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18:23: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创建46年来,本科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办学传统和特色日益凸现;专业结构和布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与实践环节管理,质量控制与信息反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等等日益得到社会的公认,并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211工程,世行贷款和985工程的支持下,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高,影响日益增强.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学进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本科教学成为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改进: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某些部分还不足;课程教学和教材资源数量不足;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及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特别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整体上的特色和亮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和凝炼.
二,总体时间安排:(初步以05年11月专家进校评估设计)
1.7月-9月
⑴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细化,分解指标体系,形成本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任务分解表,建设任务书,院级评估工作指南,和院级评估指标体系和总体;
⑵成立学校评估领导机构及学院一级评建办公机构;
⑶开始启动专业教学评估工作;
⑷学校相关的主要职能部门开展学习动员,调查研究,资料整理,查漏补缺和校内外经验交流工作;
⑸加强常规教学检查,软硬件补充和指导工作.
2.10月-12月
⑴初步完成专业教学评估的自评自建工作;
⑵组织校内外专家分步骤开展对专业评估的检查和验收;
⑶为院级评估初评汇集资料,并开展整改,促建工作;
⑷相关职能部门完成材料的初步收集工作.
3.05年1月-3月
⑴各学院开展院级评估,形成院级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初稿;
⑵加强交叉巡回检查和整改,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
⑶再次校内外组织专家检查和验收,针对问题进一步整改.
4.05年4月-5月
⑴根据当年学校基本状态数据,核实,修订,补充,完善各类材料数据;
⑵完成院级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全部材料;
⑶完成机关职能部门全部相关材料;
⑷提炼学校的本科教学特色鲜明项目和亮点建设项目.
5.05年6月-8月
⑴汇总各单位自评报告及材料,初步形成学校的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
⑶进一步完善向专家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备查资料;
⑷配合教育部开展进校前的调研工作;
6.05年9月-10月
⑴进入倒计时阶段,学校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对本次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指标体系进行一次广泛的再学习和宣传;
⑵完成学校的自评报告,自评依据,校长汇报提纲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和中国科学院汇报;
⑶全面落实专家进校后若干事宜和物质,人员到位情况.
7.05年11月
专家进校正式评估开始.
学校创建46年来,本科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办学传统和特色日益凸现;专业结构和布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与实践环节管理,质量控制与信息反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等等日益得到社会的公认,并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211工程,世行贷款和985工程的支持下,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高,影响日益增强。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学进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本科教学成为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改进: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某些部分还不足;课程教学和教材资源数量不足;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及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特别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整体上的特色和亮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和凝炼。
二,总体时间安排:(初步以11年11月专家进校评估设计)
1。7月-9月
⑴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细化,分解指标体系,形成本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任务分解表,建设任务书,院级评估工作指南,和院级评估指标体系和总体;
⑵成立学校评估领导机构及学院一级评建办公机构;
⑶开始启动专业教学评估工作;
⑷学校相关的主要职能部门开展学习动员,调查研究,资料整理,查漏补缺和校内外经验交流工作;
⑸加强常规教学检查,软硬件补充和指导工作。
2。10月-12月
⑴初步完成专业教学评估的自评自建工作;
⑵组织校内外专家分步骤开展对专业评估的检查和验收;
⑶为院级评估初评汇集资料,并开展整改,促建工作;
⑷相关职能部门完成材料的初步收集工作。
3。11年1月-3月
⑴各学院开展院级评估,形成院级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初稿;
⑵加强交叉巡回检查和整改,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
⑶再次校内外组织专家检查和验收,针对问题进一步整改。
4。11年4月-5月
⑴根据当年学校基本状态数据,核实,修订,补充,完善各类材料数据;
⑵完成院级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全部材料;
⑶完成机关职能部门全部相关材料;
⑷提炼学校的本科教学特色鲜明项目和亮点建设项目。
5。11年6月-8月
⑴汇总各单位自评报告及材料,初步形成学校的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
⑵完成校长汇报提纲(包括文字,光盘材料)和特色报告;
⑶进一步完善向专家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备查资料;
⑷配合教育部开展进校前的调研工作;
6。11年9月-11月
⑴进入倒计时阶段,学校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对本次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指标体系进行一次广泛的再学习和宣传;
⑵完成学校的自评报告,自评依据,校长汇报提纲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和中国科学院汇报;
⑶全面落实专家进校后若干事宜和物质,人员到位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的通知》和市《关于在全市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复查与评估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从10月下旬开始在全区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目的
1、全面了解掌握全区中小学课程开设实际状况;
2、分析我区中小学课程实施实际水平、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
3、研究提高我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的对策。
二、评估内容
1、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与管理;
2、学校的课时及作息(含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时间安排;
3、学校课程实施的效果;
4、课堂教学效益状况;
5、学校的课程评价、考试、作业情况;
6、教材与教辅资料的使用情况;
7、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情况。
三、评估依据
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
四、评估方式及工作要求
1、评估方式。在各校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复评。普通高中由省教育厅评估,初中学校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评估,小学评估工作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省教育厅对初中、小学进行抽查。
2、工作要求。坚持原则,严格标准,严密操作,规范行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严以律已,不徇私情。
五、工作安排
1、工作启动。10月23日召开全区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会。
2、学校自查。依据《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所定各级学校评价指标要求进行自查,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全课程(重点是音体美、技术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类),全面做好迎接评估各项准备工作。各小学、初中学校自查于10月底前完成,高中学校于11月7日前完成。
3、区教育局组织对初中自查情况进行复查,在小学复查的基础上组织进行评估。区对初中学校的复查和对小学的评估工作于11月上旬完成。
市级评估、抽查于11月中旬进行,省级评估于11月下旬进行。
4、评估培训。区教育局组织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学习有关政策文件,了解评估标准,掌握评估程序,熟悉评估内容、明确工作纪律。
5、评估结果。区教育局对小学的评估结果由区教研室进行汇总,并形成报告报市教研室。市教研室将初中、小学的评估情况形成报告报省教研室。
六、区级层面复查、评估程序
1、对普通高中的复查。在各普通高中学校自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复查,复查情况向学校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
2、对初中、小学的评估和抽查。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⑴评估组赴学校,由学校提供以下材料:学校简介、自查报告、自查汇总材料等。
⑵评估组原则上按以下3个小组进行分工:
①课核查课程开设与管理情况;核查学校课时与作息(含节假日)时间执行情况;教辅资料的使用情况,检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情况;了解考察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
②课程实施效果考核组。随堂听课;核查学校组织进行的各项考试的情况,抽查学生各学科作业的情况;了解考核各类课程实施效果等。
③信息资料组。主要负责收集查阅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情况;召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选)问卷;汇总相关信息资料,形成评估报告等。
⑶评估组在学校评估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①听取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简要汇报;
②在所在学校评估公告,接受来访、信件及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③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核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课程开设情况,作息时间安排,课程实施与评价有关文件,教材与教辅资料,学校相关会议与教研工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学生成长档案、作业、考(测)试试卷、成绩册等资料;
④随机召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评估人员依据座谈会提纲分别进行座谈;
⑤随机进行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⑥随堂听课并观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场,观察学生的课余活动,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质健康状况等。
⑷在每一学校的评估工作完成后,评估组全体成员即进行对该学校的总结评定,形成评估报告。
⑸在区级的评估工作完成后,评估组即向学校进行反馈,并形成对学校的总体评估报告报区教研室。区教研室将各评估组提交的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形成全区初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年度评估报告。
七、组织领导
【关键词】学校督导职责
时下,督导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为此,很多学校专门设立了督导室。我的一位原领导退下来以后,被某所高职学院聘请为督导员,负责学校的督导工作。这位领导毕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如果能用其所长,这所学校的督导工作一定会搞得红红火火。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前不久,我俩碰在一起聊了一会,了解到,除了这位领导外,还有几位退休领导和具有副高职称的退休老师也被聘请为督导员。由于学校没有明确督导工作的具体目标,也没有赋予督导部门一定的权责,他们几位督导员除了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讨论外,也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督导”成了一种表面形式。
教育督导部门作为现代教育管理三大环节中的重要职能,就是监管。教育督导的职责,就是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评估,保证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督导还肩负着“督政”的重任)。因此,建立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也必然成为教育督导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于评估材料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角度和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目前有学者按照材料的用途,将评估材料划分为基础性材料(为观测点和综合自评结论做支撑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的材料)、形成性材料(是依据基础资料,从总体上作出的综合、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办学活动的整体或某一方面工作的综合情况)和拓展性材料(原始基本材料之外的辅助材料,间接反映指标内容)3个部分.还有人根据评估材料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将评估材料划分为自评估汇报材料、支撑材料(支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支撑评估档案的基础材料、备查材料(以原始档案的形式留存于各院系和相关部处,以备专家组进一步深入考察调用的一类“原始性材料”)、检索材料(以案头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的一类“工具性材料”)、展示材料(向专家组提供的更加详细地展示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与科研成果、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历程的材料)6个层次.笔者认为,上述评估材料的分类尽管较好地反映了各类材料之间的关系,但是相对而言,第一种分类比较抽象宏观,第二种分类又相对繁琐,不可避免地缺乏现实操作性,且容易混淆材料之间的边界.结合上述两种分类,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考察的组织管理和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笔者将评估材料分为学校报送材料、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佐证材料和展示材料4种.学校报送材料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撰写的自评报告,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必要的专家工作手册(手册主要包括学校平面图、学校机构设置、学校规划、学校领导与中层领导简介、教职工名册、课表、试卷和论文名录、实习基地一览、联络员信息等);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主要是学校围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内涵,大多经过一定加工、提炼后整理出的材料;佐证材料则是留存在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全体人员手中的原始性材料,如党政会议记录、上级各种批文、各种教学活动组织材料、教师科研成果、学生专业作品等等;最后是展示材料,即向专家提供的关于学校发展成绩和特色等信息的材料,如校史展、办学成果展、宣传片等等.
二评估材料的特点
评估材料既是为评估专家准备的考察学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自我办学思路、办学成效的梳理与总结.因此,在评估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中需要遵循客观性、原态性、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精炼性等几个原则.
1客观性
本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理念是强调替国家把关,更强调为学校服务,为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真心实意为学校服务,并要求学校以平常心和正常态来迎接评估.如果学校不能保证评估材料的真实客观,甚至弄虚作假,必将失去评估的真正意义,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2原态性
本轮合格评估一改水平评估的弊病,提倡“三静”,即强调评估过程安静、评估作风干净、评估专家非常敬业,受人尊敬.整个评估过程尽可能不干扰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各部门要保持正常状态.因此,学校提供的评估材料要尽可能保持其原始性和常态性,丢失的材料不要刻意弥补,必要时可向专家如实说明.
3针对性
评估专家考察学校的法定依据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由学校自行提供,带有很大的自评成分,专家只是将其作为整体参考,并不是学校能否通过的法定依据,专家进校后还要对有疑虑的观测点进行访谈、相关资料核实等考察行为.因此,评估材料一定要针对指标体系内涵要求精心准备,支撑到位
4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包括评估材料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估材料内容要求紧扣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详略得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分类清楚,内容之间的关联度高.评估材料的形式规范则要求外在设计美观,纸张样式统一,文档格式规范,装订整齐,归档、保管、移交都要符合统一的要求.
5时效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学校准备近3年的教学工作情况材料.评估材料要根据指标体系中观测点的具体时限要求和指标内涵要求分学年或年度进行准备,材料时间外延不易太宽泛.如师生获奖情况,不要提供3年以前或时间更远的材料.
6精炼性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大弊病就是部分参评院校,整理出浩如烟海的评估材料,动辄装几百盒,甚至上千盒,一二十个档案柜.这样的材料不仅繁琐,浪费了专家大量时间,而且也劳民伤财,耗费了师生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因此,学校评估材料要进行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在能够满足观测点要求和充分说明问题的情况下,越少、越精越好,以够用、好用为宜.
三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由于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参评学校报送的材料有明确要求,故本文主要以评估指标体系支撑材料和佐证材料为例,阐述其材料建档思路.
1支撑材料建设思路
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通过对39个观测点内涵的研读,笔者发现,评估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工作效果3个方面.第一个一级指标主要是反映学校工作思路,第二至第六个一级指标主要反映工作过程和措施,第七个一级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工作效果.当然,在每个一级指标里大多也包含上述3个方面,如二级指标中的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要求“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类似观测点还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等.这就为评建材料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一条思路,使我们在整理材料时有所侧重.
2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关键词: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华中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67-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逐渐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中外高校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方兴未艾,涉及领域包括人才引进、教师进修及培训、学生流动、合作研究及合作办学等项目。总体而言,我国的大学国际化存在地区和高校发展不平衡、学科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高校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满足于国际交流活动热热闹闹,处于从众或盲动的状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在理论上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刚刚开始探讨、研究,现有的研究也主要针对整个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评估,而没有针对校内具体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评估方案。然而,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由各教学科研单位实施,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是由校内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估得出,因此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任务也必须落实到这些二级单位才能有效的实施,绝非传统观念上国际处一个部门努力即可达成。因此,本项目力争建立一套符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共识,又立足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化建设目标,并从现实工作现状出发的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全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学校评估二级单位国际化发展水平、规划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和实施现状
1.国(境)外。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境外相继推出不少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有6种已推行或正在推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①经合组织(OECD)与“学术合作协会”(ACA)联合启动的“国际化质量评审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简称IQRP)指标体系;②“全美校园国际化调查”及“全面国际化模型”指标体系;③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大学国际化战略本部强化事业”评审指标体系;④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IAD-UE)“院校可选式评估: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⑤澳大利亚AUQA/TEQSA“国际化主题审核”指标体系;⑥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TWAEA)的“大学校务评鉴: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或审核的方式,着重考察高校国际化发展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情况;而且这些指标体系鼓励高校开展自评并提供相应的手册、指南进行指导,但大多不对高校做出判断性的结论,也很少进行分等定级或排名。
2.国内。综观国内当前学术界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陈学飞、陈昌贵、卢晓中、杨锐、胡亦武、吴福光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或发展的一些问题有过精辟论述。王璐、陈昌贵、陈学飞、徐岚、许迈进、曾满超、王鲜萍等人或课题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但上述这些指标体系大多停留在理论构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和评估实践。而国内近两年实施的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大规模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即为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对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进行的首次国际化评估和排名。此次排名,西南交大的课题组采用各高校公开的官网数据和资料,运用自己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排名。此排名推出时,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界对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关注。2014年,西南交大进一步改进了自己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的方式也改为向各校征询最新、最准确数据,评估对象也扩大到全国112所“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甚至还对近500所国外大学进行国际化水平评估与排名。华中师范大学在2013和2014年的排名中分别位列25名和28名。此项排名虽并非国家官方机构和部门推出,但其开创性研究和大胆尝试为我国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备的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提供了宝贵探索和重要参考。教育部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开展“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查和信息采集,并将信息纳入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基础数据信息库,并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有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国际化发展决策的参考依据。此次调查教育部使用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指标体系(普通本科院校)”下设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57个主要观测点,即三级指标。通过项目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近两年也开始进行国际化发展水平自评,或在校内对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他们分别建立了或简明或复杂的校内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国内兄弟高校的校内国际化指标体系做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比较。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方法。①文献梳理(library research)。通过对图书、期刊的调研整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定义和论述;对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几个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建构和论述进行综合、比较。②现状调研(field research)。通过电子通讯或实地走访省内外高校和高校国际化建设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国际化发展水平较高,甚至已有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大学,另一类是与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和学科类别相近的师范大学和文理综合院校,了解他们对高校国际化要素的认知、评估,及其在建立自己国际化发展程度评估体系中的经验。③意见征询。并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征询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对大学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国际化水平相似的其他高校国际化事务负责人,和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学院的教师、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收集建设性意见、建议。
2.研究实施。按照项目研究计划,2015年5月底前完成了文献梳理和现状调研工作。国际处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图书馆、网上电子资源数据库等广泛收集整理关于教育国际化的著作、文章,和关于建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论文、论述等;综合分析、比较近年来国内外知名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提出的大学国际化指标评估体系,提炼出可借鉴之处。并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调研,走访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考察、学习其在建立国际化指标考核评估方案中的探索尝试和实践经验;并收集了牛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多所海外名校的战略规划材料作为参考。
三、指标体系建构
在前期多方面、多角度调研、比较的基础上,201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处初步拟定了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在6月中旬召开的全校国际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汇报、介绍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认真听取了国际化领导小组成员和与会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会后修改后,6月底至7月在全校所有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发放问卷广泛征求意见。项目研究小组还充分利用国内、省内各类外事会议、研讨、培训等机会,向外校专家、学者、国际处负责人等征询意见、建议。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于2015年11月确定了《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联系本文作者索取)。
四、应用与思考
2015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处正式将《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发放给全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收集各单位2015年的国际化发展数据,进行评估。从该指标体系的首次应用,项目小组发现,一个高效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做到指标定义明确、统计范围清晰;另一方面要在实际评估操作中尽可能操作简便、易于实施,要尽可能减少数据填报人员的统计工作量,需要平衡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比例,既易于操作、收集,又能比较精确地反映一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念、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可见,高校国际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体现在学校办学的各个层面,是学校整体国际化与学院、教职工、学生个体国际化的统一,需要学校各二级单位认清形势与定位,科学规划,增加力度,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 Hans de Wit,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ECD,1999.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职教“模式”有多热
相对于普教来讲,职教界的“模式”空前热门。
众所周知,每所职业学校都有两三种以上的“模式”,而且每一个“模式”的前面一般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帽子”,诸如:办学模式、技能实训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后勤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等。
尤为特别的是,在这些“模式”的前面,还会有一个更精确、更学术化的定语,如项目化技能实训模式、集约化后勤管理模式等等,或者直接是一二三四五式的“数字化”模式。如果实在“总结”不出来的,干脆叫做新型**模式、综合**模式。也有横竖没辙的,就统称“**(地名)模式”,美其名曰“体现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名称大多是用于大会发言或形象宣传、报刊广告,硕大的标题,自然非常吸引眼球。这种宣传从表面上肯定看不出内容,但版面渲染却很能给人以“震憾”的感觉。等你真去细读了,感觉上了“形式”的当。
职业教育的“模式”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这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有所反映。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在抽样的6种知名职业教育类杂志中,仅2009年一年,每期刊发10篇以上“模式”类论文的占14%,每期刊发8篇以上“模式”类论文的占46%,每期刊发5篇以上“模式”类论文的占92%。
也有人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品文选(2008~2009)》为例进行统计,全书收录73篇论文,其中以“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就有13篇,占近六分之一。精选的主流论文对“模式”如此关注,不难推断,其他一般的文集对“模式”必然更是情有独钟。
“模式热”的“热源”追踪
任何一种事物,偏离常态而形成“冷”与“热”,必然有其背后的根源。只有认清了源头,了解了因果,方能做到对症治疗。
职校宣传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长期低迷,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这几年又遇上了学龄人口的快速减员,生源危机成为广大职教人的“心病”。要解决生源问题,就离不开宣传,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形象,于是,招生宣传便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普遍重视的重点工作。
众所周知,普教的宣传只需要用“升学率”说话就行,而职业教育的宣传就没有这么简单。如何宣传?宣传什么?在“就业率”因“水份”较重而受到质疑的形势下,“模式”无疑是职校形象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常熟市职教中心校副校长周万民认为:“所谓‘模式’,通俗一点讲就是独特的做法。但说‘做法’,就让人觉得太过普通,而要是说成‘模式’,立刻就有了文化味,上了一个层次。”不管什么做法,不管是不是经验,是否成熟,一旦冠以“模式”,就似乎可以作为别人的范本。这是当前很多学校都热衷于做“模式”宣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内曾经流传过一个故事:前年中考招生期间,某地市报连续数天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刊发该市财经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形象生动且讳莫如深的宣传,引起了家长张先生的兴趣。为了解实际情况,该家长以省报记者的身份到学校实地“采访”。结果,在关于办学“模式”的问题上,他先后问了4个老师,竟然得到3个不同的答案,另外一人根本无从说起。
好奇之下,他“斗胆”直接找到了校领导交流,结果两名副校长都没能将报纸上的“经验”说全、说明白。最后,其中一名校长不得不实话相告:文章都是请报社的记者写的,有一些实际做法,更多的是为了拔高、吸引眼球,因为“招生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政府业绩的需要
干过职教的人都有一种体会,较之普通教育,搞职业教育会更有成就感。普教只看升学率,分数和排名是命根子,而职业教育却能进行很多前所未有的探索,“做起来有感觉”,有创造性的体验。
然而,从“政绩”的角度来看,普教的领导更容易出成绩,进而“出人头地”;而职业教育则是社会弱势群体,长期缺乏吸引力,不仅社会不认可,也很难进入上级领导的视野。
在很多地方,县职教中心,尤其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都被赋予在当地相对较高的行政级别,以便提高职教“地位”,方便开展工作。一般地,县职教中心的校长大都兼任县教育局分管职教的副局长,但若真要把一个教育局的科长提拔为校长,则会被误认为“被贬”。职教官位之廉价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体现自己的工作成绩,一些职校负责人也采取了各种办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总结、提炼出一整套的“模式”来,有的甚至是“系列模式”。炒热了“模式”,炒响了学校,炒红了校长。
应付评估检查的需要
这几年,各类评比验收在职业学校越演越烈。常规检查评比如安全校园检查、文明单位评比、消防检查、食堂检查、绿化评比、计划生育检查等等;特色检查评比如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训基地验收、课题结题等等。这些诸多的检查评比中,经常要用到“工作总结”。
这工作做了,总结起来却有很大的“学问”如果不能总结出个一二三四,或是各种“模式”来,肯定很难通过。
为此,很多由检查评比逼出来的“模式”应运而生。一位在市属职校校长岗位上干了13年的老职教感慨地说:“十年前向检查组汇报工作,大家都喜欢如实介绍,说成绩只要列出三五条,主要的是说不足,提请专家讨论、开‘药方’。如今再汇报工作,如果不能以‘模式’的形式呈现,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似乎过于“寒碜”,说不出口、拿不出手,总会觉得自己的学校做事太随意,没有研究的成份,而校领导也就体现不出‘水平’来。”
所以,不管是哪一项工作,他都要求秘书将工作“整理”成“模式”。而屡试不爽的是,只要汇报材料里有“模式”,这些“模式”都会一字不差地被录进专家检查的“反馈意见”里得到肯定。同样经常担任检查专家的某职校校长感慨地说,你自己不提供“模式”,专家们没时间给你写总结,就是想写也说不周全、说不准确。
【关键词】 校内专业评估;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招,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师资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下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担忧。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于 2003年启动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综合评估,进一步促进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部将专业评估工作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时又制订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上海市也积极响应,根据上海市的自身情况,设立了本科专业预警机制,下发了《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72号),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上海海洋大学也启动了大规模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对校内的4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进行了校内自我评估。事实证明,专业评估是建立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那么,如何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关于专业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内部专业评估的也不少,比如汤潇林等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机制构建初探”、熊璐璐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研究与思考”,也有一些关于本科专业、专业的要素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模式的并不多见。本文将剖析当前阶段的专业评估的实施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持续的,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内部专业评估模式,从而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大原则。
2、专业评估的主要内容
新的评估标准目的是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当前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都由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组成。
三、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情况
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各高校也按照教育部和各主管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校内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或专业认证工作,但各高校的情况不同,所开展的评估或认证工作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本科专业评估的实施情况:
指导思想: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海大主体,注重长效机制,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目标: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海大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海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
评估专家: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担任评估专家,并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分组,每个小组配评估工作秘书1名,负责记录及后勤服务工作。
评估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成立“专业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业评估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动员会,解读“评估指标体系”,细化评估工作任务,做好分工与协调工作;第二阶段为材料收集阶段,各专业根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评估支撑材料,同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发现亮点和不足;第三阶段为评估报告撰写和简况表填写阶段,根据前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处理,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同时填写数据简况表,制作汇报PPT以便评估答辩;第四阶段为评估专家评估阶段,评估专家听取专业负责人的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查看数据简况表以及评估支撑材料,检查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评估支撑材料,形成初评结论及书面检查意见;第五阶段为专业整改阶段,各学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上交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同意后按照整改方案开展专业整改工作。
四、对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的客观分析
1、可以促进各专业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的办学条件、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果等方面。内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能够全面涵盖上述的办学水平,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检查,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办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2、校内专业评估同样出现了“一刀切”的评估弊端
各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专业自身的条件,由于内部评估涉及多个专业,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当采用分类的方法,这样比较适应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而本校在进行专业评估中均采用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而在进行专业评估中也是严格按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估,没有侧重点,没有差异化评估,从而形成了强势专业依然很强,弱势专业依然很弱的僵局。
3、校内专业评估缺乏可持续理念和权威认证
校内评估因是学校内部组织的评估,就目前来看形式大于内容,评估后虽然有反馈有措施,但后期重要的整改阶段因没有了后续所要达到的指标体系而显得整改走过场的形式过多了一点,同时没有权威机构对整改后的专业认证,也使整改阶段失去意义。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
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其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就是说开展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原则确立后就要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是动态的,确立好指标体系后,就要确立一个验证系统,就是说所设计的体系是否可操作,是否具有持续性,最后是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同时为后续的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打下基础。
1、专业评估模式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不仅要重视专业办学条件的评估,更要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坚持争优原则、分类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3]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符合规律,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办学特点,科学整合并协调各指标和考核点之间的关系,赋予相应的权重和优先次序,制订科学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工作能正确地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教学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
要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应包括如下几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主要指专业的办学的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本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与利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与保障体系的健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专业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强化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完善、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组织保障;教学效果简单讲就是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成果,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认可度。
3、完善专业评估模式的信息反馈系统
目前的专业评估后信息反馈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和规范,专业评估的前期对教学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形成了专业评估报告,评估专家根据这些报告和支撑材料为专业“号脉”,最后形成了专业评估结论,将分类处理过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负责部门,以便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评估研究中,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改进功能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寻找适合于每一个高校每一个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技术也是困扰着评估者的难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2] 谢鸿全,王成端.高校内部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2008.4.66-69.
[3] 郭玉婷,马龙.地方医学院实施专业评估工作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2)234-235.
[4] 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74-79.
[5] 黄泽龙.建立本科专业评估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4.64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