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23:51: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素质教育问题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且还是索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未质教育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为了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抓好初三体育课、活动课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体能分组强化训练,以点带面,抓好学习尖子体能及差生的转变工作。
例1:熊倩同学在第一次体能立定跳远测验为零分时,还是无所谓的态度,班上许多同学都关注着她的情况,面对典型的文弱书生,教师耐心的指导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她的体育意识,强化和布置她在课外要自觉加强锻炼,告诉她要逼出自己的潜能,在平时遇有楼梯不要走上去,而要跳上去,并号召全体同学监督她,几个月后,她的立定跳远素质就达到满分,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例2:周宇翔同学,文化成绩是第一名,可在体能测验,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均为零分,是一个典型的轻视体育素质重视文化的“文弱高材生”,且在上体育课时有病无病经常请病假,独自躲在教室看书。针对该生的思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同时教师利用每天的课间操,在操场单杠练习场地上等他,让他伴身边好友一同前来参加锻炼,教师及时保护、帮助他们练习,风雨无阻,雨天教师为他撑伞,从不间断,终于使他在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体能素质达到测试满分,而且从此,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三好”学生。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语文素质;培养方式;复合型教师
一、语文素质及其特点
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素质。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语文素质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质?“所谓语文素质是指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平时语文学习中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语文素质这一新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1.语文素质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
整体性是语文素质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工作者首先应坚持从整体的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围绕教师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吸取哪些语文素质,其次使这些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努力使语文素质能在整体互动中发挥效用。综合性是语文素质的形成原则之一,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语文素质,这是由教师通才特征所决定的。综合性随语文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要紧盯时代对自己的知识的要求。
2.语文素质具有变化性与发展性
语文素质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守旧的封闭的语文素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质特别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相应的调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语文素质具有中心性
语文素质虽然范围广、内容杂,但它的建设不是盲目的,它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中心性。教师的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把语文素质连成一体,让所具备的各项语文素质得以串通,相互作用。各方面的语文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本身最大的效益,使所学的知识不失去作用。
二、语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特长的主要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是专业教学人员,也不可能做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虽然每个老师的内容不同,但也是教师知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要熟悉语文学科知识,数学老师就要把握数学知识。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学科中努力钻研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2.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
如果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用题海战术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则不会也没时间去主动探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探索,不积极创新。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存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
3.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可以说是影响学生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具有和、友善、理解、负责、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艺求境界的执着追求中而直接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教学理论的探索与钻研,是职业道德的体现。
三、语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1.基本途径:自我教育
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它仅提供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经过后天努力,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这种后天努力首先是自身的努力。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其努力成正比。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熟悉和把握教师工作规律,努力掌握各种技能为出色完成任务创造充分的个人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必须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不断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2.核心:实践锻炼
教师的知识得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的提高仅靠学习书本是难以完成的,一个称职的高素质教师人员必须经受实践的锻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种种挑战,实现从新手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转变,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3.条件:管理监督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离不开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管理三方面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到的东西就多,素质也随之提高。因此,要建立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在庞大的教师群众中,真正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复合型教师,是通才也是专才,成为复合型教师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提高以语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所以说提高语文素质 、发展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质与做好教师工作的关系之密切。可以说,语文素质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做好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思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领导挂帅,各系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方法步骤。各系部、处室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要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要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试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证书制度。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艰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层次较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和能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教师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4.发挥两个课堂的重要作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渠道。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红色旅游,参观革命圣地,考察名胜古迹,浏览人文景点,参加社会调查,开展社区服务和荒漠行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强见识,提升素质。
1.1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体育教学观念是影响体育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一些中学的体育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老师让所有同学参加统一的体育活动,并不关心该项体育活动是否适应每一个学生;第二,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第三,部分教师还认为,体育课程只是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各项健康指数达标就可以,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1.2教学方法不够科学。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迅速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一些中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例如:第一,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比较低;第二,一些教师遵循仍旧沿用素质教育之前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将一些理论知识,带着学生做完热身活动,就让学生自由活动;第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课堂互动效果较差,教师和学生被割裂为两个独立的个体。
1.3缺乏适当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反映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目前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还缺乏这样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部分中学的培养计划中,体育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不愿意投资建立评价体系;第二,由于中学的教学中,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不计入总成绩,导致学生也不关心自己在体育课堂中学到的东西。
1.4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体育教师是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积极引导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践证明,体育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目前为止,中学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些中学的体育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院校培训,不具有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无法胜任中学体育教师这一角色;第二,很多体育老师在上课之前,没有看过课程大纲和课程要求,更不会准备上课笔记,上课过程任意发挥,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1.5场地和器材缺乏。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场地和器材的配合,但是,许多中学还缺乏场地和体育器材,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是体育课程仍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没有安排相应的场地和购买相应的器材;第二,学校的财政支出中,对于体育器材的支出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导致了一些体育器材的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2、解决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中学时期的学生,大多数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能够从容应对学业上的压力。通过以上的调查和论述可知,部分中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普及。所以,教师、学生和学校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尽快解决,保证中学体育课程的有序进行,可以进行如下的改进:
2.1坚持体育教学改革。由于目前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水平还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按照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改革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使之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二,课程的改革,将一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提出,引入一些新的、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体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游戏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来说,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大学体育的教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和方法。由于大学体育教学里面有较为丰富和多彩的人文内容,使得大学体育成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时候,会面临着比较大的心理以及生理上的负担,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克服,在克服的过程中就会有助于学生自身毅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质,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项目对学生的团结、交往以及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做到积极的培养。从而使得当代的大学生能够彼此之间有信任,能够做到相互之间的尊重,以及良好的相处。这对于学生将来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有很大的益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相应的耐力性的项目,可以对学生的毅力以及吃苦的精神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超越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相应精神做到积极的弘扬,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以及奉献的良好品质。总的来说,大学体育教学中能够体现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大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生理以及心理的发展,也就是要对学生的认知领域、运动领域以及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所以说,大学体育的教学在目标的设置上往往会比较宽泛,能够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做到积极的指导,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的性格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并不一味的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要达到以上的目标,有的大学生可以追求全面新的发展,有的大学生也可以追求“片面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所追求的的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对当代的良好、合格公民进行培养。所以说应当将学生的生活和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做到良好的结合,不断增加一些娱乐、休闲以及生活类的体育项目或者是内容。另外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还应当注重学生在未来的生活,要将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大学体育教学做到紧密连接,也就是要落实到终身体育之后总,要更加重视大学体育教学在内容上的延迟性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生活的迁移价值,只有这样才会为当代的大学生体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其内容的选择不仅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技能方面也有所展现,更加倾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这一层面上说,只有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学体育能容才会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大学体育教学能不能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在于能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大学生要是对体育课感兴趣的话,就会进行积极的主动的配合,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高的话,就会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做到满足,另外,还应当让当代的大学生知晓,到底在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留给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疑问以及好奇心激发起来,吸引学生进行探索。在另一层面也能够使得当代的大学体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为学生的受益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式
对于当代体育教学的方式以及模式来说,应当做到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往往是被动教学,当前的大学体育所需要的是主动教学,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营造那种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在学习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与魅力所在。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上应当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积极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和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教学信息的交流以及教学环境的优化做到积极的强调。大学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还应当强调教学的情境性以及教学的趣味性应当做到良好的结合。要使得学生真正想学体育。所以说,对于大学体育教师而言,在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学的活动作出安排的时候应当将教学的趣味性考虑在内。教师只有运用这样一种情景教学以及快乐教学的方式和模式,才会对学生的独立性做到培养,才会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及学习。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