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8篇

时间:2022-03-11 23:37: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5-02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2]。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3]。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增加了实践知识,在实践经历中为教学提供新颖、鲜活的第一手案例素材,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企业生产或实践设计等的新科技、新工艺,丰富了实践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知识传授更加有效,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从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科学选题、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指导、把好毕业答辩关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启平,王全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111-112.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1.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1.1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为重点,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包括迁移能力和把技能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和环境中去的能力,如任务技能、任务管理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是否能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2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方面。课程设置体现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掌握行业技术技能特点。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专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2.1课程设置的内涵。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教学单元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各课程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各专业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包括开设的课程门类、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内容。课程门类的开设指各教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前、后置课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2.2高职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职业教育要求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教学方法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对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就业起关键性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

3.1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机械加工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操作方法和协作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订及机床夹具的设计、机床操作及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应用绘图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机械设备的装配、安装、调试及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要求。根据该人才培养目标,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了通识必修课、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每项要求都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根据素质结构的要求,在通识必修课程里,设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和体育、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素质。根据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专业核心课程里,设置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机械设备装配与维修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Pro/E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如,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机械工程产品3D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岗位技能。

3.2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实操作技能,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尝试,构建符合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分为4个课程模块,即通识课、专业课、集中实训课和顶岗实习课等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又分为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如下图:

图1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其课程体系体现了职业教育和工学结合的特点。

通识课程是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基本素质。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基本素质。

专业课程开设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对应于某一行业或服务领域的岗位群,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根据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等开设,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选修课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的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立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

顶岗实习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4.课程设置服务于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

学生就业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地方性,是指就业的地区;二是行业性,是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根据学生服务的地方特色和行业进行课程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是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课程安排上,应从就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开发相应的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做到面向行业岗位,面向地方特色,主要专业技术课程针对性强,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岗位技能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掌握对应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从而能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马如宏,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2] 吕岩荣;王宏启;李光宇,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年32期;

[3] 陈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探究,《广西教育》2012年 第39期;

[4] 韦玮 俞建伟 陆开宏,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类型与课程设置探讨,高教探索,2009年02期;

[5] 郑春燕,普通高师院校GIS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6年02期;

[6] 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篇3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增加了实践知识,在实践经历中为教学提供新颖、鲜活的第一手案例素材,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企业生产或实践设计等的新科技、新工艺,丰富了实践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知识传授更加有效,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篇4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屈波(1960-),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检测。(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1-01

工学结合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出发,有机结合了学校与企业两种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上的优势,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采用“校企携手、刚柔互补”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够以能力为本、优先就业是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展开探讨。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背景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导学校与企业双方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方面,学校争取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实训实习环境与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按照企业的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企业培养、输送符合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作为指导高职高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服务于重庆装备制造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独创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设计、工艺编制及机床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主动适应重庆军工企业、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及模具制造企业等行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内容,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依托校内外生产性教学工厂,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凸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重庆装备制造业培养急需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

二、传统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核心专业课程有“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产品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侧重于书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掌握知识要领,使机械专业的学习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该专业大部分课程都较为死板,学生对其越来越感觉烦躁,教学效果差。

三、构建“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国家示范建设中不断优化以生产性实训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校企携手、刚柔互补”的新人才培养模式,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独创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理念,重构基础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内容;按照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行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梯段为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构建一个强化”。

1.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为了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院专门成立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长安工业集团公司、重庆大江至信模具公司等本地企业的专家联合组建,成员中既有学者型专家委员,又有来自重庆地区最具实力的企业专家。本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开拓工学结合、任务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加强技术研讨和师资培训水平,也有利于构建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稳定机制,更好地服务于重庆地方经济。

要想做好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就要做好本专业所针对的岗位和这个专业的工作任务。根据对重庆机床集团、重庆建设工业集团、中国嘉陵集团等几十家企业调研的结果,重庆地区制造类人才需求主要有设计岗、工艺管理岗和制造岗三个岗位群,再根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好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先要明白课程的来源,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行业核心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然后进行课程开发。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有“金属切削原理与实践”“金属切削刀具选用”“机床夹具与实践”“机械加工工艺与实践”和“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等。

2.构建符合“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确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相关资源的开发等。开发的课程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例如,我们把以前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岗位能力要求,整合为“产品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强化了该课程的实践性。经整合的课程,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训车间与生产车间”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学生所学即自己所做、企业所需。

3.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人来充实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把校内的专职教师安排到企业中,担任全职的“访问工程师”,让他们在企业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在校的师资队伍中,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的教师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保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借助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上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即每个专业不但要有一个校内的学科带头人,还要有一个来自企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能够相辅相成,更好地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任务。

4.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的关键所在。我院经过三年的国家示范建设,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条件上有很大的提高,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庆市装备制造业教育实训基地、重庆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先进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重庆市中职学校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基地等,将过去单一“灌输式”教学,变为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边讲边练等教学方式。要求凡是能在现场组织教学的,都要在机械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训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我院与重庆长安、中国嘉陵、重庆机床集团等32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障学生一人一岗的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后就能独立工作,缩短校企的距离,减少了学生岗前培训时间,满足了企业需求。

四、结语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各专业的教育都能够跟进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跃龙,杜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篇5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55-02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特别是职业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开发职业活动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直接影响课程定位和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的改革方向,在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标准构建。

一、研究背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从2007年开始,经过3年的国家示范性建设,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操作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根据毕业生及其就业企业的反映,学校课程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岗位工作过程缺乏了解,致使毕业生入职时难显身手,成为毕业生职业起步的短板。有多个学生因机械制图、CAD和Pro/E应用等相关课程成绩优秀,顶岗实习时被企业录用为机械设计员和工艺员,但面对接到的设计任务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培训学生才能开展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这导致毕业生专业能力先天不足,成为毕业生工作的障碍。如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之一的机械工艺员,尺寸链计算在其工作中用得很多,但在与之相适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教学中却教授得甚少,踏上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尺寸链计算问题时束手无策。

(三)专业知识欠缺致使毕业生职业发展内驱力不足,成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操作技能比较强,但在企业内部招聘考试时,由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过于欠缺,只能止步于一般的设备操作岗位,无缘设计员、工艺员岗位。少数应聘上这些岗位的毕业生,也因专业知识薄弱而缺乏发展后劲,失去了许多升职和发展的机会,甚至因无法胜任而调换了工作岗位。

(四)职业素质缺失致使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弱。许多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由于在工作中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工作出错率高、做事虎头蛇尾等职业素质缺失的原因被企业淘汰。

工作任务的胜任力即为职业能力。以上反馈意见显示,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尽如人意。经过学校深入分析后发现,造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该专业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和缺陷,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正。

二、原有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不相符。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等多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基本依照某个企业的岗位要求选取,并未完全涵盖对应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要求。电工基础、液压与气动等部分课程内容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仅简单重组原有学科知识,教学内容没有实质变化。

(二)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关联度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很多课程并未以岗位任务作为载体,生产仿真性内容和训练不多,课程教学缺乏岗位针对性。大部分综合实践课程的课题由任课教师参考教材选定,没有融入CAD /CAM技术的综合应用,课题与真实岗位工作任务和要求不相关,设计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距甚远。

(三)只重视操作技能而轻视专业知识。部分课程改革突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型课程的束缚,但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操作技能训练,完全弱化专业知识教授,甚至将专业知识完全排斥在操作技能教学外,课程被简化成获取操作技能的教学。如机床与刀具、数控技术等课程,只教学生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必要的工艺、参数、尺寸概念和分析计算等专业知识教授得很少。

(四)职业素质培养未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素质的培养需在职业环境中逐渐练就和养成。由于大部分课程并非职业化的项目行动教学,难以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其教学环节,仅通过单独开设的素质课程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少量综合实践课程,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原因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构建团队不合理。原课程标准的构建全部由专任教师完成,尽管在课程标准构建过程中开展了企业调研,但由于很多专任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岗位任务和内容缺乏全面的了解,岗位任务分析比较笼统和粗糙,难以准确归纳和提炼潜藏在工作过程中的岗位能力知识要求,导致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出现偏差,课程内容选取与岗位需求不相符。

(二)课程标准的构建依据不全面。由于当时校企合作刚刚起步,合作企业特别是深度合作的企业比较少,缺乏全面的岗位信息和企业真实技术资料作为课程标准的构建依据,大多数专任教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等行业标准的了解又比较肤浅,课程内容的选取存在片面性。

(三)课程标准的构建模式不科学。课程标准的构建基本由专业教师独自完成,行业专家仅仅承担被咨询者的角色,课程专家也并未参与指导。由于专任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面以及对行业企业的了解都具有局限性,仅凭专业教师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课程难以彻底摆脱原有学科型课程的束缚。

(四)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不正确。部分教师在课程标准构建理念上存在误区,认为高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只强调操作技能,不需要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等同于操作训练。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该是专门设置的职业素质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排斥在专业课程之外。

四、新课程标准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团队以此作为指导思想,针对原课程标准及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新课程标准。

(一)重组课程标准构建团队,专任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多元组合。由教研室全体专任教师与多个企业专家、课程专家组成课程标准构建团队。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知学校教学、师资、实训等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是课程标准构建主体,主要负责课程标准构建的组织工作,掌控课程标准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多个来自不同企业的专家熟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主要负责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企业真实技术资料,提炼岗位能力知识需求。课程专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深厚,负责课程标准构建全过程的指导和评价。

(二)拓宽课程标准构建依据,以岗位能力为基准,职业资格、技能竞赛标准为参照。课程标准构建以设计员、工艺员、设备操维修与管理员、生产管理员等岗位能力知识需求作为重要依据,以多个企业技术资料作为原始素材,并与行业标准衔接,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员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国家和广西相关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设计教学项目,确定教学模式,制定考核标准,配置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选择更加准确全面,教学驱动任务更加高度仿真和多样,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更加接近行业标准。

(三)优化课程标准构建模式,充分发挥构建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准确提炼岗位能力知识需求是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关键。该环节以专业负责人为主持人,企业专家为主、专任老师为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分析归纳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建立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每门课的课程标准改为由小组集体完成,根据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专长组成课程标准构建小组,每个小组至少有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各二名,专任教师必须任教该课程两年以上,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围绕工作任务,依据岗位能力知识需求和企业技术资料,共同确立课程定位和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和项目、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评价标准,提出教学实施条件和教材要求。课程专家引导和帮助解决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评价工作结果,保证课程标准的构建质量。

(四)转变课程标准构建理念,构建理实合一、职业素质渗透的职业情境化教学项目。项目课程富有职业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参照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引入企业管理要素,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尽可能设计为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集成于一体,教学过程即为教学生如何开展和完成工作的过程,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作为工作者的角色意识。

制图测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产品制造等综合实践课程,课题全部源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采用CAD/CAM技术完成,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相互关联的、需协同完成的课题,以此杜绝抄袭现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答辩环节让学生阐述设计思路、依据和创新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发现设计和工艺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36)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13)

篇6

关键词 双证书 课程体系 双证教材 建设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1-4 文献标识码:A

推行“双证书” 制度的关键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其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能让学生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率先采用“双证书”课程培养模式,探索开发了便于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 课程资源。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研究,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建立职业能力系统化新课程体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通,建设落实“双证书”制度。“双证书”课程体系的建设对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贯彻“双证书”制度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双证课程”的建设

1.1建设思路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双证书”试点专业,在充分调研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滕州周边地区机床装备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下,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1)在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指导下,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职业领域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机床操作、机床维修、机床设计、机床装配及售后服务等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为行动领域;(2)结合企业要求,融合学校教育资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进一步将行动领域合理转化为学习领域;(3)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人文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课程体系。最终,机制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编制出新的“双证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适合“双证书”教学的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等教学资源。

1.2建设成果

(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了适合“双证书” 课程的教学体系,制定了新的“双证书”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双证书” 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基本模式、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以及“双证书”课程的考核方式;开发了适合本专业的“双证书” 课程体系的教材,该系列教材同时被推广到滕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滕州周边企业,作为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和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教材。

(2)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双证书” 课程概念,对“双证书”的课程系统性结构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从根本上解决了课程问题,开发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机械零件精度检测》《数控编程与加工》3门,院级精品课程《机床控制技术》《机械零件力学分析》《机械零件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5门。

(3)研究“双证书”课程开发的方法与策略,研究课程设置及评价的方式,探索实施了“双证书” 课程体系,提出课程组织实施的技术要点,解决了教育、劳动、行业所关心的实施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双证获取率。

(4) “双证书” 课程实施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了主体专业实训设施一人一岗的要求,充实了实验实训设备,增加了实践性教学课时,提高了师资力量,达到了“双证书” 课程要求的双师素质。

2“双证书” 课程的实践应用

“双证书” 课程教学体系自2010年开始建设,在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中实施,应用效果良好。

2.1“双证书”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双证教材开发,推进了学院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

“双证书”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贴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和就业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进行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教学实施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毕业生肯吃苦耐劳,操作技能娴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对双证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5%,普遍反映“双证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入职1个月后就能独立开展工作,半年后多数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有些同学还走上了领导岗位。通过“双证书”课程培养的学生每年都供不应求,很多学生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完毕”。“双证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培养效果良好,社会满意度高。

2.2“双证书”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毕业考核,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双证书”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单一的结果性的试卷考核,采用过程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将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职业资格认定工作纳入毕业考核之中,实现了课程考核标准与岗位资格标准的融通,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了职业标准体系。针对双证书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校企专家共同制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方式包括应知理论及应会技能阶段性考核、实习实训过程考核、学期综合考核以及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其中,实习实训过程考核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以用人单位对实习生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使毕业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3双证书系列课程推进了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实用人才创业培训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的“双证书”课程系列教材不仅适应于“双证书”课程体系常规教学,同时服务于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滕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在我院设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点,主要对在校生、周边企业员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2013年10月,我院职业技能鉴定点开展员工培训,共涉及车工、钳工、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焊工、电工、CAXA制造工程师、CAD绘图等10余个工种。“双证书”课程体系开发的系列教材在对企业员工培训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为企业培训了大量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较高,提升了合作企业整体实力,做到了校企双赢。自 2010年至今,我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深入滕州机床厂等大中小企业对企业职工、劳动转移人员举办培训班8期,共培训各类人员1700余人,在该鉴定中心经鉴定考试考核,有1653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技术提升提供了支持。

2.4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完美对接,以职业资格为引领,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双证书”课程建设为深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双证书”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职业资格为引领,我系与鹰普(中国)有限公司、鲁南机床有限公司、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滕州机床厂、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合作单位资源共享。“双证书”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采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办学,推动产教结合,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完美对接。机械工程系与鹰普(中国)有限公司、滕州机床厂、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进行了订单培养,设有鹰普班、永佳班、威达班等10个联合培养冠名班级,共计为企业培养400余名高技能人才。部分联合培养冠名班的学生已到达工作岗位,通过企业反馈,这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技术骨干,能承担班组长及车间主任助理等岗位,适应能力普遍较强,学生表现得到公司认可,深受企业欢迎。

2.5“双证书” 课程实施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232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00余万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7个,已开出36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校外实习基地30家,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实践与科研条件。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量按生源比例1:2配备,达到2人1机的标准,工位充足,营造出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一致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贴近企业需求。另外,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是实践指导教师,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我院专任教师现已全部达到“双师”素质,2011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满足了“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我院实训指导教师95%以上取得了高级以上职业资格,今年又新增技师20余名,实训指导老师与学生比例基本达到1:15,满足了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了“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学院正积极开创“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双证书”教学体系适应区域内机械制造企业需求,通过了企业专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的论证。根据机械行业发展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对行业的市场调研和职业资格分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双证书”课程体系,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上的融通。通过改革消除或减弱两种证书的差异,增强两者的一致性和兼容性,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受热捧[EB/OL].http://

[2] 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农村教育,2011(9).

[3] 年度政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教学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7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在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将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以最优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好的人才,并提供最好的教学模式,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向国内品牌专业进军。在教学的前提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己任,注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同时,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实现将知识转换成动力,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专业知识的教学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探索与创新,为本专业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实现技能与现实的统一。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技术与知识都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在教学中,教师秉承的是机电合一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常常会将社会高科技复合技术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渗透学习为主,技术指导为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对机电一体化研究的同时,强调分析应用能力,不仅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更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实践能力。因此,要做到很好的教学,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科知识较抽象,学生缺乏空间感且动手能力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教师在教授学生机械化制图时,上课时带来的都是实物模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研究与观摩,同时要是再将其全面的轮廓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投影到平面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对模型产生认知,最后再将这种立体投影展开,变成一个平面。学生就必须有相应的想象力对模型产生三种认知:具体模型的立体认知、模型投影的立体认知、平面模型的认知。这三种认知需要学生有立体感知力,并在平面图形中形成整体的立体图形思维,因此,在机械化绘图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的要求就很高,需要学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读图能力,实现图形的立体化。

其次,学校安排课程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分散。大学课程的教学比较分散,常常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学校教授的大多是比较基础的课程,比如制图等,也没有学习专业的软件。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学习英语、计算机、维修等课程,也没有学习实质的专业课程。当第三学期真正学习软件的时候,由于时间相隔就,第一学期学习的画图等知识,学生已经遗忘,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不合理,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学校可以将软件的学习与机械化制图飞学习放在一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直接实践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理论知识,将知识在实践中融化,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提供的相应对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要更好的进行学习,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形式,以最优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促进教学培养最好的学生。

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科技三维造型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学生的立体感不强,教师可以利用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用现存的道具来辅助教学。比如让学生多进行立体模型制作的比赛以及对模型的模拟比赛。比如用橡皮泥来制作自己想象的东西,或者教师给定一定的模型标准,让学生对比制作,增加学生的空间感与设计感,帮助学生解决立体感不强的问题。同时,可以运用社会上存在的科技手段来教学,比如运用三维、二维软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运用绘图软件,将课本上以及资料上的二维图形,按照模具显示,直接绘制。同时根据投影的成像,进行转换、改变角度,进行修改与设计,并进行真实的模具制作。通过这些软件以及亲自制作,让学生感受到三维空间的乐趣,并感知三维空间的具体形态,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实现制图等的精确性。

其次,多组织实践活动,制定学习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最终是在社会上培养与之对应的技术人才,需要的是可以实干的人才。因此,这些人才必须有过硬的机械化理论知识为支撑,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校时,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朝这个方向前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操作中熟悉并理解理论知识,避免盲目化,提高学习的效率,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设定到四年的教学流程,尽量不浪费时间,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重视实验课与实训课。实验课分为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并确保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更好的学习这门课,成为专业性人才。

3 结论

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元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不断的进步,本专业的教学也是一样,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上遇到很多难题,很多人也在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多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也期待更多的人投入进来研究与分析,寻求更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轻松,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将会学得更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志坚,陈关龙,马培苏.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7-8.

[2] 郑夕健,罗继曼,袁从启.基于项目的工程机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33-36.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工作过程;实施保障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hongqing energy Career Academy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designed, An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l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and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mechanical type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 type; Innovation; work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0 引言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动手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长期的建设发展目标,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具备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适合高职高专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指导思想

1)根据社会需求,面向西南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为办成本科专业做条件准备;

3)加强内涵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 发展思路、拟打造的专业特色

2.1 发展思路

(1)课程建设(一强化、一增设):强化现有的“机械设计”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机械自动化”课程群;增设“现代制造技术”课程群、“机械创新性设计”课程群。

(2)实训基地建设(一完善、一增设):以课程建设为宗旨,完善已有实训室的功能;增设“电梯零配件CAD/CAM实训室”、“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

2.2 拟打造的特色

(1)面向“电梯零配件、通用机械零配件”的CAD/CAM;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3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与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对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行业与企业调研、分析,参照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结合重庆的地域情况和学院实际,确立了本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

3.1 主要职业岗位群

(1)初始就业主要岗位: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

(2)初始就业相近岗位:机械设备修理人员、机械设备安装(机械、电气)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3.2 培养目标

本R抵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机械工程技术(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制造等)、机械冷加工、生产一线管理、机电维修工、设备安装员等一线岗位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机电产品、生产线、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车间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原则,以企业职业岗位群为主线,以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加大实践课程课程学时比例(实践学时达50%),实施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体能训练、5S管理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纳入考核成绩,设计了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5 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

5.1 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为了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落到实处,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高职高专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表,下面以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三维建模、包含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综合实训)为例加以说明,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的实践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5.2 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及保障

为了保证表1中的实训项目落到实处,并报纸保量完成,特制订了如下的实施及保障体系(见图2),经过实践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婷.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践诉求[J].渤海大学学报,2009(02):140-143.

[2]于云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3]张世义.基于新质量观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7):161-163.

推荐期刊