作,增加学分互认的制度性保障。紧紧围绕质量标准化项目,从而实现与其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间的学分互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