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20:33: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感恩教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感恩教育 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 教材
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外,在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感恩教育是人文素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如今学生的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正暴露了感恩教育的缺失。语文教师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导学生识恩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人文精神的精华,凝聚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对学生能起到非常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识恩。如《背影》中,遭遇一系列家庭变故又年老体衰的父亲,对二十来岁足以独立的儿子仍是关怀备至,亲自送儿子上车,临行再三嘱咐,蹒跚地爬过月台替儿子买橘子……这种感人至深的父爱充溢全文,教师怎能不引导学生在深切的感受体验中,明白父亲的恩情呢?教材中蕴含感恩教育资源的课文比比皆是,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甚至是急剧动荡的震撼,改变着学生的心灵状态和思想感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一切来自于父母,对父母的恩情不能熟视无睹。除了教材中的感恩内容,课外的一些经典著作中,也饱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是上等的精神营养品。所以,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如柴水文先生主编的《国学小书坊》,其中的《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几部作品,里面有许多优秀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孝顺父母、知恩图报的人。
二、在朗读延伸拓展中,引导学生知恩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百花园,对一些精品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获得体验。可以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也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形象、产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在教《父母的心》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并感知文中“父母的心”,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多大的感触。于是我调整教学手法,指导学生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呵护,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最让你感动,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到动情处,眼角湿润。于此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反复诵读。读着读着,学生的神情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中的“父母的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很多学生深有同感,纷纷发言。有些想到了雨天家中长辈为“我”送伞;有些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起早为“我”准备早餐……原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其间饱含着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大为所动,有的甚至边说边眼含泪水。可见,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沉浸在一种深沉的人身体验之中,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恩情,从人格上受到震动,在灵魂上得到净化。再如上《背影》一课时,我在课将结束时插播了阎维文的《父亲》,朴实的歌词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纷纷打开了记忆的电脑,用感恩的“鼠标”搜索着父亲的关爱,在纷纷的诉说中分享父亲的故事,感受父亲的伟大恩情。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适时的延伸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
三、在指导写作练笔中,引导学生感恩
我们培养学生,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因此要求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且要使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感情丰富、细腻的心灵,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留意、思考周围的一人、一物、一事,并将感受记载下来,教师不能不抓住写作指导这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我手写我心,在写作的指导课上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亲情、友情,让感恩之情通过学生的笔触缓缓流出,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如结合单元写作要求灵活开展“真情感恩”系列写作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在思考、实践中感悟体验,一方面有感而发写出真情、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报恩
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恩图报,所以语文教师要抓住一些契机,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在学习完《父母的心》、《背影》等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给父母写感谢信,给父母洗一次脚,给母亲洗洗头,帮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做一次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添一份家庭责任感。如果把语文课堂与家庭课堂乃至社会课堂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成为知恩图报的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将会有效得多。
当然,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梯度与深度。其实,感恩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回报父母,报“恩”还有其他的方面,如他人之恩,自然之恩,国家之恩,社会之恩等。因此不能仅局限在父母之恩上。当然可以先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回报的人,更谈不上回报社会了。我们还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必须适时适度,不能过分强调突出,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告诉我们,教学即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所以,语文教师要将感恩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于雪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浅谈.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3).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渗透;家长;阅读;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2-02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缺少责任意识,有的自私冷漠,一味索取,不知回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忧虑与关注。因此,近年来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本文分析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并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感恩教育等方面,研究语文课堂中感恩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感恩品质缺失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1)部分学校对感恩教育不重视。虽然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在有些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学校仅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部分学校的这种做法也许并不奇怪,因为高考时只看学生分数,如果分数达不到本科线,那么学生只能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或是步入社会找工作谋生。
(2)部分教师对感恩教育不重视。目前,很多语文、数学教师认为,感恩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很多语文、数学教师仅关注学生本学科的成绩是否得到提升,却并不注重渗透感恩教育。但思品教师是否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这一点也不可知。
(3)部分家长对感恩教育不重视。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辅导作业,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却唯独忘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不新鲜。其实,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并不重视,因此,很多学生的感恩品质缺失就顺理成章。
二、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职责,应在课堂中选择合适时机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促使学生感恩品质的不断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在Z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呢?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积极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例如,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说道:“同学们,看到课文中这对父子,你们是否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呢?在你和父亲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呢?”此问题一经抛出,立刻有学生说道:“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逛商场感觉太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妈妈让爸爸陪着我,独自一人去买水。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还未回来,于是我着急了,想去找妈妈。此时爸爸在打盹,我的离开似乎没有引起爸爸的注意。他后来睁眼发现我不见了,于是到处找我。当找到我的时候,爸爸非常愤怒,把我训斥一番。而我似乎也被吓坏了,大哭起来。后来经常回想起这件事,我想,爸爸之所以训斥我,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还有一位学生这样说:“爸爸从小就对我非常严厉,要求学这学那,有时候真的挺烦他的。但有时候想想,爸爸为何要我拼命学习呢?为何牺牲他休息时间来监督我呢?那应该也是一种爱”……听到几位同学的诉说,很多同学也被感动了。于是,教师语重心长地说道:“每个孩子都是父亲的心头肉,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长大,成为祖国栋梁。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父亲,感谢自己的母亲。没有他们,哪有自己的今天。”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是值得提倡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感恩素材值得深层次挖掘,值得利用其对学生有效进行感恩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习作是学生内心的真实表达,是学生情感宣泄的重要窗口,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的感恩品质在无形中得以不断提升。例如,在一次六年级习作课上,教师从电视剧中截取的场面,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视频中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家而浴血奋战,很多同学的眼角通红,落下伤心的热泪。视频播放完毕,教师说道:“看到刚才的场景,相信同学们都被感动了。之所以会有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不计个人生命换来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以‘感恩革命先烈’为题,进行习作练习。”由于受到视频中呈现内容的感染,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习作练习中表现非常积极,写出的作文也非常精彩。其中一名同学是这样写的:“革命先烈似乎离我们很远,仅存在于电影电视和课本、小说中,但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是真实的。曾经的我,梦到自己也回到那久远的年代,奔赴战场,为国浴血奋战。那一刻,我无惧无畏,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后代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革命先烈,我们不应忘却,应将其牢记于心。我们应记得他们给予子孙后代的恩惠,应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样的作文,是这位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表达,没有真情实感是很难写成这样的作文的。通过本次习作练习,同学们的习作水平不仅得到提升,在无形中也受到感恩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成为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感恩教育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亮点。
(3)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感恩教育。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交际课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这样的感恩教育渗透更为灵动,也更为透彻。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播放这样一段视频给同学们看:一位老年人生病躺在病床上,子女温情地照顾。一会儿帮其擦脸,一会儿帮其倒水;一会儿喂其吃饭,一会儿帮其擦嘴。视频虽然较短,仅两分钟,但其中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含义。视频播放完毕后,问学生:“看完视频后,你们大家都有何感受呢?谁愿意自告奋勇地表达?”话刚落音,便有学生说道:“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而老了就需要子女照顾,这是天经地义的。在生活中,也有子女不孝顺父母的案例,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大家都是鄙视的。”还有一名同学说:“父母每天都在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等我长大了,也要好好回报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子女。”此话一出,立刻引来阵阵掌声。听到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述,教师说道:“接下来是自由讨论时间,请大家以‘孝道’为题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教W实践表明,在语文口语交际课中渗透感恩教育同样可行。语文教师应抓住上口语交际课的机会,积极为感恩教育创造条件,设计具有感恩意识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三、结束语
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对他人充满爱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目前,感恩教育已受到充分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担,积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只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品质定然会不断得以提升,进而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懂得回报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贾.感恩教育的“位置”[J].江西教育,2016(10).
[2]王淑英.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
[3]李素美.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与步骤[J].教育导刊,2010(04).
[4]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10).
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们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氛围,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职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旨在更好地延续、传承一种情感的情感教育,进行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以及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一种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延续、传承情感的情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是特定的,他们将是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免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感恩情怀外,更需要感恩以及教会别人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正是在接受了免费教育后,在知、情、意、行上与其他非免费师范生相比更懂得感恩的重要性,最终更好实现“感恩”的延续与传承。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其次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教师这一社会岗位,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德识统一,做到“为人师表”,更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传”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身教”指导学生,并持之以恒。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教师应该有的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以及给予学生正确人生导向、正确人生坐标所需要感恩价值观。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开展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与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无可挑剔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深爱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免费生尤为如此。他们是国家、社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忙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高校免费师范生应该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来实现。
2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免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感恩应该是高校免费师范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必不可少,这些素质、素养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实现。向免费师范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为了保证高校免费师范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正式上岗之前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接受了社会、他人的馈赠、援助与支持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责任。
2.2进一步优化高校免费师范生育人环境感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之一,也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更是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免费师范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行着报恩之举,成为高校每个学生的行为“榜样”,更成为公民社会的“楷模”。通过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起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榜样、楷模群体的存在,也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可能。在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免费师范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从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滋生与蔓延,减少高校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同时,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会转化为高校校风、学风,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建成。
关键词:感恩教育
镜头一:在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地震中,为悼念地震死难同胞,国务院特设了全国哀悼日,所有学校都举行了哀悼仪式,进行默哀。可是,在这庄重而悲痛的时刻,有很多学校的个别学生竟然能在偷偷地抿着嘴笑……
镜头二:一天放学时下着雨,我校王老师上初一的儿子不小心用伞碰到了一位初二男生(班主任经常资助的学生),没想到这个男生怒不可遏,嘴里骂骂咧咧,上去就把自己班主任的孩子打倒在地,骑在他身上痛打一番。更可悲的是,一大帮初二男生看着本班同学殴打自己班主任的孩子,一个个伸长了脖颈,活像鲁迅笔下描写的“看客”。
镜头三:早上,女儿要穿袜子,翻柜子没找着。
女儿:妈妈,你没给我洗袜子吗?我没有袜子穿了。(很急切地喊道。)
妈妈:你都上初中了,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一天一双白袜子,脱下来挽成一团,一扔就不管了。我这几天护理你奶奶,没时间给你洗。(妈妈在厨房洗刷碗筷,不悦地说。)
女儿:妈妈,我不是学习忙吗?我先穿你的了。今天再把我的内衣内裤洗一洗。(一副得寸进尺的口气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妈妈:你晚上自己洗吧,我太忙了。(无可奈何地推脱。)
女儿:我才不洗呢,那么脏!如果你也嫌脏,就扔了吧。(很不耐烦地嚷道。)
镜头四:九年级一位班主任安排一个大款的儿子跟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结对子,让这位“阔少爷”尽可能地在经济上资助他。“阔少爷”很不情愿,背后里总嘟囔:“我花钱可以得到享受,感到痛快德育论文德育论文,我凭什么要帮他?”可想而知,这种结对只是虚设。
看到这几个镜头,我们的内心能平静吗?一定会把我们带到沉重的思考中。这几年,国家十分重视感恩教育,特别是学校,把感恩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教育的结果又如何?好象是不言而喻。我们的民族是个会感恩的民族,如今,在我们祖国寄予厚望的学子身上,却上演着一幕幕不知感恩的人和事,难道不是我们感恩教育中的空格?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北京曾经组织了一个校长团去欧洲考察,到达德国时,发现该校居然没有品德课!一个校长似乎带着些嘲讽的语气问道:“怎么没见你们学校有品德课呀?学生们的思想品质如何培养啊?”德国校长诧异的回答到:“怎么?难道中国人的品德还需要上课来培养吗?”一句话,使全体中国校长哑口无言!是呀,我们国家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覆盖了品德和感恩教育,如此良苦用心的教育投入,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与之相悖的事实。
痛定思痛,在学生身上出现有悖于感恩教育的事件,跟学生的教育者有直接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偏颇和漏洞,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行、重分数轻德育、重能力轻做人这三方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要从小事抓起,要把它渗入到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如果这三方面形成合力,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就会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责任。”只有这样,才一定会弥补掉感恩教育中的空格,使感恩之花开遍家庭,开遍学校,开遍社会!
摘要: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感恩道德价值大学
一、感恩的道德价值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我们能得到他人的恩惠与帮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与爱心,“恩者仁也”…。。斯宾诺莎说的更具体,“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可见,“恩”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所以,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这些格言不仅对人们的感恩行为提出要求,同时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首先,感恩益于修德。感恩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儒家对“恩”的解释是“仁”,“仁”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诗经则有“洵美且仁”,意义做“仁爱”“仁慈”解。到了孔子那里,“仁”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具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体系。如何实现仁呢?儒家指出两条路径:一是由里及外、推己及人的情感类推法。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出发点,人首先要感恩父母、亲敬兄弟。在此基础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人,将心比心,把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向外推延,从而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圣人。二是自外向内、克己复礼的修德之道。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一己的欲望,用礼(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仁。为什么要尊礼克己呢?因为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果内心没有对礼的敬畏与感恩情感,礼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求人以这种方式和规范来培养内在的道德情感。两条途径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并不断与负恩心理做斗争,不断克服并超越之,从而实现仁。可见,一个人对父母兄弟、他人社会乃至道德规范心存敬意、心怀感恩,就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于为学。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长者的提携,“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所以,君子当“隆师而亲友”“事师之犹事父也”。为何尊师感恩如此重要,甚至葛洪指出“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无非说明尊师感恩益于为学。尊师感恩益于为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益于学问之源的获得,“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荀子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二是能淳朴学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相反,“师道之不传”必然导致“欲人之无惑也难”。可贵的是,古人强调尊师感恩是坚持“师道”而非“师人”的标准:只要能增进道德学问的皆可以为师,而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长幼,社会地位的贵贱;相反,不利于道德学问的即使为师我们也应加以批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再次,感恩益于敬业、成业。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诸葛亮原本“布衣”,只因心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一番事业,留下千古佳话。
我们普通人虽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但我们也应感谢衣食之恩、机遇之恩。我们不但要感恩顺境,还要对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心存感激。挫折与人如影相随,“逆境是常态,顺利是意外”。感恩挫折就是要明白挫折在人生走向成功时所扮演的角色,激励我们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的精神。孟子亦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历过心智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才能认识到生活之不易、事业之艰巨,才会感恩已有之条件并转化为事业之动力。
第四,感恩益于社会和谐。感恩有益于修德,而人类道德的提高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因为:“民主法制”的基础是道德,道德不但为人们的守法执法提供内在的保障,还可减少社会的控制成本;“公平正义”则取决于对责任意识和行为效果的正确把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则体现了社会交往的和谐,它是人们对交往理念和交往价值的取向的把握及其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就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良好道德关系的延伸。
和谐社会不一定要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志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要求道德,而道德建设则呼唤我们感恩。
二、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
在中国历史上,感恩作为一种美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传统的感恩教育又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局限。从总体上看,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感恩教育缺乏对“恩”的伦理反省,对“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识不够。恩德与其他传统道德一样建立在主体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君臣、父子和夫妇其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君主对臣民之恩并非都是(有时也可能)出自仁爱,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一种笼络民心的治国之术。所谓的“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等“恩惠”就成了子虚乌有的恩德,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过是“人质爱上绑匪”的幻觉,其道德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此外,统治者一方面指出恩是“仁慈”、“仁爱”,提出“受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奉行的却是“施恩图报”、“受恩不报”的非道德原则。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惠则足以使人”就统治阶级而言,“施恩图报”才是其施恩的真正动机与动力;“受恩不报”反而成了其行为常态,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清官”情结正是对统治阶级受人民供养而“知恩不报”的反证。这里,统治阶级自身对恩惠的理解与践行同他对被统治阶级的说教与要求是不一致的,道德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暴露无遗。
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传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讲理,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特征。在三纲五常的道德框架下,既无“君臣、父子、夫妇”的平等,也无“臣、子、妻”的独立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地位造就了强者的“主人”道德心理和弱者的“奴仆”道德心理。在强者看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弱势一方则视一切所得为统治者的恩赐,时刻“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与此道德模式对应的感恩教育则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绝对的服从。教育者把被教育者视为“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道德教育采用的是“讲大道理、靠思想灌输,靠榜样引路等基础性方法,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它常常是对某种思想观念的笼统式灌输和规导,缺少对受教育者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主体因素的科学把握”。灌输的教育方法对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纠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考虑到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审判;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推理能力和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评价能力。
再次,从教育结果来看,自觉自为的感恩演变为强制要求的报恩,感恩的道德价值发生了变异,偏离了感恩教育的德性目的。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观,形成一种稳定的德性品质,过一种高尚的德性生活。而强制的感恩扼杀了被教育者的理性认识,使得感恩的心理层面被,感恩成了简单的“报恩”要求。应该说,报恩是对他人施恩的道德回应,体现了应有的道德责任,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强调报恩的原因。但中国传统的“报恩”和“报仇”,其本质是基于“情仇”的报文化,这种报文化具有封闭循环的特点,有其自身的道德局限性。中国人早有对“循环仇报”问题的批判,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对这种“循环仇报”的质疑,却对“循环报恩”的局限性缺乏清醒认识。在我们看来,循环报恩存在着三方面的道德局限性:一是循环的报恩容易扭曲施恩者的施恩动机,偏离恩惠的真正价值。二是循环报恩容易对报恩者形成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极端的报恩行为。如“公报私恩”——即以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偿还私人之恩——就是以道德的之名行不道德(违法)之实。三是循环报恩抑制了主体道德完善的需要,难以形成无私的“慈善”行为¨。正是由于传统感恩教育的失误,感恩的道德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扭曲,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就成为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当代大学感恩教育的路径
传统感恩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背离了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在吸取传统感恩道德之精华的同时,还应有新的思路。
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恩惠的道德本质,奠定感恩教育的理性基础,避免感恩教育的庸俗化倾向。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不能把大学生看成是道德接收的容器来进行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恩惠,弄清楚恩惠的本质,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已述恩惠的本质是仁慈与爱,“仁慈”与“爱”是判断和接受“恩惠”的指导原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知恩”,即要认识和鉴别施惠者是否出自仁慈而施惠,或者说施惠者是否为了道德而行善,符合道德的恩惠加以接受,不合道德的予以抵制。只有做到“知恩”,才可以避免一切以“恩惠”形式表现出来的伪道德和反道德行为,如封建社会的“皇恩”,以及由这种皇恩演化而来的“权恩”,其本质不过是基于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虚伪的恩惠。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感恩多数属于这种庸俗的感恩。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恩惠的本质,才能保障感恩教育不至于陷入庸俗化的传统误区。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倾向。感恩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所谓态度学习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某种稳定的处事方式或信念。可见,感恩德性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耐心与爱心,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美德的获取需要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又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品质是在他人的榜样、表情、言语、劝诫和约束的影响下,通过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对各种行为规范学习、接受并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就要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目前多数论者提出的吸取传统感恩资源,营造感恩氛围,开展感恩实践等办法,正是基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而提出的。利用传统感恩资源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树立道德学习的标杆;营造感恩氛围则在于创造道德教育的环境,引导并形成道德态度;开展感恩实践是为了强化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德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而不拘泥于形式。过度拘泥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
再次,开展有层次的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感恩要求。这里所说的感恩教育的层次性包含了伦理关系和道德境界两个方面。作为美德的感恩就伦理关系而言,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和人与自然三重维度。处在这三重关系中的恩惠有大有小,他人物质利益或精神的帮助是原始阶段,是小恩;社会的帮助,自然的给予,是大恩。小恩小惠容易识别,大恩大德反而容易被忽视。大学生不仅要做到识“小恩”报“小恩”,更要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的大恩,只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大恩大德”,才能识大局,明大义,对自然、社会、生命万物常怀感激之情,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才能使感恩教育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手段。
大家好!
在这秋风送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迎来了第29个教师节。在这里,我代表xx一中校委会,向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全体教师、向默默无闻服务育人的各位教育工作者表示亲切地问候和节日的祝贺!同时让我们向选择来我校任教的新老师,以及通过自己努力拼搏,迈入一中大门的高一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愿各年级全体同学在新的学年中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梦想成真。
2012-2013学年是我校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县委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年,我校狠抓管理,严肃校风建设,扭转了我县生源外流的局面,这一年,我校师生在方方面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许多比赛中载誉而归,在第28届xx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同时捧得优秀组织奖;在廊坊市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校获得田径比赛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田径比赛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及篮球、田径、健美操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教师董克娜在xx省英语示范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教师论文、课件及学生学科比赛获奖数不胜数。市教育局将“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这一荣誉称号授予我校。这一年,山高水长,桃李芬芳。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校学子欢呼雀跃,教师笑逐颜开。高考成绩实现了重大突破。全校938名考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xx人,上线率达xx%。其中,一本上线xx人,上线率超出我省本一录取率xx个百分点,同比提高xx%;本二以上上线xx人,同比提高xx%。为此市教育局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县委特向我校发来贺信(贺信全文已刊发在校报《xx》第51期);县委办公室专发一期工作简报《xx》,表彰我校在教育教学上的实干精神。成绩的取得是全校上下精诚团结,严格管理的结果,是高三教师埋头苦干、辛勤耕耘的结果,是高三学子刻苦攻读,顽强拼搏的结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那年,到一中工作,至今有24个春秋是在一中度过,我深知一中有着一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一中的教师值得学生爱戴,社会尊重。我提议全体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节日的祝贺。
老师们,学校在关心教师业务发展的同时更重视师德的提高,“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自觉修养而得,而不会通过量化考核而提高。本学年学校将继续对教师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以督促教师业务成长,职业发展。同时希望全体教师牢记我校的古老师训“励学敦品,敬业乐群”,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既然选择了学校课堂就不要吝啬自己的爱。爱教育是珍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火种。因为爱,你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淡泊名利;因为爱,你不失时机的创造教育的奇迹;因为爱,你时刻收获教育的感动。
教师的位置在三尺讲台,教师的阵地是课堂。各位老师要切实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唱响“向40分钟要质量”的主旋律,希望全体教师要备好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一课一得,课课有收获。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读书人,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教师所读之书,既要专业,又要广博。这样,在教育学生时,你就能用自己的学识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用自己的书卷气熏陶学生。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教师节,你们可曾意识到,一切都源于你们的存在。这美丽的校园,可敬的老师都是因你而存在。你们正处在美好的高中时代,书山学海任你遨游,理想抱负尽情追求。在新学年开始之际,我对同学们有两点希望。
一、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任何一个人都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其他的事,不懂做人道理的人,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学会做人,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卫生习惯,节俭习惯,守纪习惯等;学会做人,要懂得感恩,要感恩父母多年来的抚养,要感恩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要感恩学习生活中同学的一路陪伴。学会感恩,你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情感,学会感恩,你才知道如何回报,从而挖掘出自己的巨大潜能。
二、树立理想,发奋学习。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在个人志向激励下的努力程度。高中生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本应志存高远。同学们,你们有着怎样的理想吗?有理想你就要抓住宝贵的时间,心无旁骛,主动学习;有理想,你就要学会学习,勤于思考;有理想,你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高一的同学们,军训中,你们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希望你们以这种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中,尽快适应高中课堂,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为自己的高中学业赢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高二的同学们,你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是面对前进征途中的困难和挫折要经得起风吹浪打。
高三的同学们,你们可能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学会了惜时如金。时间是毁灭者,一分钟过去之后就永不会再回来;时间也是成就者,天道酬勤。希望你们化压力为动力,让自己的大目标在每天的进步中得以实现。
同学们,学校将一如既往的对大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希望同学们铭记校规校纪,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为班级争光。希望同学们牢记,遵守纪律是学生的本分,努力学习是你们的责任。
九月的天空,孕育着大鹏展翅,雄鹰翱翔的梦想,9月的大地承载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骄傲。老师们,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新的希望正在孕育,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甜美的果实。让我们以一中为荣,为一中争光,让我们的学校越来越美丽。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堂改革 校本教研 教师发展
加强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迫切需要,是学校重建教学秩序、教师重一塑自我、师生重构课堂的需要。我校从2004年建校开始就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
我们认为,新课改的实施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新课改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面汇报一下我校在教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一个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建校伊始,我们便开始了校本课程,拓展了中国基础教育育人的新路,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参与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主能够根据兴趣特点和需要去辨别和使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张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根据实际,开发了人文、艺术、修养、科学、技能、信息和竞赛等七大类近三十门选项校本课程。我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分为必修类和选修类。必修类课分大小课。每天两节小课。现在开设的是经典诵读课和写字课,每周每班安排1大课时的必修校本课《国学基础》,每天安排三到四门选修课,目前开设的有摄影、武术、舞蹈、形体、国学、乒乓球、书法、奥赛、声乐、器乐体操、国画、油画、科技创新等二十多门选修课。还成立了“非凡画室”“校园广播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精武社”“国学社”等近二十个学生社团,我们还特别组织了社会实践、社会大讲堂、学生论坛、团队拓展等旨动性课程,让学生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开设的情况,又提出3个“百分百”和3个“50”的目标,下一步即将实施。即百分之百的学生至步参加一门选修课;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科教研组至少开设一门本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初中3年,每个学生观看50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阅读50本课外书籍;聆听由专家、教师阳学生主讲具有专业水准的讲座或组织的主题活动50场次。
二、课堂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由认知向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转变与扩展,而不是把对知识的认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切身体验中去学习新知识。
但怎样才能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通过讨论、论证决定创立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先是到一些名校去学习;学习后,领导和教师都进行了反思、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
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坚持“以学定教”。建立“生本课堂”。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动策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并且上升或提炼为教学规范,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创立了具有东联初级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要合理呈现“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五个学习过程,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个模式的五大模块。我们的模式强调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求问题的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建旬知识的意义。减少教师讲授。在课前,教币根据当堂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设计学索,上课时学生在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独芷、紧张、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学生在组内交流自读、自学、自研、自悟的成果,句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或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欲望、竞争意识。最后是课堂反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训练题,检查当堂学生目标完成情况。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经过三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我校的这套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三、校本教研:让教师的才情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管对教师个体还是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在宏观上确立了四大课题,《运用(弟子规)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文化管理》等,这四项大课题都被申请列入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目前老师们围绕这四大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子课题研究。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课题统领下进行。
。
如何给教师创造更多研究的时间、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提出了“教学研究:从找到自己的毛病人手”的观点,注重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的小专题人手进行研究。首先,要求每位领导做课题研究的引领者,必须承担一项课题,带好一个课题组。其次,每位骨干教师必须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有专门的阶段总结,成果汇报。第三,学校提倡每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与本人实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进行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并将它列入教师校本培训和教研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要求教师的‘:小专题研究”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我们看来,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小专题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近两年通过“小专题”的研究,教师们完成了四百多篇教育科研
论文,我校出版了《用实践为新课改求解》等三本教师论文集,有一百三十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
课题实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几年的研究和锤炼,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正在涌现,初步实现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目的。“轻负担、高质量”一直是我们学校的追求,在课题研究中,“负担降下来,学生活动起来,质量提上去”正在变为现实。
四、教师发展:专业学习和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如果教师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思想,没有扎实广博的知识来理解和诠释教育历程中包括心理、社会、哲学、历史、文化等的许多相关因素,这将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校特别成立了东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目的是立足本校,发挥本校名师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情况,我们还定期编写教师校本培训教材,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研修材料,目前已印了近三十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与自学研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定期系统的“合作学习、合作发展”,着力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师德修养、钻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高。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还制作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韵网络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
,
为了尽快提升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学校同时成立了教师读书俱乐部,大力推行教师读书计划,组织了师德、人文、亲情、感恩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
为切实推进和完善我校“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校实行了“一周一科一课”活动,我们称为研课,与过去的集体备课相结合,形成了每周两次教研活动,即一备一研,这不仅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研课活动。也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周一科一课”活动实行近一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不断的展示研讨和自我审视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及时的修正和完善。这不仅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营造了学校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足本校,自我造血,打造名师”是教师管理和培训的正确道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应该是课堂,我校的教师在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校本研修为另一种课堂,激发和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催生了一批“校内名师”。首先,学期初岗前培训,让他们领会新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要领。其次,学期中大力推进,通过“达标课”“过关课”“示范课”“观摩课”系列竞赛活动,以赛代训,要求教师严格按新模式上课,并按新指标体系评课,学校还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带教、合作教学。再次,实践中反思的提高,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芳法,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修改、完善、提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与新课程、新课堂一起成长。
近三年来,我们把“感悟真人文化,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作为学校“真人教育”义无反顾的育人责任与圣洁的使命,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核心理念提升特色”、“形成机制促进生成”、“建构平台深化特色”、“研发课程个性发展”、“特色育人提升智慧”的方略,探究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内涵关系:“至诚至真”,特色发展
“至诚”出自《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至诚,是我们学校的“真人教育”的价值取向。
“至真”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无真不立,国无真不宁;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人生至境真善美,亘古不易首为真”。“至真”就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求是求真、为真理奋斗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其特质:
(1)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
(2)先进性:优秀的乃至卓越的。
(3)自主性,即基于学校的特点自主发展起来的。
(4)相对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5)竞争性。教育特色是学校一种核心竞争力。
“真人教育”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它是我们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孜孜诉求和特质表现。例如,其中的“龙狮文化”是学校特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诚”、“真”为教育主旨,以武术、龙狮、击剑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包容、务实、团结、坚毅、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且富有特质的综合素质。
二、发展方略:核心理念引领特色提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让理念落地,形成学校的显著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因此,核心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当学校的核心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核心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学校对外形成超越同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发展”具有“基础性”、“不可逆转性”、“朝着一定的方向变化”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为“高位规范”---强调有一定高度的正方向、正态度、正行为、正方法,阶段目标是回归本质,追求本真,夯实根基,深厚底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第二步为“创新发展”,强调学校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聚焦师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体现核心理念的内化,形成学校“真人文化”特色。
我们以“至诚至真”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第一阶段学校构建了以“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建设“真校园”。全面规范学校的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管理行为,规范全体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底蕴。
三、“中心”格局:形成机制出成果
学校形成“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教研中心”。我们中心小学承担着番禺区的片区教学研究任务,学校现有广州市学科理事1名,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番禺区教育学会学科副会长1名,番禺区特约教研员2名,番禺区级中心组成员7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究区域教研模式,推进校内与区域学校教研工作互动交流。例如微格教研模式,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某一项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又如网络教研模式,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方式进行学习。
二是“校本培训中心”。结合校本培训的主题,我们采取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首选的是“循环实证”式培训,这是锻造专家型名师、促成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其他一线教师的“四人一课”和“四课一人”的课堂教学循环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进行跟进式培训、巩固式提升。还有专题式培训(如课例、案例、论文等)、问题式培训(如“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策略及课型研究)、案例式培训(校内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新教师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培训经验辐射全镇中小学。
三是“学术交流中心”。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钟村中心小学学术委员会”,强化与发挥学委会的教学指导、校本科研、交流提升、学术咨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校本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场“教育教学论坛”,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与行动研究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学年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子项目(含小课题行动研究);每学年提供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并在科组内作学术研究发言;每学年提交一份论文或课题行动研究报告。
“三个中心”模式遵循教师团队发展的规律,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长陈钢是番禺区名校长培养对象;副校长陈燕贞和梁伟燕老师是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梁伟燕和简惠鸣老师被评为番禺区名教师;利小铃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和粤港两地首届“中国好课堂”教学比赛的特等奖;杨婉仪和莫静纹老师获教学新秀一等奖。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一支团结奋进、具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四、平台提升:“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深化
1.深化龙狮文化为本真的“真人教育”
外展腾跃、内蕴诚真的“龙狮精武”活动,是学校“十年磨砺、一鸣惊人”的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它舞出体魄,舞出精神,舞出性格,舞出本真----至诚至真,它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真人教育”活动效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六个一”推动着活动育人的深化:每一个活动命名与内涵都要有创意;每一项活动要形成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都要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每一个阶段都要移动一个重点;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深化点”;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打造出真人教育的“四大品牌”、“五大节日”、“三真活动”、“精品社团”。
(1)学校创建真人教育“四大品牌”活动―“心之感恩”校园活动、“诚信伴我行”体验月活动、“尚善尚美”系列活动、“我是真人”宣誓系列活动。
(2)学校完善真人教育的“五大节日”内容―读书节、辩论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校园洋溢着诗情、书意、武灵、科韵、艺美。
(3)学校深化真人教育的“三真活动”内涵---每学期由班级集体评选出“真情小真人”(懂感恩、讲诚信、言行文雅的学子) 、“真艺小真人”(具有某项优秀才艺的学生)、“真知小真人”(成绩优良或学业进步快的学生)
(4)学校丰盈真人教育的“个性化社团”意义---着力打造龙狮社、击剑社、科技社、书法社成为“精品社团”,进一步丰富、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设棋艺社、编织社等校社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2.提升“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
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切实推进学校核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真课堂”进行探究与建设。
首先是构建“三导四学・智慧课堂”课改模式。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等到校调研,通过对师资情况、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剖析,反复推敲、论证,完善方案,确定课改的核心理念――“真教、真学”,构建 “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智慧”体现学生学习的巧学善思与教师后教策略的画龙点睛,也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学风与教风的体现。教师的教确立在“三个导向”,在学生的学突出“四学”,全方位建构真实的课堂。
紧连的是“本真研修”常态化。学校的校本研训通过“名师引领、教师沙龙”等策略,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学科组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强项亮点。我们实施“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课改的成果获得市、区的充分肯定: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区一等奖,三个研学案例在区成功立项,教师论文、案例获奖共 37 篇,微课比赛9个市级获奖。
最后是适时把“三导四学”课堂提升到智慧型的“真课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化阶段,我们把深蕴龙狮文化本真的核心元素融入“三导四学”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真课堂”的新层面:
(1)基本原理:“整体把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
(2)教学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把心理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命实践的灵动”。
(4)目标状态:体现“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促使我们的“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进一步深化。
五、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化特色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化的重要标志。我校的“真人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创新课程。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育人课程,属于教育的“规定动作”、“规范动作”,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面孔”,同时也是国家在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的学校不折不扣实施的课程。
对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就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我校的创新课程代表了“真人教育”的特色面貌。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规划《学科拓展课程》、《真校园环境课程》、《龙狮精武文化课程》、《至真至诚实践课程》四个系列共16个课程板块,约33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发与实施,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实践不断充值学校特色的“含金量”,使学校的真人教育“至诚至真”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六、“诚真”名师: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创建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点就在人文管理和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们制定并落实《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工程方案》和《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按照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逐步构建“个人(自我教育)――组级(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校外”的四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新手型―经验型―研究型”的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与自觉的反思中建构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态度、经验、能力的总和。它主要强调了实践性、互动生成性和创新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八真”实践――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创建“真教育”,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和遵循教师自主成长的规律,锤炼全体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唤醒教育信仰,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理解“真人教育”的内涵----洞察学生“学段发展差异、年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确立“立德育人”、“励志育人”、“拓潜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并且努力实践,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行为标志。
(2)倡导实践反思,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培养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即不但是通过“真人教育”帮助、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这一切都是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内需的驱动之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
(3)把握关键事件,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契机。关键事件是什么?是学生在真人教育中,稍纵即逝的“行为亮点”、“心身困惑”、“心理暗礁”、“意外之事”、“设外生成”的情节。发现和关注,捕捉与点化,生成与转化,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人生难得的“某一方面的微小的发展”、“生命朝气蓬勃的一次拔节”、“经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关键事件,成就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励亮了教师生涯的“生命光环”。
(4)形成团队互助,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注重抓好四个条件的促成教师实践性智慧: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理念中践行;二是建构教师“V”字型雁群团队;三是建构教师发展的读书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高端研修平台;四是打造教师行为文化,抓理念、抓落实、抓成效、抓成型;五是课题研究,这是教师深度学习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成长阶梯。
七、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过不断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深化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落地:从“龙狮文化”提升到“真人教育”,我们突破下位理念向上位理念提炼与提升的理论难点,但“至诚至真”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落地生根、生长拔节过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加强。
(2)寻找局限:我们正视现阶段“真人教育”的“局限”――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建构;
(3)突破瓶颈:加强“真人教育”的针对性,把准教育的本真,形成“优质高效”的动力机制,形成市优秀教师领衔,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为主的教师团队。
“雄关万道真如铁”,我们漫步再超越。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