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教师工作经验8篇

时间:2022-07-11 13:35: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师工作经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师工作经验

篇1

一、理论培训活动

每周三召开语文学科校本培训例会,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听取专家教授或者有突出贡献的语文教师的理论知识讲座和经验知识讲座,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收看了全国历届阅读教学大赛实况,组织他们到“孺子书院”查阅教学方略,还组织他们对全校的语文教学论文进行评审,以促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旨在提高他们的理性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水平,积累工作经验

二、青蓝结对活动

在新教师和本年级段的优秀教师之间开展“青蓝结对”活动,为期两年。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师傅”无私帮助,“徒弟”虚心学习,围绕制订教学工作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风、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后进生等方面,通过研讨、指导、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

三、对症下药活动

将教师的课堂录制下来,通过自省、他人建议等方式,不断回放,深层研讨,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过程中的不妥之处,教师群策群力,商议改进策略,探索更为合适的处理方法,帮助其积累教学经验。

四、读书竞赛活动

定期为教师购买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新教育之梦》、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等,并要求教师撰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学校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学以致用,学校定期开展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说课竞赛等,优质课予以展示,促使其自主学习,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沟通交流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节奏,如何使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怎样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已经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拦路虎”。学校每周举行半天听课评课活动,先由一名语文教师上课,课后,该教师说课,之后,听课的教师各抒己见,进行评课,最后请教研组长进行整体点评。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篇2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出现的新情况。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流行,“织围脖”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博控”更成为他们一种时尚身份的象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一方面,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观念和方法。以往,大学生主要从书本和师长的言传身教中认识和了解世界,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博等的出现,通过简短的文字、一幅图片甚至一个表情就可以了解世间百态。大学生可以轻松利用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从网络获取海量信息,并且快速与他人分享,“弹指一挥间,世间万象尽收眼底”。大学生认知世界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71.58%的学生承认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1]

另一方面,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和人际网络。微博、微信是基于开放互动的大众社交平台,由于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和干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发表言论、倾诉感情、结交朋友。大学生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结交更多的人,拓展交际空间,并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面对的新问题。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反映个体存在的一扇窗口,它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交际空间,丰富了文化生活。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时刻感受到微博等新兴媒介为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诸多新问题。

首先,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让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广泛,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面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海量信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却成为一个难题。其次,微博传播的信息大多随性而为,没有经过处理和加工,表现出感性化、通俗化、表面化等特点。大学生在追逐网络流行时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具有某种盲从性。再者,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裂变性,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杂糅其中,一些不良信息乘虚而入,使得主流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被稀释、削弱,谣言、悖论充斥着网络世界,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对大学生进行“西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倾向,必须引起高度警惕。[2]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微时代”影响的不断泛化,面对上述新问题,如果高校教育者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由内而外地进行疏导和感化,更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理性思考,主动接受教育。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推行的是一种“短、平、快、广”的快餐文化,在这种貌似简单快捷、即时互动、省时省力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不愿再耗时耗力接受类似师长谈心、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传统方式的思政教育。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

其二,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降低。首先,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开放性加大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监控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大学生很容易被炫富、造谣、传销、诈骗等一系列负面微博事件影响,陷入“危博”、“危信”的泥潭。其次,大量上网用户的网络行为隐匿,身份难以识别等情况使得教育的受众群体很难预见,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介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预期效果削弱。

其三,新兴媒介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了解新媒体特征,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新媒体的影响实行有效监控和合理引导,切实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阵地。[3]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做合格的教书匠,更要成为谙熟网络文化,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多面手,通过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网络文化语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四、“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新举措。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两课”、座谈、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大多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用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单一的说教对学生进行“外补”。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变得更加生活化、普及化。要不断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围观”,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不断强化育人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要摆脱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桎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借助校园网、BBS、贴吧、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及时向大学生传播,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纽带和桥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做大学生亲密的“微友”和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2.完善平台,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管理队伍。

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畅通信息传送渠道。这既需要高校不断强化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又要整合和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增强校园BBS、官方贴吧、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平台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互动性,还要积极构建多元化新媒体平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除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政热点外,还可以灵活如天气预报、出行推荐、安全防护、求职就业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管理队伍,主动占领网络媒体的宣传阵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选拔一大批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媒体管理队伍中,通过系统培训,增强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夯实业务能力,将校园网、BBS、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3.开拓创新,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篇3

关键词:教学风格;板书设计;精神面貌;为人师表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对此日本学者曾以做诗为比喻,说“做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四、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7(20).

篇4

一、语文教学方法新,丰富的教学经验?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是指“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完善的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③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职业定位,要创新教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实际教学水平。教师同其他社会技能型工种一样,是一个高度职业化工作。此外,教师要胜任现代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职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知识,还要掌握和具备良好的现代语文教学技能和经验,这种技能是能够帮助语文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和理论熟练做好语文教学备课、施教和评价工作。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培育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课改要求下,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运营最新教学方法和工具;总体来说,要具备以下几方面要求:(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其学习需要灵活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其学习效果。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重应用,重实践、重创新。(2)丰富语文教学知识储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一门实践性课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要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交叉知识。(3)严格规范的师风师德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习惯,要不断加强教学创新,挖掘新教学素材和内容,努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4)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新课改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内容,能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每个学生都会对语文教材内容产生不同的思维理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从潜移默化着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明确的价值取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体验人文精神,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文化思想品味和情趣。”美是健康积极向上事物的抽象和总结,教育也要融合审美功能教育,语文教学也要从自身人文主义出发,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的提升。

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明确定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树立教师专业主义教学理念大学教师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知识要求:一个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个是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教师个人知识储备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领域,没有对其他教育学科知识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以为跨学科知识对提升教学效果没有显著,不愿意主动去充实这方面的知识。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学科和本学科之间的知识具有同等作用,要将二者放在平等的地位加以对待,充分发挥跨学科知识对专业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学习机会,切实提高他们的复合知识储备水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某种教育模式长期作用的结果。目前,高校校园内出现的教学与科研冲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高校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众所周知,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大学要同时兼顾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果单从教师的角度看,同科研相比,大多数高校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进教学方法,直接导致高校教育功能缺位。总体而言,教学要成为科研的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项科研活动。

(二)立足自身,在实践与理论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再培训方式提升。自主学习可以从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出发,从语言到文字,从文字到文化,不断拓宽学科视野,开拓新思维,找到最佳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语文学习是生活领悟拓展的过程”,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就好比是一座矿产丰富的宝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广泛涉猎好书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阅读量,多读好书”。语文教师要做到身先示范,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语文学科有关的各种人文书籍。(2)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水平。最开始时候,高中语文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未来可能会向研究生学历靠近。可能有人会说,基础教育用研究生学历是“杀鸡用牛刀”。其实不然,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知识会越来越感觉不够用。随着教师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的学识、能力、素养、价值观、思维习惯等也会得到质的提升,这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抱着“学无止境”的心态,不断加强专业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加强个人内功修炼。(3)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要从教学经验和研究方面着手。目前,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对教师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良好的学习心态,不断反思和摸索。此外,在专业情意水平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提高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将教学工作视为教师的终身使命。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努力实现生命和事业的价值意义。

(三)善于总结,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总结经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指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来反省自己的工作得失,对自己的工作行为以及后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并以此修正自己今后的行为。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否具有较高的反思能力,是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的主要区别所在。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吸收他人的智慧精华,学习更多先进的经验和知识;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查找自身不足,扬长避短。同时,反思还能够促使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进取的心态、敏锐的眼光来审视自身工作和行为,这是教师都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勤反思,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是检验反思的重要尺度。反思是人的主观认识和意识形态。教师要提高其自身教学能力,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产生了深入体会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内化为自己的工作素质;当自己有了新感悟、新见解时,也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形成指导性经验方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真理都是在实践中获取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4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以专业意识为基础,以外在背景为动力,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探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

(一)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就是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儿童观等。教师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隐性的,并长期、稳定存在的,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内在的、根本的影响。就教学理念而言,在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一是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挖掘人文内涵。 通过课文主旨的讲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三是授予正确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教学活动:知识结构规定了思考问题的视野,也规定了他的实践工作范围。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始终是在他的知识范围之内进行的”。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人文素养是要求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来带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培植起一种人文情环;二是教育专业知识,也就是教学方法,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

(三)专业能力

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分为: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提升能力。教学能力是语文 老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对教材解读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对课文感悟的能力、对教程的组织设计能力等。教研能力是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探讨研究的能力,是对教学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了教育变革的方向,课程的研制、开发。提升能力就是要求教师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任务。

二、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社会地位低是老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多数人认为教学内容简单,教师要求的素质相对较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是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只要提高教师地位,提高福利待遇,才能引进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二)内在因素

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知识结构。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教师只有热爱这个职业,才能热爱她的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心与学生沟通,将自己的知识和感悟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是教师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因素,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才能完成自己的本取工作,如果知识结构中缺少一部分,教师就谈不上个人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发展。

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撰写教学日记,记录下课程上学生的反响及授课的效果,课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教学课题研究,总结出自己教学经验中普遍性的东西,将教学实践理论化,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总结,将理论升华后再应用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二)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首先要从教师教育入手,教师教育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教学过程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教师开展教育,要结合实际,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国家培训、市级培训、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教师作为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间人,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教学理论,还应具备教学实践专业操作能力。教师教育就是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教师,让教师将反复论证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形成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组织及有效的交流机制

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与生活的日常组织,可起到专业组织的作用。但要使教专业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就需要建立跨学校的专业活动组织,如研究会、学会等,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要形成专业组织的内部交流机制,出台定期研讨、定期参观活动等一系列的交流机制,大家共同探讨专业问题,交流工作经验,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过程,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我们要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辅导员 现代意识 工作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理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认同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承担着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灵魂的优秀青年。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高校辅导员虽然试图贯彻此项精神,通过第二课堂及学生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非技术层面问题。首先,一些辅导员所在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全面认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性,也就不能在机制建设和系统分工等多个层面给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机会和便利;其次,一些辅导员开展相关学生活动仍只停留在简单宣传阶段,致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高;再次,在发展思路和开展路径上,一些辅导员依然延续以前的风格,主要通过灌输相关知识、翻新活动主题及扩大活动规模等方式适应文件要求,活动路径单一,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无法实现依托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化。这些问题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也偏离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弘扬的初衷和预期。诚然,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担绝非辅导员一己之力能承担,但在高校转变思想及保障传播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和工作路径扩展已然成为突破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提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群体,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培养现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传统文化拥护意识

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应从意识层面上认同并拥护中华传统文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种局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必深刻透彻。因此,辅导员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思潮前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价值、道德及精神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掌握其历史渊源、政治背景、价值理念及时代价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传播者;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蕴含的精神能量,展现中国声音内在的思想动力,全力以赴立德树人。

2.现代媒介运用意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途径和媒介运用,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面对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转变简单的说教式宣传观念,具备传播意识,善于综合运用现代媒介,融合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传播目标。大众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营造文化氛围意识;人际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旋律意识;组织传播方面,要有抓好团学干部和班委队伍,使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最终打破多种传播形态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众传播内容深耕、人际传播深入讨论、群体传播强烈互动的综合叉传播网络②。

3.文化内涵挖掘意识

《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既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过分夸大,而要本着追本溯源的态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传播内容应包括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书法、绘画及音乐艺术等,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着力打造精品校园活动和王牌社团,依靠活动的文化特质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态度转变和价值认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路径拓展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隐性文化源于历史形成,而显性文化则靠人为打造。作为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要从可塑的显性校园文化着手,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于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知悉校史、校训、校徽、校风、校园建筑及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方式,结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系统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精品项目,引导学生成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或社团,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倡导以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日常行为规范活动。我国是礼仪之邦,注重内在德行的修养,引导学生争做遵守“静、敬、净、竞”的华夏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端庄得体、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第二,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如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手工技艺展、民族舞蹈晚会、书法大赛、传统文化讲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第四,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风采,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论语》等。通过学习报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交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检验和内化,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可依托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服丈缁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号召学生开展“家乡故事”、“民俗民风”等假期调研,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爱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立民间传统文化调研小组和拯救小组,针对民间传统文化存续现状展开社会调研,以视频采集、访谈记录、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现况和问题,并在学校组织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达到以学生和现实的视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进而产生共鸣。同时可以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③。

4.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倾向,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背离”④。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应积极调整创业指导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创新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社会发展尚待完善的区域去就业创业;其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辅导员要注重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准则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诚信道德建设⑤;第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遵守爱岗敬业、自强进取的职业操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志存高远、吃苦耐劳,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现代意识与职业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79―01

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离不开课堂教学板书,课堂教学板书作为重要的课堂知识的载体而存在,是一种重要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与课堂教学板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板书随时有可能被现代化的教育工具所代替。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板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将相关的应对策略阐述出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现状

1.缺乏对板书的全面认识。虽然新课程改革对板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同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符合,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发现,依然有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对板书全方位的认识,难以将板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合理地进行课堂板书的设计,使得板书十分潦草、无序,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g偏小,难以从语文教师混乱的板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且难以准确地识别语文教师的字体。出现该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不合理的板书设计,对于板书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若想不断加强自身对板书的认识,首先要做到合理设计板书。如,笔者在课堂上书写板书的时候,从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将重要的知识点认真地在黑板上书写,确保学生从板书中获取有用信息,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

2.来自于新教学模式的冲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基本普及了多媒体的使用,这对板书的使用无疑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多媒体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视频、音乐和图片等数字化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很多教师忽视了板书的作用,降低了板书的使用率。另外,除了多媒体技术对板书构成威胁以外,现代化的电子白板的面世直接取代了板书,成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工具,这显然对板书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相关应对措施的采取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们对板书的利用逐渐多了起来,为了正视板书的作用,我们要从板书在现代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新策略出发。

1.有目的性的板书教学。前文中已经提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板书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其是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存在于教师对学生解疑答惑的过程之中,因而,在板书遭受来自多媒体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带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板书教学,以便将教学的重点内容逻辑性地在课堂中呈现出来,保证学生所吸收的知识是有用的。正是因为板书是帮助语文教师安排学生将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工具,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因而笔者在设计板书之时,会将重点的知识内容书写于黑板上,有利于学生及时查看。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课堂中的板书是不能够乱涂乱画的,教师不能随便书写知识内容,要保持板书的整洁性。书写在板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们需要带有目的性地设计板书,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篇8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引言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1 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对此日本学者曾以作诗为比喻,说“作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2 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我国着名作家王蒙曾多次谈到:“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我自己,在茫茫的生活海洋、时间和空间的海洋、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之中,寻找我的位置,我的支持点,我的主题,我的题材,我的形式和风格。”

    3 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4 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这些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既不能躐等,更不能颠倒。当然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各个人是不一样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如领导的谅解、支持和同事、学生的配合等),其中主观条件(如锐意创新、坚韧不拔等)又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模仿成分逐渐减少,创造成份逐渐增加,创造更高的阶段,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5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集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于一体,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带有教书育人的综合导向性、传道授业的职能目的性、说文解字的艺术欣赏性、言谈表意的深刻性、师表风范的强烈示范性、情感激发的直接感染性以及理解教材的独创再现性。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7(2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