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7:40: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8-02
一、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是西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域。目前陕西省共有电子信息业企业1 300余家,从业人员约19万人,产品涉及电子信息设备、材料以及软件服务业等十二个行业上万种产品,形成了以西安、宝鸡、咸阳3个中心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与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聚集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彰显;产业特色逐步明显,陕西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卫星导航、雷达和电子材料等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省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支撑产业规模提升的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逐步推进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物联网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链较为完善,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新型平板显示部分产业和技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等方面。
二、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及结论
广东是珠三角的核心,也居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首位,四川是中西部的代表,陕西虽与四川同属西部城市,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较之四川仍有很大的差距。选择三地进行横向比较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产业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能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四个指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申请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较高,与广东省相差不大,说明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上与其他两省差距较大,可见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其他两省有明显的不足。
2.产业集聚程度比较分析。目前陕西已形成了以西安软件园为基地的软件产业集群;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深圳光伏能源股份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雏形;服务于航天航空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以英飞凌等为龙头企业的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嘉载通信、西电捷通、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80 多家企业的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聚集了西京电气、创联电器、富士达、科耐特、彩虹股份、康鸿电子、瑞联、天和集团等40 多家企业,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等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从表1三地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程度指标比较可以看出,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位熵明显低于比较省市,说明电子信息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方面,陕西的区位熵与广州相等,与四川基本相当,说明陕西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在反映产业聚集动态变化的产业聚集指数中,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较落后于比较的省市,说明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科教资源的比较分析。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研发中心,拥有40多所高等院校,2 70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能培养大批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此外,四川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大学生来此工作,并保持着较高的人才稳定性,较之沿海城市具有长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据统计,四川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万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占4%,大学生占30%;软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其中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广东省高校数量较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所、大学。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待遇,且其毗邻港澳、华人华侨众多这一地缘、人缘优势,每年吸引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但同时也表现出人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强特点。
陕西是中国科教大省,拥有80多所高校、近千家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才,每年有2.5万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有30多家境外企业,以及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在西安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着雄厚的研究开发、基础装备的优势,沉淀了大量的科技成果。陕西信息产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尤其是在人才结构上,处于高端的高级人才相对来说还是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陕西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其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不足,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得人才相对匮乏。
4.比较分析结论。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不足。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且增长不大,“十一五”期间,与全国20%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逐年减小,在陕西省支柱产业中排名靠后。
投资有限,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每年争取到的国家投资以及省内投资力度不大,难以在资金密集的行业领域有所突破。平板显示产业亟需增加投资规模,做大产能。新一代通信企业目前集中在研发领域和产业建设期,还未形成规模化。缺乏高增长的投资类和消费类终端产品的项目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高。在与西部、中部其他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主动出击进行目标明确的招商活动较少,由此吸引到的制造业重大引进项目十分有限。
缺乏带动产业成长的龙头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缺少成长性和爆炸性增长的知名品牌。同时,省内许多大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产业资源分散,难以在龙头企业周围形成配套企业集聚,产业链短,省内配套率低。
军工电子特色优势与民用技术融合能力不足。虽然陕西省军工电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目前企业仍然高度依赖国家指令性计划,企业自我独立发展的能力不强,公司对所投资的民用产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投资项目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企业发展缓慢。军工电子企业应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深化军民融合,加强与资本市场结合,大力发展民用产品,做大产业规模。
人力资源欠缺。陕西虽然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一般人才资源过剩,高级人才资源还是相对欠缺。
三、提升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1.完善投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跟踪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转移动态,完善招商政策和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组团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种形式,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结交国内外同行业客商,攀结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鼓励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进一步完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区域性新兴产业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向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倾斜,有效解决企业筹资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2.完善信息产业人才政策,强化智力支持。要采取措施制定留得住人才的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公寓中心,高新技术人才可以低租金或免租金入住,解决他们的暂时性住房问题,吸引省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到陕西高新技术园区办研究生院,补充陕西省在一些高端技术上的研究实力不足问题。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增大对科技产业化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保证科技人员的研究经费,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或以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分配。加大对信息产业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才流失。
3.完善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形成企业间严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群,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宝鸡航空电子基地、西安电连接器基地、专用机械生产基地、防空雷达生产基地、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咸阳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基地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做成区域品牌,推动基地硬件建设和基地集聚效应的形成。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产业集聚的方向,逐步做大做强光电子产业。抓住机遇推动“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32号)精神,落实好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加速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机遇,紧紧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按照“重点培育、创新机制、以零促整、战略引进、集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立足实际,加强创新,多渠道引进外资和龙头企业,全力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布局与统筹发展相结合。以东城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园“两区一园”建设为重点,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在此基础上,错位发展其他县区的相关产业,尽快形成交叉共融、互为补充、竞争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现有OLED显示器、音响、LED绿色照明等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加大培育力度,保持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在光伏电子、信息安全产品、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从加工制造型向技术创造型的转变。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壮大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改善投融资环境,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坚持重点培育与战略引进相结合。坚持突出优势、注重特色,选择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笼子,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引模式,增强工作针对性,吸引更多的电子信息企业进驻,实现产业群体的几何式增长。
(三)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将打造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产业发展目标。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利润达到50亿元。
3.产业结构目标。到年,基本形成以消费类电子、新型OLED显示器、光伏电子、绿色照明为支撑,以应用电子、信息安全为特色,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的增长点快速发展的格局。
4.企业发展目标。到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超5000万企业50家以上,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特色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企业发展格局。
5.环境营造目标。形成适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够较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抓好规划布局,建设大基地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抓住我市纳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发展布局的重大机遇,建设东部沿京珠高速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以东城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以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园为重点的“两区一园”战略布局,加快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召陵区重点发展OLED显示屏、大屏幕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家庭影院、绿色节能照明等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调整和拓展东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倾斜土地计划指标,在集聚区内,建成占地面积8.71平方公里的电子产业园,内设新型显示器、消费类电子、研发孵化、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应用电子等7个专业园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光伏电子产业、太阳能电池、新型电动汽车电池等产业,力争尽快形成规模;临颍县重点发展电视、音响、笔记本电脑、移动视听、DC/DV、手机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他县区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实行错位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重点突出、支撑有力、配套完善、竞争有序,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发展大产业
以我市现有电子信息企业为基础,瞄准行业内七大热点产业,高目标定位,高起点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影响力广泛的龙头电子信息企业,力争重特大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库,壮大产业群体,形成规模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一是消费类电子产业。以科兴实业公司为基础,重点围绕3G技术,大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音响、家庭固定无线终端等移动整机产品,带动零部件及上游材料产业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链,打造中西部地区通信设备制造基地。
二是新型显示器产业。以光华电子公司为基础,大力发展液晶玻璃基板制造项目,加强与国内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的技术沟通,早日实现规模量产。引进液晶模组和配套产业,发挥成本优势,着力发展上游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引导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开展OLED技术研发,重点关注大尺寸产品发展方向,建立显示面板生产线。跟踪世界新型显示器技术发展动态,适时发展3D显示、电子纸等新一代显示器产业。积极引进平板电视和新兴显示产品,发展车载电视、移动电视、激光电视、数码相框、数码广告栏等各类新兴显示产品。
三是光伏电子产业。以协鑫光伏科技公司为基础,大力发展硅棒、硅锭及硅片产业,重点加快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极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加快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不断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依托本地企业和资本,积极引入蓄电池、逆变器、光敏管、控制器等太阳能发电设备的配件生产项目。依托海润新能源公司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池,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是绿色照明产业。以绿世界太阳能公司和宝隆电子科技公司为基础,以LED下游应用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指示灯、显示屏、汽车车灯、城市景观照明、庭院装饰灯、交通信号灯、小屏背光源,以及医学、科研所用的特种灯等LED应用产品发展。大力引进国内LED芯片封装企业,重点发展功率型白光LED封装、SMD封装等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以高亮度、超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生产线为重点,择机引进台湾、日本、欧美等地区和国家先进生产线。
五是信息安全产业。培育信息安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移动信息安全产品,重点研发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安全接入产品、安全智能加密卡、移动服务器系统等安全产品。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加大安全防护计算机和服务器、便携式安全计算机、多功能会议保密机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力度。积极跟踪物联网发展态势,启动特色物联网的应用示范,突破智能传感器件、物联网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在感知工业、感知交通、感知安全等领域做出规模和特色,为未来占领物联网产业制高点奠定基础。
六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嵌入式软件产品的研发,加大政务信息化、电力自动化、校园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应用软件的研发力度。以引进和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为重点,搭建区域性集成电路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其与电力电子模块和系统生产设计企业间的交流和联系,促进产用结合的研发设计生产体系的建立。着力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评估和设计、风险评估、威胁预警与响应、安全审计和指导等信息安全服务。
七是电子产品交易和物流配送产业。以现有电子科技市场为基础,以培育、招引业务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型经销商为重点,给予扶持政策,努力实现品种多、批量大、周转快、信息灵、价格低的产业发展目标,致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电子产品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同时,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以双汇物流、大道海尔物流、美的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从推广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搭建电子商务网络,增加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的使用率,确保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提高物流处理速度,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促进电子商务活动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突出抓好战略引进,培育大企业
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强力实施“332”招商引资工程(“十二五”期间每年成功引进电子信息企业30个,引进战略投资30亿元,竣工投产企业20个以上),创新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引一个项目、进一批企业。
一是围绕重点地区抓引进。紧密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以重庆、西安、成都为重点的中西部地区等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进行招商引资。尝试在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设立招商派驻机构,选调优秀人员,依托当地协会、同乡会、知名人士等人脉资源,与电子信息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带头人建立联系,吸引其来漯考察、投资。
二是围绕龙头企业抓引进。以富士康科技集团为重点,加强“富士康科技集团人力资源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富士康工商学院”筹建进度,尽快促成富士康在与我市的产业合作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瞄准华为、联想、海尔、长城科技、中兴通讯、海信、长虹电子、TCL、北大方正、比亚迪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认真研究其产业布局,出台针对性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入驻我市。
三是围绕产业转移抓引进。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包装一批对战略投资者有吸引力的优势项目,瞄准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强力对接引进,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和要素聚集,力争实现企业群体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从而提升行业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升级。
四是围绕集聚区建设抓引进。以东城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园的建设为重点,创新“三种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协会和投资公司间的协同促进机制,集中多渠道财力,共同为电子信息企业的入驻创造条件。要强化政府主导推进。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总体要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实现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多元化。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合作共建。建立与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电子学会等行业重点协会的长效对接机制,定期举办新技术与新产品会、专家见面会、项目说明会,推荐合作项目,组织行业专家、龙头企业到实地考察,谋求与协会成员企业的深度合作。要加强与投资公司合作开发。选择有实力、有资质的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体规划布局,委托投资公司整体招商引资,政府赋予政策,监管投资进度,从而实现“打包开发、收益共享”。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发展引导
1.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安排工作任务,协调重大项目推进等相关问题。成立专家顾问组,为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提供技术和规范性指导。
2.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和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府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绿色照明、消费类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发展,以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扩大规模,鼓励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项目引进。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1.实行税费优惠。对新建总投资1亿元以上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实行“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从获利年度起,前2年,由受益财政将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政府实际收益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第3年至第5年,将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政府实际收益部分的50%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2.实行规费优惠。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政府可减免的,给予减免优惠。对项目开工建设相关手续实行全程代办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全天候、零距离、高效优质服务。
3.帮助贷款融资。由市金融办牵头,积极协调市内外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企业贷款融资。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市担保机构优先予以担保,担保费用减半收取。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新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上市成功后,市政府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因对利润、税收进行规范,形成的地方财政增收部分,经有关部门核定,在企业上市成功后用于等额支持企业发展,资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过户所产生的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
(三)鼓励加强自主创新
1.鼓励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机构,对新设立的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新建立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政府奖励50万元,新建立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市政府奖励100万元。
2.支持引进人才。对电子信息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由企业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予以重点照顾。我市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引进的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经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享受人才专项资金的支持政策。
3.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支持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对当年新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当年新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当年新获得省名牌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于新获得中国500强的企业或综合实力进入行业前10名且总部在我市、并在我市纳税的企业,由同级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关键词:产业经济;电子信息;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48-02
一、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成效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漳州市规模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愈趋明显。“十五”期间是漳州市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05年102.18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继福州、厦门之后福建省第三个产值超百亿的地市,是国家9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7年漳州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5家,实现产值123.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12.3%,其中灿坤公司实现产值50.27亿,万利达科技公司实现产值40.7亿元。
1.小家电产业链逐渐完善
以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公司为龙头的小家电行业迅速发展,2007年小家电行业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一半。灿坤公司在小家电领域不断创新,日趋智能化,煎烤器、电熨斗单项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对相关产业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至今已有多家小家电配套企业落户龙池开发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漳州市龙池开发区、金峰开发区为“智能小家电产业园”。
2.数字视听产品竞争力强
数字视听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35%。特别是万利达,系集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的“万利达”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激光视盘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利利普的小屏液晶电视也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3.数字化仪器仪表初具规模
漳州市现有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如:科能、东方、威华、华仪等公司。目前漳州市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我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的生产、销售基地,数字万用表绝大部分出口国际市场。
4.电子石英钟表产业稳步增长
电子石英钟是漳州市的特色行业之一,是中国电子石英钟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电子石英钟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5家,如:华艺、恒丽、宏源、吉邦、桑泰等;漳州市钟表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5%,石英钟产量约占全球的15%,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竞争力。
5.光电产业开始兴起
漳州市光电产业以六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科明、立达信、富顺、锦达、亚明工贸、国绿太阳能等公司为龙头,形成全省较大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带之一,主要产品有节能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灯、数码音乐景观灯、数码幻彩变色灯、数码万年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太阳能与LED结合的产品――太阳能LED灯。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华安利胜电光源项目的投产,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计算机及软件行业规模虽小发展迅速
漳州市现有计算机及软件企业几十家,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其中漳州顺和达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通用管理系列、行业管理系列、娱乐学、实用工具系列”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商务王软件、必特公司的行政服务中心软件、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等软件已打开市场,形成批量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超市管理系统”出口日本和欧洲,开创了漳州市软件产品出口的先河。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软件获漳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漳州翊峰机械公司从台湾工业研究院引进先进技术,专业生产数控机床,填补了我省规模化生产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空白。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各种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开始显现
由于国家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漳州市有不少电子企业取消了较为低端的产品业务,或者将业务外移,从而影响了产业增长。最明显的是灿坤公司,2007年产值下降12.5%,开始出现负增长。
缺少专业的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及载体。漳州市没有像泉州南安的“光电产业园”、福州及厦门的“软件园”等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也没有专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从而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与邻近地区相比缺少名气及吸引力。
2.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漳州市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水平、规模和实力与福州、厦门和省外其他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漳州市制造业较有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虽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但能形成产业规模、竞争力强的不多。漳州市电子企业创新能力欠强,增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发展的后劲不足。
3.企业贷款融资困难
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起步较迟,原始资金积累不足,企业缺少有效的融资手段,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漳州市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企业不少,但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软件企业的总体实力较弱,软件及系统集成与硬件销售额比例失调;软件业与制造业发展还不协调,目前漳州市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只有四家。
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漳州市经济收入水平比周边地区低的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高端人才和熟练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这些也是阻碍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
1.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会作用
政府应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作为政府助手和中介作用,通过政府扶持、行会协会牵头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平台,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提供信息服务。让行会协会更好地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府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行业动向,了解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好应对策略和措施;做好行业规范自律和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做强做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
2.政府加强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对接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借助每年各种展会的平台,积极鼓励、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并做好对接工作。如通过每年召开的“4・8漳台恳谈会”、“6・18海峡两岸经贸恳谈会”、“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11・18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平台,对外展示漳州企业的特色,宣传漳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扩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积极跟踪服务漳州市电子信息项目,做好项目对接的服务工作,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建设仪器仪表检测研发平台
电子仪器仪表行业是漳州市特色产业,特别是数字万用表是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生产及销售基地。全市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数十家,产品类型繁多,但是档次及附加值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开发周期较长,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检验、检测手段。建议通过行会协会牵头、政府扶持、行业共建方式,积极建立电子仪器仪表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漳州市产品档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4.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及人才储备机制,依托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创办培训、试验基地,大力培养电子信息产业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漳州市高等院校少,电子信息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为了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有充足的人才保障,通过技能培训鉴定站的工作,组织引导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5.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改善融资方式和担保手段,用好用足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资金供需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扩大信用贷款试点,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行业集群化。
6.加强对外交流、推进产学研协作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梳理,编录漳州市企业的技术需求手册,并与西北工大、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渠道。通过做好校企间的牵线搭桥工作,促进漳州市企业与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协作,推进漳州市经济发展。
7.举行相关培训,讲解有关政策
帮助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了解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抓住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邀请福建省软件协会、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等有关部门,分别到漳州市为电子信息企业讲解“欧盟两指令”、“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双软认证及其优惠政策”等内容,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打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经贸健康发展。
8.实施名牌战略,组建集团公司,增强行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参与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对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及注册国际商标或申请国外专利的企业,由同级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增强行业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漳州调查队.漳州统计年鉴2007[R].漳州:漳州市统计局,2007.
一、年工作总结
截止年月,全市信息产业企业达15家,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0家,软件企业3家,系统集成企业2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利税1.9亿元,同比增长158%,出品交货值3.94亿元,同比增长26%。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全面铺开。信息产业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突破
市委、市政府把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了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优先位置,在全年100项重点工作中,有六项为电子信息产业。以此为契机,我们按照“一点驱动、两翼辐射、全面突破”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积极膨胀优势企业,引导传统企业发展信息产业,使全市信息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我市自主研发的接口芯片成功面世。由芯元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低电压差分传输信号(LVDS)接口芯片于今年初流片、封装成功。在省信息产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筹备,月2日,通过了专家鉴定,认为该芯片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月7日,在南郊宾馆举行了新闻会,省信息产业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教育厅和市六大班子领导出席了会议,市市长安世银、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省科技厅副厅长作了重要讲话。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6家媒体40多名记者参加了新闻会,新华网、大众日报、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重点报道。“芯”的研发成功,是全省集成电路设计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向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
2、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一点驱动,两翼辐射”的战略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园作为全市信息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平台,重点发展RFID产业、光伏太阳能产品项目,目前,“RFID读写机具产品产业化项目”已经省发改委立项,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项目答辩,正在实施过程中。马来西亚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创锋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RFID产业园,计划明年建成RFID读写器生产线。光伏太阳能项目已建成投产,产品已打入外地市场;南翼邹平高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比能锂电池、氢镍电池项目,拥有2家新型环保电池制造企业,锂电池、氢镍与镉镍电池年产量6000万只,铭波电源有限公司氢镍电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是我省二次电池重点生产厂家;北信电子工业城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数字机顶盒项目,已拥有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两家,其中长威电子生产规模达到17亿只,是我省十大台资企业,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数字机顶盒生产企业四达时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于9月份实现产品下线,最大产能可达100万台/年。
3、通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六大通讯公司全年实现投资6.31亿元,完成了固定电话扩容改造、宽带网络覆盖、移动网络基站扩容和网络覆盖工程,实现业务收入9.8亿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6.0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4、全省信息产业年经济运行暨年工作调度会议在召开。省厅对我市发展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继今年第一季度安排我市在全省信息产业经济分析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之后,又将全年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安排在召开。会议期间,省厅领导及兄弟市对我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对“四环五海”城市总体框架,新城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
(二)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显著
1、“中国”门户网站荣获全省“十佳”优秀政务网站。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门户网站建设的领导,关心并协调解决网站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市信息办、信息产业局把门户网站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克服了人员、经费、信息源不足等诸多困难,组织信息网络中心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奋战,短时期内完成网站三次升级改版。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省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暨第二届政务网站检查评议活动中,“中国”在全省各市推荐的110家优秀网站中脱颖而出,获得十佳“优秀政务网站”称号。目前,“中国”汇市情、政务、新闻多种信息于一网,融公开、办事、交互多种服务于一站,集音频、视频、图文多种功能于一体,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统一门户,宣传舆论工作的新型媒体,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
2、政务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了以市政大楼为核心、覆盖市六大班子、六县两区和130多个党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通过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考核机制,初步实现了办事程序、审批事项、政策法规、重大决策上网,有力地推动了政务公开。建立了345市长公开电话、市长公开信箱政民互动平台,通过投诉、受理、督办、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建立了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3、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集团的现场总线系统,亚光集团的电脑设计、配色、机织自动化生产线等均达到了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渤海活塞对主要设备、生产线进行了大规模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企业管理全方位信息化应用。华纺股份领军全国印染行业信息化,全面启动“数字华纺”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监控技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在全市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4、制定完善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规划分析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发展思路与对策,确定了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规划的制定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有力地推进信息化进程。
5、积极筹备成立市信息化协会。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和单位间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合作,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加强行业自律、协调、监督,进一步促进我市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由信息产业局牵头,筹备成立市信息化协会。目前,筹备工作正按有关程序进行,已有多家单位、170余名个人报名参加。
(三)信息产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落实了县级办事机构。年初组织召开的全市信息产业工作座谈会,督促各县区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理顺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体制。
2、局机关建设得到加强。一是选拔调入了4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了局机关队伍,实现了局机关队伍的知识化、年青化、专业化。二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拔8名年青同志充实中层干部队伍。三是通过将全年重点工作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形成了工作落实督办机制。四是建立完善了局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局机关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四)招商引资及帮扶阳信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帮助镇有关企业争取信息产业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二是协助河流镇制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指导其招商引资宣传画册、光盘的策划和印制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帮助河流镇建设招商引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河流镇,提升其知名度。四是积极帮助河流镇招商引资。在我们的大力协助下,三维汽车商贸有限公司积极与河流镇进行项目洽谈,就有关优惠政策进行协商。积极邀请好世界纺织有限公司到河流镇商谈投资建厂事宜,因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公司选址县落户。目前,好世界纺织有限公司第一期厂房建设2万m2已竣工,公司占地面积350亩,注册资金2200万元,总投资将达到3-5亿元,成为年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之一。
二、年工作计划
继续按照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要求,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力争使年全市信息产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1、继续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按照“一点驱动、两翼辐射、全面突破”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重点抓好RFID电子信息产业园、邹平高科技产业园、阳信电子工业城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在发展壮大原有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引进培植新的信息产业项目,通过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筹备召开全市第一次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适时召开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调整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研究当前及今后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实现领导小组会议经常化、制度化,为今后市信息化建设确定思路,明确任务,制定对策。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前段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任务,对在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3、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新突破。贯彻落实全省电子政务座谈会精神,出台我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理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中国”门户网站建设,不断充实功能、完善服务、扩大影响,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政务门户网站。二是管理维护好电子政务平台,在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三是做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逐步实现政府非信息的完全公开,推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开展。
狠抓项目建设
培育新增长点
绵阳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加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企业产业结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优化,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商业模式向智能制造+服务方向转移。
一是加快传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家庭产业。2013年,绵阳市成功创建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依托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绵阳)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云+关+端+控”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和对应产品(如CHiQ智能家电、数字电视智能机顶盒等多款终端),重点跟进数字家庭产业集聚区10万用户级示范应用、数字家庭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业务模式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家庭安防、家居养老、家庭娱乐等应用服务业务,着力构建以数字家庭应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力争通过完成23项行动计划54个重点项目,塑造中国科技城数字家庭产业品牌。
二是扎实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一,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事业单位;第二,掌握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拥有基于全球独创超低功耗安全存储技术的自主标准RFID芯片和永久性大容量存储器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等;第三,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产品和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军民两用型引信专用延时芯片及控制系统、60GHz个人无线局域网收发器设计、RFID电子标签芯片研发与产业化等25个总投资8亿元的重点项目。
三是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安全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软件示范基地和未来数字家庭软件基地,推进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推动高分综合应用、电子车牌等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项目试点示范;加快北斗导航应用示范;着力推动安全电子签章、运维级存储备份软硬件产、安全增强数据容灾备份产品产业化。四是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绵阳现拥有突破精密测量、高动态卫星导航等高端技术和卫星导航接收机板卡、整机及设备、天线、软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五大类成熟产品,在城市交通、旅游、汽车电子、个人位置服务、市政精细管理等领域大力推动应用示范。
强化交流合作
聚集产业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随着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的热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复合增长率达17.8%,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5726.56亿元,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以笔记本电脑、智能终端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4075.56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产值达1651亿元。
(一)笔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自2008年惠普落户重庆,重庆笔电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迅速壮大,到“十二五”末已形成5家品牌企业、6家代工企业、86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5+6+860”的垂直产业体系。进入“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注重笔电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着眼轻薄、灵巧、触屏等个性化产品,加快笔电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以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二)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态势凸显
重庆市紧抓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智能终端产业转移。2010年1月,科技部正式确认南岸区为“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拉开了重庆手机快速发展的序幕,目前手机整机、配套企业达百家以上,产量从2011年的592.48万台增加到2015年的1.65亿台,五年的时间增长近25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10%,“重庆造”手机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更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初显
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包括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平台运营服务、软件开发等多领域,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近300家,规模以上物联网企业达70余家。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业产值占比达80%,系统集成占比15%,软件开发和平台运营占比约为5%,形成了以南岸区“物联网示范基地”为核心区,两江新区为物联网软件开发拓展区,高新区为物联网产品市场拓展区,经开区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拓展区的“1个核心区,3个拓展区”的产业布局。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高点起步多点发力
重庆市积极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开通国家骨干直联点,互联网网间互通能力达1030G,出口带宽达3600G,连接城市达17个,同时引通、浪潮、腾讯、斐讯等国内外骨干企业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步形成10万台服务器集聚规模。在产业集聚方面,形成了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重庆仙桃(国际)数据谷和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集聚发展态势。在示范应用方面,通过购买云服务的模式向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集中,加快全市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打造信息惠民应用平台、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等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二、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转移优势要素分析
(一)交通区位便利
重庆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腹地,建成寸滩港和果园港、团结村铁路中心站、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三个国家级交通枢纽,并配备寸滩保税区、两路空港保税区和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园区等三大保税区,成立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形成了水铁空“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平台,公路、铁路、水路等丰富的交通运输方式,为承运大规模电子信息产品提供了交通条件,适合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同时建成的“渝新欧”铁路,线路横贯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亚欧六国,途经二十余个国际大都市,为重庆电子信息产品远销亚欧市场建立了快捷便利的运输通道。
(二)政策环境优越
重庆市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信息产业列为全市先导产业,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相继出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了功能规划、产业和财政政策、考核评价等70多项配套措施,使不同区域“各优其优”。
(三)生产要素成本低
重庆市积极推进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添新动力。2015年,全市综合地价约为东部地区综合地价(8165元/平方米)的50%;住宅均价4165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工业用地价格574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2。据统计,重庆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为东部地区的60%,比东部沿海地区低30-40%;企业生产和生活成本约为东部的60-70%,在重庆投资的净资产平均回报率高达12%。
(四)科研创新步伐快
重庆市集聚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科研创新基础显著增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集团第24、26、44研究所等为代表的51家市属以上独立科研院所,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通信学院等为代表的63所普通高等学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高科技人才、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咨询和指导。
重庆市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全国,2015年GDP增速为10.9%,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405亿元,实现利润1394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3倍和1.7倍。作为重庆重点培育的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产值占比高达80%。全市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模式
(一)以政策为牵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重庆自起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来,依托投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发挥间接调控,保障了全市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在市场准入、税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人才培育、支持技术研发和攻关、房屋出租、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撬动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园区实体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制定政策并投入启动资金后,由政府为主导成立股份制公司进行融资,投资建设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着眼未来,重庆应将产业政策引导方向从扶持规模发展调整为合理引导竞争与促进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杠杆推进信息化应用示范,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内需。
(二)以创新为突破,建设产业生态体系
重庆在打造笔电产业时,注重内陆加工贸易组织模式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梯度推移式集聚模式的束缚,通过打造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整机组装、物流销售、贸易结算“五位一体”的内陆加工贸易基地,将加工贸易价值链的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实现加工贸易从传统的“多头在外、大进大出”到“多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转变,两年内即使笔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至80%,降低了产业基地内部交易成本,带动了基地生产规模效应迅速扩大,克服了产业自然集聚规律对内陆地区的区位限制。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生产业和制造业集群互动的创新模式,为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等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
(三)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物流通道迂回导致成本效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关键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正确指引下,重庆市着力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要件。同时,“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占目前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左右,其货值占所有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中欧班列货值总量的85%。现代物流体系和外贸开放平台的成功打造,使重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2015年重庆出口机电产品2596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76%,其中手持(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平板电脑出口增长迅猛,分别增长2.9倍、2倍和0.5倍。
四、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及启示
(一)确保政策优惠,强调政策稳定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落实,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重庆市关于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落实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化“项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制”、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联系责任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承接思路,创新承接模式
创新承接电子信息产业模式,通过“垂直整合、立体打造产业高端集群”的模式,牢牢锁定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具有风向标价值的行业巨头,吸引相关的配套企业,打造一条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创新收益分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收益共享,及时推广成功模式和做法。
(三)突出产业承接重点,主动承接潜力产业
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有重点、有目标地承接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企业,着力承接一批从事新兴领域研发、制造、运营的骨干企业,坚持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同步发展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产业,构建从产品制造商到上游硬件设备提供商再到销售渠道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四)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和全市企业减负系列政策,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五低”发展环境。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新机制、积极推动重庆“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发展,以“内联+外接”方式,推进“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通关模式。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产业、创新、人才、进出口等市级专项资金向电子信息企业倾斜支持力度,逐步从“补企业、补项目、补建设”向“补人才、补环境、补平台”转变,让政府支持惠及更多企业。
(五)培育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以园区为载体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创新“共建、共管、共营”的园区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行政代管、园区共建等方式,实现产业跨区域整合和协作配套。积极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联系合作,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面向东盟市场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以“主导产业+重点区域+优势企业”为引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终端等优势行业,突出“两个考虑”,对本地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补强提升,对现有缺失产业进行开拓补充,明确发展重点,实现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缺失产业积极补强。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重大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
作者简介:戴 超(1985-),男,博士,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公共政策研究。
关键词: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重庆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一条长江把这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历史文化色彩也跟这两个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颜色,它们都拥有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两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在各方面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潮中,南京鼎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南京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大都市。而重庆则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并存,二元化特征鲜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为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庆此产业的发展却显得如此单薄呢?通过对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将给重庆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以加快重庆信息化产业发展。
一、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猛烈的增长势头,从其所占该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来看,它已成为拉动南京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产值仅次于石化产业,跃居南京五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创南京历史新高。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突破千亿元,高达1028亿元,增长了47.5%。预计到2010年电子息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至2000亿元,跃居五大产业规模之首。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种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产业政策的引导。南京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并且其人才资源雄厚,大企业、大院所、大集团密集。政府把握住这些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着力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政府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房租优惠、设立个人股、设立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趋势。
2.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同时也不断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拥有科研机构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万名相关专业人才,建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这些使得南京软件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坚强的科研后盾。
3.重视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一大策略。骨干企业能产生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其孵化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在熊猫集团、五十五所、LG—飞利浦和南京长江机器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下,南京的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中,南京就有4家企业入围。
4.重视软件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南京都致力于软件园建设,如今建成的南京软件园和省市合建的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国内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入园,目前入驻企业已有近600家。在产业集群思想的引导下,南京软件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由软件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珠江路科技园区、南京IT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软件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软件、教育软件、系统软件等6大软件产品群。同时,南京珠江路软件产业基地、江宁IT产业园、溧水中山软件园区也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成为南京软件产业的新增长点。
5.注重交流与合作。南京电子信息制造商注重产品技术在国内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破除地方保护,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南京引进了统宝光电、瀚宇彩欣、新华日液晶、LG飞利浦、LG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一流的LCD、PDP重量级项目,使其成为规模全国领先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
6.强调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一定全国最大,但一定要最特——这是南京发展其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思路。他们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软件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上力求有所建树,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力、电信、教育、企业信息化等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一批特色软件产品群。三、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薄弱环节
1.地理环境上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带,也没有邻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种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与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匮乏。重庆高科技人才与南京比较也存在着差距:其高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比南京少,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所、重点实验室也没有南京多,同时还有个更严重的现象,重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存在“东南飞”现象,无疑加大了重庆科技人才匮乏的缺口。
3.技术层次偏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末端产品(整机组装),其中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产品(专利设计与自主开发),并且成果转化率、产业转化率也偏低。
4.行业龙头企业及自有品牌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知名的有四联集团、朝华集团、东软金算盘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品牌少。
5.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小,规模小。2005年重庆占全国GDP比重为1.62%,而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5%。
四、启示
重庆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向南京市“取经”,从较高起点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观念。电子信息产业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潜力大,同时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重庆环境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传统工业,加快重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径大致分两种:一是本地培育;二是从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资源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东南飞”,同时要大量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内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质、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同等程度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于我国东南部城市。据调查,重庆IT行业平均年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软件人力资源成本低于东部发达地区30%~40%。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相对较低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以软件业为发展的核心。南京软件业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地位的关键,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收的核心力量。故重庆也应重点发展软件业,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力和技术、政策支持,加强软件学院、软件评测中心建设,为软件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培植骨干企业。应通过引资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业,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化。
6.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技术引进与合作,推出重大对外合资合作、嫁接改造项目,广泛引进具有带动性的电子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和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为实现产业集群铺路,以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开发特色产品,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和避免与其他城市撞车或重复建设问题。
8.打造特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庆市在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光电子、微电子、软件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重庆”。
参考文献: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江苏通信技术,2005,(6):21-22.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目前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襄阳市提出了今后五年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做大做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作为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将向千亿元规模迈进。
要实现襄阳市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我们需要在发展好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制造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襄阳市电子信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有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更缺少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如果沿袭传统的靠自我积累的发展思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短时间内很难在总量和结构上取得重大突破。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大力引进有特色、成规模的行业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对实现工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战略机遇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工业时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因其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年均增长率高于石油和采矿业、化工业、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交通运输业,在各国经济中电子信息比重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增强本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能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得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产业具备增长速度高、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以及产业关联度强等主导产业所应有的基本特征,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电子信息产业的外延广泛,不但涉及制造业,而且衍生到服务业,其产品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技术创新的空间大大扩展,有效地促进了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度创新性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教育、医疗保健、旅游及文化娱乐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襄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有利于襄阳市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襄阳市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安徽重庆的做法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文件的都为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指明了方向。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最先在东南沿海兴起,以加工组装为主,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以及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整机组装加工产业需要向中西部转移,一方面是那里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那里更贴近市场。
在新一波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重庆等地已经走在中西部的前列,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安徽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成为国内外家电品牌产业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区。
目前,安徽家电产值超过2000亿元,约占全国的20%,成为继山东、广东之后中国第三大家电产业生产基地。安徽最初引进家电产业时以整机项目为主,海尔、美的、格力、长虹、康佳、博世、西门子、日立等国内外知名家电品牌都建立了整机加工厂,随后逐步发展配套产业,目前配套率已超过80%,核心配套率超过50%。与安徽类似的还有重庆,以打造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为中心,吸引主要计算机代工企业在重庆建厂,最终形成计算机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通信设备和物联网产业集群等年产值有望超过万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正在促使重庆工业华丽转身,到2015年新增工业产出中电子信息占一半,电子信息产值将达全市工业产值的三成以上。
安徽、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是以“整机牵引,配套紧随,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的,很好地承接了东部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襄阳市只要抓住机会,措施得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是可行的。
跨越式发展之路
基础相对薄弱的襄阳电子信息产业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短期内才能形成规模,必须以“整机牵引,配套跟进”的思路积极推进。但是,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区位优势之外,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以及优越的人文环境也很关键。
首先,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的作用,统筹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要推动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需在主管市长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的作用,制定实施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襄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的统筹下,市发改委、招商局、襄阳市相关县市区配合,有针对性地选取企业进行招商工作,针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必要时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做好相关企业落户襄阳市的沟通协调工作。
其次,要制定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突出襄阳市特色。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制定襄阳市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配套政策,在税收、工业用地、厂房等方面出台专门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在金融、财政、人才等方面做好配套保障支持。比照国家、省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设立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对襄阳本地企业具有市场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项目进行支持,培育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以企业跨越式发展带动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